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09.27展会出差报告马建

时间:2019-05-29 05:24:48 网站:公文素材库

09.27展会出差报告马建

出差报告

9月26日我与段经理经过拥堵的北京市区于下午到达农展馆,之后将本公司展品暂存于担心农展宾馆中,晚上由于担心白背天葵失水死亡又从居住地赶往农展宾馆,对白背天葵进行营养处理,之后查看了天津展台,与领导交涉之后选择了最佳的展位,最后整理了公司资料回到了居住地飞月楼

9月27日,在农展宾馆组装好了阳台农业,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蝴蝶兰摆在了科技馆,一天之中阳台农业在所有的天津展品中独领风骚,许多游客与之合影留念,询问其功能特性,我们都给与耐心的解释,先后被北京电视台、天津日报、北京网络电视等多家传媒机构采访,又进一步使得阳台农业的名声传播开来,由此阳台农业受到了空前的广泛关注,使得这种绿色、健康、管理方便的农产品逐渐被许许多多的终端客户所接受,其中也有许多的代理商要求与我们合作,总之阳台农业呈现出销量将会大增的基本态势。

9月28日,由于了解阳台农业的人很多,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产品的不足之处,例如可栽植植物单一,造型单一,客户购买蔬菜苗和营养液不方便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下午天津市副市长李文喜先生来访天津展台,我们有机会与李文喜先生介绍了本公司产品,李文喜先生给与了我们工作极大的肯定,并与段经理亲切握手。晚上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相继来农展馆参观,本公司产品均受到领导们的肯定。

9月29日北京农产品交易会闭幕,阳台农业被一位新加坡游客买走,其他展品被北京市民选购,我们也圆满的完成了此次的出差任务

9月30日

扩展阅读: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总报告(马建 长安大学)

课题名称: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课题批准号:DFA050082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2万元学科分类:教育经济与管理课题鉴定时间:201*年1月课题负责人:马建长安大学

主要成员:顾建国焦生杰刘丽华林贵宝马天山

序言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高等学校合并浪潮,本世纪初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合并后,高等学校如何尽快发挥综合优势的作用,如何改革与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凝练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等等。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各学校的融合与调整改革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实质性的合并与融合,是否达到了合并目的与理想效果,有必要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于了解合并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与生存状态,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简要回顾了我国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历程,分析了本次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基本情况;对高等学校合并前后的办学规模、学科发展、办学条件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合并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特点与管理模式;分析了高等学校合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对合并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学科发展、多校区管理、办学效益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其基本特征是以探寻高深知识为职责、以自治为组织管理特征以及以学术自由为核心。任何一所高校,在合并前的岁月中,都形成了一种与其发展相对应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虽然其基本特征从未改变,但由于合并前各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体系存在差别,因此,高校合并后必然会存在两种或者多种有差异的校园文化及相互冲突,能否实现实质性融合,将影响到高校合并的成败。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学科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才能的施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合并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科建设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学科结构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大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源。为此,学科专业建设对于合并高校的发展尤为突出。

合并高校是由两所或两所以上原功能齐全、行政独立的院校组建而成的,一般拥有多个校区,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校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校区功能最优化,是大部分合并高校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课题报告对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通过高校合并,扩大办学规模,达到了规模经济效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来说,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但如何保持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追求或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回报与效果,这就关系到教育的成本效益问题。合并高校只有优化资源配、重组优质资源,才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合并后,一所大学里的学生多、教授多,这只是统计报表上的意义。要提高办学效益,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效益。

合并高等学校必须要处理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走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才能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

研究报告

自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高等学校合并,目前,已经告一段落。合并后,高等学校如何尽快发挥综合优势的作用,如何改革与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凝练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如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等等。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各学校的融合与调整改革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实质性的合并与融合,是否达到了合并初衷理想的效果,有必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以便于了解合并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与生存状态,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掀起了又一轮高等学校合并的浪潮。经过一段时间的合并调整与建设发展,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何进展,取得了怎么样的成效,迫切需要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1、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历史简要回顾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而随之变化的。根据有关资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学校已进行了5次重大的院校调整。第一次始于1952年终于1957年;第二次始于1958年终于1963年;第三次始于1968年终于1971年;第四次始于1978年终于1984年;第五次从1992年至今,涉及全国1000余所高校的大合并。从调整的目的与任务来看,前四次调整可大致归为一类,主要是参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文理分家、理工分校,除重点建设

14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外,其余所组成的高等学校基本均为单科性院校,虽然有诸多高等院校几度下放到地方、甚至企业管理,但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经过前四次调整,逐步形成了部门办学体制。

第一次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52年。由于原有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均已经不适应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必须进行改革,为此,1950年7月国务院即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决定》的精神,于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本次调整主要是进行院系调整,即将一些高等学校的院或系调整到另外一些高等学校的院系中,或单独成立一些单科性的高等学校。调整的重点是进行了课程体系更新,废除旧课程,充实新课程,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使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基本纳入了社会主义轨道。

20世纪50年代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各种专门学业,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把中国的综合大学整顿为14所,其他改为各种专业学院。“院系调整”实际上是为适应和促进行业经济进行的,高等学校的部门所有制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乃至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高等学校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高等学校隶属关系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部门办学体制,例如,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几十个中央部委分别拥有和管理着自己的高等学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种体制下,建立与调整后的高等院校,其培养的人才专业对口性强,针对行业培养的计划性较高,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满足了当时各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极大需求与技术革新需要。但由于当

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只能借鉴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文理分家、理工分校,专业面狭窄,形成了高等学校基本均为单科性院校的局面。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淡化了各高等学校发展的个性与办学特色。同时,由于部门办学体制,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

最近的这次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始于1992年,至今仍在调整中。这次高等学校的合并与调整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院系调整”。关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明确提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框架是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为主的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政府部门职能变化,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体制方面,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学”的“单向线性关系”向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政府与市场的“多向三角关系”转变。特别是201*年完成的48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原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367所)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标志着我国原有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已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那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部门办学和管理的体制基本结束。到本世纪初,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法中提出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构架。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加强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层出不穷。根据有关资料,人类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到5年增加一倍。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挑战,必须重新审视与定位高等教育的功能、

作用和地位,重新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的相互依赖关系,高等教育体制必须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必须满足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次高等学校的合并与调整不仅是社会经济改革要求,也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

显然,本次合并的主旨是为了解决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单科性行业高校过多、专业设严重重复、校均规模过小的问题,力求建立起符合经济、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本次调整后,形成了国家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格局,打破了条块分割的体制;使有限的资源能够集中使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改变了单科性院校过多,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比例不合理的状况,优化了结构,调整了布局;整合了学科专业,提高了整体办学实力,增强了学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合并后,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校区分散,这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对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办学资源如何共享,如何促进深度与实质性融合,这无疑加大了学校工作运转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校发展的步伐,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等学校合并与调整的基本情况分析

(1)基本实现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为适应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打破过去部门所有制高等学校只为主管部门或行业服务的办学格局,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即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由表1-1可知,1990年以来,共有1031所高等学校(其中148所成人高等学校)参与了

合并调整工作,组建成393所高等学校,其中345所为普通高校,48所为成人高校。特别是中央其他部委管理的高等学校基本上全面下放地方政府管理,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例,地方政府管理的学校为1684所,中央政府(教育部)管理的学校为72所,其他部委管理的学校降为35所,与合并前相比,其他部委管理的学校锐减。由此可见,到本世纪初,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法中提出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构架。

高等学校进行合并,克服了过去重复设、部门分割、学科单一等弊病,基本实现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两级管理的办学体制,但合并后,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是否得到提升,合并目的是否达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能否保持高效率的运行等等,都还需要我们进行探索与研究,只有找出合并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妥善解决,才能促进合并高等学校健康发展与实质性的融合,才能大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

