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时间:2019-05-28 21:32:4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课例研修报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插入说课稿

插入教案创设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画一画活动,在第一次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扩展阅读: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例研究报告

威海市文登第二实验小学李霞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校数学团队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的主题研讨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实现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正文】

一、背景和主题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时下以“主动有效”为教学改革关键词的情境之下,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并非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关注,而是说目前“学生的学”被提上了崭新的重要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有效”也更加无从谈起。于是我们都在努力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怎么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更“有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它强调的是师生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索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为此,我们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二、情境与描述

【第一次执教片段节选】

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顾,[播放课件]师:为什么放入石头水面会上升?生:水的地方被石头占了。

师:再看这两个量杯完全相同,其中一个装满沙子,一个里面放个球,猜一猜装球的这个量杯还能不能装下所有的沙子?

生:不能,沙子会溢出来。

师演示:果然如此。这是什么原因?生:球占了一部分地方。

师:球占的地方我们称为“占空间”。它占多大的空间,请比划一下。这盒粉笔占空间吗?比划一下它占多大空间。这粒大米呢?数学书呢?老师的身体呢?来比划一下。

小结:像石头、球、一盒粉笔、人体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看,这个长宽高都是1厘米,也就是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就是1立方厘米。老师把它写下来【板书:棱长1厘米1立方厘米,记作cm3】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找到它。

(摸)请你把它放在手中,用手指捏一捏,感觉一下他的大小(看)放在手心仔细观察,记住它的大小(想象)闭上眼,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有多大(比划)在空中比划一下它的大小(找)你还发现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

执教后的达标检测及分析:

授课结束后,我们对上课的52名学生做了课堂检测调查,反馈情况如下:

检测内容正确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判断: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体积是1立方厘米。()2、用8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可以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但它们的体积都相等。()连一连:一盒碳素墨水的体积24立方厘米电脑机箱体积24立方米学校主席台体积24立方分米填单位:文具盒的体积约是200()冰箱的体积大约是180()调查结果表明:人人人4892.3%3975%3159.6%(1)虽然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定义记得很清楚,但对“占空间”的理解还是不透彻,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仍停留在定义的层面。体积单位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表象,虽然知道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但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体积时,出现的问题很多。,(2)学生学习缺乏激情。不论是“体积”概念的掌握还是对三个常用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主动探索的欲望,缺乏数学思考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彰显。三、问题与讨论面对检测结果,执教者感到很困惑:备课之前,认真钻研了教材,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基础很了解,也算是“以学定教”。在重难点的突破上也做足了功课:实验演示、学具的应用、寻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知识的梳理等各个教学环节也是环环相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呢?磨课组成员通过认真分析,帮助查找失利的原因:1、首先是对学生的认知盲区把握不准确,课堂组织的活动就显得盲目性比较大,该深度研究的知识没有落实到位,而把时间花费在了学生不需要深究的问题上。2、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不是很科学,尤其是缺乏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融合,虽然也联系生活中的物体理解体积单位,但仅仅是想象、凭感觉寻找,犹如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3、学习方式有待改进,虽然师生间有问有答,教学环节推进顺利,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还不够强,更缺乏自主探究。找到了失利的症结,磨课组成员又针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研讨,力争将“先学后教、顺学而导”落到实处。1、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通常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和学法的研究,如何才能读懂学生,遵循孩子的思维和认识规律,以教育学立场进行教学,有意识有目的促进学生的生命主动成长?学导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先学后教,学在前,导在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做了一次更全面、更到位的前测。通过先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可以学会,哪些疑惑和问题需要教师引领,我们的教学就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学,我们要教和引领的就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理解不了的那部分知识,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先学后教,先学安排在课内还是课外?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对“先学”安排在课内还是课外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有人认为先学放在课内比较好,能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内学习时,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也有人认为先学应该安排在课外。因为学生能力有高有低,认识基础各不相同,如果放在课内,基础较差学生没有更多的思考探索时间。如果放在课外,学生们会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所有学生更好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且课外学习,学生可以亲自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等,参与实践活动,这个效果在课堂上是达不到的。经过研究大家达成共识:本节课的先学还是安排在课外好。

一轮磨课中每个问题都如投入水潭的石子溅起涟漪一片!问题引领思考,争论迸发智慧,在大家智慧的启发下,我对本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学进行了如下改进:

1、设计了“自主学习单”,安排课前预习。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做好对学生的研究,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单”,并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这种安排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收集相关材料,研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三是全面的预习也是对学情做了一次全面的前测,为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提供了保障。

