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

时间:2019-05-28 20:52:21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该模式主要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和“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并汇集了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理论建立在以下四个假设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成长过程;求助者问题来源主要有早年经历、当前环境和不良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人际沟通包括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求助者具有价值和潜能有待发掘。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治疗方法集中在两方面:以辅导求助者本身为主的直接治疗和以改善求助者所处环境为主的间接治疗,按照研究、诊断、治疗的步骤,通过运用各种个案工作的技巧逐步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从而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与他者的关系,能够对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知觉。但是,该模式把求助者看成“病人”“问题人”,分析方法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求助者的主观感受和独特的精神发展逻辑以及其自决权。(401字)

二、人本治疗模式

从乐观主义人性观和理想主义生活观出发,是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行为治疗模式之后的第三种心理学思想流派。理论假设认为人性本质是好的,有潜能发展自己,与人合作,能够自发评估事物及其意义;主张通过建立和谐、接纳的合作关系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理解自己;自我概念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人的自我概念和主观经验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时,便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和失调。该模式不过分注重工作者的技巧,而是注重倾听、释意、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等非影响性指导技巧,通过创造和谐、接纳、真诚的和谐辅导关系,帮助求助者认识自我,激发其潜能,正确认识自我。但是个案辅导的技巧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顿悟力不是很强的群体。(318字)

三、行为修正模式

该模式以求助者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主要理论假设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治疗方法比较系统、明确,主要有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自我管理、厌恶性疗法、模仿、代币管制法和果敢训练等。主要遵守如下原则: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准确的行为评估;有效的行为修正;合理的修正效果评估。但是该模式忽视了对求助者内心的探讨,把人的行为单纯理解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分注重外在行为症状的消除。(277字)

四、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该模式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重要理论分析模式,形成了包含ABC理论在内的相对系统完备的个案辅导技术。主张人生来有积极理性和消极非理性两方面,都是有价值的。关注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重点运用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认知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后来发展出D协助求助者克服非理性信念,E即理性生活方式本身这一目标。治疗过程主要是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和巩固辅导成果。主要遵循如下原则:注重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注重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辨别和争论及注重把面谈辅导和自主辅导结合起来。但是,该模式对何为“理性”界定不够清晰,过分强调工作者介入;忽视对求助者内心感受的理解与分析,仅仅停留在是否理性的思想意识上。(305字)

五、结构家庭治疗法

该模式以家庭为治疗单位,认为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是因为家庭结构(固化了的交往关系)不合理,以改变家庭结构为治疗的首要目标。涉及次系统、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及权力架构。工作者进入家庭后,首先评估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回馈,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成员的症状与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然后介入家庭,进而改变家庭的看法,改善家庭的结构和错误的世界观。该模式提供了简单的分析框架与治疗方案,但是其理想模型是西方中产阶级核心家庭,把某一历史阶段中的家庭形态作为最理想的家庭模式来推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44字)

六、联合家庭治疗法

该模式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认为个人、家庭和个人与家庭所处的环境各自成系统。认为人的自我价值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心中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根据别人如何看自己所产生的对自己的看法,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早年得到满足与否影响今后的自我价值的感受。其创始人萨提亚认为良好的沟通需要兼顾自我、对方和情境三个方面。通过对原有家庭生活经验的整合,工作者扮演解释者、示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达到如下目标: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让每个人可以看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与每个人建立信任与支持的关系,使他们感到个人的价值受肯定;使每个人觉得转变是可能的,并提供指导、指示、经验和技巧;示范应如何领会别人的意思,有不清楚时要如何核对和澄清,如何觉察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完成自己的目标;引导每个人学会思想、感受和行为的新途径。该模式非常重视家庭在培养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上的作用,在治疗的不同阶段灵活使用不同的技巧。(395字)

注:建议大家时刻联系精神分析中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关注“我”与“他者”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以上六大模式。

扩展阅读: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三大模式总结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一)历史发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工作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1917年,最早追溯到玛丽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但没有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构架;

1928年,M.C.Jarrelt预言个案工作要朝心理学取向发展;1930年,F.Hankins首次使用了“心理社会”这个概念;1937年,G.Hamilton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地阐明了该学派的有关理论,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1960s,Hollis将该学派理论发扬光大,其著作《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成为该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二)理论来源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理论成为早期心理社会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2)人的心理结构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个系统构成;

3)人格结构理论: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只有保持三者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人格健康发展。二、“人在情境中”理论(person-in-situation)

1、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于研究案主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中。

2、由于人们受环境压力及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要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人们的压力和困扰;另外,心理防御机制对理解人们如何与环境互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3、案主所受的困扰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一直带进了成年期,从而导致在情境中的不合理要求;2)来自环境的压力;

3)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

4、压力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在他人帮助下发生自我改变,有助于案主人格的改善。否则,案主会面临很多问题。三、社会角色理论

