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街道民政调研

时间:2019-05-28 19:42:49 网站:公文素材库

街道民政调研

街道民政工作调研报告

街道民政科身处民政工作的第一线,是整个民政工作的前沿。街道民政科直接面对每个群众,民政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任务都要靠他们去贯彻执行。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民政工作涉及的社会面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丰富,街道民政工作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街道民政科工作绩效,直接影响民政职能的履行,事关社会的稳定。目前,街道民政工作基础薄弱问题仍很突出,必须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街道民政工作基础,确保各项民政工作在基层得到有效实施。一、街道民政工作的现状

我街道辖区面积为2.1平方公里,总户数1.6万余户,人口5.1万余人,驻辖区单位40个。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各类民政保障对象千余人。201*年下拨到街道办事处各类民政资金500多万元。长期以来,我办民政工作者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各项民政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救灾减灾、优抚安、基层政权建设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慈善事业等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职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领导和重视下,民政工作得到一定加强,民政助理员队伍结构得到一定改善,基层民政干部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大部分民政助理员工作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安心热爱本职工作,整个民政干部队伍基本稳定。但是,随着民政业务的深化发展,以及民政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实施,面对民政工作量的不断增加,民政规范化水平不对称,民政助理员人员数量不足、整体力量薄弱,与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等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影响和制约整个民政事业的发展。

二、街道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街道民政工作力量不足。目前街道民政工作人员中,民政院校或民政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几乎没有,与当前民政工作要求的社会工作者比例相差较大。新时期的民政工作围绕着解决民生、落实民权和维护民利三大主题,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肩负着社会保障、基层政权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的重要职能。民政干部人员配备与民政工作任务不对等,基层民政干部因人少事多,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这些都影响了民政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民政涉及的每项工作都很具体,特困户、优抚对象的救助都需要深入调查核实。加之民政工作人员维稳、创建卫生城、拆迁等其他工作,致使民政干部在工作中精力严重分散,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导致无法及时了解民政对象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种状况使惠民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严重制约了民政工作的发展。

(二)、民政干部队伍的素质与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一是基层民政干部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业务、探索新的工作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办公自动化、档案资料电子化迫在眉睫,要求基层民政干部必须熟悉微机操作,能及时准确录入、传送各种信息资料,适应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但目前,基街道民政专干都不是专业“出生”,没有一人是学民政专业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培训,有不少都是在职函授学历,拥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是少数,组织民政人员集中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因此,许多民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新时期民政工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二是部分干部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工作思路和方法陈旧,习惯于老一套的思路和方法,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研究和思考。对民政的地位、职能和任务停留在以前狭义的认识上,适应并融入现代民政反应比较缓慢。三是大部分民政助理员没有参加系统的民政业务培训,对民政有关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缺乏钻研,掌握了解不深;面对面广、量大、实打实的民政工作,无法经常性入户了解实情,在及时完成任务方面有些力不从心,难于胜任其工作。

(三)、街道民政干部有为无位。街道民政工作线长面广、任务繁重、政策性强,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各街道民政专干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有力的保障了民政对象的切身利益。但就其工作地位而言,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相比,民政工作只是软任务,无关大局,被作为“搭头”,妇联、司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都已落实副科级待遇,而民政科有位无权,导致民政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仅仅限于应付交差,按部就班,基层民政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三、加强街道民政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民政工作以民为本,其工作宗旨是“上为党政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民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基层民政工作的好和差,领导重视与否是关键,上级党委、政府应从制度、政策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对街道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提出要求,作出规定,并督促落实,把街道民政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目标,类同计划生育和综合治理工作。

(二)配足配强专职民政助理员队伍,建立街、居民政协理员制度。街、居根据人口规模和民政对象数量,配35名专职民政助理员,民政助理员应是全额拨款事业性质人员,在工资、奖金、福利和提拨任用等方面与其它相同身份的干部职工同等待遇。街道要充分考虑到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直接面对群众、政策法规知识和工作经验要求较高的实际情况,要选派热爱民政事业、政治业务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具有较强业务工作能力的同志担任民政科长。要保持适当稳定,除提拔重用外,至少在3年内无特殊原因不作工作上的变动,以保证干部的稳定和业务的连续性。(三)加大民政干部的教育培训,强化民政干部队伍素质民政干部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需要民政工作者去传达、去贯彻落实,这就要求民政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法律意识、熟练的业务能力和极大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基层民政干部长期工作在基层,工作任务繁重,知识更新缓慢,部分基层民政干部虽然有决心、有信心,但就是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只有不断强化基层民政工作者的素质,才能确保民政法律法规及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保证基层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不断强化民政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培训学习,使民政工作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民政专干的教育和培训力度,特别是业务知识的培训,倡导建立学习型民政队伍,科学制定民政业务培训规划。街道民政干部积极参加省市民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外出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区民政局要建立民政助理员定期培训制度和新上任民政助理员业务培训制度,每年举办一次新业务培训班,通过开展系统业务培训,使民政助理员及时掌握民政相关业务知识,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组织民政助理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称职称考试,提高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四)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逐步收集整理和完善抚恤定补对象、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大病医疗救助对象、灾后救济对象、老龄工作对象等各类民政工作对象的资料,做到档案齐全,登记造册,情况清楚,建立完善规范、实用的民政工作电子台帐。

