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 总结
第七章工程地质勘察第七章工程地质勘察概述
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主要内容概述
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主要内容
概述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勘察的一般要求
任务:①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有利和不利条件;②选择地质条件优越的建筑场地;
③分析研究与建筑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④根据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配合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提出有关建筑物的类型、结构、规模名及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安全和正常运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⑤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⑥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制定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任务二、工程地质勘察的阶段
1.选址勘察阶段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
勘察程序:是范围由大到小,研究程度由粗及细,由地表到地下,由定性评价至定量评价。并且应该严格遵守此原则。
勘察任务:初步查明拟建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区域稳定性,在较大的工作范围内选出几个较好的建筑地段。提出建筑地段的比较方案。
目的:为工程规划和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论证等方面提供地质资料,选定建筑场址勘察任务:进一步查明建筑物影响范围内工程地质条件细节,提供定量指标,深入分析存在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可靠的定量评价(通过大量的勘探、试验、实验室研究工作及长期起观测来完成)。一般可分为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精度要求不同)(2)初步勘察阶段目的:在上一阶段指定的区域内选定工程地质条件最优越的建筑场地,确定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结构型式、规模及各相关建筑物的布置方式等(3)详细勘察阶段与施工勘察阶段勘察任务:主要解决为编制各个建筑物及其各部分的施工详图所需要的地质资料。主要是根据需要做些补充勘探工作等,如灌浆试验,板桩试验、防止基坑涌水试验等。目的:解决具体施工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三、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室内外试验长期观测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工程地质测绘
一、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二、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和比例尺三、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要点一、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1.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A.岩土体的研究B.地质结构的研究C.地形地貌的研究D.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E.物理地质现象的研究F.天然建筑材料的研究
2.工程地质测绘范围、比例尺和精度
原则是既能满足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和设计的需要,又不浪费工作量。主要影响因素:1.建筑物类型和规模大小2.工程规划设计阶段3.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A.工程地质测绘范围
主要取决于设计阶段、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的建筑物的重要性。
踏勘及路线测绘:比例尺一般选为1:200,000-1:100,000。目的是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概况,初步估计其对建筑物可能发生的影响。
小比例尺测绘:比例尺为1:100,000-1:50,000,查明规划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区域稳定性,初步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合理选定建筑区提供地质资料。
中比例尺测绘:比例尺为1:25,000-5,000,其目的是为查明建筑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初步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合理选定建筑地点提供地质资料。
