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改方案
“推进新课程实验、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为重点。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机制,着眼与可持续发展,不搞一阵风;着眼与常态教学,不作秀;着眼与师生减负,可操作性强,不搞花架子。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更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四、活动计划
1、5月份宣传发动阶段
2、6~8月份学习讨论形成制度3、9~10月实施尝试阶段。4、11月课改验收阶段5、12月总结提高阶段
五、新课改教学操作流程(见附件)
课改实验教学流程操作指南
目录
第一部课堂教学流程第二部学案编写流程第三部学生预习、展示交流流程第四部学习小组建设第五部学生知识清理指引第六部优秀实验备课组评优项目
第一部分课改实验课堂教学流程
一、实验课原则:不预不讲、不练不讲、不议不讲。
二、特征:变用节次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划分学习时间。以一个最基本的
教材内容为单位,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间:
第一学习时间为新知预习,实施问题发现:概念性、原理性、习题性、拓展性;第二学习时间为展示交流、方法提炼,实施问题生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生成问题、评价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第三学习时间为拓展提高、能力升华,实施问题解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三、课堂教学六步流程
1、设计情景,激发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
2、新知预习,生成问题完成第一学习时间,预习四步:读、看、填、练完成以上两步的关键是能否有效的组织学生预习。3、展示交流,提炼方法完成第二学习时间4、精讲点拨,拓展升华完成第三学习时间
完成以上两步的关键取决于老师掌控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
5、当堂达标,迁移训练坚持学生是否真正理解6、课后反思,自我监控撰写学习反思日记。四、实验新课改的关键、突破口:学案导学。各备课组、各班老师应认真研究考纲及新课标,明确新课标对本学科各学段与各章节的具体要求和任务,把这些要求与任务转化为题目,体现在学案上,学案是老师备课的终端产品,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1、学案的定义:在新课程标准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习风格和心理特征等实际,为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和研究探讨而编制的学习方案。2、学案的四大作用:
(1)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自主学习提供有效途径,是改
变学生学习方式好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
(2)学案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重新整合。(3)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笔记本,从学的角度记录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
用红色笔更正、记笔记(密密麻麻、花花绿绿)。
(4)学案是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备忘录,以后复习巩固的学习材料,要妥善保
管好学案。
3、学案的关键:问题探究。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4、学案的重点:知识整理。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5、学案的着力点:以考纲和新课标为标准,直面高考,编制巩固练习。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些针对性强的一点一练、达标训练,对探索性的题目解剖、谈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6、学案编写的四大要素:三线、四化、无别、八项、
(1)三线:学案编写要明晰三条主线:①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和考纲:通
过知识点的衔接,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流通线。②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编出适合学生积极认知的学法指导线。③研究知识运用:一般知识点可设计成填空题或者选择题,重点难点设计成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系列问题,并设计针对练习加以巩固(一点一练)。以试题为载体,通过“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发散思维)和“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举一反三),确定能力培养线。(2)学案问题要符合“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
渐进化。
(3)学案的编写要区分“无别”:区别于教案、练案、学科、课型、教辅。(4)构成学案的模块有八项:①学习目标:A、编写原则:针对基础单元内容,以课表为依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分别对三级知识[一级知识(基本概念、懂得记忆),二级知识(基本方法、简单应用)、三级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应用)]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同时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层次要求。
B、编写要求:应明确显示能表述XX概念、性质;能记住或默写出XX概念、公式、定理、原理、性质、方法;能用XX方法求解XX问题。
②知识结构:层次要清楚,条理要清晰,尽量用图表形式呈现,设置相应问题。③预习新知
④情景引入⑤新知学习
⑥课堂小结:时间上要有保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推进时要留足课堂小结的时间。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能引导和升华。设置上要注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课堂小结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缩和升华,是对一个个问题解决后的集中体现,因而在“学案”的设计上每一个问题环节都要设计我的收获(或体会或归纳)栏目。要有板书,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个整体把握。
⑦课内达标:一点一练,层层推进。尝试训练(试题重在基础,是呈现概念、原理方法的载体,源于教材适度创新和改编);达标训练(是第二、三学习时间的必备环节,要有时间保证,要及时矫正反馈,不能推到课外)。