表1-1合并调整高等学校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序号主管部门教育部办学类型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小计合并前(所)11401147271068334242848831481031合并后(所)460462803631619123134548393部门转地方(所)290310*600*现状(所)72(3所两地)17316844672151351651179148422751234备注地方政府其它部门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小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小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小计合计1、统计时间:起始时间为1990年初,截止时间为201*年5月底;2、存在同一名称高校多次合并的情况,仅按1所(次)计;3、合并时所属部门与现所属部门不一致,以现所属部门为准;4、仅是一所学校更名的未计入;5、研究所、院、培训中心等未计入学校数量中;6、民办高校未计入(成高2所,普高249所)。(2)初步实现了办学资源共享

高等学校合并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学科专业优势互补。这也是高等学校合并的重要目的之一。高校合并形成了众多多校区办学形式的大学,多校区实现资源共享面临教学资源不易调剂、管理成本上升、教职工工作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从目前情况看,任何一所多校区大学资源共享都是有限度的,为此,着力研究和解决如何实现多校区办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摆在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表1-2中可看出,研究与探索合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学资源共享方面的论文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

从各合并高校管理与技术层面上看,要实现资源共享,一是整合学科资源:打破校区、学院界限,创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合作办好新专业;制定和完善鼓励学科交叉的政策和制度,制定实施各学院交叉授课、共同办专业的相关办法与实施方案,同时分析研究社会与行业需求及自身办学条件的可能。二是研究开发教育教学管理网络系统,通过教育教学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多校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如:一卡通、教务管理网络、网上选课、开放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网上学习(精品课程)、多校区图书资源联网等系统。

从组织架构中的深层次的文化融合来看,要实现合并后的文化整合,一般难以与管理和技术层面的整合与资源共享同步。这是因为,大学文化根植于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于成员与成员、成员与环境的互动模式之中,成为大学成员行为的指导力量,并受到大学成员的坚定保护。大学合并新的历史才刚刚开始,文化整合这一耗时最长的工作,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充满变数。重构大学历史文化,随着校名的变更,重构历史也就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伴随校名的整合,大学校训以及历史沉淀的大学精神亦随之需要整合。因此,合并后的高等学校文化融合将是一项长期而

艰巨的工作。

表1-2研究合并高校相关问题的论文统计表

序号研究内容管理体制改革、实质性融合、办学效益等师资、图书、文献等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共享校园文化融合与重构专业学科整合与发展办学思想、理念融合其它问题探讨以“合并高校”作为关键词,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来。数量(篇)8366111085183比例(%)45.436.16.05.54.42.6100123456合计备注(3)较为显著的提升了合并高等学校的整体实力

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与竞争力,以及培养高层次与复合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合并的最终目的。无论是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还是各合并高等学校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的180余篇有关合并高校相关问题的探讨的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和全国高等学校评价排名结果看(详见表1-3),均可初步得出:合并既使学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为提升,又使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以医学院校合并进综合大学为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3所大学在医学学科领域,合并前共有国家重点学科34个,到201*年初达到44个;合并前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到201*年初达到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由3个升为5个。以201*年排名前50位高等学校为例,合并高等学校的201*年排名与1999年排名相比,基本上均有所提升,仅有个别学校略有下降。有的提升幅度达到50位以上,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等;有的提升了30位左右,如:南京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高等学校评价排名榜主要是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评价排名的,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能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与水平。从表1-3中可知,通过合并与建设,绝大多数合并院校其排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虽有个别学校合并之后排名略有下降,但从总体上而言,可以说合并后的高等院校

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实践证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等学校合并适应了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合并是一条我国高等教育追赶先进国家教育水平的成功之路。当然,实质性融合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着眼于未来,充分发挥合并后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实现实质性融合是不会太远的。

表1-3中国高等学校综合排名对比表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备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校名05年排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99年排名124631372218255171492486912105201*26101540学校类型工科综合综合综合综合工科工科综合综合综合工科综合工科工科综合工科工科综合医药师范工科综合工科工科工科序号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校名05年排名99年排名161921314833345962524123291034946714557383036288791学校类型综合工科工科工科工科农业综合师范医药工科工科工科工科综合工科工科工科工科综合工科工科工科工科农业综合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郑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大学*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1、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选专业201*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为非合并高等学校;3、合并高等学校1999年排名是以其合并高等学校中的最高排名计。

二、高等学校合并前后的比较分析

从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起,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余年间参与合并的高等学校一千余所,这些高等学校的合并效果如何?发展进程如何?都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从上述的基本情况分析,以及从合并院校经验交流与研讨的论文集及零散发表于教育期刊上的相关文章,都不难得知,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但是,合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合并后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校区分散,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提高办学效益,如何促进深度融合,等等。增加了合并高等学校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因此,系统调查研究与总结20余年来高等学校合并的经验与教训,成果与败因,对于合并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今后其他高等学校的合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指导意义。

高等学校合并调整的历史和基本情况表明,整体不是它的所有部分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由部分之间独特的组合和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新实体。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决定了高等学校合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高等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主体及价值主张多元的系统,合并过程又是若干复杂系统的办学思想、人力资源、学科专业、管理模式、校园文化整合的全方位操作,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高校合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高等学校合并前后的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找出其发展的特色与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根据统计资料,合并组建起来的普通高等学校共计345所。确定抽取多少合并高等学校数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较为合适的样本容量,必须遵循统计学原理,必须满足抽样推断需要达到的预期可靠度和精确度要求,样本太大,会浪费人力、财力和时间,样本太小,则会降低推断的精确度,甚

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本课题抽取样本容量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抽取的样本容量要能基本反映合并高校的发展现状,即可靠度要在80%90%,根据确定样本容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1],抽取的样本容量要大于24所;同时依据中心极限定理与大量统计研究,当样本容量不小于30时,就能基本反映出总体状况。为此,本课题组从合并高校中按地区抽样选取了40所普通高等学校(占总合并高校总数的比例为11.6%)基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应该说可以基本反映出合并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

1、合并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对比分析

随着高校合并和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通过本次高校合并,高等学校数量有所减少,办学规模得到很大提高,根据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理论,高校的合并,使高等教育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表2-1是201*年相对于201*年的增长情况,从中不难看出,合并后的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均大大高于合并前或合并初期的办学规模,一方面是因为扩招(1999年开始扩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合并的结果。985工程(研究型)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吉大等,研究生规模增幅较大,最高的增幅可达原来的4倍左右,最小增幅也增加了50%左右;本科生规模增幅较小,最大增幅增加了50%左右,最小的增幅为负增长,即为-15%左右。211工程(教学研究型)大学,如: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等,研究生规模增幅很大,研究生规模最高增幅可达原来的6倍左右,最小的增幅也在原来的2倍以上;本科生规模增幅也较大,最高增幅是原来的2倍以上。地方(教学型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如:青海大学、三峡大学、集美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本科生规模增长幅度较大,最高的增幅是原办学规模5倍左右,最小增幅也在原来的1倍左右;研究生规模增幅很大,许多是从无到有,有的增幅在10培以上。专任教师的增幅,从抽样的样本看,大多数高校增幅均在50%左右,仅个别高校略有减少,同时有少数高校增长幅度较大,达到原来