大比例尺测绘:比例尺为1:5,000-1,000或更大,属详细测绘,为最终选定建筑物类型下,结构及施工方法提供地质资料。B.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
系指测绘中观察、描述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即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地质图上标示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C.工程地质测绘精度
三、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要点像片成图法实地测绘法
路线法布点法追索法
室内卫(航)片解译,转绘成图
工程地质勘探
一、工程地质勘探的任务二、工程地质物探三、工程地质钻探四、工程地质坑探
一、工程地质勘探的任务
任务:1.查明建筑场地的岩性及地质构造2.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3.查明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4.提取岩土样及水样,提供野外试验条件5.用于其他项目
为探明基岩工程地质特性,必须进行坑探。是地质勘探中最简单、应用较普遍的方法。试坑、浅井:试坑的深度不大,主要用于剥除覆土,揭露基岩浅井,一般深3~5米。探槽:覆盖层不太厚时,为探明某一地层层序、岩性变化、软弱夹层分布情况、残坡积层厚度和性质,追索构造,采用探槽开挖。探槽一般垂直岩层走向布置。
斜井和平硐:斜井多用以了解地下一定深处的地质情况并取样,一般布置在平缓山坡或山坳处。平硐适用于较陡的基岩坡,常用以查明坝底两岸地质结构,尤其用在岩层倾向河谷并有易于滑动的夹层,或层间错动较多,断裂较发育地段,可获较好效果。竖井:为了解覆盖层厚度及性质、构造线、岩石破碎情况、岩溶、滑坡等。二、工程地质坑探三、工程地质钻探
是工程地质勘察中极为重要的手段,但勘察投资费用往往很大。钻探工作应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按勘察阶段、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勘探线网。四、工程地质物探
利用天然或人工电场(直流或交流电)来勘查地下地质现象一种物探方法利用地质介质的波动性来探测地质现象的一种物探方法物探适用于以下范围:
1.作为钻探的先行手段,了解隐蔽的地质界线、界面或异常点;
2.作为钻探的辅助手段,在钻孔之间增加地球物理勘察点,为钻探成果的内插、外推提供依据;
3.作为原位测试手段,测定岩土体的波速、动弹性模量、特征周期、土对金属的腐蚀等参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图件
一、勘察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在整理有关数据之前,必须进行有关的工程地质单元的划分,所谓工程地质单元是指在工程地质数据的统计工作中具有相似的地质条件或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地质特征而将其作为一个可统计单位的单元体。
一般情况下,工程地质单元可按下列条件划分:
1.具有同一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并处于同一构造部位和同一地貌单元的岩土层。
2.具有基本相同的岩土性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能和工程性能的岩土性。
3.影响岩土体工程地质的因素是基本相似的。
4.对不均匀变形反映敏感的某些建(构)筑物的关键部位,视需要可划分更小的单元。二、工程地质图
反应建筑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并给予综合评价的图件,称为工程地质图。类型:
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工程地质编录图工程地质分析图专门工程地质图
综合性工程地质图和分区图工程地质图内容:地形地貌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
二、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
综合反映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工程地质问题的重要文件,是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资料和依据。
报告书的正文要说明场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特点,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从而作出建筑区的定性或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绪论通论专论结论
一、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勘察内容:1.与路线、桥梁和隧道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查清路线上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动力地质现象,阐明其演变规律,明确各类线路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为各方案的比较提供依据。2.特殊岩土地段及不良地质现象往往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路线的布设和构造物的设计,应重点查明其类型、规模、性质、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3.充分发掘、改造和利用沿线的一切就地材料,满足就地取材的要求二、桥梁工程地质勘察勘察内容:
