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内容提要:小班化的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它有许多大班教学所没有的教学优势,本文在论证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结合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所尝试的教学方式进行论述,主要围绕如何让小班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动脑筋,都发言的思考,以及在小班中实行分层教学,分小组教学的实践启发,主要动机在于如何提高小班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小班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过去的班级一般有四、五十位学生,有的甚至不止,这样的大班教学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教师上课的音量要高,否则坐在后排的学生就听不清,如一个班遇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很容易影响全班的课堂纪律,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的心理和同学们学习的情绪。许多时候因为时间和人多关系,教师不能考虑全面,照顾全体。
现在实行的小班化,一个班30人左右,大大改善过去大班的许多不利因素,人少教室显得很宽敞,教师上课不必用很高的声音,全班学生就都听得很清晰,教师能很好地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态,能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心理,便于更好的教学。
小班化有如此的优势,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在上课实践中多总结经验,多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两年来的小班化的教学中,也尝试进行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的效果还不错,现归纳如下:
一、让主动举手进行有效的回答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一种风尚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注重不同文体现代文的赏读与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应当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我们教师总适应提问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往往只有几名学生反复回答,而其他学生只是坐听答案,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语言应用能
力也只变成少数几个人的“专利”,而且这种做法还会导致这一小部分同学产生“回答疲惫”的现象,所谓“回答疲惫”,就是因为他们回答次数过多,且没有比较,往往回答问题时,不经过认真思考,信口说来,导致回答的正确率减半,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做题答题也没有多少好处。小班化的实行,可以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完全可以让指名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如机械性地提问,势必会遭成一种紧张气氛,特别是提问那些以前不爱在课堂上说话的同学,他们站起来往往磨磨蹭蹭,吞吞吐吐,声音也极小,使人无法听清,这样就会让其他学生等得着急,浪费了时间,为避免此类现象的不良影响,我给学生回答问题提出了目标,即课堂上实行计次回答的方式(但每次回答对才能算1次合格),以一星期为计算单位,回答次数在前列的加平时分,或减去一些对他们来说可以减去的作业,而反之回答次数在后列的,特别是悬殊很大的加写一篇作文,这样一来,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生怕漏掉一次自己会回答的问题的机会,我作了一个统计,第一个星期,回答合格次数在12次以上的占1/3,5到8次的占1/3,而只有1、2次甚至0次的也占1/3,按照约定,1/3的学生获得了加分,并减去了抄写字词的作业,1/3的后列学生利用休息日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落后了》的作文,结果每一位写作文的同学都写得非常恳切,他们在作文里把自己不敢举手回答的心理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招致别人的讥笑,并下定决心在下个星期有大胆的表现,在第二个星期的开始,我先简单地小结了一下情况,给这部分学生以鼓励,也对其他同学做了一个交代。如期所至,这一节课上不少胆小的学生果然战胜了自我,不再保持沉默,也勇敢地把手举了起来,第二个星期下来,1/3的学生回答合格次数在10次左右,剩下的学生回答合格次数最少也达到了3次,跟第二层次的学生已悬殊不大,作为鼓励手段,这一周没有学生写作文,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因为同学们的配合,上课的容量明显变大,气氛活跃,收效好,更没有同学敢走神,每周写作文的学生也非常少,这种良好局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特别喜欢上这样的课。二、分层教学是小班化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注重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与联系,使差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优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
要求。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做一些难度大一点的练习,诸如概述课文,复述课文,看图口头作文,课堂演讲,利用工具书自己进行大量阅读,或给定谈话题目做自由发挥,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分层教学在大班中也可以实施,但教师的精力显然顾不过来。分层教学的另一含义就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等方面体现出来。使优中差的学生依据他们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克服那种课堂教学中照顾优生,差生当陪读;照顾差生,优生又觉无聊顾此失彼的不和谐课堂状况。