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通过区域联动的形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时间:2019-05-29 00:50:12 网站:公文素材库

通过区域联动的形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通过区域联动的形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一、回顾去年一年区域联动的实施情况

去年上半年刚开始开展区域联动时,由于没有经验,加上教师课程理念匮乏,活动没有主题,和教师在一起探讨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最终也没有特到理想的结果,基本上算是不成功的,第二次只好结合带领教师们到汪清参加全州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的机会,回来后组织参加学习的教师通过“学习后的体会”和“近期工作的反思”两个方面进行交流,效果就比上一次好多了,因为有主题了,但是深度和质量还是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下半年暑假培训的时候,针对新加入教师多的情况,培训内容选择了: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理念和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等最基本的课程知识进行。过了几天,让老师们消化了以后召开了一次区域联动,采用解答教师疑问的座谈形式,从老师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对本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内容选择、学习方式、教育资源、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问题,答疑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讲解。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认识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推进实施、教师教学选题等关键性理念、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梳理。解答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第二次区域联动采用向教师们介绍讲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式”教学模式,及产生的七种常用的基本课型:即:1、创设情境引导课。2、主题生成指导课。3、活动方案设计课。4、活动方法指导课。5、成果展示汇报课。6、社区服务实践课。7、知识拓展普及课。活动主要采取的是讲授式的模式,教师们虽然是认真聆听,但却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

二、今年区域联动的实施情况

上半年分别与3月和5月开展了两次区域联动活动,与广大教师一起交流研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如何撰写课程活动案,并就两个实际教学案例进行点评,最后教师们独立编写一份活动总案,共同学习。从活动效果来看,参加区域联动的老师对案例的评价有深度、有内容,并能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出改进意见和实施办法。在第二次活动时,积极抓住第一次活动的想法,组织教师大练笔活动,当场撰写教学设计,并互动交流,相互修改,形成

相对较好的设计内容,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

下半年依托首届说课大赛开展了区域联动活动,通过说课赛,使我市任课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个更高的认识,本次活动以说课为活动载体,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动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现场活动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虽然本次大赛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从参加会议的人数情况来看还不容乐观,一部分兼职教师和乡镇教师不愿意参加活动,今后还要寻找更好的对策来调动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从参赛教师说的活动内容来看,虽然从整体效果上符合课程理念,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活动效果的重视不够,学生最终活动成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反思不够深刻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年末依托“同课异构《走进冬天》”教学设计大赛这项活动,把好作品进行交流展示的形式开展了一次区域联动。从交流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活动方案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突出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协调者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活动方案具体、明确,适合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新颖,具有时代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方案的流程详细,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活动的实效性。任课教师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寻找去年实施区域联动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即教师心理因素不够稳定,课程理念匮乏,工作热情不高,区域联动设计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等多种原因,今年注重教师最需提高和迫切需要的领域开展区域联动活动,教师热情明显提高,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区域联动活动应该达到的境界,明年决定对教师们关心的热点难点展开活动,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活动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下功夫,设计出教师乐于参与的区域联动活动,真正通过集体的智慧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

扩展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课题研讨会材料

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课题研讨会材料201*年12月8日

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

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习化课程,是以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为目的的,拓宽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教学学科知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领域,而不是学科领域;是一种活动领域,而不是知识领域;它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动来完成,而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开放性及生成性的特点。为更好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沿着“常态化”方向发展,我校自201*年6月承担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自承担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强化了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管理措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体系,在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常态化管理措施。现就整合策略归纳总结如下:

一、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切入点的操作模式:

以劳动技术活动为载体,并以此为切入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多领域的融合,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途径之一。其课程实施的基本操作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早餐的学问”是我校自主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该主题活动就可以采取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切入点,进行各领域内容整合的常态化模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掌握一般的早餐作法开始,到初步掌握营养早餐的搭配,再到营养早餐普及情况的调查以及社区宣传展示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内容,得以自然地融合。提高了劳技教育、社会实践的层次。我校是“科学技术示范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身边的科技》,科技来源于实践,实践离不开劳动技术活动,因此我们以劳动技术活动为切入点,有效地利用了校本课程资源。以劳动技术为切入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倡导主动参与、人人参与、学习探究、勤于动手、服务社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常态化操作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这样:

《快乐成长三级跳》是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该资源包包括三个大的主题:《自我防护》《合理饮食》《关爱生命》,三大主题里的许多子课题,都可以采用以劳动技术为切入点,进行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活动方式。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走访,了解制作程序、独立自主操作、服务社区,就能形成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内容的整合,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了自身素质,达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

以劳动技术活动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实践课程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方式,适用于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它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可以包含: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相关内容。此类实践活动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主体参与的学习方式,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以及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的操作模式:

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象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学习,而不是研究,研究只是学习的载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领域,我校积累了宝贵的常态化管理经验,在课程实施方面,形成了一套常态化的活动模式。其课程实施的基本操作模式如下:

以研究性学习切入的综合实践活动适用于以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在开展此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学生良好的学习观也会在活动中逐步形成。我校开发的《快乐成长三级跳》里的许多子课题,都可以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进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同时,资源包的编排顺序也是依照:心有疑问(提出问题)、跋山涉水(分析问题)、海阔天空(研究问题)、百花绽放(研究成果)、超级链接(拓展延伸)5大环节编排的。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充裕的资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采用合作寻找的方式和方法,从日常生活中观察目标,提出研究问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出活动方案和小组计划。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研究”或“以探究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分析、综合、归纳、实验等,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活动情景中,运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然后小组学生共同“消化”这些资料与信息;最后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研究成果”也就形成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自然地整合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内容。达到了四大领域的融合,形成了一套常态化的操作模式。

三、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切入点的操作模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一般情况下,涉及到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爱环境、角色体验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以采用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如下图:

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切入点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要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进行,如社区福利院、孤儿院、小区、农村或农场、文化古迹、社会有关机构、街道、商店、公园等场所。《快乐成长三级跳》资源包里的《自我防护》是三年级的活动主题,它所涉及的活动范围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资料收集、调查、考查、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涵盖了学生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不稳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形成了课程实施的常态化的操作基本模式。

四、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切入点的操作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运

用必要的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辨别和反思性情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景等综合实践活动,可采有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的常态化操作方式。其课程实施的基本操作模式如下:

我校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切入点的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主要用于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快乐成长三级跳》里的所有课题都需要进行问题的分析研究,就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了解信息及相关概念,掌握获取信息的常见途径与方法。但是如何区别对待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信息的辨别反思能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已达研究领域。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将研究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在网上发布,提供给所需人群。这样就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整合到网络信息技术里去了。

以上是我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研究》里的四大课程领域整合问题的研究内容,所形成的基本操作模式,还很不完善,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共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研究》开展得卓有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课题研讨材料

在行动研究中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海阳所镇于良发学校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以来的几年里,我们学校组织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活动课教师培训,通过知识性报告、参入式研讨、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文本学习、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培训了一批骨干教师,现在已基本进入了常态化的实施状态。具体做法:

一、资源开发是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要完成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需要系统资源的支持,需要系列化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的支持,以便获得关于方法和技能的系统知识。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包括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了课程计划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这些资源包基本上都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实施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目标和教育功能。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处于起步阶段时,这些案例成为很好的“拐杖”。整个资源包从本地人文环境、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具体情况出发,开发具有地区气息的课程资源,并有机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特色产业等来开发,可操作性强,更能凸现本地特色。它体现着本地的农村文化,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学生了解和探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主题开发为先导

1、在主题开发上:教师在起始阶段,大多不知道从哪里去发现和寻找主题,不知道怎样为学生提供选题的领域和范围,也就是不善于去发现、捕捉、整合课题资源。于是,学校就从多方面、多角度启发培训教师科学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具体做法:引导教师明确“选什么”和“怎么选”

(1)选什么---即选题的内容主要引导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教材中涉及的与实践有联系的内容,我们就曾实施过“端午节,知多少”、“我是家庭小主人”、“调查家庭收入”、“营养与健康”、“近视眼的形成与预防”、“爱护牙齿”等主题。

B、学生个人生活中、社区中、校园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如:我校实施过的“走进银滩”、“弘扬民族剪纸艺术”、“剪贴画世界”、“编制天地”、“生活中的垃圾”、“我们身边的交通标志”等主题。

C、分析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如:“爷爷、爸爸和我”、“银滩的人口变化”等主题

还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前沿内容及学生的即兴灵感的主题等等。另外,在内容呈现上还可以再灵活些,如:进行主题拖带式的系列主题,我们学校就曾在上学期全校研究一个大主题“做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三五年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此方面还可以拖带出若干个子课题继续研究,如:五年级研究完人与自然之后,还可以就大自然中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更深的研究等,这样体现了一种大主题、长过程、小步伐、慢节奏的特点,使内容具体、深入,实效强。