表2-1合并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发展情况统计表(201*年/201*年)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清华大学*99北京大学*00天津工业大学00河北科技大学96太原理工大学97内蒙古科技大学03吉林大学*00-04沈阳工业大学02黑龙江工程学院00长安大学*99兰州大学*04宁夏大学97青海大学97新疆大学00华中科技大学*00中南大学*00武汉理工大学*99长沙理工大学00河南大学00三峡大学00上海交通大学*99复旦大学*00东南大学*00扬州大学92苏州大学95-00南通大学04浙江大学*98宁波大学97集美大学94济南大学00青岛大学93南昌大学93-01安徽工业大学00广州大学00广西大学97中山大学*01四川大学*93-00昆明理工大学99贵州大学93-04西藏大学01西南华南华东华中西北东北学校名称所在地区华北本科生规模增幅(%)111.9114.3240.2155.0159.8470.7108.3177.5256.6136.2241.8229.5251.0242.6155.3142.7139.4399.2238.1188.6138.0116.4115.4146.0109.0541.386.5128.8199.8333.8172.9229.4256.4280.2126.6226.3152.6151.0308.0460.5研究生规模增幅(%)145.9160.9445.81748.0455.9663.4297.0297.5无414.8400.81008.7从无到有634.5288.0401.0337.01042.3551.8从无到有228.9177.2281.7523.5400.3从无到有208.12317.9从无到有1132.4459.3596.4811.9729.0425.6337.4293.9419.91086.2从无到有专任教师增幅(%)201*年生师比201*年生师比18.2116.4113.6113.1112.5113.0117.2114.7118.5117.0119.3111.918.2113.3120.5119.8117.5115.1113.1113.3116.2118.2116.2116.2117.9117.3118.0112.2114.2115.7116.4115.0115.318.5114.3117.9116.6115.3114.118.61102.612.71114.712.91220.211.61118.3347.99.419.51144.210.01112.512.71147.611.41147.110.61112.011.81149.910.31142.5206.2135.293.66.816.516.719.8198.410.31108.311.41345.812.51142.17.31156.910.11156.312.81123.314.41115.711.61100.610.11124.615.71409.512.6185.211.41105.5129.4202.89.219.219.41149.313.21237.714.31229.813.21213.26.31117.911.11201.613.31127.810.91110.2219.9158.49.819.213.11的3-4倍左右。合并前或合并初期(201*年),无论是部直属高等学校,还是地方高等学校,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大学,绝大部分各类型高等学校的生师比均约在61至151之间。合并后的201*年,各类型高等学校的生师比均有大幅度提高,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师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生师比在161-201之间,教学型大学的生师比在81-151之间,这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生师比状况正好相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平均生师比为6.71,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前10位的大学平均生师比为13.41,一些州立大学生师比在181左右。不同办学条件的高校有着不同的生师比,处于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学校面临的任务是不一样的。高层次的学校,教师将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而一般院校教师的精力主要是本专科学生的教学。由此可见,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其生师比是不一样的。按照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发展情况,在满足办学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合并高等学校在办学规模方面,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降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生师比,其生师比应降低到81-151之间;教学型大学生师比应略有提高,其生师比应提高到161-201之间。(注:表2-1学校名称后的数字为合并时间,“*”为教育部直属)

2、合并高等学校专业学科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我国大学合并重组的出发点就是打破原有学校学科不健全和学科较为单一的专业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企求实现学科之间的最优化,发挥有限办学资源的最大效益。然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合并高等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学科建设是办好大学的关键,学科结构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大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源。重组学科专业,优化资源配,是学校深度融合的基础工作,也是合并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表2-2合并高等学校专业学科发展情况统计表(201*年)

序号学校名称专业与学科点本科专业点6010144576159124422569816550747875775472526068619296731106850628089486285891186010149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2735153271210322187323251536392122149研究生导师小计博导硕导院士小计工程院士重点学科小计重点实验室国省小国省家部计家部级级级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南大学三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17024443227892278238318748138224828213057175321852092061291964327754194111417531421432363061001328128201*2251919163956312173159696161651359328781213918210171192339186276710955526611117111756137211124211107460113317169423925712382612208130139518638119182249105111984319701470223034603300367114551120201*33916743216056028802182101361138021384059222900127616107419965856715593141015781622601601201*0738021184020526971693413245331594033498113222982658526101214134523521442653126109314647322131652810201*8832262807042788188207165814153029166227717416773302784518464859961941428261722173221875212822099331864790128532022161625401016131118211887444505226768920*241318265165192474581221319925412235065719175932165204315666411818122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立校工程,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

其他建设都是围绕着学科建设来展开的。合并高等学校要以合并为契机,使学科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学校发展定位相一致,充分利用现有学科优势,加速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注重发展新的学科方向,为实现实质性合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各高等学校在合并初期,均针对原专业设重复、规模小、效益低、学科单一等问题,采取合并、重组、改造等方式进行调整与优化,即改造老学科专业、合并相近相同专业、创建交叉学科专业、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从抽样调查的资料看,合并后的大多数高等学校其学科专业覆盖面均达到7个以上学科,由单科性院校成为多科性大学;有的覆盖了除军事学外的所有11个学科,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成为了真正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是高等学校凝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核心载体和基地,它的结构与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学科融合与优化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础,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是关系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初步整合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各合并高校加大了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充分利用合校带来的学科交叉优势,形成新的科研力量,增强学术竞争力。学科优化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填平补齐”式的拼合、糅合,而是以未来知识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升级式”的战略性调整。从表2-2可知,合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学科点增加了,覆盖面增大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明显增多;学术梯队建设有了较大成效,有的学校院士从无到有,博士、硕士生导师数量亦大幅度提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布点也有了显著增加,有的学校从无到有,有的学校科研力量进一步增强。合并高校均趋向多科性、综合性方向发展,必然存在相互趋同的问题,为此,合并高校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一问题,要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否则,又将陷入千校一面的局面。

3、合并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对比分析

大学的实力是一种综合实力,是大学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

的有机总和,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发展水平、社会位及其影响力。大学的实力可分为两种实力硬实力与软实力。所谓硬实力是指大学办学的基础设施与基本条件,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以及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等物力、人力与财力资源等;所谓软实力是指大学办学的一种精神力量或文化力量,如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的传统、大学文化氛围、大学的形象、声誉与品牌等。

目前,大学普遍在硬实力建设方面投入相对较多,而在软实力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在这次合并与扩招的浪潮中,合并高等学校的规模得到了足够的扩张,面临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压力就是来自硬件设施条件。于是乎大学“贷款”、“圈地”成风,高楼大厦拔地林立,在合并与扩招的过程中各大学的硬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表2-3所示,在学校占地面积方面,除个别学校外,大部分高校均有较大增幅,学校占地面积扩张最大的达到原来的10倍;在校舍面积方面,增幅最大的接近原来的4倍,个别高校略有减少;在学校藏书方面(不含电子图书),最高增幅接近原来的8.5倍,最小增幅仅增加5%;在固定资产方面,各合并高校均有较大增幅,一般均达到了原来的2-5倍,最高增幅接近原来的12倍,最小增幅也达到了原来的120%以上;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面,各合并高校均有较大增幅,一般均达到了原来的2-5倍,最高增幅接近原来的20倍,最小增幅也达到了原来的175%左右。

一所大学要建设强大的硬实力,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若要想拥有雄厚的软实力,那就更不容易了。提升软实力,是合并高等学校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需要进行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既是一个外树形象的过程,更是一个苦练内功的过程。由于合并高校存在改名、重新定位、重树办学理念与品牌、重构校园文化、塑造新学风、校风等问题,因此,合并高校在硬实力得到迅速加强之后,软实力的建设就会显得更为迫切与亟需。