1.对比各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2.为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三、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勘察任务:1.隧道方案与位置选择(有时还包括隧道展线或明挖的比较)。2.隧道洞口与洞身勘察(祥勘)。本章小结
了解:勘察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
扩展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1概述1.1概况
拟建项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行政区域属于崇左市大新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6°45′107°09′,北纬22°36′22°56′,拟建项目路线起于大新县雷平乡,与大新至崇左二级公路相接,经勘圩、排塘、硕龙至下雷,路线全长约60Km,附加硕龙支线3.7Km。
本项目于二○○七年五月至二○○七年七月进行了现场勘察,并于二○○七年七月完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
1.2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1.2.1勘察目的
对拟建项目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确定公路路线、工程构造物位置及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1.2.2主要任务
(1)查明拟建项目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对地形、地质和水文等场地要素作出分析、评价和建议。
(2)查明桥涵构造物地基的地质结构及其分布特征,测试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化学特性,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持力层的变形和承载力、变形模量等岩土设计参数,并作出定量评价。
(3)查明各隧道隧址区地质、地震情况、进出口的环境地质条件,为各方案的比选论证及隧道设计、施工方案选择提供地质依据。
(4)查明场地地基的稳定性、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性质、提供防治设计必需的地质资料和地质参数。
(5)查明公路工程建筑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并对大型公路工程建筑物场地进行
必要的地震烈度鉴定或地震安全性评价。
(6)提供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1.2.3工作依据
1.2.3.1规范、规程及技术资料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
(6)《公路软土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51-93)。(7)《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070-201*)。(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1*)。(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
(11)交通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12)交通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方法》。1.2.3.2已有技术成果
北京中咨路捷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广西雷平至下雷公路可研报告》。1.3勘探点的布设与勘察方法1.3.1勘探点的布设(1)一般路基勘探点
一般路基结合小桥涵位置布设勘探点,每处小桥涵布置1个勘探点孔,在其之间特征路基段增加路基勘探点。勘探方法小桥、盖板涵、高路堤、不良地质路段采用钻探,
圆管函、挡土墙地基采用挖探,高边坡路基采用槽探。(2)桥梁基础勘探点桥位勘探采用机械钻探,钻孔沿桥轴线布置在墩台位置。(3)隧道勘探隧道勘探采用机械钻探,每座隧道布置2~3孔,隧道洞口位置各布设1个钻孔,洞身典型位置根据需要布置1孔。1.3.2勘察方法(1)钻探采用长沙探矿厂生产的GY-1型液压回转式钻机,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钻进,泥浆或套管护壁,钻孔开孔孔径130mm,终孔孔径110mm。(2)取样采用机械回转式全孔取芯方法,岩芯采取率在粘性土地层中达到90%以上。(3)原位测试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方法。在粘性土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4)室内试验按规范进行室内试验。