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29 02:50:14 网站:公文素材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改模式心得

新阮店乡小学刘文娟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为期十多年的小学教师,在县教育局的倡导的“两抓一评”课改模式下,我认真学习和领悟“两抓一评”的教改理念,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自己进行课改期间,我有过不适应,有过担心,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逐步成长。下面就谈一下自己课改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困惑。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处在过去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分析课文讲解课文,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尝试着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和让位,从“前台”退隐到“导演”的角色地位。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翁。

二、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以及和学生的接触,结合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发现通过活动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而且小学语文新大纲也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充分地“操练”起来。同时把利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活动方式“拿来”,让学生唱唱、跳跳、演演、比比、画画、尝尝、嗅嗅、摸摸、做做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步成长

有人曾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反思三年成名师。”在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出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渐渐的学会了反思。在每上完一节课侯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从反思课堂教学慢慢的发展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备写,反思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对教具和多媒体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并且把这些问题都写到自己的教后记中,以便及时的翻阅和提醒自己。就这样自己在课改中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的尝试,在尝试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

四、自己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虽然自己在不断的尝试课改,不断的在纠正自身课改中的不足,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

1.课改的理念还不够新,在自己的课堂上还放的不开,还受到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妨碍了自己的课改进展。

2.课改的理论知识还有不够丰富,虽然有了自己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还不够明显和完善。

3.对有些教材和课堂教学环节处理的还不够得当。4.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我将会认真谦虚的学习和向前辈请教,扬长避短,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

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深感自己的责任之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刚刚才起步的孩子,他们就好比一张洁净的白纸,将来在这张纸上将会绘制出什么样的图画,就要看我们的这第一笔画的好与坏。在课改的路上我会努力学习和钻研“两抓一评”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画出完美的第一笔。

扩展阅读: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11-2213:49作者:刘台芳来源:东莞市石碣镇教育办公室文字大小:【大】【中】【小】

崔峦

从201*年到201*年,课程改革整整十年了,对阅读教学的改革,下的功夫最大,有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是和我们理想中的还有差距。阅读教学有些积累下来的问题未完成解决,同时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阅读教学的基础不牢固。课改以来,在我们阅读教学当中,识字、写字、学词自觉不自觉地被削弱。据教育部组织专家调研指出:中小学生的词汇量跟课改以前比,词汇量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错别字多,在书面表达当中,用词不当,用词不准,语句不通的问题比较严重。小学语文教学,本来是要打基础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给我们的孩子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基础是什么?字、词、句。小学阶段,我们一定要让你的孩子认识三千个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二千五百个,还要掌握七千左右的常用词,这是最基础的,最基本的目标。我们希望孩子掌握这七千常用词,是能够在口头和书面上表达出来,灵活运用的,而不是只会在本子上抄抄默默,会抄会默这些词语,叫消极语汇。我们要求是基本学会,然后在口头书面表达当中灵活运用的积极词汇,所以,我们各位老师无论是哪个年级的老师一定重视识字、写字,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启蒙老师,一定要打好基础。

阅读教学的年段目标越位缺位。越位这是足球的专业术语,越位和不到位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我们在理解内容上拔高要求,低年级阅读教材,不是用比较多时间认字、学词、写字,而是去分析课文内容。学完识字课以后,只要有课文,就开始分析课文,这叫越位。你读读课标,对低年级有理解课文的要求没有?有越位,就必然有缺位与不到位,低年级句子教学缺位。中年级开展篇章的教学,高年级搞成了文学作品赏析课,不是理解运用语言,拔高要求去欣赏,去赏析课文。一些优秀教师在各地的公开教学上,给我们做了不好的榜样,因为他们底蕴深厚,他们对文本钻的很深,看了很多的资料,也就在课堂上展示他们自己的那些,对文本的理解,我说一个是文学作品的赏析,一个是对课本的深度挖掘,这不是小学做的。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在我们阅读教学中都存在不同层度的越位和缺位的情况。

