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对接产业园情况汇报
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纵深推进
XX市高级技工学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汪洋书记在《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上的重要批示精神和201*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技工院校对接产业园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校园对接工作的合作形式和人才培养路径,XX校长把校园对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落实,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如何贯彻落实省厅文件及会议精神,制订推进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实施方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势推进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学校高度重视推进校园对接工作,认真学习汪洋书记在《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上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全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校园对接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有益探索,把思想和认识都统一到“与工业园区对接合作”就是通过强化校企深度融合,采取企业送岗位,学校送学位、送技能、送服务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办学和教学模式,着力培养与园区需求相适应的技能人才。
为认真做好推进与产业园区对接工作,学校成立了由XX
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与产业园区对接合作工作领导小组。XX校长经常亲自带队走访XX市高新技术开发区、XX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以及园区企业,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企业负责人洽谈学校与园区、学校与企业对接合作事宜,与工业园管委会、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园区企业台帐和用工需求台账。目前,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知名企业达38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45个,与企业在校内共建生产实训中心3个。
二、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新模式
(一)在XX产业转移工业园设立XX市高级技工学校高新区分校
为使学校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的需求,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学校积极与XX有限公司联系、洽谈,商讨校企共同建设XX市高级技工学校高新区分校事宜。201*年X月X日,XX市高级技工学校高新区(XX)分校正式揭牌成立。XX有限公司将公司二期厂区东北约90亩用地划拨给我校建设分校。根据XX市高新区以手机生产为主的新电子企业与制作型企业居多的现状,分校已开设机械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五个专业,初步建立了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电子应用技术等四个专业的企业生产教学车间,教学实训设备价值100多万元,为企业在
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600余人。
(二)在XX工业园设立“厂中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双制班”,积极探索“招生招工、送岗送学”办学机制
我校与XX工业园合作,设立“厂中校”。XX公司在厂区安排独立楼房作为分校课室,安排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教师,企业的生产车间开放供学生实习。XX集团生产部经理XX、生产线资深高级技师XX与我校服装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和商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制定人才考核方案。我校10级、11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先后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学习生产一线的技术,为XX公司开展“送教下厂”、“校企双制”培养员工260多人。
(三)与XX等共建校企合作生产实训中心,在校内设立“校中厂”,开展产教研训对接合作
我校与产业园区内规模最大的XX公司共建校内生产实训中心,“XX公司手机维修车间”和“XX公司模具生产车间”进驻我校。企业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车间搬进校园,企业技术工程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学生在生产线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我校与产业园区内的XX厂携手合作,将我校的数车、数铣车间作为“生产车间”。XX厂负责提供产品加工材料、图纸,并安排资深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学生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产品验收合格后将全部销往国外。XX集团还向我校捐赠了10台XX成套冰箱和一大批先进压缩机,共同推进XX家电维
修车间建设。XX老师与XX市XX有限公司XX技术总监带领学生参与“冷库试运行”项目研发工作,XX老师与XX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增加红外线的控制距离”项目,深入开展产教研训对接合作。
(四)校企联合招生,举办冠名班,变“单人舞”为“双人舞”,培养适销对路的企业技能人才
为更好地学习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改变传统的学校跳“独舞”的单元办学为校企跳“双人舞”的双元办学,更好地培养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学校与部分企业强强联手,合作举办冠名班。
我校与产业园区中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XX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XX班”;与XX公司联合举办“XX班”;与产业园区内规模最大的XX公司联合举办“XX手机维修班”和“XX储干班”;与XX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联合举办“XX班”,设立“XX奖学金”;与中国IT职业教育品牌XX联合办学,设立“XX特色班”;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全球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XX合作联合举办“XX”冠名班,校企联姻,共同招生,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目前,我校冠名班在校生人数630多人,为园区合作企业定向输送技能人才1000余人。
(五)校企深入合作,着力打造校园对接工作环境下的
专兼职优秀教师团队
技工院校对接产业园工作,关键在于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校园对接工作教师队伍,对贯彻落实校园对接工作尤为重要。我校携手企业深入合作,着力打造适应校园对接工作能力要求的优秀教师团队。一是聘请企业优秀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如服装专业的XX老师,他原来在深圳一家企业做师傅,月薪8000元。我校高薪聘请他到校任教,他带的学生在校学习一年,自己穿的衣服就能自己设计、打版、裁剪、缝制。XX年他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荣获服装制作工全省第X名,评为“全省技术能手”。二是长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老师。我校聘请XX市XX有限公司制造部工程师XX。XX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XX,XX市XX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工程师XX,XX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技术总监XX,XX市XX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经理、工程师XX等担任学校兼职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教学中引入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三是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对教师进行传、帮、带。学校邀请XX省科学院自动化工程研制中心XX到校主讲《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专题讲座》;邀请XX市XX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综合部副经理XX为我校教师举办“雅阁新技术指南”讲座等,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积极构建技工院校对接产业园工程长效工作机制
(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良好的对接、合作运行机制我校设立了推进与产业园区对接合作办公室,专职负责推
进与产业园区对接合作的日常工作。制订了《关于推进与产业园区对接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推进与产业园区对接合作管理办法》等制度,为推进与产业园区对接合作构建
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二)与园区管委会共同建立动态反馈机制
及时掌握园区企业动态,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和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学校与园区管委会共同建立了动态反馈制度,及时收集了解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用工条件、等信息,建立台帐。建立园区管委会、学校推进与产业园区对接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合作企业三方定期例会制,定期召开会议交换意见和建议,及时研究并解决校园对接、校企合作办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构建集团化办学体制,推进区域技工教育发展学校着手筹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技工教育集团,由我校牵头,将XX市范围内的XX技工学校、产业园区内知名度高、实力雄厚的企业(如XX、XX、XX、XX、XX等)纳入集团管理,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一二年八月十二日
扩展阅读:无缝对接——城市主题产业园发展
主持人:水石国际理事长邓刚
【邓刚】:首先我想邀请一下今天的八位发言嘉宾!先做一个合影,请八位嘉宾到前台。【邓刚】:同时也邀请我们的主办方和协办方和产业中心时代建筑杂志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和UED的彭总请来前台。
【邓刚】: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下午好!现在我宣传,由水石国际、天安数码城主办和红坊以及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协办的城市主题产业园发展论坛,现在正式开始!
今天有很多朋友来,这里面正向我们的主题一样叫:“无缝对接”。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会嘉宾,他们是:来自于政府、学校和行业机构的朋友们!首先我们介绍!
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博士;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青岛市城阳区常务副区长张希田;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
在我们无缝对接的四方嘉宾中间还有来自于我们投资开发机构,他们是:天安数码城集团总裁戴宏亮;天安数码城设计总监雷强;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郑培光;珠海地产规划设计中心副总经理张建;绿地集团商业综合开发体研究中心总监朱大鹏;上海何景开发公司总建筑师蔡凤佳;华远地产副总经理李伟。
来参加我们论坛的投资开发除了刚刚提到的名字之外,还有来自于复地集团、华润置业、上海城开、东湖高兴,亚太集团,协信地产、厦门建发、华浩控股,常州银特,这些机构的朋友们也欢迎你们!
今天我们邀请到场合第三类的嘉宾是设计咨询的朋友们,首先我要特别隆重介绍的是来自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筑森国际董事长总经理善国伟;还有我们论坛的主办方水石国际的众多领导他们是执行总裁离亮,严制,王煊,景观设计总监黄莹,还有我们法务总监何佳华。至此之外,还有中建国际、泛亚国际、华中建设等朋友和领导。
在今天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在所有的朋友中间,还有一个非常特别,非常重要的群体朋友,那就是我们的媒体机构,我这边特别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来自于我们同济大学的出版社社长和时代建筑杂志社的主编师文君。以及来自于城市环境设计主编彭里向,还有香港商报副总编张得宝。大家还看到了在我们前台就坐的一些朋友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于网络的媒体和其他的媒体,他们是网络媒体中间的筑龙网,Archina、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地产中国网,今天在实地进行论坛的同时,将多网上进行全程的直播,包括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及时的微博更新报道,还有我们专业的媒体,来自于建设设计专业的建设师、建设时报、风景园林、时代楼盘、超越、设计家、设计新潮、我们财经类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财经频道,21世纪经济导报,解放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明日风尚和品质的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下面我想进入论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我们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嘉宾发言!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中国很多城市包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主题产业地产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我们众多的关注方中间,除了政府、高校、设计咨询机构和投资机构之外还有很多朋友在关注他们,今天下午,我们将将从宏观经济政策,从项目实践,从设计咨询,从项目运营等等角度,对这个主题进行发言,虽然今天发言的是八位嘉宾,我相信随着我们网络的传播,包括我们邀请的其他嘉宾都可以分享到其中很多精彩的闪光点也欢迎你们的分享与加入。我们会分为上半段和下半段。上半段有四位嘉宾,我特别想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议程稍有改变,因为我们有重要的嘉宾,对原定的议程做了稍做调整。下面进行上半段的发言,首先邀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发言,朱院长的发言是动态规划/城市新区建设的新方法探索和研究!谢谢!