(2)怎么选这不仅是选题的依据。同时也是我校主题三级审核的依据。A、遵循三个“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校、教师、学生。具体的做法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七它周围的生活;考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年龄特点和学校教师的指导能力;注意了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影响;选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确定自己的子课题。

B、主题的实施能够科学、合理、自然的统整。

如:我们曾实施过《走进广告世界》这一主题,它不仅贴合三个“贴近”原则。而且也是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将劳动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合理、自然地统整。说它贴近,一是因为形形色色的广告同学们每天在大街上或电视上都能看到;二是广告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三是广告学生是感兴趣、易操作的;四是学校拥有非常优秀的美术教师,在广告的动手操作上能够给予所需要的指导。为此,学校先和广告制作公司建立了联系,聘请他们做我们的校外辅导员,另外,学校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广告作品、了解广告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从广告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与利用、美术制作、作品价值等方面来了解、认识广告。这样学生可以选择、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采取参观、调查、采访、座谈、模拟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科学、合理、自然,效果很好。现在,学校师生不仅认识水平、研究水平提高了,活动迁移能力也提高了。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领域做得更宽、更深。

三、课程的实施操作过程放宽了空间:在课程的初始阶段,设计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流程。应该说,这个流程图在我校课程的起步阶段是具有一定里程碑意义的,因为,在所有教师一开始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大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而我校流程图的出台,使教师一下子就找到了操作的感觉,投入到行动研究中,使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起始阶段就走上了轨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般流程图

组织讲座、布置与动员

综合实践教师选题、递交主题实施方案

学生选择子主题综合实践教师初审,合并相近主题,自由组成小组

签订师生互助协议制订子课题实施计划、进行开题报告小组独立实施、指导教师监控、指导形成作品、个人、小组总结班级展示、交流、同学评议年级答辩会评价、总结1、具体做法:由于目前我校教师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实施是可以结合各班级具体情况,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合并与开发,自主调整,在流程上进行了简化,提高了课程效率,于是,学校就由原来一步步规范的流程图发展到现在的操作上的大框架。即如下:新的实施弹性图:

教师确定主题范围,进行主题论证阶段学生选择子课题,进行子课题论证阶段课程实施阶段

课程结题、展示阶段

三、管理放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因此,需要我们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及教师的备课、上课管理,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常规等。作为一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建立自己的课程管理规范。这里的规范不是把一门原本开放、多元、生动、自主的课程限定在一个凝固僵化的框框里,而是要根据学校教学组织一般规律,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常规,使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能够规范化、制度化和有序化,以便控制和引导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行为、克服随意性。创造一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

1、具体做法:

(1)、细化了全校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每一次行动研究计划、方案。并把有价值的经验进行整合,使我们一线学校能够在今后的实践操作层面上不断深入。

(2)、细化了各种岗位职责。学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从本校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出如:教导处、年级组、指导教师、班主任、图书室管理员、微机员、后勤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使其能明确自己的任务。按规定的职责能各尽其责。

(3)、细化了课程实施的有关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

以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过去学校教学常规上所没有的,需要通过研究、实践逐步摸索完善。因此,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范是课程实施的保障,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四、困惑与打算

现在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那就是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指导性资料严重匮乏,课程具体怎样实施、管理、评价等,都是在探索中进行的,这里面有很多实施上的盲点。如:

1、在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显得那么的突出和那么的重要,教师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决定了这门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这还将一直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发现,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和实施方法。虽然,我们也已经意识到了,也已经去做了,但仍有待具体和深入,还有很多具体实施时需要拿出指导性意见。

3、我们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做了不少的探索,下一步呢,将充实对课程整体的评价,也就是还要从课程本身的评价、教师组织管理与指导的评价两方面做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我们良发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有很多地方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我们相信:如果能得到到会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会在良发学校开出更艳的的花、结出更硕的果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课题研讨材料

在实践与探索中提升、发展

黄山路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教育的美好前景。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要真正落实这门课程,使其成为常态课,路途依然坎坷。根据陈树国教授提出的“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思路,我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汇报如下:

一集思广益,开发使用课程资源

资源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常态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教研中心的正确指引下,我们认识到,在借鉴已经成形的共性资源(如资源包、案例等)的同时,开发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学校特色的资源包势在必行。