阅读教学内容不清晰。数学课,学什么内容,教什么,练什么,非常清楚。语文呢?模糊而一大片。这不是老师的错,这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教材编写者的问题。我们没有很明确告诉老师教什么,不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老师去摸索,自己去摸索嘛,这个老师这样一种教法,那个老师那一种教法,教什么,不教什么的问题,我们没有弄明白。首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课程内容的体系,只有一些课程目标,而没有内容体系。当然,建立语文的内容体系,比数理化要难,因为他综合性太强,他包揽的东西太多了,但是,难也要去做,教育部要出课程标准也好,发一些指导文件也好,要明确课程内容,作为我们教材编者,今后要尽可能性的告知老师,这篇课文你主要教什么,指导学生,指导要更明确。那么作为我们老师来讲,在现在这个阶段,整体的内容架构还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我们老师,我们教研部门也要尽我们的力量,尽量的帮老师搞清楚教学目标。

我们思想上要明确,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说不能离开文本,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科书在当下是最基本的重要价值。教科书,特别是一篇一篇的课文,不完全等于教学内容,它是基本的重要内容,但是一篇篇课文,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我们老师在备课,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这是当语文老师难的地方,数学老师可以照课本上课,语文老师一定要自己钻研教材,从一篇篇课文引出,一组组教材里来提炼,选择教学内容,文本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课书也好,一篇篇课文也好,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老师要这个例子干什么,进行语言训练,所以我们老师在备课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要选好三个点,一是语言训练点,低年级语言训练在什么地方,主要是在字、词、句;中年级词、句、段;高年级句、段、篇。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要选准语言训练的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方法习得点,加强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三是能力培养点,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上,我通过这一篇这个课时的教学,我要让孩子有什么长进。

教科书不是阅读教学内容的全部,更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我们要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要想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怎么办,还要多读多写,特别是要多读书,就像课程标准里讲到得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的成绩,考试的分数,而且要关注孩子们的阅读状况,指导孩子读整本书,直至渐渐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这是我们每一个为老师的职责,是我们分内之事,是各级领导考核我们语文老师合格不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你这个班级有没有读书的氛围,老师重不重视读书的指导交流,把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这是很重要的职责。依我看,我们班级语文成绩比其他平行班低两三分,不足为奇,如果我这个班的孩子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愿望比其他班强,读书比其他班多,有一大堆孩子讲出自己阅读心得体会的话,该有多好啊!有的家长老师跟我,有些孩子做到了晚睡之前不看几遍书,不读书,他睡不着觉,床上主要放一本书,我说这样的孩子将来绝对有好的前途。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将来一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不仅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还有幸福的人生。所以我请我的老师要全面理解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绝不是教孩子读上十二本簿簿的书,这十二本书加起来才三十万字,六年读三十万的书太少啦,没有一定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我知道包括我们广东,包括东莞,现在很多学校都很重视阅读,读经典,读文学作品,好的孩子不是说达到课标一百四十五万字,五百万字,甚至是一千万字都有,如果有孩子读五百万字,一千万字的词汇量垫底,语文成绩想肯定高。

阅读教学方法滞后。阅读教学的方法跟欧美、香港、澳门、台湾的教学方法比,还是落后的。我们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老师过于强势,老师习惯牵着引着学生走,习惯包办代替。这个问题我们有些老师意识到了,也在努力的改变,但是总体上来说,变化不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怎么形成的?有的地方靠老师讲解、指导,但最主要自己学啊,靠自己练。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我们做起来真的很难。过于强势的老师,教不出能力强的学生,就如过于强溺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教不出生活能力强的孩子一样,你什么事都管,你什么都包办代替,这孩子什么能力也培养不起来。五十年代刚解放,不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太少了,毛泽东奖励生育,谁生的多有奖励,那时候,二、三个小孩子正常,五个六个不多,七八个便是多,那时候的孩子,放的位置很好啊,父母忙于生计,忙于养家糊口,很少照顾孩子的事,都是大的带小的,发展不是很好吗?现在看我们的独生子女就照顾一个,结果也没有照顾好,有的喂出豆芽菜,有的喂出小胖哥,我发现西方他们就比较放手,很小的孩子,我就观察他们走步立正的孩子也就是一、二岁,背后给他背一个小袋,说是给背的背包,你自己的包自己背着,我也观察到西方的父母带孩子出去,能走的就不抱,只要他们走就不抱起来,跌跌撞撞,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又走,若哭,怎么办?哭够了还得自己爬起来自己走,所以说西方教育跟我们很不一样啊!用到教学上同样的道理,我们老师一定不要过于强势,我们要更加的放手,现在我有个观点,要让学,让学就是自己学。所以,我们真的要认认真真地思考,我们不要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老师非常辛苦,非常用心,非常有责任感,但是,没有把孩子的语文能力培养起来,我们何不放手一搏,让学,让学生自己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所以我觉得,我感觉到课改到今天,教学的深度讲,我觉得这个问题今后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解读这些问题的一点意见。

