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南方都市报美编访谈(视觉设计大师)

时间:2019-05-28 16:04:1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南方都市报美编访谈(视觉设计大师)

对话《南方都市报》美术总监墨白(1)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1*年03月23日

南方都市报在版式设计方面较早引入了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并提出新闻分叠理念,采用脉络清晰、可读性强的大图片、大导读、头版封面化的版式风格,使报纸版面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日前,有幸请到《南方都市报》美术总监墨白做客“美编之家网上会客厅”,与我们畅谈关于报纸版面设计的“中气之美”、“和谐之美”。

一切为了阅读

对话《南方都市报》美术总监墨白

时间:201*年10月地点:美编之家网上会客厅人物:《南方都市报》美术总监墨白美编之家创办人彼岸花痴

墨白个人简介:墨白南方都市报美术总监。1974年生。

曾参与或直接负责过多家报纸和杂志的改版和创刊,在国内做过多次版式设计方面的培训和讲座。

设计理念:一直追求一种最适合阅读的设计方式。一、中气之美

彼岸花痴(以下简称彼岸):《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可以说是国内比较早引入模块化设计概念的报纸之一,版面设计一直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到创意著称,请问最初是怎样确定这种版式风格的?墨白:其实在《南都》创刊日报时就已经确定了这种模块式的版式风格。当时对于版式的要求其实很简单,版式的概念也很模糊,所以规定的比较笼统。如,文章全部以块状排列、标题横排、大标题字体统一等。在当时还是咬合式版式盛行的时期,南都的这种版式风格比较超前。目前我们的版式其实是在不

断地完善最初的版式风格,说白了还是在坚持一个理念:版式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阅读。

彼岸:这也是《南都》所遵循的设计理念吧?墨白:对。体现中气之美,一切为了阅读。

彼岸:这个设计理念如何理解?

墨白:“中气之美”是相对“洋气”而言。长期以来,我们把设计够不够“洋气”做为作品优劣的标准。其实汉字在设计里有其自身独特的笔画魅力,只不过还需要更好地设计与运用。

形式服从功能,一切为了阅读是我们的原则,也是纸媒设计最根本的东西。报纸版式设计不同与广告设计,尤其在现代社会,受众阅读是为了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了解社会、愉悦生活,所以我们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愉悦读者的眼球,另一方面要体现编辑思路,让读者能够更直接的获取信息。即使再完美的设计,如果影响到读者的阅读顺序,以及对读者产生阅读障碍都是很失败的。

彼岸:这种“中气之美”在《南都》的版面设计中的体现是如何做到的?墨白:就是在总体风格上最大限度的展现中国文化自身的韵味。在基本元素的使用上,我们尽可能发挥汉字独特的魅力,注重细节和留白的处理。

彼岸:平时如何把这种版式理念融入到设计工作当中?墨白:首先我个人的理念和报纸的风格是一致的,然后用这一统一标准来要求美编执行。我必须保证这种状态,否则没办法工作。

彼岸:这个标准是不是以规则来体现?有了规则会不会被“框住”?墨白:《南都》是国内最早以文字的形式明确了对版式的要求,版式规则制定的很详细。有人会认为这样对美编的想法是有局限的,其实这样是对美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我们需要美编的作品是体现南都风格的设计。

二、和谐之美

彼岸:能介绍一下《南都》美编部门建设的情况吗?墨白:我们部门正式成立是201*年5月。在这之前美编是归属于报社的各个部门,在业务上我有一定的统筹、指导,比如特刊、专刊等等。现在是美编和摄影以及图片编辑合并为一个部门图片部,这样在业务上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和促进。彼此的协作非常融洽,气氛很好。

彼岸:你认为一个好的美编需要怎样的素质,培养一个高素质的美编需要多长时间?墨白:悟性和灵气,应该是好美编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许多美编在大概明白版面的基本设计元素后,就会有好几种排列组合的思路,而有的美编则会很古板,这就是差距。同时,良好的设计基本功也很重要,这一点初期表现的不明显,但等到熟悉了基本流程和对新闻有整体的了解后,就会看出来。

好美编的培养没有一个很准确的时间标准,关键看个人的努力和悟性,当然,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常规讲,从思路和手法都基本成熟要两年时间,也就是说手和心都到位,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磨练。

