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乌苏市201*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8 22:41:07 网站:公文素材库

乌苏市201*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

乌苏市201*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

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市场化进程深入,农资品

种繁多,流动性日益突出,植物检疫面对的是更多更新的问题。作为植物检疫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如何进一步搞好植物检疫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安全和有效的问题。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科技下乡”、“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党校干部培训以及广播和电视等途径做好植物检疫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二、积极开展调运检疫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要有抽检的需要无论任何时候都热心服务。201*年,开展调运检疫51批次,共2610吨,其中玉米142吨、棉籽8吨、小麦2460吨。邮检4批次,数量10.08公斤,主要是扁豆和棉花种子。

三、搞好产地植检

积极主动配合各种业部门,春季落实需要植检地块,夏季跟踪产地植检,秋季做好植检合格证颁发工作。全年共计开展产地检疫面积4600亩,其中小麦种子田1500亩,玉米种子田2500亩、棉花种子田600亩。

四、利用植物检疫平台进行网上办公

过去由于技术、网络等原因,我市在开具植物检疫证书时都是手工版。201*年,对专业检疫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从今年7月份开始,开展植物检疫平台网上办公,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存在问题和不足

1、周边地区棉花种子流入我市市场调查研究不够。目前进入我市的棉花种子引起的枯黄萎病越来越严重,抗病品种虽然在目前解决了大问题,但这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植检工作职能发挥不够

对当前植检对象的分布,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将来的趋势没有进行专门的工作,植检人员主要从事农技推广等工作,在植检工作专门性方面不够深入和广泛。

3、植检工作条件尚需进一步完善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工作条件有了大的改观,通过互联网可以查录检索新的植检对象,但在室内进行种子带菌病理鉴定等方面仍需要基本的设备,以利于当今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诸如:种子带菌情况的界定判断,以及引致的农事纠纷给予正确权威的判定等等,均需要室内病理工作的支撑。

今后我们要在植检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下功夫,要做到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切实为乌苏市的农业生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乌苏市农技站201*-10-10

扩展阅读:甘州区201*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

甘州区201*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

201*年我区植物检疫工作紧紧围绕全区主导产业,突出业务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立足“绿色植保”抓管理,围绕“公共植保”抓服务,把植物检疫工作当做为农服务的形象窗口,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抓好疫情普查,做好疫情监测,加强体系建设,深入宣传检疫法规等工作,有效控制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使全区植物检疫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

通过一年的监测普查,结果表明我区目前除苹果蠹蛾外,暂未发现其它检疫性有害生物。据普查,今年全区现有果树面积(苹果、梨、桃、杏、沙果)6.3万亩;疫情发生面积0.3万亩;平均蛀果率0.28%。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一)阻截带建设情况

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是植物检疫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侵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区共设70个监测点,其中在全区不同方位的乡镇设苹果蠹蛾监测点60个,在碱滩镇二坝村、明永乡上崖村设马铃薯甲虫监测点各1个、在碱滩镇永新村、小满镇五星村设西瓜果腐病监测点各1个、在城郊的新墩镇隋家寺村设黄瓜绿斑驳病毒病监测点1个、在安阳乡苗家堡村、上秦镇金家湾村社小麦1号病监测点个1个、在大满镇城西闸村设葡萄根瘤蚜监测点1个。

(二)疫情调查监测情况

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我区对区乡两级植保技术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规范监测方法、统一调查时间及报表格式,确保了监测数据的科学可靠。监测点实行定点定人定时监测,从3月份蔬菜育苗、4月份果树开花至9、10月份收获实行定期观测,6、7、8月份进行全面普查,并按省站要求及时上报植物疫情报表。结果表明,除苹果蠹蛾外,我区暂未发现马铃薯甲虫、西瓜果腐病、黄瓜绿斑驳病毒病、小麦1号病、葡萄根瘤蚜等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分布。

(三)苹果蠹蛾防控情况1、加强疫情监测,准确指导防治

今年全区共设固定监测点60个,悬挂诱捕器150个,监测面积2500亩,覆盖率达100%。从4月1日至9月30日,共诱集成虫1350头,平均单器诱蛾量9头。监测结果表明,成虫始见期比上年提前6天左右,初见于4月16日,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在5月10日-6月20日,第二代成虫高峰期在7月15日-8月15日,及时准确掌握了苹果蠹蛾发生发展动态。

2、分区建点示范,推进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全区按照“六到位”,即刮树皮涂树杆落实到位、杀虫灯架设到位、性诱器架设到位、技术服务指导到位、防控挂图宣传到位、记录本记载到位;“六统一”,即统一目标任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落实防控措施、统一检查考核的思路,分区域建立高标准的防控示范点40个,示范面积1.1万亩,示范区防治效果达100%,没有发生虫蛀果,辐射带动了全区苹果蠹蛾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3、认真落实综合措施,科学开展防治

