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计划
201*201*学年第一学期10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年9月
为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高二的语文教学,应在高一语文基础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第三册作为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包括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体现了较高的要求。作为升学班,要学习第三册的全部内容共八个单元,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三册共八个单元,其中,前四个单元为职业模块,内容相对简单,后四个单元为拓展模块,安排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阅读鉴赏,都是经典名著,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学生分析
10机一机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但机二的学生,尤其是从机三合过来的那批学生基础很差,课文读不成句,常写错别字,知识面窄,写作能力差。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五、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采用“合作探究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达到创新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见附表)
扩展阅读:中职语文教案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荷塘月色201*-2-2210护1.2单元:第一课型:理论
201*-2-2310护3201*-2-24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2-2510护52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难点:
《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课文.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已永驻大家的心田了吧!那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更正: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背景简介.《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中所描写的池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女儿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然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听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描写去荷塘一路上的景色,展示自己不满社会现实的心情。(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了夜游荷塘的缘由。透露了作者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苦闷,及急于排遣,寻找出路的心情。淡淡的愁绪溢于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第三段点拨分析:写作者此时此刻的感受: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曲折地表现了在现实世界里,是没有作者自己的“天地”的,作者不那么自由,说话做事常身不由己;而眼前的荷塘月色,正好是他自己的“小天地”,可以在这里得到宁静与暂时的安慰。这就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因而作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体现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之情。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修辞手法。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先写了叶子,是“田田”、“弥望”,这是写荷叶之多,“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叶之美;接着写花,“点缀这些白花”,写其色,“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其形,“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其光;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修辞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写荷花,“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千姿百态及娇态,神似。接着,又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写荷花像“明珠”、“星星”,从光亮与背景的角度设喻,十分形象。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2、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这说明即使在这样一个美如仙境的小天地里,仍无法摆脱那“颇不宁静”的心境。
(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这部分,作者借景抒情,情和景高度融合,从而构成本文优美的意境。
六、讲读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七、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第二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两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八、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
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故都的秋201*-3-110护1.2单元:第一课型:理论
201*-3-210护3201*-3-3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3-410护52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难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Error":{"code":"8","Message":"badrequest","LogId":"4250977273"}}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播放文章的朗诵录音,整体感知“故都秋”的特点。五、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明确:从第3到第11自然段。
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秋花(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秋树(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秋树(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秋色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问: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明确:冷色。
问:用这样的冷色调的词仅仅是因为作者忠实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描写吗?
明确:不仅是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更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我们可以从“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所以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问: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静”,这就是故都秋的声音。更何况蝉声是如此的衰弱与凄惨,更何况这声音如影随形让你无处藏身(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看来作者对故都的秋是:痛并快乐着。问:文中有没有能直接体现这种感觉的句子?
明确:“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华之景,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六、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问: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七、思考