彼岸:谈谈《南都》的版式设计团队?墨白:我们的团队聚集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之前的经历或许有差异,但到《南都》后,受到这里良好环境的影响,工作热情和业务水平都会有很快地提升,大家在一起工作都很融洽。《南都》是一个很容易产生工作激情的地方,她提供给每位南都人宽松而又严格的平台。每个加入到这个团队工作的人,都会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业务上。其它地方,可能会把员工是否敬业作为衡量业务优劣的一个标准,而在《南都》图片部,敬业则是基本要求和前提。

彼岸:《南都》给人印像最深的是一些大的特刊、特别报道的策划,请问这些特刊在出炉之前,是如何通过版式设计来强化包装的?墨白:这里面起主要作用的是编辑的提前策划。通常负责整个特刊的领导和编辑,他们的思路是统一的,而且准备非常充分。这样就给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统一前提,提供的设计元素也会很丰富。

在制作前编辑和美编会沟通很多次,美编在对内容和编辑思路的充分理解后,最后确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特刊内容,具体到每个版美编会对一些细节做些调整。

在整个过程中相互的沟通和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整个特刊中即使有不同的美编做不同的设计手法,但最后的风格依然是统一的。在特刊和专刊的设计上我们的要求比日常版要宽松一些,但在同一个专刊中的设计风格必须是统一的。

彼岸:人们常把报纸工作的流程比喻成“新闻的流水线”,新闻产品(版面)的出炉与产品的制造流程至关重要,《南都》的版面设计流程是什么样的?

墨白:我们一直沿用南都最传统的操作模式:美编划版组版员拼版美编调版签片。

彼岸:在工作过程中,美编与文字编辑在版式上产生分歧如何处理?我听说《南都》内部有这样一句话:形成伟大的妥协。请问,这是不是化解分歧的“伟大的方法”呢?墨白:有些时候美编辑和编辑之间也会有意见分歧,但最终都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是版面不存在权利,问题就很好解决,尊重专业,总有一种思路和手法是适合我们内容。伟大的妥协,其实就是专业精神。彼岸:是否想过实行美编直接上机进行版面设计的方式?似乎那样会更直接更快速一点,细节也会做得更好。墨白:我们也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还是觉得美编的精力应该放在设计上,而不是在软件的操作上。就目前情况看,我们现在这种方式还是比较适合报社发展的。现在,我们一个美编最多一天能做五六十个版,如果要直接上机操作的话,这些量是绝对做不到的。至于细节,我觉得只要心到了,操作的问题很好解决。

彼岸:在改版过程中,曾经遇到过阻力与难处吗?最后如何化解的?墨白:确切的说《南都》在版式上真正意义的改变只有一次,就是201*年底,当时制定了一套很完善的版式语言(应该是国内最早以文字的形式很详细的表述版式设计的报纸)。《南都》版式在国内有很高的认可度,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坚持了一些基本的东西。我们的改版原则是不断完善,而不是全盘否定重新再来,毕竟版式在读者眼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觉标识。阻力是一定有的,南都发展到现在,不要说改版,就是稍微做些调整都会有很多不同意见。比如,201*年那次,对分栏做了严格的要求,刚开始编辑们就会觉得不适应,好像有了限制,但没多长时间,大家看到了这样要求所达到的效果,从心理上便真正认可了这种改变,所以就很容易接受了。另外,我觉得关键还在于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再大的阻力都不会是问题。用无比的工作热情、多样的沟通技巧和内心的创作激情,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这一点《南都》的领导做的最优秀,只要想法是对的、被认同的,那么他们会全力支持,同时在工作上给予最大的发挥空间。三、经历之美

彼岸:大家对你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经历是比较关心的,请问,你最初是做什么工作的,后来如何跨入报纸版式设计的大门?

墨白:我是学美术的,毕业后分配到政府部门搞宣传工作,每天画画写字,很无聊。半年后,我觉得自己可以尝试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于是辞职,南下。在来《南都》之前,我在广州先后做过美编、美术总监、编辑、副总编(负责编务)。之后,就想自己做点东西,曾尝试过做广告公司,但没做多久。(为什么做不下去了?)我不太适合做经营,而广告公司更多的是和人打交道。

彼岸:到《南都》是什么时候?墨白:广告公司结束。大概201*年吧,一切重新开始。彼岸:请问,个人经历对你在设计方面的影响有多大?有做编辑和广告的经历对你后来的工作有多大帮助?

