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医总结2;

时间:2019-05-29 04:05:11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中医总结2;

中医

一、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二者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

对立的双方相互牵制,约束;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方减弱或亢盛。

2.互根互用: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任何一方均不能脱

离对方而单独存在。3.消长平衡: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变化之中,消长均为数量上的变化。4.相互转化: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变化。三、五脏:

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

主神志,心主神明,主宰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2.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持调节全身之气,一方面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一方

面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是体内外气体交换之所。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住司呼吸的器官,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主气的作用。

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表现在:通过气化作用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通过肺气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宣发卫气与于皮肤肌腠。

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表现在:使肺能充分吸入清气;将清气及脾运化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维持呼吸道清洁。

3.脾:主运化,将饮食水谷运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

作用,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主升清,脾气以升为顺,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四、气、血:

1.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

活动的总称。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的作用;

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热,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防御作用,气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固摄作用,防止血、津液等液态物质无故流失,固护脏器位置;气化作用,气的运动产生各种生理功能效应。

2.血:即血液,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提供营养,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充养脏腑。3.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能行血,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气能摄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和固摄的作用,使血循行脉中而不致外溢。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其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充盛。

五、风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行无定处,病位游移;3.风为百病之长,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4.风性主动,动摇不定。六、

湿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湿病粘滞,病程缠绵、反复;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七、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功能固密,则病邪难入,病无以发生。邪气在疾病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邪气侵袭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邪相争,正盛则邪退,不会发病,即使邪气已侵入,也会被正气驱除或扑灭于内;邪盛则正衰,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则邪气乘虚而入而发病;邪气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相对不足,亦能导致疾病发生。八、中药

1.麻黄:辛温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宣肺平喘,用治风寒外束,肺气失宣的寒喘。

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泛滥,症见全身水肿、恶风咳喘、小便不利等。2.桂枝:辛温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温经通脉,用治寒凝经脉所致的胸痹、痛经、风寒湿痹。助阳化气,用治脾肾阳虚所致的水湿内停。3.柴胡:疏散风热,用治外感风热表证。

和解表里,用治邪入少阳的半表半里证。疏肝解郁,用治肝气郁结。

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阴挺等。4.金银花:清热解毒,用治温病初起,身热、口渴、脉数者。

疏散风热,用治外感风热表证。

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症见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5.大黄:泻热通便,用治热结便秘。

凉血解毒,用治热血妄行所致吐血、咯血;火邪上炎所致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湿热黄疸。

逐瘀通经,用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6.附子:温里助阳,用治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大便稀溏;脾肾阳虚所致水肿;肾阳不足所致阳萎宫冷、

不孕不育。

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症见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脉微欲绝。祛寒止痛,用治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

7.泻下药: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主要适用于便秘及水肿。按作用的特点及适

用范围的不同,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逐水药。

8.石膏:清热泻火,用治肺胃气分实热所致的壮热、烦渴、大汗、脉洪大者;邪热郁肺,出现咳嗽痰黄稠者;

胃火上炎所致的牙龈肿痛。

除烦止渴,用治肺胃燥热所致的烦渴引饮。生肌收敛,外用治疮疡溃不收口,烧伤烫伤等。

9.知母:清热泻火,用治肺胃气分实热所致的壮热、烦渴、脉洪大者;肺热所致咯血、吐血。

滋阴降火,用治阴虚所致骨蒸潮热。生津润燥,用治内热伤津及消渴病。

九、方剂

1.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炙甘草桂枝

功用主治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冷痛,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细弱。2.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主治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沉重,或有腹泻,舌苔白厚腻,脉缓。3.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主治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多饮,汗出恶热,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4.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主治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腹胀满拒按,矢气频作,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出汗,舌苔黄燥起刺,脉沉实;或下利稀水臭秽,脐腹疼痛,按之有硬块,口干舌燥,脉滑数;或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5.四君子汤: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

功用主治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食少便溏,语音低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6.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功用主治养血调经。主治血虚血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月经不调,量少不畅,,或经行腹痛,舌淡,脉细或细涩。

7.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功用主治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十、针灸

1.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臂痛;鼻衄;指挛,口眼斜;热病无汗,闭经,滞产,痢疾,小儿惊风。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侧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瘰疬,风疹;上肢不遂;腹痛,肚泻,热病。

2.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腹胀,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弱。3.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阳痿,遗精;癃闭,遗尿,水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4.手少阴心经: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掌中热,目黄。

5.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咽喉肿痛,腰背痛,肩臂疼痛;耳鸣,耳聋;癫狂;疟疾;盗汗,热病;手指挛急,麻木。

6.足少阴肾经:

太溪

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耳鸣,耳聋;气喘,咳血。

7.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定位: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痫;热病;上肢痹痛,瘫痪;失眠,眩晕,偏头痛。

8.足少阳胆经:

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肩背痛;鼻渊,热病,感冒。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肿痛;口苦,呕吐;胸肋痛。

9.经外奇穴:

四神聪

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共四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痫症。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失眠。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寸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口眼斜。

十一、内科病症

1.头痛:百会,风池,列缺,太阳,太冲,头维,印堂,内关。(四神聪,率谷,天柱)

扩展阅读:中医总结1、2、3章

Renata4/4/201*

四大经典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基础

临床著作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的专著。

药物学

南宋《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唐《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

发的药典。

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宋宋慈《洗冤录》: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张子和(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含义: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密切相联,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完整性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

症(symptom):指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证(syndrome):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病(disease):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全部病理过程及规律的概括。

相互关系:症状是认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病的全过

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中。

辨证:指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

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属性特点:

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概括。

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是指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的划分。