【朱小地】:我先讲两句客气的话,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被邀请参加今天的论坛,而且在论坛上,结识来自于各方面的朋友,我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这是非常高兴的事情,我觉得建筑师视野的应该不断的开放、能够把城市的问题,纳入到建筑师,日常的工作和思考当中去,这是我的一个愿景非常愿意参加这个论坛的原因。
题目也是临时想的,我一会儿再解释一下,整个论坛的题目是城市主题产业这样一个内容,我想虽然时间短,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的工作跟大家进行汇报一下,一个是说这种主题产业在城市某一区域,由于区域的本身特点,历史的一个发展的原则,逐渐形成带有明显指向性的产业,就像我们红坊街区一样有这样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我也做了一些项目,简单跟各位汇报一下。
介绍一下北京一个会所的设计,这个会所的设计,实际上也是在一个北京一个铁道的旁边保留吸收的一片场地,这个场地逐渐也形成了以美术馆、会所、画廊等等这样一个集群。位置是在红色的这个位置(见PPT),往这边是北京很有名的今日美术馆,这个位置是在北京的东四环、长安街南边、路西的地方,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方案,这张图是原来这个场地的情况,红色的地方都代表原来即有的建筑都是波顶的,基本上是波顶的50、60年代形成的,比较简陋的工厂的车间和库房,这是当时的一些情况,这儿不是介绍这个方案,就简单放一下。(见PPT)
这是在做这个设计时最后形成方案的建筑图,整个方案加入了几个元素,一个是这个会所主要的空间这个位置,我们叫主吧的位置。还有一个部分是这个围墙和入口的部分。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一个通过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吹花门的演变成新的大门,还有后面房子的前面加了一个通廊,把后面几个房间连在一起。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房子是最南边,南边的房子,中间一部分,北部,西侧还有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是一个辅助的功能,包括厨房、一些设备机房,这边的房子就是做成画廊。后面那个是一个VIP的房间。整个的空间格局通过这个位置进入,这个门是平时关着有一个移门的效果,人是南北通道输送到这里,这里是卫生间和财务结帐的部位,这里一层是水槽,北边的是VIP,招待一些客人时单独的小房间。向南走走到画廊里面参与活动。
现在的房子和以前老的房子之间有一个旋转的角度,主要是强调了一个新和旧的关系。有一个拼贴的感觉。这个院子整个的环境,主要是一些非常好的树,刚才看到这些树的保留是非常好的资源,这个房子本身是植物和墙木是仅仅围绕在一起。可以看到这两棵树非常重要的梧桐树非常大,北边这里有三棵白皮松,包括这里院子的植物都给予保留,使得建筑和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我讲这个案例的意思是说,我觉得在这种比较有历史积淀的一些特有的区域,建筑师的工作不是简单来表现自我的能力,实际上是尊重环境,新的动作和老的背景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考虑到一个非常准确的,我们工作的一个“度”的把握。这样才可以把真正过去遗留在场地上的环境,能够发展,能够继承下来,同时植入新的功能。
这个项目建起来从设计到建成三年的时间,总共是1千多平米,我简单放一下这个环境。新的材料,我觉得因为老的材料还是很朴素的,当地的砖墙、粉墙的那种概念,新的材料,新的建筑采用了更朴实的,包括有一些瓦岗铁、玻璃、一些木地板包括沿着地面这样的方式来做。这种是把北京特有院落空间的特点表现出来,院落和建筑突出它的层次关系,这是设计的理念。
我最近还在北京的大士喇地区,老的历史保护街区里面做设计,实际上可以看到这种北京的大士喇地区,它的城市街里保护比较完整,特别是宣武区这边更新的力度还不是很大,这个房子是在这个位置上,本身这个房子还在做,还有38号院在这个位置上,一共这次做了三个院子,做完以后,应该我当地的西城区政府非常满意,现在这个工作已经演变成一个集群设计,正在开展。
我讲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说这是原有的房子,通过过去几十年的改造,实际上它的城市的四合院的民居已经被破坏掉,实际上在新的房子里,我们不是简单通过建筑师的工作来改变这个街区的条件,我们新的设计里面,力争把过去传统街区的机理织补起来,包括东侧和西侧四合院的机理非常清楚,我们在中间还是加了一个南北朝向的一个正房,形成了两个院子,这部分是剧场前面是接待和酒吧的功能。(三井胡同)沿街的地方我们希望是完全敞开,通过过厅看到剧场里面上演的节目,这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场所。这个设计图纸正式方案图设计已经做完了,正在建设这个项目。通过这两个案例想讲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包括我今天来到红坊这个街区,大家都非常乐意在这个街区里面漫游,坐下来一起来聊天,体会这个空间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城市里面,并不缺乏这样的条件,或者说我们城市的所有的街区都有可能建设成这样一个环境,为什么现在我们并没有这样一个条件,相反这种老的街区具有本来应该是被更新的街区,反而能够更吸引人呢?我个人理解我认为还是一个公共空间的问题。这个公共空间,它的核心的标志就是开放性,就是步行以步行为主的这样一种开放空间。
这里面我也做了一些研究。我想跟各位交换一下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张图(PPT)可以看到传统空间的划分,这张图可以表明我们传统空间的划分规划上的现状,灰色的部分是城市道路用地空间。白色部分是属于建设方自己购买土地的范围。黄色的部分是建筑所占据空间的一个概念。可是我们城市里边随着建设的过程越来越拥挤,质量越来越差,和现在的比如说红坊这个街区就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我们到这儿感觉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我可以很安静的和我的朋友一起聊天,漫步,这个过程,我们城市到底缺乏了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城市,随着我们文明的进步,倒不如以前?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情况呢?我做了一个分析。
刚才那张图可以看的,我们的用地红线和道路红线完全重合的,我们给这个城市的空间没有真正考虑到公众的自身在城市里生活的必须的条件,也就是相对应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城市里空间已经全部划分完了,这里边就是我们城市道路空间,这部分就是城市建筑空间,实际上虽然人可以在这里行径,但是人的行为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我把这个城市空间进行了重新的划分,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强调公共空间的研究有很多,也有很多的成果,什么是城市公共空间以及规划管理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把城市公共空间重新划分了一下,这个空间不是你买的地的空间而是你的建筑所占有的空间。道路空间是什么?道路空间是机动车道路所占用的空间,而不是自行车和步行路空间,包括城市绿化,这些空间都是公共空间。所以这样讲,除了城市里面的建筑所占用的空间和机动车所占用的空间之外那部分全部都是公共空间,而这个公共空间要得到充分尊重,不光是我们城市主体产业,新的主题产业的区域能够形成,而我们城市本身都将有所改变,或者是真正的有所改变。
把这个城市空间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大家可以看到,上张图是我刚才介绍的一个空间图的形式,下面的图就是把我们建筑以外的空间和道路非机动车以外的部分,绿的这部分,我们把它当做是公共空间,以此来重新界定规划的工作,设计的工作,和管理的工作。这张图可以看到原来的空间是这样子的划分,现在的空间是把建筑物和空间外面和机动车外面这种是我们城市公共空间,这是我们觉得这样一个重新的划分。因此城市规划管的不是建筑,也是简单的交通,管的是这部分,我们城市的管理者,他的责任是代表公众利益来实施管理,为公众的城市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场所。这里有一个重新提出了一个城市空间系数的概念,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系数和建筑密度之间是互为补数的关系,过去我们关注都是建筑密度,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建筑密度之外的空间系数是多少。由此提出一个规划管理的新的控制方法也就是说,开发商和政府,跟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怎么能够平衡呢?也就是说我们要制定一个相互协调的关系。那就是说,开发商在这边,在追求容积率的系数的提高的同时,你要给我们的城市让开更多的空间,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
我们把这个关系的控制方法作为我们的动态规划的控制线,今后每个产地的规划建设的可能性,并不是简单的政府给我一个用地的规划意见书而是通过开发商自己的选择,在这样一个图表里选择自己适宜的容积率和空间系数的对应关系。因此这个规划是动态的,是根据开发商对市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了解的程度,来做的一个选择。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比建设方更关心自己的项目建设的成功。这点我觉得我们政府不能代表所有的城市的甲方也好,或者间接的公众利益来简单的实施管理,这是一个互动的。我们社会是一个平衡的管理。
我讲这个概念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数据,对每个场地,每个场地进行重新的规划,而不是过去从上自下的规划,而是反过来从下自上的规划,因此有一个关于功能的混合的问题,包括今天我们的红坊这个区域,绝对不是单一功能的。它的功能是一个混合型的,而这个混合在哪里?原因在哪里?是对整个生活,对市民生活的功能的提供。这个功能,我们过去的规划没有这个数据,所以规划要真正改变我们的模式,要通过数据说话,您哪个产地,包括你的土地产业园到底要做什么,以这个功能为主,但是要相辅其他的功能相配合这就是一个功能混合。过去国外有这样的功能混合的理论,我们怎样实施在我们的城市中来?这就必须要通过我们重新的尝试。
这个功能从哪儿来?这个功能的指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本地、全国甚至世界上相关的产业、项目的经验得到我们的控制的数据,这也是一个动态规划的一个基本的数据说话支持我们最后规划的形成,当然这个方法就是把这个项目进行重新的划分、统一的编号,道路的划分,什么样的道路格式是最合适的?这就是一个要研究的过程。当然还有一些公共空间界面的关系,包括道路空间贴线率,怎么样形成富有生机的城市环境,还有政府角色问题,你到底是怎么做?这里面也有很多内容,没有时间讲。
我讲这些概念是讲什么?这个主题产业园如果是一个新的产地,新的开发区如何设计呢?我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我简单的放一放。这个是北京未来科技城南区核心区,是中组部牵头把13家央企搞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一个新的街区,我理解的城市功能的转移问题,因此主题产业园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功能,一定是一个城市功能的转移和进一步的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就是我对这个项目本身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考虑,都是为了做科研要建设的房子,实际上它是北京城市功能,属于首都功能新的发展区。刚才讲到的实际上这个工作方法就是在整个的总图包括道路网格、地块划分,地段划分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做高之后,对每个产地每个土地刚刚讲到的动态控制,进行一个详细的设计这个控制是我们根据对北京或者全国各地的城市,类似地区发展的数据的统计来做这么一个工作。这样对每个街区都进行一个梳理,也包括了场地每个场地的地面开放空间,裙房的开放空间以及地下的开放空间进行详细的规划。包括停车,停车场地。包括道路断面设计。
由于得到一个统计表,对每块地进行细致研究后得到的总的统计过程,可以看到地上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是最后再一个区间内,随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规划管理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内容。当然每个地块,包括要明确政府的责任,有些地块拿出来要由政府来提供给这个区域进行创造城市公共空间这些等等,包括贴现率的处理,包括实际上每个地块进行建筑设计的初步的尝试,把它变成我们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这是每个地区都要做,当然这个工作量非常复杂,非常繁重,但是我们作为建筑设计院没有别的办法来加入规划的工作,只能通过这样细致的工作来探讨这种规划的新的可能性。这个图,形成了这样一张效果图,实际上每栋建筑不是真正要做出来,但是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是这样一个,应该说以步行系统、公共空间、城市界面一层层推进而形成的规划的成果。大家可以看看。这些办公建筑功能的形态就变得很复杂,你开发商拿到项目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选择的可能性。我想值得一提是这片,这片是我们提到的居住建筑,按照动态规划的研究,每个项目的空间中间空的部分作为我们设计的内容,因此住宅区的形象我觉得完全可以改变,我们现在盖的城市中盖的板楼、塔楼就像兵营一样,根本不属于城市的概念,这个图表达了我们在规划居住建筑这片,把不同的功能加进去有会所、餐饮、有活动中心、有类似于酒店或公寓的这种房子把这些项目放在一起这才是我们真正城市需要的城市空间,城市的形象,也就是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真正主题产业园的概念才真正能够实现。以这个案例提出我的动态规划的观点。
最后还有一个小的项目,最近正在做一个小的项目,刚刚开始,这个项目虽然规模小,也完全可以通过城市空间的为目标的设计把这个项目做好很小一块地做的设计,形成的平面不是简单的建筑怎么做,而是结合了中心花园,每个院落的花园的关系,形成不同的式廊把建筑很个体的放在一起,当然建筑的甲方非常喜欢古典西洋建筑,无所谓,不代表我们的建筑做成什么样子,我可以先规划给他看,每个房子可以集群建设,慢慢的建设把它完善,实际上房子在做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完全的立面是怎样,城市空间是怎样的?你可以把城市的空间作为我们设计的主体来进行一个尝试。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邓刚】:谢谢朱院长,感受很深,感觉朱院长的U盘就像是一个神气的锦囊,随便从中抽取一块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将有请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教授给我们精彩发言,刘教授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去探讨城市主题产业园和宏观经济的关系。谢谢!【刘伟】:谢谢主席!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样一个论坛,对我来说是很要紧,很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是学习经济学,我下面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城市主题产业园谈一点点意见,算是一个讨论,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讲一下中国经济成长的阶段与城市主题产业园发展的机遇。
中国按GDP来算,到去年年末我们GDP的总量突出了40万亿,按通常的汇率折算成美元应当是5万9千亿左右的水平,这个水平在世界上占全球GDP的比重是7%多一点,排在第二位。我国在这个阶段它的经济成长来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个方面,它的工业化没有完成,城市化也没有完成,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它的工业化和它的城市化进入了在历史上来看,空前加速的时候所谓空前加速从工业化来说从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这样的产业转型,我们国家的工业化从目前来看,除了北京和上海完成率达到100%,也就是工业化率达到1就是100%,其他的省市目前都没有达到100%,东部沿海地方,工业化大体上完成了70%以上,中部和西部一些发达的省区,工业化大体上完成了50%和70%,西部一些落后的边缘民族聚集的地方还在工业化的前期,最低的象贵州省,工业化率按当代国际化衡量只达到了30%左右,我们全国平均来看,工业化到了什么呢?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也就是说一个加速时期,产业革命朝着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阶段开始深入,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就是投资需求特别大。所以拉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另外一个方面,这个阶段,它的产业化到了这个程度,工业化到了这个程度,依存的空间一定是要求城市化,201*年后人类主要生活在城市中,我们现在不到50%,我们是48%几还没有达到当代全球城市化的平均水平。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达到30%-70%之间是这个国家城市化加速的时候,我们在1980年我国城市化是14%,经过32年的发展,到去年,我达到了48%以上,进入了经济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上30-70%城市化率的快速成长的空间。而这个区间,刚好就是和工业化加速相吻合的,这个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刚好和中等发达国家穿越上中等阶段达到高收入发展中国家,也就是当代新兴经济国这样一个过程。我国现在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上。