然而,如何开发研制资源包,对所有领导和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经过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研究,决定采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方式,凝聚群体的智慧。

1、开发新主题

按照教研中心的要求,作为上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胜学校,我校可以利用以前的“走进科学”主题和子课题,进行资源包的研制。但从学生和教师的反响中可以看出,大家普遍认为以前的主题偏于陈旧,缺乏特色与实际意义。因此,在充分征集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我们确定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新主题:自护自救。

2、前期培训

资源包的研制注定是一条“茫然中摸索前进”的艰辛之路,需要一批充满热情、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教师,投入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时间。在精神动员、考评倾斜的双重作用下,有30余名教师报名参加。学校搜集各种资料,开展了针对资源包研制思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的前期培训活动,并下发了教研中心提供的资源包课例。为集思广益,学校规定,想加入的教师,必须提交一份在主题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研制的资源包课例,课题不限。几名教师知难而退,但更多的教师提交了充满新意的课例。

3、确定研制思路

汇集所有上交的课例,研制组成员经过评选、讨论,集各家之长,确定出学校资源包的基本思路和样式。通过征集学生的意见,经研制小组的研究,按照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特点,我们确定了各年级的主题层次:三年级----温馨的家庭生活;四年级----快乐的校园内外;五年级----愉快的社会之旅;并按级部分成个三个研制小组。经过投票,每个研制小组均选出一名组长,全面负责该年级的资源包研制工作。通过群策群商,开发出下属的子课题,开始了资源包研制之路。

4、修改定稿

这是更为艰辛、充满考验的一关。在此过程中,学校每星期均组织一次全体研制人员会议,针对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疑问进行研讨协商,并将优秀课例印发给教师作为参考。在研制小组组长的带领下,经过五六轮的“组内提交讨论修改提交学校提出意见修改”,最终定稿编印。老师们在翻阅自己心血结晶的同时,依旧精益求精,再次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四年级组的资源包重印了两次!

5、编写教师资源包

由于学生用书的开放性,没有参与研制的教师运用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有些方面难以理解或体现编者的意图,因此,为充分体现资源包编制思路,增强资源包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研制小组讨论决定,在学生资源包的基础上,开发教师资源包。这对于编制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凝聚集体智慧,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教师资源包定稿。

6、合理使用资源包

经过美术教师的设计,资源包显得赏心悦目。但如何合理使用,又成了新的难题。按照往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往往是两个学期完成一个课题的开题、研究、结题活动,周期较长。而现在每个资源包中都有同一主题下的八个小课题,若象以前一样,对每个课题都细致入微地指导,时间必然不够用,而且绝对不能象使用教科书一般使用资源包。因此,通过征集综合实践教师的意见,我们决定采用“主题引领扶放结合”的思路使用资源包,即教师可征集学生意见,自主选取1-2个课题进行由开题到结题整个过程的详细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愿结合小组,选取余下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和过程的指导。最后应有完备的教师指导材料和学生活动材料,学校将在期末组织展评活动。

另外,按教研中心的指导要求,我们鼓励教师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包的同时,参照外校的资源包,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运作与我校主题相关或相近的周期短的课题。教师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新思路随时上报学校,学校每月组织一次研讨活动。

二步步为营,落实课程管理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真正、彻底的落实,必须强化课程管理。为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

1、环环相扣,构建管理、实施网络

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我校成立了三个小组,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实施网络:

(1)课程领导小组:最高领导层。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导副主任为成员,主要负责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统筹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组织教研、培训活动等。

(2)课程督导小组:监控督导层。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教导处教师为成员,负责教师调配、督导课时以及各项考评制度的落实等。

(3)课程实施小组:基础实施层。以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为组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成员,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行动研究。

2、加强督导,落实课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安排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我校采用固定课时和弹性课时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统一安排一节信息技术课、一节实践活动课,记入各班课程表及学校总课表,此外,按要求,本学期又增加周四课外活动为实践活动课。为保证课时的落实,我们采取以下途径:

1)不定期检查:学校将所有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及教师进行统计、记录,制成督导检查记录表。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课程督导小组通过实时实地检查、调查学生等方式,不定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将结果及时通报,并记入教师考评。

2)调课汇报:学校设计“调课记录表”,教师若采用集中上课或与学科课程打通使用的方式,或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或临时有事调课,必须提前向分管领导提出申请并记录在案,否则按旷课处理。

