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情参考
农情参考
第6期
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分流工作的有益探索南城县浔溪乡干部分流的调查龙水荣罗祖炜谢润荣。
最近,我们就南城县浔溪乡干部分流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的改革探索,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主要成效
浔溪乡资源条件好,尤其是竹木资源丰富。全乡8个村委会,有农业人E/6930人,耕地面积7"816亩,山地面积13.5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6.5万亩。这样一个山区小乡,经济发展长期落后,政府机关人员却不断膨胀,人浮于事,财政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93年新E任的乡领导班子结合学习邓小乎同志南巡谈话精神,在全乡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和鼓励干部领办、创办乡镇企业和示范服务基地,走出了一条大胆分流干部的新路子。从五年来的实践看,这一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到1997年,共分流干部19人,占乡机关干部的s1%,其中副科级干部8人,先后领办、创办经济实体6个。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乡政府在岗干部一个歹卜一个坑,增加了工作量,目标,责任明确,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人浮于事、办事扯皮的弊端。该乡主要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干部分流以后,被分流干部有压力,在岗干部也感到有压力’,真正形成了双管其下、上下齐动的良好局面,激活了干部的内在动力,有效地推动了-2-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440万元,比干部分流前的1992年增长i25W,年均递增25%;其中乡干部领办的乡办7-业产值900万元,年均递增258%;财政收入105万元,年均递增39.5%;农民人均纯收入2330元,比1992年净增1580元,年均增长42.1%;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一,入65.6万元,比1992年增长23.4倍,村平达8.2万元。
一:减轻了乡财政和农民双重负担。几年来,该乡对分流干部所办的实体,除规定按年计划上交税利外,还要求每个干部向乡政府增交5000元,用于乡财政发给其工资、奖金、福利。1997年,分流干部经营的实体共上交税金60.1万元、利润25.9万元,并向乡
政府增交其工资等部分资金6万元。由于乡财政收入的增加和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近年来全乡办的许多社会公益事业,均未向农民多收一分钱,更没有出现乱摊派、乱收费现象。
一培养了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分流于部为适应市场、驾驭奇场,在刻苦钻研工商绎营管理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同时,投身市场经济大潮,在实践中锻炼、增长了才干。一是开拓了市场。分流干部在转换岗位中转换角色,通过南下北上寻信息、求技术、跑推销,占领了老市场,攻克了新市场,巩固了老关系,结交了新朋友。目前,该乡分流干部所办企业的产品,销往了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四川、广东、天津等省市市场。二是搞活了经营。在各地直接建立批发门市部,不仅扩大了业务量,而且货币回笼快。三是提供了多功能服务。通过不断开拓市场、多方位建立经销点,一方面把产品推销出去,另一方面又向本地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经销员只要从外地来一个电话,企业和农户就能按规定时垌将所需产品运到指定地点。同时,也为乡党委、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四是培育了干部吃苦耐劳的精神。分流干部外出销售产品时,风餐露宿,既当商人,又当搬运工。招聘干部、乡水管员邓国栋,1993年起先后到乡农工贸公司、竹垫厂,1997年到负债累累的乡电管站负责,在对站里人员、计费进行大胆整顿的同时,几乎天天带领电工爬山越岭,对全乡电源线路进行整修,降低损耗30--40G,半年后电管站不仅扭亏为盈,而且每度电收费由原来岣1雹降到0.68元,深受农民好评。
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引导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一是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加工业。该乡竹木资源丰富,由于缺乏技术、信息、人才,长期以来,农户靠出售原竹、原木获取低收入,并造成大量资源自生自灭。几年来,通过分流干部领办和开发以竹木制品为主的加工业作示范,全乡一批加工大户脱颖而出。1997年,全乡仅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达1150万元,其中户办、联户办产值850万元,占全乡工业产值的44.73%,利税126万元,占全乡利税总额的44.93%,农
民人均从乡镇企业中增收850元,相当于1992年全年人均纯收入。
二是当好农民走向市场的向导和--桥梁。该乡农特产品主要有香菇、木耳、冬笋、毛竹等。长期以来,由T-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流通不活〃农民每年生产出来的原始产品只好在家守着卖,肩扛手提串户卖,经常受到客户的压级压价;村组和户办企业AP出来的加工品也大都坐乡零售、批发或找代理商。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乡里组建
了‘‘浔溪乡农工贸公司。一方面,帮助农民推销加工产品。领办公司的分流干部根据村组和户办企业的要求,经常组织他们到省内外推销产品。通过帮销、带销,现在许多村以下企业的农民学到了经销本领〃能直接闯进大市场,再不需要公司帮带了。另一方面,把分散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乡农工贸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信息、产中技术和资金、产后销售服务。同时,在江苏、上海、天津、广东等地设了10个经销联系点,在全乡8个村委会建立分公司,形成以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格局。而每年为农户推销香菇、木耳、冬笋100余万斤,毛竹40余万根,并且实行现金结算,不赊欠农民的货款。’二、主要做法
五年来,浔溪乡率先分流干部办实体、搞服务卓有成效,主要是实行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好办法。
(一)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干部分流。一是买行三变三不变:对领办和创办企业的分流干部,坚持原有级别、身份不变,但具体职责有变;经济待遇不变,但工资奖金报酬有变;财政拨发工资不变,但个人领取方式有变,使干部转换职能超前,转换身份滞后。二是实行两个优先:对有突出政绩的分流干部优先向县委推荐,1995年乡镇换届,有几名领办乡镇企业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在安排农转非指标、子女就业等方面优先照顾,从而解除了力流干部的后顽之忧,坚定了干部分流的决定。
