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第二学期美术课堂教学改进阶段小结

时间:2019-05-28 17:14:46 网站:公文素材库

201*第二学期美术课堂教学改进阶段小结

201*第二学期美术课堂教学改进阶段小结

想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在美术课教学体现二期课改的先进思想,不断的研究我们自身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进,使美术课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作为我们美术教师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体会如下:一、创设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有趣的课堂教学呢?在三年级《密集的线》一课中,我通过多媒体,游戏,有效评价等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我想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例如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让大家来比比,看谁的线条最工整。在展评时设计参观美术馆的情景,鼓励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画的内容,肯定独创。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名作,(纷纷介绍创作内容,热情高涨。)师:那太棒了,同学们动脑筋才能画出与众不同的画来。同时展示那些学生的作品,予以表扬。学生在老师的刺激语下纷纷开动脑筋,添加出生动有趣的画面。二、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给我们课堂提供了许多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美术老师要善于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在恰当的时候运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我上的《美丽的夜景》一课上我就运用了网络资源。本课内容非常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在课的一开始,我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回忆记忆中的“上海夜景”繁华的场面。故意不展示夜景图片,而是请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见到的夜景是怎么样的?学生都见过城市夜景,所以都有很多的话要说。学生也似乎谁也不愿意让谁,也就出现了“你一句、我一句”的热闹情景。当我向他们展示一段夜景录像时,整个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大家嘴里、脸上不时地表现出欣赏的表情来。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学生真的是融入了这美丽的画面,被深深陶醉。也就达到了我们老师所要的教学目的。又如在上“千变万化的手套”时,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们可以在短时间里找到所需要的许多资料,尤其是相关的图片,非常直观而且清晰,这在以前教学中很难做到。因此我恰当地把现代技术融入到课堂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违反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教”只能为学生的“学”服务。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运动。例如:我上的三年级《我想飞》一课。我问小朋友:告诉杜老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飞上太空旅行?生:我要乘宇宙飞船我要乘飞机这时我就适当引导学生:“杜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飞行器,”以此启发学生突破常规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引发出学生的第一次“异想天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整堂课我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出发点,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新型飞行器。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多的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创新,才能创造我们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其实有很多想法和尝试只是停留在比较粗浅的表面,许多的做法才只是起步,还有很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扩展阅读:课堂教学改进小结

,成为当前我们当前教育改革所在,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而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基于以上认识201*年我校数学组提出《构建生活课堂感悟数学知识》(市级课题)目的就是寄希望于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生活的研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

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本课题负责人市数学教研员朱菊老师的指导下,课题小组的教师们讲究“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注重“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把准教研工作的重点和特点,加大教学研究、认真学习相关理论,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初步掌握了理论构想、实践设计、实验记实到总结经验,这一系列的课题运作过程。现将第一阶段工作小结如下:一、获得经验

1、创设生活情景,激活数学课堂。2、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数学文本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瞄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化“冰冷”为“火热”,使学生体验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是那么有趣和有用。市数学教研员朱菊老师的指导的实验教师邓卓卓执教《读统计图表》课始提出:“猜猜老师是怎样起床的?你是怎样起床的等等。通过统计一个班的起床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一下拉近了与统计图的距离。课题组黄凭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活动,从中发现球没有平平的面,从而认识平面图形。

3、构建生活场景,开展数学活动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师邓卓卓执教的《读统计图表》一课的读报活动中,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统计肯德鸡里一小时所卖食品、奥运会奖牌的数量、小军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如读报纸等体验感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实验教师李丽娟指导的《可能性》一课,通过“幸运抽奖”、“幸运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可能性的大小体会的更深。二、取得成绩1、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组老师不懈努力,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原来觉得枯燥、乏味的数学课,现在渐渐地愿意上,甚至有点喜欢它。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教师方面

课题组老师认为上生活化的数学课,对自己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快乐。因为这样的课堂必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师生关系和谐,心情倍感舒畅。3、教研成果论文方面

