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乡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汇报
向省级生态乡验收组一行专题汇报材料
中村乡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中村乡委员会中村乡人民政府(201*年2月18日)
中村乡位于炎陵县南部,距县城45公里,106国道和岳汝高速穿乡而过(岳汝高速在中村设有互通口)。全乡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0个村,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836人,是一个汉、畲、瑶等多民族杂居乡。中村乡的特色,总的来说是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既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又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是株洲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红色文化浓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开展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次插牌分田、第一次集中政治训练,召开了3000余人的军民诉苦大会,拥有周家祠(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八担(毛泽东给工农红军上政治课旧址)、何孟雄故居、军民诉苦台等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红军在中村乡土改试点中流传的《插牌分田歌》已入选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50名党员之一何孟雄和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何炳麟。民俗文化浓郁。保存了距今300多年的中村老墟场、联西村的钟家大屋是目前炎陵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风味建筑群;中村乡龙潭瑶族村保留了瑶族独特的文化,流传着瑶族始祖盘王的传说;孝文化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村罗浮孝子与神农天子、钟馗才子、孟姜女子、铁头太子一同构成民间传说中的“炎陵五子”。同时,中村自然风光优美,四面青山环抱,中有溪水潺潺,传说在一处山头上能看到
“左有金鸡叫,右有凤凰鸣,上有犀牛望月,下有狮子滚球”的美景。乡内道任村500岁的野生古老华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桑树。
近年来,中村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乡”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1*年,中村乡正式启动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造氛围、抓建设、搞整治、强监管,全面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生态创建的领导
乡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乡”的发展战略,把创建省级生态乡作为全乡的工作的一根主线,以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提高认识,全民动员,充分借鉴各地创建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省级生态乡建设。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落实创建责任。为提高创建省级生态乡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我乡于201*年委托湖南农业大学编制了《中村乡环境规划》,并通过乡人大会议审议后付诸实施,明确对生态乡创建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全乡上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创建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责任体系。二是全民广泛动员,营造创建氛围。为有效落实创建省级生态乡的各项措施,我乡加大宣传力度。第一是将创建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及相关知识作为重点,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宣传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同时印发《致全乡人民的一封信》,进行上门入户宣传,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是将环保知识纳入学校课堂,针对在校学生广泛开展环保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组织乡机关干部职工、环保志愿者走上
街头开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环境公益活动。第三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活动和阵地来开展生态乡创建活动。例如结合“美丽炎陵、清洁家园”整治工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配合农业、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的专项整治来改善我乡的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环保氛围的培养,也以实际行动对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进行了推动。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三是加强领导,强化考核。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生态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统一组织领导全乡的生态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办公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乡人大把创建工作列为重要议案和提案,经常组织乡人大代表视察、督查创建工作。乡纪委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责任部门和村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督促其限期整改。通过严格督查,增强了创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了上下同向、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重点,打好四大战役
在全力推进省级生态乡创建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中村特色的生态建设路子,突出打好四大战役,为顺利推进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产业升级”大提升。我乡在进行生态乡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培育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立乡的根本。加大生态农业推广种植力度,规划建设“一带两园六基地”,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全乡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走茶叶精深加工之路,打造茶叶品牌,“神炎春”牌绿茶荣获株洲市201*年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加大企业转型升级,淘汰关停中兴铁合金厂一家,扶持华苑硅厂新上环保生产线;投入20多万元修建了专业的罗浮江生态石蛙养殖场;抓好梅岗生态园和联西生态园建设,梅岗生
