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卫生统计学考研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时间:2019-05-28 19:41:52 网站:公文素材库

卫生统计学考研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卫生统计学考研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1、typicalsurvey:典型调查,典型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者代表的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2、箱式图(boxplot):用于多组数据的直观比较分析。一般选用5个描述统计量(最小值、P25、中位数、P75、最大值)来绘制。

3、二项分布(binorminaldistribution):若一个随机变量X,它的可能取值是0,1,…,n,而且相应的取值概率为称此随机变量X服从n,π为参数的二项分布。

4、morbiditystatistics:疾病统计,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流行的规律,为病因学研究、疾病防治和评价疾病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5、lifeexpectancy:期望寿命,是指x岁尚存者预期平均尚能存活的年数,它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

6、lifetable:寿命表,又称为生命表,是根据特定人群的年龄组死亡率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表。由于它是根据各年龄组死亡率计算出来的,因此,各项指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同人群的寿命表指杯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7、预测(forecast):这是回归方程的重要应用方面。所谓预测就是把预测因子(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应变量Y)进行估计,其波动范围可以按照个体Y值容许区间方法计算。

8、standarddeviation:标准差,常用来描述数据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其能反映均数代表性的好坏,以及变量值与均数的平均离散程度。

9、clustersampling:整群抽样,首先将总体按照某种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分布特征(如地区范围、不同的团体、病历、格子等)划分为若干个“群”组,每个群包括若干观察单位;然后根据需要随机抽取其中部分“群”,并调查被抽中的各”群”中的全部观察单位。这种抽样方法称为整群抽样。

10、precision:精密度,是指重复观察时,观察值与其均数的接近程度,其差值属于随机误差

11、正交设计(orthogonaldesign):当实验涉及的因素在三个或三个以上,且因素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时,可用正交试验设计。它利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将各试验因素、各水平之间的组合均匀搭配,合理安排,可以用较少的、有代表性的处理组合数,提供充分有用的信息,还可找出较优组合,用以指导实践,因而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12、maternalmoralityrate:孕产妇死亡率,是指某年妇女在妊娠至产后42天以内,因为怀孕和分娩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年出生活产数之比。

13、定群寿命表(cohortlifetable):亦称队列寿命表,它是对某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从进入该特定人群直到最后一个人死亡记录的实际死亡过程。由于人的生命周期很长,如果用现时寿命表方法研究人群的生命或死亡过程.不仅随访人数要很多,而且随访时间要上百年。

14、人口金字塔: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的直方图,其形如金字塔,故名人口金字塔。它形象直观的反映了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的现状、类型。15、截矩(intercept):中的a,表示X为0时,Y的平均水平的估计值。

16、methodofmoment:矩法,亦称动差法。它是应用数学上矩的原理推导出偏度系数g1和峰度系数g2

17、proportion: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8、chi-squaretest:卡方检验,,常用于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该检验以χ2分布和拟合优度检验为理论依据,用来推断两个及多个总体率或构成比有无差别,两种属性及两个变量之间有无关联性,及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19、Poissondistribution:Poisson分布,如果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取值为0,1,…,k,且相应的取值概率为(μ>0),则称随机变量X服从以μ为参数的泊松分布,记为X-P(μ)。

20、prevalencerate:患病率,指在某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现患的病人总数。21、生存人年数:即Lx,X岁尚存者在今后一年(n年)内的生存人年数,即lx曲线下,X~(X+n)间的面积。

22、causeeliminatedlifetable:去死因寿命表,是用来分析某种疾病或某类疾病对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的影响,可以综合说明某类死因对人群生命的影响程度,它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而且它既能说明某类死因对全人口的综合作用,又能表达对某年龄组人口的作用。23、剩余平方和(residualofsquare):,它反映X对Y的线性影响以外的一切因素对Y变异的作用,也就是总平方和中无法用X解释的部分。

25、析因试验设计:factorialdesign,实验研究常常涉及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这些因素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析因试验设计是将两个或多个因素的各个水平进行排列组合,交叉分组进行试验,可用于分析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平均效应和因素间不同水平组合下的平均效应,寻找最佳组合。

26、vitalstatistics:生命统计,以人口生命事件为内容的统计活动。生命事件包括人口的出生、死亡、婚姻,以及有关民事身份的变动等。从广义上说,生命统计活动可以概括为有关人口生命事件的原始登记、资料整理,以及统计和分析。

27、人流活产比(ratioofinducedabortionandlivebirth):这个指标表示每100个活产,有多少人工流产,它间接反映了计划外怀孕的情况。28、中心极限定理:

29、截尾值(censoreddata):由于失访、改变防治方案、研究时间结束时事件尚未发生等情况,使得部分病人不能随访到底,称之为截尾。从起点到截尾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截尾数据。

30、enumerationdata:计数资料,无序变量的分析,应先分类汇总,计算观察单位数,编制分类资料频数表,又称计数资料。

31、percentile:百分位数,是将n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一个重要用途是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医学教.育网搜集