(五)加强系统内微机网络建设。要尽快实现民政系统内微机联网步伐,落实各种不涉密信息材料网上传输的要求,确保各种电子文档管理方便快捷,各种信息报表传送及时高效,各种办事程序规范明了,各种抚恤救助发放公开公正,树立良好民政的形象。

(六)强化考核、培养、学习交流机制。一是每年对各街道民政工作目标管理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年终或定期进行表彰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或不适宜从事民政工作的人员,建议所在街道及时调整岗位。二是要对年纪轻、工作优秀的民政助理员在干部的培养使用问题上给予重视和提拔。

(七)加强廉政勤政建设。要加强街道民政工作人员廉政勤政教育,切实管好用好民政资金,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认认真真工作,努力创造风正、干劲足、和谐的工作氛围,努力锻造业务过硬的民政干部队伍,为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扩展阅读:关于基层民政机构与队伍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民政机构与队伍情况的调研报告

海门街道办事处叶理胜

围绕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本人作为街道民政分管领导,对基层民政机构与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到机构编制部门了解乡镇、街道机构改革方案、找我区其它乡镇、街道民政工作分管领导了解情况、组织民政工作(民政助理员)人员座谈等形式。调研的目的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调研过程中发现基层民政机构、队伍建设与民政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亟待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和重视。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层民政机构与队伍现状

1、民政机构及人员情况。在前些年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各乡镇、街道全部不设民政办公室,民政职能与政法办公室合并,去年,又并入到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但在实际工作中,民政工作以“名亡实存”的形式,相对独立地开展民政工作。以海门街道为例,街道有在编民政助理员3人,其民政职能原来统一归并到政法民政办公室。使用政法民政办公室印章,并到社会事务管理办后,也仍沿用政法民政办公章。但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认为民政主管社会救助救济、优抚福利等工作体制顺、管理畅,印象深刻,信任度高。使用政法民政印章显得不十分贴切。

在全区8个街道民政工作人员中,多数街道配有1名助理员,部分人口4万以上的大街道配了23名,乡镇(街道)平均配约2.名。这样的机构与人员配,与其他职能办公室相比弱势明显,据抽样调查,一般乡镇计生办有610人,农办45人,工办10余人。

2、年龄、学历结构。我区各乡镇民政队伍的年青人很少,年龄偏向老龄化。学历以高中(中专)居多,近几年通过在职学习,有所提高。

3、主要工作。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敬老院的建设管理)、优抚(双拥)、基层政权建设、殡葬改革、残疾人管理、老龄工作等。

二、存在问题

1、地位不高,体制不顺。当前,按乡镇工作重心来看,首先是拆迁安,其次是招商引资,最后是稳定发展,民政工作最多也就排入第三层次。在社会大保障的前提下,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重视度虽然已有提高,但仍不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这点从人员安排上可以、看出。从民政工作的性质看,基层民政工作和农口部门联系较多,而当前与社会事务组成一个办公室,显然脱节,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2、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仅就海门街道情况看,正式在编的3名民政助理员都是近退休的人。从总体情况看,整个年龄结构并非呈正常的梯形状,而是倒三角形,年龄越大人数越多,三四十岁以下的多为兼职或混岗人员,30岁的中坚力量明显薄弱,整个队伍中间断层,青黄不接。

3、工作量大,人手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上至中央,下到地方,以及各级民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措施,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实际上最终取决于处在第一线的乡镇民政干部身上。而乡镇规模扩大和机构改革后,乡镇平均常住人口增加了几倍,民政干部减少一半,且还要承担乡镇中心工作,如包村驻点、综合治理、招商引资等任务,兼职过多,任务过重,这就使民政工作只能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做深做细。而且民政工作范围越来越广,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像低保工作实地调查、两次公示、双评议,程序多,涉及面广,牵扯的工作精力多,必然影响工作质量。

4、待遇偏低。虽然乡镇民政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人员少,在乡镇机关中民政助理员属负荷最重、工作压力最大、少有完整休息日,节假日别人休息,他们反而要加班加点更加忙碌。但民政助理员在乡镇干部中的待遇偏低,一是没有职级,如乡镇团、妇干部享受副科级待遇;二是考核奖励没有系数;三是整天忙于工作,少有出外考察、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地位和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影响了民政助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年青干部不愿到民政岗位工作,缺乏吸引力。

三、从三个变化中分析原因

1、乡镇(街道)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在201*年实施撤区、扩镇、并乡工作中,乡镇、街道减少到8个街道、1个乡镇。每个乡镇街道平均常住人口4万以上,人口最多镇(街)近10万。乡镇规模的扩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提高了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但民政工作量也随之增加。