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明确:如题作“北平的秋”,意味就不同,与作者所表达的忧时伤国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之后;用“故都”一词更能折射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的隐忧,表达他“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且“故都”含有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八、能力迁移训练1、练习:
有人说:“真正好的散文并不在乎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高二的你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十六个春夏秋冬,除去孩提时代的懵懂无知,对四季轮回你应该有自己的独到感触吧。用你擅长的手法将它们记录下来。2、拓展阅读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欧阳修《秋声赋》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通过提问,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各种知识开拓他
们的思路。学生均能够突破难点。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语文
我的空中楼阁201*-3-8单元:第一课型:理论
201*-3-9201*-3-10编写教师:学时:
201*-3-112节授课班级10护1.210护310护410护5教学目标与要求:
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2、学习本文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3、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理解作者对安静、独立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二、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放眼观看,使人开怀。绚烂:灿烂。柔静:柔和恬静。宁谧:安宁、安静。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三、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四、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7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自然段)写小屋的光线。
因为在山上,光线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3、(12--13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4、(14--17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六、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语言诗化、清新优美,主要表现在:1、修辞美①综合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2、语言美①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②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
3、音乐美①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②整散结合的语句,语句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云帆,辽阔无边的是山川美景中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足以举目千里,足以左顾有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我只觉得出外时”)。
4、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七、“空中楼阁”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自由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文中暗含着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八、散文中这种“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志向”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什么?明确: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像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对山中美景着意描绘的目的了!九、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本节课我觉得自己有一些失误之处,最明显的是介绍作者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容易认同,如果是课后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觉得李乐薇的语言怎么样,效果应该更好,而我却先说了,这种做法还是不行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体会,不应该强加老师的看法。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
中国园林的风格201*-3-1510护1.2单元:第二课型:理论
201*-3-17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3-1810护52节
201*-3-1610护3教学目标与要求: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通过亲自进行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课前预习指导
预习课文,围绕“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查找以下资料:1、中国园林图片荟萃;2、园林的定义、园林的故事;3、著名的“园林”知多少;4、南昌园林资料。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其中拙政园面积有约4万平方米,水面占3/5,建筑均濒水而立,朴素雅致。始建于明正德,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留园建于明嘉靖,有湖石峰12座著称。如今都成风景名胜。那么中国园林有怎样的特色呢?(欣赏苏州园林精彩剪辑)2、快速阅读课文
3、归纳中国园林的风格1)、有静观与动观之分2)、讲究诗情画意3)、讲究“含蓄”、“耐人寻味”4)、有仰视与俯视之别
5)、讲究曲中寓直,曲直自如6)、讲究以少胜多7)、讲究意境
三、激发探究,延伸教材内容A、教师启发
B、学生探究交流
主题: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
1、园林的定义及规律;2、园林图片荟萃;3、著名园林知多少;4、南昌园林资料。四、比较研究,活用教材内容。A、教师质疑:
以公园为例,分析其中体现了哪些园林风格。B、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学生讨论、回答
C、结合课文,落实知识点
五、作业设计,深化教材内容。
A、教材小结:开阔视野,扩充信息。B、布置作业:我设计的园林方案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
动利用网络、书籍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以课文的“原点”,通过研究,让学生感性地把握“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由此引发对园林的了解兴趣,对园林布局的探究兴趣。课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信息,筛选、整理,在全班进行共享和交流。由此,由“原点”进行“辐射”,学生对园林风格的理解和赏鉴由课内转向课外。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奇妙的克隆201*-3-2210护1.2单元:第二课型:理论
201*-3-2310护3201*-3-24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3-2510护52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二、整体把握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者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三、问题研究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四、练习