这个阶段一个是城市化加速,一个是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加速。刚好城市主题产业园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就遇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会。因为大汇聚了这三个要素,一个是城市建设、城市基础开发、房地产开发。另外一个是城市功能,用城市改造社会生活的节奏,用城市化的推进适应人类新的生活要求,再有它汇集了产业革命,或者是主题产业,本身它是主题产业园开发的灵魂所在。所以我们说产业作为一种明确的主题,汇集各种各样的城市现代所要求的功能于一体,然后再加入成为基础建设的支撑,这就构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命题。所以说中国现在关注城市主题产业园不是偶然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一种要求,而我们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
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我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我们知道刚才我们讲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到了中等收入的阶段,是有一个机会。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都进入空前加速的时候,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表现的比较快。比如历史上英国人在这一段产业革命的时候,前后大概保持了70年的高速增长。法国人在这一段是保持了60多年的增长,美国人保持了将近50年的高速增长,日本人在这一段保持了接近30年的高速增长,包括我们的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邻居新加坡也好、韩国也好,在他的经济增长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也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阶段要保持实现高速增长,使它一举达到现代化的门槛,这是一种历史机会,或者是一种可能,可能不等于必然,能不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必然,需要创造很多条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经济增长拉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效率,一定要突出创新,否则就不可持续。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东亚一些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等也是经过一段发展之后到了小康阶段,长期停滞、动荡不安。特别是到了90年代末,原来形成的增长基本上作为泡沫被经济危机冲刷掉了。现在最近发生的中非危机,国民收入水平是显著的,相对的富裕程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到了小康阶段长期停滞。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中东北美危机,或者叫做阿拉伯之春。但是前前后后的根本经济原因就是因为到了小康阶段之后,难以保持继续旺盛增长的势头,穿越不过中等收入。
我们国家现在到了中等收入的阶段,我们有一个历史机会,按照我们现在的预期,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通过这五化所表达出的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大体上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大概是到2030年能够基本实现。如果快一点,有可能2025年实现。我们的全面小康达到上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目标,预计2020年能够实现。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当代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在产业革命上叫基本实现工业化,也就是在这五化当中工业化要率先实现,再用5-10年的时间,在2030年之前能够成为当代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当代所谓新兴经济国。所谓新兴是两个方面的新兴,一个是发展意义上的新兴,完成现在国际标准意义上的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一个是经济意义上的新兴,完成当代的国际化和体制上的市场化。大概在2030年之前,如果再往下走没有别的大意外,能够顺利的稳定增长,预计到2050年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所以我们现在把它称作:“到2050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30年能够成为当代新兴经济国,2020年能够成为当代全面小康的社会。这就是我们大体的前景。
按照这个前景和趋势,至少在203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可能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和这个势头相联系,各种产业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所谓的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发展,就有一个的长的,可持续增长的机会。机会是可能,要把它变成现实需要条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有效率,否则就有泡沫。那么就要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不陌生是产业革命,制度创新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文生活变化的历史要求,推动社会结构,使它更合乎人类成长的需要。如果不创新会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之所以有一些国家陷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井,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创新力。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如果从技术创新来说,如果技术创新力弱就会发现很难找到新的投资机会,很难找到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空间,很难有新的产业开发出来。虽然有钱,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国民是有存款的,是有储蓄的,但是他有钱有储蓄很难转化成有效的投资,转化不出去。转化再原有的产业结构、技术条件下转化,只要一转化就是重复建设。重复建设在经济火爆的时候,市场需求活跃的时候不要紧,特别是国际市场活跃的时候,国内消耗不掉可以卖到国际市场。但是当危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出口需求锐减,过剩的产品和过剩的产能之间矛盾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形成了经济危机。也就是说前一个时期低结构、低水平的增长就是一种泡沫,就会被经济危机冲刷掉,所以就实现不了稳定的高速增长。
从制度创新来说首先是市场化,如果市场化水平不低,意味着大量的资源和机会控制在权利部分,而不是通过市场部分分配,集中在政府权利部门。那么企业和居民要获得这个资源、这个机会就不可能通过市场竞争道路,只能通过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唯一的途径就是行贿。如果市场化创新的同时,这个社会的制度创新更加滞后的话,就使得掌握巨大权利的使用,缺少必要的民主、监督和法制建设和权利可以乱用。政府掌握巨大的权利又缺少制度约束,面对的是一群如狼似虎,整天想腐蚀他,想从他那里获得机会的商家。几乎所有陷入中等收入陷井的国家共同的教训就是制度创新滞后,同时技术创新滞后,导致本来他在这个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增长的、可持续的长周期,一举实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国际标准下的现代化。但是它可能由于创新力弱,穿越不过中等收入陷井,就把这个历史机会一拖再拖,甚至根本性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创新力弱,又有钱,又要带动增长,又要投资,没有产业开发怎么办?搞房地产。所以房地产单向的作为主要产业在这个阶段迅速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房地产卖不掉怎么办?搞次贷。使没有能力来买房的人能够买房,用房地产吸纳资金,形成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经济活跃,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的一种伤害。
我们知道从工业革命历史以来,经济增长所有的高速增长,包括城市化的带动,工业结构的升级,实际上都再一个产业革命支撑的基础上,而且产业革命通常有它的主题内容。比如说18世纪下半夜当时的产业革命是纺织业,带动了第一轮产业革命。19世纪初钢铁业推出带动了一轮产业革命,19世纪末汽车制造业崛起,带动了一轮产业革命。20世纪30的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研究,开始带动了一轮新的产业革命,一直到现在。我们从20世纪70年代往后,生物技术革命开始崛起,有可能引领下一轮新的产业革命。所以我们说从产业革命的规律来说,一般一个重大的产业技术的研究,研究期一般是30-40年,然后它的成长期,就是作为产业开始收获大概要40-50年。从产业的技术创新到产业成熟起来,前前后后应该有70-80年的时间,大体上是这样的,当然更细致的还有很多。
我这里要说的是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开发如果跌入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不具有可持续性,不仅是这个产业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对以它来拉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也具有不可持续性。它一定要和产业创新联系在一起,否则很难真正的持久。
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
最后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宏观调控。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98年以前,那个时候主要是需求大于供给,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紧缩性的政策。第二阶段是99年-02年,这个阶段是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不足,再加上98年亚洲金融危机,失业比较多,,特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比较多,那个时候不是物价上涨,而是通货紧缩。03-07年是高速增长,同时投资过热,但是投资过热的同时消费领域过冷,需求不足,所以我们的宏观调控当时采取了结构性的调控,我们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08年以后特别是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影响到我们国家,加上我们原来的内需不足,所以总需求疲软形成一个问题,所以我们采取一揽子措施,货币在08年下半年新增了4.5亿的贷款,09年新增了9.8亿的贷款,大量的票子出去,大量的投资出去刺激经济,取得了成效。从去年10月份以后,宏观调控择机退出,一方面面临通货膨胀巨大的压力,而且我们的年存款利率大概是3点多,如果通货膨胀率是6点多的话,副利率的水平很高。而且这次通货膨胀还有它的特点,我们有成本推动的特点,成本在提高。
我们这次通胀还有国际输入的性质,像石油、大都、铁矿砂、玉米等等,这些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在涨,我们大量的依靠进口。国际输入的通胀,国内的政策不管。我们有一个需求拉上滞后的通胀,我们前两年为防危机出去了那么多钱,这些钱要慢慢的表现为时间压力,它带有一定滞后性。现在的政策对前期政策导致滞后的通货膨胀压力是不管用的。所以我们现在的通货膨胀有成本推动的特点,有需求滞后的特点,又有国际输入的特点。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难的选择,一个有通胀压力,同时中国又有内需不足的威胁。国际经济复苏远远不如我们遇到的乐观。因此我们现在既不敢紧缩,也不敢扩张。如果扩张通胀起来怎么办?如果紧缩经济箫条、经济衰退怎么办?所以我们处在这种矛盾当中。
中国现在首要的宏观问题是经济箫条、需求不足,还是通货膨胀?因此中国的宏观政策现在首要的选择是刺激经济,还是紧缩经济?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我最近在几次演讲当中问过不同的人,恐怕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会认为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反通胀,因为通胀起来,责任在他。如果要问起来,现在主要问题是反通胀还是反箫条?他们认为是反箫条,因为他感觉到经济的不景气。如果问大学生,大学生都是很超脱的,他们没有体会到。但是企业和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应当是距离很大。这个距离大是利益问题、责任问题。
我想在这种矛盾的政策选择当中,作为房地产产业在紧缩过程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因此对宏观调控的反应,特别是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但是有一条要适应宏观政策的变化,房地产业一定要强调技术创新,强调发展模式的转变,强调效率的提高。如果单纯要规模,低效率的规模扩张肯定适应不了宏观调控背景下的要求,而我们的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基本宗旨就是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地产开发、房产开发的低效率的模式,提高它的高效率,使它更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合乎人们的需要。我想这是一个方向。
在我看来中国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发展从历史阶段来说遇到一个良好的机遇,从可持续增长来说改变着它的发展模式,从适应宏观调控来说提高着我们的竞争力。因此我想它有着广阔的前途。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校长!认识刘校长是在三个月前聆听过刘校长三个小时的演讲!非常感谢您!下面有请同济大学副校长的伍江教授。大家在今天论坛的会场上红坊、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和我们的伍校长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当时的伍江教授是上海规划管理局的副局长,因为他们正确的决策和积极的推进才有了今天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繁荣和红坊的繁荣。伍江今天跟我们演讲的主题是: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创意产业。谢谢!