32、列联表:是指两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类整理出来的一类表,目的是为了研究两变量之间有无关联性。

33、rankcorrelation:等级(秩)相关

34、multiplecomparison:多重比较,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又称为多重比较。常用的统计方法有q检验。35、currentlifetable:现时寿命表,指从一个横断面看问题,假定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照某种人群现实人口实际年龄组死亡率陆续死去,计算出这一代人按年龄的一系列指标。36、slope:斜率,回归系数β又称为斜率,表示X变化一个单位,Y平均变化β个单位。37、决定系数(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表示回归平方和SS回归占离均差总平方和SS总的比例,记为R2。

38、overallsurvey:普查,也称全面调查,即对调查范围内的全部观察对象进行调查的方式。

39、communityinterventiontrial:社区干预试验,往往在某个地区的所有人群中进行,持续时间一般较长,目的是通过干扰某些危险因素或施加某些保护性措施,然后了解它们在人群中产生的预防效果。由于社区干预试验难以贯彻随机化原则,故又称为类实验研究。40、life-timefertilityrate:终生生育率,是指一出生队列的妇女到49岁时的累积生育率,其意义是指该队列妇女到生育年龄结束时,平均每一个妇女生育的活产数,等于该队列妇女从15岁到49岁的年龄别生育率总和。

41、参数(parameter):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叫做参数。

42、把握度(poweroftest):1-β称为检验效能,过去称为把握度,即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时,按照规定的检验水准α所能发现该差异的能力。

43、统计推断(statisticalinference):通过样本指标来说明总体特征,这种通过样本获取有关总体信息的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44、dynamicseries:动态数列,是指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统计指标(包括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用以说明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发展和趋势

45、nonparametricstatistics:非参数检验,针对某些资料的总体分布难以用某种函数式来表达,或者资料的总体分布函数式是未知的,只知道总体分布是连续型的或离散型的,用于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该方法不受总体参数的限制,故称为非参数检验,或称为不拘分布的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为无分布形式假定的统计分析方法。

46、方差(variance):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平均离散程度的指标,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47、variabletransformation:变量变换,变量变换是将原始数据作某种函数转换,如转换对数值。它的目的是:①使各组达到方方差齐性;②使资料转化为正态分布,以满足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应用条件;③直线化。常用于曲线拟合。

48、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range,IQR):是由第三(上)四分位数减去第一(下)四分位数所得,常常与中位数一起使用,用来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较极差稳定。49、社会功能残疾(handicap):由于身体的形态和功能的缺陷或异常,影响残疾者参加社会活动,或虽具备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因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而被迫脱离社会活动的残疾。

51、抚养比(dependencyratio):又称为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14岁以下及65岁以上)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有3个常用指标:总负担系数、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

52、人工流产率: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平均每100名育龄妇女中的人工流产次数,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育龄妇女实施人工流产手术的频度指标,主要反映孕前计划生育管理情况。53、standarddeviationofYforfixedX:剩余标准差,指X对Y的影响被扣除后,Y仍存在变异,此变异由抽样误差造成,与X无关。用来反映Y的剩余变异。

54、统计地图(statisticalmap):用于表示某现象的数量在地域上的分布。如将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等以乡或县等为单位,根据指标大小分级,采用不同程度的线条或不同颜色绘在地图上,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地理分布特征。

55、typeⅠerror:第Ⅰ类错误,是指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Ⅰ型错误,其概率大小用α表示。

56、丧失功能残疾(disability):是指人体的结构缺陷和功能障碍,使得残疾人丧失他应具备的能力(与残疾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相应的能力)。

57、功能、形态残疾(impairment):是残疾人的第一级,一般为伤病的后遗症,使人体结构和功能发生缺陷或异常。59、剩余标准差(residualstandarddeviation):,指X对Y的影响被扣除后,Y仍存在变异,此变异由抽样误差造成,与X无关。用来反映Y的剩余变异。

60、总和生育率:假定同时代出生的一代妇女,按照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水平度过一生的生育历程,平均每名妇女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它等于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乘以年龄组组距。61、contraceptiveprevalence:避孕现用率,反映避孕的普及程度的指标,是指100名育龄妇女当中,已经采用避孕的人数。

62、复相关系数:决定系数R2的平方根R即为复相关系数,它表示P个变量共同对应变量线性相关的密切程度,它不取负值,即0R1。

63、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是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类别(统计学上,称之为“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分层的原则是层间差别越大越好,层内差别越小越好。

64、mediansurvivaltime:中位生存时间,又叫半数生存期,是用来概括样本生存情况的描述统计量,表示恰好有50%的个体活过此时间。生存时间并非正态分布,故常用中位生存时间作为某个人群生存过程的概括性描述指标,其值越长,表示疾病预后越好。

65、标准正态分布: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被称为标准正态分布(standardnormaldistribution),通常记为N(0,12)。

66、检验效能(poweroftest):1-β称为检验效能,它是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照规定的检验水准α所能发现该差异的能力。

68、偏回归系数: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偏回归系数表示在其他自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自变量Xj每改变一个单位时,单独引起应变量Y的平均改变量。