一)、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设计此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在此基础上,了解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4.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例如: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三)、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求有统一的答案;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关于克隆的争议”的内容来开展语文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克隆方面的文章资料,也可推荐这方面的文章供同学们研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不足之处在于可以结合本课的说明特点,适当介绍一些说明文的写作知识。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简报201*-3-2910护1.2单元:第三课型:理论
201*-3-3010护3201*-3-31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4-110护52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简报的格式和写作要求。2、了解简报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简报的写作格式。
难点:简报的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简报的概念和作用。三、简报的格式与内容1、报头部分。2、正文部分。3、报尾部分。四、简报的写作要求
(一)抓准问题,有的放矢简报应该围绕本单位的实际,反映那些最重要、最典型、最新鲜、最为领导和广大官兵关心、最需要引起决策部门注意的问题。因此,简报的写作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一是瞄准决策抓“超前型”问题。在领导进行某项活动或者将要讨论决定问题之前,积极收集与此有关的情况,经过筛选加工、研究提出可供领导参考的建议和方案。二是围绕决策抓“追踪型”问题。努力掌握决策贯彻执行的情况、各方面有什么反应、发生什么偏差,迅速地反馈给领导,使领导能及时纠正偏差,使决策逐步完善。三是从小中见大挖问题。从全局考虑,从小处着手,深入“解剖麻雀”,抓住有代表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作放大思考,挖掘和开拓更广泛深刻的涵意。四是敏锐发现新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过程中,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部队各级领导、机关去认真研究和解决,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所以,必须花气力积极地收集,捕捉这类信息,抓这类的问题,提供领导、机关参阅。五是注意抓突发性问题。得到这类信息后,迅速运用简报形式向领导和机关报告。因此,简报的作者必须跳出自己工作岗位的“小天地”,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观察事情、分析问题。要具备工作敏感性,对于单位内外各种客观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预见事物发展进程的能力,以及能够及时、准确反映事物的能力。(二)材料准确,内容真实
简报作为加强部队领导和推动部队工作的重要工具,内容必须保证绝对真实、准确。否则,就会给部队建设造成不良后果。简报的准确、真实,首先强调的是所涉及的内容必须准确,作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更不可“听风就是雨”,不允许对那些心理活动、环境、气氛等无形的事实搞“合理想象”。也就是说,要做到简报所选用的任何材料,包括人名、地点、时间、情节、数字、引语、因果关系等等,都必须完全准确无误,没有丝毫的虚构、夸张、缩小和差错。特别在估计成绩和宣传先进时,更要严格把握分寸,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其次,简报强调的准确、真实,还表现在写作上,作者必须忠实于事实,保证反映的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做到不为迎合而弄虚作假,不赶“浪头”追时髦,不歪扭写作角度,不搞事态发展的“提前量”。当然,简报内容的真实是与内容的实在紧密相连的。简报的写作既不同于文字作品,也不同于评论文章。文学作品的创作,靠刻划形象来表达主题思想;评论文章的写作,靠理论论证来阐述观点。简报则和新闻报道一样,是靠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生活事实来说话的。用事实说话,是简报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我们编写简报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三)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简报的写作必须注意做到简短、明快,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说清楚必须说明的问题。这是简报“快”的特点决定的。在这方面,一是要集中主题,一稿一事,不贪大求全。一份简报只抓住一个问题,不搞面面具到,使简报的主题凝聚,篇幅短小,问题说透彻。如果简报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可以把想说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性质的东西做主题,重点来写,其他则一概摒弃;也可以将可写的几个问题,各写一期简报分期介绍,一期一个重点、一个侧面,千万不可使几个观点纠缠在一篇简报上。二是要注意围绕主题精心挑选典型事例。简报所使用的材料和其他文章一样,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不能也没有必要写尽事物的整体。因此,撰写简报之前,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精心选择。凡是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都要注意加以精选,不可轻易放过;凡是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十分生动,也必须忍痛割爱、坚决舍弃。选择材料还要注意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筛选出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材料加以使用,做到不堆砌,不罗列,不雷同,少而精。要通过材料的剪裁突出主题、缩短篇幅。使简报的主题充分而明确地表现出来,使简报的内容更加简洁。当然,简报求简,是在说明问题的前提下求简。“简”,应该是服从内容的需要,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制作一份简报。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通过批改作文进行评估。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推销概述201*-4-510护1.2单元:第三课型:理论
201*-4-610护3201*-4-7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4-810护52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和内容、教材的框架、考核的要
求;掌握现代推销的概念、职能,及其与市场营销的关系;了解推销过程、推销原则、推销形式,以及推销工作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销过程、推销原则、推销形式,以及推销工作的基本特征。
难点:推销过程、推销原则、推销形式,以及推销工作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现代推销与市场营销1.推销的概念
什么是推销?在讲推销概念之前,让我们先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平常是吃鸡蛋多,还是鸭蛋多?答案一定是鸡蛋多,而且吃鸡蛋的机会要比吃鸭蛋多许多。那我再问你们:为什么是这样呢?你们一定会说,鸡蛋口感好,味道鲜。可是我要反驳:鸭蛋的价格比鸡蛋要低许多,应该能够弥补口感上的不足,并且从营养学上讲,两者的营养价值差别不大。那我继续问你们:为什么我们吃的鸡蛋比鸭蛋要多很多呢?答案就是:母鸡成功运用了推销原理,使我们接受了她的产品。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母鸡每产下一个鸡蛋,便极力向我们推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她叫的内容是什么呢?你注意听,她叫的是“个大、个个大”。与母鸡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鸭产蛋总是一声不吭,并且常常是夜晚,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形下,生产出她的产品。
什么是推销?母鸡的做法就是推销。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1)狭义理解
推销是指推销人员直接与潜在顾客接触、洽谈、介绍商品、进行说服,促使其采取购买行动的活动。指市场营销组合4Ps中促销组合(Promotion)里边的人员销售(PersonalSelling)。(2)广义理解
广义的推销不限于商品交换,泛指一切说服活动,使别人接受我们的物品或者某种观点。广义的推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比如,各种性质的谈判,同学毕业求职面试,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下计划的贯彻执行,政治家的游说演讲,青年男女的求爱,甚至婴儿的啼哭与微笑,等等。