1.4勘察工作量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共完成勘探孔135个,进尺2233.40m,采取原状土样116件、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0次。勘察工作量详见表1。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序号123工作内容机械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取试样原状土样单位m/孔次/孔件工作量2233.4/13510/41164常规试验室内试验直剪试验件组1161162区域地质概况2.1自然地理条件2.1.1地形地貌拟建项目所在区处于云贵高原台地与广西丘陵山区过度的斜坡地带,地貌主要受岩性和构造控制,根据地貌成因及形态组合将项目所在区地貌划分为侵蚀溶蚀及构造侵蚀两大地貌类型。2.1.1.1侵蚀-溶蚀地貌(1)峰丛洼地-谷地分布于明仕河以西至伏龙福新一线以南与下雷一带,主要由星散状分布的小洼地和簇峰组成,间以深切峡谷为其主要景观。簇峰标高一般700750m,地层主要由中泥盆统石灰岩、白云岩等组成,谷底、洼地标高一般400500m,洼地中一般有厚度不大的坡积粘性土夹碎块覆盖,具有消水漏斗或溶井,是降雨集中渗漏的通道。(2)峰林谷地分布于明仕河以东,主要表现为山峰似树林立,间以发育的谷地,洼地少见。峰顶标高一般550650m,地层主要由中泥盆统石灰岩、白云岩等组成,谷底标高一般300450m,坡积、洪积粘土覆盖普遍。谷地两边常为地下河出口的汇流带,溶井、溶潭、漏斗分布较普遍。2.1.1.2构造-侵蚀地貌分布于项目区西北部灯草岭四城岭一带,构造上处于四城岭背斜,背斜隆起,地形突出,形态特征表现为中低山,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为局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山顶标高8001000m以上,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泥盆系下统的砂岩夹砾岩、泥质页岩等,坡度一般1825°,沟谷切割深度150200m,切割密度平均5条/Km2,地表沟水发育,谷底平均坡降3%,坡脚处普遍为残积、坡积覆盖,厚度约13m。
2.1.1.3岩溶个体形态
拟建项目所在区岩溶个体形态发育较全,主要包括有岩溶洼地、岩溶谷地(线状谷地、网状谷地、槽状谷地等)、溶井和溶斗(消水溶井或漏斗、溢洪溶井或漏斗)、水平溶洞(长期充水溶洞、季节性充水溶洞、不充水溶洞等)。
2.1.2气象
拟建项目所在区位于云贵高原台地的前缘,属季风型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终年少见霜雪。常年平均气温19.121.3°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5°C,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9°C,一月最低平均气温10.9°C,七月最高平均气温25.1°C,年平均降雨量1810.4mm,历年最大降雨量2704.4mm,历年最小降雨量1060.2mm,降雨季节一般在59月,其降雨量约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77%,历年平均蒸发量1201.1mm,最大1370.8mm,最小1022.9mm。
2.1.3水系
拟建项目所在区地表水系不甚发育,较大的地表河流仅有黑水河,系由两条小河在念底附近汇合而成,往东南注入右江,年平均流量83.7m3/s,最大流量150m3/s,最小流量35.5m3/s,洪水期为68月,平水期为5、9、10三个月,枯水期为14月、11、12等六个月。
2.2区域地质概况2.2.1地层岩性
拟建项目所在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第四系等,其中以泥盆系分布最广,石炭系次之,寒武系零星分布,第四系仅在较大的岩溶谷地中分布:
(1)寒武系(∈)
零星分布于四城岭、灯草岭一带,主要发育上统(∈3),岩性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夹页岩,厚度264877m。
(2)泥盆系(D):上、中、下三统发育齐全。
泥盆系下统郁江组(D1y):岩性为杂色粉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夹泥页岩、泥质灰岩夹白云岩、灰岩等,厚度3303m。
泥盆系中统东岗岭组(D2d):岩性为浅灰、灰黑色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呈条带状分布,厚度222m。
泥盆系上统榴江组(D3l):岩性以浅灰、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岩为主,局部为白云岩、燧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硅质岩,厚度168326m。
(3)石炭系(C):主要分布于下雷以西及太平以东等地。
石炭系下统(C1):包括岩关阶(C1y)与大塘阶(C1d),岩性以浅灰、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岩为主,局部为白云岩、燧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硅质岩,厚度201*74m。
石炭系中统(C2):包括大埔组(C2d)与黄龙组(C2h),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厚度40293m。
石炭系上统(C3):为灰白、浅灰、深灰至灰黑色中厚层、厚层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厚度224716m。
(3)第四系(Q)
分布于较大的岩溶谷地的地表,为褐黄色粘土、亚粘土,局部小河岸边夹有砂卵石层,厚度1520m。
