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组集体备课教案
高二生物组集体备课教案
专题三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策划:刘振峰参与修改:温贵玲黄小强
教学内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基本过程,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
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
技术准备:完成本课题需要配备无菌室、洁净工作台或接种箱,此外还需要配置常规植物组培用具,如高压灭菌锅、酒精灯、枪状镊、解剖剪、培养皿等(准备相关视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了解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各种因素2、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离体植物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3、归纳MS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并设计表格比较微生物培养基与MS培养基的配方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培养基制备、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以及栽培等基本操作技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阅读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史,课下查阅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资料,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感受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课题重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课题难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基础知识
导入:以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引入新课.提问:如何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1、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过程.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课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1)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即细胞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长出丛芽完整的植物体
2、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提问,并自主讨论:
如:什么是愈伤组织?什么是脱分化?什么是再分化?什么是外植体?3、教师归纳总结:
细胞分化: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会出现稳定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愈伤组织: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脱分化(去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二、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组织培养.
学生回答:材料,营养,激素,pH、温度、光照等条件都有可能影响植物的组织培养.2、教师指导并补充:(1)材料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同一种植物材料,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也有影响。幼龄、保存时间短的植物材料容易培养成功。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芽。
(2)营养因素的影响
需要配置适宜的培养基,常用的一种培养基是MS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如N、P、K、Ca、Mg、S;微量元素,如B、Mn、Cu、Zn、Fe、Mo、I、Co;有机物,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蔗糖等。
(3)激素的影响
在配置好的MS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植物激素的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及用量的比例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①按照不同的顺序使用这两类激素,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使用顺序实验结果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素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细胞既分裂又分化素同时使用分化率提高②当同时使用这两类激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
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4)pH、温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将pH控制在5.8左右,温度控制在18~22℃,并且每日用日光灯照射12h。
3、巩固练习:
你能说出MS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吗?同专题2中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相比,MS培养基的配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提供植物细胞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蔗糖提供碳源,同时能够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甘氨酸、维生素等物质主要是为了满足离体植物细胞在正常代谢途径受到一定影响后所产生的特殊营养需求。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营养为主。与微生物的培养不同,MS培养基则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无机盐混合物包括植物生长必须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三、小结
1、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2、教师归纳总结。第二课时实验操作
一、学生自学后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
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二、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一)、制备MS固体培养基:
1、学生自学后简述制备MS固体培养基的过程和方法。①配置各种母液
将各种成分按比例配制成浓缩液,使用时,根据浓缩液比例计算用量,加水稀释。②配置培养基③灭菌
2、分组讨论制备MS固体培养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培养基和其他器械要一起高压蒸汽灭菌。3、教师总结。
(二)、外植体消毒:
1、学生自学后讨论外植体消毒的过程:
流水冲洗→软刷刷洗→流水冲洗20min→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摇动2~3次,持续6~7s→无菌水清洗→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无菌水中至少清洗3次。
2、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植物的耐受能力。(三)、接种:
接种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将工作台擦拭一遍。将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整齐地排列在酒精灯左侧。将消过毒的菊花茎段在无菌培养皿中切成小段(长约0.5~1cm)。左手持锥形瓶,右手拉开捆扎锥形瓶的绳子,并将封口膜攥于右手手心,以避免封口膜接触瓶口的一面被污染。左手持瓶,使瓶口旋转通过火焰;右手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插入培养基中。插入时应注意方向,不要倒插。接种后,将封口膜重新扎好。
(四)、培养:
在无菌箱中培养,温度控制在18~22℃,每日用日光灯光照12h。(五)、移栽
先打开培养瓶的封口膜,让试管苗在培养间培养几日。然后用清洗根部的培养基,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土壤中。
(六)、栽培:
将幼苗移栽后,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苗生长情况,适时浇水、施肥,直至开花。
三、教师精讲实验注意事项:
1、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①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于扦插、分根、叶插等常规无性繁殖。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所以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如一些细菌、真菌等的生长。而培养物一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就会导致实验前功尽弃,因此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②无菌技术包括培养基消毒灭菌和植物材料(外植体)的消毒灭菌。对培养材料进