在教学目标上要学会取舍。我们要根据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很好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今后改进语文教学,首要的是来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的,不教什么,不学什么的问题,我们不仅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很好思考教什么,学什么。我们还要敢于舍弃,学会放弃,我们要明明白白的,要表现出来我们这一想法,我不教什么,我不学什么,有一个词叫“舍得”,是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舍得、舍得,只有舍才有得。我们的教学要做到宁肯断其意指,我们指把一个手指头切断了,不要伤其十指,每个指头都受伤了,无所谓,我们要断其一指,要学会“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所有的课文,可以学学的有很多,不要方方面面都兼顾,我只取一点点重点来学习,那么一篇课文我们孩子学到一点、二点,点点就连成线,线就连成面。积少成多,千万不要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

要把儿童阅读课程化。在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效率的基础上,我希望把儿童阅读纳入课程,做到儿童阅读课程化,这样在其根本上保证儿童阅读的质和量。只有一般号召,只在学校里走廊上摆很多书,是不行的,要落实。我们要纳入课程上,纳入课表里,那怕一周一节课也是好的,低年级一节课,中高级二节课,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们讲一节课少讲些,省一点时间。山东省有一位老老师,他以四年教完了六年的教材,后来干什么,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师生一起来读,一本一本的来读,读论语,读老子,读了之后,师生们来交流,来谈读书的收获,我听过他一节课,就是全班读完了论语之后,上了一节教书交流课,读论语论子布,论语当中我们了解子布这个人,通过你读完论语之后对子布有什么印象,他是什么样的人,你要用论语中的话来说明,让孩子们谈谈,我们孩子不是不行啊。二十一世纪的儿童,无论是北京的,还是东莞的,无论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都是绝顶聪明,看我们老师怎么引导,好的老师能够把孩子教得越来越聪明,不好的老师可能把孩子越教越笨,所以我希望我们东莞的老师,东莞的校长,千方百计的能够挤出一点时间来,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堂里来,加强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时间长,就这一、二节课的收获是会超过我们阅读教学,孩子得到了收获。

阅读教学要自学在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要从一年级就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语文理想境界是二个自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改作文不用老师改,我们要朝这个境界去努力。先学后教,比如识字,低年级学的汉语拼音以后,我们就鼓励他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字音,不一定每一个音都要老师来教,自学伙伴,小组里互相学习。记字,我们孩子绝顶聪明,他们有很多自己想到的记字方法,我们鼓励他们交流嘛。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教,然后慢慢地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我运用自学提示来让学生自学,我们用作业纸来引导学生自学,到了高年级我运用自学提纲来引导孩子自学。自学之前,我们一边自己来读课文,一边来完成自学提纲里提出的学习任务,比如,应该读几个字,字音读准了,该会写的字自己会写了,该理解词语词句想想办法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该理解的句子动脑筋来想一想。读后自己有什么收获,赶紧写一写,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句子,这个问题基础上我们鼓励孩子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已知已懂已会的,老师可以少讲不讲,我们提出的问题,从孩子在作业纸作业稿上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去归纳概括,自学在先,以学定教。我们阅读教学有的时候是低估了学生。上海师范大学浦东一个教授,他跟我讲了一件事,他说前不久他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上海的学生,拿同样一篇课文来调查,那调查什么呢?他在老师讲读以前,这篇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和老师教读之后,对这篇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他调查的结果是教前教后的理解程度相差无几。所以我们就要思考一下,你们自己的教学,我们是不是做了很多无用的功。