69、交叉设计(cross-overdesign):是一种特殊的自身对照设计。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将条件相近的观察对象配对,再用随即分配的方法决定其中之一先采用处理A,再采用处理B,另一个研究对象则先采用处理B,再采用处理A。

71、生存率(survivalrate):用S(t)表示,是指0时刻存活的个体在t时刻仍存活的概率。随访的起始时间点不同,所得生存率也不同。

72、abridgedlifetable:简略寿命表,如果年龄分组的组矩不是1岁时,称为简略寿命表,简略寿命表的组矩一般是5岁,但是0岁作为一个独立组。

73、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和等矩抽样,现将总体的观察单位按照某一顺序分成n个部分,再从第一部分随机抽取第k号观察单位,依次用相等的间隔,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75、survivalanalysis:生存分析:是将事件的结果和出现这一结果所经历的时间,结合起来分析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不仅可以从事件结局的好坏,如疾病的治愈(成功)或死亡(失败),而且可以从事件的持续时间,如某病经治疗后存活的时间长短进行分析比较,因而能够更全面、更精确的反应该治疗的效果。

76、bias:偏倚,属于系统误差,它是指在实验中由于非实验因素干扰所形成的,歪曲了处理因素的真实效应。77、平均世代年数(meanlongthofgeneration,LG):指母亲一代所生的女婴取代母亲执行生育职能所需要的年数,即两代人的间隔年数。等于育龄妇女生存总人年数除以净再生育率。79、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mortalityrate):是指某地平均每千名活产数中,未满28天的新生儿死亡数。它是反映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80、儿童妇女比(child-womenratio):指0~14岁儿童与15~49岁妇女之比。

81、incidencerate: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

82、偏回归平方和(Sumofsquaresofpartialregression):在回归分析中,把取消某一个自变量Xk后回归平方和减小的数值称为该自变量Xk对Y应变量的偏回归平方和。利用偏回归平方和的大小可以衡量每个因素在回归关系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83、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评价对象依据评价目的所确定的总评价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得到各级(层)评价目标,并以最下层作为衡量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指标。然后依据这些指标计算出一个综合评分指数对评价对象的总评价目标进行评价,依其大小来确定评价对象的优劣等级。目前该方法多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方面,如医院工作质量的评价。84、总负担系数:

85、homogeneity:同质,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在统计学中指影响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同。

86、拟合优度检验(goodnessoffittest):拟合优度检验旨在根据样本的频率分布检验其总体分布是否等于某给定的理论分布。

87、连续型变量(continuousvariable):定量变量的一种,其取值范围可以在数轴上连续变动,血压、身高、体重等均属于连续型变量。88、normalcurve:正态曲线是函数

对应的曲线,此曲线呈钟型,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

89、生存概率(survivalprobability):是指单位时间段开始时存活的个体到该时段结束时仍然存活的可能性。用p表示。

90、leastsquaredestimation:最小二乘估计,是指能使观测样本的实测反应变量值(Yi)与方程估计值之差的平方和最小的回归参数估计。

91、residualanalysis:残差分析,旨在通过残差深入了解数据与模型之间的关系,评价实际资料是否符合回归模型假设,识别异常点等。

92、标准化死亡比(SMR):被标准化组的实际死亡数与按标准人口死亡算得的被标准化组的期望死亡数之比。

93、standarderrorofmean:均数的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均数的标准误,它反映样本均数的离散程度,也反映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说明样本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

94、Standardizedmortalityrate:标准化死亡率,寻找一个统一的分布作为标准组,然后每个比较组均按该分布标准计算相应的死亡率,所得到的死亡率是相对于标准组的,故称为标准化死亡率,也称调整死亡率。由于采用了统一的标准,消除了内部分布不同对总死亡率的影响,使算得的标准化死亡率具有可比性。95、回归平方和(residualofsquare):,它反应在Y的总变异中由于X与Y的直线关系而使Y变异减小的部分,也就是在总平方和中可以用X解释的部分。

96、假设检验的功效:当假设检验不拒绝H0时,推断正确的概率称为检验功效。假设检验发现真实差异的功效不低于1-β。

扩展阅读:考研自然地理试题总汇名词解释

1、山麓面: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导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面平行后退,山体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2、沃克环流(WalkerCirculation),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是西高东低,西边的印尼与澳洲东部沿岸一带,因海温高气压低而有旺盛上升气流,气流升至高空转向东与西方;东太平洋海温低气压高,向东流的气流在中至东太平洋的广大高气压区内向下沉降,到达海面再转向西,成为东南信风,这种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ElNiño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几乎同时发生。合称ENSO,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赤道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东移,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气候的显著影响。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在田间鉴别时,通常指那些不同形态和大小,且能彼此分开的结构体。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状可分为块状、片状和柱状三大类型;按其大小、发育程度和稳定性等,再分为团粒、团块、块状、棱块状、棱柱状、柱状和片状等结构。