吴霞同志撰写的《数学实践活动走进课堂》,郑彩红同志撰写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例教案《用字母表示数》,高喜红同志撰写的《构建生活课堂,感悟数学知识》。课例方面:

在朱菊老师指导下,邓卓卓老师执教的《读统计图表》一课于201*年在九江市新世纪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获一等奖(第二名),并代表九江市参加江西省的新课改研讨会,取得优秀观摩课(第五名)的好成绩,更为可喜的是,此课被评为国家课改课二等奖。本课的教学案例收编在江西省教育出版社《新课程小学数学案例与评析数学分册》上。

201*年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精心准备,黄凭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独辟教法、学法新径,在教研室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中,令人耳目一新,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同年,潘帆、邓卓卓教师撰写的《认识图形》、《动物乐园》案例参加了省育新课程案例征集评选,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李丽娟、陈佳教师撰写的《可能性》刊登在201*年九江教研课改专刊上。三、疑惑与思考

1、教育观念仍待更新。"应试教育"教育观的存在,制约着新课程发展,课堂教学有变化,但发展不平衡。这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逐步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能力尚有欠缺。

3、课题组教师在新课改中,对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的研究不够。形式单一,课堂教学混乱。四、下一阶段设想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组的教师经过一年的学习、研讨,(1)作业单的设计研究教师对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有整体的把握,同时对一些比较关键之处要合理的安排和打算,而在活动过程中,作业单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最直接的“脚手架”,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方法,让他们少走弯路。(2)提高学生交流和讨论效率研究

当学生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后,教师要提供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信息,小组之间可以提出质疑,然后可以调整和修改方案。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3)评价方式的研究

活动交流好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家长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手段,比较全面地、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能力,既要评价个体也要评价小组和集体,同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记录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出现的问题,对以后开展活动的开展提出看法和建议。

(4)学生数学生活化活动的展示研究

数学生活化活动到底以什么方式展示,是教师应该在计划的制定中就要思考的问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能力等具体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如写数学日记、数学作文,设计数学方案、板报,做数学与生活的小课题等。

我们要构造一座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协同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好帮手。

二00五年三月

课堂教学改进小结上一篇下一篇

发布者:我爱云台|发表时间:201*-06-1220:05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所以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课堂。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改革着手,积极研究与改进教学策略,努力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体现,主动参与能力得以培养,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现小结如下:1.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作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计算题的教学比较抽象而乏味,不停地计算练习更是让学生感到疲惫、厌恶。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让数学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了运动会的场景,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通过形象的演示,突出了学习的重点,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悟”,指导学生“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整节课学生是在有目的的进行有效思考,课堂中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计,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化,力求让学生在探索算法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2、注重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期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于是,“学有用的数学”成了我们的口号。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如:在上《搭配》一课时,我以巧巧过“六一”为主线巧妙地将选择衣服吃早餐智闯五关,这些生活素材串联起来,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一般按照学生“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注重体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谁围出的面积最大》一课中,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与认知体验,注重了学生新旧知识的铺垫衔接,注重了猜想与验证,通过优秀学生的交流带动,教师的点拨引导,进行了思维方式的优化渗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又如:在教学《搭配》一课时,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确定上衣,也可以确定下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着一块,智闯五关中的第五关更是结合生活实际,把两种搭配组合的思维方式综合在了一起,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以上四部分是本学期根据自己教学上的不足进行改进的一些体会,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带动学生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懈努力!

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即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问、追问,同教师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为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我校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我们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不勇于质疑问难。学生不勇于质疑问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质疑问难没有兴趣,也即不乐于质疑问难;第二类是有问题不敢质疑问难。关于第一类问题我们前文已述及。这里主要讨论学生不勇于质疑问难的问题。学生有问题不勇于质疑问难,究其原因,一般是由于学生心理畏惧、拘束,缺乏求知欲和问题意识等因素造成的。对此,教师不妨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

尊重学生是针对过去教师对学生心理施暴或者对学生管教过严、平等交流过少的

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有的学生口音过重,有的语文教师不是帮助学生矫正口音,而是恶作剧地模仿学生的方言,让学生心灵受到伤害,这便是对学生心理施暴。尊重学生要求教师按照教学规律而不是按照个人的主观意愿施教,同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关系,为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二、让学生插嘴,使学生感到心理自由