态园已建成集黄桃、板栗和奈李等共计210亩的特色水果基地。二是“交通加速”强推进。106国道改造全面完成,即将进行道路的绿化建设。完成通畅工程建设1000米,自筹和争取资金120多万元硬化村道6.7公里,争取项目资金80多万元完成岗背山隧道改造硬化、修复潭背桥和平源大桥2座。三是“城镇提质”快步伐。投资20多万元制定《中村乡总体规划》,并经乡人大审议后开始实施。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启动梅岗墟和中村墟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梅岗墟硬化余坪15户近1000平米,新建花池200余米和完成居民安全饮水工程2公里;中村墟已完成排污管道建设1000多米,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1600多米,下一步将启动人行道建设、绿化带建设和太阳能路灯安装。四是“旅游升温”重品牌。以举办“炎陵会议”为契机,开展景区大整治行动,拆除周家祠和八担周边违章建筑和废旧房屋12栋,粉刷民房15栋近万平方米,收集补充文物15件,全面修缮周家祠,新建八担丘纪念广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中央、省、市媒体纷纷来乡采访报道红色旅游文化,全年接待军队将军级以上领导30多人次、部队师级以上领导50多人次、地方市厅级以上领导20多人次,红色旅游日渐升温。
三、严格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创建指标
通过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我乡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创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一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01*年我乡实现财政总收入358万元,占考核任务的142.62%,比上年同期增长129.54%,其中国税完成268万元,地税完成72万元,财政完成18万元。农林牧副渔总产值4821万元,增幅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0万元,增幅25%,固定资产总投入16997万元,增幅46.9%。全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126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2416元。二是生态环境环保得到加强。我乡森林覆盖率已达86.1%
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5%,全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9平方米,主要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8%。三是农村环境环保成效显著。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全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80%,201*年新建沼气池66座,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6.59%。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低于150kg/hm2,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农残抽检合格比例达98%。四是城镇环境环保进一步优化。201*年我乡空气质量良好,在二级标准值以内,地表水源水质均达到Ⅱ类水域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固体废弃物处理率100%;城市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6%,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均达国家生态镇标准;乡内农村卫生户厕率达67%。
四、回顾历程,创建工作启示深刻
创建省级生态乡,标准高,要求严,难度大。但我乡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克难攻坚,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严格实施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妥善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中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创建工作虽然艰辛重重,但换来了累累硕果,利民惠民。对此,我们体会很深。一是创建省级生态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惠民之举。创建省级生态乡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通过实施“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工程,不仅推动了城乡建设,促进了结构调整,美化了人居环境,丰富了生态文化内涵,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使人民群众在创建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环保惠民政策的人文关怀,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创建省级生态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创建省级生态乡提升了我乡综合竞争力,丰富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使中村环境优势更加明显,投资活力不断增强。201*年,围绕生态创建,精心策划包装招商引资项目,编发
《中村乡投资指南》,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与珠三角等地投资商联系与洽谈。随着106国道改扩建的完成和岳汝高速的建设,我乡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招商引资来势喜人。三是创建省级生态乡是创新机制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的良好途径。在创建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环保教育、绿色创建、和城乡环境监管等体制机制的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我们坚持示范带动、以点促面和提高社会参与度,全面推行领导包项目、干部下基层,实施干群共建、乡村共建、村与挂钩帮扶单位等各种举措,切实转变了机关作风,密切了党委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了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和谐团结、勇争一流的创建精神,创齐了人心,创美了环境,创高了素质,创出了新生活!
我乡创建省级生态乡的三年,是全乡上下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三年,是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3年。在三年的历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了各级各部门、全乡人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这是确保创建目标圆满完成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今后,我们将始终瞄准保持生态文明的总目标,举全乡之力深入持久地抓好生态建设工作,使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生态乡始终成为我们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扩展阅读:创建生态镇工作报告
建设生态和谐新延陵打造丹阳西南新市镇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工作报告中共丹阳市延陵镇委员会丹阳市延陵镇人民政府
延陵镇位于丹阳市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属省级革命茅山老区,是丹阳的四大古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耕地9.4万亩,水面3.5万亩,辖13个行政村。近年来,延陵镇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生态镇为抓手,全面落实“工业强镇、生态立镇、文化兴镇”的发展理念,奋力拼搏、锐意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群众富裕、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201*年完成工业销售41.6亿元,GDP23.8亿元,财政总收入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10元,先后获得了“丹阳市五好先进党委”、“经济综合指标一等奖”、“全省水稻机插秧整体推进先进镇”、“镇江市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丹阳市综合考评第一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对照生态镇的5项基本条件和15项考核指标,我镇已全部达标。现将国家级生态镇创建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创建合力
