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中召乡劳务输出工作年终总结
201*年中召乡劳务输出工作年终总结
今年来,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乡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主要工作议事日程,并成立组织,制定措施,把该项工作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来培育,做出了一定成绩,201*年劳务输出人数突破1万人次,人均劳务收入达720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年劳务输出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一、各方齐抓共管,形成了较强的发展合力。我乡群众自古就有外出务工的习惯,主要是搞建筑。但由于缺少组织,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群众要不到工钱,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时常发生的事情。农民外出务工门路日益狭窄。面对如此现状,乡党委政府及时做出决策,一是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决定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重要产业来扶持,加强政府行政推动,利用政府职能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二、成立乡劳务输出服务站,指定年富力强、思想活跃、信息灵通的人员负责办公,抽调各村文书为信息员,从组织上为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干部签定目标责任书。
四、积极培育民间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健全劳务输出服务网络。通过政府和民间劳务中介机构的齐抓共管,形成了较强的发展合力。
五、强化服务,劳务输出工作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建立劳务输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组织全镇干部深入到全镇各村,准确掌握了本镇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务市场供需信息的情况下,乡劳务服务站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技能培训,服务外出群众,提高劳务水平上来。开展以劳动技能、安全知识、维护权益为主要内容劳动技能培训活动,开设过劳动知识讲座50场次3500人次,通过技能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外出的务工人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时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注意自身安全,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全镇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地提高,也使部分想外出打工、而又怕挣不到钱、拿不到工钱的群众,敢于挺直腰杆大胆地走出山门进行劳务输出,促进了劳务输出队伍规模的不断状大;(二)是积极组织人员专程山东、广东、浙江等地劳务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掌握外出劳务市场供需信息,积极发展订单劳务。目前,全乡劳务输出规模已达10000人,有组织的达5500多人。民间劳务中介组织已组织全乡各村6000多人远赴山东、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区在服装、电子等正式厂家务工,以呼沱村为主的全乡201*多民工在村劳务协会的组织下,已在山西、天津等地建立了建筑基地,并打造了建筑业“中召品牌”,9月份在乡服务站的组织下,赴疆摘棉民工近百人,效益客观。通过努力,我乡的劳务输出工作已基本实现了由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季节性输出向长年性输出转变;(三)、加强跟踪服务,解决了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务工人员常年在外,家庭牵挂是影响其安心在外务主要原因,为此,乡政府专门成立了帮扶组织,做到对务工人员提供务工前、务工中、务工后的全方位服务,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政府要求各村、各单位,积极组织,主动配合,把劳务输出当作全社会、全民动员的事业来抓。劳务输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我们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决心在今后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一如既往地把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为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开好头,起好步,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扩展阅读:201*年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新集乡201*年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政府和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及劳动就业局的指导下,新集乡201*年全年劳务输出工作成绩显著,全乡共输出务工人员8065人,其中市县有组织输出601人,乡镇有组织输出479人,中介公司组织输出2632人,经纪人组织输出3588人,自发组织输出352人,创收入4607万元,为市县有组织输出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423人,保障了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新增加劳务经纪人26个,新建劳务基地1个。完成引导性培训6200人次,积极协助培训机构,组织劳动力基本技能培训323人次,专业技能鉴定235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我乡务工人员的基本素质,使我乡外出务工人员能够输得出,稳得住。完成特困家庭技能转移培训19人,全乡共组织转移培训务工人员323人,基本上实现了年初下达
的目标任务。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年初乡党委、政府专门召开劳务产业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乡年度劳务输出工作。结合各村实际,科学分解下达任务指标,明确责任,成立以政府乡长为组长,各站所负责人、工青妇群、团组织负责人,包村干部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与各村、各包村干部签定了劳务输出目标责任书,由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村干部重点抓、经常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劳务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乡、村、组三级信息网络,乡劳务站专门负责劳务信息的统计上报、务工信息的宣传、组织务工输出等工作;19个行政村分别设立劳务信息员负责各村劳务信息的采集、统计上报各村的务工情况、安排各村输出;各个组分别由劳务信息员负责本组进户的宣传和动员工作,统计上报劳务的实时信息。同时,制定出台了劳务输出管理办法,把劳务输出纳入了年度考核,
尤其是市县有组织劳务输出,实行严格奖惩制度。
(二)以“六动”措施力推劳务产业全面发展。乡党委、政府继续加大发展劳务产业力度,采取“六动”措施,切实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六动”即:一是政府推动。根据乡情,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确立了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的重大决策,努力把劳务输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力措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紧抓不放。二是市场拉动。通过市场调节拉动劳务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县劳务基地、中介公司、经纪人等桥梁,打通了东南沿海、华东区、京津唐、内蒙、甘肃、新疆等区外务工市场,打开了宁东基地为中心的区内务工市场。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输出体系,让农民工出外打工有了更多的选择。今年区外累计输出4764人,宁东基地输出800人。三是政策促动。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紧紧围绕农民工输出,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劳务惠民政策体系,涉及到保障权益、劳务信息管理、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努力寻求一条促进农民工就业的绿色通道。建立完善了劳动力资源,累计信息23000条,便捷管理资源信息。四是农民主动。以人为本,努力打造农民自主、自愿、自足的务工线,采取政府有效宣传、能人带动、中介公司介绍等途径,务必使输出的农民工都能找到舒心、合适的务工岗位。全年新增经纪人26人,增加务工输出人员2210人。五是培训带动。抓培训强素质,使农民工出去务工、上岗有技能。积极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培训,近年来,累计组织参加“阳光工程”培训200多人,开展技能鉴定培训960多人,而且,政府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招生每年都在扩大。六是有序流动。建立了完备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剩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输转劳动力信息的采集,为有序输出与流动提供了软件保障。另外,强化优化务工环境,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帮扶有困难的农民工,为农民工提供畅通的流动服务。每年都为政府有组织的输出人员提供车费、人身保险,建立了乡维权中心,为务工人员提供保障