伍江: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伍江:为什么传统区域地方和我们新兴产业能这么好的发展关系?实际上在我们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我想大概在十多年前吧,当西方经济面临着重大的转型过程的时候就有提出创意产业的问题。当时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在讨论这些问题,但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多半是就产业的转型而谈产业的转型,并没有把这个新兴的产业跟传统的产业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在物理空间上有什么关系,当时也没有考虑到。但是大家发现一个现象,当时比如说在伦敦比如在纽约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大量的新兴创意产业,出现在传统的老的工业区里面。当然最早的时候,大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老的厂区,第一个位置好都在旧城区里面,随着产业的转型,大量的工业都搬出去了,或者转移了,或者关闭了,腾出大量地理位置非常好的空间,第二是这些工业园区都很便宜,这些新兴的产业需要扶持当然在很多自由市场国家里面,政府的扶持可能不一定会有中国这样一种国家来的大。所以这些低成本的空间,就成为吸引他们的地方。而且大家还可以找出很多证据的证明这个观点。比如十年多前,不论是伦敦还是纽约,都发生过这些新的创意产业园区里面进驻的艺术家设计师抗议房地产开发,来把刚刚成长起来的创意产业赶出去,纽约当时有很大的游行活动。但到后来人们又在想,可能原因不光是便宜,还有更深的原因,其实便宜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说旧的区里面的棚户很多旧的区,他们恰恰看中的是这些工厂,我想这里有更深刻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传统的工业、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传统工业所带来的这样一种空间,跟我们现在产业转移当中出现的新兴产业之间,有着一些对空间上的共同需求。
传统的以制造业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产业,跟我们现在讲的新兴产业之间到底区别在什么地方?很多人从生产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区别。比如说大规模的机器化生产,自动化、高效率,现在讲究创意,现在开始出现新兴的IT产业、网络产业,这些产业跟传统的机器化生产有很大不一样,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我觉得现在的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跟传统的产业特别机器化产业和大规模的生产的产业,制造业之间,最大的差别,我认为是生产的目的性不一样,尽管他们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物质生产,都是为了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生产的需要,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但是一个很大的不一样是传统的制造业,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产业,它追求的是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它追求的是大量性的生产,工业革命,跟中世纪的手工业时代和过去的农业时代很大不一样,就是把个体的生产,转变为大量性的重复的生产,这是一个重要的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重大革命,但是这个革命有问题的,这个革命的问题在于,它在极大的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忽略了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实际上每个人的需要都不一样。而现代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更加追求的满足各个不同的个体的需要,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的创意产业其实只是刚刚开始,当我们的社会还在一个工业化的时代,还没有真正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工业时代追求的就是大量性生产,为更多人服务,当我们的人,今天在这个社会,还在积极的去征购那些大量性的,标准化的生产的产品的时候,我们在买汽车,一个汽车可以生产几万辆,几十万辆,我们在买房子一个房子可以几十万套一模一样,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进入后工业时代,我想现在的产业为后工业时代在起一个重要的启示作用。从生产的本身的方式来看,这样一种生产方式跟传统的生产方式之间对空间的要求又是非常的相似,这个空间越大越好,越自由越好。所以为什么这些创意产业愿意到老的厂房里来?实际上很多地方包括上海也造了很多所谓的创意产业园区但总是没有人气,为什么人喜欢到这儿来?我想这里一定有内在的原因。传统的制造业,传统的机器化的产业,跟今天的创意产业之间在空间上有着极其有趣的微妙的内在联系,所以造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
第二个我想探讨的问题是今天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大量的传统的工业园区被转化为创意产业园区的时候,一方面大量的工业园区被改造为新型的产业,我觉得这是适应了新时代产业转型的大的方向,总的来说符合大的发展趋势,但是当中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把这个传统的产业转为现代产业的时候,我们的政府不知道怎么办?没有办法。尽管我们上海的经委很好把每个创意产业园区挂一个牌子,但是我们私下还开玩笑,除了挂牌子还能做什么?实际上这个挂牌子本身就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因为我们在大量的传统的旧的产业园地,转化为新的产业园区的时候,我们是绕过了现在合法的官方的土地开发制度。我们的政府,在这个当中失去了很大一块土地的收益。我们的规划部门,失去了他本来可以全权的控制,这些土地的发展前景的这样一个权利。本来我们可以说,地怎么按照我们的规划实施,可是现在不能动了。实际上政府在当中不知道怎么办?那我们的开发商,我们参与这个活动的开发者,又是怎么样的?实际上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也不太清楚,很多人抱怨,创意产业园区本来是为了适应新的产业转型的需要,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怎么都变成了咖啡馆了?怎么都变成了快餐厅,当然有人说我们咖啡馆跟人家不一样,喝咖啡的都是外国人,难道外国人喝咖啡的地方就是创意产业,我们中国人喝茶的地方就不是创意产业,这不对。我很同意现在的产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能分清楚每个产业之间,好象要用一堵墙隔快,需要提供更多的选择,它应该提供更多的城市功能的混合性,不论是什么样的产业,它需要在这里面从事这个产业的人,能够得到其他各方面的满足。他可以在这里吃饭,可以在这里休息,可以在这里会朋友,可以在这里谈生意等等等。所以实际上一个好的现代的产业园区,应该同时也是文化园区,同时也是社交场所,同时也是休闲的地方,同时也是公共活动场所,他应该是很多很多功能,从这个意义来讲,在我们大片的新型的正在转型中的园区当中出现很多餐饮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新的园区80%,90%都是餐饮的时候,就有问题了。也有人说创意产业是不是就是数字产业?我们把数字产业动漫搬进来我们就可以了?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可以这样说,但是放远了讲,我觉得仅仅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设计,仅仅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数字产业,不完全能够代表我们所说的产业转型,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产业主要还是为着大机器的批量化的生产,标准化的生产服务设计产业的话,这个设计产业从严格意义来说还是传统产业不是现代产业,现代产业更多需要对个体,设计一个可以不断重复的时装,甚至是传统的设计师,甚至一个针对每个个体的服装,它才带有更多的现代含义。这是当然离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还有很大距离。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可以等一等,我们推动这个产业的时候应该朝这个方面推。
从规划师设计师的角度来看也有问题,因为它不同于,新的土地上,白纸上画画,有的时候建筑师很多创意,建筑师的很多构思在即有的现有的建筑当中,觉得很难发挥,当然里面我认为有一些高手,做这个房子(红坊)的就是一个高手。因为它需要恰如其分的,把原来历史中的空间的特点,建筑的特征,把它保留下来,同时还要让这个空间,符合它所快要有的新的功能的需求,功能还要体现时代的特征。还不能就是在一个厂房里面把这个公司搬进去就完了,早先有过,苏州河边一些仓库基本上不动它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不能总是这样,完全可以在旧的一个房子里面,完全不去改变,就能够在里面100%符合今天需要的,这是很难找到的。或者使用的人,那个艺术家,他有或多或少的怪僻,正常的是需要改造的,问题是怎么改?今天我们看到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具有怪僻的那些艺术家,宁愿再一个破破烂烂的旧厂房里,最好不要碰,一碰不碰。或者生怕自己的加工不被表达出来,建筑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最好全包起来,看不见。我认为这两种极端都不好。所以对于建筑师来讲,目前的这么多的在旧的工业区里面改造而成的新的园区有这样的问题,当然我认为可能问题还有很多,但这些问题一直这样存在下去的话会影响我们这个新的产业的转型,健康的发展。给社会给政府给领导带来很多误解,政府会说你这样做法就是想要浑水摸鱼,就是想要绕过房地产开发的平台,就是要让政府不赚土地的钱。我们很多规划管理的部门也会说,你们这样做,实际上,整个城市的面貌,很难按照即定的规划在统一的实施,这里一块一块的斑点会影响整体城市规划的标准。建筑师也会说,这样的做法,到底建筑师起到什么的作用,建筑师就是修修补补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一定要随着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在新兴的旧的产业园区里面新的园区出现的时候,要看到这样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的,就是我们有什么办法,政府应该做什么?规划建筑师应该做什么?我们有心致力于参与这样工作的人,能做什么?我觉得首先就是政府,刚才邓总举例子这个园区,这个园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时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了这块用地的性质,使得这块土地的业主很难按照当时普遍的把旧的工厂拆光造新的商住楼这样的模式来开发,因为政府把他的土地性质变掉了,当然这种做法,其实压力很大的,据说今天这个规划又要往回改,这个业主又想在院子里造高楼,据说规划局也批准了,得到这样的压力很大这样一种动作这样一个导向会对整个发展的方向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其实全国都有这样的例子,作成都前段时间开放的音乐公园,彻底变成公园不可能进行工业开发,实际上所有的工业园区大量的工业园区不可能用这样的模式,不可能是音乐公园模式。那怎么办呢?我建议,我们的政府在这些土地的转型上面,不要过于急功近利,如果没有看清楚,如果一时半会,我们的法律体制还不能提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让它去。不要急,至少,即便我们今天把这么多旧的传统的产业园区变成新的园区,使得我们本来可以用来其他用途开发的土地,没有机会被开发,也没有关系。我们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这些土地还可以用,那个时候上海不需要红坊,我们拆掉再盖也来得及,没有必要那么急。我们大块大块旧的传统工业园区实际上也是重要的土地资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更长远的角度,去制定政策,这个政策出来以后,不是看我们这个园区是不是马上就能够得到土地收益,而是看它是不是能够在更宏观的尺度上,更长远的时间上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说我们讲的创意园区肯定比土地开发政府的收入要少,但是这样的新兴的产业给城市带来的长远的经济转型的推动,可能将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它的得益不是现在土地收益能够换回来,所以我们制定政策制定法律更多的朝鼓励这类产业发展方面去倾斜。两个开发商,一个造高楼的,一个是在旧的园区里面小打小闹的,政策的制定是不是尽可能倾斜于后者,我们今天的城市换一个角度谈,我们城市化快速城市化发展当中大量的城市病,恰恰是我们成片的大块的城市改造运动,对中国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的作用,但是这里毋庸置疑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今天这样的城市区块可以放在那里那么就可以尽可能不要碰它。
第三个从我们规划师建筑师的角度来讲,碰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去刺激政府的神经,比如说,当有机会在厂区里面改造的时候,当业主很高兴的请你来做规划、做设计的时候,你不要一想就是把这个房子拆掉造大的玻璃盒子,你不如搞合法的开发,为什么搞这样的非法的设计,尽可能在这里面做,房子放在那儿不要拆,就像这个房子一样,这个房子增加了一些隔层,也没有增加面积,政府觉得你不错,不是为了房地产开发来做事情,我不太同意我们的创意园区或者主题园区叫做主题园区地产,创意地产,虽然多多少少带有地产的性质,但是不说人家不会往这里想。这是从这个方面来讲。
从业主的角度,从参与这个开发的角度来讲,我也觉得有事可做,就是能不能除了因为要搞开发肯定要经济平衡,除了追求经济平衡之外,有意识的多推动看起来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是实际上有更长远的经济效益的那样一种跟我们讲的产业转型和新型创意更加吻合的,我觉得红坊这点也做的非常好,我们郑总在这里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说做这种事是赔钱的,现在我不知道他不赔钱,实际上最后还是赚的,当然跟那种大规模的住宅开发的开发商相比,可能赚钱少一点,但是这个毕竟对城市对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未来,可能起着积极的作用更大一些,我想我们各个方面一起努力,能够把我们现在刚刚起步的这样一种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能够推到更好,更健康!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邓刚】:谢谢伍校长!下面我想特别邀请一位其实与我有特别关系的领导和朋友,他是现在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博士!