⑧教师应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优秀问题记入优秀问题集,并将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易错问题记入易错问题集。
7、学案的检查:结对互查、学科长检查、教师复查。
第二部分学案编写(备课)流程操作程序
大教育家孔子云:“凡事预而立,不预而废”,大意是说:做任何事有备而成,无备而败。可见备好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就此专题解读如下:[备课环节和操作]
一、备“新课标”和考纲、考点。
操作:
1、明确“新课标”对本学科各学段和章节的具体要求和任务。2、各科知识点和考点力求具体化、系列化,落到实处。3、通过知识点的衔接,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二、备教材
操作:
1、确立教学目标,针对本基础知识单元或本节课内容,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分别对三级知识,一级知识(基本概念、懂得记忆),二级知识(基本方法、简单应用)、三级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应用)]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2、依据教材内容,准确备出单元、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且探究其解决的方法。
3、深入专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选准教材突破口设施教学。
4、备出教参、教辅上没有的东西,创新教学手段,使之变成自己的财富。5、备出单元、篇(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拓展和深化。
6、备问题的预设,要求做到:自主探究问题化,重点问题习题化,教师引导层次化,知识建构网络化。
三、备学情
操作:
1、以学生为本,备好不同层次及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2、学生行为规范化。如:①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次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学生能”、“学生明白”等;②行为标准化,如: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几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等;③行为条件情景化,
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的时间、提供的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四、备教法
操作:
1、依据教学内容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可根据不同课型选用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点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不同教法。
2、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教有所效,学有所获的原则,变讲堂为学堂。
五、备学法
操作:
1、注重对学生新建“预习法、解题法、设题法”等学习方法的具体推介和指导。2、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要求搭配合理,活动有序,言谈举止规范。3、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六、备试卷操作:
1、认真细致地做好历年高考和统考试卷分析。
2、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对时间的考点、题型、类型和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规律、指导教学,强化训练(必考点)。
七、备训练
操作:
1、依据考纲、考点、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2、一般概念、原理可设计成填空题或选择题,重点难点设计成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系列问题,并设计针对练习加以巩固(一点一练或达标检测)。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和“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设计出以试卷为载体的能力培养训练卷。
八、按课改模式上课学案节数不低于每周总课时数一半。
[形成个案]编写出预学案、导学案、固学案[集体备课流程和操作程序]备课操作程序
1、课题准备。备课组长提前一周提醒备课组成员按分工准备相关资料,以备集体讨论。
2、中心发言人分发“学案”至各备课组成员。
3、中心发言人首先就该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思路及练习作大致分析。4、备课组集体讨论教学重点,形成共识。
5、备课组集体提出修改学案意见,使其更加完善。
6、根据教学重点和考纲考点,由相关教师命题进行检测(单元清)。7、整合学案,共同设施教学。
8、备课反思。学案设施后,备课组在下次备课时对上案所设计的重点、思路、训练等予以讨论,总结经验,收集资料。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预习、交流展示流程
一、学生预习流程:1、保证预习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预习可在同一节次内完成,也可在不同节次进行)2、预习方法:
(1)三读:粗读知其大意;细读掌握要领;精读领悟知识的内涵
外延。
(2)六做:构造知识框架→找出新旧知识联系及时弥补所欠旧知识→归纳
出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完成学案→提炼方法→整理生成问题。
(注:在“读”和“做”的环节要做以下几个方面:“读进去”细读、深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疑问;“手脑并用”阅读与划批、写、注相合。“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批”眉批,把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写”将不懂的地方整理出来。“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3)组织:A.教师组织:学生预习时,教师应深入各小组,对个体和小组及时点拨与指导,解释学生预习时遇到的疑点。
B.学科长组织:学科长要安排组织内交流的顺序,生成问题的记录,班内展示的代表。
(4)交流:A.交流原则:a.取得共识,大家都懂的不交流;b.存在争议、不懂的问题才交流。
B.结对交流:2人结对,是小组的最小单位。首先2人交换检查(用红笔相互批阅、相互签字);其次相互矫正(答案不同的问题要相互讲解,争取在对内解决);然后提交问题(两人对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组内解决)。C.组内交流:每对一个代表交流问题→初步矫正(组内解决问题)→问题记录(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填写问题生成单并反馈给老师)→小组长检查学案(签字)。二、学生展示交流流程
1、展示交流的原则(由教师总体把握原则)(1)交流问题的选准体现“代表性”(代表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具有“一
