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
阜阳三中刘颖梅
中学生是一群可塑性较大的群体,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教育对象要有透彻的研究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心理特征,以教学任务为安排,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益的各种能力,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指的就是教育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兴趣诸方面定型的关键时期,更应该针对其在高中三个阶段不同实际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另外,由于历史学科要求较强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简洁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根据以上情况,历史教学必须适时改变: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用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科学地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并从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等各种能力。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一、高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许多学生上高中后较难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懂得如何做好笔记,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历史,是摆在每个高一新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到:
1、改变学生的旧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有人调查过,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教师却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持久,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解紧张情绪的功能。二是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一时冲动。这些表明,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不够高,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直接兴趣消失。改善的办法: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比如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适当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历史知识,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等。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由于初高中要求不同,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不同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2、培养情商,产生历史智慧。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忆背诵应付考试那么简单,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教育,是培养较高情商智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历史智慧产生于历史知识中。但历史知识本身不等于历史智慧,。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只为考试而死记硬背,不去理解思考的人是不会产生历史智慧的,就象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八股文章句句工整,但没有创新,没有个人见解,最终也只是一个统治者的工具和奴才而已。我们所说的历史智慧是指能够深刻理解和概括历史知识,并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知识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昨天的智慧带来了今天的文明。要让学生懂得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情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意方法,加强理解。对高一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的努力所能达到,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注重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具体做法:一是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注重知识的联系,树立整体知识观;三是注重跨学科联系,学以致用;四是引导学生理清主线,建构体系。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启发掌握知识的前提。当然,在高一阶段,要做到这些,是不太容易的,但至少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高二阶段,树立信心,培养能力
这一阶段,一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一部分学生还有待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只有事先进行预习,才明白课文中哪些知识自己懂得,哪些知识还不明白,听课时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后及时进行复习,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才会发现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解决,才不至于积累过多问题,以致于越学问题越多。
2、适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考试、作业的形式进行。应用是学习之本,应用是检验学会与否的标准,能够应用自如直接反映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测试和做历史作业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作业训练,使学生能够应用学得的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必要的测试还可以促进学生及时地预习、复习。
3、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生反映的虽很努力学习,但效果不佳的现象,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授以一定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一是采用导读法。所谓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尽量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二是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三、高三阶段,夯实基础,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这一阶段,因为高考,学生学习更加努力,化的时间相应增多,但也存在一些学生好高婺远、急于求成的心理,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而且,审题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和处理材料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较不足,这些势必影响学生将来的高考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1、抓基础,带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知识,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当历史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要有一定思维品质,历史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所以,还是要花力气把基本知识搞懂、搞通、搞活,没有这个基础,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建立。在高三第一轮学习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的引言、正文、小字、地图、图片、表格、注释、思考题、练习题等均加以仔细体会,一一掌握,不留空白,反复熟悉课文,切实做到知识点落实于教材,理清知识线索,通过基础知识这一关,并力求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2、加强专题复习,注意专题拓展和联系:
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成几个专题进行教学,每个专题注重讲深讲透该专题中的知识点、内在联系和值得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挖掘深度),讲出专题特色,力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又要避免类似新课讲述,从整体上客观把握全书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课本的主要线索,还要注意专题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保证第二步复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设计一些专题练习,以巩固复习效果。3、加强文科综合能力培养
教育部在《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着重考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综合能力测试,尤其要解决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重点考核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为此,在迎考的最后阶段可采用专题讲座方式,对一些跨学科的专题(尤其是时政专题)详加剖析,多予锤炼,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思维,比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三次科技革命问题、三大产业问题等系统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深度,更加有广度,适应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
总之,教学无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加强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全文共3519个字)
扩展阅读:高中历史教学体会与心得
历史教学体会与心得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怎样在学生不重视的前提下顺利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学有所获并顺利地完成学业考试,是每个历史老师所要面对的并不轻松的问题。同时,教学创新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创新教学思路不断被开发。我结合自身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历史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老师应该多花时间。使他们喜欢上历史课,有了兴趣才去学。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结合历史课的特点:整理相关的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热点,学生的生活。有选
择的加以引用引导一些热点话题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也会起到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
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一般人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反之,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因而,历史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归结到最后还是在于一个“兴趣”问题。
联想式教学: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
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首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其次,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国家教学机构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
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00028.html
- 上一篇:历史专业西安考古实习报告
- 下一篇:历史教育教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