1968年,波曼提出社会工作者可以借用“社会角色”这个概念来理解人格及人们之间的关系。

1、社会角色理论论述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人们之间彼此的角色期望。2、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的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3、该理论认为:

①人们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每个位置都有一个角色与之相联系,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显形式;

②角色与一定的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相适应;③角色失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承担某角色。四、沟通理论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理论成为其理论来源。

2、沟通理论着重研究:

人们双方关系的控制,eg.对等关系、补偿关系;沟通意味着信息的发出和反馈;沟通双方如何相互影响。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1、基本假设

1)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

2)个人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环境压力过大时,早年的问题会引发偏激的反应,干扰当前的情绪生活,降低个人的适应能力,而案主本人却不知道。

3)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案主的沟通能力与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作出正确的诊断;

4)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其潜力的个体;5)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2、基本原则

①协助案主了解其所处的情境和个人感受,引导他进行感受的表达;②促使案主深切了解他所处情境的真实性质,鼓励案主表达自身的领悟和感受;

③了解案主本身的性格特点;

④了解案主幼年的情绪生活经验,及其与目前行为之间的关系;⑤在适当的时候,给案主提供直接的建议和劝告,使他能妥善处理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⑥要使案主感到工作者时时在支持和帮助他,工作者应经常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四)实施程序

1、开始接触

1)初次会谈

目的是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地找出案主面临的问题,作出是否给予帮助的决定;

一方面询问案主的困难、需求和期望;另一方面,向案主介绍机构的设置和服务内容;

2)建立关系

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

3)签订服务协议

内容包括澄清服务的方法、性质、目标,明确案主、工作者、机构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初步的治疗计划等。2、心理社会研究1)收集资料:以“人在情境中”理论为依据,全面收集与案主有关的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了解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是否尝试处理过这些问题;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价值观念、如何看待自己等。

2)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上的满足和不满足的不同感受,重点放在意识层面上。

3)协助案主进行自我发现,了解自己在行为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和这些缺陷对面临问题的影响。

4)将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确立下一步诊断的方向。3、诊断

1)心理社会诊断:

是指除了对案主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外,进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诊断案主的人格或心理问题,并对案主的受助意愿、接受服务的能力进行预估。

2)目的:寻求案主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帮助。

3)内容:对案主目前所呈现的问题及形成因素的分析;对案主的家庭环境与家庭因素的分析,包括对家庭心理动态因素的分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夫妻关系、子女之间的关系、子女价值观等);案主个人生活经验与行为特质的分析,包括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等;

案主受助意愿与运用能力的评估;心理社会诊断摘要剖析,对该个案服务和治疗计划的拟订。

4)心理社会诊断有三种主要形式:

心理动态诊断:是研究案主性格的三大动力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互动;佛洛依德认为超我的强弱程度和自我的调节功能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平衡。心理防御机制属于感觉、动机和精神上的,而且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将那些在自我中和对自我、本我不能接受的事物,加以软化或装扮。

分类诊断:将案主的各方面情况分门别类,逐一进行临床评估;如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心理表现、社会功能等,特点是诊断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病原诊断:通过了解案主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行为状况,力求找出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到案主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原因,必须全面了解案主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

4、治疗:是指结合案主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及相互之

间的互动作用,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促进案主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1)心理社会模式治疗的目标:降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降低案主“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改善案主的环境,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五)治疗方法与技术

(一)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与案主直接进行沟通、诊断及治疗的过程。

1、非反映沟通动力技术:支持直接影响探讨描述宣泄

2、反映沟通动力技术:人在情境中反映讨论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人格发展反映讨论

(二)间接治疗:是针对案主周围环境而展开的治疗环境改善术

1、非反映沟通动力技术

(1)支持:在开始接触阶段尤为重要。第一步--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情绪

方法:专注的聆听、温情的语调、友善的笑容等向案主表明工作者的理解、接受、信任和乐意帮助的态度。

第二步保证

肯定案主的某些行为,作出必要的治疗效果的承诺等,但保证前,要对案主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否则会使案主认为工作者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对工作者失去信任;另外,可以以实物资助的方式表示对案主的支持。Hollis称作“爱的礼物”,即为案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如申请救济金等。实物资助有助于增加案主对工作者的信任。

(2)直接影响

1)是指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某些行为。运用直接影响时,一定要在认清案主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坚持案主自决的原则。