表2-3合并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增长率统计表(201*年/201*年)单位:%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学校名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南大学三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12.598.3284.4414.0124.7276.7125.6193.0260.4141.3755.5128.2532.9358.7124.2164.999.9566.7297.3305.4206.9200.4290.5171.7117.21007.4184.589.9163.6282.5120.5613.9451.9654.5100.7134.2214.4101.5138.595.5校舍面积158.390.0198.4129.6110.2228.3105.582.4171.4127.5168.9152.8267.5157.3114.897.989.6367.4135.7191.1114.8103.5113.180.497.4323.0108.2119.389.6186.5157.1283.0214.1322.9116.7136.6113.893.6184.6122.6学校藏书122.0108.2236.9144.1121.6444.7105.3198.8273.4140.0124.6113.2337.0118.4110.6111.2119.3420.3119.0167.0147.3106.1119.8114.9112.5841.0124.6125.1142.9360.5174.5263.6338.0228.6122.7139.5144.2130.5161.0122.6固定资产总值184.8209.2263.0286.9255.1807.5245.9199.0137.5283.0354.1280.5492.1348.3232.5186.9198.4492.1399.2712.8343.8336.2229.0381.0154.11181.6406.8123.7256.5399.8227.0448.5568.4358.3226.1372.6392.2154.0429.9122.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9.5226.1232.5273.4232.8725.7249.6332.0241.3195.1292.6328.5825.1422.3182.7174.9201.2531.8296.0391.7400.3235.7176.9281.0315.1201*.6273.3235.9340.8375.8213.8401.8591.1320.6198.6385.8177.6215.5367.7303.5三、合并高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由于合并前各校历史渊源、办学传统、服务面向、专业设、学科建设、科研组织、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等方面的差别,合并后多校区、多层次管理等新情况的出现和社会需求更深层次的介入,使合并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与矛盾,经本课题组调查了解与分析研究,合并高校经过短时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1、多校区管理与资源共享及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问题

通过合并后的高校,其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并形成了一至多个校区,校区之间相隔1到n公里,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奔波在多个校区之间,老师上课每天要花2至4个小时在交通上。在做大做强的背景下,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率也必然浮现出来。校区分散使资源共享的难度加大,同时增加了学校工作运转的运行费用和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什么叫节约型社会,什么叫协调性发展。各种设施和机构因多校区管理的需要,依然要重复设,如何才能体现出合并的整合优势与资源共享。有的合并高校建立一个新校区,将原有的各个校区搬迁至新校区,但投资巨大,且目前仍未解决学校管理者和老师的奔波问题,等等。

2、办学规模扩大与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问题

通过高校合并,扩大了办学规模,可以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合并后,一所大学里的学生多、教授多和专业多,这只是统计报表上的意义。合并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乃至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科技支撑。调查显示,要通过合并实现实质性融合,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还需要付出巨大投入与艰苦的努力。有的将高校教育质量下降的责任推到扩招的理由上,其实,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不仅是合并高校,其他高校亦如此。如果在高校,领导没有时间关注教育,教师忙于追逐职称评聘,

没人研究教育内容和教学规律,教师改作业和辅导的时间减少,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启发性学习减少,教学实践环节减少,教学管理水平下降,等等,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就成为空话,学生也就必然成了牺牲品。当然,国家“质量工程”的推出,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努力的途径。

3、保持办学特色与办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问题

特色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合并高校所面临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不同的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形成了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又促进了不同办学特色的形成。合并后,原有高校的各自办学特色如何保持,新的办学特色如何形成,综合性与多科性如何体现,等等。合并后,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对于一个学校发展来说,是一面旗,引领学校的发展,将关系到学校发展方向和最终成败,为此,各合并高校应在办学定位上多下功夫,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准确地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保持原有的特色与办出自己的特色。

4、“贷款圈地”引起合并高校的财务危机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属高校贷款总额已超过200亿元,其中省政府贴息贷款达180亿元。四川省内高等院校各项贷款总额达52亿元,湖南省25所高校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河北省教育厅直属高校贷款金额50.73亿元,吉林大学贷款达到30多亿……。根据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1*亿-2500亿元。这已经高于201*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的资料。蓝皮书称,公办高校在银行的贷款规模达1500亿-201*亿元。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新的高风险贷款专案。

合并高校为了融合,要建更大的新校区,同时,为了达到教育部规定评估硬指标,每个学生要占一定校园面积,每个专业达到一定招生量,达不到这些硬指标,一些专业就被停招,所以,学校要不断圈地扩大规模。有关资料表明,许多合并高校一圈就是1000多亩。大规模的建设就需要

贷款投资。

这已经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高校“贷款圈地”问题进行了调查模底,有关报告已上报国务院。从201*年起,国家审计署在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中,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了警示;从201*年1月1日起,教育部门开始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要求控制贷款规模,审批贷款。同时,在对高校圈地方面,各级政府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目前,已经基本不予以审批。

5、打造大学软实力与建设硬实力的问题

大学软实力既是一个需要思考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摆在合并高校面前的一个迫切的实践性课题。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一轮的高校合并,以及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各高校纷纷筹划蓝图,“圈地”建立新校区(园),在一派大干快上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硬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办大学仅靠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就如计算机,只有硬件是远远不够的,要正常运行就必须具备必要的软件。软实力就是那萦绕于大学建筑之上的一种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大学建筑物就会显得空洞而苍白。软实力最终决定着大学的命运,忽视软实力将会给大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历史经验表明,仅依靠硬实力,大学是不能健康发展的。对于大学来说,硬实力是强硬的,但软实力是致命的。

四、合并高校发展的主要特点与管理模式分析

合并高校根据各自特点选择了相应的管理模式。一些高校实行以一主要校区为依托,逐步扩展实现集中办学;有些校园分散,难以集中事整合的合并高校,实行一校区为主,多校区办学;也有极少数合并高校,地理位想相邻,实现统一管理等等。合并高校无论选择哪种管理模式,都是利弊共存。怎样实现管理模式最优化、管理效益最大化才是合并高校应该根据各自办学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认真研究的课题。

1、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特点(1)体现综合性或多科性

合并高校的优势在于学科增多,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而进行的高校合并,突破了原有学校的学科局限,为合并高校的学科重组创造了机遇。通过学科重组,保留原有学科的特色优势,实现学校学科建设的优化升级,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由上面的论述可知,合并高校一般均达到七个左右的学科,通过合并实现了由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跨越。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看,学科间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交叉发展的现象十分明显,世界知名大学一般都是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看,其突出特点亦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结合。离开相关学科的支持,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此可见,合并高校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2)呈现多校区办学

合并高校大多是通过合并两所或两所以上原功能齐全、行政独立的院校而形成的新的拥有多个校区的大学,也有极个别的合并高校,校区间只是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或者本就连为一体,因而形成的是单校区式的合并高校。有少数合并高校通过资产重组,校产换等方式,将分散的多校区换到一处,从而实现单校区办学,但这样成本很高,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合并高校都会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多校区办学模式还是主流。

多校区,分散多处办学,给学校管理、资源重组都带来了困难。由于原来各校区的现实发展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如果给各个校区赋予同样的功能,按同一模式发展,不仅不切实际,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结合各校区的优势和特点,给各个校区以不同的功能定位,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已有资源,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合并高校的整体目标。

(3)趋向研究型与教学研究型

根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将高等学校划分为6种类型:①综合、民族院校、②理工、农林院校、③师范院校、④医药院校、⑤语言、财经、政治院校、⑥体育、艺术院校。依据高校承担的任务及性质,有关专家学者又将高等学校分类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类型。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合并高校均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研究性或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或多科性高水平大学,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同济大学确定了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的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武汉大学要办成全国一流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研究型的综合大学;江苏大学要建成一所以工为主,理、工、医、教结合,科技与人文交融,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山东大学要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南昌大学要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等等。

2、合并高等学校管理模式分析

合并后的高校,规模扩大、学科增多,为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规模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进行了资源优化配、学科调整和机构重组。由于各高校有各自特点与不同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了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是高校党政管理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是集权还是分权的选择。在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是学校的领

