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时间:2019-05-28 15:07:24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201*20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话反映了()

A、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家法制下大家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尚书令

D、刺史

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C、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4、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内部极盛”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交流频繁

B、法律体系完备

C、民主政治发展

D、人文思想盛行

5、早期的罗马国家()①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②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③罗马法本身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④法官多由贵族担任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改变,也不是一次的建立“不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点“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7、有些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国家的世界。”对“1+x”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A、是一个固定值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等于几C、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D、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8、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①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政策②汉朝搜粟都尉赵过推广耦犁③宋真宗初年从越南引

进高产的占城稻④“苗出垅则深锄,锄不厌数,周而复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的随葬品只有丝织品,青铜鼎、唐三彩、活字印刷品、碳化的玉米。依据上述出土文物,可以推断出这座古墓的朝代应是()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时清时期

10、清朝雍正皇帝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根据这种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应该是()

A、海禁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抑制兼并

1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加剧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华的统治地位

12、有学者认为:“18401919年的八十年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震动最烈,经济变迁最著的非常历史时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该阶段“经济变迁”的是()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3、1851年的首次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博览会共有18000个参展商提供了10万多件展品,是一次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共有6039195人次参观了此届世博会。以下工业成果中,观众可能在1851年世博会上看到的是:()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蒸汽织布机C、蒸汽锅炉设备、铁路设备

D、飞机、水力纺纱机

14、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运动兴起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C、两极格局的存在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成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①全球化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②全球化导致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③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④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1*春晚的“对联征集”出了一个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你认为下列叙述可能与《静夜思》作者相符的场景是()

A、独酌之后欣赏《洛神赋图》摹本

B、参加殿试,受到武则天的亲自接见

C、收到汪伦送的一套青花瓷酒具D、自白帝乘舟回江陵时付给船家“交子”17、梁启超在1922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五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18、这是一场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标准价值观的锻造也正是在这个运动中完成的。这里说“运动“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9、古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贡献在于()A、“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B、打破中世纪种学对人性的束缚C、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D、为人类勾画出“理性王国的蓝图”20、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

二、非选择性试题

21、(25分)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

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猎、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须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分)。这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主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2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6分)。(不能照抄原文)这些主张在当明是否实现?为什么?(3分)

(3)材料三所述内容是什么背景下实施的?(1分)这些措施的实行能否彻底解决当时存在的

社会矛盾?为什么?(3分)罗斯福所政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对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分)

(4)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4分)22、英法确立资本主义代议政体都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法国媒体每当提到总统的时候从来不用“法国总统”这个称号,更不会说“我国总统”或“国家总统”,而总是要不厌其烦地说“共和国总统”(PresidentdelaRepublique)。每次共和国总统对国民发表正式证明话,在结尾的时候必定要喊两句口号,一句是“法兰西万岁”(VivelaFrance),另外一句就是“共和国万岁”(VivelaRepublique),把共和国政体与法兰西民族等量齐观。法国人珍惜共和国的观念,是因为走向共和的艰维历程。

请回答:(1)英法代议制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4分)

(2)英法两国的政体形式分别是什么?(4分)有人说法国政治制度优于英国,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3)从英法确立代议制的艰难历程得到什么启示?(6分)23、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

20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请回答:(1)图1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图2中历史人物是谁?(1分)其主要思想有哪些?(3分)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分)

(3)图2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其本质有何共同点?(3分)

201*20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题卷

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

21、(1)(2)(3)22、(1)

(2)

(3)23、(1)(2)(3)

201*20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5BBCCD610BABDB1115BDCCA1620ACCAB二、非选择题

21、(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求助(2分)

思想主张:体现仁和礼的思想(或者等级观念)(2分)

(2)认识: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拉(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2分)

办法:通过行政行为来解决问题;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社会福利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6分)

没有实现(1分)。因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所以民生问题就不可能解决。)(2分)

(3)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分)。不能。新政能实行只能缓和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固有的根本矛盾就不能解决(3分)。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分)。

22、(1)1698年《权利法案》。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4分)(2)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了共和制。(4分)

不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虽然保留了国王,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法国确立共和制后,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政局来看不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因此要从国情的差异认识两国的政体差异,孰优孰劣关键应以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5分)