要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就得让学生在教学中有自我表达,自我塑造的自由,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任意插嘴,正是学生自我表达思维的表现。而传统的文科教学,讲究课堂纪律和秩序,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即使允许学生质疑问难,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未经允许的质疑问难则被斥之为“插嘴”。可以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这就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而不敢质疑问难也就逐渐地不想质疑问难了。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该解放思想,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插嘴”,要知道,有的学生插嘴正是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表现,应该肯定和赞扬,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把问题暂时放一放,留到课外去解决;至于那些不遵守课堂教学纪律、故意捣乱的学生的“插嘴”,那就应该否定和批评。三、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因质疑问难出现错误而感到遗憾。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学习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求知欲不管强弱,都和学习效果正相关,即求知欲强,学习效果最好;求知欲弱,也有一定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求知欲则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质疑问难。

其实,求知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在现实生活中,儿童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为儿童对什么都好奇。有人曾用录音机进行测试,发现儿童在一天之中平均要提出43个问题。他们不断提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众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勇于质疑问难,实际上是由于没有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就必须把学生被压抑、被窒息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不断地对教师、对课本质疑问

难。

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想质疑问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质疑问难的意识。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尽管教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仍然不会质疑问难。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思维状态犹如闸门挡着的洪水,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质疑问难来引导学生,学生的问题就如冲出闸门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

总之,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行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引路人

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记录单时间:9月

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记录单时间:9月

姓名刘海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提供《校园环境与德育的研究》参考课题课题研

任学科聘职务小学一级《品德与生活/社会》选定或设定课题《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的研究》------品德学科的时效性

运用多媒体游戏刺激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究片段(案例)研究心得多媒体软件有着其他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声音、图画、色彩同时交替进行,同时还可以人机交互。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老师在讲三年级《主动学习》时曾设计过这样一个课件练习。以深海为背景,海中有鱼,其中有三条明显的大鱼。学生可以到前边来选择自己喜爱的鱼,选择哪一条鱼都会出现一道练习题,如:怎样做才是主动学习?每道练习题有三个或四个答案。课堂上让学生读题后再选择正确答案。选对了,在屏幕一角会出现一枚小奖章,

同时出现"你真棒"或"太棒了"等声音。如果选错了会出现"再想一想"的声音。同学们在做这道题时,情绪异常高涨。被叫到前边做题的同学喜笑颜开,没有被叫到的同学垂头丧气,很是扫兴。究其原因,电脑课件以其特有的视听形象,使品德课堂传统意义上的选择题被赋予了现代技术的生命力。声音和色彩的配置,也达到了调节兴奋点增强理解的作用。本案例在学生探索、交互性学习、情景化、教师作为帮促者等方面体现出革新课堂教学的特点,并充分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完全投入学习,是一个

很有创意的整合设计。给我一片蓝天我就能展翅飞翔

-----合肥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全记录《安徽教育》记者李双红薛孔文王光厚

上篇课程改革,改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天地。

这是别样的课堂: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是学生,围在一起争论不休的是学生,把自己的设计、设想展示出来的还是学生;这里没有固定的桌椅座位,没有

统一的试卷、标准的答案,没有枯燥的理论、乏味的分数;大家可以在一起探究初中生自己的心理状况,可以讨论最新的科技动态,可以学着分辨各类动物植物,可以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的学校这就是合肥市许多中小学生最喜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

我们过去常常羡慕国外的中小学生,他们有那么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给他一个课题,他会搜集资料,归纳总结,动手实验,然后写出一份完整的论文来。我们的孩子呢"只会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其实,“给我一片蓝天,我就能展翅飞翔”,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的学习,这些学生的老师和家长,都不得不怀着惊喜重新审视他们每天面对的孩子。