行表面灭菌时,一方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植物材料的耐受能力。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
③对接种操作中污染情况的分析:接种3~4d后,在接种操作中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物会表现出被污染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细菌污染可能是由接种人员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种时说话,或手及器械消毒不严等。真菌污染可能是植物材料灭菌不当。
④妥善处理被污染的培养物:操作后常出现培养物被污染的情况。一旦发现培养材料被污染,特别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开培养瓶。应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汽锅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⑤有毒药品的用后处理:外植体灭菌用过的有毒药品要妥善处理(如氯化汞等),以免引起环境污染。
2、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组
①通过设置重复组和对照组可以选出最佳的实验材料、最好的培养基配方、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如设置对照实验可以取用一个经过灭菌的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与接种操作后的锥形瓶一同培养,用以说明培养基制作是否合格,有没有被杂菌污染。
②不同组的同学设置不同的激素浓度,相互比较植物生长的速度。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定期观察生长状态并记录,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一)选材是否恰当: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
(二)无菌技术是否过关:如果出现了污染现象,说明某些操作步骤,如培养基灭菌、花蕾消毒或接种等有问题。
(三)接种是否成功:如果接种的外植体长出愈伤组织或释放出胚状体,组织培养的第一步就成功了。要适时转换培养基,以便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五、巩固练习:
1、在选取菊花茎段的时候,为什么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外植体的生理状态是成功进行组织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生长旺盛的嫩枝生理状态良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稳定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愈伤组织: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脱分化(去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
扩展阅读:高二生物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高二生物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种群和生物群落时间:201*年2月26日知识结构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教学目的
1.种群的特征(B:识记)
2.种群数量的变化(C:理解)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C:理解)4.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B:识记)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3)生物群落的概念
2.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过程一、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2.个体特征:出生、性别、年龄、死亡二、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2)特点: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3)标志重捕法取样调查法思考:
第一次捕获39只→标志后放生,一段时间后标志:15只第二次重捕34只
未标志19只则种群的数量为N:39=34:15N=88只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30只,标志的10只,该种鼠的种群数量应为()A.120只B.100只C.75只D.30只(1)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2)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三种类型: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种群构成特点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发展趋势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3)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类型常见动物雌雄相当雌多于雄雄多于雌(3)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5.特征间的关系如下图:
高等动物人工控制的种群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
例题:(201*年全国高
考第26题)下列是依据我国
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的饿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图解:
(3)种群数量:Nt=N0λt
(4)变化规律:种群数量往往会呈现指数式增长;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实际环境中的增长曲线)(1)条件:有限的生活环境中(2)图解:
(3)种群的K值:指种群数量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4)变化规律: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
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率下降,当种群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以K值表示)时,种群将停止生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例题:下是1个鼠群迁入1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B.DE段C.BD段D.BC段
精析:本题考查对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理解。图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
升,个体间争夺食物等生活资源的斗争加剧,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时,种内斗争最剧烈,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答案选A。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凡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2)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3)种群的存活曲线
A:幼年时期存活率高,老年时期存活率低,如人等;
B: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如鸟类等;
C:幼年时期存活率低,老年时期存活率高,如鱼类、蝌蚪等;
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
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害虫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1/2K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1/2K时,种群的增长速度也将减慢,获得的资源数量也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五、生物群落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思考: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态因子
2.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湖泊中的生物群落也有分层现象:上层(乔木层)鹰、猫头鹰、松鼠等动物上层鲢鱼中层(灌木层)大山雀、柳莺等动物
中上层鳙鱼森林底层(草本植物层)鹿、獐、野猪等动物中下层草鱼枯枝落叶层蚯蚓、马陆等动物
底层青鱼、蚌、田螺等土壤层细菌等微生物
(2)水平结构镶嵌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作业
1.完成课后“复习题”2.完成《导学练册》
3.完成实习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4.阅读“生物群落的演替”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二生物组集体备课教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二生物组集体备课教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二生物组集体备课教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77412.html
- 上一篇: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心得
- 下一篇:初一生物集体备课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