服务。
(三)抓调查摸底,健全各类档案资料。年初,我们组织乡劳务站、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对全乡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一次详细深入的调查摸底。统计出全乡劳动力资源总数20469人,富裕劳动力11668人,并建档立卡。同时,对在外务工人员及有技术特长人员的情况,包括大中专及职业中学毕业生在内的每一名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信息进行了准确调查填写,真正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为组织输出提供了依据。对各村经纪能人进行了调查摸底,填写了档案,摸清了务工基地,掌握了用工信息。健全
各种劳务资料,整理成册。
(四)抓宣传动员,营造务工舆论氛围。我乡劳务输出工作主抓宣传动员工作,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通过逢集日设宣传咨询服务台、悬挂横幅、发放资料、发布信息,利用回族主麻日,广泛宣传劳务信息和区、市、县有关劳务输出的各项优惠政策,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共发放宣传资料8500余份,张贴、发布用工信息120条,悬挂横幅30条,办专栏9期,刷写固定性标语10条。同时,通过进村入户宣讲、与种植业等其他行业算帐比较,通过村里典型务工致富能人引导,使群众普遍认识到了劳务输出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长见识等诸多优点,增强了自愿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广泛宣传,使全乡劳务输出结构发
生了明显变化,由自发形式逐渐向有组织形式转变。(五)抓信息采集,拓宽就业门路。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了解用工动态,是有组织输出,减少盲目外出的有效途径。我们除采集市、县就业部门发送的信息外,还通过广播电视、经纪能人介绍等方式,及时搜集用工量大、工种好、能挣钱的务工点,组织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挣票子、换脑子、学技术。今年,我们多次通过带队能人张建国、靳永明等劳务经纪能人,共组织输出2304人。同时,我们还通过人员、地缘等关系,采取帮带的形式,组织去河北、内蒙、银川、甘肃等务工点,务工人员872人。针对全乡回族群众占多的实际,我们目前已多次在北方进行劳务联系,不断拓宽了外出
务工的就业领域。
(六)新疆专项输出扎实有效。按照县委办《关于做好201*年全市秋季万人进疆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县委办发[201*]112号)文件精神,及早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抓好落实,通过政府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带队等形式,共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输送务工人员627人,其中市县政府组织输往石河子农八师3人(稳定271人),共拾花1320吨,人均拾花2.1吨、收入2800元,其中何山村拾花工马宏武拾花量达7吨,拾花收入8500元。
二、存在问题
201*年全乡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的完成了县上下达的任务,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提高改进。这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是部分村干部对劳务产业工作重视不够,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不能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劳务产业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真抓实干的魄力。二是个别村对务工信息宣传不到位,报表不及时,甚至不报,对务工人员的求职需求缺乏了解,致使大部分劳务工盲目外出务工,自发无序,随意性强,形不成规模。三是新疆专项输出受棉花成熟期晚,劳动力市场饱合的影响,使我乡部分拾花
工收入受限,对输出整体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困难和不足,我们要认真研究,归纳梳理,下决心加以解
决。
三、201*年劳务产业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201*年还要继续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大手笔做劳务宣传引导工作,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带动周边的人,抓思想观念转变解决认识问题。二是抓紧抓好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工作,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使我乡的劳务输出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三是以狠抓劳务基地建设为依托,拓宽输出渠道。再新建100人以上输出基地1个,每个行政村建立10人以上输出点个。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组织劳务输出,不断扩大输出总量。四是抓组织管理,加强全程服务。特别是要加强信息服务,减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登记、计划生育以及办理的各种证卡等实行“一站式”服务。继续完善乡、村、组、户四级联动机制,三级信息网络,加强劳务站建设,充实人员,解决劳务办公经费。为务工者提供输前,输中、输后综合服务,联络务工者的感情。五是狠抓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努力完成金保工程数据录入和转移数据录入,是我乡劳务产业迈上信息化步伐。六是积极协助技能培训机构,对我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资源进行
技能转移培训,以适应新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之,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输出工作中的困难,学习先进乡镇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完成201*年劳务产业工作。
今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使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现具体汇报如下:
**镇辖18个村,9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118户,农业人口14069人,有劳动力7382人,总土地面积214.4平方公里。今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5亿元,地方税收完成8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8元,人均生产粮320公斤。
今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使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把劳务输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近年来,我镇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劳动保障局的精心指导下,通过不懈努力,劳务输出产业不断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我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两年来,全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农民收入,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大力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努力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年底,全镇在外就业人数达1480人,创劳务收入近201*万元,劳务输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显著。