一是抓好冬春季农业防治和春季物理防治,降低虫源基数。今年全区共清洁果园3万亩;喷石硫合剂或树干涂白3.6万亩;束草布环1.5万亩;架设杀虫灯250盏。二是全面开展“百日防控行动”,从5月5日开始至8月30日结束,采取机动与手动喷雾器相结合、专业防治与分散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了4次化学联防,防治面积累计达到25.2万亩次。期间共组建专业机防队230个,投入农药76吨,投入喷雾器械25台件。三是加强植物检疫,防止疫情扩散。从8月30日起,我区开通了梁家墩、新墩高速公路匝道口2个植物疫情临时检疫检查站,并结合“绿色通道”调运检疫工作,对运载工具、包装物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疫情通过运输环节传播扩散,同时抓好果品销售市场的检疫检查,严防蛀果上市交易。截止目前,全区共检查车辆748车次。

4、开展疫情普查,掌握防控效果今年6-8月,在果树成熟期,我站逐乡、村、社对杏、桃、梨、苹果、沙果蛀果率进行了调查,全区果树面积6.3万亩,疫情发生面积0.3万亩,平均被害率4%,平均蛀果率0.28%,平均蛀果率比上年降低0.05个百分点,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四)产地检疫与调运检疫情况

今年我区继续按照重点实施产地检疫,全面开展调运检疫,积极进行市场检疫的工作思路,从检疫登记入手,始终把产地检疫作为工作重点,规范产地检疫合格证管理,严把植物调运检疫关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了执法力度,提高了执法水平,增强了执法透明度,提高了检疫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全区检疫执法水平,保证了我区检疫执法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有效防止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1、严格检疫登记制度

年初对辖区内43家制种单位的玉米、瓜菜、甜菜、油葵等6类作物约300个组合30万亩制种田进行了检疫登记和复检,为进一步监测控制打好了基础,同时防止了种子带菌传播。

2、重点实施产地检疫

5月份向各制种单位下发了《关于开展201*年植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通知》,并对各制种单位实施产地检疫的具体时间进行了统一安排。7、8月对全区32家制种单位的17种作物445个组合30万亩制种田实施了产地检疫,共查出农作物病虫害43种。

3、集中办理产地检疫合格证

为加强对种子调运程序化的监控,及时为繁种企业的合格种子办理产地检疫合格证,在产地检疫结束后,应用《农业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于8月25日至11月5日对各制种单位田间检疫合格的种子办理了产地检疫合格证,实现了检疫信息全面共享。全区对32家制种单位的17种作物1201*多万吨合格种子共办理产地检疫合格证344份。

4、严把调运检疫关

一是对辖区内生产的植物种子一律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换取调运检疫证书;二是对植物产品必须经现场检疫合格后签发调运检疫证书。“绿色通道”检疫签证正常运行,周六、周日及节假日正常开展检疫签证服务,保证了我区鲜活农产品的流转运输。我区从9月1日起对外运国平的车辆进行检疫检查,共检查车辆748车次。预计,201*年我区共签发调运检疫证书6000批次13.6万吨,其中种子201*批次12万吨,鲜活农产品4000批次1.6万吨。

(五)检疫监督管理情况

为了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增强检疫人员责任心,全区检疫证书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植物检疫执法监督管理制度、证件、文书、案卷归档制度、检疫人员执法过错和办理错案追纠制度及检疫员岗位职责等各项制度,加强对检疫证、票据等的监管,同时对检疫批次、数量、检疫证编号及产地检疫的有关资料进行登记装订管理,杜绝票、证流失现象发生。

(六)宣传培训与争取支持情况

结合冬春季科技下乡、三春生产科技培训、12.4法制宣传日以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采用集中培训、现场示范、印发资料、张帖挂图、悬挂横幅、电视、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甘肃省农业植物检疫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苹果蠹蛾防控技术,对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广大农户进行深层次全方位培训,技术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对农民宣传培训入户率达到98%以上。全年共举办植保技术培训班84期次,培训人员2.4万人次,印发资料6.4万余份,电视广播节目6期,发放有害生物挂图1743份。面对植物检疫工作量大,经费严重紧缺的局面,我站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今年共争取防控物资及经费28.41万元,其中省级投入24.41万元,市级投入4万元。

(七)法规建设与科学研究情况

法规建设方面,一是制种田全面实施检疫登记和复检疫制度,严格实施产地检疫;二是统一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加强监管;三是强化调运检疫管理制度,杜绝漏洞;四是加强检疫人员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五是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植物检疫签证点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六是大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法规等,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

科学研究方面:一是开展了玉米制种基地有害生物综合防控项目,查清了我区玉米制种基地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及为害程度,提出了适宜本区的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是继续加大对苹果蠹蛾等检疫性害虫发生发展及防治方法的综合研究;三是继续做好重大植物有害生物阻截带监测工作,严密监测马铃薯甲虫、西瓜果腐病、黄瓜绿斑驳病毒病、小麦1号病、葡萄根瘤蚜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动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1、我区是全国主要的种子生产基地,繁种作物品种繁多,来源广泛,流通渠道多,造成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机率大,目前内外检检疫职能交差,致使当地检疫部门对国外制种田疫情不清,容易造成疫情传播隐患。

2、地区间出现管理职能重叠现象,制种公司跨区域生产,出现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脱节,对种子生产、调运带来了诸多不便。

四、201*年工作计划明年在做好法规宣传、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区场检疫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苹果蠹蛾疫情防控,积极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带监测,确保我区农业生产安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乌苏市201*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乌苏市201*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乌苏市201*年植物检疫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2852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