(二)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分流。为了确保干部分流工作的成功,制订了两步走的实施方案:对分流出去办企业的干部,第一年对所领办的企业,实行目标管理,先交学费,当好学生。从第二年开始实行大包干,严明职责,规定应完成的各项生产计划和利税指标,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放心大胆地施展才华。由于措施得力,五年来分流到企业中的干部工作实、能吃苦、敢想敢干,多数领办创办的企业效益较好,干部自身收入也有较大增加,为稳定并吸}I更多干部分流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规范合理的运行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
乡党委、政府每年对每个领办创办企业签订乡办企业经济承包同书,做到任务有交代,责任有说法。对合同到期未完成上交乡利税任务的,暂停领办企业干部的工资。1995年,乡竹丝成品厂、空心保健竹垫厂合同到期时,上交利税任务尚差10万元,乡政府当即
停发了5名分流干部的工资,待任务完成后立即补发,使全乡机关干部心服口服。二是严格奖优罚劣。规定凡开发新产品,且经济效益好的,除完成年度上交利税外,其超收部分上不封顶,全部归企业和穗包人所得。1993年,领办乡空心保健竹垫厂的干部超额完成乡里下达任务,上交利润:万元,乡里奖励了3000元。
(四)大力支持,当好后盾。实行干部分流后,乡党委、政府放手不撒手,分流不断流,为领办创办企业的发展排忧解难,让分流干部一门心思干事业。比如,。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乡政府每年对所定的各项指标任务进行适当调整。1996年因市场价格变化,乡政府将半成品竹丝厂原订的5万元利税指标适时下调到3万元。又如,当分流干部涂全兴在外县/亓办的企业受到不法分子的骚扰时,乡党委书记前往当地找党委、政府调处,使企业未受损失。总之,在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上,以及资金、办照、对外业务等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乡党委、政府都能给予有力支持,当好坚强后盾,增强了干部办企业的信心。三、几点启示
一是,搞好干部分流工作,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配套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乡镇干部乃至整个干部队伍都习惯于守着铁饭碗过安稳日子,思想陈旧、保守。要做好农村干部分流工作,乡镇党委、政府要解放思想,拓烹思路.敢于冲破旧思想、旧框框的束缚,大胆开展分流丁傩;司时,深入进行思想发动,使干部看到分流是大势所趋,形成共识。只有在观念变新、认识统一的基础上开展干部分流,才能取得成功。浔溪乡1993年尝试干部分流,就是基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干部分流势在必行的认识,党政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思想解放,认识一致,才有现在的良好效果。
二是,在干部分流工作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浔溪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但其模式不可照搬,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无论是地理环境、资源条件,还是干部素质、经济发展都不尽相同,应研究不同的分流办法。因地制宜,主要是指当地适宜发展什么项目、能发展什么项目,就鼓励支持干部发展什么项目,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因人制宜则要根据干部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确定分流人员,不能盲目定比例、定人数。
三是,要循序渐进,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干部分流。农村基层干
部分流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但困难不少,阻力不小,因而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浔溪乡实行分步实施的办法,采取先支持、鼓励,搞目标管理,到条件成熟时再实行大包干,做到了既积极又稳妥。否则,急于求成势必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四是,要制定配套的鼓励支持政策。想下海,又怕下海,程心分流会断流,这是目前机关干部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因此,制定一套鼓励支持干部分流的优惠政策,是确保分流成功的重要条件。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实行编制、待遇、级另4、工资不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政治、生活上关心分流干部等。主题词:农村工作干部分流调查
发送:省委党委、省政府副省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农工委成员,各地,市党委、行署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地、市委农工委
增发:各县、市委,各县、市政府(共印300份)。
扩展阅读:农情反映
农情反映
第三期
打柴沟镇农技农经站201*-02-16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根据县委的安排,就当前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金强驿、上河东、下河东、庙儿沟等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深深感到,对天祝这样一个农业大县来说,如何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如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如何促进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民的稳定增收,如何实施县委、政府既定的设施农业发展战略?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现将这次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及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特点
打柴沟镇辖17个行政村、17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全镇辖地总面积3119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5.4%;全镇耕地面积63.5万亩,人均耕地不足3亩。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干旱少雨。
近几年来,全县立足人均耕地少、气候干旱少雨、发展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典型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走集约、精准、现代的路子,全镇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得到了长足发展。火石沟、庙儿沟、下河东等地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全镇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840亩,其中设施蔬菜2800亩,设施果业种植面积800亩。并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队。