第1页共12页Renata4/4/201*

阴阳的相对性:随着特定条件的变更,对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概念认知会发生改

变。

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对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均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阴阳制约: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具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互根: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阳互用: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可以互相资生、促进和助长。阴阳的消长平衡《医贯砭》: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为消长:基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皆消皆长:基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阴阳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量变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昼夜阴阳转化四季寒暑交替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质变第2页共12页Renata

概括生理功能4/4/201*

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衰:指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阳互损:指阴或阳的一方出现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阴阳转化: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损其有余:阴或阳的偏胜,即有余的实证,可选用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的原则。阳偏盛:热者寒之阴偏盛:寒者热之补其不足: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互损,即不足的虚证,应选用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的原则。阴偏衰:滋阴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偏衰:补阳阴病治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内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阴阳俱损:阴阳并补

第3页共12页Renata4/4/201*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特性。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特性。土: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金: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特性。

水: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特性。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

概念: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

助长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

概念: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作用。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概念: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平衡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相乘相侮:

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次序:与相克一致。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产生原因克者过强被克者过弱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产生原因克者过弱被克者过强第4页共12页Renata4/4/201*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相生关系的传变: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天人一体观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解释生理现象脏。解释病理传变子病犯母(逆传):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指导诊断疾病脏。指导临床治疗相克关系的传变: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相乘:指病变顺着相克次序而传,即相克太过或被克不及而为病。相侮:指病变逆着相克次序而传,即反克为病。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虚则补其母:指一脏的虚证不仅需要补益本脏,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实则泻其子:指一脏的实证,不仅需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以除其母脏亢盛之气。“虚则补其母”的具体治法:滋水涵木:即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培土生金:即通过健脾补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益火补土: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实则泻其子”的具体治法:肝旺泻心:即清心火以泻肝火的方法。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治则抑强:抑制功能过亢之脏,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扶助被乘或被反侮而机能减退之脏,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治法抑木扶土:即通过疏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培土制水:指通过温运脾阳治疗肾有病变而引起的水湿停聚的方法。佐金平木:是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的治疗方法。泻南补北:即泻心火以滋肾水的治疗方法。

第5页共12页Renata4/4/201*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象”,涵义有二:

一是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二是指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五脏:

肝、心、脾、肺、肾形态:实质性脏器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形态:中空管腔性脏器

功能: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脏器,形类似于腑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㈠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⑴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主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心能生血。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⑵心主神志: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的表现,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2.系统连属⑴心在志为喜

⑵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⑶心在窍为舌⑷心在液为汗

心包:保护心脏;代心受邪小肠

主受盛和化物

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2.泌别清浊

第6页共12页Renata4/4/201*

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㈡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⑴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要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发

挥主气的作用。

⑵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有向内

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⑶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⑷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2.系统连属

⑴肺在志为悲忧:⑵肺在液为涕:

⑶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⑷肺在窍为鼻:大肠

主传化糟粕

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事物残渣,需经大肠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燥化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㈢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⑴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藏

腑的功能。

运化水谷:是指脾气具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作用。即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⑵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

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

濡润全身。

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⑶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2.系统连属

⑴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⑵脾在志为思:⑶脾在液为涎:

⑷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第7页共12页Renata4/4/201*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水谷: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腐熟水谷:指胃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过程。2.主通降,以降为和

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即胃气有使食糜下入小肠、大肠和排泄糟粕的功能。

㈣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⑴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

调达情致、调节生殖功能。

⑵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功能。2.系统连属

⑴肝在志为怒:⑵肝在液为泪:

⑶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⑷肝开窍于目:胆

1.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脏,贮存于胆,向小肠排泄,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

吸收。

2.主决断:胆在精神意识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一是指正常的决断能力。

二是指准确,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㈤肾⑴肾藏精:肾具有摄纳、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⑵肾主水: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⑶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2.系统连属⑴肾在志为恐:⑵肾在液为唾:

⑶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⑷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膀胱

功能:贮尿和排尿(六)其他

三焦:通行原气,运行水液女子胞:主月经。主孕育胎儿。主生理性带下。

五脏功能小结

第8页共12页Renata

脏肝心脾肺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血脉;主神志。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4/4/201*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肾肝心脾肺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志怒喜思悲/忧恐体筋脉肉皮骨华爪面唇毛发窍目舌口鼻耳/二阴液泪汗涎涕唾器官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女子胞

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传化糟粕。贮尿和排尿。通行原气;运行水液。主月经;孕育胎儿;主生理性带下。第9页共12页Renata4/4/201*

精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2.温煦作用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3.防御作用指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4.固摄作用指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5.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机的概念: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

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升、降、出、入

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心肺宜降肝肾宜升

脾胃通联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气的分布与分类

元气

生成和分布

生成: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分布: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

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温煦和激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

生成与分布

生成: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

分布:聚积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沿三焦布散全身。

主要功能

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

生成与分布

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精专柔和、富有营养部分所化生;分布:充盈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主要功能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第10页共12页Renata

卫气

4/4/201*

生成与分布

生成:由水谷精气中剽疾滑利部分所化生;

分布:与营气相偕而行,行于经脉之外,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主要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煦全身;

调节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的运行:血液充盈;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持通畅;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心主血脉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肺朝百脉、主气赖于气的推动。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能摄血:气对血液具有肝藏血、主疏泄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气与血的关系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津液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至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津液的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性状分布功能滋润濡养津性质较稀,体表皮肤、肌肉、孔流动性大窍、血脉液性质稠厚,骨节、脏腑、脑、髓流动性小第11页共12页Renata4/4/201*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大小肠等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输布:依靠脾、肺、肾、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完成;呼气和粪便也带走一部分水分。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

第12页共12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医总结2;》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医总结2;: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医总结2;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5687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