2)以工作者对案主的指导性强弱为标准,从弱到强有五种直接影响技术: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实际干预。强调:指工作者用点头同意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他本来已有的想法或已经准备采取的行动。例如:案主:虽然我目前的工作比较稳定,但我一直想换一个工资比较高的工作,就是拿不定主意。工作者: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可以试一试。提议:工作者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告诉案主,由案主自己作出选择。例如:案主:虽然很努力,但我的英语考试成绩一直不好。工作者:你既然能考上这所学校,证明你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你有没有试过改变一下学习方法或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一些好的经验。忠告:工作者对案主应该采取的行动提出指导意见,表明自己的确切立场和态度。例如:案主:我儿子一有空就溜到街上玩游戏机,甚至逃学去玩。我平时忙于生意,又没有时间管他。工作者:我认为你应该抽时间与老师很好地沟通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坚持:指对于一些严重的事态,如离家出走、伤害别人等会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工作者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要当机立断地向案主指出事情的严重性和提倡应该采取的行动。例如:案主:我不喜欢父母的唠叨。我已经15岁了,我现在决定一走了之,自己去闯天下。工作者: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你必须放弃离家出走的想法,你这个年纪根本无法找到工作,要是遇到坏人,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实际干预:工作者采取各种强烈的措施直接干涉案主生活的行动。干预要有两个条件:1)工作者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干预行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2)干预要能够获得充分的社区资源的支持,常见的例子是将受父母虐待的孩子从家中转移出来。

案例分析:案主:我真受不了父母对我的态度,我也想过离开家庭,一个人到外面去闯。但如果父母知道我离家出走,一定会急疯的。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工作者:在你作出决定前,你能想到父母的心情,并为自己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担心,说明你对父母还是很有感情,不想用这种不告而别的方式伤害他们。

(3)探讨、描述和宣泄:在整个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过程中要经常使用。在该过程中,事实和感受均是了解的范围。

1)探讨和描述: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不了解的神情或语气来表达他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工作者要避免在同一时间问两个以上的问题或含糊不清的问题。

2)宣泄: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其负面情绪,常见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憎恨、悲伤、内疚及焦虑。通过工作者接纳的态度,案主的愤怒和憎恨得以宣泄后,案主对自己所处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哭泣和哀叹是对悲伤的自然反应;在协助内疚感的宣泄时,支持和反映讨论的技术必须同时使用;前者减轻焦虑后者面对现实重估自己的感受。2、反映沟通动力技术(反映讨论)反映讨论:是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术来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这种鼓励案主运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与其他治疗模式的主要差别。

反映讨论的目的是发展或增进案主的洞察力。包括:人在情境中反映讨论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人格发展反映讨论

(1)人在情境中反映讨论:主要用来协助案主了解其现状或近况,了解案主对其现、近况的反应,包括:他人、健康及情境。“外在反映”,指案主因知觉扭曲或缺乏知识而产生错误的观念。如代沟使父母不能理解子女的行为。工作者可以协助案主分析子女的行为特征或直接用正确的知识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决定、后果及变通,这是一种介于外在及内在之间的反映。工作者运用引导技术使案主认识到其行为及决定是如何影响别人和他自己的。此外,也协助他留意一些自己忽视了的情况和衡量一些后果的好坏。如“当你时常在亲友面前指责你儿子时,不知他有什么感受?”内省,这是一种内在反映。工作者协助案主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工作者应该运用支持技术来引导案主较自如地谈及一些隐藏的感受,如耻辱、愤恨、别人的批评;例如:“你工作这么辛苦,要承担很大的压力,真是不容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有些问题产生于外来的刺激与个人观念的矛盾;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是因人而异的;工作者

可以引导案主了解对外在刺激和自己的观念之间的关系,认识其反应的原因。自我评估,,这是和超我及自我形象有关的自我反映;工作者可以引用外在现实来纠正案主错误的自我形象;例如:对无法适应新工作的案主,工作者:“你以前工作一直干得很好,只是你没有意识到,你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工作者与治疗的反应,案主因对治疗过程不大了解而对工作者产生怀疑或误解;工作者必须向案主解释清楚治疗和专业关系的性质,以便协助他们积极地参与治疗的过程;运用该反映讨论时,工作者应尽量鼓励案主。

(2)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该反映讨论主要用来协助案主进一步去发掘其感受、态度与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重点在于使案主察觉其不适当或有害的心理形态及倾向,以减少它们对案主的影响力;如果工作者能通过某一实际事件,以问题方式引导案主思索他对类似事件的不同反应模式,这种技术对案主了解自己的问题会有较大的帮助。例如:工作者对一位经常与别人吵架的案主说:“你想是什么原因使你经常侮辱那些你认为是好朋友的人?”使案主觉察到他害怕被他人拒绝的倾向,常常使他先采取拒绝别人的行动以免体验到被他人拒绝的感受。案例分析:工作者问一个经常与妻子发生矛盾的丈夫:“你是否觉得当你与朋友相处时,你总是笑脸相迎,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容忍他们的缺点。而当你与家人相处时,你总是板着脸,一看不顺眼就恶语相向,要求严酷得毫无通融的余地呢?”