2.2.2地质构造
拟建项目所在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的西南部“德保小三字型”构造带的前弧东翼,主要由四城岭背斜与相关断裂构造组成。
(1)四城岭背斜
分布于四城岭灯草岭,背斜轴向NE56°,轴线略显向北凸出的弧形弯曲,具压扭性特征,背斜成短轴状,长35Km。核部由寒武系构造基底组成,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与其接触,轴部岩层倾角2550°,两翼1020°,并有与主轴平行的次级褶皱与其伴生,其西南端与北西向黑水河断裂成反接关系,且受该断裂将其西断块向南东错动3Km。
(2)四城岭断层
位于四城岭东南松山火龙岭一带,断裂走向NE50°,并向东偏转呈舒缓波状,略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倾向南,切割寒武系地层,与四城岭背斜轴线近似平行排列,具压扭性特征,断裂长度15Km。
(3)芭兰板烟断裂
为走向NE5090°的弧形正断层,与德保三字型东翼成斜接,与北西向构造成反接,并受北西向断裂错开成数段,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50°,角砾岩发育,局张扭性特征,断裂长度30Km。
(4)黑水河断裂
沿黑水河分布于那岸下雷湖润一带,断裂走向NW4550°,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延伸,断层面倾向背东,倾角4580°,破碎带宽60300m,有倾斜和水平擦痕,角砾岩呈次糜棱状,具有反斜扭动的压扭性特征,断裂长度110Km。
2.2.3地震活动特征
广西地震属于频度不高、强度不大、震带不多和震源浅的区域。广西地震主要分布于桂西和桂东南等地,拟建项目所在区处于广西西南部,地震频度相对较高,使局部地区的地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公元228年以来至今,广西共记录了有感地震350次以上,其中≥5级的地震有23次,最大的一次为1936年4月1日的灵山地震,震级6.75级。随着时间的增加,
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有增大的趋势。近百年以来,区内>4.75级地震和70年代以来3.0级以上的地震,展布方向呈北西向,主要分布于北西向的右江活动断裂带、南丹昆仑关活动断裂,其北西向活动断裂是区内主要的孕震和发震的构造带。
区内地震震源深度浅,均小于20Km,属于浅源地震,故地震产生的地面效应较强烈而波及面较小。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拟建项目所在区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0.35s,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地震烈度为Ⅵ度。
3工程地质条件
3.1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根据拟建项目区岩土体组合关系、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产出条件等所形成的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坚硬半坚硬碳酸盐岩类型、坚硬半坚硬碎屑岩工程质类型及松散堆积岩工程地质类型等三大类。
3.1.1坚硬半坚硬碳酸盐岩类(1)坚硬碳酸盐岩类:
广泛分布于项目区峰丛与峰林洼地、谷地,地层包括D2d1、D3、D3a-b、C1-2等强中等岩溶化的石灰岩、白云岩组,岩性包括灰岩、白云质灰岩、碎石结核灰岩及白云岩等,岩石坚硬,抗压强度高,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60137.0Mpa,岩石不易风化,但易溶蚀。
(2)半坚硬碳酸盐岩类:
以条带状零散分布于下雷以西湖润一带,地层包括D2d、D3l等弱岩溶化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硅质岩等,岩性包括硅质灰岩、扁豆状灰岩夹页岩,岩石软弱相间,遇水后抗压强度降低12倍,风化裂隙与层面裂隙发育,易风化,岩溶不发育。
3.1.2坚硬半坚硬碎屑岩工程质类:
分布于灯草岭四城岭一带中低山区,组成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泥盆系碎屑岩,岩性包括砂岩夹砾岩、泥质灰岩、泥质页岩等,为坚硬、半坚硬和软弱相间,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易风化,抗压、抗剪强度低,泥岩遇水易软化,遇水后抗压强度普遍降低23倍。
3.1.3松散堆积岩工程地质类:
主要分布于岩溶谷地、洼地地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褐黄色粘土、亚粘土,局部小河岸边夹有砂卵石层,结构松散,厚度1520m。
3.2工程地质结构层的划分及特征
根据外业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本工程岩土体共划分为14个工程地质层,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ml①1填筑土Q4:主要为路线与各乡间路道相交处路基,杂色,岩性成份以粘性土、
③0石灰岩D:全风化,组织机构全部破坏,大部分风化成土状。在钻孔49,钻孔62,钻孔68,钻孔97,钻孔98可见,分布于②1高液限粘土之下。
③1石灰岩D:微风化;灰白色;结晶质结构;岩石坚硬,破碎~较破碎,岩芯呈碎块~短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岩芯采取率较低。主要分布于②1高液限粘土之下,大部分为机械破碎。
