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国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必须使教师在教学与课程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责任,而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而我区自201*年秋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课标理念,是否有利学生的发展。
2.教师成长的需要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找教师成长的模式。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的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1]。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2]。随着广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区中学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教师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一方面大量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我区从教,他们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接,反思性教学能为他们快速成长找到一条捷径;另一方面从外地引进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毕竟不熟悉广州学生的学情,反思性教学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广州学生的教学。同时即便是老教师也需要再提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到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三个子过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益。
4.目前我国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十多年来,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①考虑老师因素多,考虑学生因素少;②理论探讨多,实践探讨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学多,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反思性教学少;④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理解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借助数学课程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策略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完善自我、学会教学的活动过程。它立足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回顾、考察、诊断、反馈和调整,强调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不良行为或不合适宜行为的改善和优化,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不断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适应发展变化的数学教育要求。
三、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已有所渗透和体现,但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①反思意识淡薄的教师占多数。老教师靠经验不反思,新教师只教学没有反思意识。②只反思解题经验和方法,发表的多为解题经验反思方面的论文,缺少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方面的反思。③只注意教后反思,不注意教前和教中反思,不注意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反思研究。这种研究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性,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
新课程的实施要在学校进行,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也即教师由知识传授的角色向学生的促进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转变。这一变化是通过促进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其原有经验进行升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对自己新教学身份进行确认。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背景和意义的社会的道德方面的内容进行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上,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反思,这一过程表现为探索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思”不仅要“思”,如何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去“思”如何创造一个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活,这是思之“本”。
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教师,其素质状况至关重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探究,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和提升一线教师自我持续不断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逐步走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科学化的教改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数学学教学的反思性研究应当而且也能够成为激发课堂教学蓬勃生机的动力源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学效果,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展数学学教学的反思性研究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都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四、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一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数学的教学全程的实践反思2.高中数学的反思性教学模型研究
3.高中数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发展途径研究二关键问题与技术难点
1.反思性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和效果评价.2.个人能力的有限和时间的短缺.3.研究的长期坚持和效能的保证三预期目标:
1.初步探索并形成一套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具有实际意义的反思性教学模式
2.积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学资源
3.积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一定的反思能力4.发表几篇高质量论文五、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校内外注意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表现,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习惯和态度,支持该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3、文献研究法。阅读和学习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思想和视角,是该项研究的重要保证。
4、个案研究法。对一个教学专题、现象进行跟踪研究,进行解剖分析,写出个案报告。
5、行动研究法。积极进行自身实践,进行实验总结。六、预计论文创新点
1.在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实践反思,优化教学效果具有指导价值
2.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培养高中数学教师的反思习惯,提升数学教学反思力具有指导价值
3.利用个人博客进行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及其资源的积累七、课题研究的时间与步骤(一)准备阶段
1、研读反思性教学方面的理论文献。
2、在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课题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1、查找有关资料。2、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习惯,得到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3、组织参与教科研活动,积极进行自身实践,进行实验剖析和总结。4、撰写心得体会及经验论文,并做好每一阶段的小结工作。(三)总结阶段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整理出完整、规范的实验资料。2、撰写相关的论文与结题报告。3、申请课题结题。文献综述
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年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评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
扩展阅读: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作者:来源:时间:201*-9-412:11:17阅读2399次【大中小】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①认识论基础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都是受知识、观念支配的。教学反思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如果不反思实践活动,实践者可能不会清晰地认识其实际所使用的理论知识及其行为的合理性。我国过去的教师培养,比较重视师徒制的传、帮、带,并将这种无批判的模仿看成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然而,机械模仿的结果,只能是“型”似,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神”似。千篇一律的“磁盘”式教师普遍缺乏反思、创新能力,培养出的学生也无创新可言,这与时代的要求相悖。所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地观察、分析、反思、再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性自觉程度,才能科学地指导或支配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②心理学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战胜了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涉及到复杂的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过程,特别着重于人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换言之,认知心理学研究注重的是思维及思维影响行为的方式。认知心理学家力图描述和揭示在复杂的行为活动之下的心理或心理作用,他们对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较为关注。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上的这种转换,为深入研究和阐述教师的思维及反思的观念提供了充足的心理学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特点的分析、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教学进程的调控以及在教学情境中表现出的机智等,无不依赖于教师的认知能力。对这种认知能力的调控,对改善教学行为大有裨益。③元认知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以认知作为研究对象的认知。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教师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特定的关于教学的观念和规则,都存在对教学活动和学生发展的独特的认识,而这种独特的认识也决定了他们的课堂行为和对其进行自我调节的行为。由此可见元认知理论的形成,深化并拓展了反思的观念,不仅使反思的内涵与步骤更清晰,更易理解和把握,而且使反思由昔日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可以直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
④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到: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到: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风格。”这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民主活动,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有赖于思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⑤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G.波利亚指出:“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益的方面。”
⑥20世纪初,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逻辑:探究的理论》等书中认真论述过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thinking)问题,杜威曾将“反思”概括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认为反思起源于主体在活动情境过程中所产生的怀疑或困惑,是引发有目的的探究行为和解决情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强调教学活动本质上具有反思性质。他还提出了反思五步法,即暗示、产生问题、假设、推演假设、探讨。杜威的反思观与洛克、斯宾诺莎的反思观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反思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对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的考虑。但杜威强调了反思出现的情境状态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情境引发的探究行为,探究性是反思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反思不仅仅是回忆已有心理活动,其着眼点在于找到存在于其中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答案。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理解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借助数学课程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策略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完善自我、学会教学的活动过程。它立足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回顾、考察、诊断、反馈和调整,强调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不良行为或不合适宜行为的改善和优化,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不断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适应发展变化的数学教育要求。
具体而言,教学反思有3个方面的含义:
(一)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教师不机械地按照教材或课程标准按部就班地行事,而是在领会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
