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新型农民总结
宜都市201*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项目工作总结
宜都市农业局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及“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认真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地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一、201*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我市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省级项目单位之一,按照省农业厅要求,共安排有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0个、确定基本学员400名,通过公开招标落实培训机构4个。一年来,各项目培训机构共进村办班150场次,培训专业农民5964人次,面对面现场到村指导150场次7193人次,完成项目培训任务的100%。
二、主要工作与基本做法
1、完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全省项目工作会后,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斌任组长,农业、财政、畜牧、水产、农机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市财政拨付专项工作经费4万元。各项目示范村明确了班主任,挂牌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落实了固定培训教室,配套了课桌椅凳、电视机、VCD机,学员制度、班主任制度、学员名册及培训计划全部上墙。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所有教师、班主任参加的工作会
议,精心布置了培训工作。做到了组织健全,任务明确,设施完善,管理严格,操作规范。
2、突出重点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结合我市实际,确定柑桔、茶叶、蔬菜、粮油培训的种植业村6个,生猪、鱼、桑蚕养殖业村4个;培植“一村一品”样板村6个,分别是红花套镇南桥村(柑桔)、王家畈乡全福河村(茶叶)、聂家河镇白家淌村(桑蚕)、高坝洲镇白鸭垴村(鱼)、陆城街道办事处三江村(蔬菜)和枫相树村(生猪);培养“学以致富的专业农民”50户。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和产业发展要求,在前两年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了培训内容,加深了难度,坚持以农产品高产、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种、养技术为主要培训内容,提高了受训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民提供新品种,传授实用新技术,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
3、坚持公开原则,优选培训机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定培训机构,承担进村培训指导任务。各培训机构以村为单位,建立教学点,落实培训场所,选拔培训教师,全面公开培训制度、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学员。选拔12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负责进村任教培训,自编7个专业的教材461套,做到人手一册,同时印发科技明白纸10307份。
4、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规范运作。按照《湖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要求,我市建立了合同制度、管培分离制度,班主任制度,培训卡制度,台帐制度,工作季报制度,公示制度,补助资金报帐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共九项制度,统一发放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校牌和反映培训过程、绩效的《培训卡》和《营农手册》。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培训机构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培训机构与教师签定了责任书,落实了教师包村、包培训、包指导、包产业增收的职责,培训工作从起步开始就走向了制度化和规
范化。市项目办实行统一招标培训机构和教师,统一编印培训教材,统一上墙公示内容,统一培训台帐标准,统一培训教学规范。组织专班对所有示范基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督促整改。
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我市严格执行报帐制,培训经费按培训进度进行拨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教学耗材、教师补贴、交通费、购买和编印培训资料以及购买培训证书。到位项目资金1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工作经费4万元),我市严格按照省财政厅项目资管理办法操作管理,总支出151524元,其中教学耗材费11321元,教师补助28388元,培训交通费14895元,购买和编印培训教材、资料费45400元,购买培训证书1520元,班主任津贴10000元,项目办公室工作经费40000元。通过项目检查,未发现挪用截留等违纪现象。
三、主要工作成效
自项目实施以来,我们认真清理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将科技培训,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农业生产服务有机结合,培训工程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是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良好局面。柑桔、畜牧、茶叶、水产及桑蚕等传统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色更趋鲜明,在村级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年在项目带动下,全市共发展柑桔、茶叶3.5万多亩,全市100多个村,尤其是项目村都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姚家店乡枫相村和聂家河镇丁家坪村通过三个年度的培训,已逐步建成为生猪养殖专业村。截止201*年10月底,两个村现有养猪大户105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23户。其中出栏500头以上的8户,同比增加3户;100-500头以上的30户,同比增加7户;50到100头的67户,同比增加13户。预计201*年两村全年出栏生猪22500头,同比增加49%,生猪生产总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71%,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人平纯收入达5809元,同比增加919元,增长18.8%,人平纯收入增
加的部分中有775元来自于养猪业。由谭长春、魏坤、陈泽忠、邓平、陈绪华等的学员组成的枫相树养殖小区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作为宜都市10个生猪出栏过万头村之一,枫相树、丁家坪村被评为201*年度宜都市养猪大村。
二是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能人大户。在培训中我们着重选择农村能人和种养业大户为学员,通过培训学习他们既发展自己的产业又充当科技推广的“二传手”,在实用技术与农民之间搭建了一座稳固而又通畅的桥梁。全福河村学员陈明正在今年茶叶销售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今年仍实现销售收入190万元,比去年110万元增180万元,收购农民鲜叶94万斤,比去年81万斤增13万斤,鲜叶单价达1.137元/斤,比去年1元/斤增加0.137元,比同村斤价0.81元/斤高0.327元,比邻村斤0.71元/斤高0.427元/斤。枝城镇大堰堤村朱井国在柑桔销售不畅的特殊情况下,不放弃柑桔生产发展,引进山下红等多个柑桔优良品种进行栽培,实现了“人有我优”的品种布局。通过培训,学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一批学员走上了村“两委”领导岗位。枝城大堰堤村学员段红国是一名复员军人,通过连续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不仅掌握了柑桔一般栽培技术,而且还经常到农户进行指导,特别是面对今年柑桔销售难的问题,他主动到北京联系市场,找客户,为农民销售柑桔,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在今年村干部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三是造就了一批高标准的农产品“三园”基地。陆城办事处三江村地处我市西北郊区,三面环水,是全市无公害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虽有百年种菜历史,但由于科技水平较低,单产、亩平产值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农民素质低、科技含量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低,农民收入不稳定。三江村被确定为我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以来,通过30多次的集中培训,全体学员和大部分村民在思想观念和科技种菜水平上,在防灾抗灾能力上有了明显转变和提高。今年,全村