③2石灰岩D:微风化;灰白色;结晶质结构;岩石坚硬,完整,钻进平稳,进尺较慢,岩芯呈长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主要分布于②1高液限粘土和③1泥岩之下。
③3石灰岩D:微风化;浅灰~粉红色;坚硬,较破碎;节理、裂隙十分发育,胶结差,铁氧化物浸染,方解石脉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为主,其破碎以溶蚀破碎为主,岩芯采取率很低。
③4石灰岩D:微风化;浅灰~粉红色;坚硬,较完整;裂隙发育,铁氧化物浸染,方解石脉发育;岩芯呈短柱状为主;采取率较低。
③5石灰岩D:硅质,微风化。岩性硬、脆。岩芯多呈短柱状。发育方解石脉。主要分布于。
④溶洞:
⑤泥岩:浅灰色。可细分为全风化⑤0、中风化⑤1、弱风化⑤2,只在钻孔4与钻孔19中见。
3.3水文地质特征3.3.1水文地质划分
根据项目区地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将项目区地下水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1)碳酸盐岩岩溶水
砂、卵砾石为主。
①1耕土Q4ml:主要为水稻田耕地。
②1高液限粘土Qel+dl: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范》JTJ051-93定名,适用于路基及小桥、通道、涵洞处的钻孔。沿线填筑土或耕土下均有分布。局部地段表现为低液限粘土,黄褐色,可塑~硬塑,局部呈现坚硬状态。含较多锰质结核。天然含水量29.80%,天然孔隙比2.75,孔隙度46.10%。
②2高液限粘土Qel+dl: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范》JTJ051-93定名,适用于路基及小桥、通道、涵洞处的钻孔。主要分布于沿线②1高液限粘土之下。黄褐色,软塑,局部软色,含较多锰质结核,天然含水量为45.1%,天然孔隙比为1.31,孔隙度为56.6%。
②3粘土Qel+dl: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定名,适用于各大、中桥位处的钻孔。主要分布于填筑土或耕土之下。黄褐色,可塑~硬塑。含较多锰质结核。天然含水量35.90%,天然孔隙比1.15,孔隙度为51.9%。
为拟建项目区分布最广的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赋存、运移于峰丛洼地、谷地区与峰林谷地区碳酸盐岩组的管道溶洞、裂隙溶洞和溶洞裂隙中。以暗河、大泉形式的集中径流、排泄为主,以小泉形式的分散径流、排泄次之,出露形式除泉、暗河出口流出地表外,多数是以天窗、溶井、溶潭等不同形式暴露地表,其补给来源主要为降雨补给,其次为地表水补给。
碳酸盐岩岩溶水受含水岩组、构造、地貌等因素影响,其富水程度各不相同。分布于峰丛洼地、谷地区和峰林谷地区的管道岩溶水,以管道形式集中径流、排泄为特点,主要以暗河和大泉为其代表的一种地下水线状富集类型,含水量丰富。分布于四城岭背斜边缘的白云岩组,一般多以溶井、溶潭和中泉的形式出露于谷地中,含水量中等。赋存于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中的岩溶水,以分散性的裂隙式的缓慢补给、径流、排泄为主,出露形式多为小型溶井和小泉,含水量微弱。
(2)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四城岭背斜中低山区,地下水赋存于寒武系、泥盆系砂岩、砾岩夹页岩风化裂隙中,以沿裂隙分散缓慢补给、径流、排泄为特征,多以小泉的形式出露在沟谷水的源头或谷坡上残堆积层与基岩接触处,流量多在1l/s以下,含水量弱中等。
3.3.2地下水化学特征
碳酸盐岩岩溶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水为主,基岩裂隙水以HCO3Ca.Mg型
水为主,由于项目区多属峰丛、峰林山区,降雨充沛,地下水循环条件良好,矿化度较低,PH值7.948.27。均属低矿化度弱碱性水。
据水质分析结果(附录X),场地地下水对砼结构无腐蚀性,对砼中的钢筋具无腐
蚀性,对钢结构无腐蚀性。
3.4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
项目所在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岩溶、滑坡、斜坡崩塌等,特殊性岩土主要有弱膨胀土与软弱地基土。
3.4.1岩溶
项目所在区以岩溶地貌为主,岩溶地区岩性以石炭系、泥盆系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岩溶发育中等强烈,常见的形态有塌陷、溶斗、落水洞、溶井、地下暗河等,公路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由于地下岩溶水的活动,或因地面的消水洞穴阻塞,导致路基基底冒水、水淹路基、水冲路基以及隧道涌水等病害,或由于地下洞穴顶板坍塌,引起位于其上的路基及其附属构造物发生坍陷、下沉或开裂。
3.4.2滑坡
项目所在区较大规模滑坡分布较少,在岩溶与非岩溶地层接触处,由于粘土碎块组成的残积坡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其倾向与岩层和斜坡相同,为顺层坡,由于地下水的影响,路基开挖破坏了斜坡土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平衡状态,易形成滑坡。路基边坡建议采用骨架护坡、挂网混喷及实体护面墙、挡土墙等措施进行防护与支挡。
3.4.3斜坡崩塌
在开挖路基的斜坡部位,斜坡上覆盖的粘土夹残坡积层,顺基岩接触面或与斜坡倾向一致的裂隙面、层面,在路基开挖后,易产生崩塌。
3.4.4弱膨胀土
分布于碳酸盐岩发育区,由碳酸盐岩残积高液限粘土组成,覆盖于强岩溶化岩组之上,具有弱膨胀性,厚度38m,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由于土的胀缩作用而产生的地基变形及边坡稳定问题,可采用地基土换填、边坡支挡、护坡,设置完善的防排水系统。