(3)人格发展反映讨论:该技术是用来协助案主发现其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是受早年经验的影响;促使案主对这些影响加以适当的控制,以解决案主的困难,提高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者可以先与案主回忆往事,给案主宣泄的机会,继而把早年经验与现在的感受和行动联系起来。例如:工作者向一位抱怨孩子成绩一般的母亲,“你从前自己在学校的成绩怎么样?”案例分析:案主:我父母不太喜欢我,从不关心我,当我读小学时,每到下雨天,许多家长都来给孩子送伞,但我父母从来没有给我送过伞。有一次我非常伤心,有意把自己弄得满身污泥,以发泄不满。工作者:你父母没有给你送伞,真是因为他们不关心你吗?你刚才说你母亲在你读小学时身体一直不好,父亲也经常外出干活。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使想给你送伞,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呀。3、环境改善术

是一种间接治疗技术;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案主的环境而减少案主在精神或生活上的压力;案主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其发生各种关系的人,称为关系人,包括重要他人与并行者;重要他人和并行者的态度、愿意帮助的程度、对问题的了解等,都会对整个治疗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重要他人:指案主的家人、亲戚、朋友等与案主以感情联系为主的人。并行者:指同事、警察、教师等与案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人。运用环境改善术进行沟通的形式有:工作者和关系人的沟通;案主和案主的沟通(多位案主的会谈中,如家庭会谈中夫妻双方的沟通);关系人和案主的沟通。

改善环境技术,有反映的,也有非反映的:

1)支持:接纳并行者、重要他人的意见和承认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2)宣泄:并行者、重要他人对案主的感受是需要处理的。要得到他们的合作,适当的宣泄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

3)直接影响:工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技术去推动和催促重要他人或并行者为案主取得一些资源或付出较多的努力。

4)反映讨论:使并行者了解自己对案主的反应和感受是很重要的。Hollis认为,工作者在环境改善工作中要扮演多种角色:

提供者:以机构职员的身份向案主提供资源。

找寻者:对案主的问题作出评估并为其寻找资源。创造者:为案主重新创造资源。传译者:向有关人员介绍案主的真正问题和需要,并对有关人员应采取的行动提出建议。

中间人: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治疗的技术,与并行者讨价还价,以使案主的需要和并行者本身的权利得到若干程度的平衡。

攻击性干预:如果工作者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不成功,工作者可以和案主一起讨论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以争取案主的权益。

(六)模式评述

1、模式独特性1)主导性该模式在个案工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社会工作者广泛采纳,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治疗模式。

2)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开放该模式从精神分析入手,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和学说,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内,基本上使该模式能够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理论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开放性,能够随时吸收新的理论内容,以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应用范围广泛

该模式可以运用到不同问题的案主身上,如青少年问题、酗酒、吸毒、问题家庭,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如卫生、教育、福利和司法等2、缺陷:

1)该模式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2)对案主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案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无法运用于特殊案主如弱智者身上。第八章

行为修正模式(一)历史发展

行为修正模式是个案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模式之一,它和心理社会模式、人本治疗模式成为三大主流治疗模式。

起源于19501960年,传统心理分析方法治疗时间长,效果不明显,试图从实验心理学中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20世纪40年代,沃尔普从实验中发现了互相抑制原则,即当一个人松弛时,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据此他提出了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疗法。

60年代,班杜拉将学习理论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模仿学习,观察学习。70年代,该模式成为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之一

80年代,开始寻找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注意情感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及行为治疗技术继续完善。

90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行为治疗方法流派众多其共同的特征是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强调严格的诊断和评估。

最近几年,行为治疗吸收了认知成分,对案主与工作者的关系更为重视,案主在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自主性得到提高,应用的范围也日渐扩大。

(二)理论来源

行为修正模式的理论观点主要源于行为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

1)巴甫洛夫、华生的古典制约反应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应答性行为、条件反射;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操作性行为”--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别的结果,行为是由反应结果来决定的。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而完成;人是能够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替代强化进而控制自我强化,从而形成自我行为的。

(三)基本概念与假设

1、人性观

激进的行为主义:排除自我决定及自由的可能性;环境改变,则行为也随之改变,行为具有很高的可变性;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是受环境影响的被动者,同时人类也有能力可以影响环境;

当代行为治疗:认为应该注重人的自主性,人有能力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基本假设

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

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和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对象。

(四)基本方法与技术

1、收集基础资料

主要是收集案主当前面临问题的有关资料,为以后的治疗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确实依据基本方法:观察与记录

1)观察内容:案主行为的次数与强度

固定时段观察:工作者选择与案主行为相关的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时段观察;

随机时段观察:工作者随机抽取某一时间,对案主的行为进行观察;联合时段观察:以上二者结合。

2)记录:是指工作者将观察到的案主的行为情况以文字、图像或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的次数或频率;行为出现的时间;行为的强度。

2、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是该模式的特点也是其优点之一;常见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有:操作性技术;反应性技术;综合性技术。(1)操作性技术