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的翻译理解极其背诵是教学的重点,经过初中一段时间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出现明显差别,那些记忆力好,善于积累的学生在后面的文言文学习中轻而易举,而那些记忆力不佳,对语言的理解又差的学生明显吃力许多,对于这样的现象,如果还一把尺子,显然不合适,因此我采用了灵活的分层形式进行教学,在翻译文言句时,对于那些不会组织文意的学生,分别起来翻译,直到弄清为止,而那些早已理解的学生则给她们提出高一层要求,要求根据这样的翻译背诵该文言句,等到那一部分学生会翻译再来检测这一批学生的背诵情况,这样一来,一堂课下来,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课后不需花更多时间背诵,而另一批弄懂了翻译的学生回家背诵自然也不会吃力许多。三、分小组教学又是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有些课文形象记忆的可操作性强,上这样的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表演小组,让他们进行表演记忆,恰当地运用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这样的课时有一种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就感。因为是小班,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展示的机会,如上《核舟记》时,在描写东坡、鲁直、佛印这三个人的姿态这一节,我让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分别担任三个角色,把各自的动作表演出来,边表演边记忆,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已会背诵这一小节,只需要回家趁热打铁熟悉一下就可以了。学习《醉翁亭记》时,在介绍醉翁亭的时候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先写琅琊山,再到酿泉,最后写到醉翁亭,我就在班上让学生临时组成了3人一组的导游小组,上台当小导游,依次用形象的语言介绍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同学们热情参与,笑声不断,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全班表演之后,这一段文字的翻译和背诵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生应该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都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这样的课也主要用小组交流的方式,4到5人为一小组,向组内其余人员推荐介绍好文章和好书籍,每次指定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记录评价打分,本人在班上进行大组交流。这样的小组和大组交流凝聚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精华,成为学生们所能乐于接受的上课形式。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实践,按小组分配任务,一般可分成4到5小组,每组由1到2人担任小组汇报的主持人,轮流担任,汇报时限定时间,并进行评价打分。以上两种小组交流和汇报的形式因为是在小班里实行,时间显得比较宽裕,收效较好。
以上是我在小班课堂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验,如何让小班的语文课堂显得更有生气,让语文成为学生们喜欢学习的科目之一,还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实行,总结经验得失。
扩展阅读: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小班化的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它有许多大班教学所没有的教学优势,本文在论证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结合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所尝试的教学方式进行论述,主要围绕如何让小班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动脑筋,都发言的思考,以及在小班中实行分层教学,分小组教学的实践启发,主要动机在于如何提高小班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小班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过去的班级一般有四、五十位学生,有的甚至不止,这样的大班教学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教师上课的音量要高,否则坐在后排的学生就听不清,如一个班遇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很容易影响全班的课堂纪律,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的心理和同学们学习的情绪。许多时候因为时间和人多关系,教师不能考虑全面,照顾全体。
现在实行的小班化,一个班30人左右,大大改善过去大班的许多不利因素,人少教室显得很宽敞,教师上课不必用很高的声音,全班学生就都听得很清晰,教师能很好地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态,能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心理,便于更好的教学。
小班化有如此的优势,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在上课实践中多总结经验,多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两年来的小班化的教学中,也尝试进行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的效果还不错,现归纳如下:
一、让主动举手进行有效的回答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一种风尚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注重不同文体现代文的赏读与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应当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我们教师总适应提问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往往只有几名学生反复回答,而其他学生只是坐听答案,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也只变成少数几个人的“专利”,而且这种做法还会导致这一小部分同学产生“回答疲惫”的现象,所谓“回答疲惫”,就是因为他们回答次数过多,且没有比较,往往回答问题时,不经过认真思考,信口说来,导致回答的正确率减半,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做题答题也没有多少好处。