墨白:可以说很大。所以到《南都》后,我觉得自己做的也比较从容。因为我做过编辑,所以知道表达的轻重是什么;因为我负责过编务,所以对新闻产品整体的设计能较好的把握;因为我做过广告公司(那时代理过媒体广告),所以更能明白受众需要什么,因此,在设计上会很务实。

彼岸:也就是说做美编必须要懂新闻?墨白:对,一定要懂,这一点很重要,只有真正了解新闻,才会更准确的在设计上体现编辑意图、表达编辑理念,说穿了做报纸设计就是在做一种编辑理念。

彼岸:近几年的版式设计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墨白:说一件最让我感动的事情吧,201*年帮南方日报做《另类过年》,一共十五期吧。作完后在一次总结大会上,当我刚踏进会议室,便听到了很热烈的掌声,而且掌声持续了很久,当时我觉得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很真诚,当时真的很感动,因为,我觉得自己设计理念得到了认可和肯定。彼岸:你先后参与或者直接负责设计过很多报纸和杂志,感觉上风格差别很大,你是怎么把握这种跨度的?《新京报》和《南都》的版式风格明显不同,一年多来《新京报》的这种设计风格效果如何?

墨白:在设计之前必须考虑所要设计对象的品牌定位,它的内容包括什么,它所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目标读者和广告客户,上层领导的想法,自己的构思等。要考虑很多因素,在通过各方的沟通后开始具体的设计,通常的设计也不是只做一套。至于《南都》和《新京报》,我觉得小版报纸基本的排列应该是差不多的,因为《南都》和《新京报》的这种排列形式是比较科学的,另外报纸的设计和地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城市气质和文化的东西。《新京报》的设计我用一句北京同行的话回答吧:《新京报》刚出来时,觉得很寡淡,不以为然。但走了一年,却感到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它又创造了一种规则,并且能坚持一些东西,同时不断加以完善。

彼岸:《名牌》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创办的一本精英杂志,阅读这本杂志给人的感觉是精美和高雅,做为《名牌》的前美术指导,你是如何通过设计来体现这本杂志的品位与个性?墨白:首先《名牌》杂志的定位很明确,它就是要以一种贵族气质来征服高端男性读者,同时吸引国际一线品牌的注意力,所以《名牌》的设计要求非常高。设计要简洁稳重还要耐品味,要阳刚但又不失雅致。所以设计上对字体、色彩、开本及细节的选择与处理我们当时都非常慎重。在《名牌》的一年,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拓宽了设计思路,同时也吸收了很多新的设计理念。值得一提的是,领导层对设计的认识和感觉非常好,另外还有两位非常优秀的设计师跟我合作,所以,我们真是做到了彼此的影响和碰撞。总之,优秀的理念+优秀的团队=成功的设计。

彼岸:版式对报纸形象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你认为什么是好的版式设计?墨白:我认为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设计,同时,又是能唤起目标读者强烈共鸣的设计,才是好的版式设计。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设计,是名牌报纸维系与读者关系的心理纽带。版式的功能不能忽略,它维系着品牌情感,同时也为品牌创造着市场。

彼岸:随着中国传媒业的飞速发展,报刊的版式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请问,你怎么看目前国内纸媒体版式设计现状?墨白:前几年,国内纸媒体更多的是一种模仿,风靡欧美的版式。但在几年的模仿学习中,大家感受到了国内新闻环境的巨大变化。在对内容不断革新的同时,对版式也有了新的期待,希望版式的设计能够体现报纸自身的品牌定位。这几年各大报纸都进行了不只一次的版式改革,国内的报纸也纷纷呈现出不同的面孔。大家都在改进,这是个非常好的局面。其实也到了该有自己设计的时候了。彼岸:你认为国内目前纸媒设计最缺什么?

墨白:缺自己的东西,这主要是盲目跟风造成的。比如前几年,出现的一种状况就是“国内到处是《南都》”,创造性的东西太少。另外,业内缺少彼此交流的平台。

我觉得美编之家在版式设计的交流上做的挺好,但怎样能让更多人加入进来,创造一种很好的业务气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彼岸:《南都》近年来的一些经典版面让我们记忆犹新,总想找机会重新目睹一下。听说你的作品集快要出版了,大家对这个还是期待挺高的。

墨白:这本作品集拖太久了,名字暂定为《中气之美》,也许因为是自己的东西吧,总想把它做的更完美一些,所以一拖再拖。内容主要阐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还有这些年来设计的一部分作品,算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小结。争取今年能出来。