孩子在学校要渡过9年或者12年的学习生活,有人曾夸张地说我们的学校是“工厂”,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就是能顺利通过各种升学考试的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这样的教育早已不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的发展把我们的基础教育推到了改革的前沿,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课程改革,在中国大地上的各个学校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1、课题背景。

1997年6月,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了“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开题仪式,这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制定时,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三方共同承担的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全国有!"余个省市的教育行政单位、科研机构、大中小学校及其管理干部、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等参加了本课题的研究,承担了其中的部分研究项目。把基础教育的课程教材改革列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课题,动员如此庞大的队伍参与,这在我国教育科研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998年12月,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行动计划》及《决定》所提出的改革指导原则,“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课题组进一步调整并明确了课题研究任务。作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大型课题,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活动课程与教材研究”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1998年,合肥市教委教研室参加了这一子课题的研究。1999年3月,合肥市教委颁布了“关于开展小学活动课实验的通知”,!1999年8月,为进一步推动活动课实验的深入开展,合肥市教委决定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将实验延伸到初中。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201*年8月结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是成功的。”201*年9月,在第一阶段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合肥市教委继续在合肥部分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是中央教科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一个子课题,目前,合肥市23所小学、14所中学,共一万八千多学生参与了此课题的实验研究。

2、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纳入课表列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引起了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展开了对课外活动的命名、价值、形式的积极探索,相对于班级授课的“第一课堂”,有人提出“第二课堂”论,认为这样能体现课外活动的重要教育意义;也有人认为应以信息论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把传授“昔时信息”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渠道”,把使学生获得“即时信息”的课外活动称为“第二渠道”;也有人坚持“课外活动”这个名称。1997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颁布,把活动或课外活动作为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纳入课程设置表,这样,活动课程的名称就以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

把课外活动转化为课程纳入课程设置表,这是我国改革学科课程体系的一大举措。

2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纲要就我国学校课程的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新课程体系当中,我国基础教育活动类课程将有重大变化,原来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将更名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

其他学科课程一样,作为小学至高中各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以其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以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受到了学生、老师、家长的热烈欢迎。

中篇天高任鸟飞,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展翅飞翔的蓝天。

没有人统计有多少孩子被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贴上“差生”的标签,各种各样的表彰、大大小小的荣誉、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这些都与“差生”无缘。遇到难一点儿的问题,老师会说:“这题太难了,你们不用做”,好多班级的座位甚至也按照学习名次来,你是“差生”你当然就得坐到后面去,老师不经意间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些所谓的“差生”背负着多么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样也很少有人关注,他们有的自暴自弃,“我是差生我怕谁,”,有的自怨自艾,“我为什么学不好,”于是厌学甚至厌世。那些被老师捧在手上的“好生”也并不轻松,他们得全力以赴地保持“好生”的头衔,神经整天绷得紧紧的,生怕一不小心滑入“差生”的行列。学习对学生来说,真的无多少乐趣可言。

但是,合肥市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蓝天,是乐园,因为这门课没有差生,没有失败,人人都是成功者。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1、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架起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大家好,我是本次实践活动课的主持人张筱,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真诚地交流,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激起波澜,让我们彼此合作,共同完成这项探究你的心灵初中生心理状况调查。我们都遇到过烦恼,都受过困扰,这堂课就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钥匙,和我们的内心世界做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这是合肥九中初一(一)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小主持人的开场白。多媒体操作台前坐着一个略显腼腆的男孩,还有一个矮个子的男孩穿梭于座位间为同学们分发扑克牌,这是为课堂小游戏准备的道具,据和学生坐在一起的王岚老师介绍,这两个男孩都不是所谓的“好生”,但一个是“电脑高手”,一个是“好动大王”,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都被学生们认同。