【翁华建】:各位嘉宾下午好,今天很高兴来参加这个论坛,我跟邓博士应该算是同一年,当时我们两个人,都是以博士的身份,同时被当时叫发展计划委员会,招进去做副处长,我是在宏观部门搞综合计划处做副处长,邓博士是在从事项目审批我们最核心的,投资计划处做副处长,可能因为邓博士觉得在宏观综合部门,可能他觉得上面纸上谈兵不过瘾,好几年前,他下海从事创意产业,这几年发展的非常好,我想今天他请我来介绍一下上海在创意产业园,城市主题产业园有关方面的一些规划,包括一些政策,我觉得也是于公于私也是相结合很好的事情,伦敦是全球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他们的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的好就是要政府离的远一点,我想今天这样一个气场,今天很多来自于业内长期的积累,对于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和城市主题产业园发展来讲,行业的影子多一点,市场的影子多一点,更有益于它的发展。
我今天主要想讲城市主题产业园是以产业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抓手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创新实践。我想围绕这样一个观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上海十二五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来说八个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什么要转?怎么转?怎么转实际上城市主题产业园包括创意产业园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探索。从政府来讲,怎么来更好的帮助这样的转型的过程,这样一种创新实践发展的更好,可能要帮助它来降低这个成本,提高一个很好的政策的环境。最后一个就是从如何更好的转好型的角度提一点建议。
上海应该说为什么要转呢?从06年,社保案以后有很多专家也有很多媒体,都纷纷不看好上海的前景,认为上海经济将出现一个拐点。确确实实我们在工作当中也感觉到,如果从传统的发展模式来看,传统的发展道路来讲,不但是拐点出现的,可能传统的发展的终点,道路也走到了尽头,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的转型发展,为什么要转型?实际上就是上海的转型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转不可的这样一个阶段,因为我们面临着四大“阵痛”。一个阵痛:以GDP为标志的硬实力的提升,受制于传统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环境的影响,已经后劲乏力,上海是201*年GDP跨上1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但是这几年,到了去年,全国的30几个省市里面,GDP规模超过一万亿的已经达到17个省市,上海排名第九位。从速度来看,上海几年的速度都是垫底,去年高一点世博会的原因两个点,如果切除世博会两个点的拉动因素只有8%左右,今年前段时间新闻发布会也报道了,上海前三季度的GDP增长速度也只有8.3。所以在全国还是垫底。如果从GDP这样的硬实力来衡量,上海的后劲非常乏力,增长的空间有限,跟兄弟省市比也没有优势。但是从软实力的提升,文化影响力的这方面增强这个角度来讲,下一步的空间非常大。
第二个固定资产投资为核心的硬投入的优势也逐步消失,我们去年固定资产投资是5300多个亿,这几年我估计也就是这样的数据,从增长上是负增长,今年我们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2%。所以下一步,以经济发展、转型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一些软投入,什么叫软投入?软投入就是:跟内涵式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比如说文化上的投入,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方面投入,所有这些投入都算是软投入,而且是有利于下一步发展。
第三个阵痛,就是上海,人口资源环境的因素约束越来越凸显,怎样来破解这个人口资源环境因素,可能需要我们优化软环境,实际上前几年上海,包括水石国际探索的这条创意产业园,主题城市产业园,也是为上海无论是创意设计的这些人士,还是国际的一些商务人士都是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一个生活环境。
最后一个阵痛就是硬任务的落后,可能更加繁重,这个主要是社会民生保障方面,也包括老百姓怎么更好的参与到转型发展,怎么分享转型发展的成果,包括文化方面的成果。
上海确确实实到了非转不可的这样一个阶段,怎么转呢?我们今年年初,在人代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也明确了这样一个内涵叫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就是依靠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来提升这个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来提升城市的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来塑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上海肯定是要寻找一个GDP以外能够体现上海城市的地位,城市的影响因素,这个就要靠创新。所以我们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作为一个产业转移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事实上前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实际上即是起到了一个产业的孵化园的作用,同时有很多好的创意,随着现在创新从模式上,从科技创新扩展到模式创新,包括乔布斯苹果的工业创新以外,越来越成为一个创意的设计,越来越是一个创新的很重要的源泉,所以创意产业园即是一个创业的孵化地,也是一个创新创意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同时最后关键的还是要创意也好,创新也好,你要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你必须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创新驱动还是要把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点。
从转型发展来讲,核心的一个就是要让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脱钩。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影响来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我觉得,从上海下一步来看,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制约就是土地。上海从目前的土地利用效率来看,我们编十二五规划时做一个测试,到2020年要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还需要一个半上海的土地。如果我们要把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在国家批准的建设用地的上限,2980平方公里这样一个范围内的话土地产出效率提高五倍,怎么利用好,我们已经开发的已经开发的土地,怎样提升已经开发的土地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无论是城市的主题产业园还是创意产业园在这方面都已经做出很好的探索。
从政府来看,从08年开始,应对宏观方面的矛盾,和应对金融危机这些冲击,都在考虑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上海层面都在考虑,怎么通过一个良好的政策设计来帮助减轻转型总体的负担,加快专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步伐。国家的层面08年有一个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里面有一条是要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类似于这些工业的厂房,仓储用地,包括传统的商业街,这些存量的房产、土地资源,原来都是划拨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招办的方式获得。这些单位还是鼓励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吸引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土地的用途和使用权可以暂时不变。这是前几年上海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政策创新实践的一种提升,也是上海多次反应之后,国家采纳的一个。
从上海来说核心的三条,一条就是鼓励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增加的部分免收土地出让金,在土地用地上发展创意产业也是增加容积率,我们增加部分是免收土地出让金。第二条是的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我们是在三葛布变的前提下,一个是土地的性质不变,第二个是所有权不变,第三个是框架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也是鼓励建立创意产业集聚区这跟中央国家层面突出的一样,这三条,最近在市政府08年8月份当时有一个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规划土地政策方面已经做的很明确。最近8月底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关于104个地块,搞规划的都知道,104块规划的产业之外,一些产业用地的结构调整,包括转型升级,也是适用这三条。接下来我们年内这个政策要出来,集中《关于推进上海规划产业区块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指导意见》。
最后怎么更好的让转型加快?我提一个建议。城市主题产业园即较好的保存了历史的意义,又有效的实施了城市的更新,实际上是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载体,是一种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有机结合的一个创新实践。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认识。那么从这样一个认识出发,我个人建议,如果城市主题产业园还要更好的能够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的话,那么城市主题产业园的设计与开发就不仅仅是一个发觉价值、提升价值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实现价值的过程。怎么实现这个价值?可能要处理好一个载体的建设与主体培育的关系。前面伍校长也讲的,切忌把城市主题产业园仅仅等同于一个地产项目,你必须要为这样一个园区注入更多的文化的元素,要提升它的价值,最终你要靠加大对园区里入住的企业,主体的培育力度,如果你不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个关系,不能够有效的吸引企业入住那么就是现在的格局,大部分的创意产业园,很多区里面的领导我们私下交流,是亮点不是增长点,要有要点缀不能太多,太多政府投入上吃不消。同时关键在与如果你所有的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体现这个园区的开发方面,或者体现在你地产的价值实现方面,对于后续的企业的主体的吸引,包括产业的培育这块,没有真正的一个投入的话,那么这样一种主题产业园要承载起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的转型发展这样一个属性也是非常困难,不一定正确,我的发言完了。
【邓刚】:现在已经北京时间下午15:30,我们的论坛已经足足进展了2个小时,大家也许有些疲惫,希望大家再忍耐一下,我们下面迎来一个新的环节。是什么环节呢?在十年前,水石就曾经探索出版水石系列丛书。水石本来想出一本自己的内刊,恰巧碰到了一个机会,我遇到了同济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支文军教授,支老师鼓励我们说,是否可以从单纯的建筑设计的景观设计之外多元的角度去看待城市主题产业园,他非常建议我们能够把我们的实践案例,进一步浓缩,提升、归纳,终于我们在十月份,我们迎来了我们的水石系列丛书一本新的出版物《城市主题产业园设计与开发》下面有请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支文军教授,谢谢支老师!
【支文军】:各位嘉宾!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又一次来到红坊这里的建设,经过多年的逐步的完善,越来越成熟,整个的面貌整个的气氛也越来越好,今天特别的是《城市主题产业园设计与开发》这本新书的发布,这是我到同济大学之后第一本具有高品质的有关城市与建筑的图书,这本图书它的价值,我觉得不仅仅是水石国际以往做过的成果的一个汇编,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价值是有限的,我觉得它的价值为我们城市主题产业园这样一个新兴的在我们建筑规划建筑这样一个新兴的类型做了研究,做了归纳,做了梳理,提供给大家他们的经验,这种经验包含理论的研究,案例的研究,等等。这是它的第二层面的意思。
第三个价值,我觉得水石国际最近五六年的工作,通过这本书的呈现,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城市主题产业园的一种领先的一种地位,所以图书的出版和他们的一种整个水石国际的定位,优势的一种体现完全是相问题吻合的。同济大学出版社,将以同济大学优势学科为背景,在以后的时间将充分出版以图书与建筑相关的出版物,非常高兴,谢谢大家!
【邓刚】:谢谢支老师还请留在台上,我们下面举行我们新书发布的小小的仪式,我想特别邀请上海红坊文化郑培光总裁,天安数码的戴宏亮总裁以及我们水石国际的李亮总裁上来,你们手中都有激光笔,你们往前扫射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你们尝试一下。谢谢!这就是我们的《城市主题产业园设计与开发》,大家关注一下!
