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几天我们接触到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许多同学们,我看到大家都很认真的在精进,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
修学,问题、障碍总是很难避免,原因是我们对于理论、方法、境界知道得不够透彻,所以疑虑自然就免不了。昨天有一位同修来告诉我,他深深感触到世间的灾难太多,也感觉到生活在这个世间毫无意义,非常消沉;告诉我,“我什么都放下了,我现在一心念佛,只求早一天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又告诉我,他说“我现在只剩下几万块钱,我生活费用用尽了,我的生活怎么办”?
我想象他这样的人,像他这种想法作法,不只他一个。这些发心是很好,求生净土的愿望不能算是不恳切,但是能不能往生大有问题。为什么不能往生?他做错了,往生这个事情怎么能够着急?急着赶快要去,原理上是讲得通,做得不如法。你还怕你的生活费用用尽了,没有来源了,你这不叫自生烦恼!所以我告诉他,佛在经论上常常开示我们,一切要随其自然。我们每天应当做的工作要照做,别说是在家,出家也不例外,古德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们每天都要将自己的本份事情做好,这个叫学佛。放下,该放下的他没有放下,不该放下的他放下了。他把他的工作放下了,这不该放下的;该放下的,心里面的忧虑,心里面的牵挂,这个要放下。
让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除此之外,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这才叫真放下。他搞错了。不是学佛,家也不顾了,工作也不要了,每个人学佛都是这个学法,佛法就不可能住在世间。为什么?破坏世间法。世尊在经论上常常提示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你把世间法破坏了,这怎么可以?佛法不但不坏世间法,佛法能随顺世间法,所以佛法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道理在此地。
诸位一定要懂得,放下是从心理上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心理上果然放下了,事上决定没有障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事上必须要放下,那释迦牟尼佛也应该放下,何必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你想想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祖师大德为我们演说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不能够把佛的意思错会了,不能够错解佛的意思了。
怎么念佛?一天到晚抱住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往生吗?为什么古人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要多想想。往生的条件是“心净则佛土净”,念佛是手段,目的何在?目的念到心清净,用这句佛号把我们的妄想、烦恼、杂念、分别、执着统统打掉,这个叫念佛。
念佛的人一定深信因果,因果法则里面所谓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不必去争取,不必去攀缘,安分守己。日常生活只求能穿得暖,吃得饱,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还有多余的要懂得帮助别人,要发心多修布施,多积功德,福慧双修。
有人问我怎么念佛?我告诉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我是这个念佛法;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每个事也是阿弥陀佛幻化的,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例外,你能不能看见?我眼睛里头,我心里面,全是阿弥陀佛。念,念是心,现在的心,于是自自然然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礼敬的心就生起来了,“心净则佛土净”。
所以我们对于往生这桩事,没有犹豫,完全肯定,决定没有怀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回老家,哪有回不去的道理!问题是你认不认识路?路就是方法。你了解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西方极乐世界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还有什么忧虑?这个世间再不好,不要嫌弃。
为什么?自性娑婆,唯心大众,所以我们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总保持自己一个真诚、清净、平等的心,这叫念佛。不一定把佛号挂在口上,佛号挂在口上,是对治烦恼的办法,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压下去,这做功夫,对治妄想烦恼习气,一切时、一切处,常常有这种高度的警觉就好。
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诸位要晓得是六道三途,我们念头一起都是六道三途。一个善念,三善道;恶念,三恶道,所以才晓得念头可怕。佛教给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对治,不管是善念、是恶念,念头才一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去。你能够常常保持清净平等觉,你就是真念阿弥陀佛,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
什么叫清净?心地上一尘不染是清净。什么东西染污?七情五欲,这个东西是染污,所以你动感情。感情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这叫七情;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动了这些东西,你的心就是轮回心,我们要把轮回心念掉,要把菩提心现前;菩提心就是清净平等觉,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只要菩提心起来了,念出来了,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一念、十念,必得往生”。菩提心不能现前,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连世间法都说心心相印,我们要跟佛心相应,心心相应,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
