永州新农村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永州新农村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严光荣李湘祁
[摘要]本文从论述了永州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村主要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特点,指出从五个方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形成体系,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气象灾害在农村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关键词]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
永州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地势高差大,是典型的山丘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呈现发生次数增多、防御难度加大、灾害损失加剧的趋势。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1号)关于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精神,建设永州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势在必行。
1.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永州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核心,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气象灾害防御重点
永州农村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有许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暴雨灾害及其衍生的山洪、地质灾害,还有强对流天气中的雷电、冰雹灾害,表现形式分以下几种:
一是暴雨及诱发的区域性山洪及地质灾害。永州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280~1530mm,但因降雨的时空分配不均,突发性的强降雨因山高坡陡而迅速转化为地表径流,在小流域内造成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山洪地质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明显、洪水汇流时间短、涨落过程快、破坏性强、成灾严重。全市755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50公里以上的河流、380处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等,每年都可能发生区域性山洪灾害和局部的地质灾害。区域性的洪水还对全市26中型、1198座小型水库的保安构成直接威胁。
二是流域性江河洪涝灾害。永州境内有两条大的河流,源于九嶷山的潇水自南向北流经永州七个县区,与源于广西自西向东流来的湘江,在零陵区萍岛汇聚。如果两河汇流到老埠头水文站形成超过102米警戒水位的洪峰时,其下游地区就可能遭受流域性的洪涝灾害。这类洪灾的特点是淹没面积广,持续时间长,受灾人口多,而且城乡同时受灾,特别是沿河低洼的农村乡镇及冷水滩、零陵两个主城区以及祁阳县城。
三是大范围的干旱灾害。每年雨季结束后,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天气导致干旱。全市灌溉条件较差的区域绝大部分十年九旱,干旱灾害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受灾面积广,长时间的旱灾损失重。
四是强对流天气的雷电和冰雹。永州每年2至10月的强雷电常危及农村中小学师生及田间劳作农民的安全,3至6月的冰雹又严重危害着烤烟生产。
3.防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防御体系尚不健全,防御能力有待提高。
3.1气象、水文部门要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预警时效性和精细化程度
3.1.1完善监测网络
为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监测,气象部门在现有1个农村区域气象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实现每个乡镇建设1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在暴雨和地质灾害易发的村建设1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暴雨及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的自动监测。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观测,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3.1.2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
市县两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一切气象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永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等气象现代化设施的作用,提高农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水平,及时发布精确到乡镇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警报。3.1.3科学调度洪水
水文部门适当加密观测,根据雨情准确计算洪峰通过的时间和水位、流量,尽早提出科学调度大中型水库的方案,在调度过程中要把错峰即避免潇水与湘江两大洪峰的叠加作为重点。
3.2建设覆盖更广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建立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综合运用各种通讯手段,力争有一种以上以下通讯方式能将预警信息及时送达农村每一个区域:电台电视台定时播发常规天气预报,并及时用“飞字幕”插播气象预警信息。向指定区域手机用户发送气象预警短信。
气象声讯电话96121使用“主呼叫”功能,向指定区域固定用户电话传送预警信息。
使用DAB卫星通讯系统,连接村级警报机,自动播发气象预警信息。直接使用电话、对讲机、电子显示屏等其它方式传送气象预警信息。3.3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3.3.1组织联动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实现乡乡有分管领导和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县级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指挥长,领导小组成员应当包括防汛、气象、水文、水利、国土、安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3.3.2预案联动
在完善县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和村,完全实现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县级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3.3.3行为联动
及时排查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个隐患点有专人负责巡查。每座水库因库制宜、蓄水和防洪实行一库一策。
在洪水及山洪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设立警示牌,标明转移路线,设置避难场所,并加强演练。
村村建立气象灾害报警系统,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与村气象信息员与市、县防汛及气象水文机构之间建立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遇有灾害性天气或可能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时,村干部、气象信息员通过报警系统的高音喇叭或用锣、鼓、口哨等方式及时向村民广播和传递气象预警信息,并组织转移。
4.建设永州人工影响天气基地4.1加强人影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永州全市共有16门三七高炮和11台车载火箭炮等作业设备,明显满足不了人工增雨和烤烟消雹的作业需要。每县至少有2门、开展烤烟生产的南六县至少有4门三七高炮,并更新现有的车载火箭炮设备。
建设或引进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配置各个作业点和县区指挥操作平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通讯网络,实现省市与航管部门、省-市-县与作业外场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4.2建设标准化作业炮点
为了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的长期、有序、高效和安全,每个县至少建设2至3个标准化作业炮点,并备有5至6个临时作业炮点。
5.防雷设施进农村
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中小学校、公共场所等安装雷电防护设施。加强雷电等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和宣传工作。作者单位:永州市气象局
扩展阅读:13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文件
气发201*93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我国农村气象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力量弱,防灾减灾任务艰巨。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是关系国家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1号)关于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精神,全面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气
象灾害防御能力,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以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民农村满意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统筹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农村趋利避害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用35年的时间,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健全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发展适合我国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三、主要任务(一)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立预报到乡、乡乡有站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率接近城市水平。在完善现有农村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构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县级气象观测站实现地面天气观测自动化,推进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固态降水、电线积冰等人工观测项目向自动观测转变。建成乡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每个乡镇建设1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建成农村自动雨量监测网,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设1套2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暴雨的自动监测和报警。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观测,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以中尺度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加密自动站等监测分析技术为基础,省级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发布空间分辨率到乡镇的预报产品;地市级气象部门利用上级预报产品开展补充、订正和解释应用,并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县级气象部门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监视,并利用上级预报产品开展临近预报订正和跟踪服务。201*年,组织试点省份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预报业务试验,研究构建集约化的精细化预报业务体系和流程。开展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和积雪深度等自动观测业务试点。
