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心得与体会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与体会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是在学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的基础上进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这门课主要是讲解受弯构件(梁、板)、受压构件(柱子)、受扭构件在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配筋计算,计算结果要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而这次课程设计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题目的选取:
在平时的教学和作业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构件的配筋与计算,并且能进行配筋验算(配筋满足适筋梁的要求,不能是超筋梁和少筋梁的配置),而课程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基于课本,另一方面又要高于课本,根据我们专业的特点,我没有选取简单的构件设计,也没有选取复杂的高层或复杂体系的设计,而是选取了一种简单的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
二.设计的思路与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查阅《混凝土结构规范》、《荷载规范》计算结构上所施加的荷载;然后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内力计算以及配筋计算,同时用PKPM软件进行内力分析和同时自动生成配筋图;最后对手算和软件计算进行比较和调整。要求学生上交:结构设计计算书一份:要求有封皮、目录、详细的计算内容;并在计算书里绘出相应的结构施工图。设计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荷载的计算过程、内力的计算方法和配筋计算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PKPM软件的学习,能熟练地掌握结构的建模和分析,更重要的是掌握有软件进行设计的过程,分析完以后要把配筋图转到cad上,进行图形的摘取。三.设计过程和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安排一星期,但是任务比较重,再加上学生对软件不是很熟,所以重点就是讲解软件的应用和荷载的计算,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天上午熟悉课程设计任务书,讲解荷载的查阅以及计算的方法,下午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荷载和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第二天,第三天上午讲解pkpm的应用过程,讲解图形的输入,荷载的输入,楼层的安装,内力分析以及配筋图的选取,下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软件设计;第四天让学生自己设计,第五天,第六天就是整理和提取数据、图形,并整理成册。
这次设计主要是用软件进行设计,再加上教师的跟踪,大部分学生很有积极性,并且能善始善终,特别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同学们热情很高,有问题就互相讨论,互相请教,这样对软件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很快解决,特别是在提取图形方面,学生不知所措,经过老师的讲解,终于解决这个问题。四.设计的结果:
对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还是很满意的,对梁和板的配筋还是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图形是由PKPM转到cad上的,在电脑上是很清楚,很美观,但是当打印成册时,一些图形很不理想,要么是不清楚,要么是一些字符设置的大,要么设置的小,很不理想。五.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1.部分学生对手算存在很大的困难,对一些基本的公式不能理解,导致出错。
2.对规范的查阅还保护是很熟悉,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多看规范。
3.对软件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要求学生自己多应用软件进行设计。
扩展阅读: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几点体会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几点体会
【摘要】:根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一些体会,提出几处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供同行参考,以提高设计质量。【关键词】:单向板肋形结构泊松比负筋最小配筋率1、前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共同受力的构件,为此,必须注意钢筋和混凝土各自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内在规律。设计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必须对其使用要求、材料规格、施工条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才能作好设计工作,下面谈谈在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体会及在设计中几点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2、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2.1单向板整体式肋形结构的计算荷载
单向板整体式肋形结构的板、梁大多是连续的板、梁。在作计算简图时均将次梁视为连续板的铰支承,而将主梁视为连续次梁的铰支承并按弹性方法来计算其内力。
荷载计算有两种方法:1、不考虑结构的连续性。2、考虑结构的连续性。设计人员在作荷载分析时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因主观的计算思路不明确,在取计算荷载时有的地方考虑了结构的连续性而有的地方未考虑结构的连续性,使结构分析思路混乱,荷载重复或漏算,造成计算结果不正确,从而影响设计质量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下面介绍两种计算方法:①当不考虑结构的连续性时,次梁的荷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心得与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心得与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心得与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77233.html
- 上一篇: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设计任务书2
- 下一篇:十年结构设计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