所以每天该干的活,一定要照常去干;明天往生了,今天的活还是要照常干。不能说明天我往生了,今天事情我不做了,那你去不了,你根本就不懂得往生之道。只要一口气没断,我们应尽的义务,就要把它做好,要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圆满。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什么身份,从事哪个行业,每天干的是什么工作,为社会,为众生。纵然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要为家庭,为你家里面每一个成员去服务,你每天所作所为,皆是行菩萨道。
不能说我明天往生,今天菩萨道不干了,那你不是自己障碍自己吗?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决定不能够中断,只要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这就是菩萨道。我穿衣为众生,我吃饭为佛法,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为众生,为佛法,为佛法久住世间。我做一个好榜样,让一切众生见闻觉知,认识佛法,仰慕佛法,发心学习佛法,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行持为佛法。
如果我们做的样子是个坏的榜样,家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跑到深山找个洞里面去念佛,社会人看到这个样子吓死了,这佛法是邪门外道,不能学,这是破坏佛法。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要懂得应该怎样作法,你的所作所为,决定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的,让众生看到你的行持,他觉悟了,他明白了,他回头了。
决定不能让我们所作所为,让众生看到反而增加疑惑,增长分别、执着、疑虑,那我们就完全做错了。由此可知,经不能不读,不能不听,不能不多听,有疑一定要问,问得好。昨天这个居士来问我这个,问得好!为什么?像他这一类的迷惑有不少人。这一问,我们明白了;一解释,大家也都明白了。所以学问,我们要学着问,多问,不要怕问。疑虑消除了,信心才能建立,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念佛,怎样学佛,怎样才能成就佛法。
佛菩萨教人没有别的,用世间话来说“通情达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哪一个不通人情!不通人情,说法就不契机;不通达理,说法就不契理;契机契理,一定要做到通情达理。所以佛法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在经论里常常念到的。我们要随顺自己生活环境,随顺自己生活的方式,随顺自己工作的习惯,样样都随顺;随顺里面求进步,改正自己的过失就进步。
儒佛都讲求,佛家六度里面讲“精进”,儒家讲“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怎么精进?怎样日新?改过就是精进,就是日新,所以叫改进。我们自己的误会,我们自己的错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作法,明白了,把它改正过来,就进步了。所以学佛的同修,我们必须还是要过我们正常的生活,做我们正常的工作。
佛教我们放下,是放下在生活上、工作上,许许多多的忧虑、牵挂、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些东西放下,我们的生活愉快,工作愉快,这个佛才念得好。时节因缘到了,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你;没有到,天天盼望,“阿弥陀佛怎么还不来,还不来接我”,你的业障没消掉。业障消除了,时节因缘到了,佛自然现前,不要着急!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菩萨未曾染着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住一切诸三昧,所有功德悉迥向。《华严经卷四十》
扩展阅读:佛法与世间法
佛法与世间法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修行人是完全舍离俗家以安住心念;小乘根机的行者认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烦恼、都是挂碍,要把世间的事舍得干干净净,一心只想证到空性,求一个真空涅盘。然而,这并非指小乘不好,小乘与大乘的差异,只在于对人生、对佛法道理的领悟有深浅差别,而非有好坏之分。
为什么要证到空性?因为小乘行者认为世间一切有形有象之物,将来都会坏灭,唯有空性不灭,所以小乘行者努力要契入空性,这念心入到真空,自己就得解脱了。小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到四果阿罗汉,这念心入到真空,就超出三界。释迦牟尼佛初转法O,在鹿野苑开始度众生就是用小乘的四谛法门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证到小乘境界,就是证到偏空涅盘。后来等到因缘成熟了,释迦牟尼佛才讲大乘、讲无上乘。因为初初时发心出家,心念安住在想修行、成道,但时节因缘没有成熟时,既使佛讲大乘佛法,听了也无法契入。
而大乘菩萨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慈心广大,冤亲平等、物我平等;因为众生有苦、有烦恼,所以必须要引导一切众生全证到菩提、证到涅盘,最后自己才证菩提、才证涅盘。菩萨的心量广大,看的很长远;小乘根机的人急求解脱自己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出离心很强,等不得长远的时间,所以积极求涅盘、自我解脱,因此缺乏度众生的大慈悲心。
佛陀形容这种人虽然趣往佛处,却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佛的果位如同宝所,小乘的行者,就如同走向宝所,只走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路没走。因为他的气力在到达这里时就走不下去了,需要在真空涅盘当中休息一下。菩萨就不是如此,佛经讲:“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要想度众生,就要跟众生结善缘、结法缘、结人缘,使每个人都很欢喜;因为欢喜,我们才能进一步把佛法的真理教授给他;因为欢喜,他才会接受。所以,大乘是将众生放在前面,小乘是真空、涅盘放在前面。
在佛法中大乘、小乘对于苦、乐的认知有所差距;小乘认为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认为世间都是苦,唯涅盘是乐,所以要离苦趣入涅盘境界。大乘认为苦、乐不是绝对的境界,而是相对的境界;就如同世间有好坏、美丑、高低等种种相对境界,甲认为苦的境界,乙却认为是乐。例如有一次,世尊与弟子在路边田埂上,看到有一袋金条。阿难就说:“世尊!这么多金条,我们可以带回去修道场、盖精舍。”世尊回答:“这个不要碰它。”“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拿回去?”