(二)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力争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每一个地区。县级要建立气象部门和乡镇、行政村、中小学校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完善手机短信和电话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县级站和兴农网县级站,利用社会公共媒体和外部门信息发布资源(公共电台和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乡镇要建立通知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通过手机、固定电话、对讲机通知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等方式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广播、锣、鼓、信息专栏等方式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山东石岛、浙江舟山、广东电白建设覆盖我国渤海、东海和南海的海洋气象广播电台。201*年,要加大与各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的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电子显示屏、高音预警广播的建设,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县级要建立气象部门和乡镇、行政村、中小学校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乡镇要建立通知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三)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立形成各地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实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县级人民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总指挥长,领导小组成员应当包括气象、民政、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县级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乡级人民政府有分管乡长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乡干部担任的气象协理员负责日常工作。每个乡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见附件1)。行政村村长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村级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要清楚村中的危险户所在。每个村设有气象信息员,每个村要在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清楚标明转移路线。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在完善县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和村,基本实现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乡、村级预案要在摸清气象灾害危险区域、安置点的基础上,采用简明的图表方式,明确群众转移路线,制定乡干部包村联系制度、村干部包户联系制度,落实各项措施责任人。县、乡、村要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通过演练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在多灾易灾的乡、村建设避难场所,定期对避难场
所进行安全评估。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场所开展雷电防护工程建设。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活动在乡镇中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建设规范见附件2)。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201*年,实现县、乡两级政府有分管领导,每个乡有一名气象协理员,负责当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并明确县、乡、村三级气象灾害防御单位和个人的职责。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乡建有气象信息服务站,至少75%的村(屯)要设有气象信息员。通过抓各省开展试点工作,努力推进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每个乡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每个地(市)至少要有一个县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四)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县级要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县级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指导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制定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风险灾害评估制度,推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建立两卡发放制度,县级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由乡镇发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由村发放给全村村民。建立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度,规定村组织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的范围、方法和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措施等。县级气象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以村为单位查明农村主要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建立以村为单元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图。建立以省、市、县为骨干,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基础的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网络。县级气象部门建立灾情上报系统和气象灾情收集热线,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和灾害信息沟通、会商制度,建立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各村气象灾害隐患点、各级应急预案等信息纳入系统,实现动态管理和共享。乡镇、村屯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承担气象灾害收集上报工作。建立一馆、一站、一栏、一员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一馆”指县级在当地综合科普馆中增设气象防灾减灾展区,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融入到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专门的气象科普馆。“一站”指把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农村气象科普活动站,定期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一栏”指每个村设立气象科普宣传栏,定期张贴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一员”指将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气象信息员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员,活跃在广大乡、村居民中,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201*年,通过抓各省开展试点工作,每个地(市)至少要有一个县编制出台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每个地(市)至少要有一个县完成县
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建立以村为单元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县级气象部门设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要组织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及时收集上报气象灾情。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气象部门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充分汇报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纳入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财务投入渠道中,保障体系建设中所需的人员编制。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抽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骨干成立专门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各级气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进度,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建设工作。要建立持续稳定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寻求相关部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三)依靠科技,强化制度。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强与防灾减灾部门、科研单位、高校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深入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和规划的建设力度,做到政策健全、保障有力。
附件:1.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2.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
二○一○年四月二日
主题词:气象灾害防御建设意见中国气象局办公室10
201*年4月6日印发
校对:金星(共印15份)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永州新农村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永州新农村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永州新农村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75070.html
- 上一篇:国培计划考核评价方案——初中化学
- 下一篇:高中化学研修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