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例如走路、谈话、工作、学习等。具体分为:①正增强法;②负增强法;③差别增强法;④消除法;⑤反应塑形法;⑥惩罚法;7)分解法

1)正增强法

在某种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某一理想的行为。其功能是促进该行为的增加。

例如:为了改变孩子不爱干家务活的习惯,父母与孩子订下合约,如果每天扫地一次,则在墙上贴一个红星表示奖励,一周积满5个红星则可以自己选择一本图书。一个月内积满30个红星则可以买一个他特别想要的玩具。

2)负增强法

其目的和功能与正增强法相同,区别在于不是给予正面的奖励,而是在行为发生之后,马上给予案主减少原有的痛苦,使之避免原有的厌恶刺激,即负性奖励,其结果使该行为出现的次数增加。

例如:某病人开始住院时,需要护士喂食,身体好转后,不肯自己吃饭,坚持要护士喂食。为了改变他的行为,护士在喂食时故意把饭菜洒在他身上,该病人为了避免发生类似嫌恶刺激,决定自己吃饭。

3)差别增强法

在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刺激,在不理想行为出现时,扣除原先的奖励刺激,可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同时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例如:当案主对当前的某些问题作具体分析时,工作者对此行为予以表扬,则案主会自然增加此类行为。如果案主态度不认真,所讲话题与问题无关,工作者批评案主,案主以后就会减少这类行为。

4)消除法

当某种行为出现后就扣除原有的奖励,以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例如:小孩子养成了用哭来满足要求的习惯。为了改掉孩子这一坏习惯,后来每当孩子哭时,父母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既不满足他的要求,也不劝他。几次下来,小孩子终于明白通过哭他什么也不会得到,于是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5)反应塑形法(相继渐进法)

在出现近似目标行为时给予奖励,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步骤:订立目标;选择有效的奖励刺激方式;找出与目标行为相似的行为,由基本或容易开始;奖励基本行为;逐步奖励近似目标行为;如做出非近似目标行为时则停止奖励;奖励目标行为。

6)惩罚法

在不理想行为出现之后,给予嫌恶刺激,以减弱或消除该行为的发生。惩罚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地减弱或消除不理想行为,但惩罚多了,效用会逐步减弱;要注意惩罚必须在不理想行为发生后马上进行,在案主行为减弱后应给予奖励性刺激以维持理想行为。

7)分解法

以按部就班的方法,把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行为分解为一连串的程序或步骤,使案主能循序渐进的达到目标。必须先制定目标行为,再按案主能力分解。

例如:对孩子穿衣服的训练,可以将其过程分为:穿左袖穿右袖套头拉好衣服。

(2)反应性技术

反应性行为通常是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的,如内分泌、焦虑、性冲动和不随意肌肉的活动,包括流涎、眨眼、抽筋等。反应性技术大部分受古典条件制约所启发。具体包括:①反制约;②系统脱敏法;③嫌恶疗法;④泛暴疗法。

1)反制约

就是用一种新的制约反应取代原有的不理想的制约反应,而新的制约反应正好与原有不理想的制约反应相反。

2)系统脱敏法

由古典制约原理发展而来,主要用来处理焦虑及退缩行为,如恐惧症、噩梦、神经性厌食症、强迫性行为、口吃、沮丧等。“敏”即敏感,指因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的敏感性行为。工作者用此技术时应该把有关理论与原理告诉案主。

系统脱敏法的三个基本步骤:

松弛训练: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渐进的肌肉松弛,引导案主想象自己处于轻松的环境,如坐在湖畔或在田野散步。帮助案主松弛身体各部分,特别是脸部肌肉。按手臂头颈肩背腹胸下肢顺序松弛。在治疗之外,案主每天必须练习30分钟。

订立焦虑层次表:治疗者和案主要开始订出焦虑阶层表:帮助案主对各种引起焦虑的刺激如嫉妒、批评、遭到拒绝以及其他恐惧症等进行分析;然后依照引起焦虑的程度或逃避倾向的强度大小来排序。

进行系统脱敏:在学习了松弛方法并订出焦虑层次表后;在开始进行时,案主要闭上双眼、完全放松自己,然后治疗者提供一中性情境让案主去想象,如果仍能维持放松,接着要求想象焦虑层次最低的情景,然后逐步升高焦虑等级,直到表示感到焦虑时中止,并立即引导放松;放松后继续提高焦虑等级,直到能放松的想象最高等级的焦虑情景。

3)嫌恶疗法:专门用来对付酗酒、抽烟或不适当刺激的反制约;用不愉快的新的制约反应去取代原愉快的制约反应;例如:接受戒酒治疗的酗酒男子,每隔一天就要品尝一杯含锂的酒,大部分人在15分钟内就会出现呕吐情形,47%的人在六个月后仍然保持成功的戒酒记录。

