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我喜欢的游戏

时间:2019-04-26 13:36:22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我喜欢的游戏 本文简介:

那些年玩过的游戏——猫捉老鼠和敲兵童年,喜欢在有月亮的夜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猫捉老鼠的游戏要求参与的人数多一些,一般十个人以上。不过我们胡同里大小差不多的孩子就已经不少,再跑到当街一喊,不一会儿就凑够了。几个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站一或两个孩子当老鼠,圆圈外面站一个孩子当猫。“猫”先在圈外

我喜欢的游戏 本文内容:

那些年玩过的游戏

——猫捉老鼠和敲兵

童年,喜欢在有月亮的夜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猫捉老鼠的游戏要求参与的人数多一些,一般十个人以上。不过我们胡同里大小差不多的孩子就已经不少,再跑到当街一喊,不一会儿就凑够了。

几个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站一或两个孩子当老鼠,圆圈外面站一个孩子当猫。

“猫”先在圈外边转边喊:“猫逮老鼠一月一。”拉成圆圈的孩子大声喊:“早—哩!”

“猫”再喊:“猫逮老鼠二月二。”拉成圆圈的孩子再应:“早—哩!”

如此往下,不再回应“早哩”就正式开始了。“猫”在外面密切注视“老鼠”的一举一动,“老鼠”则窥视着“猫”的动向,伺机出动,然后再灵活地从另一个洞口钻进去。如果不幸被“猫”抓住,就算输了,就要换人。

除了猫捉老鼠,我们也玩“敲兵”(到现在我都不确定是不是“敲兵”这两个字)。“敲兵”需要的人数也是不少,要分成两队。我们经常跑到当街去玩这种游戏,街是东西的,分好队后一队站在街南边的房子墙根下,另一队就站在北边的墙根下,然后游戏开始。

这边喊:“吉吉林(音),扛大刀,恁那边的该挨敲。”那边就问:“敲谁?”这边就会回:“xx。”接下来,一场大战就开始了。这边抢,那边护。如果不幸被选中的人被对方抢走,那就归对方一班了。然后再进行下一轮游戏。

“敲兵”的游戏有点忒激烈了点,有时摔倒磕了腿也是很正常的,我还是偏爱“猫捉老鼠”多一些,因为“猫捉老鼠”较之“敲兵”要温柔了许多。

那些年玩过的游戏

——下大腰

很难想象,童年时期的我们竟然是把下大腰当做一种游戏来玩的。

下大腰可是舞蹈课的基本功,现在的孩子上舞蹈课会有专门的针对性训练。我当时上学在农村,是没有舞蹈课一说的,可不知道为什么,下大腰会作为一种游戏在女生中流行开来,并且,我们丝毫不会觉得这是一项苦差事。

我们那时候管下大腰叫窝腰。要想熟练自如地窝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行。

最初,会贴着墙进行。人和墙保持适当的距离,背墙站立,双手伸出,慢慢往后仰,扶着墙,腰一点点往下窝,直到手挨地为止,然后再一点点扶着墙起来。

有时也会让同学在前面接着,前面的人会扶着窝腰人的头,省得一个失手摔在那里磕了头。

如此这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熟练地窝下站起了。在当时,谁窝腰窝得好,也会成为一种骄傲的资本,备受同学的羡慕。

窝腰熟练了,就可以进行下一个难度升级的动作了——翻跟斗。两手着地,翻下腰去,然后迅速站起来,再翻下一个。

下了课我们会在操场找一空旷人少的地方,进行翻跟斗比赛,连着翻上一二十个跟斗的在同学中也不稀罕。当然,这种游戏也要看天分,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女同学,个子高高大大的,一个跟斗翻下去地动山摇一般,站她旁边都能感觉地在抖动,她能翻下去,却不能迅速起来。但即便这样,她却也没有放弃这个游戏。

除了翻跟斗,还有一类跟下大腰有关系的游戏,是在两人中间进行的。两个人互相抱住,一个人窝下腰去,另一个在她站起的同时也窝下去,一个站起一个窝下,如此反复进行。这样的游戏要求两个同学都有熟练的技巧,还必须配合默契。我当时个子瘦小,腰肢也算是比较灵活的,经常跟同学搭帮玩这类游戏。

我的童年,那个物资生活匮乏的年代,农村的孩子没有什么玩具,我们却尽可能地去寻找着乐趣。那些年玩过的游戏,串成了一个丰富多彩、七彩斑斓的童年,一点一滴,回荡在脑海,成为幸福的记忆。