导核心。

(1)集权制与分权制管理模式

合并高校内部机构的设立、党政管理权力的划分和配成为集权或分权的基础。

①集权制管理模式

集权制管理模式,即将学校内部管理权力集中在校级管理机构,无论是一校区,还是多校区,实行一套管理机构,一套运行机制。打破原来各校的条块分割,实现人、财、物、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统一整合。

②分权制管理模式

分权制管理模式,即将人、财、物等管理权力下放到学院(或学部),校级管理机构只负责学校战略导向、发展规划、校园建设以及制定统一政策,负责指导、考核、协调等工作,对学院(学部)工作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各学院(学部)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力,可以根据学校统一政策制定在本学院实施的具体办法,学院(学部)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对于党政管理权力采取“集权”还是“分权”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大多数合并高校并不是简单地选择“集权”或“分权”,而是采用以分为主、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来运作。集权用于确保学校重点目标任务不分散,工作不延误;分权用于调动院系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

不同合并高校选择的管理模式各异,同一所合并高校管理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调整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应根据工作目标、任务以及工作重点的变化,相应调整管理模式。

(2)高校董事会模式

高校董事会(校董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办学模式和投资模式的一项改革试点,近年来在高校中得到迅速发展。高校设立校董会,对于筹集办学经费,增强办学活力,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深化教

育体制改革和促进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校董会目前仍处于探索之中,组织形式各异,运作方式不同,取得的实际成效差异也很大。例如:集美大学是福建省八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它是由福建集美学村的5所院校于1994年10月组建而成的,集美大学成立了校董会,其主要职能是以多种形式帮助学校建设和发展,对学校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和监督。具体而言:一是支持帮助作用;二是指导咨询作用;三是监督协调作用;四是桥梁纽带作用。与民办(私立)高校董事会“领导、决策型”不同。集美大学校董会十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设立了教育发展基金,筹集到的资金已经超过一亿元,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二是校董会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校董会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学校顺利发展提供了广泛保障;三是通过校董事会,加强了学校与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学校在海外的影响。

我国高校设立校董会是现行管理体制下的试验田,其内涵与作用还需要高校管理者进一步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高校的校董事会还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国办大学董事会并不承担为学校筹集资金的职责(仅仅是进行一些捐增活动或设立基金与奖学金等)。从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依托高校董事会,发挥高校校董事会在大学与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和协调中的作用,将是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值得尝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高校合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

高等教育运行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需要高等教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高等学校合并正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增长使大学管理运行的外部制度化环境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之一。高校合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许多高校的办学规模均在万人以上。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从1998年毛入学率9.8%迅速升至201*年的21%,按照美国伯克利大学马丁特罗教授的观点,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小于15%)、大众(达到15%低于50%)和普及(超过50%)三个阶段,并从质的方面界定了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是,在高等教育观上,由过去的将高等教育视为少数人的特权转变为越来越多的有资格者的权利;在高等教育功能上,由培养学术精英与统治阶层转变为既培养广泛的精英人才,又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普通型的专门人才。

由此,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为了适应巨大的办学规模,必然促进了其内部管理体制的随之变革。

2、理顺了高等院校隶属关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制导致了高等教育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为适应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打破过去部门所有制高等学校只为主管部门或行业服务的办学格局,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即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由上所述,到本世纪初,基本形成了高等教育法中提出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构架。

3、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高校后勤改革是伴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而逐步展开的,期间经历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上个世纪末,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省市,又相继进行了高校后勤部门规范分离、跨出校门,社会企业进校服务的改革。1999年11月,国务院和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初步肯定了上海等地的改革成果,并要求全国大部分地区在2-3年的时间里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随着扩招和新一轮高等学校的调整与合并,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后勤从“国家办”、“学校办”开始向教育系统联办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后勤相结合的历史性转变,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4、促进了大学经营理念的建立

大学办学的体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需要在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中博弈,参与竞争,特别是合并高校,需要进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一是为了充分发挥与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如办学声誉、办学经费、高水平的教师等;二是有效地预测市场需求,合理设专业、配资源,以适应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三是社会对大学科技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等等,都需要大学管理者根据自我发展需求进行运营和管理,优化资源配,才能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这无疑促进了大学经营理念的树立。

5、奠定了孕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在高校合并调整之前,我国基本没有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所说的综合大学也只是文、理方面的专业较多而已,这离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通过合并调整,改变了综合大学缺“工”少“医”的状况,综观国际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著名大学,或者说世界一流大学,他们基本上都是学科非常综合的大学。经过合并调整,组建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多科性大学。这为参与国际竞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或建立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的专题研究1、合并高校实质性校园文化融合的研究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其基本特征是以探寻高深知识为职责、以自治为组织管理特征以及以学术自由为核心。任何一所高校,在合并前的岁月中,都形成了一种与其发展相对应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虽然其基本特征从未改变,但由于合并前各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体系存在的差别,因此高校合并后必然会存在两种或者多种有差异的校园文化。

(1)合并高校实质性校园文化融合的意义

高等学校合并后的融合过程可以分为表层融合、中层融合、深层融合三个阶段,表层融合是指有关管理制度、组织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融合,中层融合是指学科和专业调整、院系调整、学术组织机构的调整,深层融合即为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方面的整合与重塑。高校合并后融合的三个阶段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尤其是校园文化的融合,始终贯穿并作用于高校实质性融合的全过程,只是在实质性融合的阶段上成为了重点和目标。高校合并后,有形资源的合并与无形资源的融合,正是为了形成新的校园文化范式。包括办学理念、管理战略、组织结构等在内的文化范式,是大学的品位与特色,也是高水平大学的文化根基和动力源。有形资源的合并相对容易,而无形资源的融合,特别是校园文化的融合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学校“形”的组合与“神”的凝聚与创新需要长期的磨合,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所优秀的大学,必然有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发展学校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这不仅仅是靠简单的行政手段就能办到的,还需要凝聚校园的人文精神,形

成有生机、有活力、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教育人、熏陶人,造就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因此,如何在继承合并前各个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使其有机的统一起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则是“大学精神”活生生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合并高校后校园文化的实质性融合可以调和师生员工在情感上产生的冲突,使得师生在新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找到“大学精神”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以使得广大师生员工主动投身到学校的建设中去,在感情上接受合并后新的学校,此时的学校才能称为实质性的融合。

(2)合并高校实质性校园文化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组织结构中的深层次的文化融合来看,要实现高等学校合并后的文化整合,一般难以与管理和技术层面的整合与资源共享同步。这是因为,大学文化根植于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与成员于成员、成员与环境的互动模式之中,是大学成员行为的指导力量,并受到大学成员的坚定保护。大学合并的历史才刚刚开始,文化整合这一耗时最长的工作,将随着大学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充满变数。重构大学历史文化,随着校名的变更,重构历史也就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伴随着行政管理、学术界面的融合,大学校训以及历史沉淀的大学精神亦随之需要整合。因此,合并后高等学校的文化融合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高校合并后,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融合过程中,学科和专业、学术组织机构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到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同时,教职员工也会发现,他们曾经长期为之努力的原有的校园文化也将会改变,随之将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适应即将形成的新的校园文化,难免会产生对原有校园文化的依恋和怀旧之情,这种怀旧心理很容易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的反弹力,进而对校园文化的实质性融合产生较大的抵触力量。

校园文化具有其生成的长期性和作用的潜在性,在高校合并后,多数领导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有形资源的合并和整合上,往往忽略了新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因而,合并高校在学校定位、培养目标上可能存在校园精神文化领域的冲突;在人事、财务、教学方面可能会存在制度文化的冲突;在学风、校风上可能会存在行为文化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往往会阻碍校园文化的实质性融合,甚至在一定的时间内,会造成合并高校的校园文化理念模糊、虚空的现象。