说到政治家关于其政治主张的推销,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所谓“谋士”进行的政治游说活动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战国时期的苏秦,是“连横合纵”战略的主要策划人员之一。《战国策》关于苏秦的描写非常精彩。
苏秦成名之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头悬梁、锥刺骨,刻苦攻读,以期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外,他非常关注政治时局的变化。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其吞并诸侯国的野心不断膨胀。苏秦判断未来的天下必在秦国,自己人生光明的前途也将身系秦国。就跟同学们一样,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是全国经济的龙头,是最有钱的地方,我们要取得大的发展,要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往那儿挤。苏秦准备了非常翔实的资料,拟定了“连横”的政治和军事策略(所谓连横,就是各个击破),准备游说秦王。他采用例证的方法,列举了很多先前有名的帝王成就伟业的例子,劝导秦王,怂恿其尽快发动攻打六国的战争。其语言洋洋洒洒,口才滔滔不绝。他说,古往今来,哪个成大事者不是依靠战争来实现的呢?并提出自己关于攻打六国的“连横”战略。秦王听得是心花怒放。但秦王毕竟是一国国君,办事讲究老谋深算,不愿意轻信这个远道而来并急于推销其政治见解的年轻书生。只是对苏秦说,时机还未成熟,拒绝采纳苏秦的主张。“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形容枯槁,面色黧黑。”只得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一败涂地,很郁闷。可是,苏秦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信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既然秦国不采纳自己的主张,就转到秦国的对立面,帮助六国攻打秦国。又是一番精心的准备,这次的主张是“合纵”(所谓合纵,就是六国要团结,以防各个击破)。首先,游说赵国。这个地处秦国旁边,实力弱小的国家,面对虎视眈眈的秦国,正在整日发愁呢。苏秦的到来,真是雪中送炭。“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苏秦是一举成功,拿到了相印,并获得黄金万镒作为“合纵”战略实施的资费。这时的苏秦是无限风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故意问嫂子:“何为前者倨而后者卑?”嫂子回答得也直接:“以季子位高且多金也。”
我们来分析苏秦的成功。苏秦何以取得成功?首先,是他雄辩的口才。其次,是他的胆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对时局有着透彻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并善于揣摩关键人物的心理。这里时局的分析和心理的揣摩,在我们市场营销里边,对应的就是消费者需求的分析和满足。苏秦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有时局的需要。对立面实力的消长有个过程,六国与秦国的战争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结束的。而这个过程,足以让苏秦等这帮运用“连横合纵”策略的谋士能够发迹。从苏秦的案例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广义推销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广义推销的实质,都与狭义推销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将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广义推销方法运用到产品推销活动中来。2.推销的职能
推销人员通过寻访潜在的顾客,向其展示所推销的商品,介绍商品的功能和效用,采取各种推销方法和技巧,帮助潜在的顾客认识商品,唤起需求,进而行动以满足需求。
现代推销不同于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第二阶段“推销观念”中推销。现代推销是市场营销组合的一个组成部分,服从市场营销观念,强调以顾客需要为中心;而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第二阶段“推销观念”中的推销,是强力推销。3.推销与营销的关系
(1)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生产观念1875-1920;“卖方市场”条件;需求服从于供给
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主要竞争策略在于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福特公司的黑色T型小汽车风靡全球,福特当时有句名言:“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中国: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是,1997年,中国告别短缺经济,总体上进入“买方市场”条件。第二阶段:推销观念1930-1940;“买方市场”条件;产品过剩强力推销大行其道,造就了很多推销神话。第三阶段:市场营销观念
1950以后。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消费者为中心;坚持整体营销;谋求长远利益。(2)市场营销组合
传统的4Ps组合,由美国市场学家杰罗姆麦卡锡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4Ps
可见,现代推销是市场营销整体组合中促销组合(Promotion)里边的人员销售(PersonalSelling)这一构成项目。
由于市场营销的内涵非常丰富,人员推销在营销组合里占的地位已下降很多。所以,营销专家彼得杜鲁克说,市场营销的目的在于使推销成为多余。意思好像是说,我们的《推销学》不需要学了。其实不然,他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提醒我们,推销观念已不合时宜,市场营销组合的内容远大于推销。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运用都已十分娴熟,营销的内容包括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开发、定价、分销、促销,以及售后服务,等等。营销整体职能的发挥,使推销职能相形之下,变得不再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职能部分。
如果企业营销人员搞好市场调研,正确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合理定价,搞好分销、促销等工作,不用推销人员过多的努力,就能使产品轻而易举地销售出去。
典型的例子是生产小灵通网络通讯设备和终端设备的UT斯达康公司。总部在美国,老总是年轻的中国人,在美国市场摸爬滚打几年,看准小灵通在中国市场的潜力,将小灵通带入中国。大家知道,小灵通实际上是一种过时和简易的移动通信方式。区域之间不能联网,信号差,容易掉线。移动通话从一个信号小区到另一个信号小区,小灵通会掉线。而手机通信网络能克服这个缺陷。别小看了这个问题,通信专家告诉我,这个功能的实现其实很复杂,需要一整套硬件和软件系统,代价很大。正是这个问题,构成了小灵通与手机通信的主要区别。对应于小灵通的弱点,其卖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价格低廉;另一个是环保,电磁辐射小,电池待机时间长。小灵通投入使用以来,给移动通信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小灵通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以中国市场小灵通业务为主要经营领域的UT斯达康公司在商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为什么一个技术落后的产品在这个强调技术进步的年代里能大获成功呢?主要是UT斯达康公司成功运用了市场营销组合工具,生产的产品适合中国消费者支付能力较低这样的一个需求特征。在人员销售方面,该公司基本上没做出什么努力,其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就能迅速占领整个中国市场,商业上大获成功。是不是说推销就不重要了呢?4.推销的重要性(1)对于企业
尽管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市场营销组合的不断完善,营销组合整体功能的不断强化,推销地位有所下降,但推销仍然是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过:“营销是为了卖得更好。”并且,对于专业技术性强、单位价值高的产品,推销职能的发挥,对于企业销售实现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比如,深圳华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及非洲、欧洲等外国市场,都安排有阵容强大、能力精干的推销人员。这些人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市场。公司对推销人员招聘和培养非常重视,新招聘的销售人员,培训满三个月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2)对于个人
推销职业一面是不满荆棘,一面是遍地黄金。做好销售工作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们暂且不谈困难,整个这门课程就是教授如何克服推销困难的。这里,我们先讲个人从事推销职业的发展前景。