(3)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说明了历史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新的制度必然能取代旧制度,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需要将其斗争成果制度化和法律化。(6分)

23、(1)孔子。核心:“仁”。(2分)

(2)董仲舒。(1分)主要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3分)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分)

(3)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3分)

扩展阅读:高二年级期中历史试卷201*

海州高级中学201*2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选修)

命题人:杨海云

注意: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不填、错填或填写在其他区域,均不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目要求。)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回答12题

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

2.历史上许多改革家就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②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③坚韧不拨的意志④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公元前53世纪,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尽管相距甚远,也没有什么联系,但历史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两地几乎同时都进行了影响深刻的改革。回答34题

3.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4.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一些史书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是重大改革的历史见证和补充说明。回答57题5.《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人说惠王”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6.梭伦的演说词“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到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司马光曾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很深刻的背景和渊源,风俗习惯的演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有许多涉及到了社会风俗的改进和吸取。回答89题8.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9.日本的明治维新中把生活习惯的西方化作为了一个走向近代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因此大力提倡,也

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不包括

A.使日本形成了军国主义思想B.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发展C.配合了政治、经济的改革D.使日本生活方式更加丰富

10.一些重大改革在历史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也被一些物化的东西所定格。下面两幅图片中,前一幅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其雕刻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突起,线条简明,是典型的胡人形象,后一幅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出现上述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11.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

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

1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对上层建筑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①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机

关的改革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④设立银行,鼓励私人投资近代工业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

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14.201*年8月,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曾经对前去向他征求意见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对孔子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②他提出的爱心和同情心必须遵守礼的规范③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学法和教法至今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④他的言论被记载在《春秋》一书中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下列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是他的名言②师从苏格拉底③倾向于民主制④被认为是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之一⑤认为人和其它事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欲望

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③④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7.唐太宗说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18.下列关于《大抗议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员与封建王权作斗争的结果B.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阐述其革命纳的宣言书C.《大抗议书》要求废除王权,没有被议会通过D.查理一世不仅拒绝了《大抗议书》,还企图逮捕独立派首要成员

19.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①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体制②对外进行征服战争③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④制定《法国民法典》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拿破仑加冕称帝时说“我是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共同点是①两人的执政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②两人都领导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③两人对外都积极与欧洲强国争夺④两人都是通过选举而上台执政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2分)改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途径。

主题一:中外近代史上改革作用:第一,它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它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它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它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必然选择。(1)请根据以上方面任意举出两例,并对此作简要说明。(2分)

主题二: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社会改革。

(2)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处。(2分)它们分别对本国发展造成什么影响?(4分)

主题三: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行的调整,它否定现存制度,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适应不断变化,是渐进的方式。

(3)按下列表格中代号顺序,填写相关内容。(4分)改革人物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光绪皇帝②改革任务①历史地位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开宗明义第一章证据理由③④

22.(1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公元467年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覆地争斗,导致处于被

高二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2分)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

(3)在改革中都遇到了很大阻力,各自的反对势力是哪些?(2分)

(4)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23.(12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承平以来二百年,不闻颦鼓闻管弦。呼作花王齐下拜,至夸神国尊如天。笑蓉毒雾海漫漫,我自闭关眠不动。

清驻日参赞黄遵宪《樱花歌》材料二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四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知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社会状况?材料二中“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3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2分)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高二历史试题第4页(共6页)(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1分)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3分)

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和中国都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请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

图一图二图三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3)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分)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1分)

(4)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虽然和中国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两国都因感受到来自欧美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及伴之而来的坚船利炮的威胁,走上了改革之路。两国改革有相似之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在促进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俄日在现代化的探索中崛起,中国的探索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分)25.(12分)在中外历史演进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合下列图片与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1孔子图2柏拉图图3康熙帝图4克伦威尔

高二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

(1)简述图1和图2人物为了实现和谐状态,在治国方面有何不同诉求?(2分)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1分)

(2)图3人物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式上有何特点?(3分)

(3)有人认为图4中的人物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是一个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保守性、反动性的矛盾性人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具体史实分别说明克伦威尔的革命性和克伦威尔的保守性、反动性。(各举两例)(4分)

(4)你在学习上述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中,感悟到哪些积极的人生态度?(2分)

高二历史试题第6页(共6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8861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