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

时间:2019-05-28 20:18:21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目的: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①含义:

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2)宗法制②特点:③意义:(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

确立(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及职权、特点(配合、牵制;朝议)(秦)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代①汉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秦朝至清朝)(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世袭制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1)背景:中英力量对比(政、经、外交、军)先进的资义战胜落后的封义是必然背景(2)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危害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占中国150多万Km列①重要原因:既定国策;根本原因:日本发展资义需要;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强概况(3)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危害(注意设工厂)入③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程度大大加深;侵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拓展(1)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形成的阶段(《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1)三元里人民抗英经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9世纪军民(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邓世昌: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意义:(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1900年,口号“扶清灭洋“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军事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731部队)

日本侵华史实1941年潘家峪惨案日本在中国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犯下的罪行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根本原因:既定国策

①九一八事变原因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局部抗战A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亡运动C爱国官兵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①抗日民族统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一战线建立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

D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抗战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7年9月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全民族抗战

①原因B世界反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C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抗战胜利②胜利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A完全胜利

③意义B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世界反法西斯

D国际地位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知识结构】

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新特点(农民阶级)思想基础:资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1)背景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和保路运动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组织者、影响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资产阶级)(3)中华民国成立体现的原则《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意义:第一部资阶宪法;反封建(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废旧、立新、思想、反帝资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①原因:经济、阶级、思想、国际、导火索

第一阶段:5月4日到6月5日: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意义)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的标志)

③意义:性质、先锋、主力军、马义与工运相结合、地位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基础、外部条件

(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②中共一大内容:通过党纲、确立党名、奋斗目标、中心工作、中央局意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

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和方式)

新民主主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的内容、意义)义革命(3)国民革命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目的、过程、成果:

(无产阶级)④失败及原因:412和715反革命政变;原因3点①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时间、意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④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内容、意义)(5)红军长征:原因、时间、遵义会议内容、意义及转危为安的原因、结束的标志、意义。(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7)解放战争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1949.4.21渡江战役;1949.4.23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对中国两点、对世界两点、思想意义一点

拓展:新旧民主主主义革命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知识结构】

民主与法制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专题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概括希腊的民主制度,其中第一课主要揭示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课主要叙述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

本专题第三课主要论及罗马的法律制度,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法律实践到法律理论(自然法),罗马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构成古代罗马文明的核心内容。

①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②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城邦的特点:政治、经济、文化

③公民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条件:公民的组成、地位及特点①索伦改革(前6世纪初)奠基(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②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6年)确立内容和意义③伯里克利改革(前5世纪)顶峰(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基得雅典精神文化领域的辉煌主人翁意识和个人潜力

(4)评价①民主范围

失②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③狭隘的城邦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早期习惯法:含义、局限性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前449年成文法诞生主要内容:

(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评价(注意局限性)公民法:存在的时间、特点

古②公民法到万民法原因: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代万民法过程:3世纪,6世纪罗确立:《民法大全》(《查士丁尼》)马①罗马法实质(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维护奴隶制度)法A提供依据、稳定秩序、保证利益

律(2)罗马法的价值②对罗马的影响B私有财产、人人平等、调节纠纷、缓和矛盾C稳固统治③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对世界影响):法律体系、法律观念、资产阶级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结构】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代议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代议制度是为了反对专制王权而出现,也是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自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导致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代议制政府的模式也不一样。本专题主要涉及的英、美、法、德的代议制模式,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模式。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③历史:议会传统

(1)背景④前提:资产阶级革命胜利⑤思想:启蒙思想⑥直因:光荣革命

①颁布的条件:资产阶级限制王权法案②《权利法案》:内容、实质

一、英国君主立(2)确立过程③结果: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近宪制的确立①形成过程:四点

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②特点:内阁、议会、首相与国王关系西③影响:方(3)特点:议会权力之上,国王统而不治。

民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主(4)作用②确立了资阶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阶民主,避免独裁统治政③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新的统治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治的(1)背景:独立战争走上资义道路,但“邦联”制使美国陷入窘境(中央无权)。确①主要内容:三权分立的原则、内容及核心立二、美国总统制制约权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与共和制确立②特点中央与地方发(2)确立联邦宪法的制定平衡利益大州与小州展南方与北方③1787年宪法评价

★比较美国共和和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注意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的权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结构】

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四个阶段。本专题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标志、意义等;第二课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工人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第三课俄国十月革命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由理想到现实的过程。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主要涉及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等知识点,本专题均未涉及。①经济基础

1、产生的历史条件②阶级基础③思想基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个人努力(科学社会主义)2、产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国3、《共产党宣言》:内容和意义际工1、背景:民族和阶级矛盾

人二、巴黎公社2、措施:政权建设;社会经济

运(从理论到实践)3、败因:四点(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动4、意义及经验教训

的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落后发客观条件②政治:各种矛盾尖锐

展1、历史条件③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主观条件:阶级、组织

①二月革命:性质、任务、结果②《四月提纲》:内容、口号、方式三、俄国十月革命2、过程③七月事件:原因、结果

(理论到现实)④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⑤“全俄苏会”内容:《告工农兵书》、《和》和《土法令》(内容

和意义)、人民委员会

国内: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历史意义①打击帝国主义统治,在资义世界体系上打开缺口;

国际②鼓舞了无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国际社运新局面④性质: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胜利4、特点:理论、革命道路、革命的阶段性和革命实现方式

扩展阅读: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商:内服外服制背景目的性质实施者西周分内容封制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特点早期政治制度作用局限破坏瓦解目的内容西性质周特点宗瓦解法制作用深远影响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背景BC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由来“三皇五帝”确立皇帝制度中央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御史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大夫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2、家天下。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措施朝中全面推行央地郡县制,集方建立地方权官制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形成本质君主专制利作用影响秦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弊秦迅速灭亡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后世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分封制郡县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相同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结构

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西汉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魏晋分散相权中央政隋唐分散相权治制度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宋初分割相权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相权反弹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演变过程汉初武帝时地唐中方后期政治制宋度中央集权受威胁解决王国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问题加强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中央集权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严重削弱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元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创立行省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制,加强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初学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选官用官制度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创立科举制发展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完善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演变特点或趋势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见后)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结构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

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

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

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目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经济根源原因政治根源思想基础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董仲舒)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需要(1)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2)秦: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焚书坑儒。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修驰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加强皇权发展(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6)北宋: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立更戍法;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地方派文臣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7)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地方推行行省制(8)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设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设厂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9)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基本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主要),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创造灿烂文明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来侵略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弊效的治理,妨碍地方的发展;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评价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总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之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608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