小班化的实行,可以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完全可以让指名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如机械性地提问,势必会遭成一种紧张气氛,特别是提问那些以前不爱在课堂上说话的同学,他们站起来往往磨磨蹭蹭,吞吞吐吐,声音也极小,使人无法听清,这样就会让其他学生等得着急,浪费了时间,为避免此类现象的不良影响,我给学生回答问题提出了目标,即课堂上实行计次回答的方式(但每次回答对才能算1次合格),以一星期为计算单位,回答次数在前列的加平时分,或减去一些对他们来说可以减去的作业,而反之回答次数在后列的,特别是悬殊很大的加写一篇作文,这样一来,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生怕漏掉一次自己会回答的问题的机会,我作了一个统计,第一个星期,回答合格次数在12次以上的占1/3,5到8次的占1/3,而只有1、2次甚至0次的也占1/3,按照约定,1/3的学生获得了加分,并减去了抄写字词的作业,1/3的后列学生利用休息日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落后了》的作文,结果每一位写作文的同学都写得非常恳切,他们在作文里把自己不敢举手回答的心理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招致别人的讥笑,并下定决心在下个星期有大胆的表现,在第二个星期的开始,我先简单地小结了一下情况,给这部分学生以鼓励,也对其他同学做了一个交代。如期所至,这一节课上不少胆小的学生果然战胜了自我,不再保持沉默,也勇敢地把手举了起来,第二个星期下来,1/3的学生回答合格次数在10次左右,剩下的学生回答合格次数最少也达到了3次,跟第二层次的学生已悬殊不大,作为鼓励手段,这一周没有学生写作文,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因为同学们的配合,上课的容量明显变大,气氛活跃,收效好,更没有同学敢走神,每周写作文的学生也非常少,这种良好局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特别喜欢上这样的课。
二、分层教学是小班化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注重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与联系,使差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优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做一些难度大一点的练习,诸如概述课文,复述课文,看图口头作文,课堂演讲,利用工具书自己进行大量阅读,或给定谈话题目做自由发挥,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分层教学在大班中也可以实施,但教师的精力显然顾不过来。分层教学的另一含义就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等方面体现出来。使优中差的学生依据他们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克服那种课堂教学中照顾优生,差生当陪读;照顾差生,优生又觉无聊顾此失彼的不和谐课堂状况。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的翻译理解极其背诵是教学的重点,经过初中一段时间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出现明显差别,那些记忆力好,善于积累的学生在后面的文言文学习中轻而易举,而那些记忆力不佳,对语言的理解又差的学生明显吃力许多,对于这样的现象,如果还一把尺子,显然不合适,因此我采用了灵活的分层形式进行教学,在翻译文言句时,对于那些不会组织文意的学生,分别起来翻译,直到弄清为止,而那些早已理解的学生则给她们提出高一层要求,要求根据这样的翻译背诵该文言句,等到那一部分学生会翻译再来检测这一批学生的背诵情况,这样一来,一堂课下来,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课后不需花更多时间背诵,而另一批弄懂了翻译的学生回家背诵自然也不会吃力许多。
三、分小组教学又是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有些课文形象记忆的可操作性强,上这样的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表演小组,让他们进行表演记忆,恰当地运用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这样的课时有一种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就感。因为是小班,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展示的机会,如上《核舟记》时,在描写东坡、鲁直、佛印这三个人的姿态这一节,我让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分别担任三个角色,把各自的动作表演出来,边表演边记忆,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已会背诵这一小节,只需要回家趁热打铁熟悉一下就可以了。学习《醉翁亭记》时,在介绍醉翁亭的时候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先写琅琊山,再到酿泉,最后写到醉翁亭,我就在班上让学生临时组成了3人一组的导游小组,上台当小导游,依次用形象的语言介绍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同学们热情参与,笑声不断,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全班表演之后,这一段文字的翻译和背诵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生应该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都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这样的课也主要用小组交流的方式,4到5人为一小组,向组内其余人员推荐介绍好文章和好书籍,每次指定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记录评价打分,本人在班上进行大组交流。这样的小组和大组交流凝聚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精华,成为学生们所能乐于接受的上课形式。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实践,按小组分配任务,一般可分成4到5小组,每组由1到2人担任小组汇报的主持人,轮流担任,汇报时限定时间,并进行评价打分。以上两种小组交流和汇报的形式因为是在小班里实行,时间显得比较宽裕,收效较好。
以上是我在小班课堂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验,如何让小班的语文课堂显得更有生气,让语文成为学生们喜欢学习的科目之一,还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实行,总结经验得失。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36076.html
- 上一篇:高效课堂第二阶段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