(二)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高到新的高度。
(三)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
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当教师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使自己变得更成熟起来。
三、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已有所渗透和体现,但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①反思意识淡薄的教师占多数。老教师靠经验不反思,新教师只教学没有反思意识。②只反思解题经验和方法,发表的多为解题经验反思方面的论文,缺少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方面的反思。③只注意教后反思,不注意教前和教中反思,不注意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反思研究。这种研究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性,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
新课程的实施要在学校进行,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也即教师由知识传授的角色向学生的促进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转变。这一变化是通过促进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其原有经验进行升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对自己新教学身份进行确认。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背景和意义的社会的道德方面的内容进行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上,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反思,这一过程表现为探索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思”不仅要“思”,如何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去“思”如何创造一个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活,这是思之“本”。
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教师,其素质状况至关重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探究,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和提升一线教师自我持续不断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逐步走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科学化的教改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数学学教学的反思性研究应当而且也能够成为激发课堂教学蓬勃生机的动力源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学效果,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展数学学教学的反思性研究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都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四、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数学的教学全程的实践反思2.高中数学的反思性教学模型研究
3.高中数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发展途径研究二关键问题与技术难点
1.反思性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和效果评价.2.个人能力的有限和时间的短缺.3.研究的长期坚持和效能的保证三预期目标:
1.初步探索并形成一套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具有实际意义的反思性教学模式
2.积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学资源
3.积累一定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一定的反思能力4.发表几篇高质量论文
五、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校内外注意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表现,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习惯和态度,支持该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3、文献研究法。阅读和学习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思想和视角,是该项研究的重要保证。
4、个案研究法。对一个教学专题、现象进行跟踪研究,进行解剖分析,写出个案报告。
5、行动研究法。积极进行自身实践,进行实验总结。
六、预计论文创新点
1.在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实践反思,优化教学效果具有指导价
值2.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培养高中数学教师的反思习惯,提升数学教学反思力具有
指导价值
3.利用个人博客进行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及其资源的积累
七、课题研究的时间与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年12月201*年1月)1、研读反思性教学方面的理论文献。
2、在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课题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01*年2月201*年10月)1、查找有关资料。
2、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习惯,得到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3、组织参与教科研活动,积极进行自身实践,进行实验剖析和总结。4、撰写心得体会及经验论文,并做好每一阶段的小结工作。(三)总结阶段(201*年11月201*年12月)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整理出完整、规范的实验资料。2、撰写相关的论文与结题报告。3、申请课题结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研究课题
作者:来源:时间:201*-9-412:10:49阅读714次【大中小】
专题1:高中数学课程的比较研究
1-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实验)》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
纲》的比较研究
1-2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与现行的“两省一市”教材的比较研究1-3各套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之间的比较研究
1-4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研究1-5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1-6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高中数学课程的比较研究1-7其他需要研究的课题
专题2: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施研究2-1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2-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
教学设计,一个专题的教学设计,一个模块的教学设计)2-3新课程理念下对原有内容的教学研究
(1)函数教学研究(2)向量教学研究(3)立体几何教学研究(4)解析几何教学研究(5)导数及其应用教学研究(6)概率与统计的教学研究(7)不等式教学研究(8)三角恒等变换教学研究
2-4新课程理念下对新增内容的教学研究
(1)算法教学研究(2)统计案例教学研究
(3)框图、推理与证明教学研究(4)选修系列3教学研究(5)选修系列4教学研究2-5双基与能力教学研究
(1)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双基教学设计研究(2)关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研究
(3)关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作用的研究(4)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5)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
(6)关于《标准》中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7)数学文化对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8)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2-6其他需要研究的课题
专题3:数学教师的专业教育和发展研究
3-1高中(初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3-2高中(初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3-4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3-5高中数学课程实施与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3-6高中数学课程推进过程中不同层面教师培训研修模式的构建3-7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与模式研究3-8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优秀教师成长研究3-9数学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青年教师的成长研究3-10其他需要研究的课题
专题4: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4-1信息技术与初等函数教学整合的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
4-2信息技术与立体几何教学整合的研究4-3信息技术与平面解析几何教学整合的研究4-4信息技术与算法教学整合的研究
4-5信息技术与统计(概率)教学整合的研究4-6信息技术与导数教学整合的研究4-7信息技术与数学史教学整合的研究
4-8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与密码”教学整合的研究4-9信息技术与“球面上的几何”教学整合的研究4-10信息技术与“对称与群”教学整合的研究4-11信息技术与“几何证明选讲”教学整合的研究4-12高中数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4-1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
4-14高中(初中、小学)数学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4-15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4-16其它需要研究的课题
专题5:高中数学新课程管理研究
5-1关于指导学生选择数学课程内容和制订学习计划的研究5-2关于高中数学选修课程教学安排和组织管理的研究
5-3关于数学必修课程和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与
监控的研究
5-4关于数学选修系列3、选修系列4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的研究5-5关于高中数学课程学分认定及其监督、管理的研究
5-6高中(初中、小学)数学学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与运作的研究5-7关于数学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研究
专题6: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问题研究
6-1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研究
6-2新课程理念下模块终结性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开发6-3关于选修系列3、选修系列4读书报告的评价研究6-4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评价6-5高中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评价6-6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6-7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高考命题研究6-8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6-9关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研究
专题7: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7-1原有数学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1)函数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
(2)关于“数学双基”与时俱进的研究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积累7-2新增数学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1)算法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2)概率与统计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3)导数及其应用的背景与实例的收集与积累7-3数学选修系列3、选修系列4资源的开发(1)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系列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2)关于高中数学选修系列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7-4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1)数学新课程资源的拓广与应用(2)网上数学资源的拓广与利用(3)数学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4)数学教学资源的传播与信息共享7-5数学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
高中数学“情境、问题、反思、应用”中期研究报告
作者:来源:时间:201*-9-412:15:51阅读1333次【大中小】
朱永星
经专家审定,我们数学组的“情境、问题、反思、应用”教学课题被定为市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组织力量,进行了紧张的课题研究工作。现将近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
自从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校教科室张主任,教务处陈主任对课题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课题组成员也多次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传达各级领导的指示,布署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多交流、讨论、总结和创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学案多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联系,要有自己的校本特色。
2、科研课题的研究怎样与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学习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课题的研究要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内容的编排要合理、时间的支配要适限、教师在每个环节上怎样处理,要恰当。
3、课题的研究要有时代价值,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知识水平来设置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及时进行灵活的总结。按照“GX”教学法,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有其独创性。在《教学案》结尾增加“后记”,让学生进行尝试性总结。