1、强化组织领导。为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的工作,我镇还将创建工作列入了年度重点工作目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各村、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分管领导任组长的7个专业小组,分解工作任务,明确目标要求,真正做到任务落实到人、考核到人,形成了“主要领导
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班子着力抓,上下齐心合力抓”的领导机制和“党政领导、部门分工、环保监管、企业治理、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党政主要领导做到创建初期定目标,创建过程定思路,关键问题定决策,疑难问题亲自抓。
2、科学编制规划。我们按照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和“环保生态、集中集约”的理念,先后编制了《镇总体规划》、《镇环境规划》、《镇生活污水管网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各种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把我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富足”的现代化生态型小城镇奠定了良好基础。
3、营造创建氛围。为在全镇营造创建氛围,镇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了宣传发动,做到全镇上下齐动员,努力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使全镇广大干群主动参与创建,主动维护创建成果。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下发了23000余份开展创建活动的告全镇人民书,布置环保、创建宣传橱窗10多期、悬挂创建横幅100多条、书写标语60余处、多次修改专题片、进一步完善台账资料。发动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各类群众团体,组织开展了“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利用移动党务系统新载体发送短信息,进行宣传动员。通过这些形式的宣传,提高了群众的创建知晓率和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全民参与创建。
二、围绕转型升级,打造生态产业
1、突出生态农业建设。近年来,我镇以培育与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为主线,注入生态理念,改造传统种、养殖业生产方式,先后建立了5000亩的稻鸭共作、10000亩的优质稻米、
26000亩的优质水产、4000亩的意杨种植等一大批农业基地,培植了江苏花王园艺、嘉贤米业、欣盛植物油脂等多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3个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目前,全镇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镇江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嘉贤”牌大米、“季丰”牌中华绒螯蟹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嘉贤”牌大米、“嘉贤”牌小麦被认定为有机农产品,“季韵”牌大麦茶、“欣盛”牌米糠油等优质农产品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2、突出新型工业建设。为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产业集聚,构建发展平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我镇从201*年起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建设了凤凰工业集中区。园区总体规划15平方公里,已启动2平方公里,园区内污水管网、通讯、有线电视、照明等功能齐全,201*年各项配套设施投入超亿元。园区已形成了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多个行业为主体的,产品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培植了诺德电子、万乐复合、科信线缆、巨贸康健等多个销售超亿元企业。
3、突出九里景区建设。201*年,在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景区总体策划,力争三年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生态休闲的4A级风景区。目前投入近3000余万元,建设山门、神像、观音楼、农民集中居住区一、二期工程等工程,三期投入6000万的安置房工程即将于7月竣工。现在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次,连续两年在景区举办季子文化旅游节暨“诚信日”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突出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依托科技进步,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在生产
和消费过程中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少化,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近年来清洁能源在全镇得到广泛推广,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全镇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达89.9%。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了农村生产生活集约化、生态化水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2%,禁烧区内无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全镇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为246.3公斤/公顷。对餐饮浴室、农贸菜市场等三产行业进行了集中整治。同时,延陵镇对湿地、树林、草地、河道沟渠等原生态资源,按照“砍补平衡、伐一还一”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目前建成区大气环境、区域环境噪声、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了规定功能类别要求,实现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三、立足环境改善,加大创建投入
1、加强集镇环境卫生整治。为加强对集镇环境的综合整治,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镇城管中队和村环卫站,环卫站主抓村和社区卫生,城管中队主抓乱停乱放乱堆以及乱贴乱画、集镇环境整治等,并全部做到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近年来每年投入500余万元用于道路、绿化、桥梁、亮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了近2平方公里的集镇框架,实现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全覆盖,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了自来水内网改造工程,全镇的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对老管网进行改造,截止目前已铺设污水管网15公里;投资80多万元,在延陵新建5个“四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固废垃圾由医院置于专用包装袋,集中贮存保管,由镇江市废弃物处置中心统一收集处置;投资600
