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中生物校本研修

时间:2019-05-28 14:20:24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中生物校本研修

高中生物校本研修

学校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办学特色,充分运用本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特制订201*学年度校本培训计划依托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进行符合我校的生物教学研究。生物校本教研是为提升生物教师的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生物意识服务的,其在各校开展的形式多样,“集体备课”是大家共同关注并不断探讨而又褒贬不一的形式之一。“集体备课”的优点是:同伴互助,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集集体之智慧,提高教师钻研、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不足之处是:生物“集体备课”在部分学校名存实虚,生物“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它的优势,我校在这一校本教研形式上作了深入的探讨。

校本研修本身就是一门崭新的科研活动,只能逐步探索才能走向成熟,为了提高对生物校本研修的认识,探索研修方法和知道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生物组对本学科的校本研修进行思考,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动,具有科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思路汇报如下:一、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我们的生物校本研修力争真正做到,以解决我校处于困难初级中学,生物更为薄弱学科为主要出发点,我们生物组通过分析我校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专题),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使生物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良性发展。

目前我校生物组教师少,且均较年轻,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而我校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学习方法普遍落后等问题,再参考大量有关校本研修资料和我区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组决定开展一系列立题小,周期短,见效快,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生物校本研修专题。主要有: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研修和实践;为求课堂教学高效率,进行最优课堂教学探讨;为有效解决学生课业负担,开展对作业的研究。

生物“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在学期初,就要让各年级组确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整册教材内容的一半。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教师们共同认为在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从未研究过或是目前教材中的生物综合实践内容等。当然,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最好能兼顾生物学科中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二、各备课组研修专题草拟1.预备年级

鉴于预备年级是高中起始年级,因此抓学生学习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研修重点。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其基本结构如下:

(一)课前列出问题,提出预习目标(二)课前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列出的问题(三)课内师生交流,讨论问题(四)课内变式训练,提高能力(五)课内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六)课后完成练习,比较课前解决问题能力(七)阶段总结,研究解决上述教学困惑。2.高一年级

同课异构(一)备课组教师提前设计好同课题教案。每周选好某一课题,备课组教师提前设计好课题。(二)备课组成员共同讨论该课题每一份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基本共识。(三)由组内以为教师先开课,再采用全体教研组教师听课,评课,集体进行反思探讨,总结经验,修改教案后再由该备课组另一教师同课题开课;再反思探讨,总结经验,重新修改教案后再次开课(四)全组教师评课交流,探讨比较所形成的最优教学组合3.高二年级

由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转入我校较多,各班人数也较多,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因此高二年级研修专题为:如何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提高合格率。尝试案例分析,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组内教员集体分析该案例,拟可行性建议并进行教学效果比较三、教研组研修特点

1.教研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反思,使教研组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东辽阳中学的生物校本研修,形成墨江一中特色2.备课组每周活动,探讨研究各教研存在的实际问题3.教研组隔周活动,汇报共同研究

4.每位教师每周一次教学反思,每月一次,每学期提供一个可供探讨研究的个案

5.每位中青年教师开一堂生物研究课6.带教学中的问题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科研经费2.希望专家引领3.合理的评价体系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学校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只有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教师间的相互研讨才能有保障,否则必将流于形式。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要在教师的8小时工作时间内,切不可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如此教师才能自觉自愿地参与。我校的生物教师在每周三的上午第二节课后就没有任何课务,所有生物教师在上午第三至第四节课这一段时间内将集中进行教学研讨活动,而每逢双周二上午为集体备课时间。由于在教师的工作时间内开展这一活动而且这样的活动有主题、见实效,所以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均能畅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以各类培训班、提高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以市教研室为依托,开展专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

3、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内部管理考核方案,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结合学校办学情况和师资水平状况,列支部分继续教育经费,有计划地安排学科教师参加市、区级培训、进修和观摩。5、建立学校校本培训档案,内容包括:学校校本培训的规划,自主培训活动材料,学员个人档案认定材料等。把教师的基本功合格证书和参加业务培训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提升、评优、评先的依据。

扩展阅读: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生物组校本研训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生物组校本研训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感悟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生物组高壮

201*.9

新课程的实施,带给了教师们新的课程理念,提供了教学改革和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但也带给教师们许多困惑和与传统教学思维的碰撞。在第一轮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教研实践中,笔者获得了许多不同于以往教学的许多感悟,认为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