3、全面配套,保障资源。

学校成立教师阅览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专门订阅了相关报刊杂志,全面配套的微机、网络,均方面了教师查阅资料或投稿发表作品。另外,学校全面开放了一个微机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供学生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一方面更方便教师使用资源包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源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4、全员竞聘,保证师资

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还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都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素质,对各科知识均有所了解。为此,学校一是继续进行全员竞聘,选拔校内最优秀的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二是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

学校特别强调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把重点放在适应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培训上。我们除积极配合教研中心的安排,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讲座,组织教师参与省市级观摩研讨活动外,每学期中均在校内开展观摩研讨及评优课等活动,同时配合以各种专项评选活动,如论文、案例、过程材料等,评比结果均记入考评。对优秀作品,学校负责帮教师、学生向各种刊物投稿。此外,学校还利用课外活动、周六组织了专项技能的培训,如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等。以上措施,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指导能力。

三积极评价,保证课程实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我校以积极评价为主,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各学科的指导,并要求教师以积极评价为主,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1、对教师的评价

除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按课时数计入教师工作量外,学校还在教师业务考评中为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了1分的专项考评分,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考评细则》,专门用于对教师计划方案的制定、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课时落实情况、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学生学习实效等的考核。教师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撰写的案例、论文,执教的研讨课或优质课等,以及指导的学生活动日记或其它作品,则另外在教学特色栏中计分。这样,就给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考评倾斜,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学生的评价

我们要求教师在合理使用资源包的过程中,借鉴其评价板块中的方式方法,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过程性评价,并通过开展班内的各类材料评比或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回顾反思,求索课程新思路

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有一些困惑:

1、尽管学校一再强调,不允许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当成教科书使用,鼓励教师积极开发资源包以外的小课题,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仍然在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照本宣科地上课。如何切实提高教师对资源包的理解和把握?

2、大班额与安全问题仍然是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因素。教师不敢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空间上受到制约。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

3、在评价方面,我们拟将按照教研中心的导向,注重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但究竟应该考查什么?如何客观、科学地检测出学生的实践、创新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退缩与逃避,等待与观望,均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宁愿用执着与热情,在不断实践、探索、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课题研讨材料

乳山口镇秦家庄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与考试体系的介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已倍受关注。大家已逐渐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自201*年6月份由教研中心杨晓光老师主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立项后,我校作为本课题的参与学校,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试验与研究,立即召开了由校委会成员和部分骨教师参加的课研究工作会议,围绕“如何组织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活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并根据本课题总的实验思路,制定出了我校的实验工作计划,并确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成员名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迈向常态化教学,并从中探求一种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简易模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专题研究,学科渗透,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为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

1、典型带动,全员培训。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开展,首先要做好培训工作。我们组织全员通识培训两次,均在201*年10月中旬、11月上旬对全校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传达市级培训的精神,重点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的内容进行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培训,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讨、课堂观摩等活动。为其它老师提供借鉴。我们又通过“沙龙式”、“案例分析式”、“对话研讨式”等多种形式,交流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讨论、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开展好每月一次的研讨活动,利用乳山市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加强校内外的横向交流,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2、专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要完成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需要系统资源支持,需要系列化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的支持,以便获得关于方法和技能的系统知识,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因此,201*201*学年度我校组织师生根据地域特色、学生兴趣、教师技能等多方面编写资源包---《走进渔家》,并荣获市二等奖。本学期我们主要围绕本校编写的综合实践资源包开展活动,也可借鉴其它优秀资源包中的活动主题,另选题目,灵活开展活动。教师针对活动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及时发现并记录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载入“问题口袋”,并在小组研讨中进行交流、讨论,将可行性建议记录备案,以备今后对“资源包”进行修改、完善。

3、课时保障。综合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必考课的形式出现,我校按规定以弹性课时为原则,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生在开放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

(1)、分散式:每周3节课分开上,比如:周四或周五安排2节,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活动,周一或周二安排1节,用于交流、小节或

提出下一阶

段的活动要求。

(2)、集中式:集中半天或几天的时间搞一项主题活动。如集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实践活动等。