余万元,新建了文体中心大楼;投资80余万元,改造了镇敬老院;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道路40余公里;建成区主要街道路灯242盏;投资250万元新建了提升泵站,投入13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了镇垃圾转运站。新建了垃圾房35个,新配备了果壳箱、垃圾箱60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7.5%,新建集镇公厕5座。今年还组织力量,对遍布全镇的20个废品收购站点进行了专项整治,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380平方米,对镇区主干道两侧的所有旧墙体5万平方米进行了出新,在学校和镇区中心地带还设置了交通禁鸣标志。6所中小学校都已分别创成镇江和丹阳市级绿色学校。
2、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全镇农村开展以“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近年来我镇共投资1000余万元先后对简渎河、香草河等35条河道、二级沟渠以及363个河塘进行了疏浚和专项整治;投入1000余万元的九里桥、宝庆桥、后蒙桥、后保桥正在建设之中;投资35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三格式化粪池7200个;投资100余万元,整理草堆、杂物、占道堆放的建筑材料150多处;先后整治河道及二级沟35条,总长55.2公里,河塘363个,完成土方77万方;完成了13个行政村的农厕无害化改造工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6%;每个村也都新建了公厕。对全镇的畜禽养殖进行了综合整治,实现了主河流1公里范围内全面禁养,限养区全面达标改造。出台了农村垃圾处置长效管理办法,完善了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九里村、宝林庄湖村被评为“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特色村”、行宫黄固庄村被评为“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镇江市康居示范村”。
3、全面开展绿化工作。近年来,我镇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投资200余万元,先后在镇文体中心广场、东进路和九里季子庙景区等地新建绿化休闲观光带,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727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4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5%,森林面积31511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2%,基本实现了沿河绿化成带、公园小区绿化成片、农田绿化成网、庭院绿化点缀的绿化格局。
四、严格依法监管,强化安全保障
1、高效能管理。为加强对进区企业的管理,确保无重大污染事故,工业园区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环境保护应急预案。自工业园区建成以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保生态共赢的目标。
2、高门槛准入。在招商引资中,我们遵循“环保优先”的工作方针,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对所有新批的工业项目进工业园区,必须严格执行环保各项政策,必须按照环保政策规定的程序报批,对可能造成污染的,不论项目多大,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做到从源头上堵住污染源。
3、高要求保护。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所有排污企业建立一厂一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严格控制园区企业的排污量,核定排污指标,执行清洁生产标准。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政策,对违规企业严肃查处,决不手软,坚决杜绝要项目不要环境的现象发生。
4、高强度整治。结合丹阳市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建设、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全镇五小行业进行整治,明确镇分工干部和村干部负责,通过关、停、并、转,使这些行业不再危害环境。目前,镇域内无“十五小”、“新六小”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重污染企业。
五、强化督查考核,落实长效管理
1、落实好财政补贴机制。对全镇所有基础设施包括各村的垃圾箱,实行财政每个补贴200元;对各农户的三格式化粪池采用市、镇、农户三级负担政策,每户补贴300元。对镇环卫所、城管中队、环保所的人员经费、装备经费、奖励经费实行财政优先投入制度。对财力不足的行政村年终给予补贴。对重大水利设施建设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并由财政全额列支,对其它环境卫生费用和水利设施建设经费也是优先安排资金。
2、落实好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全镇的环境卫生实行分级负责制。镇环卫所负责建成区的卫生保洁和全镇的生活垃圾清运,城管中队负责镇容镇貌、绿化养护、车辆停放等。镇水利站、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全镇的河道清淤、河面保洁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镇市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农贸市场进行管理。镇卫生院除认真做好医疗服务工作,还要负责对全镇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负责全镇餐饮企业的卫生监督与管理。各村环卫站负责本村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此外,还建立了一整套环境卫生工作制度,制定了长效管理的考核办法,政府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在往年的基础上翻番。镇环保所对企业“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会同上级环保部门,对各类危害环境、制造污染的企业进行查处。
3、落实好监督机制。一是建立镇人大代表、党代表大会代表视察监督制度,对各级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二是镇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对危害环境的行为和各部门的失职行为进行监督。三是分管领导和镇主
要领导定期巡查监督。四是镇纪委和监察室定期对创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对各类失职渎职行为及时进行查处。
近几年是我镇综合实力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改善最为显著的一个时期,也是环境保护最有力度、生态建设最富成效的一个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互生共赢”的良性互动。在这一阶段,我们为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认可。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树立“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新型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全力建设生产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村乡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村乡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村乡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汇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9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