我们知道,一般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呈哑铃型,也有人比喻说汽车前进的两个轮子。对于技术性不强的传统行业来说,这两个轮子分别是生产和销售;对于强调技术创新的新兴行业来讲,这两个轮子分别是研发和销售。两个轮子都得飞速转动,企业才能快速向前发展。销售部门永远是企业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推销人员的需求很大,有能力的营销人员永远是企业追逐的对象。另一方面,销售工作,业绩第一。销售职业是个人市场价值得以快速实现的一个行业。所以说是遍地黄金。
同学们所学专业属经济管理类,毕业后到企业从事营销工作是很现实的选择,也是不错的选择。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广义推销与狭义推销在手段、方法以及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两者互通互用。竞争的社会,到处都需要推销的运用。能干好推销工作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今后在哪个岗位上工作,他都能成功。相反,我们一些学工科的学生,只注意钻研技术,不关注推销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人际关系和管理能力的提高,那就只能高一辈子技术,还不一定能干得出色。因此,无论是出于职业上的需要,还是从做人来说,推销知识的学习对我们非常重要。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知识的实践性很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远非课堂、书本知识所能涵盖。我们课堂学习的目的只在于让同学们能够入门。二、推销过程
推销过程大致分为七个步骤。这七个过程既是对每次推销活动全过程的描述,也构成了教材和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框架。
这里,不作展开,只是先让大家作一个框架式的了解,在以后的各章里具体讲述。必须指出的是,教材的七个步骤推销过程忽略了实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即销售回款。这个问题是中国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经常发生脱节的地方。我们市场营销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他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已非常成熟,法制环境和信用状况等方面远比我们要好。回款问题非常重要,许多企业直接以回款额确认销售人员的销售额。回款问题也非常复杂,甚至比新客户的寻找、接近更困难。当然,对于不同的行业,这个问题的困难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些单位价值不高的日用品销售来说,回款问题的解决相对容易。通过采用减少铺货量、加大送货和访问客户的频率的方法,可以将坏帐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比如,饮料、啤酒、牙膏、肥皂等日用品销售。
而对于一些单位价值很高的商品或大型建设工程来说,回款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国企业三角债问题世界罕见,不守信用事件司空见惯。去年在会计师事务所,我参加了一个建筑企业的年度审计工作。中国建筑集团底下的一个子公司。它的呆坏帐比例接近50%,这个数字是按中国现行会计制度“3年期限”这确认的,如果按照国外通行“2年期限”的标准,还得提高许多。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是这个行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见,回款问题多么重要。
因此,推销员必须高度重视回款问题。做好企业销售中的一些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工作,如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赊销额度批准、回款监控、签订规范销售合同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坏帐风险。但由于每笔具体业务的发生是由销售员经手的,销售员应对具体业务的回款负责,这样,货款的回收在很大程度上就仰赖于销售员的业务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争取多讲一些实务中关于货款回收的案例,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三、推销原则1.需求第一
这是由市场营销观念决定的。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以消费者为中心,重视消费者需求,谋求长远利益。现代推销必须贯彻这个思想,不能搞强力推销。2.互惠互利
交易的“双赢”原则,不是“零和”博弈。目的在于培养长期客户,不做一锤子买卖。3.诚信为本
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讲究诚信,对维护企业形象非常重要。4.说服诱导
推销工作最重要的特征。四、推销形式1.上门推销
最基本的推销方式。2.店堂或柜台推销超市,商场,专卖店。3.电话推销
重要的辅助推销方式。4.会议推销
展销会、洽谈会、交易会、订货会。五、推销是一门艺术,是创新活动
推销知识的实践性太强。真正的绝活是从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来源于实践中的创新。从众多高级销售人员实践中,我们发现,创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艰难,创新来源于我们平常的工作和生活,往往只需要对传统方法稍作改进,就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日本有个推销大王,叫原一平。长相不佳,满脸疙瘩,身高只有一米四多一点。但这个人为人挺乐观,挺自信。在推销工作的起步阶段,他也很苦闷,因为业绩一般。他总在思考,推销应与做人的道理一样,做人的道理他比较在行,尽管长相和身材都不好,但他一样讨人喜欢,同样,推销也应有诀窍。经过一番苦心钻研,他摸索出2个武器。一个是婴儿的微笑。婴儿那天真无邪的微笑,人见人爱。
一个是情人的眼神。情人含情脉脉的眼神,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女生的眼睛还会放电。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练习,他终于练就了几十种婴儿的微笑和一百多种情人的眼神。接下来,就开始运用这两个秘密武器。
上门推销。敲门,开门的是日本妇女。怎么没人?个子太矮,人家看不见。婴儿的微笑。进门。现代人安全观念很强,门难进,能够进门,成功了一半。进门后日本妇女发现上当了,完全是一小老头。情人的眼神,可能也是放电的那种。推销成功。六、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模拟推销。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通过提问,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各种知识开拓他
们的思路。学生均能够突破难点。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明湖居听书201*-4-1210护1.2单元:第四课型:理论
201*-4-1310护3201*-4-14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4-1510护52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品味通感修辞手法的艺术表现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结合的写作手法;
3、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评价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文本和人本思想引导学生品味通感手法的神韵妙境2、贯穿“歌、乐、情”的教学
理念,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
难点:品味通感修辞手法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换句品读法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录音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一首好的乐曲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所以说音乐是没有民族国界之分。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俄国大文豪托尔期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已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二听了《梁祝》之后,情不自禁地说道:“这种音乐必须要跪着听”。“中东战争”战火纷飞之际,干戈挥舞的士兵,忽然听到一首美妙悠扬的音乐,奇迹般地放下手中的武器,握手言和。由此可见,音乐的魅力是无穷巨大的。今天我也来欣赏一篇描写音乐的名篇佳作。板书:明湖居听书刘鹗
二、简介作者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学生看注解回答)三、学生朗读“自读提示”明确重点、难点四、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自由谈感受
(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思考题,用5分钟时间速读课文)1、分组讨论,你认为哪几段写得最好?为什么?2、自由发言