“这金条是毒蛇,把金条带回去等于把毒蛇带回去,会被这毒蛇咬伤、中毒、死亡。”弟子虽然都没有拿,但大家想不通,明明是金条,为什么说有毒?说是毒蛇?
佛与弟子走过后,有一位农夫路过这里,看到这一袋的金条就把它扛回去,农夫从此成为暴发户,买田地、盖房子。他的亲友觉得很奇怪,这个人以前家徒四壁,怎么现在这么有钱,钱从何而来呢?亲友都来借钱,农夫很小器,一毛不拔,因此得罪了这些人。他们就去报官,官兵到农夫家搜查,果真发现有很多金条,问农夫金条从那来的?是不是偷窃来的?农夫说:“不是偷的,是从田埂边捡来的。”官府不相信,看到金条上盖有皇宫的官印,再进一步查看,发现这正是被强盗偷窃的官银。于是,农夫被当做强盗抓起来处死,金条和财产都被没收了。所以从这个故事来看,金子是一般人所喜欢的,但是也可能是导至痛苦的根源,因此用分别的心念来看万法,一切法都是相对,而非绝对。
佛经讲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都是指这念心对法的体悟境界不同。无上乘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契悟了这念本具的清净心,当下就能成佛;小乘认为没有办法直了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劫修六波罗蜜圆满,最后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才能成佛。从这个角度看大乘、小乘,在“理”上似乎是不同,然而二者并无矛盾。大乘,是以这念心为主;佛,即是指这念觉悟的心、清净心、智慧心、平等心、不动心、真空心,这念心每个人都有。小乘,则是以法相为主;成佛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要经过三大阿僧劫修六波罗蜜圆满,得相好,最后一世要出家修行现比丘身,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果。
以前有位女众居士,听到某位法师讲女众不能成佛,就问师父:“这位法师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女众发心护持佛法,精进用功,若果真不能成佛,女众又何须修行?”其实这位法师并没有讲错,只是没有交待清楚,这是以小乘的观念来论成佛,所以认为女众不能成佛。若以最上乘对成佛的观念而言,就非如此。
小乘的成佛,要现男相,没有女相,修六波罗蜜,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的成佛是指契悟这念心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没有形象,没有在家相、出家相,没有男相、女相,这念心觉悟就是菩萨,达究竟觉悟就是佛;所以大乘所说的成佛是成法身佛,也就是指我们这念心。
禅宗讲无上乘,也就是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此法门与现代讲究民主人权的时代最能契合。因为佛性是平等的,没有男相、女相,也没有在家相、出家相,心性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小乘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劫才能成佛,大乘则无时间、空间的相对限制,“顿悟自心”就能“直了成佛”。
小乘,舍俗求真,修四念处观断烦恼、证涅盘。大乘,即俗即真,烦恼即菩提,所以不需要断烦恼,当体即是,动念乖真;诸位听法这念心,当体即是,直下承担就是。烦恼就是我,我就是烦恼,从现在开始不起烦恼,这念心时时保持清楚明白、能作主,当下即是菩提,修行成佛就如此实在,而非遥不可及的事。
《六祖坛经》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念心本来就清净,如果向外想再求一个“清净心”,犹如头上安头,即使向外求得一切,有成必有坏,终不免成、住、坏、空的无常侵损。即使是小乘声闻圣者证到偏空涅盘,在真空中住两万大劫以后,还是要出涅盘,再到人间修菩萨道,圆成佛的智慧。小乘认为空性才是不灭,所以要灭色归空,契入真空;大乘即俗即真,不需另外再找一个空性,当体即空。
社会上有许多人误解佛法所说“空”的道理,认为人死了就是空,身体灭掉了即是归空,这都不是佛法所讲的空性;如果人死了就是空,那么岂不是人人死后都能成佛,都能得解脱,如此就无须修行,只要靠等待就可得解脱。所以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
佛法所说的“空性”,是用能观的智慧心,以析空观的方法,慢慢地分析、思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如此不断地反覆思惟,重虑缘真,分析思惟到最后,能观的心与所观的空性之理相应,一下子这念心就入了空定,身体与外面的世界都不存在,只有这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心始终存在,契悟这种境界,才是佛法所说“空”的意义。
