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气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是他们很爱玩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幼儿也都有吹气球的经验,而在瓶中吹气球幼儿接触少,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灵感,来自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科学泡泡瓶中的袋子”,意在引导幼儿在猜测、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感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的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从小爱观察,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的习惯,并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体验到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生态课堂追求一种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生态氛围,此次活动四环节紧密相扣,步步提升,让幼儿在“低碳”课堂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体验科学的奥妙。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瓶口套有气球。(如图所示)
2.幼儿记录纸人手一份,哭脸和笑脸娃娃若干,教师记录纸,记号笔。3.课件。
4.操作音乐、集中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在小瓶中吹气球的兴趣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吹气球呀?幼:想。
2.分别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师:请你来试试。气球怎么样了?幼:变大了。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
幼:我是用力吹的。
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用力,才能吹得大大的。
3.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个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并记录幼儿的猜测。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幼:能。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纸,来认识一下,瓶子代表什么?问号呢?小手呢?师:好,猜测能吹大的小朋友举手,用什么来表示能吹大呢?幼:打钩。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测,到底能不能吹大,还要验证一下。请你轻轻地从背后的口袋里拿出装好气球的瓶子,试一试。4.幼儿自由在座位上吹气球。5.师幼讨论。
师:成功了吗?那“小手”标记下面怎么记录?幼:打叉。
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环节中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已知经验,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为下一环节感悟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做好了铺垫。)二、探索用大小不一的四种瓶子吹气球
1.根据幼儿需要,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师:为什么一开始这两个气球能吹大,现在不行了呢?幼:没用力。幼:瓶子太小了。
师:那我再给你们几个大的瓶子,猜猜能不能吹大。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记录好了,轮到你们要去实验了。请小朋友记住:一个小朋友有一个筐,里面有四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试一试,听到音乐就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指名幼儿说说有没有成功。
小结:原来,能不能吹大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什么关系。
(评析:《纲要》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原来,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三、幼儿再次探索,寻找成功的秘密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两次都没成功,你们失望吗?别急,老师这里有好办法。2.出示幼儿记录纸,交代要求。
师:这是你们的记录纸,我再请你们去实验一下上面的这四个瓶子。记录纸的背后有笑脸娃娃和哭脸娃娃,如果哪个瓶中的气球吹大了,就在旁边贴上笑脸娃娃,如果没成功就贴上哭脸娃娃,好玩吗?
在实验之前,我有三个小要求:①还是每个瓶子都试一下;②认真做好记录;③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有什么秘密(四个瓶子中的一个身上有洞,并贴有标志)。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评析:两次尝试下来,激起了幼儿“怎么还是不能成功”的思考及“我还要试”的渴望,教师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信心,再次让他们尝试。观察法是科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四、总结提升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道理。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吧。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出去了,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2.寻找日常生活里与此有关的发明。
师:科学家们还根据这个科学道理发明了许多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东西,我们来看看。(播放PPT:打气筒、吸盘、针筒等)
总结: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吸管,把
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回教室去试一试吧。
(评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也生动形象地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此外,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拓展,也让幼儿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最后,教师给幼儿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在放了吸管的瓶子里吹气球,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将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幼儿进一步尝试、探索、发现。
2.家园共育:带幼儿了解更多关于空气压力的科学小道理。(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
扩展阅读: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瓶子吹气球》精品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瓶子吹气球》精品教案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重点: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
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小苏打、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视野。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现象只是活动的载体,不是活动的唯一目标,活动诣在让幼儿亲历一次真实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二、活动目标:
1、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活动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幼儿学会往瓶子上套气球四、教学环节与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指导儿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鉴于此,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做中学五类快乐教学法。
“做中学”主张“幼儿在前、教学在后”,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它不注重结果,不追求幼儿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激励幼儿从玩、做、想、试、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快乐。在做做玩玩的轻松氛围中,“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乐中学”五类教学
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具体介绍一下。
1、以疑激趣抛出问题,怎样用瓶子玩吹气球的游戏?(玩中学)
气球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最普通的玩具,以前有过各种各样的玩法,今天我们要怎样玩?玩出什么新花样?
活动一开始,教师巧妙的将“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通过吹起瓶口气球的形式再现出来。游戏的形式让科学现象变得直观、生动、趣味,使科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变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创造与快乐。
2、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想中学、做中学)
师:瓶子里装的什么材料这么神奇?我们来猜一猜、做一做,找到它吧!
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观察杯子上的标记来判断杯子中的材料,要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相互间说议的过程中发挥想像,在与别人的讨论中扩展思路,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猜想、验证,孩子会体会到猜想有时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亲自动手试一试。
3、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用中学)
师: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这一步是活动的重点,孩子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会碰到问题需要动脑筋想办法,集体玩的时候会发生纠纷需要协商解决,这就发展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间的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孩子上学和走上社会以后不可或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乐中学)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幼儿在总结上次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遍吹气球游戏,体验成功的乐趣。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他们会做的更投入、更认真、更成功。教师可借机对幼儿进行“只要用心思考、反复实践,任何事情都会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这样的情感渗透。
5、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我们都知道,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对周围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今天实验中产生的这些气体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老师告诉孩子,这些气体不仅广泛应用在我们特别喜欢喝的汽水饮料中,医生可以用它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消防员叔叔可以用它来灭火,多么神奇啊!我自然喜欢继续去探索它的奥秘!到这里,幼儿探索的欲望被再一次点燃,我相信,参与这节活动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把这节课的内容带回家,会继续去探索。
以上是我对这节活动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41003.html
- 上一篇:学习“正风肃纪”有感
- 下一篇:XXX购物中心招商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