那些年玩过的游戏

——投沙包和夹沙包

沙包游戏是我们那一代童年时喜欢的游戏。

沙包是自制的。找来六片不同颜色的花布,剪成大小相等的六块小正方形,用针线缝合在一起。有时候母亲有空闲也会用缝纫机缝合,那样更结实。缝合的时候要留一个小口,从小口翻过来,里面装上玉米或麦粒或秕谷等物,再把留的口缝合起来,一个沙包就做好了。

玩沙包的规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投沙包,另一种是夹沙包,貌似类于跳房子之类的一种游戏。

投沙包一般会在学校的课间进行。下课铃一响,飞奔出教室,分好队伍,一群人就可以一起玩了。

先分组,手心手背的形式分成两组,有时也采取自愿的原则。分好组,猜拳确定先后顺序,然后沙包就开始飞起来了。

一组人横列中间,另一组分开两拨分列两边,由两边的人向场地中间的一组人投掷沙包。假若哪个被打中了,那么就得退下场去。等到全组的人都被投中,就要换另一组人上场。

冬天的教室没有暖气也没有煤火,课间的投沙包既让我们娱乐了一番,又让我们动起来抵抗了冬日的寒冷。

夹沙包也是我们喜欢的一种玩法。它不像投沙包一样要求人数,两个人就可进行。那时放学后或者周末在家经常玩这种游戏。

在地上画好横线,一般有五个横格,先把沙包放在第一个格,用脚夹起,用力抛在第二格,要正正好才行,不能压线,脚更不能踩线,否则就是输了。

顺次夹过去,再倒着扔到下一关该在的格子,再夹。正着夹顺利通关,难度就会升级到倒夹。如果中途踩线或者沙包压线,就要换别人。

现在孩子们玩沙包的方法升级,投沙包大概还没怎么改变,夹沙包的游戏大概再也没人玩了。回老家的时候,也没见过街上有孩子玩夹沙包的游戏。

或许,夹沙包的游戏只能存在于我的童年记忆中了。

那些年喜欢的游戏

——打卡和拾子

琦琦问我:“妈妈,你出生的时候当时都流行什么?”

“我出生的时候?我不知道!但我们小时候我知道,我们当时是没钱买玩具的,所以流行的都是一些自制玩具。”

“我知道,你们玩自己叠的那种卡。”琦琦说。

“是的,打卡是我们小时候喜欢的一种游戏。”以前曾经跟琦琦讲过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卡,也曾经教他叠过,所以他到现在仍然有印象。

那时候我们并不叫“卡”,而是叫“四角”或者“pia其(音)”,有的地方也把它叫做“面包”。当时一般使用硬一些的书纸折叠,叠法也有区分,长一些的纸,可以用单张折叠,叠出来的卡要小一些。也可以用两张纸交叉折叠,这样叠出来的卡要厚一些,大一些,玩起来威力也更大一些。要是能得一些磷肥袋子里面内衬的牛皮纸,用牛皮纸叠成卡,那就会觉得更加威风。

游戏一般选在课间进行。当时老师从不限制上学带玩具,我们的书包里经常装着各式大小不一自制的卡,一到下课时间,除去上厕所的时间,就可以约上好友一起玩打卡。

游戏一般两人进行。首先猜拳决定先后顺序,然后输了的先把卡垫在地上,赢得一方先打。打翻了就算赢,翻得那张就归赢家所有,输的那个要重新拿出一张垫在地上。

现在看琦琦这么大的小孩趴在地上打卡,总觉得打卡有什么好玩的,也值当得趴在那里那么上瘾,现在回想一下当初,打卡甩得胳膊疼不也照旧还是玩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打卡也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呢!

除了打卡,“拾子”也是我们爱玩的游戏。村子里有时候会有盖房子的人家买来一堆石子,我们就去石子堆里淘金。拣大小合适的石子五颗,拿回家去在砖上或者石头上打磨,把棱角磨平,尽量让石子圆滑,之后就可以拿来玩了。

游戏一般也是在两人中进行,具体的游戏过程我现在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右手抓住五颗石子,一颗抛起,迅速把剩下的四颗放在地上,反手去接抛起的石子。然后再抛起,在抛起石子落下来之前,要把剩余的四颗石子摆造型,大概是三颗在下,一颗在三颗之上的形式,谓之曰“盖楼”。可能还有先抓起几颗后抓起几颗的规则,时间久远,已经记不起来,可玩石子的快乐却真真切切得在脑海中铭刻至今。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中年,再回首,童年时玩过的游戏渐行渐远,唯有快乐永恒,永留心间。

我喜欢的游戏 本文关键词:喜欢,游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喜欢的游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304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