3.4.5软弱地基土
分布于洼地、水田地带,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丰富或地表积水,长期受水浸泡,造成土质软化剂有机物淤积。项目区软弱地基土岩性主要以淤泥、淤泥质粘土、饱和粘性土为主,多呈软塑流塑状,厚度一般0.53.5m,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为中高压缩土,需进行挖除换填处理。
3.5工程地质分段特征
根据拟建项目所在区地貌成因类型、组合形式及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结合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将项目区划分为岩溶工程地质区和非岩溶工程地质区。
3.5.1岩溶工程地质区(Ⅰ)
分布于四城岭背斜东西两侧,可划分为峰丛洼地、谷地工程地质亚区(Ⅰ1)和峰林谷地工程地质亚区(Ⅰ2)
(1)峰丛洼地、谷地工程地质亚区(Ⅰ1)
分布于四城岭背斜以东黑水河两岸一带及以西下雷一带,区内几乎全为裸露的石灰岩山区,谷地狭窄,洼地星罗密布,土层薄脊,竖井漏斗等消水洞发育,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岩溶塌陷、岩崩。
(2)峰林谷地工程地质亚区(Ⅰ2)
分布于明仕河以东南,为半覆盖型山区,谷地宽且较为平坦,第四系覆盖面积广,表层岩溶发育,土层薄、水位浅,其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岩溶塌陷。
3.5.2非岩溶工程地质区(Ⅱ)
分布于四城岭一带中低山区,沟谷发育,切割深度150200m,坡度较陡(2227°),地表水发育,残坡积层发育,边坡较陡,岩层软弱相间,易产生坡残积物沿基岩面滑塌现象。
3.6主要构造物的工程地质条件3.6.1K0+950路柳大桥
中心桩号K0+950,路线跨越雷平黑水河,桥址区由4个工程地质结构层组成。(1)表土:黑水河左岸为填筑土①1,杂色,含少量碎石;黑水河右岸为耕土①2。(2)粘土②1:分布于(1)层表土之下,黄褐色,可塑~硬塑。[σ0]=180kPa,[τi]=70kPa。
(3)灰岩③1:灰白色,岩石坚硬,较破碎,岩芯呈碎块或短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岩芯采取率较低。黑水河东岸分布于粘土②1之下与灰岩③2之下,黑水河西岸分布于粘土②1之下,[σ0]=2500kPa。
(4)灰岩③2:灰白色,岩石坚硬,完整,钻进平稳,进尺较慢,岩芯呈长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分布于粘土②1之下。[σ0]=3300kPa。
桥梁基础类型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灰岩③2可作为桩基持力层。3.6.2K24+925明仕中桥
中心桩号K24+925,路线跨越明仕河,桥址区由4个工程地质结构层组成。(1)耕土①2:明仕河左右两岸均有分布。
(2)粘土②3:分布于耕土①2之下,黄褐色,以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含锰质结核。[σ0]=180kPa,[τi]=70kPa。
(3)石灰岩③3:微风化;粉红色;坚硬,较破碎;节理、裂隙十分发育,胶结差,铁氧化物浸染,方解石脉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为主,其破碎以溶蚀破碎为主,岩芯采取率很低。[σ0]=201*kPa。
(4)石灰岩③4:微风化;浅灰~粉红色;坚硬,较完整;裂隙发育,铁氧化物浸染,方解石脉发育;岩芯呈短柱状为主;采取率较低。[σ0]=3000kPa。
桥梁基础类型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或墩基础,石灰岩③4,地基强度高,可作为桩基持力层。
3.6.3K35+768岩应大桥
中心桩号K35+768,桥址区由4个工程地质结构层组成。
(1)填筑土①1:杂色,不均匀,混较多碎石。沿桥址均有分布,厚度1.20~2.70m。(2)粘土②3:黄褐色,以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含锰质结核。分布于填筑土①2
之下,厚度7.40~11.20m,[σ0]=180kPa,[τi]=70kPa。
(3)石灰岩③3:微风化;粉红色;坚硬,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铁氧化物浸染,方解石脉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为主,其破碎以溶蚀破碎为主,岩芯采取率较低。主要分布于粘土②3之下,沿桥址均有分布。[σ0]=201*kPa。
(4)石灰岩③4:微风化;浅灰~粉红色;坚硬,较完整;裂隙发育,铁氧化物浸染,方解石脉发育;岩芯呈短柱状为主;采取率较低。分布于石灰岩③3,[σ0]=3000kPa。
桥梁基础类型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或墩基础,石灰岩③4,地基强度高,可作为桩基持力层,局部可采用石灰岩③3作为持力层。
3.6.4K42+208归春河大桥
中心桩号K42+208,桥址区由6个工程地质结构层组成。
(1)填筑土①1:杂色,不均匀,混较多碎石。分布于归春河两岸,厚度2.30~4.50m。(2)石灰岩③0:全风化。组织机构全部破坏,大部分风化成土状。主要在桥址中部分布,厚度2.50~2.80m。[σ0]=200kPa。
(3)石灰岩③3:微风化;粉红色;坚硬,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铁氧化物浸染,方解石脉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为主,其破碎以溶蚀破碎为主,岩芯采取率较低。主要分布于归春河两岸,填筑土①2之下。[σ0]=201*kPa。