如何体入空性之理,譬如当身体生病,感觉不舒服时,可以反问自己,仔细思惟身体的那一部分是真正的我?身体属于地大、水大、风大、火大,四大假合而成。头发、皮肤、指甲、骨头,是固体,属于地大,地大就归到外在自然界的地大,与自己没有相关。身上的口水、眼泪、尿液、血液,是液体,属于水大,水大最后都归到自然界的水大。身上的体温、热量属于火大,火大就归到自然界的火大。身上的出息、入息,及身体的一切动作,是风大的运作,就归到外面自然界的风大。如此一一地经过分析,知道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所以地大归地、水大归水、火大归火、风大归风,身体根本就不存在。不但人的身体是空,乃至外面的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是假合之相,也是空。例如树的叶子、皮、根、花、果,是固体,属于地大。树的根、枝、叶、花、果,一定含有水分,若没水分树就不能存活,会枯死,所以树里面也有水大,水大归于自然界的水。树也有热能,属火大;如历史记载,古人钻木取火,因为摩擦使热能达到燃点而起火,而且自然界也常常因为干树枝的摩擦而引发森林大火,所以树的火大就归火;树也有风大,如气体的循环作用早上吐氧气,晚上吐二氧化碳。如此分析,知树也是因缘和合而成,是假相、假名、假有。假,就是暂时存在,终究会变灭毁坏。
身体由固体、液体、热能、气体所构成,也就是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此即所谓的内四大。外在的一切植物、动物、乃至于矿物,也是地水火风所组成,称外四大。不论是内四大,外四大,再经不断地分析,最后内四大是空,外四大也是空。依据这些道理,不断地专注思惟,这念心因为专注,能想的这念心与所观的境内四大是空、外四大空也是空,忽然一念与空性相应,就入到空定,证到阿罗汉果。这就是用析空观的方法,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此属于小乘的境界。
大乘较小乘更进一步,知诸法当体即空。身体本身就是空性;《心经》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当体即空。
人是由心和身体组成,心是空性,空性无相;身体虽然有相状,属于物质,但是分析到最后也是空性。譬如水,水遇到高温就蒸发成水蒸气,水成了气体,水相就不存在。但气体也不是真的,因为气体上升,遇到低温,慢慢就变成云,遇到更低温则变成冰或雪;不论是冰、是雪,降到地上,在地上遇到暖气又化成水。水遇到因缘转变,就随著因缘变化;身体也是如此,随著四大的改变而改变。这念心的变化,也如同水一样,遇到不同的外缘,心也会随缘转化。遇到好因缘,心就转善;遇到坏因缘,心就转恶;遇出世因缘,心就出世;遇世间缘,心就是世间;遇顿悟自心法门,这个心就是菩提,就成如来佛。所以,佛法观一切现象界,都是虚妄不实,都会随因缘变化而改变,并非实际的存在,都是空性。悟到这个道理,就知身心当体即空,而不须另外去求一个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境界。
空性是绝对的真理,了达此理就是一种智慧。现在的科学分析宇宙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不外乎是个能量的境界而已。譬如打坐,达到定的境界,身上也会发光、发热,这也是属于能量境界,尚未到达究竟真实的境界。修行人若把这种境界当成真实,修行就会在这此停顿,无法更上一层。能量是从真空中而来,从这个角度而言,物、我本是一体;都是实相,也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实相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到达实相境界,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二者是一体的两面,如同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的道理。
以小乘的观念看世间及出世间法,则世间是世间,出世间是出世间;杀盗淫是杀盗淫,戒定慧是戒定慧,二者互不相融;今生造了杀盗淫,以后一定要受苦;若修戒定慧,将来就能得解脱,这是就小乘境界来说。以大乘佛法而言,杀盗淫和戒定慧,都是我们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所产生的作用,所以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浅,当中最高的境界是很有意义的。以前梁启超先生曾说:佛法就是人生的真理,佛法所说的因果,所讲的因缘果报,是事实也是真理,一般人不得不相信。