土壤相对年龄:即土壤的发育程度,最具体的是土壤层次的分化,或说发生学土层的清晰度,可作为相对年龄的衡量尺度。发生学土层(A1、A2、B1、B2、C等)越明显的表示土壤相对年龄越长。决定土壤相对年龄的是土壤是否有一相对平静的发育环境,例如地面侵蚀或不断有新母质覆盖,就会使成土难以深化。

土壤圈:pedosphere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1938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的主要组成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4、季风(monsoon),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旋回。在地球表层生物圈中,生物有机体经由生命活动,从其生存环境的介质中吸取元素及其化合物(常称矿物质),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命物质,同时排泄部分物质返回环境,并在其死亡之后又被分解成为元素或化合物(亦称矿物质)返回环境介质中。这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还包括从一种生物体(初级生产者)到另一种生物体(消耗者)的转移或食物链的传递及效应

6、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亦有表现。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7、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使盆地或平原。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前23Ma现代)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8、内海是指陆地与陆地之间的狭窄海域,一般拥有一个以上的海峡与公海相接。著名的内海有位于日本的濑户内海,中国的渤海,欧洲的黑海。9、大陆架定义1:自海岸线向外延伸,海底坡度显著增大处的浅水地带。外缘平均水深130m,宽度10~1000km。定义2: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浅平海底,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范围从低潮线向海,直至坡度显着增大的大陆坡折处。

10、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11、生态幅度:一种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能力为其“生态幅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生物会变化以适应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类型”。

12、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13、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14、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雾、霜)。广义指酸性物质的干、湿沉降。

15、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五大圈层构成的系统。各圈层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在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定义2: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决定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整个的物理系统。气候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新概念。现在一般把气候系统特性概括分为:热力学特性;运动学特性;含水性;静力学特性。气候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除物理过程外,还有复杂的化学、生物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有着复杂的反馈机制,并构成了一个耦合的气候系统。

16、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17、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

18、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干洁空气是大气的主体,平均约占低层大气体积的99.97%(水汽平均约0.03%,杂质可忽略)。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19、地下水硬度:水中Ca2+、Mg2+离子的含量,水的硬度对生活及工业用水影响极大。过硬的水煮食不易熟,洗涤时肥皂起沫少。饮用过软的水,对健康有害。硬水用于蒸汽锅炉,易生沉淀结成锅垢,不仅浪费燃料,又易引起爆炸。

20、流域:drainagebasin;basin;watershed定义1: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定义2: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21、诊断层:diagnostichorizon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22、基性岩:本类岩石在化学成分上的特点是,SiO2含量低至中等(45~53%),CaO、Al2O3、FeO、MgO含量较高,尤其是前二者,Na2O和K2O低。岩石主要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可含少量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碱性长石。辉石多为单斜辉石(单斜晶系)和紫苏辉石(斜方晶系),斜长石则为基性斜长石。岩石呈深灰色或灰黑色,颜色一般较深,色率35~65,比重较大。

23、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24、定振波:亦称静波或假潮。它是一种波长与湖的长度为同一量级的长波驻波运动,是湖泊中经常存在的一种周期性振荡的水动力现象。湖泊风场变化和气压场的突变均可激发湖水表面振荡而形成定振波。因此,风涌水是定振波现象的主要原动力。此外,湖泊定振波的振幅,周期还直接受湖泊的形态、湖底摩擦力、水体粘滞力和柯氏力等要素的制约。

25、地震:earthquake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26、鞍形气压场:colpressurefield两个高压(脊)和两个低压(槽)交错排列组成的马鞍形区域。

27、土壤自净能力:概念: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类型: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故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的性能,即土壤环境容量。土壤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利用不当,例如生产生活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就会导致土壤自净性能的衰竭甚至丧失,形成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

28、科里奥利力:(Coriolisforce,简称:科氏力)是对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相对于旋转体系产生的直线运动的偏移的一种描述。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29、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板块指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即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30、大气活动中心:支配大气运动的大型高、低气压系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和强弱反映广大地区大气环流的特点,其变化决定着冷、暖气流和天气、气候的特点。一年四季都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为永久性活动中心,只在一定季节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或季节性活动中心。

31、温带气旋:中纬度西风带锋区上形成的天气尺度气旋。温带气旋是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而中心气压低于四周近似椭圆型的空气涡旋,是影响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温带气旋的直径平均1000公里,小的也有几百公里,大的可达3000公里或以上。气旋随高空偏西气流向东移动,前部为暖锋,后部为冷锋,两者衔接处的波动南侧为暖区。温带气旋从生成,发展到消亡整个生命史一般为2-6天。同一锋面上有时会接连形成2-5个温带气旋,自西向东依次移动前进,称为“气旋族“。

32、河口三角洲:是指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河流入海时,因流速减低,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延伸,填海造陆,洪水时漫流淤积,逐渐形成扇面状的堆积体。三角洲根据形状可分为:尖头状三角洲、扇状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岛屿状三角洲等。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33、等流速公式:流速指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它决定于纵比降方向上水体重力的分力与河岸和河底对水流的摩擦力之比。可以运用等流速公式,即薛齐公式计算水流某一时段的平均流速v:

式中,R为水力半径;I为河流纵比降;c为待定系数。

34、气候地貌叠置性:由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可以引起同一地区主导外力与外力组合的变化。这样,在同一地区可以出现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貌叠置在一起的现象,这称为气候地貌的叠置性。

35、冰期与间冰期:冰期是地质历史上出现大规模冰川的时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冰期时,冰川大规模扩张或前进;间冰期时,冰川消融后退。一个冰期与相邻的间冰期两个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气候期,组合一个冰川周期。

36、成土因素学说即“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关于各种外在条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学说。它研究土壤与外在条件之间的发生学联系,揭示土壤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该学说最早由俄国著名科学家В.В.道库恰耶夫于19世纪末叶创立,其基本观点是:①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是母岩、有机体、气候、陆地年龄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②各成土因素是同等重要的、不可相互替代的。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土壤的形成和演化。④成土因素在地表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并用数学式П=Х(К,O,Г,Р)Т,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中П±壤,К气候,O生物,P地形,T-时间。

37、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38、地壳与地幔:从地表到莫霍面,由各种岩石构成的圈层。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5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指莫霍面至深2900km的古登堡面的圈层。

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古登堡面: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900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千米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

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900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千米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

39、对流层(英文:Troposphere)是地球大气层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也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平流层(英文:Stratosphere),亦称同温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和中间层的下方。其下界在中纬度地区位于距离地表10km处,在极地则在8km左右,其上界则约在离地50km的高度。平流层的温度上热下冷,随着高度的增加,平流层的气温在起初基本不变,然后迅速上升。在平流层里大气主要以水平方向流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较弱,因此气流平稳,基本没有上下对流。

由于含有大量臭氧,平流层的上半部分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也被称为臭氧层。

中间层:从平流层到85km高度的气层,也叫高空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下降。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也叫D层。

暖层: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的气层称为暖层或电离层。该层空气密度很小,700余km厚的气层只占大气总质量的0.5%。120km高空空气密度已小到声波难以传播的程度。暖层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顶部气温可达1000℃,该层空气因受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线作用而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程度相对较强的是高度100120km的E层和201*00km的F层,从80km到暖层顶以上的1000~1200km范围内,常出现极光。

散逸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层,其上界为3000km左右,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但无明显边界。该层空气极其稀薄,大气质点碰撞频率很小,温度也随高度升高。由于温度高,空气稀薄且远离地面,地球引力很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逃逸到宇宙空间。

40、克拉克值:是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常量元素的克拉克值用重量百分数表示,微量元素用克/吨或ppm,它是由美国地球化学家克拉克最早测定的,又经华盛顿、费尔斯曼等人校正,他们对地壳的可见部分(即16公里以内)的各种岩石,作了五千多次的化学分析,计算出五十种分布最广的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丰度表示一定地壳单元内的元素质量分数,克拉克值则表示整个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4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壳: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由于受到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作用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4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

崩塌滑坡的差异性和共同点(一)差异性

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二)共同点和联系

1、崩塌滑坡均为斜坡上的岩土体遭受破坏而失稳向坡脚方向的运动。2、常在相同的或近似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伴生。3、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缘的崩塌和崩塌堆载而形成的滑坡。43、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通常认为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态,以我国桂林最为发育。国外称锥状和塔状喀斯特(kegelandturmkarst)。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分散立和丛聚两类。丛聚的连座峰林又称峰丛。孤峰:竖立在平原上的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之一,相对高度100米左右。根据广西的研究,可将孤峰分为三类:在产状水平的纯石灰岩区,多呈圆柱状,边坡很陡,名独秀峰式;在产状水平的非纯石灰岩区,基部大,顶部小,呈圆锥状;在倾斜地层区,山坡一侧陡峭,一侧缓倾,呈单斜状,名老人山式。

44、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植物群落(plantcommunity)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类的组合。

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处于演替初期的群落养分积累大于消耗,生物量大,不断地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而群落发展到顶级群落后,生物量趋于稳定,积累等于消耗,生物种类不再增加,而是保持稳定。

45、俯冲板块:两个板块相遇时,一个板块下插到另一相对被动的板块之下,这个下插板块就是俯冲板块。在通常情况下,俯冲板块是指由洋壳组成的大洋板块。因为洋壳由硅镁质物质构成,密度较大,相对于陆壳而言更易下沉。

46、火成岩或称岩浆岩,是指岩冷却后(地壳里喷出的岩浆,或者被融化的现存岩石),成形的一种岩石。现在已经发现700多种岩浆岩,大部分是在地壳里面的岩石。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47、震中(epicenter):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原因之一。

48、中生代(英文名:MesozoicEra;时间: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CenozoicEra)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

49、海蚀崖:海蚀崖(seacliff)又称浪蚀崖(wavecutcliff)。海蚀崖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