教学方法要百花齐放。我们还要做到不同文体的课文,要有不同的办法去教。现在通过改革,不同文体的课文只用一个路子来教,这是我们教学效率不高的又一个原因。于是我们孩子不喜欢上阅读课一个重要原因,你老是千篇一律,对不同一个文本总是那么教,总是这个程序,总是这样的路子,难免学生厌倦,难免教学效率不高。不同文本,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的特点来教读课文。比如诗歌的教学,古诗,现代诗都不一样,诗歌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创设情境,老师要千方百计的把学生带入到诗歌内容的情境里边去,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很重要。如果孩子是一直在诗外,这个诗歌教学是不成功的。第二要展开想象,教学诗歌一定要让孩子读诗句想画面,在头脑里浮现出画面,这个画面可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完全一样的,这是允许的。然后,我们要引导孩子理解体会诗词,诗歌教学大忌是,刚刚读这首诗就有一个画面固定住,我们课文里的插图,或者说老师自己找一幅画来让孩子看,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小学语文课本里很多的散文,而且这些散文基本都是美文,散文的教学,我认为应该多读,不是分析画面,而是读这画面,通过读,让孩子来了解散文描写的事物,来揣摩作者的叙述的思路,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去抓住散文的神,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我们通过一遍一遍读来了解那几个事物表达的信息,最后我们抓住散文的红线,也不宜用分析散文的教学方法。童话的教材,从低年级中年级到高年级有不少的童话,特别是中高年级童话教学,我主张抓住两个主要重点,一通过老师的指导,要理清童话展开的情节,比如说丑小鸭,由丑小鸭慢慢的变成漂亮的天鹅,要把情节理清楚,第二,要熟悉童话里的语言,熟悉语言,要通过教孩子多读,把作者的很美的语言,要划作自己的东西,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凭借情节的疏理,使孩子能够在大脑里存有情节里的框架,在加上这个比较熟悉的童话里的语言,我们就鼓励孩子讲童话,演童话,口述,复述,甚至于创造性的复述,通过讲来带动来对童话的理解。说明文,用二个教学重点来说明,一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内容,这课文要告诉大家,通过读这篇文章要搞清楚说明了什么。第二是怎么样说明的,用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例数字,打比方,举事例等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所以不同的体裁,不同体裁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我们要根据这类文体的特性来进行阅读教学。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是有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围绕着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我们来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要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当中,领悟文章的写法,不仅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够从阅读当中借鉴,来提高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再加上老师的引导,来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么我们阅读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布者:范琳发布时间:201*-12-2323:07:50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而课程实施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地进行着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地找寻着自己心目中的“新语文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一年多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目标领域: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语文素养

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延续至今,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这使得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内,把教学目标集中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上,师生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教材所负载的知识的内化以及在此过程中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我无意否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知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地位,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形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特别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不但涉及到学生的认知领域,还涉及到情感领域、操作领域等等。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只见文不见人、技术化的倾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则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目标设置为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教学时,我们要拓宽所关注的目标领域,要以“三维”目标为指导,克服“一维”的习惯定势,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必须认识到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也包括过程和方法的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和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生命活力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学习方式: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当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实践和把握呢?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心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认为,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培养目标,应该把学生方式的转变定位为: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当探究。

1.充分自主。学生阅读的过程是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在阅读中丰富经验,在探究中提高认知,在体验中产生情感,摆脱传统语文教学中“统得过死,牵得过多”的倾向,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以学定教,顺学以导。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在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不懂的或自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学生充分的质疑问难后,师生共同梳理,抓住关键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调控下,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研读、体会。教师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对文本解读的不同感受,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学得高效、扎实,体会得深刻、真切,使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获益匪浅。但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要么学生应命而提,提出的问题很肤浅;要么提出的问题被教师束之高阁,按教师预设的思路学习。这都只不过是教师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要,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我们要警惕这种虚假的自主。

2.有效合作。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任何时机选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都是高效的。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些倾向是需要我们注意和思考的。