今年,我镇党委、政府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措施上行之有效,把劳务输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年来,全镇劳务输出148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480人,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确保劳务输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我镇为将劳务输出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及时成立了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劳动保障站,**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两名素质高、业务精、思想好的干部专门负责劳务输出信息采集和传达发布。结(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合我镇实际,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劳务输出工作制度,保证了全镇劳务输出工作有组织、有机制、有效运行。
三、广泛宣传,努力提高农民群众对劳务输出工作的认识。
我镇地处城关,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全镇交通方便,信息畅通,在劳务输出工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广大干部群众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就此,我镇广泛宣传县委、县政府和县劳动保障局制定的有关劳务输出优惠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劳务输出是有效的增收举措,不断扩大输出范围,增加输出数量,创造良好的输出环境,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四、把握关键,打击非法职介,努力营造良好的劳务输出工作环境。
针对近年来,我镇范围内存在的非法职介活动,我们找准问题的关键,积极组织干部深入实际,调查摸底,对境内存在的非法职介活动,及时出击,进行取缔,并对认识不清,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众进行了及时的劝阻,增强了对非法职介活动的鉴别力和敏锐性,规范了劳务输出工作秩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总之,我镇今年在劳务输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劳务输出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说的多,做的少,把劳务输出看成是劳动部门的事,认识不对,站位不高,拖了全镇的后腿,影响了此项工作的顺利深入开展;二是劳务输出秩序仍不够规范,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所占的比例较低,外出就业人员的权益还不能有效保证,打击非法中介的力度还有待加强;三是劳务输出还不能满足大规模和多层次劳务输出的需要,加上务工人员素质偏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镇劳务输出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搞好劳务输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定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劳务输出抓到实处,努力实现我镇劳务输出工作的新突破。
三、存在问题
(一)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就业观念意识有待强化。根据已培训学员的文化程度统计,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农民缺乏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能力差。由于受传统农村经济、长期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普遍存在生活比较松散,时间观念、制度意识都很淡薄。一旦进入企业,往往不习惯于企业严格的时间安排和规章制度,很难适应现代工业化企业生产的需要,因而回流现象较普遍。
(二)培训时间较短,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时间较短,因此,很多要求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参训学员从理论到技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培训的资源不足,培训的方法有待创新。由于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专业也是根据市场需求才开设,所以不少专业的培训设备还不够齐全,师资力量也有待于加强,培训内容和教材还有待完善。
(四)转移培训就业的跟踪服务还有待于加强。由于转移培训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培训,另一个就是就业。农民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次转移就业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就业问题以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帮助解决,这就需要一定的业务经费,才能保证各方面服务到位。
四、201*年打算
201*年全市计划转移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0000人,争取国家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00万元以上。切实做好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要求我市开展的“农民工能力提升与和谐企业建设”外资扶贫项目,做出成绩,总结经验,为下步劳务扶贫探索新的工作机制。为了切实抓好201*年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正确判断形势,积极应对金融风暴对转移输出劳动力造成的影响。随时关注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变化情况,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人数,疏通与各用工单位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定单培训。特别是要根据全球金融风暴导致企业用工减少的状况,大力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劳务扶贫培训的宣传力度,动员和鼓励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为劳务开发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整合培训资源,确保培训质量。继续推行竞争入围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培训机构,并规范其运作,帮助基地及网点学校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进一步扩大培训资源。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培训机构、培训资金的管理力度,使培训资源和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五是创新机制,探索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明新农村,为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的新经验、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创新转移培训机制。
黑龙江省农广校2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201*-3-3牡丹江农业信息网
按照中央校和省劳转办关于认真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部署安排,今年我省农广校系统在201*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培训的工作力度,将农民工培训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省校不仅指导各级分校的培训工作,还亲自组织教师到基层校开展培训,使我省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扎实推进。现将我省农广校系统工作总结如下:一、培训情况