3、老师范读(7-8段)
五、品味语言(换句品读法)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已喜欢的语段,引出文中的难点(通感句)2、老师投影通感句
3、分组讨论品味(比较法品读法)投影(一)
通感句(换句品读)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1、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像吃了巧克力)(像夏天吃了一块冰淇淋)(像长期跋涉在沙漠上,吃了一块西瓜)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像一块石头抛入天际)(像一个气球飘入天空)
3、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像一个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黄山三十六峰,爬呀爬不上去,忽地从半山腰的悬崖上摔到山脚下)
4、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火光,纵横散乱。(像华灯初上时节,深南大道两旁闪烁迷离的彩灯)要求:
A、比较原句与换句的表达效果。
B、学生可以随时改换通感句,换得好的给予激励表扬加分。5、学生分组发言,老师随时点拨。6、学生齐读通感句。
7、学生将通感句转换成曲线。老师将5个通感句投影出来。
学生每人都在纸上画曲线,然后叫两名学生上黑板画,并讲出理由。8、老师随机点评。
9、老师归纳“通感”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六、略讲侧面描写手法:1、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演唱艺术,为什么先从琴师和黑妞写起?
明白: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这样能使文章内容更丰满,内涵更丰富,更有地衬托了王小玉的声音之美和说书表演艺术之炉火纯青。
2、老师在曲线图下面补充几片绿叶,构成一个绿叶衬红花的整体板书图。投影板书(二)七、仿写训练:1、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2、要求。
a.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b.写出音乐的节奏旋律。c.要有一幅画面感。
3、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进入写作佳境。4、学生互评,老师随时点评。八、迁移比较阅读
(一)琵琶行(节选)要求:《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两文有何异同点?明白相同点:
1、都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2、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3、乐曲的节奏旋律变化多姿。不同点:《明湖居听书》描写更细腻传神一些。九、总结:
1、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拓展延伸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句: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妙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和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听潮》中的通感句:
“海在我们的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4、齐读《琵琶行》十、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本堂课以通感手法的品味和学生听音乐作文作为切入点,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雷雨201*-4-1910护1.2单元:第四课型:理论
201*-4-201*护3201*-4-21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4-2210护52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大家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是: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主讲人是辽宁师大文学院王卫平教授。那一期节目给与我一名语文老师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拥有许多的导演、演员、读者、观众、批评家,人们喜爱《雷雨》,但又误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让我们用生命视觉来理解《雷雨》。
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二、提问: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三、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1、我们研究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剧冲突。
咱们分组探讨。每个人研究你感兴趣的一道题(注意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1)探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这种爱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抛弃侍萍正是由于这份原始的美好的爱情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对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协。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于爱情与环境的冲突。(2)探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他不想提旧事?他深爱着记忆中的侍萍,但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现实中,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够再提旧事,不提爱情。他变得很冷静,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旧事。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这依旧是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3)探讨:鲁侍萍为什么向周朴园说出真相?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什么?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我总是觉得这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她坚韧地活着的理由。但是这份爱情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她的内心还有对周朴园的恨。我们来看看曹禺是怎么谈《雷雨》。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字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么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够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或者环境的捉弄。
2、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郁热。暗示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生命状态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说:文章多次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感的郁热中欲望与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热(欲望与追求)都被人的残酷命运压抑着。
曹禺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人们会时常身不由己的回归原始野蛮的路,不是爱便是恨,不是恨便是爱,一切走向极端,要如雷雨一样轰轰烈烈,中间不容许有一条折衷的路
3、下面让我们激情表演朗读一下文章的两个片断:
(1)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她叫侍萍。(2)你来干什么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4、屏幕显示:曹禺自讲述写作《雷雨》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无比惨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细地望穿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分组讨论:(1)周朴园是怎么一个人呢?不幸者(2)鲁侍萍是怎么样一个人?不幸者
5、学生讨论:你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什么感情?