扩展阅读:视觉记录十年南都

视觉记录十年南都

日期:[201*年10月26日]版次:[GB17]版名:[阅读周刊封面]稿源:[南方都市报]网友评论:条

《南方都市报》在视觉设计方面,抛弃传统的操作方式,借鉴国外现代报纸版面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开辟了新一代报纸版面设计的新天地,成为中国现代报纸模块化编排设计理念的倡导者和先行

者。

在这里,你会看到在报纸上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可能给你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瞬间,而本人却总是深藏镜头后面。现在你可以看到他们在镜头后的脸。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作品,还有他们

将影像当作呼吸一样的生命。

这里没有严格的理论体系和学院派的纸上谈兵,只有图片编辑这一中国新兴职业刀刀见血、拳拳到肉的实战。从案例到理论,从对话到交锋,从展示到自我解剖、自我解嘲、嬉笑怒骂,尽在其中。

曾璜

□新华社资深图片编辑

1996年,一位青年来到北京新华社高高的主楼昏暗的地下室,让我帮他看看照片,他将大学学习和在北京报社实习期间拍摄发表的照片摊在台面,自信地介绍起来。十分钟后,我伸出手来,不客气地将那几十张照片拂到一旁,打断他道:“如果你希望干新闻,从头再来!”这来人,就是南方都市报现任图片总监王景春。

七年后的201*年,王景春拍摄的图片故事《大海中的一条船》,编辑的大型报道《儿童异度空间》,探讨图片编辑的《把握尺寸》和《我办“目击”版》的文稿被收入到了中国第一本图片编辑工具书中作为教案而成为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年轻人从新来乍到成长为同时身兼中国报刊最大的图片部主任和视觉总监,辖管有37名摄影记者、8名图片编辑和20名美术编辑,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王景春本人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外,更重要的是他生存的环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急速发展的中国新闻媒介。

解放后的中国新闻摄影实践,成就了二战以后国际视觉传播史上最完善、最有效的宣传摄影体系。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市场化促生了都市报,而都市报的摄影报道实践不仅解构了流行中国几十年的传统新闻摄影理念,也组建起了新的新闻摄影体系,将中国的摄影报道从以宣传为主导的所谓的新闻摄影带入了报道摄影的新时代。在这个变革中,南方都市报的摄影报道和版面语言一直为同行所效仿,以至于在报业出现“南都风格”。

南方都市报作为一家由零售市场起步并迅速崛起的报纸,其图片的功用得到了报社上下左右同仁的一致认同,从而为摄影从业人员拓展了生存空间,如逐渐建立起的目击、现场、民间、瞬间栏目;专门为摄影记者设立深度报道的岗位;拓展图片报道的题材和模式;为图片编辑设立“佐证事实,信息含量,形象价值,亲切感,情感因素”的择图标准;理顺图片编辑工作流程;建立图片编辑与文字编辑、版面编辑和主编总编沟通的方法和渠道

南都的摄影记者不仅拍摄原来为各“大”新闻媒介所把持的重大新闻,也拍摄各地的天灾人祸,并力所能及地奔波于奥运会、世界杯、印度洋海啸、南亚地震等重大国际新闻现场。他们不仅在指定的宣传任务中挖掘公众感兴趣的视觉新闻,还拓展出许多中国传统新闻摄影观念难以界定的报道形式。

相对于前辈们,这些年轻摄影师有太多的幸运:幸运地在南方都市报工作,幸运地没有陷入中国传统新闻摄影美学的误导,幸运地在入行时就有机会看到国外最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幸运地赶上了中国传媒的急速膨胀使他们成为职业摄影记者,幸运地不仅有机会拍政治,拍外交,拍经济,拍社会,而且有机会使用模特儿和道具拍美女,拍配图,还拍图片故事,幸运社会可以宽容地接纳他们不墨守成规的影像。

传统摄影的技术指标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嗤光,黑影,晃动,虚焦,色彩的变异,构图的自我。对他们来说,物理学上的正确曝光没有意义,黄金分割法则若不能表达自我的感受也将失去它存在的理由。这样的影像且不说在国内传统的媒体上,就是在国外的主流媒体上也不多见,它们常常也只能出现在欧洲先锋前卫实验性的媒体上。这样看来,南方都市报的年轻摄影师应该是中国新闻摄影发展趋势的弄潮儿。