在座的每位的书袋中间都有这样一份礼物,《城市主题产业园设计与开发》。谢谢各位!下面是茶歇环节,请大家到下面自由的交流和茶歇。
【邓刚】:非常高兴又回到我们论坛的下半场。在上半场中间,来自于政府的,学校的,和设计咨询机构的朋友们!已经为我们做出非常精彩的发言,我们下半段,同样将有来自于政府、投资方、和设计咨询机构的朋友们,首先我们想邀请青岛市城阳区常务副区长张希田先生!张区长的发言会非常精彩请大家欣赏。
【张希田】: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天安数码城本次主办单位戴宏亮总裁对我们的邀请。使我们有机会参与这样一个高端的论坛,刚才我们收获颇丰,刚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是站在宏观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对城市主题产业园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论述,刚才主持人的介绍,我也来自于政府,我是来自于青岛市城阳区政府,今天我只能是从微观的,具体操作的层面,就我们城阳区政府和我们天安数码城集团合作的项目有关情况向各位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以及我们对城市主题产业园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们城阳区是青岛市一个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区域,面积比较大,553平方公里。我们的人口户籍人口接近50万,流动人口也接近50万,100来万这样一个规模。201*年,我们区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是生产总之完成702.5议院,财税总收入69.6亿元,外贸出口60亿元,这几年我们城阳区先后荣获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去,不少的荣誉称号。我们城阳区我刚刚向各位介绍是城乡结合部的区域,这个区域最大的特点就是区位优势特别明显,立体的交通网络十分便利,发展的空间很大,青岛国际机场就在我们区,去年机场的吞吐量已经超过1100万人次。我们区域内还有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区。我们区的特点是外向度比较高,这也是我们利用好的区位,这十几年来引进了三千多家,已经落户的外资企业,今年我们区的外贸进出口将突破100亿美元。这是我们青岛市城阳区我们城区中心位置的一些画面,这是我们东部,我们这个区东西狭长,东部靠近崂山,东部是一个滨河的景观,西部我们这个区靠近大海胶州湾,自然的景观湿地比较多,这是高尔夫球场的一个画面。
第二个方面,谈谈我们城阳区对发展主题产业园的思考与探索。我们认为第一城市主题产业园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我刚才向各位汇报,我们城阳区是95年建区,在九十年代末开始,经济这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迅速的集聚了一批产业的项目,推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我们城阳区城市的发展,我们走出了一条可以说成功的走出一条城市郊区产业发展的路子,那就是招商引资,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但是这几年,和前一个时期,我们红红火火的产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化的推进相比。我们碰到一些困难和困惑,我想主要是三个大的问题和制约,第一就是资源的压力。
我们现在在国家新的土地政策这样一个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样,大规模、大批量的引入新的项目。土地资源是最大的一个制约,同时现在人力资源,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第二个方面,就是环境的制约,我们现在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城市快速发展。主要的环境要素,比如说水体、大气、土壤、这些现在应该说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三,我感觉到国家宏观政策的这种制约和影响,现在我感觉这方面主要是四个方面的政策的影响。
一、土地的政策,二、环境的政策。三、金融。四、我国产业导向的政策。这些政策每个政策每个具体的方面,对于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项目的引进都是一些很大的,或者是很有影响一些制约的因素。那么这三个大方面的制约迫使我们地方政府要考虑,下一步的城市的发展也好,不管是产业上还是经济上要走什么路,怎么走。应该说,这段时间缘分把我们城阳区和天安数码城联系在了一起,我认为天安数码提出城市主题产业园,为我们下一步能够探索一条破解刚才我谈到的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和瓶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一会儿做一个具体的阐述。
第二,我们认为城市主题产业园是区域产业园区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必然要求。大家都知道,我想上海和北京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我想其他的二三线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经过前几年的快速的发展,产业的规模上去了,产业的结构,企业的竞争力,实际上都是有待于提高的。特别是在我们城阳区,我们感觉到这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现在企业的盈利的能力和水平,需要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水平,需要提高。我们政府如何帮助这些已经落户的或者说已经在我们区域内发展的这些企业,提升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我觉得我们的责任,是义不容辞。同样我认为,城市主题产业园为企业,提高他的竞争力,我想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它的净资产的回报率,提高他的收益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与天安数码城的合作,了解到城市产业这样一种产业综合的运营,实际上是高端化、集约化、复合型这样一种产业的载体,因为这也是我们企业特别是我们中小企业极需要,或者是急切希望找到这样一种载体和平台。前几年,近两年我们城阳区完全这样一个思考在我们全区内,建立了15个特色产业园区这里有制造业有服务业,我们整个工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500亿,今年能够接近2千亿这样的水平,我们工业企业接近5千家,光制造业的企业5千家,再加上服务业的企业还要更多一些。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特色产业园区的案例。一个是建设高速列车主题产业园,依托南车四方机车车辆归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了面积达24.1平方公里的高速列车主题产业园,这个园区的产值的规模我们计划达到400亿,十二五末力争达到600-800亿,除了自然增长我们还想从国内其他的城市引进类似的项目落户于我们的区域。另外是打造青岛创意文化主题产业园,主要是依托由中国文化科技领军企业,深圳华强集团投资50议院建设的青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一期的方特梦幻游乐园已经于今年9月份,正式开园,国庆期间,每一天的入园的人数达到了1万人次。应该说效果不错。同时我们还有文化创意产业的总部基地还有我们和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央视动漫城。构成了我们这个特色产业园。
第三个,我想是天安数码城城市主题产业园建设的这样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个产业园在我们城阳区中占地2千亩,今年年底之前,争取先让我们拿到400亩土地。现在拆迁工作已经开始,按照我们和天安数码的约定,春节开春之后17万平米的一期工程,就要开工。整个产业园将会达到总的建设面积225万平方米。根据我们这几年,由于特色产业园的规划管理和运营,特别是我们通过今年以来和天安数码城的合作,对于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建设,我们有四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城市主题产业园能够使我们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中,突出战略资源和优势资源,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主题产业园我理解就是离城市比较近的地方,建这样一个特色的产业园,一方面,盘活周边区域内的存量的成长性比较好的中小企业,另外一方面引进新的企业,我想在盘活这个当中,就是能够把散落在现在在城市中,过去他落户的时候不是城市的这部分中小企业,使得它有一个去处还形成很好的发展,我想这样多出来的空间,和他落户的地方,至少土地资源,我想这都是会变成战略性的资源。因为它这个企业在我们这个地方刚落户的时候还不是城市,城市的功能还不是很强大,但是现在它已经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内。就是把这些地方,腾出也好,再建新的产业园也好,土地资源我想都会给我们腾出来的,或者我们开发的这都是一些战略性的资源,我想战略性资源和优势资源是相对于常规资源和一般资源而言,常规资源和一般资源我想应该是离城市更远的一些资源。战略性资源能够创造核心能力,能够创造核心竞争力,价值更高。城市主题产业园就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培育和实现形成这样的战略资源和优势资源,我觉得这点我们很有体会。
第二,城市主题产业园能够使我们在经济调整、产业调整中,完善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这也不言而喻,我们现在在城市的区域散落了很多的制造业的企业,我们地方政府经常收到这样抱怨,说政府前瞻性,当时为什么规划的?产业园是不是应该更远一些?比如青岛的国际机场,为什么刚刚规划完,刚刚建成以后?又要再扩建?我想这方面一方面确实要有规划,要有前瞻性,政府的决策要科学要超前的来提。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确实是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我们整个的城市发展的太快。我们很难,跟得真这样一个节奏,这样一个快速的发展。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关键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刚才我讲的,把散落在城市当中的这些企业,把它集中到城市主体的产业园区,这样我们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环境恶劣问题,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成本比较高的问题,我想这些“城市病”一定程度上就会得到缓解就会得到破解。第三,我们感觉城市主题产业园能够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我们和天安数码的合作,它创造的这个园区应该说,我刚刚介绍的,它是一个高端,复合型的园区,不管是我们城区内转移过去的企业,还是我们新引进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我想它的核心技术的提升,自主专利拥有量的增加,品牌的开发,都会相应的得到一个提升。我想这些企业能够有了这样一些特质之后,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提升了。
最后一点,我们认为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创办,能够使我们有效的避免城市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产业空心化这个词是我前几年,到韩国访问时学到的一个词,就是因为前些年韩国的产业转移,导致了韩国不少中小城市,制造业转出来了,但是相应的产业没有跟上,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我想,作为沿海城市经济规模比较大的这样一些区域,在这一轮的转方式、调节奏当中,如果处理不好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想城市主题产业园的提出能够使我们很好的避免这个问题。同时,我也想要在这里建议戴总,能够在我们青岛城阳区的项目,除了主要建设为成长性比较好比较高的中小企业创造平台之外,再拿出一部分空间,形成一部分建筑作为企业的总部,建立一个总部的区域,把我们青岛市或者山东省周边的大企业,在制造业退出的过程中能够把它的管理、财务决算、决策、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这些能够留下来。我想只要我们主题产业园里面给它附加上这样的功能,提供很好这样的服务,就能够做到这点,这样就使我们更加有效的避免在产业调整中,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最后我想汇报一下,我们政府在推动城市主题产业园方面发挥得作用。我想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在规划上把好关,我们现在的规划部门正在和天安数码做密切的对接。第二,政策上扶持,因为我想天安数码城在我们城阳的项目,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而且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平台,我想政策的扶持,这是必须的。我们的政策也是力度很大,也很到位。要不戴总也不会邀请我们来。第三,就是在项目上的支持,我想这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第四,服务上倾斜,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我们天安数码城对接,也就是我刚刚这句话,我们大屏幕上的无缝对接。第五,就是创新上激励。我想这是政府在推动城市主题产业园应该发挥的作用,我想主要是这五个方面,另外今天我听了刚才刘校长谈到的主题产业园的成功,关键是要有高效率。我想在这儿也建议我们天安数码城戴总,我们青岛的天安数码城,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一定是专业化、细致化、并且是特色化。
我们前段时间到天安数码城在番禺项目去学习,感觉到启发很大,天安数码城在番禺的项目,他们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我们政府就是200%想去做这件事情,实际上我们也做不到,做不好。今天我想就利用这个机会交流以上我们的体会和认识。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邓刚】:我相信张局长讲到政府的推进这些戴总比较关注的。下面有请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郑培光。【郑培光】:非常高兴今天能在红坊接待来自各地的贵宾和各位听众,我想红坊文化作为文化创意园区的实践者,在过去的五年当中,大家都看到,我们的一些成果,我想今天借此机会,大家比较关心红坊文化到底还做了一些什么?实际上我们今天的主题叫做创意园区的发展。我可以在这里跟大家汇报一下,红坊到08年的中期,我们已经成为,上海市长宁区的纳税大户,我想这个数字是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这些年,我们除了做园区建设以外,实际上我们现在更多的思考的,不是园区的建设,不是一个园区的设计和一个园区的环境,我们更多的思考的是园区的内容,以及作为红坊文化,我们要在这个产业当中,去做哪些事情?