(一)努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工作
各级分校按照省校的要求,充分发挥农广校自身办学条件,采取方式灵活,长短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引导性培训。一是省校培训优秀教师,到基层开展引导性培训。今年上半年,省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分别奔赴双城、方正、宾县等地,为当地农民讲授农民工培训引导性知识,深受农民的欢迎,同时在全省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二是各级县校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引导性培训。如:佳木斯市桦川县农广校加强了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与因特网相连的桦川县农业信息网络平台,9各乡镇也相应的配套了完备的设备、设置专业农业信息员,时刻注意农民工信息动向;佳木斯郊区向全区11各乡镇97各行政村有转移愿望的青壮年印发政策汇编,发放《农民进城务工手册》,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省农广校系统已开展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21.3万人,技能培训11.8万人,示范性技能培训11,200人,共转移输出24,000多人。农广校已经成为我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要阵地。
(二)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争取和积极承担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一是各分校以实施国家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和省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为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市场需求量大的服装裁剪、美容美发、家政、保安、餐饮、计算机、电动缝纫工、建筑工等30多个培训工种。二是抓好“阳光工程”和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做好培训基地的认定工作、合理使用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质量,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国家的项目实施标准。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民工培训。创新培训方式,重点推行校企联合培训方式、校校联合培训方式、学校与中介组织联合培训方式、学校与行业部门联合培训方式来开展培训。通过探索培训方式,使农民工培训工作更加灵活多样,适应市场,贴近农民,有利于转移就业。比如:绥化市农广校与当地餐饮行业龙头企业东亚集团联合,在培训餐厅服务员时,根据餐厅服务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把15天培训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12天进行理论讲课,第二阶段利用1012天进行实习,第三阶段利用12天进行考试考核。在第二阶段内,到培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学到了技能。四是创新培训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推行培训一人发证一人就业一人的新机制,逐步形成培训、考核、鉴定、就业一条龙,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力度。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各地农广校通过当地电视台的“要致富出劳务”节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系列报导,重点宣传在外务工成功和回报家乡的典型事迹。省电台“关注农民工”节目围绕农民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系列报导。二是总结培育典型。自下而上地总结树立和推广一批从就业向创业发展,自主外出创业带动群体转移,靠技能转移致富的先进典型,通过采取召开报告会、发放光盘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走出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大力搞好劳务对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拓劳务市场。一是农广校积极参与我省与北京、大连等地的劳务对接会,寻找用工信息,二是通过哈洽会设立农民工展台,把省内外用工企业和中介组织请进来与农民面对面搞对接,按需对接,快速输出。三是各地区组织农广校校长到外省考察,寻找就业信息,四是大力开辟外埠劳务市场。继续加大外埠劳务市场的开发力度,特别是充分发挥地缘和亲缘优势,积极开拓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劳务市场,把拓展境外劳务输出的这篇文章做好做大。(五)抓好对农民工转移的服务工作。一是完善档案管理体系。各级农广校积极做好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的建档工作,对参加培训的每个农民工都建一份档案,派专人管理。二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各级农广校打通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网站、黑龙江农业信息网站、黑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站三条渠道供应信息,通过村信息站发布信息,全方位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起中央、省、县、乡、村全方位覆盖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体系。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刚刚兴起,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认识,没有引起重视,需要在实践中边探索、边认识、边改进。主要问题有:
1、领导重视不够。各级分校随着办学形式的变化,从学历教育转入农民培训已成为农广校的主要办学形式和任务,对于这种新形式、新变化,一些农广校领导对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培训工作力度不到位,没有历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2、师资培训不强。我省各级农广校存在管理人员多于授课人员,本身不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工种类型多、专业技能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不能有效的开展农民工培训。
3、培训经费不足。农广校的办学经费均由地方财政全额拨给。下拨的办学经费很少,有些地方专项培训经费不到位,因此,农广校培训经费紧缺,培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必要的培训设施不齐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培训的开展。
4、与职业技能鉴定脱节。职业技能鉴定是为了提高受鉴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后便于择业上岗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也是为了提高受培训人员的上岗就业能力。如果这两者结合起来产生择业就业合力,对农民工是非常有利的,但目前还未做到。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有利措施,力所能及地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顺利进行,力争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省校起表率作用。省校继续培训教师业务能力,下到基层开展农民工培训,在今年开展引导性培训的基础上,打算进一步开展技能性培训。
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求全体办学人员特别是校长,必须提高认识,增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广校办学的新起点来抓,把转移培训放在重要位置,纳入省校的办学目标考核管理。
3、争取培训经费,增强实力。农广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工作,把农业系统内部的培训资金争取到农广校来,把“阳光工程”项目争取到农广校来,有了项目有了资金,就有了农民工培训的保证。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高超、经验丰富、技能精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可靠保证。因此,我们各级分校要设法提高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培训水平。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使我省的教师逐渐成为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体。