201*年10月,南方都市报的图片编辑易晓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前往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荷赛)参加首届图片编辑培训班。表面上看,这是她个人的能力和经历的胜出,但实际上支撑她的深层因素应该是南方都市报的图片运用、设计理念和视觉部的结构,和它所代表的中国报纸的发展趋势。那时,大家都翘首期盼易晓岚能将在外国所闻所见带回来与业界分享,但她回国后,只撰文轻描淡写道:“当(外国同行)看到中国报纸版面上有这么多精彩的图片、丰富的策划内容和灵活生动的版式时,他们惊叹中国报纸在图片报道、图片使用以及图片在版面上所占的比例的‘先进性’。甚至这有点让他们怀念起当年,《生活》杂志图片报道的黄金时代。”看来,这次易晓岚是给外国人介绍中国去了。

广东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开放的广东和广州的开放为摄影人提供了独有的发展机遇。十九世纪后叶摄影术发明初期,几乎所有来华的外国摄影师FeliceABeato(菲利斯比特)、MiltonMillor(M米勒)、JohnThomson(约翰汤姆森),E.H.Wilson、theWhiteBrothers、ThomasChilde、GeorgeMorrison都来过广州拍摄,他们留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宝贵的影像遗产。中国早期的摄影人主要也出自广东,如罗森、罗元、邹佰奇、赖阿芳、罗以礼,还有后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摄影的先驱沙飞,新中国新闻摄影的领导人石少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出现有安哥、张海儿这些对我们这一代人产生过影响的摄影记者,现在又有了这代年轻人

手边的《视觉十年》不仅是南方都市报视觉部十年的总结,也是一家媒体摄影报道完整的工作体例(StyleBook),可以为国内的许多报纸所仿效和借鉴。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第一代都市报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以及他们的实践,拓展了我国新闻摄影的内涵和外延,并开始引领着中国新闻摄影的变化趋势,他们已经将中国传媒的摄影报道从以宣传为主导的所谓的新闻摄影带入了报道摄影的新时代。南方都市报版面上的照片和版式,如《儿童异度空间》、《广州它世界》、《中国制造》等报道,已经为中国新闻摄影拓展出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将成为中国报纸摄影报道的经典而载入史册,而出自南都摄影记者之手的照片也将成为中国社会变革最宝贵的影像记录。

《南都视觉十年》(一套三册,包括《穿越设计》、《实战图编》、《呼吸影像》),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1*年3月版,600.00元。

南都图书出版工作室提供免费邮购服务,欢迎来电垂询:24小时全国免费热线:4008866166,或拨打(020)87366436(上午9:00-下午5:30),联系人:李小姐。

■众评

据说,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采编团队有一个“绣花针怪圈”,“每一根针都锋利无比,但合在一起反而威力大减”。南方都市报的视觉采编团队誓要打破这个怪圈,也确实打破了这个怪圈。而成就这支中国最出色的摄影力量的,正是“南方”的精神多元,包容,创新,卓越。

江艺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在一个综合性日报高强度的工作频率的体制下,摄影师仍能保持这样鲜明而跳脱的个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人);在中国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广州,一家媒体仍能保持这样包容的作风,我们只能说,是摄影师的幸运,也是南方都市报的幸运。

夏逸陶(南方都市报副总编)

《南方都市报》的“视觉十年”,恰恰可以看作是视觉全球化的一个真实注脚。更有甚者,《南方都市报》在视觉方面的发展,还成为中国纸媒体不争的先锋,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纸媒体的原有传统。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

南都的图像,在走过了最初的幼稚之后,把镜头伸向了真正的视觉表达,伸向了具有个性的视觉叙述。他们通过大量而具有叙述性的图像,通过主题性的图像组合,更为难得的是,通过具有个人化的图像表达,让读图成为一种公众习惯,进而实现真正的新时代阅读。

李媚(摄影评论家)

以四年的时间来积累图片编辑的实战,以十年的时间来积累南都新锐而直面当下的影像,一切为了阅读的设计,不是为了怀旧,而是重新审视我们自身,记住历史,把握未来,重新上路。

王景春(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总监兼图片部主任)

设计报纸版面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术,更是一种传播技巧。南方都市报正是把设计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所以十年时间,南方都市报创立了一个又一个行业规则,找到了通往自然阅读以及厚报时代适合速读的法则。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设计中国最精彩的版面,这是我们的目标。

墨白(南方都市报美术总监)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南方都市报美编访谈(视觉设计大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南方都市报美编访谈(视觉设计大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南方都市报美编访谈(视觉设计大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9373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