《雷雨.序》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屏幕:尹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禺研究专家)这样说:《雷雨》中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柰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与激情的憧憬。当我阅读《雷雨》的时候,往往被互相对抗互相搏斗的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人的热情与追求,一种是人与命运不可放弃的对抗。生命的热情之力与命运的冷酷之网就构成了曹禺悲剧的核心,沉重浑厚但又光彩照人。可惜的是,曹禺戏剧的生命质感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社会语境中慢慢被淹没、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匡正什么、讽刺什么、攻击什么。然而在起初,逗起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写作《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后来当曹禺在朦胧地追认自己的《雷雨》的主题是表现封建专制大家庭的罪恶的时候,他就开始自觉用社会的共同视觉来代替自己的生命视觉,逐渐他的剧作开始与当时的多数作家的创作趋同了,以致于他后来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雷雨》。曹禺晚年也叹息:明白了,你却也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四:小结:《雷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感情。让我们每个人用一名话总结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爱情是一朵美丽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个美丽的伤感的记忆。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上完《雷雨》这堂课,总体上说,本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
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课堂上,师生共创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威尼斯商人201*-4-2610护1.2单元:第四课型:理论
201*-4-2710护3201*-4-28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4-2910护5张璇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积累词语,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
1.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2.初步学写戏剧评论。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引导学生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并搜集莎士比亚的相关资料及其其他代表作品。2.表演法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3.讨论法
对本剧中出现的人物展开讨论,以此来认识并理解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请读过《威尼斯商人》的学生概括介绍故事情节;查阅作者资料的学生介绍作者及其成就。
教师提示导入:
无论何时,我们都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今天,让我们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从犹太商人夏洛克与安东尼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较量中,感悟人性美所带来的力量。二、检查预习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检查预习的内容:给加点的生字注音。(请两个学生读,后学生齐读。)恻隐豁免腌庖代钧裁告禀2、解释词语并造句。(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遍稽群籍鸡犬不宁万恶不赦中流砥柱置之死地心如铁石倾家荡产3、作者介绍:
学生将所查资料在四人小组中交流;教师用多媒体有条理补充作者及代表作品。4、戏剧知识
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出示答案。教师引导学习戏剧的知识:谈谈戏剧文学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什么是戏剧文学?
即剧本书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艺术性。戏剧文学有哪几个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戏剧可以按什么标准分哪些类?
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题材: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篇幅:多幕剧、独幕剧
教师小结:对戏剧我们有了初步的理论上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三、整体感知
1.请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示:复述时应注意三个环节:夏洛克出场前、夏洛克出场、鲍西娅出场。讲请每个环节的主要人物的活动情况,语句应通畅,表达要流利、自然。
2.选一位学生概括剧情内容,明确矛盾冲突。其余同学补充或评价。
明确: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感知课文的内容。首先,教师确定人物角色朗读最佳人选;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
朗读者读时口齿语言要清晰,语气语调符合人物身份;听者仔细认真看书,心中默读,体味人物性格。读完后点评:
学生谈论朗读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总评,以鼓励为主,最后提出希望;最好能选出好的语段范读指导。教师小结:课文我们已分角色朗读熟悉了,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鲜明,同学们肯定有了自己的判定。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四、人物分析
这场戏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场法庭审判中,每个人都投入激烈的论辩,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参与斗争,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请你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鲍西娅:才智非凡,精明干练,崇尚正义,忠于爱情、友谊;安东尼奥:慷慨仁义、忠于友谊;
夏洛克: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系列人物形象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寄托作者怎样的理想?
剧中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塑造了夏洛克及鲍西娅等人的形象。他们身上分别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表达了作者崇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探究:
对夏洛克这一形象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当今时代我们身边是否还有鲍西娅这样的人?你崇尚的品格是什么?