(4)石灰岩③2:微风化;灰白色;结晶质结构;岩石坚硬,完整,钻进平稳,进尺较慢,岩芯呈长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主要分布于归春河右岸与中部,石灰岩③3之下。[σ0]=3300kPa。
(5)石灰岩③4:微风化;粉红色;坚硬,较完整;裂隙发育,铁氧化物浸染,方解石脉发育;岩芯呈短柱状为主;采取率较低。分布于石灰岩③3之下,[σ0]=3000kPa。
(6)石灰岩③5:硅质,灰黑色;坚硬,性脆;进尺较慢,岩芯呈短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主要分布于桥址中部与西部。[σ0]=3500kPa。
桥梁基础类型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或墩基础,石灰岩③4,石灰岩③5,地基强度
高,可作为桩基持力层。
3.6.5K42+859下雷河中桥
中心桩号K42+85,横跨黑水河,桥址区由3个工程地质结构层组成。
(1)填筑土①1:杂色,不均匀,混较多碎石。黑水河两岸均有分布,厚度1.70~2.10m。
(2)灰岩③1:灰白色,岩石坚硬,较破碎,岩芯呈碎块或短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岩芯采取率较低。分布于黑水河左岸填筑土①2之下,与溶洞互层,[σ
0]=2500kPa。
(3)灰岩③2:灰白色,岩石坚硬,完整,钻进平稳,进尺较慢,岩芯呈长柱状;
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黑水河右岸分布于粘土②1之下,黑水河左岸分布于灰岩③1之下。[σ0]=3300kPa。
桥梁基础类型黑水河右岸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石灰岩③4地基强度高,可作为桩基持力层;黑水河左岸建议采用墩基础,石灰岩③1作为持力层。
3.6.6K48+200旁屯中桥
中心桩号K48+200,横跨黑水河,桥址区由4个工程地质结构层组成。(1)耕土①2:杂色,不均。黑水河两岸均有分布,厚度0.80~1.20m。
(2)粘土②3:黄褐色,以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含锰质结核。分布于黑水河两岸,耕土①1之下,厚度7.80~9.20m,[σ0]=180kPa,[τi]=70kPa。
(3)灰岩③1:灰色,岩石坚硬,较破碎,岩芯呈碎块或短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岩芯采取率较低。分布于黑水河两岸,粘土②3之下,[σ0]=2500kPa。
(4)灰岩③2:灰白色,岩石坚硬,完整,钻进平稳,进尺较慢,岩芯呈长柱状;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脉填充。分布于黑水河两岸均,灰岩③1之下。[σ0]=3300kPa。
桥梁基础类型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石灰岩③2地基强度高,可作为桩基持力层。
3.6.7小桥涵工程地质条件
本路线共布置小桥13座,小桥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详见“小桥涵工程地质条件表”(图表Ⅻ)。
4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详见“路基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说明”(图表Ⅻ)。5结论与建议5.1结论
(1)查明了路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设计提供了完备的工程地质资料。
(2)查明了各大、中、小桥、通道及涵洞等构造物地基的地层结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提供了钻孔柱状图及各大、中桥的纵断面图。
(3)详细查明了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范围、性质、规模,评价了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出了治理方案建议。
5.2建议
(1)建议路线区的大桥、中桥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或墩基础,小桥等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或浅埋基础。
(2)路基开挖后应认真做好钎探工作,点距宜为3~4m,深度应不小于4m或至基岩面。若手工钎探困难时可代以机械钎探,当遇软弱土层、土洞时应探明其底界和分布范围。
(3)场地大部分区段位于相对稳定地段,但存在影响场地稳定的不利因素,如土洞、溶洞、下卧软土、岩体破碎带等,需进行相应的处理。(4)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工程地质勘察 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工程地质勘察 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工程地质勘察 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43860.html
- 上一篇: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下一篇:二00七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