实现蔬菜生产收入12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万元,在全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由36%提高到39%。全村蔬菜亩平新增产值500元,人均增收200元。
四是提高了我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随着我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深入实施,一批起点较高、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今年我市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注册社(会)员3378人,网络农户61500个,主要涉及柑桔、茶叶、瓜菜、畜牧、水产五大产业。在我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主要培训机构市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的积极培育下,帮助红花套镇南桥村组建了“红花套镇柑桔产业合作社”。该社由16个柑桔生产大户,12个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自愿联结而成,按照章程和“加入自愿、管理民主、盈利返还”的原则共同进行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一年来,他们依靠科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采取物理、生物等方法防治病虫、控水增糖、完熟采收等“十个一”的技术措施,培育了100亩精品园。201*年11月8日,该社成功召开了百亩精品园产品开园上市信息发布会,精品蜜柑每市斤售价达到5元,得到省地市各级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是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主要手段,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只是在传统的推广方式上赋予了一定新的内涵,但是由于开展培训的经费额度有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农村大多数年轻者都已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非农产业,现有在家务农的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使培训效果打了折扣;少数农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培训工作进展不够平衡。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紧缺,而教学内容必须与生产季节同步,客观上造成农事与培训的时间冲突。三是部分培训教师还没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201*年11月
扩展阅读:临县201*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上半年工作总结
临县201*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上半年
工作总结
今年,我县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做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于3月27日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紧紧围绕农业部、财政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之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实施情况及工作成效(一)项目实施情况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我们组织专家,技术指导员在全县23个乡镇中选取50个主导产业明显的示范村,举办了50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确定核心学员201*名,目前50个培训班都已围绕主导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开展了以种植、养殖为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为目的的科技培训。集中办班410次、206天、736课时,培训18605人次,培训基本学员人次15423;现场指导377次,现场指导17109人次,其中基本学员13678人次,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受训农民普遍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并从中得到了实惠,主动求教、主动咨询人次越来越多。专业培训班集中开展培训活动,把
骨干农民集中到一块,专家讲,农民自己也可以上台讲,实现了专家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交流,营造了农村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发家治富奔小康的氛围。
2、建立了科技示范园区,搞试点、摆样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⑴、万亩玉米丰产方示范园区。我们在沿河沿岸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白文和城庄2个乡镇、建设了2个5000亩玉米丰产方。局里投资20余万元,统一提供种植品种,以强盛12号、晋玉811、晋单42号、强盛17号、强盛16号、农大84、郑单958等8个主推高产品种。示范区内采用统一制定方案、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时期播种、统一技术措施,统一病虫防治的“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并大力推广“玉米一增四补”技术,即一增(增加种植密度),四改(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⑵、四个百亩新品种对比试验。一是城庄镇明旺塔村百亩马铃薯新品种对比试验。该示范区位于该村李家舍梁,布局集中连片,涉及农户38户,总投资3.5万元,总面积105亩,其中包括优质种薯品种对比试验区90亩、脱毒种薯早熟展示区10亩和脱毒种薯原种繁育区5亩三部分;二是大禹乡大峪沟村百亩无公害蔬菜品种对比试验。该试验基地建设集品种示范、品种试验、无公害技术推广、生物防虫、沼
气综合利用于一体,总投资3.5万元,总面积102亩,共涉及农户60户,参试蔬菜4种共21个品种,包括本地主推品种15个和新引进品种6个;三是青凉寺乡青蒿焉村百亩小杂粮品种对比试验。总投资2.5万元,总面积102亩,其中蓖麻50亩,谷子30亩,大豆20亩;四是城庄镇百亩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该试验区本着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从近年来全县推广种植的2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适宜我县种植的优质高产优良品种10个,共135.5亩。
四个百亩新品种对比试验区内全部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制定方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措施、统一收获测产。
⑶、阳宇会村新型移动大棚蔬菜示范园区。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2月,我们组织部分示范乡村干部到长治、文水等地考察学习,在城庄镇阳宇会村我局引进新型移动大棚,采用统一订购棚膜棚架、统一规划搭棚、统一购苗移栽、统一技术标准的管理模式,技术集中连片兴建移动大棚50个。园区涉及农户46户,示范推广了西瓜、蕃茄、甜瓜、辣椒、西葫芦等10多种蔬菜。目前该园区已充分展示出其经济效益。如该村瓜农王春平,今年种3亩大棚西瓜。于6月底上市。平均每公斤2元,亩产5500公斤,亩收入11000元。再加下茬亩收入3500元,全年亩收入13500元以上。