(3)合并高校实质性校园文化融合需关注的问题

合并高校在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在了解合并前各学校原有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校园文化的融合,要结合合校前后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可一味追求大校、名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求大求全,也不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要充分分析合并前高校的文化特质,结合学校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未来的规划与定位,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最适合于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

高校合并后有形资源的整合与无形资源的融合,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校园文化的实质性融合也必须抓住发展这条主线。融合与发展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两个主题。要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发展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和其它方面的实质性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来谋求更好的发展,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所需的时间越短,融合得越全面,也就越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越有利于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高校合并后虽然所面对的几种校园文化不尽相同,但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致。合并后的高校,要认真分析合并前各个学校的文化特质,充分尊重与继承合校前各学校优良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更先进、更有特色、更适合新校的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定位明确的前提下,整合各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添加适当内容,与学校的发展相呼应;通过充分的

包容与沟通,从原有的优秀文化中相互汲取精华,形成新的校园文化的主流;注意改造原有的支流文化,使其汇入学校的文化的主流中去。

新的校园文化不仅要建立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还要本着开放的精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新文化的建立,要自觉学习和吸收国内外著名大学校园文化的优秀成分,自觉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创新校园文化的外延与内涵、载体和运行模式;要以社会为出发点,分析社会的发展方向,使得新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以社会的发展为导向,不断完善自身,建立一种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校园文化。

2、合并高等学校学科融合的分析研究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学科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才能的施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并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科建设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学科结构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大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源。为此,学科专业建设对于合并高校的发展尤为突出。

(1)学科融合与发展的意义

高等学校合并的目的是通过合并院校教育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等学校合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原来各校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因此,管理者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形的办学资源(如人员、财务、设施、校舍等)的调整,相对忽视大学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科的融合。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它在大学管理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上所述,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合并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面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组学科专业,优化资源配,合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是学校深度融合的基础工作,也是合并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合并高校在寻求学科整合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一般地说,促进学科发展和新学科产生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其他学科的技术运用到本学科中,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或若干学科交叉产生交叉点;或优势学科将其成果转移到其他前沿领域;或优势基础学科的前沿部分向高科技方向和应用领域延伸。二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一些学科的发展朝着符合国家创新体系、科学技术前沿、社会发展趋势的领域转移,从而一些新的学科应运而生。由此可见,新学科

的产生或源于学科发展的需要,或者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主要分布于高科技及应用学科领域。这些学科一旦与产业接轨,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学科的发展向更高层次迁移,形成对整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由此可见,新的学科生长点往往是通过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互补、综合等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科融合能够推动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进而带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学科融合的作用

干部队伍和人事、分配制度的统一,专业调整和统一,教学组织的建立,校区的统一安排和功能调整,都是合并高校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但是,实质性合并之根本最终必须扎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这是合并高校是否真正实现貌合神融的标志。

学科的发展是高校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科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竞争。对于合并高校来说,离开学科发展的主题谈学科融合,融合就失去了目的。学科融合作为一个过程,其中的一些问题要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来逐步解决。因此,围绕学科发展推进学科融合,在发展中实现学科融合,应该作为合并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对于合并高校来说,学科融合的速度和深度又在一个历史阶段内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学科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哪一所合并高校能够尽快地实现实质性学科融合,它就能够获得学科发展上的优势地位。因此,以学科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在学科融合中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更应该作为合并高校改革中的又一条重要指导思想。总之,合并高校的学科融合与学科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而学科融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高校合并把学科融合的作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①学科融合能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的发

展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受内部发展规律制约,同时又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动型、自动式。即根据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其他学科的技术运用到本学科中,产生(嫁接)新的学科生长点;或若干学科交叉产生交叉点;或优势学科将其“溢出”部分转移到其他前沿领域;或优势基础学科的前沿部分向高科技方向和应用领域延伸。二是被动型、他激式。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一些学科的发展朝符合国家创新体系、科学技术前沿、社会发展趋势的区域转移,因此,一批新学科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新学科的产生或源于学科发展的需要,或者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主要分布于高科技及应用学科领域。这些学科一旦与产业接轨,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学科的发展向更高层次跃迁,形成对整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以上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往往是通过学科(学科群)中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互补、综合等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科融合能推动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进而带动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②学科融合是实现高校合并最终目标的关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校合并的最终目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又主要体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在这三大职能中,每一职能的开展都是以学科作为支撑,每一职能的实现也是以学科特别是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作为主要中介和桥梁的。因此,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和核心,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深层次因素。抓住了学科建设,也就把握住了高校发展的命脉。高校合并,为学科专业重组、交叉互补、综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利用这一契机,实现学科融合,使学科建设既保持并校前的特色和传统,又根据

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就能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使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合并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①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合理

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是合并高校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当然这里所指并不是追求高校的各学科实力完全均衡,而是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的能力。如果一门学科不能对其他相关学科起到支撑性作用时,就认为它们之间的发展不协调、不合理。如有些合并高校的某个学科规模大、实力强,而对其起支撑作用的相关学科实力较弱,这将对其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对其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基础性学科力量薄弱,更会使其优势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也会使得学科的综合化与多科性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如何促进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推动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的重要内容。

②学科发展贪多求全、特色凸现不够

“学科门类齐全等于学科结构合理”这是一部分高等学校管理者所持的观点,他们将学科门类的多少看作是衡量学科结构合理程度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指标。因此,在学科重组和融合的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学科结构上的“你有我有全都有”式的贪多求全。有的高校合并前就已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甚至有的院校合并前办学特色已经十分明显,并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但为了求得学科门类的齐全,忽视了学科特色的发展与保持,结果在学科整合中不仅没有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相反还造成了自身原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丧失,甚至导致了学科水平的整体滑坡。本该在原有特色基础上重新打造新的特色与品牌,让其在合并中迅速成长,不料却适得其反,使得原有特色渐失。其实,学科门类的多少与学科结构的合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判断一所大学学科结构是否合理,不在于其学科门类是否齐全,关键是看学科发展是否符合学科内在的发展规律;

是否促进了新兴学科的生长;是否提升了学科水平等方面。(4)合并高校学科融合的措施分析

①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平等互信的合作氛围

学科是教师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场地”,因此,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人员的交叉,即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思想上的融合是学科融合的关键。

明确学科重组与整合的重要性,加强交流营造平等互信的合作氛围;强化一校意识,克服、“校区意识”,树立起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合作意识,营造和谐、团结的氛围,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可能促进学科的融合与渗透。

②加强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地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合并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目标,制定相应学科的重组与发展规划。从本校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有学科的结构、特色和水平,优势、弱势和劣势;并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同时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对本校学科建设的层次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本校的带头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

通过调查,有一些综合性的合并高校,制定了以基础学科为根系,技术学科为主干,应用学科为枝叶的树形层次结构学科发展规划;某些多科性合并高校,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适当调整了部分学科,制定了保持和强化有传统和特色的学科发展规划。

③进行学科重组,推进学科交叉渗透

学科重组与交叉渗透是并校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合并院校是否真正实现貌合神融的关键所在。合并院校的建制撤并容易实现,但学科建设等深层次的融合却非一日之功。因此,学科的重组是合并院校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学科重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院校合并后重新建立起的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院校合并的进程和发

展的后劲。

合并院校大都是一所规模庞大、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因此,在重组学科时,要符合《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要求,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化原则。一是以社会需要为目标进行重组;二是以合作科研为载体进行重组;三是以学位点建设为纽带进行重组。