2、乡镇(街道)民政机构与队伍的变化。在1992年乡镇撤、扩、并前,每个乡镇、街道都设有民政办公室,配有主任和助理员。撤、扩、并后,乡镇仍设有民政办公室、配有主任,原乡镇民政助理员全部并入民政办,也就是说,撤、扩、并后,乡镇民政队伍人员随乡镇行政区域扩大而增加。在201*年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的,不设民政办公室,民政工作归入政法办公室,民政工作人员也大幅精减,直接导致民政在基层地位的弱化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原本已突出的乡镇(街道)基层民政队伍与民政工作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尖锐,严重影响了民政管理手段的改进和工作质量、效能的提高。

3、乡镇(街道)民政工作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变化。(1)乡镇(街道)民政工作数量的增加。首先,201*年乡镇、街道减少到1个乡镇、8个街道,每个乡镇(街道)的平均常住人口增加到4万余人,区域人口增加3倍以上,相对工作量也增加3倍以上。在工作任务不变的情况下,目前每个民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原来增加95%,接近2倍(这还是比较保守的统计,原来的民政办主任平均按0.5人计,现在有的把分管领导也统计在内)。第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政工作全面拓展,基层任务更加繁重,不仅保持重要节日走访慰问、扶贫帮困送温暖的“发发钱、拜拜年”传统内容,而且扩展了新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如五保“三无”集中供养及机构管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计灾救灾到户、低保边缘困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地名管理、优待安抚恤、殡葬改革、基层民主自治和村(居)务公开及老年工作、残疾人工作等等。经粗略估算,民政对象约占常住人口的17%(1.05%低保对象+14%老年人+0.27%优抚对象+1.55%残疾人+救灾、医疗救助、殡改等等),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就有6800人,平均每个民政助理员就要面对201*余人,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基层民政助理员列数民政工作对象:“跷脚驼背,死尸炖灰,老人打堆,低保排队,安复退,抚恤优待,灾害查对,扶贫结对,地名更改,孤老宝贝,救助应该”。虽然带有情绪,但恰恰反映了当前基层民政工作任务之多、工作之难、责任之重的真实面貌。(2)基层民政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现时基层民政工作,不仅职能拓展,以“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工作宗旨,群众生活有困难都要找民政,而且工作量化、细化标准提高,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信息化轨道。如救助信息全部要反映到户到人、计灾救灾要到户、低保动态管理,要进村入户调查核实,根本不能与劳动社会保障的工作程序相比。劳动保障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登记在基层“社会保障平台”可直接办理,零散的一天可办几百人,单位集体一天可办上万人。而民政救助入村到户调查核实,两次公示,交通不便山区和规模较大乡镇的边沿村一天只能调查几户,并要两人以上参与调查。基层社会救助平台的作用难以发挥,基层社会救助“受理三分钟,调查半天功”,大量的工作在业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上述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中,几乎没有关注过调整充实加强基层民政机构队伍建设,在三次机关机构改革中甚至精简掉近半人员编制,且在新的制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医疗救助制度、集中供养制度等)时,也没有机构、人员编制、管理经费等开展工作最基本的内容要求(如在最近下发实施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中同样没有机构、编制、经费等内容),是造成基层民政队伍薄弱的主要原因。其二,基层政府注重经济发展,重视社会发展不够。基层党政领导清楚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侧重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产生GDP,GDP直接关系干部仕途、经济利益,这也是现行政府考核体系的弊端。其三,缺乏长期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干部任期至多三五年,能看得出政绩的就是招商引资、拆迁安、改造城市,做好民政工作没有实绩,何况困难群众是“救助应该”。“过得去就行了”,“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的思想在乡镇干部中比较普遍。

四、对策和建议

基层民政机构和队伍建设,是推动民政事业发展、提高先进管理手段和信息程度的组织保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理念,加强和改进基层民政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促进和保障社会基层和谐,从而实现全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1、强化民政工作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政工作承担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基层政府必须提高对民政工作的认识,必须把加强民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加重考核份额。

2、设独立的基层民政机构。民政工作的重心和基础在基层,民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只有通过基层民政组织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政对象的关怀和温暖也只有通过基层民政组织才能送达。在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是最具基础性的工作,对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已具备时机和条件。同时,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政工作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民政工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基层民政工作肩负的责任与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所以,在基层建立独立的民政部门,加强和充实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势在必行。

3、按人口比例确定民政工作人员编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切实按照转变政府职能、下移工作重心的要求,按照人口比例配民政工作人员职数,有效地解决民政基层机构队伍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乡镇人口多少相差20余倍的问题。建议乡镇常住人口0.8万以下的配专职12人,0.82万的配23人,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万人口,增配1人。这样比较符合当前基层民政工作职能和工作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基层民政工作人员,能有时间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业务政策法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对基层民政工作者身体的爱护,健康的关心。

4、提高民政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创造学习机会,锻造学习型民政队伍,鼓励和支持民政干部参加在职学习,加速知识更新;要不定期组织各项民政业务短期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要适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及时了解民政事业发展新动态、新理论;要经常组织参观考察,学习周边兄弟县市的先进工作经验方法,缩短摸索过程。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街道民政调研》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街道民政调研: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街道民政调研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303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