滥用合作,不管是否需要。比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汉语拼音,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拼读音节。首先这项复习活动的目的是获得个体学习成果的反馈信息;其次拼读学过的汉语拼音,学生独立就能完成;另外这次复习活动不具备问题研讨性。因此,对于此项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并不是最佳选择。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费时、低效。

放任合作,缺乏要求和指导。有的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而教师要么不肯走下三尺讲台,要么例行公事般地在学生中漫步巡视,即使“深入”到某一个小组中去,也只是简单地问一些诸如“讨论出来了吗?”“读懂了吗?”之类问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对学生是否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否合乎合作学习的要求,学习进程是否顺利等心中无数,不能有效地调控和指导学习,造成合作学习效果不佳。这也反映出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理解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

盲目合作,不管时机是否成熟。合作学习不能失去一个前提,即学习个体的独立思考、体验、感悟。而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合作讨论,由于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心中无物,又怎能言之有物,与人交流呢?

我们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避免目的不明、要求不清、指导不利、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生。为此,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分组要科学;时机要讲究;时间要留足;良好习惯要培养;评价既要注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又要注意对合作集体的评价和个体的评价相结合。

3.适当探究。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接受性学习,特别是主动的接受性学习也是必要的,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另外,考虑到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难度不要太大,要求不要过高,主要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探究活动中,使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与态度得到一定的发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获得求知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三、课程资源:学生──最生动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图书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念的达成,需要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否则,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为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我们在重视诸如电视、图书、网络、演讲会、辩论会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一方面,教师应看到学生已有经验世界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语文教学的天地异常开阔。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已经了解、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一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无疑将极大的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第一,让学生体会地球的可爱;第二,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痛苦;第三,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在对比中受到情感震撼,从而提高认识。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语言文字,深入地阅读、体会,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还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课尾,在缓缓的音乐中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到动情处,忍不住泪水涟涟。我们用不着怀疑泪水的真实性,因为当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一旦与课文学习产生了共鸣,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间的差异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差异表现在个性、爱好、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学生间的差异性,很多教师只是被动的接受。我们要认识到:正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由于经验世界的差异,才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由于学生情感的差异,才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情意浓浓;由于学生见解的差异,才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甚至于学生能力的差异,也使得课堂教学在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中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所以,对于学生间的差异我们既不能被动接受,也不能熟视无睹,要把学生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比如:在分学习小组时考虑异质分组;在课堂讨论中要善于引导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的思维碰撞;解决难题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体会情感时,要善于让学生相互感染;合作中要引导不同水平、特点的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在思维碰撞中,在情感交汇中主动建构,深入理解文章,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提升。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挖掘教学资源时,不要忘记准确了解、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在组织教学时,要利用好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这是最生动的课程资源。

四、软化学科边缘:学科整合与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于是歌唱、绘画、表演、游戏、实验等形式比以往更加明显地进入了语文课堂。学科边缘的软化无疑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方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但同时我们还要牢牢把握住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个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也就是说,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实现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的,歌唱、绘画、表演、游戏、实验等都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听、说、读、写的辅助手段。又由于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的特殊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当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要牢牢把握住语文教育的特点,防止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的活动和表演。

五、继承与发展:正确对待传统语文教学

有的教师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崭新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的。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扬弃与发展。对传统语文教学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首先,我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应继承好的传统,好的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

其次,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发展。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相应的内容在人教社大修订版语文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的调整中也被删去了。很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不知道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是不是就不能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了。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要义,应该说是一种有用的阅读方法。既然有用就可以继承,但问题是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把它作为了唯一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加之教学中对这种方法的机械套用和不适宜的强化,使阅读教学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所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发展。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使得对课文的解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注意了让学生回味、概括、总结,又没有用陈旧的方式局限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积极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要多一些辩证思考,准确地理解和诠释现代课程理念,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新的境界。

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突破与困惑

[作者:江寒类型:转载点击数:0次更新日期:201*-12-28]

小学课程改革已经步入十年,轰轰烈烈的十年,不断探索、实践、反思的十年,有不少争议的十年,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知名教师的十年,更是我们好好反思的十年。十年间,忙碌地摸着石头过河的旅途上,我们走过小小的弯路,同时也验证了课改方向的正确性,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十年课改的突破点