相对于旧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由原来的章节教学改为模块教学。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新教材的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结构和教学中“度”的把握上感到难以适应,甚至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以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必修一“细胞膜”的教学为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是:在第三章第一节设置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简要介绍细胞膜的生物组成和功能,并设置了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关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则安排在第四章的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第三节“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有了较大调整。从笔者在教研中所获得的信息来看,有的教师不满意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将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合二为一,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

再如有关细胞器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为“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只是相当于原教学大纲中的“了解”水平,属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新教材中只是提供几种细胞器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功能特点,寥寥数语,笔墨不多。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主动地把内容还原为旧教材中的讲述,增加了大量额外知识,如中心体的结构特点、溶酶体的功能、各种细胞器有无膜的比较等,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教学课时的紧张。

还有,在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与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的顺序问题,不同的教师就采用了不同的顺序,部分老师认为在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之前,先学习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

律,觉得十分抽象、困难重重,所以先教第二章后,再回过头教第一章章,有的教师却按课本教材的顺利完成教学。应该说,新课程的许多知识是按照生物学发展历程的顺序来编写的,这样,在教学中就有很明显的时代背景。如果刻意调换教学顺序,也许会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好处,但也会造成一些知识的混乱。比如,学生先学习了减数分裂后,在头脑中就有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等概念,然后再来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就很自然地把染色体、基因等名词混入了孟德尔的假说中,但在孟德尔所处的时代,并没有这些概念,也就是说生物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水平。例: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201*福建单科质量检查)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基因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部分同学就认为B选项属于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从而造成对生物知识结构的混淆。

从上述情况来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由于受旧教材教学的影响,观念上还未完全转变过来,不能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在教学时出现偏差甚至混乱。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的教学设想若与教材的编写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会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标准应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应了解教材编写的特点(体系、方法等),理解编者的意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编者的意图、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确定教学策略。但任何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应注意满足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二、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面对新课程,教师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可以滥用探究性学习,也决不能全盘否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意义不能深刻领会,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好像没有探究活动就不能算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既不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探究内容,也不考虑是否有探究的必要。结果,学生跟着忙乎了半天,到最后连教师也不知道学生探究出了什么。其实,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且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活动,也不是探究性学习对所有学生都有效。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有针对性

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可以将突触间隙比喻成一条河,提问:“神经冲动如何跨过它,传到突触后膜?过河可用船或建桥,哪种方式好?”就此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探案活动,同学们各执一词,课堂气氛活跃。师引导生分析:用“船”快、灵活,符合“调节”的本义。随即提出:这“船”究竟是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神经递质。全过程既有探究性学习,也有授受学习。

如果片面地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排斥其他教学方式,就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教师该讲的少讲或不讲以至于教学中充满了活动的组织和过程的体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升华学生的体验,构建科学的概念。所以,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否定其他学习方式,而是主张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继承以往教学中许多成功的经验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平时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平时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应指向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

面对高中新课程的高考改革是全社会关心的话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过去,我们的高中教学习惯于跟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走。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在我省高考方案暂未出台之前,有的教师无所适从,有的持等待观望态度,走一步看一步。表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或暂还不能完全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或受原有教学思想的影响,或出于对高考命题的担忧,担心高考命题者对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而使命题出现偏差等,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过分讲多、讲深、讲透的现象依然充斥着新课程的课堂。

勿庸讳言,每个教师都关注高考,注重高考的导向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确高考的依据是“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只要坚持以“标准”为标准,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建构和核心知识的学习,科学地组织好学生活动和探究性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经常性地开展好教学评价,重视平时的练习和测评及师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扎实地搞好每一节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四、自身理论水平与教学要求的关系

笔者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已快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生物科学迅猛发展,而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崭新的生物学知识在以前的大学课本中是没有的,但在今天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量体现,如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等。因此,对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到底是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呢,还是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在选修三P45中,对于动物核移植技术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但在P48的“体细胞核移植过程流程图”中,却是把整个供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卵细胞。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查找大量资料后才明白,原来是这样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最初是用玻璃微型吸管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再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内,后来发展出另外一种方法,即直接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透明质内,然后用病毒介导或者电脉冲等方式使两个细胞融合。因为后来发展的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对卵母细胞损伤较小,现在较为常用,多莉羊的产生就是用的这种方法。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却把流程图给改了,把供核细胞改为细胞核。很明显,教师自身的知识未能跟上新课程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余时间及时充电,学习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以上关系若能正确处理,必将有助于高中生物课改的推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生物校本研修》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生物校本研修: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生物校本研修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8441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