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建设和谐文明市场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和谐文明市场
201*年,县工商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工商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扫黄打非办”的统一部署,坚持从我县工作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先后组织了13次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依法清除淫秽色情文化垃圾,持续不懈地打击各种侵权盗版行为,深入整治涉黄涉性广告,扎实开展查处取缔“黑网吧”专项执法行动,认真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执法检查”,积极抓好“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查缴了一批侵权、假冒商品,查处了一批违法经营案件,为净化我县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度重视,坚持将“扫黄打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
县局党组高度重视“扫黄打非”工作,要求全县工商系统干部职工,务必提高思想认识,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抓紧抓实。在年初召开的工商系统工作会议上,将“扫黄打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专门进行了安排。
在实际工作中,县局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加强对工作的指导。6月中旬,针对全县出现的非法出版物和敏感商品的新动向,县局专门召开全局经济检查工作会议,对“扫黄打非”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9月初,我们召开
全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部署全局“集中整治淫秽色情出版物及信息专项行动”和“迎接十八大深化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对“扫黄打非”工作作出新的安排。
为增强“扫黄打非”工作的效果,县局建立健全了“扫黄打非”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公平交易、企业注册、商标广告、个体、市管等多个业务业务股室负责人参加调度会,定期分析“扫黄打非”工作形势,沟通情况,促进工作。
二、突出重点,着力营造和谐稳定、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明确了工商机关“扫黄打非”工作的重点内容、重点对象和重点违法行为,切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着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规范市场经营主体资格,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结合“扫黄打非”专项执法工作,重点查处取缔无照从事印刷出版、网吧经营、广告发布和卫星通讯设备销售等经营行为。今年以来,共检查相关市场主体250家,立案查处4家,取缔非法音像制品摊点2个共取缔非法出版厂家1个,取缔“黑网吧”1家。
二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坚持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划分区域,落实责任,做到露头就打,并追根溯源,一查到底。今年上半年,全县工商机关在市场检查中,有针对性地音像制品的经营者进行了检查,没收侵权、假冒音像制品176张、印刷品68件,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
三是加强涉及社会敏感话题的商品监督检查。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时查缴了一批涉及宗教、政治、民族等内容的电子商品和出版物,查缴内容不健康的书箱、资料48件,保障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是强化广告监测和审查工作。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与宣传、文广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坚决查处非法发布医疗广告、涉性广告和其他虚假广告的行为。对全县网络广告进行了监测,查处非法发布涉广告案件1起,督促网络服务商停止了13家虚假广告的链接。
五是严厉查处非法销售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行为。先后检查相关市场和经营户120个,查获非法销售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21套,接收器、解码器、高频头等主要零配件2300个。
三、标本兼治,建立健全“扫黄打非”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扫黄打非”工作“三到位”,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切实抓好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各基层分局和业务股室绩效核重要指标,大力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全局“扫黄打非”工作抓实抓好。
二是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对出版、印刷、音像、书报市场的违法经营实施动态监测,做了及时发现,果断处理。
三是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审批、登记流程,杜绝了经营户“先照后证”现象,对被吊销经营许可证的经营户依法责令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四是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执法机制。加强对经营户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送法上门”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1*余份,结合工作实际,向经营户讲解工商法律、法规知识,讲解销售不法出版物、玩具等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并要求经营者开展自查自纠,帮助他们规范经营行为。县工商局以行政指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助的执法方式,得到了经营者和社会各届的认可。
五是进一步加强了与县“扫黄打非”办、文化、公安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强化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形成执法合力。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是工商部门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需要,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四城同创”和“五个余干”建设的重要环节,继续认真做好“扫黄打非”的各项工作,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我们将按照前期的工作安排,继续抓好“扫黄打非”的各项任务落实,以更加努力的工作,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市场,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文/余干县工商局郑青廉)
扩展阅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尤其令人堪忧的是,未成年人中有不良行为的群体正在日益扩大,诱发犯罪的潜在因素也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除家庭和学校存在一定的教育失当因素之外,主要还在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自我约束力差,极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因此,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
净化未成年人文化市场环境首先要净化文化出版市场。非法出版物和盗版文化产品一直是文化市场的一个痛点,取缔制贩盗版制品,建设健康良好的文化产品交易场所,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是各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坚决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把查处粗口歌、色情口袋书、黄色卡通画和暴力游戏软件、流氓玩具等列入“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养“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
其次,要加强未成年人文化活动阵地和设施的建设。要积极挖掘现有文化设施的内部潜力,努力开辟青少年文化活动场地,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学校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新机制,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加强公共上网场所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文化信息、娱乐服务和绿色上网空间,活跃少年儿童网络文化生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入未成年人文化活动阵地。
