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研究分析

时间:2019-05-28 16:46:50 网站:公文素材库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研究分析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研究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越来越受到诸如社会、家庭、学校诸因素的影响,有利有弊,值得我们基层体育工作者深思。新的世纪,新的热点。体育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而学校课余体育,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也将成为学校体育的热点。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辛勤耕耘在体育教育园地的园丁们渴望搞好学校课余体育工作,愿意为学生们夯实终身体育的基础。然而,面对那围绕中考体育成绩、达标合格或某些比赛的奖牌而形成的校园“热点”,同学与教师一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现代社会要由现代人来创造,现代人要由现代教育来造就。学校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现代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及其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活动的领地。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体育课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余体育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运用、掌握;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更需要学生通过在课余体育的实践中去磨练和培养;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

由于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展开了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研究。2研究方法2.1问卷调查法

对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2.2访谈调查法

对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谈。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计算机进行了数据处理。3结果与分析3.1业余训练情况

在调查的学生中,有中年级,有高年级。而参加业余训练队的学生有40多人,占总数80%,其中五、六年级的居多,三、四年级的较少。由此可见,高年级学生较为注重业余训练,而中低年级

则不重视业余训练,其原因是: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业余运动训练,但又十分重视运动成绩,另外是学校为了运动会或其它的比赛,为校争光,为年终总结贴金,临时让学生参加的。这是目前学校业余训练突出表现。其二,教师和家长受升学考试的影响较重,只注重文化课学习和升学率,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以牺牲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代价,不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更不用说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有运动天赋、学习成绩又突出的学生更是百般阻挠,不让其参与体育业余训练。其三,据调查统计,教师工作量大,业余体育训练没有报酬,使广大教师不愿进行业余运动训练。根据调查,学生业余体育训练项目单一,资金投入少,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篮球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种比赛很多,使学生从小就喜爱篮球,并且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具备篮球的教学和训练能力,这就为篮球的业余训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排球,健美操开展的情况较差,其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缺乏,器材短缺,运动竞赛很少,使运动训练无法开展。

表1张满明德小学课余训练项目统计表

项目篮球乒乓球排球健美操

人数243631

3.2训练场地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我校有标准篮球架,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训练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业余训练要求。

3.3业余运动队管理

调查资料显示,我校基本能制定、完善业余运动训练计划。并每年进行总结,但不能建立业余运动员档案,没有高水平训练点。由此可见,学校对运动队的建设和训练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总是把业余运动队的管理挂在嘴上,但并没有落到实处,承担日常管理的体育教师也缺乏信心,没有建立管理和检查机制。学校体育条件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前提,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训练条件支撑上,它对条件的依赖远远超出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依赖。我校的体育条件一般,影响了体育教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以及效果,同时一些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受到局限,这对于课余训练的发展极为不利。

3.4运动竞赛

根据竞赛资料显示,我县每年举行一次全县中小学的田径、篮球和排球比赛,我校竞赛资料调查显示学校每年举行的比赛也比较少,这对业余运动训练的影响较大,没有运动竞赛就不可能有运动训练。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和学校对体育的投入少,对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不够,举行比赛的次数不能满足运动训练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总之,如何解决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解决优秀体育人才的出路,从而保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健康有序发展是一个值得很好研究的课题。切实抓好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对实现我国建设成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尽管目前居民生活水平较好,但学校、家庭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支持率不高,学生的课余训练主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这对于要求有一定时间保证的高水平训练显然是不够的。加之经常性的训练、比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耽误文化课学习的现象。所以,长期以来,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凡是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就差,导致学生缺乏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家长又担心耽误学习,致使升学就业无门,所以不愿支持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其根本原因是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不足,轻视体育的旧习起着制约作用。建议学校及有关部门要真正认识体育的作用,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形成课余训练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运动员充分感到刻苦训练学习和提高运动技术,也是接受人才培养,而具有安全感,形成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和运动员成长的局面[1]。

学生把参加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仅作为获取升学筹码的手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从个人前途与国家需要的结合上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重视不够。建议在训练实践中,应主动提高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加大课余体育训练的“科研含量”,从而促进训练质量不断提高。此外,应尽快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研究认为:提高学生课余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核心在于教练员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从现在起就应有计划地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培养,尊重教练员的劳动成果。体育教师应更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胜任本职工作,取得领导支持。

建议要提高课余体育训练选材与育材工作的科学化程度,通过培训、学习、考核和交流等途径,帮助体育教师切实转变仅靠经验搞选材、抓训练的落后观念,逐步掌握选材和制订训练计划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提高组织实施训练计划的水平,以推动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

切实克服单纯升学率的观点。作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克服盲目追求升学率,端正人才培养观,把培养体育人才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在制度上、物质上给予应有的保证,改善学校的运动设施,以满足训练比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荆甫等.浅析中小学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策〔M〕.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扩展阅读: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潍坊市峡山区峡山中学

