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特色音乐活动教学心得

时间:2019-05-28 17:29:0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特色音乐活动教学心得

特色音乐活动教学心得

今年我园使用了《我的身体会唱歌》这一特色音乐教材,不仅孩子们感兴趣,作为老师也深深喜爱。这一教材包括的内容和所授的知识面极广泛,真正让孩子们通过音乐活动获得了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等各方面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我的身体会唱歌》中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和我都非常喜爱,他们在唱唱跳跳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产生愉快的心情,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下面就是我在使用《我的身体会唱歌》音乐课程中进行操作和探索的体会。

(1)让幼儿“自主”以学习为主

想让幼儿“自主”地学习,首先得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在特色音乐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在活动中孩子稍坐不住,特兴奋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就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或用肢体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比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好宝宝要安安静静睡觉了。”我一边用肢体表现,一边带头休息好。此外,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兔妈妈,猴哥哥,风姐姐等角色扮演与逼真地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景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展、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步骤积极探索,先组织幼儿做“跑步”及“拔萝卜”游戏寻找|xx|的感觉表现,然后使用加油|加油|处的语言节奏让幼儿体会,最后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3)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班3-4岁的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学中,我一般这样引导幼儿:

①通过讲解,了解音乐,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②通过动作,表现音乐,让音乐表现的更形象。③通过图画,展现音乐。

今年“六一”我班文艺演出节目,倍受好评的音乐舞蹈《小精灵》,我结合这三点,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我会让孩子倾听《小精灵》的音乐CD,然后给孩子导入一个自编的小精灵故事(故事内容,围绕音乐讲解小精灵成为生活的故事),通过故事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学习,然后通过教师的导语,把每一个动作,让小朋友自己想象,模仿创

编,如:第一个动作,导语:(啊!!!呆在壳里真闷呀!我长大了像出壳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时小朋友们就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做出小鸡出壳的样子,教师再加以指导:“小精灵啊!在壳里睡了好长好长的时间,现在终于长大出壳了,它们感觉全身懒洋洋的,它们想舒展筋骨。”由此一引导,我班大多数小朋友马上做出伸懒腰状,这样我的教学活动,第一个动作就这样形成啦。

第二个分解动作,导语:“小精灵和宝宝一样,刚生出来时不会走路,左边爸爸牵着走二下,右边妈妈牵着走二下,嗯,学会了,自己往前走一下。”这样孩子们会试着学习小精灵不同方位踩步。

第三个分解动作,导语:“妈妈养大我们很辛苦,我们要懂得回报他们的爱,咦!妈妈腰痒痒!嗯!好孩子帮妈妈抓一抓。”孩子们一听就马上活跃了,马上互相抓起来。由此下去,孩子们不仅学习地快、好,而且也感觉到特好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对于3-4岁孩子来讲,教师只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就一定能激发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实践表明,《我的身体会唱歌》这套音乐教材通过科学地教学手段,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

监利县商业幼儿园唐敏范婷

扩展阅读:高中音乐教学心得

《职中音乐教学心得》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提高个人艺术修养,树立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手段。黑格尔就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明确地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放在教学目的的第一位,这就为我们上职中音乐欣赏指明了方向,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是“别的学科不能代替的”审美教育。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指挥、音乐相关理论等掌握之外,还必须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博学多才可以使教师个人魅力得以提升,还会获得学生的“崇拜”,课堂教学则显得自如而流畅,更富有张力,和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更能赢得学生的欢迎。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了解自己的学生: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但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比如他们对一个人是否具有音乐才能往往喜欢这样说:“我没有音乐细胞”、“我不懂音乐”。他们把是否能掌握与表演音乐作品的能力作为一个人是否具有音乐才能的标准,而不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悟解的能力也是音乐才能的重要体现。另外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操千曲”的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力的教育目的。三、精心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结合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体会歌曲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欣赏、分析音乐作品时,学会取舍,有关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讲解不要面面俱到,一次讲一、二个就可以了。也就是突破口要小,面容量要大。比如讲进行曲,音乐要素重点突出两个:速度、力度。举例两首进行曲《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在欣赏时,我请同学们注意乐曲的速度力度及基本情绪,作比较得结论,两首都是进行曲,前者因为情绪热烈欢挟,所以速度快,力度强;后者因为场面庄严、隆重,所以速度中等,力度中强。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让同学们欣赏由二胡和小提琴不同乐器演奏的曲子,来体会音乐要素音色对表达音乐作品历起的作用,二胡的音色侧重表达旧社会艺人的悲掺情景、凄凉心情,而小提琴的音色则表达了江南水乡旖旎风光。这样分析、比较,提高了同学们鉴赏音乐美的能力。经过多年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实践,同学们对音乐艺术的鉴赏力相应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欣赏更投入,问题的答案也不难得出。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不可鼓励学生一味地“自由想象”。现在的课堂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过多的干预会限制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于是有不少老师认为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让学生“自由想象,任意发挥”吧,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类只是对音响的感觉存在共有本能,而对音乐美的感悟因人而易,取决于审美力的高下,依托于人的感觉力、知觉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能力等心理功能的综合,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将学生领入艺术殿堂后就放任他们自行审美体验了事,应该总结成熟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来理解音乐的直观性的符号对艺术信息的传递,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让学生能融入、感悟音乐,从而达到享受音乐的效果。比如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往往是通过我们的听觉器官,将得到的音响效果(什么音响),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即音乐作品分析),产生对人的影响,甚至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使欣赏者远离此时此景,身临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能够与表现的内容共呼吸,共命运,共同体验。用自已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自已认为满意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同样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案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教法有不同的变化。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实教学中许多创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出来。

提倡创新性的教学是在符合自身学科知识特点,切合学生心理、能力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长沙的孙衫老师在《音乐与影视》这堂课中,加入了“我为电影片断来配乐”这一章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青岛开发区一中的刘磊老师在《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一课中,尝试着将“知识导引”这一章节加入到了教学中,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成功地进行了过渡和铺垫。

许多成功的创新教学事例不胜枚举。要强调的是,创新是提倡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创新不是随意的改变;“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创新,还是要符合学科的知识特点及规律、切合教学的实际。总之,音乐新课标改革提出了更好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标,这要求我们更善于总结,经常回顾,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我们将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情况去更好地开展我们的音乐教学工作!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有的成就来自于平时一朝一夕的积累,规范严谨的常态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201*年9月20日团陂高中:熊霞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特色音乐活动教学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特色音乐活动教学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特色音乐活动教学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0143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