4、作为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要有科学性,才能使课题的研究有价值。那么,我们开展课题的研究,首先就要明确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正确的研究途径,才能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科学价值,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5、数学课题的研究如何与新的课程改革同步,如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以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取得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
6、教师教学活动如何与学生学习是否同步进行并如何进行评价,教师要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7、如何通过数学课题的研究,带动金湖中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改革创造契机,形成具有金湖中学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从而带动一大批教育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实际运用,提高我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
根据学校教科室的意见结合学校的主课题“建构学习型教学组织的实验与研究”实验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发现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对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一)教学观
1、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点。
2、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探索高中数学“情境、问题、反思、应用”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教学不应只重结论,更应关注过程。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获得所需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4、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这一切必须为各位教师所关注。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二)学生观“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是新课程的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倡导如下一些具体的学生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强调帮助、引导。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们在“情境、问题、反思、应用”研究的过程中,确立我们的课题研究基础是着眼于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树立学生的应用数学理念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是:
四个环节: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多维反思、综合应用。
三层练习:一层:设置情境,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小结重点和难点;二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精讲解题思路,小结数学方法;三层:创新反思,精讲思维方法,小结数学思想。
一个关键: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三、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为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效果。在课题研究的第一年工作中,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高中数学课题“情境、问题、反思、应用”研究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教师认真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2、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对课题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并根据情况对课题研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期末对课题组的教师教学采用的《教学案》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并装订成册。力争在201*年下学期开始,本校教师所用资料全部采用教师自编。这样节省了学生的财力,也开拓了教师的视野,锻炼了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群体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
3、成立专门的课题组研究机构,提高研究的群体价值。充分利用集体备课和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研究的效果。教师的教学全部采用《教学案》授课。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确立中心发言人,其他成员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索以最佳的处理方案和处理措施进行教学;然后从“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多维反思、综合应用”四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组织,并写成《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
4、教师要明确“创设情境”是组织教学的关键一环,在此环节中让学生在明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以及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一环节中反映出的问题,对知识进行精辟的讲解,并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讲解。精炼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弄清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充分发动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全方位的课题研究,效果明显。
在高一一年的研究中,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二00二年十二月进行了开题论证会,对课题以后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听取了教研室张主任的意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充实、提高。
2、二00三年六月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小结工作会议,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高一年级教学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规范,并对下学期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工。预期在明年学期结束时也编辑成完整的教学资料,为以后结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组织课题组的成员积极参加县市和学校组织的各项公开课活动,统一按照课题组的活动要求上课。并获得好评。
4、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201*年底由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论文评选中梁加斌老师、潘秀明老师、陆加桂老师、朱永星老师、徐承群老师、秦利芳老师都积极撰写关于课题方面的论文并投稿,另外还组织老师撰写相关方面的论文参加市论文评奖。5、201*年9月份开展了课题实施问卷调查。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全面的课堂教学能力测评,调查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从调查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6、每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每人一堂教学公开课,并在每次的公开课后,及时进行评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每位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达到以课题的研究,带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7、开展了中期评价的研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形成了课题的中期评价报告。
四、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由于“情境、问题、反思、应用”的研究过程,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因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情境、问题、反思、应用”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站在应用问题的终极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考试,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2、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了集体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良了我校新上高中的教师比较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是很好的状况。一年来,数学教师撰写课题相关论文20多篇,201*年全县组织数学青年教师调教活动共评出优秀课4堂,我校评了2堂,受到全县同行的称赞。大家一致公认“金中的数学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推广。”3、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数学“情境、问题、反思、应用”实施的关键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就需要依靠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这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我们组织的评估,基本上达到了这些目的。
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
第一、教师理论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水平的培训,努力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素质。通过课题的研究达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进行创新教育能力。
第二、课题研究日常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要设立课题研究专门资料柜,确定课题研究独立资料管理员,真正做到课题资料齐全、规范,为通过终期评价准备扎实的一手资料。加强教学效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探索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思路,培养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利用现有的资源,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完成高二年级《教学案》的编辑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第四、还需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到兄弟学校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运用他们的研究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并从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创新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数学课堂实效研究
作者:来源:时间:201*-9-211:29:19阅读301次【大中小】
一:开展数学课堂实效研究有何现实意义?
研究“实效性”意义:对课堂教学实效本质的再认识,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二:课堂实效具体指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
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它包括1.教学目标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3.设计教学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4.课堂教学中是否通过有效地评价与调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5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问题三:课堂实效与教学质量、课堂效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质量、讲求高质量的课堂效率是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即要关注教师教的质量,又要关注学生学的质量,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有“课堂成本意识”,不能以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方法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
问题四:落实了“数学化”课堂是否就是实效好的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体现在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但是不能说只要经历了“数学化”就是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经历“数学化”是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落实实效性好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落实课程目标,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智慧。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学内涵,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数学信息,用数学符号描述现象,进行数学建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而是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富有生命活力的优质的数学教育。
问题五:课堂实效是否可以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分成相应的三维实效?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其中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教学中,一要,根据学生实际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实地为学生打基础。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三要,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问题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把握非常重要,请您谈谈如何预设基础性生成资源?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偶发性资源?