海蚀台:又称浪蚀台。在地壳稳定的条件下,海蚀崖长期受携带泥沙的激浪的磨蚀而不断后退,并在其前方形成一个向海微斜的近似平坦的基岩台地。其上常覆有砂、砾等海积物,或残留有较坚硬岩石形成的海蚀柱和海蚀残丘等。低潮时部分出露海面,高潮时则海蚀台柱没于海面之下。海蚀穴(seacave):又称海蚀槽。海蚀岩岸与海面(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seachasm)或海蚀壁龛(wavecutnotch)。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基脚处。中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有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志之一。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面。

波筑台:而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水面以下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

50、溶沟:指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它是由地表水流,主要是片流和暂时性沟状水流顺着坡地,沿节理溶蚀和冲蚀的结果。沟槽深度不大,一般数厘米至数米,成片出现石芽溶沟区称溶沟原野

石芽:溶沟间突起的石脊称石芽。石芽有裸露的,是由地表水活动的结果,也有埋藏的,是地下水活动参与的结果。石芽的高度一般不超过几米。溶沟与石芽可形成于岩溶地貌发展的各个阶段。一般分布在岩溶地形的边坡上。

51、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52、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黄土主要分布于世界大陆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冻土是指0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地球上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在0℃或0℃以下冻结,但不含冰的岩土,称为寒土。53、大陆岛continentalisland大陆岛指的是其地质质构造与邻近的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升致其与大陆相隔成岛。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岛和冲蚀岛两种。

海洋岛:是在海洋中自行生成的岛屿,又称大洋岛。由海洋底部火山喷发升起而形成,或者由发育在沉没的火山顶上的珊瑚礁所形成。54、矿物:就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晶态的化合物或单质,一般来说,矿物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存在。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即化石)。岩石根据其成因、构造和化学成分分类,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

55、断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节理: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

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解理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矿物质,不同的晶质矿物,解理的数目,解理的完善程度和解理的夹角都不同。56、经度: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离一根被称为本初子午线的南北方向走线以东或以西的度数。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0°,地球上其它地点的经度是向东到180°或向西到180°。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57、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所以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气候带:(climaticzone)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58、湖泊是指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湖、人工湖等。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沼泽:(wetland,mire)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

59、潜水: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承压水(confinedgroundwater),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压水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60、岩溶漏斗又称斗淋,石灰岩地区呈碗碟状或漏斗状的凹地。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米至数十米。深度数米至十余米。漏斗壁因塌陷呈陡坎状,在堆积有碎屑石块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部,常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孔道,孔道与暗河相通,当孔道堵塞时,漏斗内就积水成湖。岩溶漏斗是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随孔洞的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

61、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给自身的发育生长,也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

消费者:不能合成有机物、需要捕食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的异养有机体。又分为初级消费者(食植动物)和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

61、冰斗(cirque)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停留在冰斗中的冰川称冰斗冰川。

角峰: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指金字塔形尖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属于角峰。刃脊:是指由冰斗或两条相邻冰川的槽谷不断扩大、后退,使相邻的冰斗或槽谷间的山脊变成刀刃状,这样的山脊称刃脊。

蛇形丘:在冰川边缘或冰川前端由冰水沉积形成的狭长、曲折如蛇的垅岗,丘脊狭窄。由砾石、砂组成,沿冰川运动方向延伸。蛇形丘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地形,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蛇形丘主要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砂砾堆积物组成,夹有冰碛透镜体。两坡不对称,大小不等,延伸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较一致。

62、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库:贮存一定数量元素的某种生态系统组分称为该元素的库,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

流:元素的输入输出叫做流。

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

生态系统组分:不论是陆地还是水域,或大或小,都可以概括为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两大组分。1.生物组分多种多样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而或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63、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冲击扇:山地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以后,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64、羊背石: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冻胀丘:(又称冰堆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冰锥是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丘状隆起的冰体。

65、终碛堤由终碛堆积而成。终碛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多呈半环状。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公里,弧形曲率小,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的,侧碛是冰舌两旁表碛不断由冰面滚落到冰川与山坡之间堆积起来的,有一部分则是山坡上的碎屑滚落到冰川边缘堆积而成的。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条状高地、即侧碛。

66、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67、雪线: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地带,沿此地带年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处于平衡。

68、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69、林德曼效率(Lindemansefficiency):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即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70、准平原是指地壳隆起后若能获得较长时间的稳定,或仅有轻微的地壳运动,则地面经过悠久的侵蚀作用后,使得后来的山地高原逐渐夷平,终于变成一个接近海平面的平坦地形面。