④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科深度融合

合并高校的学科设比较齐全,这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前提条件,要切实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学科深度融合,需要体制改革与创新。一方面顺应学科继续分化的规律,建立和完善树状型学科体制,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矩阵型的学科体制,即跨学院、学系、研究所、研究室的横向学科组织,让不同思想在此相互碰撞,激发出教师智慧的火花,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诞生。

在学科体制创新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教师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保证学科的深度融合。这就需要对教师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打破教师的部门所有制观念,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才能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

(5)学科融合与发展情况的典型分析

学科融合能推动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进而带动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实现高校合并最终目标的关键。学科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而学科的发展却是无限的,每个学科都要发展,办学者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体制的创新,打破校区、学院、学科的壁垒,以联合培养、联合申报、联合攻关、联合建设等方式,使学科间相互交融、渗透。

如:广东工业大学合校后,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多元化的学科专业体系,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广东人才市场存在工科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人才紧缺、高层次经管

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合校后,学校采取合并、改造、新建等方式,不断整合学科结构,把合校前的39个本科专业合并、改造成22个,新建本科专业14个,硕士点16个,博士点3个,形成机电信息、材料能源、轻工化工、土木建筑、经济管理五大学科群,涵盖机械、自动化、信息、计算机、材料、能源、化工、环境、土建、经济、管理、外语等领域,基本适应广东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硕士点从3个增加到19个,博士点实现了零的突破,建立了3个。

又如:四川大学在调整专业和重组院系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原两校的教师共同创办新专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和博士点,硕士点,共同编写教材和进行课题研究,共同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现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优势互补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正在形成。近年来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设计艺术等专业,以及新成立的计算机科学学院,管理科学学院都是多学科结合,文理工渗透的产物。

如:长安大学,合并后,在交通、地质和建筑三个特色学科进行发展,对部分学院的专业进行融合,使原来的专业完善,而且学术梯队更加健全,同时更加突出特色。通过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互补、综合等实现的新的学科增长,硕士点增加到83个,博士点增加到3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增至6个,博士后站增加到5个。

再如:扬州大学近几年管理学科发展较快,势头较好,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学学科的融合,促进管理学科新生长点的产生。学科融合能够推动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进而带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长江大学,地处湖北荆州,在江汉平原和南方诸省,最具特色的环境类型是湿地和渍地,两者约有1.5亿亩以上的土地。其遴选一批此地特有或独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如“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农业水土工

程)”进行开发研究,从而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如暨南大学针对广东等地大面积赤潮的治理问题,发挥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优势,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他们运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海洋观测、实验室模拟等手段,进行大范围的学科交叉,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为该地爆发的大面积赤潮的治理和进一步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同时,其自身学科融合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科融合的途径很多,只要用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大胆地尝试和实践,就能寻找到更多切实可行的途径,促进学科的融合和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合并为学科重组、学科交叉、学科互补、学科综合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合并高等学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

合并高校大多是通过合并两所或两所以上原功能齐全、行政独立的院校而形成的新的拥有多个校区的大学,也有极少数的合并高校,校区间只是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或者连为一体,形成的是单校区式的合并高校。很多高校通过扩展校园面积、资产换等形式尽可能地实现“一地办校”,但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多校区的管理模式仍是合并高校的主流。

(1)多校区管理职能分析

合并高校为了充分发挥各个校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校区功能最优化,一般都进行了功能划分与职能分工,具体功能划分与职能分工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等效职能模式。这种模式,各校区都承担着相同的职能。各校区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学院组成,同类或相近的学科专业集中在同一校区,围绕某学科开展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都由各校区内的学院来完成,这些学院都是承担一定职能的管理实体。如:浙江大学设有20个学院,学科性质相近的学院安排在同一个校区,理工类学院主要设在玉泉校区,人文社科和教育学科类学院设在西溪校区,医科类学院设在湖滨校区,农科类学院设在华家池校区,每个校区均有较强的学科特征,与该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均由该类学院组织与实施。

②差异职能模式。根据各校区的现状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一些合并高校对各校区进行了不同的功能定位,每个校区都有其主要职能。根据其职能定位的不同,有的校区是基础教学区,有的校区是研究生校区,有的校区是产业实体校区。如:同济大学,对3个校区进行了功能定位。学校南校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与外界联系相对更为方便,调整成为多形式办学和校办产业的集中地,重点发展专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校办产业。武东路校区环境雅致清幽,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少,被作为本科新生(一年级)的教学和生活区,即新生校区。主校区安排有二

年级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

③混合职能模式。有些合并高校既有职能相同的校区,也有职能相异的校区。对于仅设有几个学院的校区来说,各校区的管理类似于等效职能模式,这些校区与承担其他职能的校区组合起来,则具有差异职能模式的特点。这种模式既不是简单的等效职能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差异职能模式,因而称为混合职能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校区比较多的合并高校所采用。如:广东工业大学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其有5个校区,龙洞校区作为一、二年级办学的基地,番禺校区作为专科层次办学的基地,沙河校区作为成人教育基地,校本部、五山两个校区统一布学科专业,统一调配人员、设备等资源。校本部设立5院1系,五山校区设立3院1系,龙洞校区则设体育部、社科部、公外部等基础教育部门。5个校区在职能上的组合就是典型的混合职能模式。

(2)多校区管理层级的设分析

对于合并高校来说,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区增多,以及管理体制变化,必然要求对各层级的管理责职与权限进行重新划分和定位。目前,合并高校一般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方式,但在具体设与管理模式上则各有所不同。

①校院所(室)模式。这种模式,学院下不设系,只设教研室或研究所,学院行使管理权力,教研室或研究所没有行政管理职能,教研室只是作为相同专业教师和相同职能部门人员对教学与科研事务进行讨论的最基层单位,在人财物上没有支配权限。

这种模式,优点是:减少了中间管理的层次与环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度,也减少了非教学人员的配,节约了资源。缺点是:增加了学院管理的难度,加大了学院管理的工作量,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于学院,不利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如,广东工业大学设立了8个学院,各学院之下仅设立研究所、教研室、研究中心、实验室。

研究所、教研室、研究中心、实验室等都不是管理实体,只负责与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有关的教学、科研事宜,学院是名副其实的管理实体。

②校院系模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管理模式。学院下设系,系下设教研室。校、院是管理实体,系是教学科研实体,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

这种模式,系的设能适当分散管理权限,系集中于学科建设、课程设等学术管理,而学院集中于本学院重大问题,如学科规划与建设、专业布局与调整、学院发展规划等行政事务,两者各有职能分工,权责合理分配,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南昌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部分职能和权力下放到学院,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开发等由学院统筹规划安排。系成为教学科研业务单位。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校院系三级管理的职责与权限,规范了管理工作。

③校学部院系模式。有些合并高校为了促进各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在学院之上设立学部,作为相关学科学院的协调机构,主要是承担学术管理职责,具有学位评审、职称评定、学术研讨、对外交流等职能。

这种模式,学部不是管理实体,主要是由相关学科教授组成的学术管理机构,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只具有学术宏观管理和协调的职责。如:浙江大学为便于相邻学科的融合和协调,促进更高层次的学科交叉综合,设立了社科学部、人文学部、理学学部、工学学部等7个学部,7个学部下设20个学院、72个系。学部是非行政机构,由教授组成,承担对外学术交流、对内学术活动的职能。如:武汉大学将原有的院系重组为6个学部、28个学院。再如:吉林大学在学院之上设立了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学部等8个学部。

(3)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分析

多校区管理在我国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与单一校区模式相比,多校区高校一般是由多个院校合并而成,由于各校区功能定位不同,