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有些生成需要教师细心的去捕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课堂出现的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课堂里解决。一节课只有40分钟,哪些生成的新问题需要放大?哪些问题引发再思考、再讨论?对与课堂无关的生成可以淡化,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轻轻地告诉学生你的问题下课后再研究好不好可是,非常遗憾,往往一些偶发性的资源从教师的手边悄悄地流走,失去了很好的数学教育的时机,我想举个例子一年级学生在做7+6+3时,一位学生没有按顺序做先把7+3=10再10+6=16老师没有在意只说了一句你的结果也是16啊,这是不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从老师的手边溜走了!老师没有及时评价,使这样一个闪光的思维一瞬即逝。问题七:请您分别谈谈如何提供课堂上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谈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问题--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们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4、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拿什么去与别人交流?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当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需要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搭好台,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问题八:提高课堂实效性应遵循哪些原则?有哪些主要策略?应注意什么?原则:
1、关注个性差异的原则2、实事求是的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策略: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2、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3、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4、有效捕捉、利用教学资源5、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
注意问题1、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接纳学生差异。2、教师要深刻领悟教材,掌握教材重点难点,具有学科思想,了解学科历史文化,提升学科素养。3、有效地组织学习素材,使学习资源优化。4、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技能。
九:谈谈对实效性课堂对教师的思考.实效型教师该是什么样子。
l深刻领悟教材,具有学科思想,了解学科历史文化;2能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3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懂得尊重,他懂得怎样尊重别人和怎样获得别人的尊重;4充满热情,有激情,充满期待;5热情真诚友善宽容,给予学生信任;6有数学专业技能,具有学科素养;十.关于评价的有效性
1、评价要实事求是2.评价要真诚3.评价要赋有个性
课堂上不要一味的表扬,当学生出了问题的时候,要敢于帮助认识错误,并教会他倾听、欣赏、反思、接纳、修正自己并树立信心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和情感体验
作者:来源:时间:201*-6-1913:41:23阅读211次【大中小】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谌业锋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测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测验(或者考试),进行测验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测验,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的策略,其基本特点是经常对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些反思。例如,这些学生如果用一种方法解题并无法求出答案时,会用另外的方法来尝试。在读数学课本时,经常思考其中有哪些是要切实掌握的要点,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看完。在学完数学章节时,总是回头看看哪些内容我掌握得不够。
3.依赖的策略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投入的基本情况。浅层次的策略、深层次的策略和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的策略,实际上表现了三种不同认知水平。浅层次的策略表现了死记硬背的和机械的认知水平,深层次的策略具有理解和反思性的认知水平。依赖的策略,依赖自学的方法既可以是深层次的,有时也可能是浅层次的。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策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主要体现为依赖教师,体现了学生认知策略仍不成熟,从而认知水平并不稳定。当教师使用较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比较好,当教师使用不够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不够好。研究发现,依赖的策略更多地与深层次的策略有关。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愉快和满足;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
具体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
乐趣感。有乐趣感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课很有趣。如应用问题、巧妙算法和美丽的几何图形都吸引了他们。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例如,有学生说,我觉得上课中有的数学问题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解决应用问题,解应用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自己平时生活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总和我一起做数学思考游戏,我觉得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比较擅长几何,所以一直对几何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喜欢数学课,觉得上数学课时间过得很快。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数学课老师今天讲课很有趣,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数学课堂上有一些讨论,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很愉快。
成功感。许多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类学生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学习数学要求比较高,我这一段数学成绩不错,我觉得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有进步了,我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最近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也表扬了我,我太高兴了。
焦虑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考试和测验存在焦虑。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在测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不理解数学知识或做不出数学问题等等情况下。这些学生有的很希望能学好数学,有一定的上进心。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数学成绩好一些,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上课有的问题不会做,很着急。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我每次数学测验总是很紧张,以致影响测验的成绩,有一些本来能想出来的问题也想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看到数学课很害怕,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测验很粗心,计算结果总是有错误,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厌倦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这一类学生表现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疲劳,对学习新的知识厌倦。这些学生得过且过,并无很大的上进心。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后说,我觉得数学课上练习太多,内容很没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除了对付考试以外并无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一做数学题就感觉到没有什么劲头。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使我觉得有些疲劳。有的学生说,我学习数学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1.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3.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5.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
要重视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
作者:来源:时间:201*-6-1913:41:05阅读140次【大中小】
1.为什么要提出教学策略这个问题
