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外国文学史研修心得

时间:2019-05-28 21:32:12 网站:公文素材库

外国文学史研修心得

外国文学史研修心得

在高等院校里,文学课被认为是最好上的一门课。出现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是与文学的特点有关系的,文学作为人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心灵诉求息息相通,所以文学课的内容学生们是比较容易听懂的。而对于上课的教师来说,似乎照本宣科即可,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其实不然,“好上”不一定就可以“上好”。我在教师发展在线上听了几位老师的授课后,很受启发,不仅了解和掌握了新的教学方式,对外国文学史的脉络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该讲什么,怎么讲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脱稿

对于一名老师来说,脱离讲稿并不是一个最高的要求,而是一个最基本的素质。课堂教学最忌讳照本宣科。在“前多媒体时代”,照本宣科是指念教材或者念讲稿,在多媒体时代,照本宣科又增加了一种新方式:念多媒体课件。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是因为老师没有用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撰写、记诵自己授课的武林秘籍:一本个性化的抽屉讲稿。脱稿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很多成功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全脱稿。一篇很好的讲稿,如果是念出来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对你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态度也会产生一些怀疑。相反,如果讲稿写得弱一些,但如果是脱口而出的话,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感。他们会觉得自己遇到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这时在心中可以给你打上七八十分了。

二、多媒体技术

新时代的老师基本告别了黑板和幻灯片,迎来了多媒体时代。对于《西方文学史》而言,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没有多媒体是万万不能的。为了给学生以方便,以期提高学习质量。在多媒体授课中,线索要清晰,重点要突出,结论要明确,史实材料交代要具体等。要便于学生掌握要点,增加他们的阅读趣味。此外,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外国作家,我们还可以配上重要作家的图像。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解决有些大学生学过外国文学之后,见到外国名作家的肖像还不能相认的现象。

外国文学史课程上教师在讲解放文学作品时多使用多媒体设备,从图像,音乐,影视,动漫等而不仅是文字去讲解;从作品对各个时代的影响以及各个时代人们对其理解,如作品的多次改编,包括电影同一题材多次翻拍,多种艺术体裁之间的转换而不仅着服于文本本身,这使学生能够逐渐了解作品的意义,不再像以前以为外国文学作品不能给人以触动显得可有可无,。但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不能插入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这样不仅打断了课堂节奏,还摒弃了语言分析的魅力,对文学课教学有害无益。

三、博学和创新

对于教授西方文学史而言,创新是必须的,但是创新也是很难的。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外国文学史涉及的面极广,作为文学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四、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布置作业看似简单,但是着实是一门学问。看过天津外国语大学的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作业的布置方面。首先,作业不能布置的太多太杂。文学的东西很宽泛,不可能让学生一次课后就把相关的文学内容都读完。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变得极其重要。要选择性的布置比较重要的内容,少而精。其次,教师可以事先提供公共邮箱或者博客,将学生需要的链接给出。明确要求,这样学生也能看到教师的用心。再次,对于学生交上的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并且务必在课堂上给予反馈和评价,并计入平时分数。这样学生会关注平时的表现而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到期末,不至于把课堂的内容就变成了简单的记忆,没有任何的理解和升华。

以上就是个人在学完西方文学史课程的一些心得。作为一个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是这门课给过的启发非常大。希望有机会能听到更多的老师们的授课,拓宽自己的视野,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扩展阅读:外国文学史阅读体会

外国文学作品精读阅读体会09级基地班陈亮

201*202217

外国文学史阅读体会

今年读的作品还算比较多,但比较喜欢的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虽然也读了很多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比如《城堡》、《地洞》、《变形记》、《荒原》、《毛猿》等,但是理解体会还是不够,所以以下只是简要谈谈我对几部陀氏作品的一些浅薄体会。

一,关于《罪与罚》:

由于时间比较紧张,《罪与罚》我并没有看完,但是这部不朽的著作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考,充溢整个文本的心理描写,无力却又在一个瞬间能给予人以光的力量的宗教皈依等等,《罪与罚》是一部充满矛盾和复杂的书。拉斯科尔尼科夫,一个怀着尼采式超人哲学的穷苦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走向了一条通往罪与罚的路。他的心理上是有疾病的,这种疾病纠缠于仇世与自我的苦难之中,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对于他自己来说总是无病的,因此他认为自己的所思是正确的,于是他杀了那个老太婆,为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自己所追求的某些东西,或者是对自己世界观的证明,或者仅仅就是为了杀人。他的生活本是一滩死水,但是生活在逼迫他房东,学校,妹妹的苦难等等,于是面对一滩死水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各种痛苦,他选择了用杀人这种行动宣告自己在自己生活上的主体地位。文本还促使我对大学进行了一番思考,主人公本是一位大学生,说实话,表面上至少是社会上比较光鲜的身份,但是其实他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不仅物质上,在精神上也充满了苦闷,并且最后他连大学这最后的保护伞也失去了。像这类在大学中缺少存在感,对前途充满迷惘,生活又比较困苦的大学生在现代中国的大学中也是有的,当面对极其大的竞争和生存压力时,他们所有的只有三条路。第一条,就是不断努力,抗争,最终取得成功这是最广泛的一条路,因为这类人在苦难中磨砺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第二条,就是不断沉沦,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第三条,就是有过沉沦,但是又心有不甘却找不到出路,内心极度挣扎,渴望通过干出一件大事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人就容易心理失衡,会感觉整个世界都仿佛在与自己作对,从而心理出现疾病,长而久之,就可能在矛盾的爆发点做出令人吃惊的事,比如马加爵。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失衡,最终造成了这类悲剧。那么靠什么来拯救?文本给出了两条路。第一条,就是个人的灵魂救赎之路,第二条便是依托外在的力量。整部《罪与罚.》其实都可视为是主人公的个人灵魂救赎之路。小说题名“罪与罚”,那么小说的“罪”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这个“罪”就是主人公杀人这个行为。而我认为,导致主人公杀人的他的思想其实也是一种“罪”,导致人患上这种心理疾病的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一种“罪”呢?小说中,主人公在杀人前和杀人后陷入了极端痛苦的心理折磨,这就是所谓的“罚”,而不仅仅是法律宣判意义上的罚。小说主人公最终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选择在痛苦中赎罪,这是他的灵魂的个人救赎。第二条路便是拥有一颗基督的心的索尼亚对主人公救赎的启示和灵魂的拯救。索尼雅是一个伟大的充满了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类受难者的形象,具有一颗基督心,他在主人公的精神复合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用她的受苦精神感召了犯下罪孽或者说是主要是精神犯罪的主人公。索尼亚的精神力有两个层面,第一就是作为伟大女性所本身自带的那种人性上伟大的感召力,第二就是宗教的力量。在整个人类历史和社会中,女性代表着什么呢?性爱?繁衍?母爱?爱情?或者其它什么?我觉得女性虽然多数是作为柔的力量存在,但是很多时候却能用这种柔的力量去拯救甚至是保护男性刚的力量,这正是女性最伟大的力量所在。女权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是取代男性在社会的支配作用吗?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我觉得,首先是求得女性柔的力量和男性刚的力量的和谐,使男性尊重女性,认识到女性所蕴藏的伟大力量,其次是尊重每个女性的个性选择,有些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有些女性选择做政治人物或者商界领袖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女性所天然带有的那种伟大人性的力量是不能失去的。女性是男性的港湾,她比我们所知道任何男性都要伟大。索尼亚这种伟大女性的人性力量是一点也不逊色于她所带有的宗教神性的。宗教始终是陀氏的主题之一,虽然为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这种深切的宗教情怀,我阅读了一些有关基

外国文学作品精读阅读体会09级基地班陈亮

201*202217

督教和东正教的东西,但是由于对宗教始终缺乏一种从心灵深处真正的体悟,还是难以理解为什么宗教会成为最后的救赎之路?为什么宗教具有这么大的力量?为什么在作者的作品中宗教即是其批判的对象却同时往往成为其主人公最后的出路?中国特别是新中国年轻一代是缺少宗教情怀的,我们的文化缺少神性,这不仅使我们在面对困苦时少了一种精神寄托之路,也使我们缺乏超越的精神。阅读了关于陀氏的传记和她妻子的回忆录,深深感受到了这位虔诚的基督徒所代表的俄罗斯民族那特有的受苦精神,令人震撼,也让人感动。