作为创意园区我想这个词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上海的创意园区是在90年代末从苏州河的一些老仓库,以及一些老厂房这样一个平台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几个阶段。到05年,应该讲由投资人由运营商进行有规划地介入,我想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到今天这样一种更多是房地产开发模式的成果,应该讲都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它有几个基本的特征。首先一个好的园区是一个综合体。刚才同济大学的伍校长已经讲到了,包括北京设计院的朱院长都讲到了综合体,实际上红坊的发展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红坊最初的立项是上海城市雕塑中心这么一个项目,但是在这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认为一个单一功能的项目,它的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推进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应该具有综合功能这样一个聚集,所以那个时候上海市投资规划管理局重新研究这个地方的规划,刚才伍校长也讲到,在201*年这个园区的规划正式批复,目前在上海100个园区当中,有正式规划批复的只有我们这一个园区。
创意产业,从九十年代,从西方,从英国开始,由于传统产业一个迅速的衰弱,一个新兴产业必须诞生,是什么?在英国提出了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到了中国,我想大家都看到了,主要应该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房地产模式,如何使我们在九十年代,市中心众多的工业项目外迁以后所留下来的这些工业地产,怎么来发挥它的价值?应该最初我想,作为创意园区大家可能不知道,那个时候主要是以一个叫盘活资产这么一个观念来做创意园区,所以最初的创意园区不是创意园区,最初我们有很多的超市,华联超市都是在市中心的厂房当中诞生的。到中期,在201*年前叶,开始有主要以建筑设计这样一个领域的产业,开始进驻到这些老厂房老仓库,形成了一个比较封闭式的比较相对封闭的一个非常专业的人群的聚集区,并不是开放性的,也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它是这个产业当中某个专业,聚集的一个区域。所以这个特征,一直到201*年,开始由于有了规划,由于有了一个综合功能的这样一个需求,诞生了我们现在在上海称之为,第三代创意产业园区,主要的特征是形成了产业链,形成了它的综合性。
作为一个创意园区它的经营能力,主要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内容的聚集和内容产业的运营能力。因为传统的实际上我们这个行业,很短。到现在也就是十年,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房地产的一个开发理念只是把一个废弃的工厂,把它进行改造然后开始租赁,我想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想现在,在上海,100个园区当中,这一百个园区当中真正有吸引力的我想应该也就那么几个。什么原因?我想主要体现在,对于核心内容的一个竞争力上的体现,我们很多园区,是没有主题内容的,今天我们特地,我觉得今天的论坛特别好,提出一个主题园区,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在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我们认为每个项目都必须要有它自己的主题,都需要错位的竞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比较成功的,或者说大家觉得还不错的园区,一般会有一个特征,就是它一定会有自己的主题。它有自己的主题,作为红坊,这个案例,它的主题非常清晰,它的产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视觉艺术。在所有的园区当中,红坊也有幸获得上海市委宣传部颁发的艺术示范园区的称号,市区一个是M50一个是红坊,另外是获得了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示范产业基地,红坊是15个中的一个。我们的文化视觉示范,主要体现在我们这些美术馆这些画廊的聚集,产业的体现文化传播广告传媒行业,这个我们是全产业链,从这个产业链的一个原创一直到发布一个全产业链,因此我们在08年整个园区产值达到18个亿,我们做了调研这些企业在我们园区中的成长,平均每年以30%这样一个速度在成长。有些甚至还不止。比如今天的主办方水石国际,那是爆发性的增长。所以在我们园区里面,我们的产业链是形成了。我们的产业规模也形成了,同时我们的产业都非常健康地发展。产业特征非常清晰。
第二个部分讲一下我们的探索,我们团队应该讲从各个跟文化跟创意有关的领域里面走出来的,其中包括刚才发改委的总经济师还介绍过,我们邓博士也是我们红坊文化的副总裁,我们应该讲从人才结构来讲,是一个拥有非常好的这样一个组合,因此我们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是由投资、建设、运营一体的这样一个发展的模式。在过去五年当中,我们也成功的打造了不少的项目。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07年我们获得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100强,我们排行是在35位,同时我也讲的,我们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同时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唯一的称号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国家文化局,包括我们个人也有获得的荣誉,包括我本人。
一个好的园区的诞生,我想不是一个企业能够做到的,再打造红坊之初,我们只是打造一个平台,而这个好的园区,是需要我们这个园区所有进入的客户,大家共同来打造共同来维护,这些年当中,我们也形成了,非常多的,核心的,客户。他们都是这个产业的龙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面的龙头,红坊之初我们做这个园区时给自己做了一个位,我们不做孵化器,我们只做产业龙头,到今天应该说,我们已经获得了这样一个效果。在我们红坊入驻的所有的机构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龙头。
在过去的五年当中,在红坊也发生了众多的事件,特别是在世博期间,世博期间我们每一天接待大约有六批以上国内外的首脑和各地的领导,我们获得了非常多的在世博期间我们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称号,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是有原因的,红坊文化在打造自己的产品的时候,非常注重三个方面的平衡。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素求和平衡,这点刚才伍校长也讲到了,他认为包括许多的社会人士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的平衡是做的比较好的,我们会看的比较长远,不是一个简单的眼前的利益。大家都知道,创意园区的打造,政府有政府想法,企业有企业的想法,社会对这样一个工业遗产再利用,也是非常在意,以红坊为例,我们在05年,开始着手进行规划,06年,进入这个园区的时候,实际上,最初我们的产业工人还是有一些抵触心理的,因为主人翁心理比较强,他们一直看着说红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最终我们今天也获得了他们的好评。这点来讲,我们在这三者间的利益平衡应该讲比较成功,也因为这样大家比较喜欢红坊,它非常强调三个方面。第一,开放性,第二,公共性,第三是公益性。我们每做一个项目,其中一定会有文化公益性的平台。实际上作为投资者要把这样的帐算清楚,你这样一个公益性的平台简单看起来好象没有收益,实际上给你园区带来了增值,你的收益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增值获得平衡。
我们现在所在的A区过去五年举办了不下250场各种文化艺术品牌的活动,应该讲都是顶尖级的,各级的领导也对我们非常关心。象我们举办的罗丹雕塑展,双年展,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非常具有影响力。红坊的诞生,我刚刚讲了,我们首先是因为有了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项目,在这样一个项目的推动下,形成的一个园区,它和其他的园区的形成,有所不同。其他的园区一般来讲,一个投资人,租下一片旧厂房开始改造,改造开始招商,我们不是,我们是从一个文化主题开始切入,最后是一个延伸发展,使它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园区。
这里边我们举办的各种的艺术活动包括去年世博方案的国际征集都是我们这里完成,包括创新的数字媒体的一个艺术活动,不是一个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同时红坊文化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经常会做一些研讨,其中包括城市再生论坛,这是我们在过去几年当中,和我们一些相关的机构,共同举办在深圳、在上海。当然我们也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地标性的园区,好莱坞的明星,以及港台的一些明星经常到我们园区,包括现在在园区入驻的企业也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我们是一个非常综合性内容的一个园区。这是我们开园来的第一次做品牌活动,是欧米茄,我想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哪个活动超过当时的规模当时的效果和影响力。各种品牌的发布,在我们这里经常举办,原因我们认为,作为文化创意园区,最终的成功的体现以中国今天的发展阶段,很重要是在产业上能够体现。所以下面我会讲到有关这些方面。
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大家在座的这个区域的一个真实情景。在过去几年中,国际大品牌他们基本上自动行把他们所有的某个系列的产品的发布放在红坊。我们在打造园区的同时,我们还在对创意产业的产业链进行研究,所以在我们打造红坊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开始做产业链的研究,因此我们在三年前,我们在宝山,又投资了我们第二个园区,半岛1919,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图片就是半岛1919一个艺术设计中心,在昨天正式启动这是它的一个现场的真实的情景。
为什么我们做这样的工作,我觉得红坊文化仅仅是打造园区,我们将来在产业的影响力,我们的持续发展力会有限,我们在三年前开始研究,作为红坊文化在这个产业链当中,还能够切入哪些专业哪些领域能够让我们持续的发展?我们在这里面以我们自己的资源我们自己的特点,我们打造了一个艺术设计中心,这个艺术设计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形而上的思想,让它形而下,也就是说把思想最终转化为思想,转化为产品。这是昨天正式启动的半岛1919红坊设计艺术,昨天我们也和今天的状况一样,和国际上一些友人专业人士在这里正式开始做了一些专业上的交流。这是昨天的启动仪式,宝山区的区长副区长,以及来自于行业的代表人士都出席了昨天的启动仪式。我想作为红坊来讲,现在70%的时间是用于在这个产业链,在这个服务链上去思考,我们在这个产业当中,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而不再是在开发、建设、已经设计规划方面把我们的主要精力花在上面,我们的精力是产业的纵深,园区是一个产业平台,我们现在主要是产业的纵深上做更多的实践。如果有机会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可以到我们半岛1919去参观。我自己个人对这样一个平台建设的成果和效果,我认为是基于在红坊这样一个总结的经验上,它在专业度上做的更深了,昨天同时举办了两个论坛,《当代日本动漫的方向》《照明与空间》,在我们艺术设计中心我们做了一个综合的功能体,这里边我们有设计师图书馆,有多功能活动厅,有设计模型的博览馆,当然也有很好的配套的咖啡厅,还有我们的精品店,这个精品店我想一会儿也可以介绍一下。
红坊在打造园区的过程中近两年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业的纵深上做研究,也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琉璃的原因,我会在世界各地发现很多非常好的创意的产品,对我们的生活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直以来这两年,希望把我们的资源进行整合,把我们的所有的成果让它落地,因此我们在今年的五月份,正式成立了一个叫红坊沙龙这样一个创意文化的终端平台。所谓终端平台,其实就是一个交易平台,在这里整合了世界最著名的设计师产品,以及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家的艺术衍生品,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现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这些艺术品大家都非常关注,可是到哪儿可以买到这些艺术品不要那么贵,同时又有收藏价值,因此我们打造了这样一个平台。我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这个平台展现的内容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我们是世界最高水准的同步的一个产品的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艺术衍生,一个是设计原创一个是文化生活。我想中国今天已经完成了硬件的建设,今天在座的我想大家的居住问题都解决,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都没有问题了,衣食住行都基本解决的,接下去要解决我们里边的东西,我们所有的环境,所有的空间,所有的居家里边的所有的功能性的,我们的用品。因此我们打造了这样一个平台,主要为了满足这样一种增长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商业平台上,终端平台上会有最高端的,包括米罗、达利、草间弥生,周铁海、李小镜等等,同时我们开始做产品,有些产品是我们自己去研发的,当然有些产品是我们做代理的,但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引领生活的。就在前天,我们和目前也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设计级品牌意大利SELETTI正是在我们红坊沙龙开设了亚洲秀,这个品牌的发布我将在全世界第一时间我们和巴黎和米兰同步的新品发布,东京也赶不上我们香港也赶不上我们。这点是我们认为引以自豪的。这些产品即是我们的居家用品又是艺术品,也许在座的许多人会对艺术比较关心。这就是我们把形而上的东西转为形而下。过去我们一直关注艺术本身,但是我们现在不是了,艺术要走向殿堂,能够进入家庭。这是沙龙的专区,一会儿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实际上我们在做这个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最终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原创,因为大家刚刚看到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一些成熟的成果,作为红坊我们最终的素求,大家都知道,几年前我们已经提出了: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我想作为红坊来讲,我们将来会把我们主要的精力用在中国创造这样一个领域中,做好我们自己产品,从产品的策划,到制作,到市场的营销,到最后的文化的推广。我们也因为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在去年,我们和日本的京都一家具有优秀历史传统的版画工坊,世界版画技术分在三个地方: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法国还有一个是美国。我们将日本排行前十的版画工坊移到我们的红坊。这个版画工坊也是在昨天正式启动,昨天有许多上海的艺术家,已经开始进行创作。我们去年在武汉的汉阳成功的改造了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汉阳桩(音)经过了一年的建设,在最近一阶段突然间爆发,前两天央视和凤凰卫视连续报道,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视,因此武汉现在也请我们对武汉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希望我们再去做一些推进。同时我想作为主题园区这样一个领域,现在在中国是蓬勃发展,大江南北,几乎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情,但是我想抓好主题是我们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了主题,那我想,要想可持续发展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谢谢!
【邓刚】:谢谢郑总,郑总刚刚谈到的内容产业,一直是所有的园区无论是开发型的还是城市更新类的园区关键所在,下面我们将迎来非常重要的一位嘉宾也是我们论坛的主办方天安数码的总裁戴宏亮先生!