先是徐厚东同学代表“资料调查组”的12位同学介绍他们收集的有关青少年心理的背景资料,资料内容翔实,长达一千多字的发言词就是一篇探究当今初中生心理状况的优秀论文。为了这篇论文,这几位同学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们用了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到资料室、图书馆查资料,到网上查询、下载有关资料,再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接着是问卷调查组的同学统计分析。他们的工程更是庞大,一共是14位同学参加,任务是设计问卷、发放回收问卷、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调查对象是本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的同学,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对小组同学来说,近两百份问卷、每份问卷35道题,统计无疑是项浩繁的工程。第一天,同学们加班加点但进展还是不顺利,效率不高。第二天,大家坐在一起重新寻找好的方法,王岚老师帮他们分析总结,最后他们设计出一份科学的“问卷调查统计表”,然后三人一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记者小分队的(位同学采访了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采访的主题是和他们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如何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如何调整考试心理”等。课堂的高潮是游戏“拍卖你的生涯、探究你的心灵”,一个脸盆、一个木棰,小姑娘黄莉俨然就是一位拍卖师。现在,每个人手里的扑克牌便代表你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了。拍卖的心愿是在同学们中间征集来的,有意思的是“环游世界”这个心愿因为竞买的人太多只好“封存”,而“美丽或英俊”这个心愿是以底价拍卖出去的。虽然只是个游戏,但望着手里剩下的扑克牌和竞买到的心愿卡,每个同学都在默默地审视着自己的灵魂。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今天的教育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专家认为:所谓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

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选择课题,收集背景资料,问卷统计分析,采访,计算,总结,组织游戏,合肥九中初一(一)班的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这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中,与他们的老师一起体验了一次成功的过程。学生们的收获很大,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懂得了只有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才能干好一件大事,他们学会了如何搜集、利用信息,学会了分析数据的科学方法,初步了解了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大概掌握了拍卖会的基本程序,知道如何面对各类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收获,这收获对学生来说,有的甚至可以受用终生。

2、没有“差生”,没有失败,只要参与就是成功。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特别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操作等,因而,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注重的是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也就是说,这是一门不重结果,只重过程的课。

合肥市和平小学的刘静老师说,她带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在课堂上会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你答错了,下一位同学回答”。现在会说:“很好,请换个角度再考虑一下。”再不会轻易否定学生了。因为老师不再是权威而只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在合肥市西园小学,我们和奚晓雯老师还有她的学生们一起上了一堂很有趣的课分辨鸡蛋。生鸡蛋、熟鸡蛋、好鸡蛋、坏鸡蛋、咸鸡蛋、淡鸡蛋、能孵出小鸡的蛋各种各样的蛋摆在同学们的眼前,他们动手、动脑、动口,你争我辩,用手摇,放在桌上转,放进水中观察,钻到桌子底下用手电筒照,“十八般武艺”都用遍了,竟然也找出了许多让老师都眼界大开的好办法。奚老师也有个小游戏,请班上的“大力士”上台用手握鸡蛋,奇怪的是那么易碎的鸡蛋竟然握不碎,为什么呢,老师说这是“力”的原理,同学们便纷纷举出“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辩论,孩子们的想像力也得到充分发挥,

有的孩子说世界上第一个鸡蛋应该是由别的鸟类的蛋慢慢进化来的,“那别的鸟又是如何来的呢?”马上又有孩子站起来反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堂课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有收获,每个孩子都是成功者。

纸能做些什么呢?在成年人眼里,它是最实用的,但在孩子们眼里,它是五彩缤纷的,能变成多功能汽车,变成漂亮的晚礼服,能为小动物们建造温暖的家,能再建一座和美国世贸大厦媲美的蓝色摩天大楼,甚至还能设计成新的省委大院:鹅卵石铺路,让爷爷奶奶锻炼身体,再建个小亭子,锻炼累了可以休息休息,还得装上漂亮的路灯,建个大的球场这是合肥市长江路第三小学四年级的一堂综合实践课精美的纸制品。姚明伟老师的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纸制品并通过对这些精美纸制品的认识、了解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分工合作精神。其实远不止这些,“911”事件、环保问题,这堂课让孩子对许多事情产生了兴趣。

可喜的是,不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眼里没有了“差生”,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在借鉴、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观点,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深刻转变,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也不仅包括学科学习目的,而且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等,方法上更突出过程的评价,分数已不再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3、乘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翅膀,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肥市教委教研室的章潼生主任是合肥市活动课研究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他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它能使学生在素质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协调发展,还能充分开发儿童的身心潜能,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内化课程。”章主任强调:“应该让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成为素质教育的双翼,取长补短,齐头并进。”