张栋摘要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学校课余体育体育运动训练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区学校教育事业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体育工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区的进一步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学校体育工作也要有新的发展目标。学校竞技运动成绩历来是受到各级政府部门、教育主管行政机构及各学校领导的重视的一项主要的体育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全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

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峡山生态发展区学校建制比较复杂,既拥有多所乡镇中小学,又拥有一所区直属学校。因此,探索出适合全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新路,对提高全区乃至全市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竞技运动比赛在区教管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的体育教育有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特别是竞技运动比赛成绩有了大大的提高,为了我区体育事业更大发展,必须发挥全区的办学资源优势,与我区其它中小学及相关部门集中力量相互配合为我区。也为我市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找出一条新的路子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按课次制定训练计划,遵循灵活多变易操作的原则;加强运动员思想教育,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课的关系;提高认识,正缺引导训练参

与者的训练动机;增加经费投入,结合社会力量推动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

关键词:全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改进策略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全区所有中小学2.2研究时间:

2014年9月一2014年7月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现状调查;第二阶段:现状分析;第三阶段:

发展对策研究.2.3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源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

3研究结果与现状分析

3.1基本情况3.1.1全区的发展趋势

峡山经济发展区区成立六年来,每年的外资引进与GDP的增幅都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全区正越来越重视教育,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必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也势必对学校体育工作

提出更高的要求。3.1.2各学校之间的关系

在全区的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街道直管学校。区教管中心直属的学校由于在人员配备上、资金来源上及体制管理上比较领先,因此这些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水平比较高,具有向薄弱学校

示范辐射作用的基础。

3.2分析现状3.2.1“两个共识”的形成

全区体育教师把课余体育训练作为体育教师应该且必需完成的本职工作之一,对此已形成共识。体育教师担负着学校体育全部具体工作,是课余体育训练的直接实施者,他们还要完成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和组织群体活动。经调查,我区广大体育教师是乐于承担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且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问卷中“作为体育教师,重视并积极做好课余训练工作”同意的占91%。“课余训练

出成绩,对职称相当重要”同意者占100%。

另一个共识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是一致的。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学校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得到了认可。不少学校都开始力创体育特色、因此各校基本上都有了自己

的田径队、篮球队等。

3.2.2我区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

3.2.2.1各校在训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缺二落后”的现象

训练缺大纲,存在明显的随意性;训练缺计划,未能认真制定多年或全年训练计划,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训练缺时间保证,从而训练质量无法保证;训练手段和方法落后;场地设施各校参差不齐,区内新建的学校场地设施都相当不错,但一些镇管学校的场地配备则与运动训练所需还有一定的距离。

3.2.2.2训练对象缺乏稳定性

参训学生容易受到家长甚至文化课老师的阻挠。这与学生参训目的不明确,学生、家长、老师思想不

统一有关。

3.2.2.3体制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最近三年刚刚成立独立的区教育局,在此之前区的教育工作暂由区社会事业局统管,

因此很难得到上一级教育局和体委的支持与指导,全区各校也缺少交流,“各自为政”、“良莠不齐”的现

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3.2.3制约我区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七个矛盾”。

3.2.3.1社会人才观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趋于一致而对竞技体育趋于挑战。

步入新世纪、人们的社会人才观有了强烈变化,人们重视高学历高收入,重视文化教育投资,愿意让子女从事特长培养,而对于竞技体育除外。分析原因:一是竞技体育的特殊性、局限了许多人的梦想:二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精神,缺少磨炼。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体育活动更多是从健康出发,为了学一点生存技能,以更好适应社会的竞争,而非赛场的竞争,这些愿望与国家体育课改目标趋于一致,而越来越与课余训练目标趋于矛盾化,使课余体育训练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在操作中,学校领导基于社会因素、创学校品牌,则相对更侧重于文化教育。俗话说“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领导、教师和家长重视文

化课轻视体育课几乎成定律。学生的素质、身体教育也是教学质量的反映,可惜无人问津。

3.2.3.2学校体育训练的目的和家长、子女(学生)受训练的目的存有矛盾。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主要任务是在广泛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选好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积极输送后备人才。而现在各校开展课余训练较注意出成绩,各类比赛上争名次是第一位的。而众多家长送子女接受训练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强

身健体,培养特长找出路(加分)第一位。表1中学生训练的目的(前四位)

学校小学初中高中

目的1%健身45.6健身40.5考重点大学37.1

目的2%当运动员11.4培养特长18.6健身27.2

表2家长让学生参加训练的目的(前三位)

学校小学初中高中

目的1%增进健康60.3增进健康41.1考重点大学53.7

目的2%培养特长21.6

考重点大学30.4增进健康25.0

表3学生择业意向(前四位)