(3)、集中分散式:随着活动需要而采取灵活的弹性课时。4、学科渗透。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理论是因为综合实践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特点。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有效整合,而这种整合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各学科教学活动是“双赢”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所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学习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甚至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与学科进行整合。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在其它学科中渗透综合实践,使我们的教学依课本而不唯课本,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凭借。学科间的融合、课内课外的结合,让社会、世界、人生真的都成为学生丰富的教材,没有界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综合实践,对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课堂教师效益有着重要启发作用。二、研训结合,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种课程类型。相应的成果经验少,没有固定统一模式,更缺乏可供一线教师直接借鉴的成功经验。为此,我们学校首先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培训力度和课程管理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综合实践的认识水平,极力克服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畏难性。学校确定了首批三名骨干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席教师”。我们重点加强了对“首席教师”的培养,使其尽快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探索富有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然后以点带面,首席带动,对其他教师加强培训,并采取竟聘制优胜劣汰,选出优秀者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同时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具体做法是:由学校教导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教学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研训结合、首席带动,提高了广大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水平。为我校、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打下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三、以实验基地为平台,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已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与三个单位联系建立起了三个实验基地,即:浅海养殖、海水育苗、海产品加工,这三个实验基地正好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通过让学生长期跟踪调查、探索浅海养殖、海水育苗和海产品加工的新品种、新思路、新领域、新工艺等,从而使综合实践直接与社会效益挂钩,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综合实践活动走出一条长常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课程评价,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发展保障。

今年,乳山市教育局颁发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基本的考试体系中。因此,综合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有了一定的保障地位。确保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将课程评价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

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在课程评价中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采用自评、生生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对学生进行书面考试的方法,学校还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对教师的评价:按平时培训、授课、督导占30%;年终考核占50%;学生、教师、领导评议占20%,将教师划分为A、B、C三等(A档1分;B档0.8分;C档0.6分)。此外,学生的成果在镇、市级、省级、国家级获奖分别为指导教师加0.1分,0.3分,0.5分,1分。教师的论文、案例、优质课等在镇、市级、省级、国家级获奖分别为教师加0.1分,0.3分,0.5分,1分。

同时,实行学科捆绑制度,本学年综合科目中包括音、体、美、品社、科学、综合实践六大学科。我镇将3分的捆绑分纳入教师的考评之中。

通过对师生的课程评价,极大地调动了我校教师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常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困惑和思考:

1、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特点,是无大纲、无标准的课程。这使习惯了照本宣科,习惯了课堂教学的广大教师非常的不适用。再加上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缺乏了开展综合实践的“先头兵”。这为我们的综合实践健康有序开展增加了一些阻力。

2、综合实践考试体系问题。虽然今年综合实践已纳入了考试体系之中,有一定的分值,但却以学科捆绑的形式出现。由于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综合实践大都是些年轻的一线教师,而科学、品社等一些副学科则大都安排一些老教师任教,这些保护圈内的老教师往往对分值不太重视,但却把这些“兴趣盎然”的年轻教师狠狠地捆了下来,着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捧”,严重阻碍了综合实践的有序开展。

有待解决的问题。

1、落实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由于综合实践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现有的教师队伍组成情况来看,很难找到完全适应课程要求的教师。如何进一步培训教师来胜任这一课程是目前急待要解决的问题。

2、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根本转变问题。

由于综合实践以副科捆绑形式出现。相对比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分值较低,因此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如何提高教师重视力度,让综合实践真正走入常态化教学?这也是目前急待要解决的问题。

补救措施:

新课程实验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让综合实践走入常态尤为艰辛。因此对自身要求真抓实干,大胆开拓创新;对教师要求加大培训,适应新课程之需求。同时,希望各级领导能加强评价改革研究,逐步解决评价与考试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热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开展活动中存在的困惑与疑虑;才能使综合实践落到实处,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的亮起来!

201*年11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课题研讨材料

重实际,求实效,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之路

实验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开放、自主、多元、生动的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照搬,特别是中学,课程要“常态化”实施,存在诸如:课程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建立怎样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保证课程“常态化”开展,指导教师的选聘和有效指导怎样进行等许多困难。本学年,我校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寻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支撑点

制度建设是关键,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在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更新的情况下,抓好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支撑点。

1、建立层层链接的管理网络:本学年,我们建立起三层链接的组织管理网络,即:领导层面,组织活动层面,指导层面,集中到学生活动中进行管理。制定详尽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包括课程实施计划、年度实施计划、年级实施计划等。

2、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为了课程有序、有效地开展,我校建立了相关激励制度,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新规定:

(1)奖励制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主渠道,作为创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对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等各环节进行考核,对优秀任课教师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依据课程评价中教师的评价结果,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2)教研制度。教研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二下午,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考勤、有记录,由教科室按时作好考勤记录。

(3)工作量计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每周工作量按固定课时计算。学期末,每位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考核上奖加0、5分。

(4)定活结合的课时管理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每周2课时。课时安排采用固定课时和弹性课时相结合的原则,如可将每周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或传统活动打通使用,亦可组织或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小主题、短周期、一课一得式”的活动主题,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深度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实践过程。

二、尝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体化,选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突破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处理好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综合性体验课程,涉及领域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深度体验耗时较多,加之学科实践活动也要开展,在中考压力大、教师的负担重、活动指导难的情况下,让教师、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面推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显然有难度,重点是选准活动开展的突破点,为此,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突破点,选在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上,利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或整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出发与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统整,将某些学科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打通进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综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于学科教学,促学科教学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在整合学科实践资源中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安全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例如:我们开展的《重塑个性》、《紧急逃生术》、《生活小窍门》、《我也追星》等,分别围绕“德育活动、安全教育、学生现实生活和学科教学展开。

三、树立为了学生终生发展的活动目标,激发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放下中考利益的驱动,“常态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得到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必须围绕学生终生发展这个核心,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关注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焦点,学生在生活中的亮点,学生在成长中的热点,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经济”“人与文化”这一主线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使学生亲历自我发展的过程,构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促使每一个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例如:为使学生能顺利度过初中阶段,本学年,我们针对初中四个级部的不同特点,开发了《赢在起跑线》、《传好接力棒》、《跨过弯道口》、《冲刺在终点》系列主题,使学生能迅速适应新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另外,我们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开设了《魔幻的海洋》、《神奇的太空》、《冰雪大陆》等知识性主题。

四、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切实解决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难点教师是综合实践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教师的有效指导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重点做好:①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培训。②编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③落实三大方案,抓住五大环节,即每次活动中有学校整体计划方案,学生计划方案,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案,并抓住选题、准备、实施、交流、反思五大环节,确保教师有效指导。具体包括:指导教师如何选主题,怎样把问题变成研究课题?如何制订活动方案,如何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如何做社会调查等等。

五、建设学校课程资源库,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持续利用的生长点

资源与其他事物一样,“常用常新,不用作废”。有不少学校只关注显性的教育资源,忽视隐性的教育资源的建设。对资源的建设,缺少自觉意识与精品意识,对资源的多元价值认识不够,整合能力不强,持续利用的程度不深,造成了资源的多重教育功能流失。甚至有的学校存在这样的说法:开展过的活动就不能再开展了,用过的活动方案就不能再应用了,造成资源的浪费。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我们的做法是:对于开发成功的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发挥它的教学功能,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元素,将之建设成为适用面广、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精品。例如:我们上学年开发的《毒品杀人的魔杖》、《生活物理巧制作》等活动主题,本学年,我们进行了再度修改和使用,使其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继续发挥其教育功能。

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找准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关键点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构建了对课程、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一)对课程的评价

主要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自我反思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通过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由教师间展开研讨、评估优点和改进的地方。同时依据开发原则对学生进一定时间的跟踪分析,考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学生的发展的状况。最后综合分析评价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二)对教师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师进行评价。授课内容评价以“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为依据。教学过程的评价由“开发指导小组”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目标达成率等因素。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成绩进行评价。学情调查由教科室采用问卷、座谈、个别了解等方式进行,分析教师授课是否被学生所认可。

(三)对学生的评价

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学习、各项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全面、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使评价真正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

七、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本学年,我校虽然在“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操作”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要真正使综合实践活动在中学常态化开展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例如:

1、指导教师的选聘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校没有专任指导教师,只能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择优录用,而每个兼职指导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学科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实际的结果是“人人参与”,但“难于指导”,“无人负责”。

2、有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指导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按旧课程实施配置,学校班额过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身兼数职,负担过重,不但精力不够,而且其专业水平也不能适应学生研究问题的指导需求,实施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其知识获得的功能,忽视其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我们虽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和学科课程打通进行缺少科学的操作方法。

实践证明,在中学“常态化”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合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灵活整合利用教师资源,精心构建较为完备的支持系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通过区域联动的形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通过区域联动的形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通过区域联动的形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4004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