佛法最高的真理是心性,也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心性也离不开因缘果报,如在社会上,能在事业、学术等方面有所成就,这是世间法,每一样世间法都做得很好、尽善尽美,就是无量的福报。更进一步,了知当体即空的道理,不执著这些福报,而且连空也不执著,最后只有当下这念心,这就是解脱,也是最高的境界。
大乘、小乘,从表面上看有冲突,但是以佛法最究竟的观点来看是没有冲突的。这念心在未达到最究竟时,还是要以小乘为根本,再融合大乘思想,如此在日常生活上才能有所依据。所以,不论对大乘、小乘;世间法、出世法,都应该有正确的认知,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会迷惑。
道理认识清楚了,就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如家庭照顾得很好、尊卑有序,有家庭伦理,这就是福报,进一步不执著福报,就是解脱。在学校也是一样,学生对于学业能全力以赴、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克尽职责,如此就是福报,也就是慈悲、功德。
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对于一切法都不执著,心无挂碍,心就能得解脱;心到达这种境界,虽处红尘,世间法即是出世法。所以,世间法和出世法是一体的两面。
大众听法这念心是真空、也是妙有,这念心是本具的。孔子也了解这个道理,他说:“一般人都认为我很有学问,其实‘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个“无知也”最重要,人因为“知”,而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这个“知”能作主,就是道;如果不能作主,这个“知”就带来很多无明、烦恼。这念心无知,什么都不知道,因为这念心不去攀缘,一攀缘心就乱了;却又什么都知道,因为这念灵知心是本具的,具足恒沙功德妙用。
打坐的时候要保持“无知也”、什么念头都没有、空空如也;这念心知见立知,起了分别,心就会攀缘,一攀缘,心就乱了。所以要保持这念心没有贪心、嗔心、慢心、痴心、疑心,心当中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这念心不但“无知也”,还要时时刻刻保持觉性,清明的智慧就会现前。孔子又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假使有人问我问题,我心空空,保持无念,但是从事情的始末、正反两端,即能分辨其来龙去脉,这就是心的运用。
所以,要认识自己的这念心,明白了这念心,就能安住在这念心上;能安住在这念心,心当中才有智慧、定力。定不是修出来的,没有妄想就是定;智慧也不是修出来,是本具的。一般人所说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知识,是后天学来的。本具的智慧是什么?能学习的这念心,就是本具的智慧。我们学了很多学问,记了很多东西,能记的这念心是本具的。能记、能学的这念心,保持平静,时时刻刻检讨、反省,使这念心能作主,这念心不要有是非;没有是非的这念心,才是自己的真生命,也就是自己的生存之处。明白了这个道理,生存的空间就无量无边的广大。
禅宗祖师言:“思无思思”,一般人都是尽量地用脑去思、去想,患得患失、思前思后、精打细算,思完、想完后,能思的这念心不知道要依靠在那里。学佛的人,要“思无思思,思尽还原”,事情想完了就要放下,这念心要归还原点。归还原点,就是保持宁静,保持一念不生这种境界就是无思、无想;但是要思的时候就能思,要想时就能想。这个没有思、没有想、一念不生的原点,就是自己的真生命。所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妙之无穷,思尽还源”,(心之源头,就是原点),返照自己这念心,就明白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天地都尽在其中。以佛法而言,静、动、体、用,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在这念心当中。要在这念心上切实去体悟,要能作主;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这是最重要的;对世间的种种事情,能不拒、不求、不迎、不送,世间法也就是出世法。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52708.html
- 下一篇:201*年上半年寄地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