71、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72、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73、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又称干燥指数,通常有字母K表示。它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74、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75、起沙风:当风力逐渐增大到某一临界值以后,地表沙粒开始脱离静止状态而进入运动,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thresholdwindvelocity)”。大于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76、辐射雾: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辐射雾在北方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节比较常见。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随着太阳的升高,地面温度上升,辐射雾也会立即蒸发消散。77、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相邻流域的河流向源侵蚀速度不同,速度较快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终首先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此河,成为此河支流,这就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是河系发展的一种现象。78、悬移质(suspendedload)又称悬移载荷、悬浮载荷,是指悬浮在河道流水中、随流水向下移动的较细的泥沙及胶质物等,即在搬运介质(流体)中,由于紊流使之远离床面在水中呈悬浮方式进行搬运的碎屑物。悬移质通常是粘土、粉砂和细砂。79、灰化作用:在冷湿气候、针叶林植被环境的强酸性条件下,亚表土的矿物遭破坏,铁、铝氧化物向下淋溶,而相对富集二氧化硅的作用。假灰化作用:是指由于季节性还原淋溶作用,使被还原的铁、锰与粘粒一道随下渗水流向下移动,并在底层淀积,从而形成具有淡色亚表层土壤的过程。这一过程形成的土壤与灰化土貌同质异,苏联名为“假灰化”,相当于德国的假潜育、法国的淋溶过程,与中国白浆土与水稻田中的白土形成过程类似。

80、石环:呈圆形、中间为细粒土、周围为石块边界的成型土。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的将石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81、土地结构:是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地段内往往存在几种不同的土地类型,它们相互之间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并存在着一定的物质与能量的联系。这种组合关系就叫“土地结构”。土地结构是土地类型在水平空间分布关系的形式,表明土地群体,即土地与土地之间的水平分布关系。土地结构: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包括各种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所谓质的对比关系是指有哪些种类的土地类型及其组合关系,所谓量的对比关系是指各种土地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研究土地结构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

LUCC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IGBP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合作进行的纲领性交叉科学研究课题,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土地分类: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的标准,对土地进行不同详细程度的概括、归并或细分,区分出性质不同、各具特点的类型的过程。

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分类,对象是土地类型,土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它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按评价目的不同,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82、热力分带性: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热力呈现为横贯海陆的带状分布,并决定了气温气压、温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在高纬、中纬、低纬有一定程度的带状分布。83、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

84、巴山夜雨: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庆、峨眉山分别占61%和67%,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

85、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为新岩石的过程称作变质作用。

86、河流阶地: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87、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常用的单位是毫米/天、毫米/小时。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88、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也称周期性。

89、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90、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根据垂直地带谱和水平地带性的关系,一般将世界垂直带谱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在海洋性系统中,垂直带谱基本上重复水平自然带系统,自低纬至高纬,带谱结构趋于简单。在大陆性系统中,在中纬度出现特殊的干旱、半干旱垂直带谱,即草原荒漠垂直带谱。

91、自然区划: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一定范围的区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系统研究方法。全称自然地理区划。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

92、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93、天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根据其受人类社会的冲击和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94、自然综合体:在地球表层由彼此密切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包括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各级单位。又称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综合体是由低级单位逐级合并,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逐级扩大。

95、立地:是指造林地或林地的具体环境,即指与树木或林木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并能为其所利用的气体、土壤等条件的总和。96、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97、辐射平衡:物体或系统的辐射能量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值。

98、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99、全球变化:可能会改变生命赖以存在的地球承受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土地生产力、海洋或其它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

100、地球表层系统(theearthsurfacesystem)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人类圈与地相互作用的复合物质系统,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与周围的地球圈层其他部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关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次级巨系统。

101、新构造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构造运动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停止。通常,把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102、季风环流圈: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其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主要发生在最大的洋和最大陆地交界地方的东亚地区。

103、岩溶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均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104、数字地球: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数字地球看成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

105、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106、坝子:坝子是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

107、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

108、沙尘暴:沙尘暴(sandduststorm)是沙暴(sandstorm)和尘暴(duststorm)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09、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110、河流:通常是指陆地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河流一般是在高山地方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般的终点。

111、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

112、梯度风: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梯度风。

113、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同一地区新老两套地层间有沉积间断面相隔但产状基本一致的接触关系。上下岩层时代、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均不连续,说明下伏岩层沉积以后,地壳上升隆起,沉积作用中断,遭受风化剥蚀,后期该区重新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上覆岩层。

114、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115、太阳辐射(solarradiation)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

116、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吹蚀作用是指风吹过地面产生紊流,沙粒或尘土离开地面,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过程;磨蚀作用是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的冲击、摩擦作用的过程。

117、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土壤垂直断面中土层(可包括母岩)序列的总和。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土壤三维实体的垂直切面,显露出若干大体平行于地表的层次。

118、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119、水量平衡:水循环的数量表示在给定任意尺度的时域空间中,水的运动(包括相变)有连续性,在数量上保持着收支平衡。平衡的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定律。水量平衡是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分析研究的基础,也是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计算及评价的依据。

120、地下室矿化度:习惯上以1升水在105-110度下蒸发干所得的干涸残余物的克数表示的反映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

121、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122、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123、地带性土壤:土壤在空间上随气候、生物条件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是由俄国学者BB道库恰耶夫首先发现和确定的,并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带性学说。分为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可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即土壤地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产生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在球形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上热量的差异,从而引起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呈规律性变化,由此相应地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经度地带性,即土壤地带受到海陆分异的影响,因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的干湿状况不同,导致生物、土壤地带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垂直地带性是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不同水平地带内,土壤的垂直带则不同。土壤垂直地带只有在山体具有一定高度时才能表现。