做为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提高综合素质。家长们欣喜地发现经过综合实践活动课锻炼的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喜欢看书了。许多以前不爱阅读的学生有了阅读的好习惯,阅读的书也不再局限于哪方面,而是涉猎更广泛的内容。

喜欢思考了。怎样才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为什么是先有妈妈后有宝宝#电视为什么会有颜色#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和生活有了联系。

喜欢动手了。玩的沙包坏了自己动手再缝一个,棋盘坏了自己再画一个,连家里的电脑硬盘都敢拆下来看个究竟。

喜欢自立了。有的学生家里的早餐习惯是泡饭小菜,“科学的膳食营养”让孩子知道了自己营养不均衡,于是便承担起自家定食谱的“重任”。

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的特点优势决定了孩子们喜欢这门课,家长和社会欢迎这门课,学校领导重视这门课。但也有人有顾虑,尤其是毕业班的家长和老师:会不会耽误太多时间?会不会影响其他学科课程的成绩?

合肥十中初三毕业班也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们认为,这门课扩大了知识面,让他们学会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科课程的学习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的确,经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验,合肥十中的中考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而且逐年有了提高。

“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这句在学校曾经偷偷流传很久的话早已过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其实并不对立。综合实践活动课已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抓手”,为学生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时空。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角度审视基础教育,我们会发现,我们选择了一种新的教育生活方式,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将成为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课程。

下篇如何让孩子们的天空更蓝、更高。

纵观合肥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无一例外的是教师都走下了“权威”的“神坛”,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但是教师普遍感到负担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以合肥三十四中金玲老师的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能量的储存和转化”为例,这堂

课先是学生分组演示他们独立设计制作的把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装置,再是宣传节能,最后是畅想未来。学生们设计与制作的能量转换装置五花八门,宣传节能的形式丰富多彩,“八仙过海成功后”的小品表演,用“奖淡水一瓶”告诉大家要珍惜水资源,他们为未来设计的新型房屋包括屋顶的太阳能板,屋外的离子净化器,隔热的门板、反光的顶蓬等,无不显示着学生广博的知识,开拓的思维。作为一名指导老师,他(她)要和学生一起定课题,定原则,一起搞调查,找材料,一起备课、上课、评课。过去是学生围着老师转,现在是教师围着学生转,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作为这门课的老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

规划与设计的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指导教师要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就要求老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老师要组织、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老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搜集信息,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如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的业务素质?谁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这项重任?就像综合实践活动课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一样,我们的老师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在探讨一种集体合作的备课形式。合肥市教委教研室的同志发挥教科研优势,组织成立了“中心备课组”,每月举办一次听课、评课及备课活动,全市各实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骨干老师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探讨理论,充分发挥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各学校针对老师普遍反映的备课难等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合肥市隆岗小学有个“抓”、“练”、“研”、“帮”、

“学”计划。“抓”是学校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大力支持,校长亲自抓教研组,教研组再抓老师,定期组织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在制度上给予保障;“练”是在教师中间倡导练基本功、练综合素质、练操作的风气;“研”是广泛开展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打破学科界限,老师在一起研究课题、研究重难点;“帮”是各学科教师间要互相帮助,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优势;“学”是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长处。

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决定少数专职教师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学校的所有老师和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老师。时代变了,教师的内涵也在变。教师是什么?有人说教师是“蜡烛”,但蜡烛的光有限,教师应是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不断充电。还有人说教师是“园丁”,但现在的教师应是太阳,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有人比喻“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算什么好教师呢%教师应是一个找水的人,因为学生就是一眼泉,教师要挖掘泉水,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

“给我一片蓝天,我就能展翅飞翔”,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和我们的老师大展身手的空间。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这片天更高、更蓝,让我们的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第二学期美术课堂教学改进阶段小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第二学期美术课堂教学改进阶段小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第二学期美术课堂教学改进阶段小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0012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