⑷、开阳村百亩无公害红枣示范园区,为了进一步提升“开阳大枣”品牌,推动全县绿色无公害红枣生产,我局投资2.5万元,在曲峪镇开阳村建立了百亩无公害红枣示范园区,目前,该村举办了红枣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7场,500人次,发放红枣标准化生产资料有机肥600袋,安装高压杀虫灯10个,安装了红枣气象信息预报系统,配备了深井,“U”型渠和地下管道等配套设施。为推动我县无公害红枣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造就了一批新形势下的新型农民,促进了培训村主导产业的整体推进。通过培训,参训农户掌握了更科学、更实用的新技术,同时对产业的整体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能把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成了既懂生产、又懂经营及市场行情的新型农民。通过他们的实践和示范带动,培训村主导产业特色更加实出,产品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村一品”进程得到了明显推进。如阳宇会村蔬菜专业培训班,通过引进移动大棚,培训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该村农户基本掌握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形成了盯着市场种菜的观念,极大地推动了该村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工作,县政府成立了“临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组”,由副县长王润奎担任组长,农业、财政、畜牧等单位
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同时,各培训点都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为首的培训小组,并由村委主任兼任培训班班主任,负责培训日常事务工作。
(二)成立专家指导组。围绕“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村”的培训目标,我县成立了由省农业厅确定的首席专家樊修武(玉米)、吴国林(红枣)担任组长的专家指导组,首席专家在进村入户调研的基础上,为我县制定了科技支撑优势产业实施方案,并举办教师辅导班4次。
(三)公开招标培训机构及招聘培训教师。为了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我们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临县农广校做为培训机构。并通过考试,在108名参聘人员中择优录取了50名有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丰富培训经验的科技人员及农村乡土人才作为培训教师,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39名,达全部培训教师的78%,农民乡土拨尖人才8名占全部培训教师的16%。
(四)实行管培分离制度。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县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办公室与临县农广校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承担50个村的培训任务。农广校又与各村委签订了培训合同,开展一级对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培训机制,确保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五)创办科技书屋,编写培训教材。为了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持续发展,县农业局率先垂范创办了1个藏书
2万余册的新型农民科技书屋,旨在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全天候的、门类齐全的知识园地,为指导老师和基本学员搭起了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平台,是广大农民读书“深造”和补充知识的“加油”站。同时号召和扶持各培训点创办自己的科技书屋。目前,白文镇南庄村、城庄镇城庄村、安家庄乡后山村、大禹乡后刘家庄村已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
为了更深入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领导组还积极组织培训教师围绕主导产业编写培训教材3套,即《红枣无公害栽培技术问答》、《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手册》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各3000册,散发了科技光盘50套。
(六)加大资金投入,实行物化补贴。为贯彻全县“玉米丰产增粮计划”,我局投资20多万元对城庄镇和白文镇万亩玉米丰产方,统一供种,对四个百亩新品种对比试验都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的物化补贴管理。在碛口10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投资万元,建立了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监测点。
(七)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一是严格执行监管的“六个制度”,即培训卡制度、规范培训台帐制度、季度报告制度、公示制度、检查验收制度和实行班主任负责制。规范资金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了百分制督促检查评分制度,把培训任务和管理制度细化、量化。跟踪培训工作实施情况,
鼓励有丰富培训经验的指导老师异地交流培训。对成绩突出的培训教师、骨干农民给予奖励。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部分村认识不到位,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参训农户特别是未参加培训的农户对国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认识还不深,对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还不明确,使教学实施困难,影响培训效果。
(二)教师知识更新太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由于培训教师缺乏走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对一些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甚少,特别是对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更是缺乏。建议上级部门为科技人员创造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以适应建设新农村的需求。
(三)培训学员年龄层次偏大。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所以,培训学员年龄偏大,学员吸收消化能力不强,且培训对象的文化素质和种养水平不平衡,培训效果不很理想。需要我们因人施教,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以进一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旨在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用科技致富。所以培训模式应适合本地实际,改上大课的灌输式培训为因地制宜、因才施教的互动式培训。如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实行分
层、分类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材料,基地现场示范,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并把技术要领归纳为便于农民理解掌握的一句话,使农民能真正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
(二)继续创办农民科技书屋,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新型农民科技书屋的建设和启用,可以较好地满足农民提高科技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的需求,这对于培育新型农民至关重要。下半年我们计划结合培训点实际情况,再创办3个科技书屋,为农民提供学科技、用科技的殿堂。
(三)完善技术服务热线,及时为农民解疑释难。利用电视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标准化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开通12316农业服务热线。让农民与专家直接对接咨询,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08年新型农民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08年新型农民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08年新型农民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2129.html
- 下一篇:创业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