5、做好培训服务工作。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多头绪、多环节的工作,在哪个环节上出现误差都会影响培训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明年要做好培训服务工作,做好培训信息服务、培训效果评价、培训监督检查和跟踪服务、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
总之,通过我省农广校系统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使农广校系统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打造出一大批吃苦耐劳、文明守法、技术精湛的“龙哥龙妹”劳务品牌,形成巨大的优质劳动力“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竞争能力。黑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年11月29日
庄浪县劳务输出服务工作办公室文件
庄劳务字201*21号
庄浪县201*年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市劳务办:
201*年,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县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我县“全省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和“全省境外就业先进县”的优势,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培育新时期高素质农民工为目标,抓住农民工培训和组织输出两个重点环节,立足县情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组织化输出程度,大力推介“梯田人”品牌劳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剩余劳动力有序输转,达到了劳务收入增加、民生改善的目的,将劳务产业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全年累计输出8.56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4.26万人,境外就业达806人。建立劳务基地258个。劳务收入达到4.46亿元,劳务人均收入5210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7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培训农民工2.41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41万人,技能提升培训1万人。培育通过劳务输出致富的返乡创业带头人56人,创办企业23户,个体经营户33户。全县形成了六环联动、六抓并举的劳务输出工作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行政推动抓领导,建立了上下联动齐抓劳务的工作机制。为了把劳务作为一个大产业、大经济来培育和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明确了全县劳务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从建立健全劳务工作网络入手,推行责任目标管理,逐步形成了发展劳务产业的长效机制。第一、健全了工作机构。完善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制度;成立了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适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形势,在成立乡镇科级建制的劳务工作站的基础上,成立了19个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统一配发了微机;调整充实了293个行政村劳务输出服务点联络员;在北京、新疆、福建、上海、兰州等地设立了8个驻外劳务办事处;县、乡配备专职劳务干部72人,形成了以县劳务办为中心,乡镇劳务工作站和村劳务服务点为依托,民办职业介绍所为补充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从组织上保证了劳务输出由无序分散向有序规范输出的转变。第二、强化目标考核。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劳务输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行县级领导“六个一”工作责任制,每个县级干部联系包抓一个5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乡镇干部推行全员抓劳务目标责任制,并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综合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年初与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分解下达劳务输转任务,从严考核,真奖实罚,确保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指标,形成了全县上下通力配合抓劳务的运行机制。第三、落实保障经费。县上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预算安排劳务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劳务基地考察和农民工培训,从经费上保证了劳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宣传发动抓引导,形成了全民发展劳务产业的全新理念。为了使广大群众彻底改变过去“没本事的人才外出打工和故土难离”的陈旧观念,我们通过广泛宣传、外出考察、典型引导、算帐对比等方式,坚定了各级干部发展劳务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劳务致富的新观念。第一、重视媒体宣传。我们在各乡镇、各村社都设了劳务信息宣传栏,及进更新庄浪劳务信息网,为外出务工人员编印免费发放《庄浪县农民工外出务工手册》,先后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平凉日报》、平凉电视台、庄浪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我县的劳务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要想富、搞劳务”已经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想劳务、议劳务、外出搞劳务成了群众的热门话题和农村的一种新时尚,实现了广大群众由“要我出去”为“我要出去”的根本转变。第二、注重典型引路。我们充分发挥劳务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在县电视台开设劳务专题访谈栏目、举办劳务带头人事迹报告会、评选表彰劳务产业“十强村”和带头人等办法,大力宣传劳务致富的典型人、典型村,激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大胆走出去、主动闯市场。在年初的三级干部大会上,重奖了在劳务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庄乡杜家村等十个劳务产业“十强村”和庄浪县诚信劳务公司经理杨甲存等二十五个引领农民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劳务产业带头人,并将他们的创业事迹和经验在全县各级劳务部门推广学习。像大庄乡杜家村的劳务能人杜长益,他肯干能干、勇于创新,第一个带领和组织村民走出国外搞劳务,为全县劳务输出建立新基地、拓展新领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第三、强化品牌效应。劳务市场的竞争就是劳务品牌的竞争。我县务工人员由于吃苦耐劳,勤奋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全国各大劳务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闯出了“梯田人”劳务品牌,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坚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发扬光大。“梯田人”劳务品牌被全国就业促进会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口牌。我们顺势而为,在每次有组织输出的过程中,都为每名务工人员制作了印有“梯田人”商标的劳务卡,方便了输转管理,扩大了影响力。