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母婴店店长应有超前的战备观念

时间:2019-05-28 13:27: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母婴店店长应有超前的战备观念

店长应有超前的战备观念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库存孰足?赠品孰多?人员孰有?此为连锁店店长战备三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方能不患,有恃方可无恐。连锁店店长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货源、人员、促销物资是否齐备,以免成为制约销售实现的要素。重大节假日尤其如此。其一,因为,随着连锁企业的发展,同城多店、一库多店,甚至一库多城的情况越来越多,而目前连锁企业在采购管理技术尤其是安全库存当量的设计方面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技术,同时点售出,技术性无货现象越来越突出,从而导致成交成功,交易失败数量越来越大,招致消费者的严重不满。

罗兰贝格和中国连锁协会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缺货已经成为连锁企业形象的隐形杀手;缺货导致的销售额损失超过15%以上;顾客的传店率高达37%,从而导致的顾客流失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因而,我们把战备的第一要素归结为:库存孰足?连锁店店长应该作为货源组织的参谋者,提供货源监控信息,协助采购部门合理订货。其二,促销品在连锁店销售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连锁企业的促销品分配主要倾斜于核心店面,周边社区门店所能够分配到的促销品往往是“朝不保夕”;同样,厂方促销品也是“救急不救穷”,甚至经常“杀贫济富”,把优势促销资源向强势店面倾斜。这种情况下,连锁店店长就不得不考虑“赠品孰足”的问题了?要知道,弱势连锁店的成交难度其实远比强势店面要大得多,如果在促销品资源方面再稍逊一筹,那么店面的经营业绩可想而知了。

其三,连锁店店长在审视战备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员孰有”。由于连锁店数量的剧增,导致厂方促销员的数量也随之剧增;然而,厂方促销员的编制是有限的,如果达不到厂方的贩卖量要求;厂方要么是不肯配备促销员,要么临时配备了促销员后期又把编制挪为他用。

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连锁店的集客力一般,促销员能力越强就越可能留不住,因为在进店顾客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成交率再高,绝对销量终归有限,促销员的提成也就极其有限,因此,导致促销员队伍不稳定。我们经常看到连锁店在开业前后促销员基本上能够配置到位,开业一段时间以后,促销员愈来愈少,以至出现大面积“空柜”的现象。所以,很多连锁店店长的精力已经不是如何开展人员管理的问题,而是在有没有人可用的问题上伤透脑筋。关于这一点,目前各连锁企业尚无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又缺乏全部使用自有人员,壮士断腕的勇气。但是作为连锁店店长并非无所作为,我遇到的大多数连锁店店长的经验是“以情动人”,通过与厂方促销员建立良好的个人感情,营造亲情化的氛围,再通过鼓励、打气等方式,带领团队走出困境,改善业绩。

扩展阅读:毛概(总复习)

简答(5,简单明了答清要点)辨析(5,先辨别后简要分析说明原因)论述题(2,在理解要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充分展开)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该命题,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揭示一般规律,但具体问题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其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其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其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一般为辨析题: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三句话“三个代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点: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革命战争、十大军事原则、巩固国防等)d政策和策略的理论e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f党的建设理论(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批评和自我批评等)、g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彻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有着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其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e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e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f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g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h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i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j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联系和区别:前是后的集中概括,前三句话,后围绕前展开一系列理论观点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一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共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

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文革”结束以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认为它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在领导和推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78年12月,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经过一段思考的过程,他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1997年,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他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进一步强调了贯彻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201*年1月,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被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01*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可能为辨析题,我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求真务实或与时俱进)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联系实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基本要求:a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b搞清实际,不仅要又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c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d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

(2)一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二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的过程中,分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放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之一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文化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为何走这条道路?)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近代中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无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军阀割据和混战、群众基础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政策(依据)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意义)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辨析,如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等)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三种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其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三种基本的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后者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

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进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三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世界意义)

四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理论意义)

第五章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经验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只有把发展作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并通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也只有靠发展,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坚持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表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3、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即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主要内容)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议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地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5、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把“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党的十五大上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1*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背景:(国内)文革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处在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性质和目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由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得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计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探索。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性、深刻性、持久性、全面性)

5、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历史+现实)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决定的。中国建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全球第一。中国以占世界耕地不足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这是对世界扶贫的巨大贡献;中国是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对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和平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并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承诺,并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对全球性的共同问题的解决如安全、环境、气候、反恐、应对金融危机、和平发展等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也需要与发展的中国加强合作交流、沟通往来,从而共同实现利益谋求发展。中国模式让世人瞩目,中国必将对整个世界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仅供参考)(人口贡献、制造业大国、贸易:就业和市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既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十二十三大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十四大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深刻认识到,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人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人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a劳动者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b不同社会成员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c人具有的竞争能力不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d城乡、地区、脑力和体力劳动以及不同经济

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存在差别。后三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原因,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一方面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

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这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的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层次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工整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作用。

二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二,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中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作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

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事件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辛亥革命后,效仿多党制的做法以失败告终,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前,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人实行多党制的幻想亦被国民党粉碎;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取得主动权和决定性胜利后,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商建国大计。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显著)。b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目标。c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d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三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际效果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能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实现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国家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保持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等对我们进行的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2)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的结合日益加深,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与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路素质,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发辩证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利的思想保证。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辨析,四部分内容定位互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的。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四者是有机统一的,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特殊的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三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过程,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一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其提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十二章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重要意义:

一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三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四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5、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加强人员来往,扩大各界交流。两岸同胞要扩大交流,两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要扩大交流,加强善意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对任何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我们都愿意作出积极回应。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我们一贯致力于维护台湾同胞在国外的正当权益。我们驻外使领馆要加强同台湾同胞的联系,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让子孙后代在和平环境中携手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第十三章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二者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妨碍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我们对内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外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与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

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第十四章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一我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二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

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呈现新的特点: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工所依存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c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但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2、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可为辨析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a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其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b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其现提供了从业条件;c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产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但是对于少数私人企业主只顾自己赚钱,而不顾工人利益,自然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之列。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第十五章

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值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提出了党的执政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干山党的领导,提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问题,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推进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紧密结合,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具有时代紧迫感;201*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党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它们形成重要指导原则,并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着。党的执政能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一这是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也势必要加以改革、改进和完善,单靠老经验、老办法、老传统不够,必须适应新情况新要求,进行新的创造。只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先进性建设,党才能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

二这时候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昭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用不自满,用不懈怠,才能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想前进。

三这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以来,成就有目共睹,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成效。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5、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来抓。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创造性实践,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来体现。要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集体注入新活力。要高度重视从青年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补充新鲜血液。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人物,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实践,是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提出新的要求,赋予党新的历史使命,这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具体发展地、而不是静止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问题。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

二这是我们总结世界上很多大党老党执政的兴衰历程所得出的历史性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复杂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满意。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要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这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以来,成就有目共睹,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成效。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母婴店店长应有超前的战备观念》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母婴店店长应有超前的战备观念: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母婴店店长应有超前的战备观念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7958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