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表明教育目标由此更为系统、更为综合、更为现代化,也就是更高了。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而一周五天工作日制度则使学校教育时间减少六分之一。于是,教学时间减少,学生负担要减轻,教育质量要提高,这些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就是说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及具体对策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新的。早在1632年,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研究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数,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要像节约粮食一样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时隔360多年,这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它就是效率问题。所谓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它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因此直接关联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目标是由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的。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止标的分类及表述目前常偏重于层次的划一与外显的行为。于是就有一种可能,过于划一的目标会低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凭借外显行为的表征会掩盖教学活动的深刻性。这是由于,第一,教学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与能力,并在生理、心理的其他侧面。以及社会化等诸方面得到迅速成长。但彼此间的成长速率并不相同,因而这种简单化的划分很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第二,外显的行为目标一般不能准确提示出全部心理活动的内隐因素,制定教学目标如果仅是从知识内容出发,离开了教与学的具体行为,离开了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必将问题百出。可以这样说,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与个性化导向,是学者效率问题研究的前提。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近几年来在教学设计领域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这就是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而是带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过程;它也不是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在教育观念指导下体现教学目的、原则、方法、手段的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
2.怎样研究教学策略
这里我想主要就如何发挥群众性教育研究的优势,提倡一下从经验上升到策略的研究路线。本世纪初,最著名的理论家涂尔干(Durkhcim)曾论及教育科学“借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于是在纯历史和纯哲学的教育概念上出现了突破口。这种突破导致了教育科学本世纪以来的重大进展。然而这种进展本身却潜伏着尖锐的矛盾:一面是上前心理实验方法的现实价值观的无比深刻性、教育主体与环境变量的异常复杂性;另一面是目前心理实验方法的现实局限性,精密科学方法对人的心理研究尚处于比较肤浅和简单化程度。矛盾的两方面共存于教育科学这个统一体之中,于是出现了大量盲点、误区和空白。主要由于这些原因,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当代教育改革实验与研究的如下特征:①强调学校课程、教材、专利法的整体改革以及与社会紧密结合。为使教育迎接时代生活的挑战,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内容的改革又不能不涉及方法的改革,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和试验加以检验。国外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众多的教育家则预言新的教育蓝图是:新的知识将迅速地应用于学习过程;新的教育媒体将被用来改善学校教育;合作将把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教育型、革新型的领导将成为未来管理者的主要特征。②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包括科学、道德、审美等)三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由于社会要求教育对人的培养不单纯在于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还有生理素质的提高,良好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的形成,进而还有合科社会化要求的各种能力及个性心理品质的获得与完善。而且,教育实验所设计的任何教育影响,总是要通过学生的头脑,引起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才能产生效果,所以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研究的教改实验势必会有心理实验的成分。③重视改革实验的方法甚至研究路线的研究。现代教育实验一方面要求有尽可能的控制,要求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和数据尽可能客观化,精确化;另一方面则要求进一步重视理论思辨的作用,建立假说时要有充分的科学论证,实验过程中要凭真实的客观材料检验假说。至于研究路线,我想多说几句。
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起,各经济发达国家都相继从宏观到微观对教育进行改革。六十年代中期,欧美各国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信念:“教育研究达到促进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的改进反过来又说明国民经济得到实质性的和持续的发展”。可是仅仅过了五、六年,整个七十年代反而成了“对教育研究失望的时期”(见〔瑞典〕胡森“教育研究的国际背景”一文)。究其原因,除了以中东石油战争为起点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之外,在于教育研究本身。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研究路线的深刻检讨。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当时从工业界移植过来、原先成功地用于技术开发的R.D.D(研究开发推广)模式的抨击。从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看,这种从学者到教师的直线式的单向过程,在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人为地设置了一道鸿沟,由此导致研究成果连同它所开发的新编课程在学校实施时倍受挫折。人们开始放弃旧方法和寻找新的研究路线,并认为新的路线应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益于发挥实践者的作用。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史坦豪斯(L.Sterhous)所说的:“教育要取得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教师接受又有助于教学研究的传统。”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我们应当鼓励广大教师成为研究、开发的局内人,并在导找教学策略模式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研究路线。
我们还应当鼓励教师重视自己的经验,因为教学经验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结果,是教师对这一活动成败进止的体验。它对改进教学策略有指导作用,又是理论研究的原材料。由此应当提倡从经验上升到策略的研究路线(完整地说是从经验到策略和从理论到策略这两条路线的结合),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侧重于改革实践的研究者而言的。作为实践研究者的第一线的教师必须致力于使自己的研究从经验描述提高到理论假说水平,从自然观察深入到实证思辨水平,从追求成果表述扩大到传播物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专家学者与教师的能力合作,以便仔细考虑革新的技术;还应十分注重总结自己的经剑、积极借鉴外来经验。学习国外的思想和做法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而且址是有民族性的东西址容易走向世界,例如古代的《学记》就是我们民族在教育理论上的宝贵财富。
3.有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值得研究
下面我想从认知过程四要素的角度谈改进策略的问题。(1)激起认知动因的策略
先看存在的问题。现在还有不少学生来校学习是受父母之命、应考试之需,这种学习处于高压、厌烦等不良刺激支配之下,事倍而功半。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有“假学”与真学之别,真正的学习需要学习全部心理活动的参与。每个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和意向状态互为学习的前提,并且互相促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状态,我们至少应从下列侧面改进自己的策略。①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在启发式基础上又前进一步的教学状态,需要发掘多种可能:如问题作为出发点,面对适度的困难,根据结果调整学习等。②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习的理想模式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感情、精神、毅力、想象、语言、能力、技巧的感染,其作用大大超过空洞的说教。所有优秀教师最突出的共同点就在于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成功的“廖窍”在于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也就是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此外,教学方法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已如上述从启发式发展到强调学生参与,近来又发现学生能否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一个情感化,一个技术化(人们预料新的信息技术将对学校教育手段甚至整个教育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和变化),现正成为教学方法现代化的主要动向。