124、分水岭: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在自然界中,分水岭较多的是山岭、高原,但也可以是微缓起伏的平原或湖泊,甚至有的河流成为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分水线是分水岭的脊线。它是相邻流域的界线,一般为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125、富铝化:在土体中进行的脱硅富铁铝过程(简称富铝化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的干湿季节条件下,铝硅酸盐类发生强烈分解,释放出大量盐基物质,风化液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硅大量淋失(硅的溶解度大),盐基离子大量淋失,铁铝沉积(溶解度小),滞于原土层而相对富积,使土体呈现鲜红色。126、水位:水体的自由水面在某地某时刻相对于海平面或某一基准面的高程。

127、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128、逆温层: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129、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130、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是气压系统中的高压。北半球反气旋中,低层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南半球反气旋则呈逆时针方向向外辐散。气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它在等高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压线所包围的低气压区,在等压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高线所包围的低值区。131、内陆湖是指处于河流的尾闾或独自形成独立的集水区域,湖水均不外泄入海的湖泊。外流湖: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132、腐殖质(英文称Humus)定义: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主要方法是帮助增加可以让空气和水进入的空隙,也同样产生植物必须的氮,硫磺,钾和磷。

133、成冰作用:冰川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3个方面。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川冰的变化过程中的密实化、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是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雪层自身的压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气,使密度增大而实现的。当雪层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便转变为粒雪,粒雪层密度达830~840千克/立方时,便成为冰川冰。成冰作用时间的长短和气温成反比,和年积雪量成正比。134、河流补给:河水的来源,也称河流水源。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135、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136、第四纪: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

137、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

138、对流雨是大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现象,习惯上也称为对流雨。其形成机制是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139、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人们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140、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内地表径流量(毫米)与降水量(毫米)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或径流总量W)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度x(或降水总量)的比值。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a=y/x。而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141、隐域性植被又称泛地带性植被或非地带性植被。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如草垫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被等。其与隐域生境相联系,不是固定于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于两个以上的植被带里,具有广布性特征。

142、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143、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144、土地利用: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

145、自然综合体:在地球表层由彼此密切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包括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各级单位。又称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综合体是由低级单位逐级合并,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也逐级扩大。146、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亦称中纬度大陆气团。主要形成于北半球45°70°纬度的大陆上,如亚洲的西伯利亚、北美的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等地。气团位置冬季偏南,夏季偏北。冬季地表冰雪覆盖,大陆迅速冷却,气团强大活跃,属性近似冰洋气团,寒冷干燥,气层稳定且有逆温层。夏季低层增温增湿,稳定度减小,常出现多云天气。该气团对中国影响很大,是冬季风的来源,夏季中国北方降水也往往与其南下有关。气团在移动过程中,与下垫面产生水热交换,物理性质逐渐改变,故曰“变性”。

147、第一河源带:是青藏高原的东南。发源于此的都是亚洲大陆的巨川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148、综合剖面图:以垂直于地表的截面切割地面以反映地面起伏曲线或内部构成的图形。149、景观的省性:每个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150、台湾暖流又称日本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由太平洋北赤道海流在菲律宾群岛以东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其源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流向东北。

151、活跃生长期:在农业气候工作中,把一个地方日平均气温10摄式度上的持续时期称为活跃生长期(即每日平均气温都在10摄式度以上的连续时间)。

152、地域系统:特定地域内人地关系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结构。153、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总称海洋空间资源。154、紫色盆地即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155、对马暖流:是太平洋南赤道暖流遇苏门答腊岛后形成的暖流的北半部份。起源中国的黄海地区,因流经日本九州岛和朝鲜半岛间的对马海峡而得名,北至库页岛西侧。

156、土地诊断:土地质量评价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类型的诊断和限制因素的诊断两部分内容157、沉积物的主要类型:地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先成岩石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新生物质;除此还包括生物遗体、生物碎屑以及火山作用的产物。这些物质在低洼地方沉积下来,总称为沉积物。各种沉积物最初都是松散的,经过漫长的时代,上覆沉积物越来越厚,下边沉积物越埋越深,经过固压、脱水、胶结等成岩作用,逐渐变成坚固、成层的岩石。

158、热量带: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基本相一致,大致与纬线相平行,由低纬到高纬热量由高到低呈现带状分布,形成全球的热量带。热量带最简单的划分是根据天文辐射划分(即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159、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群体结构和功能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160、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而描述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境时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的环境。

161、河流水情:水流量和水位随时间的变化。是河流水文情势的简称。水位和流量有日、月季、年和多年变化。它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也是河流分类和水文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162、湿润系数:表示气候湿润程度的指标。它是干燥度的倒数。用地面水分的收入量与支出量的比值表示。湿润系数K,降水量P,蒸发量E,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支出,属于湿润状况;P177、河网密度:单位流域面积内干支流的总长,反映流域水系分布的密度。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卫生统计学考研试题名词解释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卫生统计学考研试题名词解释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卫生统计学考研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295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