4)泛暴疗法(floodingtherapy):指让案主想像地或真实地大量面对引起他焦虑或恐惧的刺激,直至他最后习惯于这些刺激为止;泛暴疗法包括想象的和真实的两种情况,前者称为内爆疗法,后者叫真实接触;泛暴疗法要把案主放入令他恐惧的情境中,风险很大,专业人员使用。(3)综合性技术

常用的有:①自我管理与引导;②示范法③果敢训练;④松弛训练;⑤多模式治疗法。

1)自我管理与引导: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970s才开始应用。其基本观念是:教导案主学会面对困境时的处理方法与技术。如果案主能够认真执行自我管理与引导的策略,则治疗效果会大大提高。

自我管理与引导的策略包括:自我定约:指案主自己制定管理计划,选择可行目标。自我监控:即正确而详细地观察与记录自己的行为。行为日记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案主自己将与计划相关的行为记载下来,并对相关的因果关系加以评论。自我酬赏:当案主完成计划中的某一目标后,可以进行自我酬赏,强化案主的自我管理与引导方式以及改变过的行为。

2)示范法:又称观察学习、模仿学习。示范法是以某人或某团体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示范),使案主(观察者)接受近似的想法和态度,并采取相类似的行为。示范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现场示范:案主和示范者处在同一时间、空间内,案主观察示范者的行为。现场示范对案主的影响最大,案主模仿的可能性也最高。象征性示范,又称符号示范,即示范者的行为显示在影片、录象带、录音磁带等记录装置上,对案主的影响力没有现场示范的大。多重示范,案主在团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团体中的同伴,使案主改变态度并学习新技能。

示范有三种结果:学会新的行为技巧并表现出来;抑制恐惧反应,示范者抓蛇而没有被蛇咬,观察者就会抑制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恐惧反应;促进反应的发生。示范者和案主在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及态度上越相似,则被模仿的可能性越大。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示范者更可能被模仿。

3)果敢训练;是行为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社会技能训练。有些案主很难适当地或正确地表现果敢行为:

无法或不敢表现生气或愤怒,很难拒绝别人;不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自己感觉没有权利表达信念和想法等。

他们往往表现得过分礼貌,对别人的行为敢怒不敢言、事事小心,生怕得罪人。

果敢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案主在某一情境中采取果敢行为的能力;引导案主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他人的感觉或权力,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4)松弛训练;主要是教导案主如何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放松肌肉和心境。松弛训练法常常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系统脱敏法。

松弛训练法可以分为三种:

深度肌肉松弛法:是通过收紧与放松身体不同部分的肌肉以使人更好地体会其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状态,并学习放松全身的肌肉。

直接松弛法:直接让每组肌肉顺乎自然地慢慢放松。练习时省去收紧肌肉的部分。

意象松弛法:通过想象处于一种舒服与安静的状态中,以此放松自己。5)多模式治疗法,是一种包罗广泛的,有系统的整体观取向的行为治疗模式。其理论前提是:人类的复杂人格可以分为七个主要要素:

B=行为,指外显的可观察测量的行为;

A=情感反应,指情绪、心情与强烈的感觉;

S=感官知觉,指五种基本知觉触、味、视、听和嗅觉;I=心像,指案主如何看待自己、描述自己;

C=认知,指有关形成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及信念的洞察力、哲学观、意见及判断力;

I=人际关系,指与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D=药物、生物功能、营养以及运动,该要素所包含的不只是药物,同时考虑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型态。多模式治疗法的五项原理为:

①人们的行为与人际互动行为都脱离不了BASICID这七个要素的领域;②七要素彼此相关,必须视为一个互动的系统;

③有系统的评估七要素及其互动情形,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④完整的治疗法涉及必须矫正这七个要素中的特定问题;

⑤心理困扰是诸如感觉的冲突、认知的误导、缺乏人际技巧、存在外在压力源等因素下的产物。

多模式治疗法认为,完整的评估及治疗计划,必须说明BASICID当中每一个要素的功能运作。因此BASICID是一幅认知图,确保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受到明显与系统化的注意处理。

全面性的治疗包括:矫正非理性信念/偏差行为/不愉快的感觉/困扰的形象/压力关系/负面的感官知觉/可能的生化失衡。

运用多模式治疗法对案主进行治疗时,

首先,要广泛评估案主在七要素方面的功能状况;其次,检查不同要素间的互动关系,目的在于找到困扰案主问题的症结点;

最后,根据案主独特的需求和期望,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多模式治疗法在治疗技术上采用折中主义,使用那些对于特定问题已经证实具有疗效的技术。

(五)模式评述

行为治疗模式是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之一,科学程序、多样化的行为治疗手段及确实的治疗效果。

优点:用明确的、系统化的方法及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疗;

强调案主当前的问题是造成案主困境的主要因素;