2、调整教学程序,凸显“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在新课学习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安排小组成员进行一轮交流:谈收获、提疑问,能组内解决的问题组内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集体解决。第二步组织全班同学二轮交流:各组汇报本组的收获和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教师组织解疑、整理、总结、提升。如此改进,充分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交流、思考。【改进后执教片段节选】附:自主学习单[知识点一]理解体积的含义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说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2、请阅读课本22-23页,你能说说什么是体积吗?你能举例说明吗?3、你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这句话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知识点二】常见体积单位的认识1、长方体和正方体哪个体积大?先猜测一下,再想办法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我是这样做的:2、回顾与启发比较物体长度的单位有哪些?比较物体面积大小的单位有哪些?猜想: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单位可能有哪些?3、课本对“1立方厘米”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请找出生活中近似1立方厘米的物体,并带来给同学们看一看。1立方分米呢?1立方米呢?1、组内交流师:同学们,昨天晚上大家根据自主学习单自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接下来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比比哪个组能成为优秀小组。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单。现给大家4分钟时间,小组同学在一起交流一下你们组的同学共同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存在困惑?记录员要做好记录。2、小组展示收获提出困惑师:现在我们开始小组汇报。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听,随时准备补充。1组:通过刚才的小组讨论,我们组一致认为乌鸦喝水就是乌鸦往水中丢弃了石子,然后水就会上升,其中的道理就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水才会上升。我们还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但是我们组对“空间”这一词的理解还有困惑。师:你们汇报的很有成效,既找到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找到了自己的疑难点。好,请回。1组的同学对“空间”这个词的理解还有困惑。哪个组可以来帮帮他。

生1:我们可以举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箱子占空间,教室、礼堂、桌箱都占空间。

生2:我们可以比划给他看什么是空间。(学生生动的比划粉笔盒、书包、文具盒等物体占的空间。)师:你们理解得很到位。举例子和比划来描绘更形象。还有什么问题吗?生3:物体所占空间的体积,这个物体是指什么?师:谁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4:我从科学书上知道,物体指三种,固体,液体,气体。生5:我们一直在争论纸占空间吗?

生6:我认为纸不占空间,因为它就是一个长方形。

7生:纸也是有厚度的。书占空间,书有很多纸组成,所以纸也占空间。只不过纸占的空间小。生8:我还有办法。大家看,把这张纸揉成团,现在占空间吗?结果很显然。师:想出这么智慧的方法,你太了不起了!同学们被说服了吗?生9:我们想知道空气占不占空间……

师小结:看得见的物体占空间,看不见的物体也占空间,所有物体都占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由此可以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师:对于体积这一部分还有问题吗?……

执教后的达标检测及分析:

经过对三组类型题的测试总结出:第一组,检测学生们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出错的有2人次,准确率为93.8%。第二组,检测学生们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准确率为100%。第三组,考查学生们对体积、体积单位的拓展应用。出错的有1人次,准确率为96.9%。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目标达成度是非常高的,较之第一次执教效果有了很大的飞跃,说明学生们对体积与体积单位的认识是到位的。

四、诠释与研究

备课上课观课评课再备再上再观再评,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观点的聚合、思维的碰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

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应立足于“基于学生发展学生”

以学定教是从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环节定位为教师的备课环节。然而,这样便直接面临一个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所在,那就是课堂教学完全陷入教学备课环节的预设之中,这样的话学生的学,学生的主动在何处呢?所以,要“以学定教”,我们更多要研究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找到一个真正能唤醒学生的主动的神经的契合点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以学定教”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做到一个有效的“导”字,也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入新的知识学习中去,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成高效的学习。

顺学而导则更为突出地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特点,它更多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是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闪现灵光的时间内因利势导,及时有效地突破自己的教学预设,顺应学生即时的学习需要。当然,顺学而导不能是信马由缰式的无目的无原则的拓展延伸,那样只能是低效率地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教材把握上有自我独到的见解,对教学重难点有深入的认识,对教学预设有充分而多样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思考给予有效的引导。

2、“先学”时机要合理安排,力求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先学后教”是导学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先学”,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教师的学习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但是“先学”环节安排在什么时机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认为先学安排时机,要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来决定。有些内容适合课内先学,便于小组合作,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反应出的真实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及时解决。但也有一些内容安排在课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制约,学习的广度也深度随之受到影响。例如本节课的“先学”活动我们放到课前,“先学”便可以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时间开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钻研自己喜爱的内容;任务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领学生的预习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资源开放,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用足身边的学习材料,可与家长共同完成某些任务;学习方式开放,可以采用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进行预习,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学习任务中“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等活动,特别需要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材料,这也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这个效果在课堂上是达不到的。

3、“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两个环节

因为学生的“先学”课堂教学的起点便相应发生了变化。如何让教学架构于学生的预习基础之上,如何适当的点拨、总结和提升,成了课堂上教师首当其冲要考虑的事。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解疑”和“提升”两个环节至关重要。

①解疑

在反馈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在预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师生合作共同解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教师可灵活选择释疑的方式方法,如直接回答、讨论、辩论、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等。若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或是利于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新一轮的探究便由此展开。

②提升

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是“先学后教”的又一优势。有了学生的“先学”,加之教师引领学生将知识点“织网”,夯实了基础,教师可以继续引领学生“爬高”,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到实处。以本课为例,在学生对“空间”的概念看似很清楚的时候老师提出“你能证明一张纸占空间吗?”“空气占空间吗?怎样证明?”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提出的两个学生意料之外的问题,把学生由“懂”又摁回到“不懂”的状态,引发了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而新一轮的思考,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空间”一词的理解。因此,所谓“提升”,就是教师站在更高的教学视角上来审视教学,不满足于学生仅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做足文章,通过比较、归纳、推理等,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是能够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把教学的力量用在知识的重心处和学生的需求处,实现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201*年第1-2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2246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