以及职能分工不一样,其管理难度加大、运行费用增多。总之,在具体的实践中,多校区管理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①如何对各校区进行重新规划和定位。多校区的合并高校,由于原来各校区的发展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如何结合各校区的优势与特点,给各个校区赋予不同的功能定位,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是摆在合并高校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合并高校的管理实践表明,多数高校形成的“小机关、大服务、多实体”宏观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性。由于合并所处阶段的不同,在合并的最初阶段、实质性融合期直至完全一体化后,采取的管理模式也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如从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的转化,从校、院、系三级实体向校、院二级管理的转化等。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促进各校区协调发展,是合并高校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②如何根据定位和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各个校区的办公用房、教室、实验室以及校园景区建筑与环境等。校区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学校形象的一种外显,不同的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布局、绿化景致和环境风格,也会有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场所,这些都是体现学校特色、发展历程和校园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维系着学校师生、校友的情感,甚至还维系着周围社区的发展。所以,合并高校如何珍惜和爱护各个校区原有的建筑与环境也是摆在合并高校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③如何实现多校区资源共享。高校合并的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从高校合并的进程看,一般首先是实现五个统一,即:领导班子的统一、组织机构的统一、规章制度的统一、发展规划的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等,从而使合并得以顺利进行,使原有各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可能;其次是从“形合”到“神合”,即从行政性合并到实质性融合。主要进行学科融合、师资融合、资源融合、校

园文化融合等建设工作。整合学科资源,打破校区、学院界限,创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合作办好新专业与申报新的学科硕士、博士点,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与作用;优化教师资源,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合理引进教师,提高师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与新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群体;合理配资源,使原本彼此平行、相互独立的多个教育体系合并为一体,统筹配教学基础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率,避免资源闲和浪费,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重组校园文化资源,在继承合并前各个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基础上,形成新的校园文化,这是合并高校从“形”的组合到“神”的融合根本所在。

4、合并高校提高办学效益的研究

提高办学效益是合并高校面临的又一项重大课题。所谓效益,简单而言,是产出与投入、成果与消耗的比较。对于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学校的办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即投入人力、财力、物力,产出人才与科研等成果。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主要从两方面,一是从学校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来衡量,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就高;二是从学校的产出符合社会的需求程度来衡量,即培养的人才及其产出科研等成果适应与满足社会的情况。

(1)投入与产出分析

投入既包括学校方面的投入,也包括学生等其它方面的投入。一般分析办学效益主要是分析学校方面的投入,即学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投入。无形资产是一种非实物形态的资产,如学校的知名度、学术声誉等。在办学效益分析中,如果仅仅考虑有形资产的投入,将会忽略学校声誉、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等大量无形资产的作用。实际上,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办学资源,是高校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出主要有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高校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也在发挥重要作用。在产出的同时,对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将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高校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及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所做出的极大贡献,就会提高学校声誉,从而增加其无形资产的价值。反之,其无形资产的价值就会受到损失。

(2)办学效益现状分析

合并后的高校办学效益如何,是提高还是降低?根据调查资料可知,表6-1是合并高校201*年与201*年综合办学效益排名对比表,目前,合并高校的办学效益普遍有所提高,均高于合并前或合并初期的办学效益。根据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从其评价指标看,主要力求反映大学的办学效

益和质量,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基本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效益与质量的高低。从其201*年排名前90位的40所合并高校与其201*年的排名比较来看(详见表6-1),有所下降的13所,占32.5%,一般下降1-5个名次左右,个别下降10个名次左右;上升的学校有21所,占52.5%,一般上升5-10个名次左右,最高上升30个名次;持平的学校有6所,占15%。由此可基本得出,绝大部分合并高校的办学效益与质量均有所提高。

表6-1合并高等学校综合办学效益指标排名对比表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校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07年00年名次序排名排名升降号11021235671011121315162021222526272930246587201*10111632191830143537270+1+1-1+1-3+9+2-3-40+12-2-4+5-12+8+8-3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校名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07年00年名次排名排名升降3122-932353638455057586467687071727374768088294651343564576570677410089847483708090-3+11+15-4-10+140+7+60+6+30+18+7+1+9-60+2(3)提高办学效益途径分析

合并高校提高办学,就是要尽量在办学过程中合理配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率,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最大的收益和效率。

①加大规模效益

办学规模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高校合并的目的之一

便是实现规模效应。根据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理论应运而生的学校规模适度理论: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呈现上升最大递减的关系,存在一个最大效益的适度规模。即,保持适度规模,才能达到最佳的规模效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研究的结果指出,我国高校规模效益普遍偏低。通过本次高校合并,高等学校数量有所减少,办学规模得到很大提高,由调查资料可知,合并高校的办学规模一般均在1万人以上,最多的达到4万多人,如吉林大学本科办学规模达到4万多人,若加上研究生,达到6万多人。过去办学规模过小的状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通过高校合并,扩大办学规模,从而保证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的教学效益,在假定培养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合并高校达到了规模经济效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来说,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但如何保持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追求或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回报与效果,这就关系到教育的成本效益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效果。尽管要付出很大的经济成本,世界一流大学把培养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最大效益。合并后,一所大学里的学生多、教授多,这只是统计报表上的意义。要提高办学效益,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效益。

②提升质量效益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等教育的效益与质量紧密相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其它产出的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一所高等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其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能否稳步提高,在于数量、质量与效益能否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缺乏质量和效益意识,盲目追求数量目标。一谈发展就是数量、规模的扩大,就是学校的合并与

升格,很少提及甚至不提质量。效益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盲目上热门专业,造成很大浪费,这固然反映了高等学校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愿望,但也反映出盲目发展,造成重复建设,办学效益低的问题。这也是由于高等学校对效益理解狭隘而带来的问题。有些高等学校认为办热门专业,生源充足就是效益。有些高等学校认为经济利益最大化就是效益。其实对高等学校来讲,提高办学效益就是以一定的投入培养出更多更优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既要考虑规模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那种把高等学校办成“学店”,靠出卖文凭取得所谓的办学效益的做法是违反教育法规的非教育行为。合并高等学校必须要处理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走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才能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③增强资源效益1)硬资源效益

高校合并,可通过重新组合教育资源达到优化的目的,从而使人力、物力等硬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开发与优化人力资源。教育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是指每一个教职工负担的学生数和每一个专任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一定的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培养的人才数量越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反之,则低。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确定多大的师生比才最合理是比较困难的,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认为比较合适的比例为141左右,但是,由于不同高校追求或选择的教育回报与效果是不一样的,其生师比也应该是不同的。由调查资料可知,目前,合并高校的生师比一般均在151-201之间,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或合并初期的绝大部分高校的生师比均在51-101之间,显然,从这个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有了极大地提高。

合并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摸

清学校师资现状的基础上,采取激励措施,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优化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定向资助,使他们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特别是在重大重点科研、教学研究项目中锻炼成长,成为骨干教师。三是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干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合并高校必须切实进行内部管理机构设的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内部管理机构重叠、队伍庞大、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局面,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精兵简政,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的全员工作效率。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真正全面推行聘任制和聘用制。首先按照“机构精简、机制灵活、办事迅速、效率倍增”的原则,注重权责对等、分权与授权相结合,合理设学校的管理机构;其次要采用定编、定岗、定责的聘任制,竞争上岗,通过个人述职、群众评议、集体打分等手段,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将一批不适应管理岗位要求的人员进行分流;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合理设校内岗位津贴,进行全员考核,在稳定人员待遇的同时,调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

合理配置和利用物力资源。高等学校具有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等三大功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火车头,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永动机。合并高等学校大多数是国家或地方重点大学或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是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主力军。合并高校只有优化资源配,重组优质资源,才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合并高校通过资源的重组,使原本彼此平行、相互独立的多个教育体系合并为一体,使资源得以共享,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其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具体而言,一是全面整合教学场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09.27展会出差报告马建》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09.27展会出差报告马建: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09.27展会出差报告马建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348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