般性”(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一般学习方法)。
(A.“填空式基础型问题”不必展示交流;只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核对答案;B.“问答式发展、探究型问题”和“练习式应用型问题”是展示的重点;C.对于收集的学生预习时生成的问题,教师在点评环节给予必要的补充;D.对于在展示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思辨的时间,升华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交流问题的数量根据展示交流的时间(一般为25分钟左右)由老师来调剂展示问题的数量(可以每组一个问题,也可以多组共同一个问题)。(3)展示交流的主体强者让、弱者上;正确让、错误上;A.由学习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以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B.一个学生不要交流多个问题,要给更多的同学展示的机会;
C.教师可有意识的让问题解答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同学进行交流发言,以达到
警示错误的目的。
2、展示交流的基本环节四段循环:
(1)个体展示:由各组随机抽签,选出的代表展示发言,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2)组内补充:对本组发言人不完善或不准确的地方,本组其它成员可以补充发言。
(3)各组补充:各组人员对别的组的发言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正。(4)教师点评:
A.教师点评的五项原则是:a.准确到位,不出现知识错误;b.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c.深入浅出,直观形象,不抽象空洞;d.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平铺直叙;e.激情飞扬,不面无表情。
B.教师点评的五个时机:a.学生出现观点对立、无法说服对方时;b.学生生成了新的问题,与预设不符时;c.学生思维不严谨、方法不系统,需要矫正升华时;d.学生感到难于理解,需要老师解惑时;e.学生展示非常精彩,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时。
3、生成问题的两个时段,处理生成问题的三点注意,四个允许:(1)生成问题的两个时段:A.组内交流时段;B.班内展示发言时段。(2)处理生成问题时的四点注意:A.教师应注意观察、学会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思维;B.当问题不能当堂解决时,教师要延时,放在课后或下节课解决;C.教师要创造生成问题的时机,如“分组挑战”、“分组辨认”环节。D.老师准备“优秀问题集”和学生“易错问题集”,对学生在展示生成的优秀问题要随时记录“优秀问题集”,每节课后将课堂上发现的学生易错问题记录“易错问题集”。(3)生成问题时的四个允许:
A.允许学生提交意见;B.允许学生讲错;C.允许并鼓动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D.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4、学生展示交流的控制有价值、有主见、有组织、有控制
(1)学生展示交流的问题要有价值,应该是教学的重、难点,应具有开放性、政论性。
(2)展示交流对问题应有独立思考,要用自己的主见去和别人交流、辩悟,不能成为一个看客,防止被“优生”包场发言。
(3)展示交流时要有组织,学科长要安排交流的顺序、记录及展示人。(4)展示交流要把握时机,教师要控制频数和节奏,掌握好时间。
第四部分学习小组的建设
一、小组分组有原则
1、差异性------组间同质2、互补性-----组内异质3、平衡性------小组竞争4、稳定性----相对稳定二、小组分组有组织
1、每科设学术助理2、每组设组长3、每科设学科长4、结对设对长5、有小组名称6、有小组序号三、小组分组有目标
1、班级目标2、小组目标3、个人目标四、小组分组有方法
1、学生性别比例2、学生学业成绩3、学生性格特点4、学生兴趣倾向5、学生交往能力6、学生家庭背景五、小组分组有定式
12相对侧向板黑式。(相对面向
1357934黑板式)
5624681078注:单号为成绩较好学生910六、小组分组有程序
第一步:学生自主竞聘组长(不一定成绩最好,但一定组织能力强)第二步:和小组长一起研究,将学生按组数分层
第三步:双向选择,每一层的学生和组长进行双向选择,教师做协调第四步:组员角色确定,学科长、1+1学科结对、对长、记录员七、小组
成员位置有变化(以相对侧向黑板式为例)1、可单双号互换
2、也可以按顺时针每天更换位置八、小组学习有环节
(围绕导学案)独立思考自学(独学)→结对互查互助发现问题(对学)→组内展示交流提交问题(群学)→班内展示交流问题→归纳提炼生成方法→课程达标检测→检测交流稳定方法→课后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组训练巩固。
九、小组评价有标准
1、评价原则(1)、捆绑制。看总体排名的变化,以分组时小组各成员的平均成绩为小组的评价基础。
(2)精神面貌。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2、课堂评价小组计分制
本组学生回答问题完全正确打10分,基本正确打8分,正确一半打5分,其余打0分。对其他组补充问题正确的奖励2分、基本正确的奖励1分。老师每节做好记录
十、小组奖励有机制(按各小组各科得分总成绩评定,班主
任做好收集工作,并每周把计分表交课改组相关人员)
1、每周班主任对得最高分组在班会上给予表扬;
2、每月班主任对得最高分组上报年级组,年级组给予奖励;3、每学期班主任对得最高分组上报年级组,年级组上报学校,学校结合奖学
金给予奖励。
第五部分学生知识清理指引
一、
二、三、四、五、
日清
学生回顾梳理当日知识要点
学生归纳已解决和未解决问题,并将未解决问题记录在问题集
针对未解决问题先独立解决,不能解决就结对解决,还不能解决就小组解决,甚至请教老师解决
六、4、日清时间:自习课、课后、晚自修(在第一时间内)七、周清
八、把学习中、练习里、考试中的错题、遗漏点及课堂里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设计训练卷(题)让学生清理。
九、梳理、整理本周练习中、学习中、考试中的知识点
十、各科保证每周一次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性质为检测本周
知识学习情况。
十一、月清
十二、对前阶段末解决问题梳理,教师针对性设计一套试题或训练卷(月考)十三、清理知识形式
十四、以学习日记、笔记、错题本等形式记录、解决。
第六部分学科间评优项目
十五、学科组是否有学生优先问题集、易错问题集十六、学科组是否有完整的学案
十七、集体备课各组是否有原始记录本
十八、集体备课次数、时间是否有保证(时间分配、知识层面、学生、教师
层面
十九、展示课各学科评比二十、是否由学校要求上课
二十一、科任教师是否及时或把本周各组分数上交课改小组相关成员二十二、学生问卷调查满意率是否达标
二十三、按课改模式上课时数是否达到本学期总课时的一定比例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清林初中政史地教研组课改方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清林初中政史地教研组课改方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清林初中政史地教研组课改方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4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