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庄浪劳务明信片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梯田人”劳务品牌的知名度,我县的务工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变得更抢手,倍受用工单位的青睐,使我县的劳务人员由过去的“外出求职”转变为外地企业“登门抢聘”,“梯田人”劳务品牌所产生的效应,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全县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市场牵动抓培训,提高了务工人员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我们按照“先培训、后发证、再输出”的原则和“学以致用、方便群众、确保实效、创出品牌”的思路,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第一、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县劳动力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整合阳光工程、扶贫开发、再就业等项目资金100多万元,继续实施了“万名回乡青年培训工程”,培训农民工2.41万人以上,申请市职业鉴定指导中心为考试合格者发放了职业资格证书。第二、采取委托定向培训。按照“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的模式,县职教中心与青岛、天津、广州、昆山等地的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合同,采取“1.5+1.5”的办学模式,开展以机电、数控、汽车维修与应用等专业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全县的职业技能培训适应了沿海地区劳务市场的需求,逐步取得了一些知名用工单位的信任。县职教中心已先后有三批1400多名联办中职学生被输送到青岛、天津等地实习就业,成为产业工人。第三、进行岗前培训。对从事家政服务、宾馆礼仪、保安、保洁、建筑的务工人员,在输出前组织开展岗前培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务工常识。同时,为了减少培训成本,我们积极与用工单位衔接,对向福建、江苏等地输出的务工人员,由用工企业先培训后上岗,把劳务基地变成培训基地,走先输出后培训再就业的输转路子,达到了用工、培训“两不误”。第四、进行摸底分类,有针对性培训。动员乡村两级劳务工作机构对全县已经外出和准备外出的富裕劳动力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培训欲望、务工行业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共调查已经外出农村劳动力95258人,准备外出的农村劳动力18142人。对各项信息全部录入微机。根据他们的文化、专业技能情况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让他们都能快速地掌握一门技术。
四是基地促动抓输转,拓宽了务工人员规模输出的就业渠道。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是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的关键。我们按照“巩固老基地,占领新市场”的思路,继续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围棋战略”,多次组织专门人员外出捕捉劳务信息,考察了解用工需求,广泛开辟劳务基地。正确指导县劳动力派遣中心和紫荆劳动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开展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了“进京”、“进兰”、“进宁”、“赴疆”、“万名务工人员南下就业”工程,向北京、兰州、宁夏、新疆、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劳务基地有组织地输送务工人员4万多名,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在巩固和发展国内劳务市场的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劳务带头人和劳务中介机构的带动推介作用,积极开拓境外劳务市场,今年3月挂牌成立了中国扶贫发展中心西北地区办事处庄浪海外工作站,在越南、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加纳、日本等国家建立境外劳务基地8处,从业人员800多人。目前,全县在省外和境外建立劳务基地185处,初步形成了以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和西北地区大中城市劳动用工密集型企业为中心的劳务输出基地网络,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五是服务联动抓管理,健全了务工人员稳定就业的保障体系。新出台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为我们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组织各级劳务部门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提高了依法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水平。增强了为农民工搞好服务的信心。第一、做好信息服务。县、乡劳务部门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广泛搜集、认真筛选用工信息,通过广播、电视、劳务信息栏等渠道,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劳务信息,减少了外出务工的盲目性。第二、严把用工单位关。为了确保输出的务工人员有活干,能挣钱,不上当,不受骗,我们对用工单位进行了严格的实地考察,所选的用人单位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在国内外经济排行中前位的企业。防止造成人员大量回流,使务工人员外出放心、挣钱安心。即使在今年的经济危机中,也没有出现因企业破产关闭而引发的农民工返乡潮。同时,我们严把务工人员的输出关,做到本人不自愿的不转移、有劣迹行为的不转移、手续不健全的不转移、培训不合格的不转移、身体不健康的不转移,提高了输出人员的质量和巩固率。第三、开展全程服务。对每次集中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我们都坚持统一组织、统一招收、统一培训、统一护送。使务工人员输出有人送、输入有人接、维权有人管。第四、进行跟踪服务。为了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们建立了输出人员定期回访制度,由县上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人员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劳务基地进行回访,听取务工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对务工者家属进行家访,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支持务工者长期务工,积累资本。今年先后协调处理劳资纠纷23起,依法追回务工人员工资和补贴30多万元。督促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2100份。
六是典型带动抓示范,激发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投资热情。我县劳务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支走得出、站得稳、能干事的务工者队伍,还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头脑灵活、技术精湛、积累了一定资金的人才。我们在组织外出务工的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利用乡情亲情和制定优惠政策的办法,鼓励务工人员带信息、带技术、带经验返乡投资兴业,实现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在县上的引导支持下,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带着挣来的第一桶金返回家乡,上项目、办工厂、建学校、修道路,涌现出了一股回乡创业的热潮。阳川乡马达返乡创办了天池酒业有限公司,就近安农村劳动力80多人。通化乡李军返乡后投资580万元,建成了生猪养殖厂,年出栏仔猪6000多头。今年全县有56名返乡创业能人,在建筑、餐饮、运输、养殖、粉条加工等领域创办了23家企业,注册了33家个体工商户,既为发展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又为就近输转安城乡富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走出了一条“输出富余劳动力打工积累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安富余劳动力”的劳务输转良性发展路子。
尽管我们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工作要求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农民工的培训热情不高;二是乡镇缺乏应有的培训设施,各培训点没有建立起实训基地;