全镇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格局。201*年,县财政共投入设施农业补贴260万元,打井上电配套资金830万元,初步形成了“农户筹、政府补、金融贷、企业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社会投资成为设施蔬菜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二是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逐渐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联户连片园区化发展。三是设施档次不断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温室、大棚多数采用了钢结构、后墙体、下卧式结构。与此同时,膜下滴灌、机械种植等手段在设施农业上开始应用,恒温保鲜冷库等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四是效益逐步显现。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镇设施农业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经验进一步丰富,相对于传统种植,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逐步开始显现。201*年,火石沟、庙儿沟等村大棚种植户每亩温室蔬菜纯收入11.5万元,大棚蔬菜纯收入0.60.8万元。特别是在今年全县旱情严重的不利条件下,设施农业的优势和效益更为明显,火石沟村设施红提葡萄在春节前就被商贩收购完,亩均收入1万多元;庙儿沟村西葫芦更是买到了好的价格,收购每斤2块多,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效益可观。
二、思考与体会
1.必须把提高效益和带动农民增收放到首位。效益是设施农业的生命,发展设施农业,既要抓好生产经营,做到种好,又要畅通销售渠道,做到卖好,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健康发展。为此,在设施建设与种植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不贪大求洋,不追风赶潮,而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农民是否受益作为衡量设施农业建设成败的标准,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高标准展示与实用性相结合。同时,继续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健全营销网络,进一步拓展了销售市场。
2.必须坚持依靠科技增效的发展道路。多年来,从设施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普遍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技术的问题,造成高投入不能够获得高回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是在科技指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功能,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使用步伐,促进设施农业增效。二是在技术培训上下功夫,利用农牧业、科技等涉农部门的人才、项目、设施优势,大力开展设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组织农民赴山东、赤峰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营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在探索产学研结合上下功夫。通过“科研单位+农户”的新模式,获得更多新技术和新品种,不断充实设施农业的科技内涵,提高产量和质量,更好的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3.必须拓展设施农业的产业功能。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除传统的功能外,还被赋予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新的功能。全县从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设施农业建设和长远发展上把开发农业的休闲、生态等多种功能作为重要任务,使农民不仅在农业生产环节收到效益,还可以在观光休闲旅游等方面获得收益,以拓宽农业增收领域。
4.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体,发展设施农业,必须要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发挥出来,才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目的。全县在土地使用、水电配套、资金补贴、营销信息网络、籽种、农药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两个议事会”的引导作用,组织农民群众落实户数、调整地块、规划设计、自主施工,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自觉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5.必须统筹规模、水平和质量问题。没有规模生产,就形不成地域和规模优势,也就不能有效的占领市场。不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就会逐渐丧失。不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发展设施农业要统筹兼顾规模、水平和质量问题。要在继续调大设施农业的规模,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合理确定蔬菜产品种类,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赶时令的农产品,实现设施农业的高效益。同时,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在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和效益的同时,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建设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外向型生产基地,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打柴沟镇的设施农业建设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今后,全镇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通过设施农业的发展,引导全县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广种薄收向集约高效设施种植转变,进而推动传统农业向避灾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转变,逐步改变我县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农情参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农情参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农情参考》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4534.html
- 上一篇:“中国梦”思想汇报(20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