学校小学

意向1%运动员41.8

意向2%教师11.6

意向3%科技人员14.3

意向4%军人7.5目的3%考重点大学14.3当运动员16.5显示能力11.5

目的3%考重点大学22当运动员12.5显示能力11.5

目的4%培养特长11考重点大学14.8当运动员6.5

初中高中

企业家33.3企业家38.7

运动员20.7管理人员17.7

教师16.5教师11.5

军人7.8运动员4.3

从表1、2、3中可知,小学初中是健身占第一位,高中是上大学考重点,有明显区别。学生与家长的目的高度一致,想当运动员是小学生的主意。从高中生择业看,他们参加运动训练目标是大学(体

育专业一类),将来做体育教师也不错。

3.2.3.3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训练的目的与学生参加训练的目的存在矛盾。

学生运动员是课余训练的主体,他们扮演着学生和运动员的两种角色,而且处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面临着繁重的升学的压力,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父母、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参加课余训练的目的与教师组织学生训练的目的有差异,他们重视的只是参加训练的过程,锻炼身体,从中得到乐趣,较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追求,这以小学生尤为明显,而与我们教师为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培养

运动人才的训练目的相去甚远,这无疑影响着课余训练工作的发展。3.2.3.4对于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评价上结果与过程存在矛盾。

目前对体育训练的评价几乎都是重结果,轻过程。而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应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从过程到结果应有一个科学评定。

3.2.3.5体育教师、领导的功利性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存在矛盾。

目前中小学开展课余训练包括教师领导、似乎功利性太重,教师为奖金,领导为荣誉,使得在做法上出现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和本位主义、争名夺分,甚至有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现象。所有这些恰恰成了制约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的因素。有的训练项目较大程度上存在有赛则训,无赛无队的不良

现象。

3.2.3.6课余训练时间安排上有矛盾。

我区中学周课时一般都安排得比较多,剩下的时间也常有文化课老师入课堂进行文化补习,因此课余训练必将推迟。如果遇到会议、考试等特殊情况,就会出现有队员无教练,有教练无队员的局面,平时参训队员到不齐更是家常便饭。除此之外训练还要和其他文化课老师抢时间,因此训练时间要保证

这是每位尽职的体育教师的共同呼声。

3.2.3.7体育教师课余训练的报酬与文化课教师上课报酬之间有矛盾。

体育教师的地位也是学校体育地位的风向标,虽然也有许多体育教师受过表彰、奖励,但总体看,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于其它学科教师。其实课余训练工作量较大,获得成绩更是不容易。而在单位工作时间的计算上各校普遍相对文化课教师要低,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体育教师进行课余训

练的积极性,也使得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对时间问题更加敏感。

4、改进策略

4.1确立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社会需求确立我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受训练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实现为上一级学校,为一线输送有体育专长、有发展潜力的

运动人才,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确立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受训学生首先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突出受训学生学有所长。符合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二是受训学生的去向定位,除少数尖子队员作为专业运动员培养外。其余末部分应

为小学→初中→高中→高校,使之更多成为大学生运动员。

4.2确定四大对策思路

4.2.1进一步明确学校课余训练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基层学校领导对课余训练的认识。

4.2.2体教结合,深化管理体制,提高综合效能

探索培养综合紊质高的学生的途径是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各部门各学校之

间要思想统下,要做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统筹管理,持续发展。

在队伍建设上,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对教练既要引进,也要调整,并鼓励其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对运动员要拓宽招生渠道,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在政策保障体制上,要配套并逐步完善。根据我区实际,开展区课余训练工作的研讨;对训练时间,要予以保证;争取领导重视,解决体育教师的报酬问题;加大体育特长生的升学优惠政策;理顺学校体育及训练工作的评估体系,对学校体育训练工作的评估,

既注重结果,又必须加强对过程的管理特别是学校体育经费的落实和时间的保证。

改革竞赛制度与方法,采用官办与社会办相结合,政府办与基层办相结合等形式,特定年龄与与我层年龄处衔接,多搞比赛,做到“比什么”、“练什么”提高竞赛的实战性和效益,将比赛放到学校中,具有很大的宣传力和极强的亲和力。此外,积极鼓励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训练年龄重心尝试下移,建立有体育特色的幼儿园,尝试在幼儿园开展适宜幼儿身心健良发展的体育竞赛等。积极营造、发挥激

励机制的作用,鼓励教练员、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多出成绩,多出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工作,转变家长、师生及校长观念,适当引导,仅培养目标与学校、家长和

学生都满意,争取“三赢”。

4.3.3多元化多渠道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人与关注,争取效益好的企业支持;走合作之路。除本区学校加强联合外,还要与其它区(县)、市学校、体校甚至高等学府加强联系、交流经验,共同携手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4.2.4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

学校体育应树立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思想,在这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发挥人的潜能。课余训练和体育教学不分家,学校体育教学是“基础”,课余体育训练是“提高”,必须在

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建立起“课余体育训练”的塔尖。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研究分析》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研究分析: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研究分析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9749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