三是农民工达到长期稳定就业的惰性心理还没有解除;四是人力资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序输转和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农民工培训输转政策精神和全县《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贯彻意见》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劳务基地,扩大有组织的输出规模,实现劳务输出由自发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由零散型输出向规模化输出转变、由体力型输出向智能型输出转变、由单一渠道输出向多元化输出转变、由数量型输出向质量效益型输出转变,由短期劳务输出向长期稳定就业转变,真正把劳务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县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争创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劳务输出工作总结庄浪县劳务输出服务工作办公室201*年11月27日印(共印5份)
永胜县201*年度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201*年,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从县情出发,总揽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把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突出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撑、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政府推动、基地培训、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前提,以转移就业为目的,积极组织好培训和输出工作。采取“政府+培训基地+企业”的运作模式,使劳务输出工作和开展培训工作“两不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劳动力征集体检培训转移输出后续管理”一条龙服务模式,使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取得的主要成效及特点(一)把劳务扶贫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工作来抓,201*年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01*年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共下达给我县201*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指标,财政补助资金40万元。为实施好这一项目,我们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县、乡、村联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由县扶贫办与永胜阳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签订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议书,依托培训学校的培训基地及外联优势,对我县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并负责输出就业工作。
201*年6月至201*年7月,在永北、三川、顺州、程海、东山、东风、涛源、期纳、六德、仁和等十余个乡镇开展了42期引导性培训,发放培训资料和培训教材201*份,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201*人,其中向省外输出转移就业987人、就地就近安置就业875人,就业率达92.7%,圆满完成了全年计划转移培训的任务。贫困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到沿海地区各个用工单位以后,稳定就业率达95%以上。
(二)贫困农民工积极踊跃参加培训,转移和就业数量增加,行业和地域分布广泛。实施劳务扶贫工程的前几年,一些贫困乡村的农民工对国家的劳务扶贫政策不太了解,外出务工多数是亲连亲、友连友,自发外出打工,多数培训学校反映招生难。为了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党的这一惠民政策,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一是通过相关会议传递信息;二是扶贫部门和基地学校深入乡村讲解;三是电视、报刊广告宣传;四是通过新闻媒体跟踪报道。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局部,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氛围。逐步形成了贫困农民工踊跃报名参训的良好氛围,培训人数逐年增加。参训农民工感到这种免费培训是党的惠民政策,机会难得。我县201*年转移就业的人员中,地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境内境外相结合,省内省外相结合,当地转移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较为广泛。
(三)劳务收入大幅度增加,为贫困农民增收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转移输出的贫困劳动力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为农民增收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如家住三川镇东河村的李俊华,经过培训,输送到了深圳艺丰制品厂打工。由于工作踏实,勤奋好学,经阳光劳动服务公司向厂家推荐,把他从一名普工推进了管理层,他的工资也从最初的1100元提升到了现在的2800元。现在,他和妻子每月至少4000元的工资收入。外出打工四年时间,他不仅资助弟弟李俊明建起了楼房,还积攒了十多万元的存款。外出务工的农民,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改善了家庭,而且每年寄回家的钱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永胜县程海镇兴义村共有980户农户3980人,人均耕地只有0.42亩。由于人多地少,很多家庭一直温饱浇愁。在公司人员的宣传动员下,村里人一批又一批出门打工。如今,他们每年寄回家里的钱就接近200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50%,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国家对扶贫开发的投入逐年加大,为劳务扶贫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和投入保障。党的十七大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强、两个提高”的具体工作要求,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国家对我县的劳务扶贫的专项资金投入也是在逐年增加,201*年30万元,201*年40万元,201*年达到了60万元。这些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劳务扶贫的高度重视。二、主要工作措施及经验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抓,及时出台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在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明确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统一部署,层层落实,县、乡、村三级联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认真调查登记,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永胜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富余人员多,对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为培训和转移输出提供了第一手真实而且十分重要的资料,从姓名、年龄、文化结构、家庭情况、求职意向等方面造册登记,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由培训单位建立相应的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台帐内容包括受训农民姓名、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就业去向和联系方式,保证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并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谁主管、谁负责”,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明确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落实,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并做好了原始档案和记录备查工作。