(2)组织认知内容的策略
这个问题大而言之涉及课程、教材。一套教材总是少数人编、多数人用,人多见解多,因此“俟人指责”是普遍现象;而且教材编写“没有尽头”,改了还可再改,三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似乎已成一条规律。小而言之则是教师制订的教学方案。现在课堂教学中叙述式地照本宣笠,轻视概念和思想体系搞“题外战术”的现象还屡见不鲜。我们应注意到:学生头脑里的知识体系是由课程、教材、教学方案的结构和序列转化而来的,因此必须追求最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呈示方式。对此,下列策略值得注意。①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知识结构化至少具有这样几项功能:首先,它以概念和原理作支撑,因此重点突出,体系简约,易于领会;其次,结构化的知识是记忆的支柱,可以抗拒遗忘;最后,结构化的知识便于联想,具有迁移、应用的活力当然,结构化的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牲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否则的话,过于严谨、刻板反而会成为学习的障碍。②组织最佳的有序累积过程。优秀都是与一般教师存在着明显的主差别,优秀教师的教学都注重以旧引新(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间建立合理的、实质的联系)、训练讲究分步设置障碍(或称之为变式递进)。对于教学实践来说,讨论不同阶段结构之间的联系也许比单纯注重结构更有意义。这就是说,对现代日益丰富的学科内容,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构建不同的知识结构,使其一个包含一个形成在内在联系的“套箱”,例如数学学科中数、式、数学关系与数学模式,图形、形式演绎、符号自理等都可建立各种套箱模式,以此呈示给学生,对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在这里应当注意探明各个阶段知识内容的最佳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之间呈现合适梯度的最佳序列。因为只有确立合适的梯度,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率。布鲁纳(J?S?Bruner)的行为把握、图象把握和符号把握的三层阶梯,强调知识的发生过程是重要的。但发现式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完全实施;奥苏贝尔(D?P?Ausubel)同化理论符合心理过程,具体而可操作对课堂教学更具指导意义,但过于注重细节有“嚼烂了喂学生”之嫌,对于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过程,那对创造性的培养会带来阻碍。这就表明,新内容与原有知识固着点间的“潜在距离”太远太近都不好,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恰巧在这两者之中把握好“适度”两字,他们始终把能有力推动学习前进的适度序列视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至于教材编写,还要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与学,任务更为艰巨。这真是“读书易,教书难,编书尤难”。在这里,普遍的最佳恐怕是没有的,在具体的教学目的、对象和环境之下,还是可以寻找到只适用于它们的最佳编排。
与知识内容的结构化相对的还有知识的问题化。人类的学习就个体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言总是离散的、不连续的,或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所以任何课本也总是残缺不全的。但人有一种本领,他有可能利用一定丰富度的知识点,采取如同数学演算中的“内插”或“外推”方式,构建和产生连续的认知和行为。这与信息论中的冗余原理有关。不同内插、外推能力的人具有不同的主观冗余(如平时所说“明人不必细说”)。人的学习既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又是主观冗余获得的过程,高效学习的根据在于两者的平衡。这里有两个途径:一是提示合适的知识结构,以利于肉者平衡;一是追求知识发生的总是化,由“个别──抽取特征──一般原理”(德国的库贝用信息论阐明范例教学)可产生较大的主观冗余。关心未来教育学者早在八十年代初就认为,未来的学习着重于考虑,发掘总是求解能力。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有不少人提出了“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这一观点。显然,它已不仅指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一种带有全局性的教学指导思想,带有根本性的创新意义。但人们渐渐意识到,不能太偏激──问题解决与结构化的知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互补关系。
(3)安排认知方法的策略
学习内容的理想呈示、教学过程的最佳模式,这是教学策略研究的两大重要总是对后一个问题来说,如离开了具体的目标、对象侈谈某个唯一最优的教学过程则是毫无意义的。现在的问题是不少教师的教学还不甚得法,他们将学生作为被动灌输的容器,训练停留于模仿,搞题型复盖,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指出,学习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学与进行行为实践的习相结合的活动范畴,学生的结构与心理结构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相须互发”(宋代朱熹语)的关系。以前的教学常有偏颇,现在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活动。下面阐述这方面的策略。①最有效的学习该当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中国古代教育家推崇的教学过程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以此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科教学的改革曾总结出尝试法、探究法、发现法等成果,它们的基本模式是: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应用。这一模式与科学认识形成发展的一般途径大致相符,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实践业已证明,这种“开而弗达”、让学生参与探索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这一策略现在不仅在学科课程中被广泛采用,而且正在向另一类新型的课程形态即活动课延伸,并构成其更为鲜明的特征。这主要是:自主性──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主体地位;此外还表现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并受到一定的教育或多方面的锻炼。主人的过程性──活动课对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直超过了对教学结果的关注,它不仅仅是对于作为直接结果的产品的主人更是对全过程的外显行为、内隐心理的全面估量。②实现最佳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接受式与活动式互相补充、合理结合。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所长,也都有其所短,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一种,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量的事实表明,赫尔巴特(J?F?Herbart)的接受式教学与杜威(J?Dewey)的活动式教学最近几十年来有明显接近的趋势──趔也许就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目前不少教育理论家提出,教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是:一要确定形成认识能力与掌握知识之间的正确比例;二要灵活运用包括儿童中心主义所主张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促进教学过程积极化。以学科课程为主,辅之以活动课程,让学得与习得相互补充,可以发迹以往那种封闭的、割裂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境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使他们感到学校有了学习的“自我发展区”,这样,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特长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根据上前的条件,在学校里构建一个从教师系统传授知识到学生基本自主地活动的“套筒式”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可取的。在这个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学生从提高自主性过渡到适度自主,再到基本自主。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以数学学科为例,简要回顾近几十年来有关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变化也许是有益的。众所周知,五十年代末美国兴起的“新数学”运动,由于过份强调数学的抽象结构,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服务,到七十年代初渐渐走向极端。在公众压力下,七十年代又提出了“回到基础”的口号,强调掌握最低限度的基本技能,但这一做法也没有数学教育的问题。在对“新数学”运动和“回到基础”的历史反思中,人们“从来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关于数学教学实际的情况”。由此推动多方谋求对策,近年来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如《美国2061计划第一阶段数学专家小组报告》曾指出,“我们看到了一个基本的数学过程的循环,它反复出现,形成了最基本的形式:抽象、符号变换和应用”。这样,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往数学教学强调推导,但不考虑与抽象和应用这两个数学过程阶段的协调处理(我国叫作“掐头去尾烧中段”),这就排除了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的可能性,现在的结论是必须重视完整的数学过程的教学。这个完整的过程,首先是抽象,饰物概念抽象和用符号来表示。其次是符号变换,即山符号参与的下列数学──计算和演绎,这比其他过程要花更多的时间;还有预感试验、尝试归纳、寻找一般性等,这些都具有似真推理的性质。最后是应用,它包括用数学语言表述思想、开展交流,还有数学建模与求解。
(4)利用认知结果的策略