再次,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促进未成年人文化市场环境的净化。近几年教育部门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值得我们加强和推广: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争通过积极努力,逐步实现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无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等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场所;深入开展学生校外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着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促进学生文明上网;大力推广面向中小学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为了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为他们打造一片健康优良的成长空间。
齐抓共管标本兼治“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人们的交往方式与交流方式日益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追根究底,方可正本清源,齐抓共管,才能标本兼治。
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问题重点在于管理。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综合工程。各级相关行政部门,必须真正管起来,下大力气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电视荧屏的媚世之风,必须整治藏污纳垢的违规网吧,哗众取宠的街头小报等等损害社会文化环境的种种不良行径。相关部门要抱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还社会文化一片蓝天,还青少年成长一片净土。家庭与学校也必须担负起管的责任。家庭要营造出健康向上、和谐友爱的家庭气氛,学校要创造出安全文明、团结进取的校园环境。只有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协调一致,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运转高效、合理全面的工作机制,才能取得成效。
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建设。一般而言,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由不良成长环境造成的,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问题的重点在于管理,将一切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污泥浊水扫荡干净,管出效果。尤其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改革开放的主旋律,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青少年的思想领域,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需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开发适合青少年并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图书、动漫、影视作品等,满足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望;需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陶冶他们的情操;需要创新工作手段,广泛开展一些有益的、健康的文化体验活动和科普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正面引导,增强先进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社会文化的建设,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让青少年在优秀、健康文化的熏陶下通过自主实践、自主思考从而走向自主探索、自主反思,然后不断的去控制和调节自我,使之积极向上,朝气蓬勃。
解决社会文化环境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学校教育需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加强主旋律教育。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大力弘扬抗震精神、奥运精神与航天精神,宣传教育要贴近生活,做到入耳、入心、入脑,让他们把个人理想、信念、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中去。学校需要科学地把握青少年特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扎实推进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气氛的环境中成长。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逐步养成优良品格、增强自律能力与“免疫”能力。
一.中国孩子面临的现状:城乡结合部未成年人、离异家庭和外来员工子女思想首先教育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1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的社会现象。父母离异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而且,在很多孩子身上,这些消极情感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消失,反而会愈积愈深。和成人应付离异创伤不同,孩子的创伤愈合期要比成人长得多。尤其是那些年幼的孩子,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家庭的突变他们无法预见,所以在事发后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结于自己,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异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而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误以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当代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所说的:“离婚是80年代以来儿童面临着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所以应该特殊对待这些孩子:①用爱心抚慰创伤
爱心,是建立在责任心之上的。孔子言:“仁者爱人”。教师最无私,可称“大仁”,“爱心”自是最不能少。更何况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严肃有余,慈爱不够,交流难臻畅达,教育的效果自然好不了。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难以得到爱,此时,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孩子在冰冷的世界里感到了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心灵的创痛就会减轻许多②用友情弥补亲情
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而在学校里他们如果能够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援助和温暖,就会获得父母之外的爱的补偿,逐步熨平心灵上的创伤。老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可以弥补父母的爱。使他们感到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真情的集体里,生活充满生机,任何艰难险阻都毫无畏惧,增加了他们的自爱和自信心③用鼓励驱除自卑
离异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老师应该帮助他对这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对平日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密切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而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孩子就把活动中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④用理解剔除顽劣
光有爱心,缺乏理解,心灵的沟通难臻完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现代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
二,外来务工子女: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外来务工子女即使要求入学,流入地学校规模、投入、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往往跟不上,给办学带来新难题。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而且涉及到法律、社会、家庭等很多方面。中央提出:“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受到务工人员的欢迎。但由于他们生活不稳定、居住不固定、流动性大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最大的障碍。
①明确政府责任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流入地政府解决好务工子女入学的明确责任,不应视其为一种额外负担。有些地方创办“民工子弟学校”,低廉的学费解决了他们的入学困难,但问题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安排公立学校就读,体现了流入地学校对他们的厚爱,但这远远是不够的,对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温暖,他们完全有潜力读好书。教育部门要加强管理,教育资源要向务