案主必须按要求从事某种行动,以解决自身的问题技能、角色扮演;

注重评估治疗结果的科学性注重实证研究;

能够获得案主关系人的最大程度的配合家长、同事、朋友、老师;强调教育案主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期望他们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家庭作业;

该模式的实务以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工作者所进行的每一项尝试,都会预先告知案主治疗方法的性质与内容。工作者还会训练案主自行发起、进行、以及评估自己的治疗。不足:只是短期的效果,长期效果不稳定;

治疗程序需要工作者经过长期培训才能熟练掌握;忽视目前行为的历史原因。

人本治疗模式

(一)历史发展

人本治疗模式又称案主中心治疗模式,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人本治疗模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1950年):在1942年出版的《辅导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提出有关人本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非指导治疗”反对精神分析的指导性治疗,如劝告、建议、指导、诊断等。

1)案主有自然成长的能力,工作者不恰当的干预,会妨碍案主的自然成长;2)强调工作者在治疗中的配角地位;

3)诊断的观念与程序是不恰当的,有偏差的,常被误用,应该排除诊断;4)工作者只能采取支持和理解性的技术,如澄清案主的意念,表达对案主的同感、接纳、关心等;5)特别在关系建立阶段,应该将重点放在接纳案主所表达出来的任何感受上,并澄清这些感受,以了解案主。第二阶段(19501960年):

1)1951年出版《案主中心治疗法》,强调治疗的中心在案主身上,而不是那些非指导性方法。

2)要了解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是从人的内心参考架构入手,要重视案主的主观世界对治疗的意义。3)工作者要能够敏锐地反映案主的感受,了解案主的主观世界及其体验,解决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

4)罗杰斯认为,如果工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孕含着激励、促进的气氛,并有兼容、接纳与同情心的支持,案主本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气氛与条件,治疗的效果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第三阶段(19601970年):1)1961年出版《一个人》(onbecomingaperson)一书。2)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3)广泛研究治疗的过程与结果,对案主中心取向的基本假设进行检验;4)研究如何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及治疗对改变人格的促进作用,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学生中心教育法的试验工作。第四阶段(1970至今):

以案主为中心疗法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影响力日益扩大。

1974年,罗将案主中心治疗模式改称为人本治疗模式(person-centeredtherapy),其应用范围从个别辅导治疗扩展到教育、家庭生活、领导与行政管理、组织发展、保健等多领域。

1)该阶段,人本治疗模式的重点由技术转向对工作者本身的特点、信念和态度的重视。2)只要工作者具有了人本主义的基本概念,他可以更自由地使用各种技术从事治疗工作。3)工作者在治疗中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和个人化地投入,可以使用影响性技术,如自我暴露、回馈、面质等。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人本主义以“心理学第三势力”出现,反对心理分析学派和直接辅导学派,主张人的尊严和价值,致力于发展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中心的心理学。1、人性观

1)罗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可信赖的。

2)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和能力,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3)对人性积极乐观,他相信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的,对自己负责的,有正面的人生目标、因此可以获得进步;

4)同时人又是建设性的和社会性的,值得信任,也可以合作。2、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概念来自于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

1)“自我实现”是指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2)自我实现的人具有如下特征:

有一种谦虚的态度,能倾听他人并承认自己不是万事皆知;

其认识较少受到欲望、焦虑、恐惧、希望、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歪曲;创造性是个普通的特征;

有一种健康的自尊,认为其有能力、能胜任工作。3、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罗人本治疗模式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情绪与心理是由自我概念决定的。1)自我概念:是指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2)人本治疗模式认为,是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的经验性的自我决定人的行为。

3)自我概念是一套有组织的、连贯的关于自己的观感,如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

4)在内容方面,自我概念可包括以下九个方面: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人生哲学。

5)罗认为,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经历现实的经验,当现实经验发生时,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的对应关系如下:

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一致;

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的矛盾或冲突,一是自我概念偏低,自我概念偏高;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脱节,即自我概念本身应该和现实经验的内容相对应,但个人并没有意识到。

6)罗认为,当案主的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案主会因为害怕已有的自我概念被破坏而感到焦虑和受到了威胁,于是采取防御机制来维护原有的自我概念。

7)案主如果经常发生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冲突,则会被迫采取更多的防御机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案主的防御机制可能崩溃,往往要接受一个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三)治疗方法与技术

1、治疗目标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目标与其他模式有所不同。其治疗的重点在于人而不是人所面临的问题。

1)提供一种治疗的气氛协助案主重新认识自己,发现真实的自我,为自我实现扫除障碍;

2)引导案主自我努力,以具备自我实现所必须的特质。对经验采取开放的态度、自我信任、有自己的评估标准、不断成长;