教学中还有一类问题是,学生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学针对性差,以造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解决这些问题,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和正确利用。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控制必须领事于反馈策略。实际上,反馈作为适应技巧,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调整都是的施教行为,以使教学相长;作为运行机制,则有助于掌握各个教学过程始末的因果联系。在这方面至少有下述策略可供选择。①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主要的做法有:对学生作业、考查情况及时了解,轮流而批指导;课内小练习与“阶段过关”结合;“给学生以第二次教学的机会”。此外还有改错纠误注重错误背后的内容,即纵向深入到概念系统的内部,横向扩大问题的关联。在这方面,教育控制论与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能提供很好的启示。②改善控制机制是高效学习的现实途径。前已述及的教学目标的划一与行为化,还有这里要指出的简单反馈,都很有可能会低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掩盖教学活动的深刻性,因此必须深入探讨简单反馈的弊端与防范,其中尤其应当研究反馈与学生创造性活动相辅相成的作用。反馈书迟延的时间间隔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反馈强化的方式,当然应昼使学生经常支领悟进步的程度,达到内部的强化;至于外部的奖赏或处罚,通常应以鼓励积极性为主。此外,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啬教学的活力,而且可以减轻单纯由教师实施反馈控制而啬的学生负担。最后,有效学习必须始终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精神状态相连接──教学的适切性(包括个别化)对策,似乎比因材施教有更广泛的操作内涵。
以上四方面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状态的策略、学习内容理想呈示的策略、实现最佳教学过程的策略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控制的策略。基于目前现状,在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时,我认为特别应注意下列几点:一是策略的处方性,针对什么问题开什么药方。二是策略在实践中的特别有效性,不是空想而是经得住实际考验的有效方案。三是必须逐步提高其合理性,特别要注意从认知科学方面取得依据。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说过:教师们创造的经验可谓汗牛充栋,但凡是未能作出理性概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会如过眼的云烟而不能站住。我们应该记取这个深刻的教训。经验的繁衍要有理论作支点,缺乏理性思考,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能是一株不育的花木。
大力推行讲学稿激活课堂教学
作者:来源:时间:201*-6-1110:36:02阅读151次【大中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倡导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直接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各行各业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达到的基本目标。过去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我校在市教育局和市教研室两级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前几年学习上海青浦的教学经验,收到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我校承担襄樊市《变式诽骄糠创新》教研课题,在全校铺开,各学科相互渗透,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受到社会的认可,上级的表彰,兄弟学校的称赞。然后又引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经验。给我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对这样的现状并不满意,今年秋季,我校在数学组率先进行新一轮的教改,那就是学习江苏的“讲学稿”经验,用讲学稿上课。经过半年的尝试,我们对使用讲学稿有一些肤浅的和不成熟的看法。现在诉诸于笔墨,供同行之间相互交流,以便更好、更快、高效、熟练的使用讲学稿,提高各校的教学质量。
一讲学稿的设计原则⑴承前启后原则
每节课的知识点得出,必须在旧知识的前提下转化为新知识,再归纳总结得出新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新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⑵循序渐进原则
讲学稿的环节可以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就像爬山一样,渐入高处。尤其是自学引导中的问题,更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会给学生自学制造障碍。
⑶容量适度原则
一篇讲学稿要达到的目标不宜过多,深度不宜过深,难度不宜过大。初学新知,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做文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的知识形成链状和网状结构。当然对新知的应用也应改加以重视。学习的目的是会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节课的讲学稿要能当堂完成,当堂落实。这一点和“洋思经验”是吻合的。
⑷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新课标要求: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不应脱离实际生活和学生的经验,如何能够把学习变成有趣的事情?我认为那就要从实际出发,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体会到学习新知的价值。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自然无话可说。
⑸灵活多变原则
讲学稿的模式不应固定。教学新知的课与复习课的讲学稿应有所区别;概念教学的讲学稿与性质、判定、公式等教学的讲学稿不同。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效果理想,那就说明讲学稿的设计成功。
二使用讲学稿的优点
经过半年的尝试,我校教师和学生已尝甜头,对使用讲学稿都感到非常满意。我调查了部分老师和学生,结合实施讲学稿的实际,归纳出讲学稿有下列优点:
⑴替代了备课本,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原来每位教师都要单独备课,每位教师备一节课需要2节课的时间。现在,使用讲学稿,集体商讨2节课,一个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轮流执笔,而后共同讨论定稿。这样形成的讲学稿共全组教师使用。原来一周每个教师要备5课时,现在每个教师一周只须认真备好1课时。显然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大的减轻了,这样教师可以把精力投入到辅导学生和其他方面。讲学稿汇聚成册后即为教师备课本,供今后教学参考和迎接上级检查使用。
⑵替代了学生的作业本,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过去,学生每门课都要准备作业本,有的还分大本、小本,课堂本、课外本。现在,学生只需要一份讲学稿即可顺利学习。在教辅资料泛滥的今天,学生的课桌上摆满了五花八门的资料。学生沉浸在题海中,活泼可爱的他们天天与那一道道习题作战,个个变得萎靡不振,再也见不到昔日的笑脸。现在我校使用讲学稿,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迎合了时代的要求,找回了学生的笑脸。
⑶提供了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平台。传统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学生之间也是。教与学脱节,教学对象相互封闭,学生自学能力低下,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通过讲学稿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新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激活了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如果一个人在年少时,缺乏合作意识,那他走入社会后就更难与人合作。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同甘共苦。在讲学稿中设计一些讨论题、操作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的威严不翼而飞,师生之间和睦共处、教学相长。
⑷讲学稿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教师的团队精神。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之间争强好胜、争名夺利,相互间缺乏合作交流,只要自己教学效果比他人强,不管学生愿意与否,不管社会反响如何,不管同行怎样评价,那时同行之间可谓“冤家”。现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集体智慧共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尤其是自学能力的提高更令人意想不到。在以往的学生中,遇到陌生题,95%的学生选择放弃,而现在80%的学生敢于亲自动手,独立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对讲学稿中的自学导读部分,90%的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讲学稿在这方面为教师助了一臂之力。
三讲学稿推广的前景
半年来,我校数学组率先实施用讲学稿进行教学。全校20余位数学教师无不拍手称快。我们设计讲学稿融进了青浦经验中的“题导式”教学方式,也融进了“变式教学”的理念,还融进了洋思的“献血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可谓集其优点于一身。在迎接枣阳市教学大检查时,我们的数学公开课全部实行讲学稿教学,受到检查组的领导的称赞。在我校举行的月考活动中,同年级的同轨班之间的数学成绩差距与以前相比大大缩小。原来为使用讲学稿时,第一名班级的数学平均分要比最后一名的数学分高10至15分。现在,平均分差距在5分以内。学校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校的数学教师达到无讲学稿就不上课的程度,别科教师有的也在自觉地尝试用讲学稿上课。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正在我校流行,这不应是数学教师的专利,更不是我校教师的专利。有这半年的尝试,我想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在讲学稿的质量上下功夫,在教学艺术的提高上多想办法,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句话:大力推广讲学稿,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全身心的投入。不管那种教学方式,只要学生喜欢,家长认可,效果理想,那就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模式,是值得推广的模式。课改使清潭中学的教师们深信:只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春天必会来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育战线的广大同仁积极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活泼、幸福、健康、聪慧、能干的下一代而拼搏。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管理