工子女多的学校倾斜,城乡教育要互动,争取资源互补。②制定实施“温暖工程”,切实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困难。
目前,很多学校基本没有寄宿条件。某某市只有xx实验中学等4校可具备寄宿条件,但这些学校对务工子女来说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及。政府应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逐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筑学生宿舍,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难以栖身的务工子女住上“公寓楼”,让他们吃上一顿“心营养餐”,让他们在良好
③推行无差别教育所谓无差别教育,就是政府通过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上的差别,平等对待务工子女在内的义务教育学生。近年来,“就近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通行政策。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不在“就近免试入学”之内,入学成了务工子女的一大问题。目前办“重点学校”、“示范学校”“贵族学校”、“特色学校”可谓是如火如荼,借读费(捐资费)提高再提高,许多务工子女面对“名校”只能望校兴叹。教育均衡发展,推行无差别教育应该是政府教育部门始终不渝的目
标。
取消借读费、择校费。
为平等对待外来务工子女,当地教育部门凭家长一年以上的暂住证,半年以上务工证和转学证书,取消务工子女借读费、择校费等,并同施教区学生一样,给予就近入学,严格按“一费制”收取费用,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
取消歧视用语,平等对待外来务工子女。
现在人们习惯把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称为“民工子女”、“务工子女”,这是极不负责的歧视用语,把他们无意中划分为等级学生,给外来务工子女造成不健康心理负担。有些地方建有“××民工学校”,把务工子女集中在这里就读,他们不享受流入地公立学校就读,自己认为低人一等。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绝对不能另眼相待。可以把“民工”称为“引进人员”,类似于人才,把他们的子女称为“引进人员子女”,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④创新管理理念,共享教育资源
督导入学管理,探索教育规律。每学期开学,在企业集中的地方张贴《务工子女入学通知》,教育协同工商、社保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拉网式清查,凡适龄儿童要送其到学校读书,否则,对企业进行处罚。务工子女原学习的教材、教学方式不同,学校要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努力探索其教育方法。对其编班、评先、评优、评星,入队、入团及校外实践活动要同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应多方面地关心他们,培养他们,使他们幸福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使他们真正与当地学生融为一体。
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学校对务工子女多加关注,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引导他们走上发展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教师调配统筹兼顾务工子女集中的学校,配教育设施要同步进行,教师支教、送教、互访经常开展,让务工子女共享优质教育。把好转学关、留级关、休学关,新学期开学关、初三提前离校关,以保证务工子女巩固率、毕业率。
⑤推行教育助学凭证,尽快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但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有义务为他们解决困难。
净化文化市场优化育人环境
三.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冲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利用甚至依赖,而网络文化,也因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改变着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带来冲击和影响,在广大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网络,可以跨越时空差距,快速、便捷、大量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开展宣传教育和新型娱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也如此。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尚未得到修复完善的中国文化又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的网络文化,在带给我们方便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低俗恶搞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目前占中国网民比重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恰好是伴随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成长的。面对浩瀚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追求个性发展等特点得到满足和张扬,对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够强的青少年来说,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对他们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人格形成更容易产生影响,在扑面而来的网络文化浪潮中“呛水”甚至“溺水”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近年来,常从媒体报道中看到听到青少年学生因迷恋网络酿成的悲剧,有沉迷虚拟世界对抗父母家庭拒绝接受现实生活的,有受网络上暴力色情影响走向犯罪的,有染上网瘾不能自拔断指跳楼自残的,也有连续上网猝死在网吧丢了性命的。尽管有人认为这些例子毕竟是极少数,但对于出事的家庭来说却属于生命中不能承载之重。这些惨痛的例子使许多家长谈网色变,面对孩子上网的需求内心非常矛盾。禁止孩子上网,怕孩子跟不上信息化的步伐落后于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而且随着3G的到来网络更是无处不在,禁是禁不了的;让孩子上网,受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危险就存在。网络文化让家长们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党中央高瞻远瞩,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加大对互联网的整顿和管理,希望为青少年和全体人民打造出一片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家园。为了落实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和优化绝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全社会全民的长期坚持和共同努力。政府的主要职责首先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各职能部门对网络的管理有法可依,权责清晰不留盲点;其次对优秀的网络文化要积极扶持和推广,各级政府网站应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的主阵地。网络文化生产部门要负责任地生产适合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成长的产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网络,丰富网络精神家园;对所有上网场所特别是社会上的私人网吧要加强监管教育不留盲区,并强制安装必要的技术措施,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对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加强培训,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同时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种健康的课外活动,开阔视野,用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影响造就一代新人。
网络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网络文化的利与害是并存的,不可回避的。只有唤起全社会的良知,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才能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才能让网络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建设和谐文明市场》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建设和谐文明市场: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建设和谐文明市场》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23356.html
- 上一篇:扫黄打非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