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知识整合
201*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
第七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江苏08考试说明】(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知识梳理】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②标志: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①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责任制内阁的产生程序: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下院议员;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②1832年的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作用:新兴工业城市代表席位大增,贵族保守势力受到削弱。这样,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的地位,这为日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3)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②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与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疑难解惑】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作用:(1)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
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
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
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123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3.18世纪中英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别
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
第二课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江苏08考试说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知识梳理】
(一)1787年宪法:
1、背景:A、1776~1781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独立初期的美国是邦联制国家,中央政府软弱无能。B、联邦主义者和其它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2、制订:1787年,北美各州代表在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一部联邦宪法。3、内容:①阐明了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②对联邦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③对其它立法事项进行了规定。④特别提到州和联邦政府的关系。⑤规定了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等问题。
4、评价:积极意义:(1)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2)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
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
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1)没有反映人民的权益,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才补充了人民权利进宪法。
(2)它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3)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4)妇女、印第安
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01*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
(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1、中央:联邦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国会
产生: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
国会的权力:①立法权、②征税权、③调整贸易权、④征兵及调动民兵权、⑤宣战权、⑥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⑦众议院还有对总统的弹劾权。
行政权:总统
产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总统的权力:①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②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③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④战时行使独裁大权。⑤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司法权:联邦法院
产生: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的权力:①联邦法院对于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②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③对行政、立法行为审查是否“违宪”权。
①总统与国会之间: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2/3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②总统和最高法院: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③国会和最高法院: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不合宪法。
2、地方:
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各州政府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三)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体,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国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2)都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的发展。(3)司法独立。
不同点:英国美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世袭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及其产生国家元首的权力“统而不治”的虚君掌握实权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政府的产生议会产生总统任命政府与议会的关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政府对总统负责,不对国会负责,美国系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的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与监督。督。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
成因:英国有浓厚的封建传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封建势力妥协。美国
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民众普遍厌恶欧洲的专制统治,并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201*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
第三课时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江苏08考试说明】
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知识梳理】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2、行政权归总统,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2、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①授予皇帝巨大权力,有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权力;②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③设立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相当于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帝国议会(相当于下议院):权力较小,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无行政监督权。
【疑难解惑】
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作用
(1)基本特征:①实行普选制。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②实现人权自由的原则。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③政党政治比较突出。它将竞争机制引进了政治生活。④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来制约君主或总统滥用行政权力,从而通过立法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2)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和取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它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节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
了广泛影响。
【特别提醒】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先哲们从未停止过对政府形式以及政府原理的探索,这一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所显现出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有推动作用。
2、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项目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相①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②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选举产生,享有同立法权;③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政体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皇帝元首产生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世袭不方式国家权力议会皇帝中心议会产生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同方式院由普选选出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政府首脑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免官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与议会关员和解散众议院,须征得参议负责;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系院的同意3、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项目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同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元国王,无实权,是国家的象征,“统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首而不治”广泛的权力不政府首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同脑与议议会负责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会关系议会负责议会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国家权力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无实权)的中心是立法机构
201*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一
4、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确立政体的《权利法《1787年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德意志帝国宪法律文件名案》法》法法》(1871年)称国家政体君主立宪总统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总统首相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国家元首有无有有有无实权立法议会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名义上归帝国议会,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政府如何产首相与内总统任命官总统从议会中选出,皇帝任命首相与官生阁从议会员任命官员。员中选出资产阶级力图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相同点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5、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两者都是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是公民与国家间的政治纽带。(2)区别:具体表现为下表
项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制度经济基础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行使权力主体全体人民资产阶级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性质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特别提醒】两种政权组织形式,均采取的是间接民主,是东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共同推动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要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和议会属于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议会制(代议制)是政权的组织形式。
扩展阅读: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知识整合
历史必修一
第九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江苏08考试说明】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知识梳理】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条件
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形成实力的均势。
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一)雅尔塔体制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杜鲁门主义”:
(1)时间:继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后,1947年3月。
(2)内涵: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3)影响: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美苏“冷战”【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
(1)1947年6月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2)内容: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3)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三)北约和华约的建立1.北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
(2)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2.华约的建立:
(1)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威胁;目的:为了稳定东欧,保证苏联的利益和安全。
(2)成立:1955年,苏联和东欧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4)影响:在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二、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一)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具体表现:
(1)德国分裂:(冷、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的分裂:(冷、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3)古巴导弹危机(冷、美洲)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4)朝鲜战争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5)越南战争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二)积极影响: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制”(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1历史必修一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反共。
第二课时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课程标准】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江苏08考试说明】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知识梳理】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1)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潮流的推动;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可能因素: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2)形成过程:
1950年,“舒曼计划”: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实现联合的计划;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6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西欧6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73~1986经历三次扩大。先后有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加入。(3)影响: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促进了世界政治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二)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1)原因:
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帮助和扶持;朝鲜战争提供的有利条件;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2)表现: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
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紧张对峙的国际局势;新型独立国家积极谋求自身独立、主权、发展和和平。(2)目的:为了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发展民族经济。(3)提出:1956年,铁托(南)、纳赛尔(埃)、尼赫鲁(印)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4)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5)斗争内容的变化:从最初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在坚持政治领域斗争的同时,始终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6)作用: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四)中国的振兴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第三课时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江苏08考试说明】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因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2.苏联解体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邦联。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2
历史必修一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1)美国单极世界的主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2)欧盟的建立和发展
“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3)日本跻身政治大国的行动
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5)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6)当今世界格局基本特点:
经过十多年的对话、谈判和斗争,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⑤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⑥有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疑难解惑】
1、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成为多极世界的基本组成力量。在经济领域,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区域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多极化趋势有可能出现,但进程曲折而漫长。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
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是出现的大国强权政治特征,给日后世界带来许多纷争和动荡。(3)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等。
(4)启示:为避免多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一是改革和加强国际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二是尊重国家主权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二战后至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二战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则被美国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再加上两国社会制度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美国积极推行反共、反苏政策,即“冷战”政策。美国相继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苏联则对应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及经互会。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为对抗北约,成立华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随着欧洲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它们强烈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和束缚;为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西欧各国走向联合,1967年成立欧共体。随着欧共体的发展和扩大,其实力不断增强,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日本在1956~1972年经济高速发展,逐渐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决策。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不结盟运动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这些使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但仍以美苏两极格局为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3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知识整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知识整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知识整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