3、搞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针对部分群众对外出务工有许多顾虑,我县把宣传教育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工作来抓。首先是利用电视、标语、专栏、资料等形式进行经常性宣传,向群众讲清讲透劳务输出的好处和政策;其次是让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在返乡时及时采访,谈体会、讲收获,并通过电视上播放、资料上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外出务工的情况。
4、瞄准贫困人口,坚持让穷人受益。我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8万多万人,而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对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不足1万人。为了有的放矢,坚持让贫困农民受益,我们在培训中重点针对贫困村中18至45周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对贫困劳动力制定分期、分批转移培训规划。对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重点倾斜。参训人员必须坚持本人自愿,填写申请表,由村委会、乡镇政府和县扶贫办审查盖章,并实行公示、公告制度。
5、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引导性培训。首先,从求职择业常识、职业道德及礼仪常识、社会生活常识、劳动法律常识、紧急避险和求救常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从心理上让外出务工人员有充分准备。并且在培训中强调“第一节课”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效的保证了培训质量。其次,技能培训按用工单位的要求统一进行培训,需要什么工种培训什么工种以满足用工单位的用工要求。
6、强化监管,规范运作。为了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我们加强了对劳务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印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8号),明确了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规范了资金拨付及报帐程序。我们在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工作中,一是看学校是不是按照计划、进度和要求在实施项目;二是“一表一单一台帐”是不是按要求做的,资料齐不齐全、规不规范;三是看培训的贫困学员是不是得到了扶贫资金的补助,补助标准、受助对象是否公示;四是看学校收费标准合不合理,是不是经物价部门认可了的;五是看学校与用工单位是否签定用工协议,所培训的学员是否能够确保就业;六是看是否按照扶贫资金的管理办法管理资金的;七是看学校对就了业的农民工是否实行了跟踪服务,学员是否确实到企业去务工了。
7、采取市场运作模式,激活劳务输出工作。市场运作模式既降低了政府运作的风险,又让公司得到进一步发展。务工人员与阳光服务公司签订输出协议,由公司负责统一护送和跟踪管理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有效保障。为使经过培训后的农民工能够输得出、稳得住,积极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重点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跟踪管理、维权等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就业观念意识有待强化。根据已培训学员的文化程度统计,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农民缺乏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能力差。由于受传统农村经济、长期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普遍存在生活比较松散,时间观念、制度意识都很淡薄。二是培训时间较短、补助低,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时间较短,因此,对参训学员从理论到技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三是转移培训就业的跟踪服务还有待于加强。由于转移培训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培训,另一个就是就业。农民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次转移就业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就业问题以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帮助解决,这就需要一定的业务经费,才能保证各方面服务到位。
四是来函来电的厂家规模大小不一,种类繁多,这些厂家是否是正当合法的正规工厂,所提供资料中的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和其他事项是否属实,需要到厂地考察后方能知道其劳动时间有多长、劳动强度有多大、工资有多高、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如何、福利待遇怎样,还要考虑人员适应性等问题。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业务量大,工作繁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而联系厂家、出去考察的经费几乎为零,严重制约着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一是正确判断形势,积极应对金融风暴对转移输出劳动力造成的影响。随时关注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变化情况,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人数,疏通与各用工单位的联系,争取更多的定单培训。特别是要根据全球金融风暴导致企业用工减少的状况,大力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劳务扶贫培训的宣传力度,动员和鼓励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为劳务开发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整合培训资源,确保培训质量。继续推行竞争入围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培训机构,并规范其运作,帮助基地及网点学校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进一步扩大培训资源。
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培训机构、培训资金的管理力度,使培训资源和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创新机制,探索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明新农村,为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的新经验、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创新转移培训机制。六是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管理体系,在成立县、乡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乡(镇)职业介绍所和村就业服务站,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为基础,形成县、乡、村三级及有关部门组成的职责明确,配合密切的劳务输出网络,使劳务输出的宣传、报名、招工等各项环节相连贯,使千家万户知道劳务信息并积极报名参加。
总之,过去的一年,我县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从总的人口数量来看,有待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很多,要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成功经验,在县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争取201*年度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劳务输出工作,逐步建立和形成全县统一开放、面向城乡的大市场,大就业格局。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中召乡劳务输出工作年终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中召乡劳务输出工作年终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中召乡劳务输出工作年终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98764.html
- 上一篇:新庄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培训计划
- 下一篇:201*角坑小学校本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