3)治疗目标不是解决案主面临的问题,而是协助案主成长,提高案主克服当前以及将来所要面对问题的能力。2、治疗方法和技术

(1)树立正确的工作者角色

以工作者的态度促进案主改变人格,而不是依靠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种和谐的治疗气氛,以利于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表现真诚和关怀的态度;形成治疗关系的中心,其具备条件:真诚或一致性/无条件的正面关怀与接纳/正确的同感表达。(2)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

罗认为,“如果能够提供某种特定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人发现自己有能力去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个人成长及改变,个人的发展就会发生。”

可见,人本主义治疗模式非常重视建立工作者与案主之间良好的治疗关系。罗认为要建立良好关系有六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1)工作者和案主要有心理上的接触。要求工作者不能仅限于一般地了解和询问,要能够打破案主的心理防御机制,达到双方心理上的交流和融通。2)案主出现自我概念和现实经验的矛盾。案主可能会因为这种矛盾而出现焦虑不安,不得不采用心理防御的方法来努力消除这种焦虑和不安。

3)工作者在治疗关系中表现出表里一致或真诚。真诚是指工作者在治疗中向案主开放地表达与案主关系中所体验到的感觉和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关心、烦恼等。真诚表达应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因此,工作者必须保持感觉和行为的一致性。否则,不会有好的疗效。

4)工作者对案主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工作者越是能够表达关怀、赞美和接纳,并以一种平等的方式来看待案主,治疗的成功机会也就越大。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

第一,关怀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工作者重视案主是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第二,关怀是不带占有性的关怀。

如果关怀是想获得案主的欢心和赞扬,案主就无法发生建设性的改变。第三,关怀并不意味着赞同案主的所有行为。当案主说出对自己或他人有害的行为时,工作者可以很明白地告诉案主自己的态度。

5)工作者能充分运用同感了解案主的内心心理状况。

工作者要充分体验案主的感受就如同案主自己的感受一样。工作者应当通过调整与案主类似的感受,分享案主有关的主观世界。从而使案主产生建设性的改变。

6)工作者无条件地了解和尊重,应达到让案主能够感受到的最低标准。(3)正确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

罗重视工作者个人态度的表达,而非技术的运用。在一个理想的关系中,工作者应该做到:

1)有能力和案主进行全面地沟通;

2)工作者能够切实领会案主想要表达的意念并作确切的回应;3)能够了解案主的感受和想法;4)能够掌握案主的思路;

5)在语调上能反映出工作者完全体会案主的感受。(4)了解治疗过程中案主的经验变化

以案主为中心,力求能够真正体验并探索案主的感觉,所以工作者必须对案主在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变化有所了解和体会,才能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和运用人本治疗方法。

1)当治疗逐渐进展,案主可以更广泛地探索他们的感受。案主可以表现出恐惧、焦虑、罪恶、羞耻、怨恨、愤怒以及其他被他们看成是非常负面以致无法接受、或无法与自我结构相结合的感受。

2)通过治疗,他们的限制与扭曲会逐渐减少,他们会更愿意去接纳和整合一些冲突和混乱的感觉。渐渐地,他们可以发现曾经隐藏于内心深处的领域。

3)当案主感觉自己被了解与接纳时,他们就不需要心理上的防卫,而进一步对所有经验更加开放,因为他们不再害怕,也不再讨厌自己,他们变得更容易接近现实,更能理解和接纳别人。

4)他们逐渐地能欣赏现在的自我,他们的行为也开始具有弹性及创造性,开始不以符合别人的期望作为自己行为的导向,因此他们的行为也变得更真实。他们已经有能力主导自己的生命,而不会从自我之外去寻求答案。

(四)模式评述人本治疗模式对个案工作领域的贡献体现在:1、注重研究

罗遵循科学统计的方法和原则,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根据实验结果不断加以修正。虽然其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仍有缺陷,但启发工作者开始审视各自的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2、易于学习和掌握

该模式所倡导的基本要素,对于没有参加过专业训练的人而言,容易学习和掌握,如聆听、关怀等。

该模式被推广应用到很多方面:老师和学生、医生和患者、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中,也可用于普通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当中。3、安全性高

该模式不需要工作者给案主下定义或提出建议、解释其行为、分析其潜意识和梦境或使其性格有重大改变,而是需要工作者给予全神地聆听、尊重案主及了解其看待事物的角度。因此工作者错误引导案主或损害案主的机会大大减少。4、更易于被不同文化所接纳

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南美洲等地普遍被采用。5、强调注重以案主为中心

将工作重点放在案主的现在情况,尤其是当前的情绪状态,注重发展工作者与案主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案主自行决定与选择其价值观与目标。对人本治疗模式的批评:

1)对研究方法科学性提出质疑,进行实验时的方法和手段,如没有采用不经实验处理的控制组,不适当的统计方法等;

2)治疗时间较长,对某些特殊的群体,需要在短时间得到解决危机,人本治疗模式很难做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个案工作六种理论模式总结 初步整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1900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