作者:来源:时间:201*-5-2717:57:03阅读216次【大中小】
摘要:作为教学活动的最重要场所,课堂上的教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
本文围绕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功能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教室常规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其过程可以分为教学、评价和管理三个方面。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也是提供教学活动反馈信息的途径,具有诊断、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而管理,则贯穿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运作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压等办法以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则强调为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1.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打瞌睡、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学生入学一开始,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规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照师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见附表)。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了解学生的需要
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毕竟,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例如,在刚开学初始阶段,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期望;半期或期末考试后,布置学生写试卷分析和自我总结等。事实上,通过收集学生对“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的描述,我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而不喜欢老师抽烟,衣着不整、无精打采,处事不公正,体罚学生。部分优生还具体提出老师应当多讲学习方法,典型题目以及解题技巧,平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以锻炼思维等;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讲课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讲基础题目,甚至要求尽可能减少作业和考试等。通过这样一些做法,教师可以提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业程度的教学目标。
(2)建立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容性,相互产生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尊重、喜欢教师,主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接纳各项教学措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展开。
学生的群体,不论是正式的班集体、团队组织,还是非正式的友伴群体,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优秀的班集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群体规范,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为课堂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而对于学风不浓、学生问题行为较多的班集体,教师则应当采取控制性的管理,培养学生骨干,逐渐引导班集体的群体行为形成规范,同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的导入,都应当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或讲述科学趣闻、名人佚事,或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或是就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背景,提出值得探讨,富有趣味的问题等。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适时地抓住时机进行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通常会介绍一些数学趣闻以及数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当我问道,:“同学们知道陈景润么?”全班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数学家;再问:“那么,他有什么成就呢?”这时,有的说他证明了“1+1=2”,有的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接下来,又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1+1=2又是什么?”知道的同学越来越少了,而不知道的同学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迫切地期待着老师的答案。当老师详细介绍完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工作进展,最后指出“陈景润的结果仍然还是剩下最后的一步,未能圆满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这个最后的工作,就等待着在座的各位去完成了。”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又大大提高了!又如,在“集合”一章的导入课上,我拿着准备划分学生喜好的苹果和梨走进教室时,全班都好奇地盯着我,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我身上、并期待着我的解释……
接下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保持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每节课都应当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策略,以下一些具体方式可供参考:
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艺术。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激发兴趣等。例如,复习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为新内容的学习作准备;随堂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的讲授,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思考;小结性提问可以训练学生自己去整理已学习过的知识,归纳、提炼一些方法和技巧,等等。同时应当注意,提出问题要面向全体,掌握难度,因人而易、有针对性;一般使学生能够圆满回答,以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但要注意避免诸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不假思索的简单问答,以及借提问惩罚学生。
指定学生板演题目。数学课上,课堂练习必不可少。此时指定个别学生上台板演习题,同时要求台下的学生演算完后检查黑板上答案的对错,然后由老师评定。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对形式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规范的订正,一举多得。
此外,教师还应综合应用幻灯、录象、多媒体课件等工具,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我校的公开课上,老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辩论“曾国藩的功与过”学习历史知识;参观新都可口可乐工厂学习地理的工业布局;表演英语剧目《项链》练习口语;研究“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会数学中曲线的对称美,等等。这样的课堂,连旁观者都兴致盎然,何况参与者──学生们呢!
总之,课堂学习管理得当,组织有力,为学生创造和保持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将促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书目
黄秀兰(1986),试论课堂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应用心理学,2期黄希庭(1997),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附表:课堂气氛类型
课堂气氛类型师生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注意状态师生对教学过程表现出注意的稳定和集中,全神贯注甚至入迷情感状态积极愉快情绪饱满师生感情融洽主动、坚持努力克服困难意志状态呆滞,打瞌睡学生注意指向与(教师严厉时)课程内容无关的对象,分心,做小动作常常是故意的;(教师放松时)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被迫中断教学进程压抑的,不愉快学生故意捣乱,敌的(教师严厉时)视教师,讨厌上课;无精打采,无动教师不耐烦,甚至于衷(教师放松时)发脾气害怕困难,叫苦冲动连天设法逃避定势状态思维状态学生确信教师讲课内容的真理怀疑教师的讲性;教师充满自信,解富有激情智力活跃,积极思维出现惰性,思考反应迟钝富有创造性。教师语言生动幽默,逻辑性强;学生理解和解答迅速准确不信任教师不动脑筋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0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