二,关于《白光》:有幸陌路成知己,无悔终途作离分。有缘相见无缘守,相忆总在夜深沉。

三,关于《白痴》:至善至真与至美,人痴只在为情时。万恶将美毁灭尽,还剩痴人泪落思。

四,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深邃而复杂的文本,特别是《宗教大法官》,虽然我完成了对整部文本的阅读,但是理解却不够深入,因而看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根据我的理解,《卡拉马索夫兄弟》中的“家族”代表的就是当时的俄罗斯民族,而其中的老父亲卡拉马佐夫代表的就是这个民族恶或者说是罪的一个方面,由于当时俄罗斯的落后,作者试图通过这部小说为俄罗斯民族寻找到一条未来的出路,因而小说中出现了四个兄弟,长子德米特代表的是通过感性去审视这个民族恶的方面,而次子伊凡则是通过理性去分析,三子阿廖沙则是通过宗教的救赎,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则是以恶对恶。作者的原意则是希望通过宗教的力量去救赎俄罗斯民族恶的方面,因而文本中感性的力量是失败并且遭到了惩罚的,而理性的力量并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这和当时理性万能是有出入的,倒和现代主义非理性有些相似,而以恶对恶注定是同归于尽。以上就是我读这部小说自己最主要的体会。

五,关于现代主义文学:说实话,从内心我是不太喜欢现代主义文学的,可能是因为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偏爱,对古典诗词的那种含蓄美的追求。但是,“一代有一代之文”,现代主义文学其巨大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不容我质疑的。对现代主义文学,我关注的是其文本的接受问题。文学本是属于美的艺术的一种,但是又有雅和俗之分,当然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文学体裁本无雅俗之分,但是不同体裁在驾驭雅文学和俗文学的难易程度不同。戏剧和小说应该可以算是最能为“俗”的体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小说可以通过情节而戏剧可以通过情节和表演吸引大众。像俗文学的代表,中国的武侠小说,其最大的特征应该就是引人入胜的情节。西方的受众我不太了解,但是中国的文学受众,特别是文化层次低一点的大众,对于情节应该有一种偏爱。而现代主义文学除去本就缺乏情节的诗歌,其小说和戏剧总体上具有一种弱化情节,增加心理描写的特征。阅读这样的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领会作品形式以及其背后内容的深刻意义,所以,现代主义文学总体上应该是属于雅文学的。那么其受众也应该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因此其受众是比较窄的。当然以上全是我个人推断,并无事实证据支持。以上谈到的这些,只是为了我的一个疑问,既然大部分现代主义文学反映的是西方现代文明对人的个性和自由的禁锢,表现的是“异化”的主题,而被异化,被禁锢个性和自由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那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还包括广大社会下层的人们,但是这类受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毒害的主体,却是很难接收到反映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他们毒害的现代主义文学,这不可不说是一种文本内容与其受众的一种割裂。

六,关于“异化”:“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一个主要的主题。我所关注的是,人的异化只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下才出现的产物还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变的趋势?人所创造的东西最终反过来支配了人,使人失去了主体和个性,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社会制度,所有社会制度都是人创造的产物,但是大部分人最后都沦为被制度支配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异化。但是异化的只是受支配的被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并没有被异化,

外国文学作品精读阅读体会09级基地班陈亮

201*202217

因为统治阶级本就是这制度的一部分。同样,在现代西方,被异化的也只是被资产阶级的工具机器支配的劳动者。因此可以说,每个时代的异化也只是一部分的人的被异化,或者说一部分人创造的东西支配了另一部分,是另一部分人被异化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创造一类东西,本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享受,而从享受的方面来说,从而作为主体的人常常会被这种让人享受的东西异化,比如很多人对网络游戏和山网的成瘾,有些人看重的已不是从这些东西中获得什么,享受到什么,而是已经被异化,看重的只是操纵这类东西的形式。比如很多人上网成瘾的人,一不上网就感觉难受,到真的上网时,却又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只是盲目的将鼠标点来点去。这是信息社会时代的一种异化,这种异化需要我们重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外国文学史研修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外国文学史研修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外国文学史研修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2241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