(一)课改对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突破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都离不开教材。在我国教材通常被一线教师称为教科书。教科书是学校指定最官方的读本书籍,它根据学校课程内容编写,通常在小学及中学低年级,学生只要熟读教科书内容,便可以应付测验及考试。在我国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运用教科书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是学生们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工具,是进行学生学业考查内容的依据。因此,教科书的改革是小学语文课改的重要一步。

新的教科书面世后,引来很多一线老师的争议:教的不顺手,用起来不方便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教科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以及家长们的欢迎和喜爱。新课程改革强化和开发课程的实践性因素,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从课程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入手,把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即把教学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纳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系统中,保证教育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使师范生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掌握必备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这样的设计编排的理念,令小学生语文教科书更加人性化。内容上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并且在每个单元介绍后设计安排了基础知识中的词语巩固,而且加入了名句、俗语,使课本的知识加以延伸。教科书中也加入了口语交际,强化口语训练,而且练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内容谈,有胆量去谈。对课文的选择上更加的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更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在教科书的设计、编排上是一个突破。(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小学语文》主编郑国民博士专门论述了“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在文中,他着重强调了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必要性。课程改革十年后的今天,很多教师表示,自课改以来,一线教师“与课改同行”,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课改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成长、发展的幸运。虽然在这个进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课改的的确确对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进行了转变。绝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课改使得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难以继续下去了。作为组织者、合作者(交流者)、激发者、引导者、革新者的复杂的教师角色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中都处处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特征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也同样令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以前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发展到现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个转变可谓是翻天覆地的。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得教育教学的开展,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长远发展。这样必然会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的人性化转变相对于以前较为落后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后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加体现出对学生人性化的考虑。除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目标进行制定,同时还加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参与情况,更加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这几个维度目标的制定,是学生发展成为一个不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而且要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这是教学目标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人性化

教学目标的转变,也导致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的转变。以往一堂课“棒!棒!你真棒!”不绝于耳,但进行课改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相对而言它的进步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对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性的评价更加受学生欢迎。不再是以前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的称号,而是凸显学生优点的更加具体、到位的评价与表扬,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十年课改的困惑

(一)一线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跟不上课改的步伐课程改革,人们对她的解读还不够透彻的时候,全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示范课活动。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课改后的一堂好课,这成了教育界思考的问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就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形式性的课堂组织形式,曾经盛行一时。现在反思一下,这背后到底缺了什么?笔者认为,欠缺的是教师对课改的解读,缺少了对教材的解读,缺少了对学生角色转变的解读。使得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活动的一个极端转向了满堂学生表演的极端。那么,这些症结的关键在哪?

笔者认为关键在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跟上课改的步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他们是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曾经接受过的教育形式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而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改变这种状况,简单地对一线教师进行课改培训、教材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深入、广泛、有效地进行教师专业培训,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陷入了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

(二)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不够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优点的扩大,目标是激励学生进步。这种方式的不利一面就是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不够。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经受不住打击。轻度的表现是厌学、轻度自虐,严重的是自杀。人们面对新闻中学生自杀事件,不免困惑: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那么好,啥都不缺,怎么会这么脆弱?他们真的什么也不缺吗?他们缺少了对生命的尊重,缺少了面对挫折的勇气。

虽然以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语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其正面的启示。个体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我们要考虑到他们总有一天要自己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们那颗经受太多鼓励、表扬的心是否有一定的承受力,人格是否有韧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三)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功能没有转变

课程改革已经十年,很多领域都以发生转变,但是考试制度的改革较为细微,追求分数依然是很多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很多家长喜欢选择那些较具办学特色的私立学校,目的是期望孩子全面、个性化的成长。但是,当孩子面临高考压力的时候分数依然排在第一位。没有好的分数很难考到好学校。尽管学校办学有特色,有很多特色项目,学生在很多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但是步入高中的学子们,也不免要落俗为高分而努力。因此,考试的指挥棒功能不变,真正的课改就会有缺陷。

社会上每一次变革,无不有其两面性。教育者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个有波折、有争议的过程,一个努力的过程。笔者期待这个过程的不断完善,期待教育系统更大的进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5054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