【戴宏亮】:我想把我们公司认真的准备这次活动的一个PPT文件尽快的跟大家分享一下,下面分为四个方面,四个方面我想简单的跟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天安数码城,我想把我们城市产业地产综合运营商的定位给大家解释一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我们原先是深圳工业园开发公司,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从深圳一个地方公司用十八年在珠三角做到了区域公司,在08年底我们三年多的时间,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我们的商业模式逐步成熟,我们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快速布局全国,快速复制我们天安数码城的模式,到今天已经在全国完成了集团化公司的布局,提出了城市产业地产综合运营商,原来是中国泛科技园综合运营商,无线电改为了城市产业地产综合运营商。第一区别于万科区别于旅游地产,目前国内地产已经在细分市场,所以我们原来一直遮遮掩掩不愿意讲地产去年年底开始我们正式喊出产业地产的口号。第二个方面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第三个方面我们相信产业才是避免一个城市工业化,不能只有一个地产。
目前为止全国各个园区服务于4千家中小企业,他们上下游企业超过一万家,与优秀企业知名商业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我们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园,从工业园到工贸园到科技园,科技园里还包括一个所指的刚才伍校长和朱院长讲到混合用地和综合功能,我们这里包含了一个泛科技产业园的开发。第四个阶段城市产业综合体,从这四个阶段过程中主要的建筑形态和入驻企业的阶段的特征,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我们到201*年的战略布局,到明年年底之前,我们基本上这个布局应该完成。在这个区域我们可能会在西南增加一个区域是西安。
这是我们深圳天安数码城。这是我们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今年8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我们园区,提出希望我们进一步推动更多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这是我们深圳的龙岗。今年大运会的主场馆旁边的一个科技园。这是我们的佛山南海天安数码城,这是我们东莞天安数码城。珠三角州这几个我们建设完成的是深圳天安数码全部建完,番禺已经建完了60万余平,佛山建完接近30万平,龙岗建成25万平米,东莞正在第一期的建设中。这是我们西南第一个项目重庆天安数码城,重庆的重钢搬迁实现战略转移,从有烟产业变为无烟产业实现战略产业,这个项目是我们在重庆的一个龙头项目。这是另外一个直辖市天津,天津我们正在建设第一期,第二期马上就开工了。这是140万平米的建筑面积。成都,这是我们可能未来在几年之内最大型的一个旗舰项目,面积接近400万平,占地2.2平方公里。在华东地方我们现在是常州、我们已经建设到了第三期,这是江阴,江阴是我国国内最富的,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他的市委书记说的幸福江阴不是小康江阴他的老百姓生活非常幸福和富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聚集程度也非常高。这是我们正在筹备的杭州天安数码城在余杭区,这是在北京天安数码城,这是刚刚张区长刚刚说的青岛天安数码城。明年上半年开始启动。这是今年新增的两个城市哈尔滨和青岛,这两个城市都是非常特色非常有历史,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这是哈尔滨江北新的行政中心,在太阳岛的斜对面有机会大家看冰雕时未来可以参观我们哈尔滨天安数码城。
第二个方面,我想主要是今天的主题是城市主题产业园,我们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经营,下面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在主题产业园我们一些思考和我们的一些观点。我们对城市主题产业园的定义,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布局为依托,以高成长的产业聚集为核心,融合科研、办公、会展、会议、酒店、居住、休闲和交通等城市空间,提供全方位的产业生态环境服务平台。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助益具有强烈都市意象的高效城市产业综合体,不叫科技园不叫产业园,我们叫做城市产业综合体,我们觉得这个比较能够准确的反应和代表我们在工业园、主题产业园开发我们觉得这个比较准确,但是这个不一定是最后一个,我们也在创新和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城市产业综合体如果用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层面我们把我们归纳为三类科技园,第一类是在城市的市中心,或者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在政府的配套攻坚比较完善是都市型科技园,另外在生态结合部是生态型的科技园,第三类就是文化类、工艺设计类,创意类的其他的医疗器械和其他政府国的主题性产业园,我们把我们的产品线分为三类产业园。
主题产业园四要素:因主题而建,具体清晰的产业定位,为成长而来,高成长企业服务体系,打造综合的服务平台,第三因城市而生,要与城市和整个的规划实现无缝融合,以科技为核,构建数字化园区,就是电子商务平台。因主题而建,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契合区域经济发展主题,充分发挥核心项目的带动效应从而实现产业要素企业人才、资本的聚集,主导产业链的聚合,最后形成产业集群的聚变。构筑上下中游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全方位的产业生态环境,建立产业配套的综合服务体系,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才可以让这部分企业建立强大的内生增长机制,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为成长而来,主题产业园的目标定位为中小成长型企业,园区具备完善的高成长企业服务体系,从而具有强大的培育能力,帮助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健康的发展。
因城市而生,主题产业园依附于城市化进程,并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园区与诚实的良好互动,这决定了其必须具备产业、商务、交流生活等多种复合型功能。实际上就是刚刚讲到的混合用地,不要是现在政府的切地方式,一个大的原来最早的工业园几十平方公里周围没有配套,可能在边上很远才有住宅,我们更讲究更希望政府的规划是混合用地,混合经济混合规划。我们在我们的园区里面或者这个区域里面我们希望的是混合经济的快速成长。
以科技为核,建立数字化的园区,我们希望我们的企业和开发上和我们各个园区全国各个城市园区形成互动的资源平台。现在大家都在讲云计算云产业云平台,我不学这个东西我听不懂,我是觉得每个园区能够把数字化的园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和IT服务网络平台做的好就已经很了不起。目前没有一个国内园区,我们虽然早年和清华大学跟他们成立了净化信息公司专门做我们园区的网络运营和这块平台,我们也不敢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在讲的云里雾里的云计算是怎么回事。
为了更清楚的把主题产业园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案例的形式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代表型一个园区深圳富田天安数码城跟大家介绍一下。目前这个园区聚集1600家企业,每天上下班5万多人,从8点半到9点半我们每部电梯要通过物业管理人员去维持排队上班进电梯,所以这个园区已经非常旺了,去过深圳富田天安数码城的都比较了解。在这里民营科技企业占比70%,主要位于实体经济产业链的上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聚集了一个通讯设备,一个计算机软硬件,文化创意,生产型配套服务业。这里面大部分是产业部分占了我们物理空间的60%左右,生活区占到30-35%,在整个的园区当中,我们除了一些公共广场和其他的,我们有配套的商业面积占比是5%左右,现在新的园区已经超过了这样一个比例,基本上现在新的园区,比如说1千亩规模,在100万平米的容积范围内产业主导60%,配套商业10%,住宅30-35%。
在园区的服务体系里面我想简单跟大家讲讲,在以下五个方面我们非常非常关注,这也是我们区别于一般的,现在的地产公司,他想转型为:综合园区的开发商,可能他很难得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去复制或者说能够追上我们的。第一个投融资服务平台,我们有自己的东方富海实现风险投资和创投,我们天安数码城发起成立基金把自己战略的一些基金,还有政府的科技的孵化基金组成一只大基金在和各个地方政府的每个园区成立分基金,对我们入园的中小型企业和创新企业实现风投,我们作为战略投资者拿我们的物业和现金支持他们成长。第二个我们有小额贷款,UA融易贷,银行和担保公司我们合作也非常多,我们也促使他们对我们入园企业能够提供担保和融资服务。数字化服务平台,清华平安是我们的控股公司,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每个园区里面硬件投资和网络建设都是我们自己运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我们的企业都必须和我们合作,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这些公司都非常强势,只有在我们天安数码城现在是你要进我们园区这些硬件投资是我们多年来的投入,你要跟我分享要跟我分成。第三个公共服务平台,我们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政企服务中心、公共软件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工作站、孵化器协会、社区工作站、天安派出所。我们把入园企业申报的所有一条龙服务窗口前置,我们初审完由政府最后做审批。我们还有自己的派出所。专业配套平台我们天安物业、天安汇、天安商会、企业会所,商业配套平台有17假商业银行,26家餐饮、2家超市,我们提供了完善完整的配套商业服务体系,为整个这里面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和配套。
从数码城的服务园区来看,目前在我们旧城改造还没有完成之前,这是我们与深圳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同步,可以看到我们跟深圳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当中是一个缩小版。这是我们天安数码城的一组数据,去年整个园区实现总产值450亿元税收超过40亿元,海内外上市企业23家,准上市企业家18家。这些银行金融机构在这个园区的聚集不是一个政府的安排,也不是我们有意为之,是因为我们在聚集这些产业和企业的过程中,他们银行发现有生意做,所以自愿地逐步逐步基本上有的银行,基本上在我们这里都有一级支行和二级支行和营业网点,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这些代表性的企业,其中这里面两家值得说一说,一家是目前在全球排名前三位的,第一位的研祥,这是同济大学的陈志列在深圳创业。第二个大家用的国内手机,第一代原来都是山寨版手机,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就是酷派的,酷派的郭德英先生。深圳富田天安数码城市体现产业发展的理念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发展,避免了城市空心化的一种现象。
最后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们认为主题产业园在运营当中的一些启示方面园区运营围绕两个中心,第一以企业为中心,以企业的人为中心,这就跟住宅地产不一样,我们是以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企业的人为我们的服务中心。
第二个产业定位不宜过细,每个园区产业定位不宜太过细致,现在政府把每个园区随着他的产业战略转移,希望把每个园区分成,把整个几十平方公里分成很多很多豆腐块,每个产业园区总希望招一家企业,把产业定位定的非常非常细,其实这个是不利于未来的区域发展。所以要考虑产业的延展和融合性。
第三个物业的流动才有园区的活力。能够让这些园区的企业能够持有物业甚至能够便捷的转移物业。随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本身自己的考虑,但是这点目前来说,是很多地产公司,很多的园区开发商要转型要做主题产业园很难规避和回避的问题,也是非常非常难的一点。这点我们数码城做的算是各个地方政府非常非常支持我们,每个城市都给了我们一些特殊得很好的政策,能够让我们在工业用地上的厂房,写字楼解决了我们入园企业最大的一个物业产权的一个流通问题。但现在我们随着数码城的发展,我们已经不能够只拿工业用地,为什么是城市产业综合体希望用地的功能混合型,我们已经开始拉商业地,住宅用地,再加工业用地,和产业用地。
第四,园区发展与政府导向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每个园区它在建设过程中或者是经营过程中间,仅仅的符合政府的导向,也得跟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才有可能确保这个区域的成功。
第五,营建包容共赢的园区文化。其实在引进企业的过程中要注重我们的创新和我们的效率。第六,在商业配套方面的打造与企业引进同样重要,没有一个完善的配套的商业,这个园区会变成一座死城很难得持续。
第七,相比其他的地产,需要更为广泛的资源整合,这里面已经包括非常非常多的方面。今天我想数码城谢谢大家!就介绍到这里。
【邓刚】:谢谢戴总,应该讲信息量非常大,不知道大家从中能感悟到什么东西,当然我想时间非常长,到了现在已经经历快四个小时,我们的论坛要告一段落了,最后真诚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与,谢谢!
(地产中国)
-12.htm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校园对接产业园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校园对接产业园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校园对接产业园情况汇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38854.html
- 上一篇:娄山合作社201*年工作总结
- 下一篇:临夏州农校创先争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