夏洛克的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令人唾弃;但作为一个犹太人而被看成“异教徒”“异邦人”遭受歧视,他的报复心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就这点来说,一定程度上也是令人同情的。
学生依据自己生活经历来谈,教师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人物的探究,我们了解了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对于生活在今天我们而言,优秀的品格同样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
六、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1、课下排练《威尼斯商人》;后在全班演出。2、阅读莎士比亚代表剧目。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难看到这位被雨果誉为“戏剧界的神人”的莎士比亚。确实是世
界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我们应在有限的课外时间里,多多阅读他的作品,学习他的语言,这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诗歌朗诵会201*-5-310护1.2单元:第四课型:理论
201*-5-410护3201*-5-5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5-610护5张璇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2、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难点:学生挑选诗歌。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1、导入新课
2、活动步骤及过程:
1、老师宣布诗歌朗诵会的意义、活动设想及注意事项;
2、每位同学认真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要谈谈自己喜欢这首诗歌的原因。3、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诗歌相互交流,并互相朗诵,作好准备;
4、选出对诗歌有一定欣赏能力、有一定文学基础的同学担任评委,并宣布优秀诗歌评选的标准;(也可请相关老师担任评委)
5、在班级中举行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评委选出优秀诗歌朗诵者名单;6、请老师或学生给获奖的同学颁奖;
7、将学生选出的部分优秀诗歌贴于班级布告供其他学生欣赏;8、请获奖同学以座谈会的形式畅谈自己的对诗歌欣赏的感受三、活动注意事项:
1、同学们选择的诗歌形式、题材可以不限,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创作;2、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教师可以作一些介绍;
3、在活动开始前可以选择一些有名的朗诵名段供学生欣赏,提高他的感悟力;四、资料来源:
学生自己收集,查阅网上相关资料五、小结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朗诵能力训练非常必要。今天,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
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
沁园春长沙201*-5-1010护1.2单元:第五课型:理论
201*-5-1110护3201*-5-12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5-1310护5张璇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
课件;课文范读录音材料。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复习引课
1.朗诵《沁园春雪》。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作品,给传统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深广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臧克家)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诵他写于1945年,被柳亚子赞扬为令“千古词人共折腰”的《沁园春雪》。2.导入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北国风光,那么,在他笔下南国的秋天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二、简介词的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垫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和革命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13年之久,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此。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诵读感悟:1.正音:百舸(gě)争流怅(chng)寥廓(lioku)峥嵘(zhēngrng)岁月稠(chu)挥斥方遒(qi)浪遏()飞舟2.节奏划分。
3.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4.教师小结、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二)理清思路:
1、问:本文塑造一个主人公形象,是谁?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关键的动词?明确:主人公形象──我;
关健词语(动词)──立、看、(怅)问;(携)忆、记(显示了本词思路)。由此看来: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2、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五、赏析、背诵(一)赏析上阕:1、独立寒秋图:
①开头三句的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其句式有何特点?(倒装句)请调整为正常句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
②这里使用倒装句除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外还有什么好处?(突出词人“独立”的形象。)③“独立”一词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作用?(“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2、湘江秋景图:⑴齐读。
⑵讨论:①词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②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④哪些词具有表现力?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
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⑤诗人描绘的这幅湘江秋景图有什么特点?(气势宏大,色彩绚丽,生机勃发。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⑥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壮美秋景,词人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⑦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板书〗
远眺:山红林染(静)问:谁主沉浮上阕:看(湘江秋景图)近观:江碧舸争(静、动)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写出:博大俯视:鱼翔(动)凌云壮志概括:万类:竞
(二)指导背诵上阕。(三)赏析下阕:
1、齐读。下阕写了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请同学们齐读下阕。2、峥嵘岁月图⑴讨论: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②“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3、中流击水图
⑴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了解“中流击水”的深刻含义。①“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1913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②“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t)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3)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板书〗
(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同学少年下阕: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情:含景
(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出:战斗精神革命豪情4、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四)指导背诵下阕。六、总结:
主题: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上阕景中含情,用精当、形象的词语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景色,以设问结尾,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情中显志,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结尾仍用设问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七、诵读课文,同唱歌曲。八、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本堂课不足之处: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多加强朗读训
练。比如:在巩固本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采取齐读、单人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或者也可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体会诗人情感。另外,在讲述过程中,语言也要尽量做到更加的精练。
河源市卫生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课题: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语文致橡树201*-5-1710护1.2单元:第五课型:理论
201*-5-1810护3201*-5-1910护4编写教师:学时:
201*-5-201*护52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幻灯投影)课件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四、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五、《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通过本次课,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对朦胧诗有一定的了解。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计划》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计划: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计划》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47667.html
- 上一篇:四年级上学期美术教学总结
- 下一篇:语文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及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