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十二月份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教训
在十二月份,我进一步总结了今年九月份以来我的教学经验教训,全身心投入到四个班的政治教学当中去了。
本学期以来,我
担任了高一年级四个班的政治课老师。在这期间,我在教学上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把教学搞上去。以下是我十二月份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因此,教师不能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到真正的新东西。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高一政治课的新教师,我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一堂课45分钟,精讲只能讲15-20分钟,而且这种讲,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重点难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辨论、练习等。帮助学生思考,不越俎代疱。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因此,我专门指定了针对比较懒惰、不出学习政治课的学生学习方法。由我亲自督促。和他们一起每天攻克一小点,一周带动一个面。特别是期末临近阶段,经常深入班级,督促每位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达到了集体成绩水平提高的效果。并且在工作中,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而且自己要做常流水,自来水。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我对自己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教学准备的反思:尽管每个教案我都认真修改过才拿上讲台,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整体的基础知识水平有所下降,而我却对学生了解不足,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从来没接触过一丁点儿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已经增加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困难。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是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材里面有些要求一节课学习完的内容,真正操作起来是难以完成的,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等知识。而我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加快授课速度。虽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积极配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这点,在后面的练习和测试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忽略授课的知识点,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长期下去,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就会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再次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所谓教学组织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教学组织能力往往会在学生的表情和学习状态中体现出来,而我却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赶”课,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全部讲完。只要心里想着这个目标,无形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讲课的语言速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有时觉得教室鸦雀无声,乍一看去,才发现学生满脸写着“困惑”,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呼呼大睡。尽管如此,我总认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45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集中状态是不可能的,让他们睡一会后,醒来或许效果会更佳,况且学习是靠自觉的,学不学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睡去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个别学生上课的状态有时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的学习状态,导致惰性产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节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不能算是好课,一个自编自演的教师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就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最后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有一首歌唱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相互尊重。其实,这个道理在师生关系中更应该得到体现。也许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通病,那就是忍耐力和宽容度不足。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宽容,这是一种高素质的体现。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也必须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过激或违纪行为,除了责骂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可以用,但万万不能和学生站在对立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
以上就是我在十二月份的教学反思和心得体会。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汇报人:201*年12月25日
扩展阅读: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高一新课程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经济生活
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教学内容时,通过分析汽车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面对不断下降的汽车价格,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而对于家庭来说,随着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购买汽车也纳入了生活消费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作为当代中学生,在金钱面前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师可采取自主学习、综合探究等活动,一方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反映学生对金钱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鲜明的基本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而这一点在政治课教学中体现更为明显、要求更为迫切。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学习“公司的经营”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海尔集团的经营状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
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在学习“消费”内容时,我以轿车消费为例进行教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对这个例子的反映明显不同,此时,我就及时引导他们了解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知识。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除了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谈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求创新,不要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再次,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具有新意的念头,珍惜学生带有创意的言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政治课,由于抽象性的概念、原理很多,教师稍有疏漏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教材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原理,应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诱发学生细致观察、独立发现、深入分析、广阔想象,以抓住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巧设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图文声逼真的多媒体课件等融人到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成功的体验,从而保持浓郁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例如,在高一讲授“消费心理”内容时,向学生提问“你平时进行消费的心理是怎样的”,“你的家庭成员的消费心理又是怎样的”“你是如何去认识这些消费心理”“你认为哪种消费心理是健康的”,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然后教师再给予精心点拨、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重视基础,启发质疑,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相关。美布鲁诺认为,优秀的创造性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完美结合。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积累不仅不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培养学生辐合思维为主。而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要开拓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给学生示范。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加强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论专家J.S.布鲁纳认为:“教育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应该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发散、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高三教学中分析某些热点材料时,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哲学、经济、政治常识三个角度去分析,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知识来思考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实践证明,求异质疑是诱导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想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在质疑、论疑、争疑、析疑、释疑,再生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向纵深发展,而且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发散思维,参加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我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同时组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解剖愿望,就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政治课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政治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初中和高中教学“环境资源问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所教班级学生对北进行环保教学调查。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收集、查询有关资料,有组织有兴趣进行实地考察,有的观察分析,有的采访居民,有的拍照摄影,有的提取水样进行化验分析,有的清理河边污染物等等。四、因材施教,发挖教材,塑造学生创新品质创新教育强调,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学生的个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学生的个性因遗传,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兴趣、性格就不同。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敏感性、表达欲和富于幻想的个性品质等。在政治教学中,也要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个性。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个别指导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克服困难,孜孜不倦,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教材,集知识、能力、觉悟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高二的政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矛盾的分析方法,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知道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基本辩证思维,对于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解决难题,分析社会现实,还是将来参加工作后指导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材中的名言警句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铺路石”。如“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这些名言警句,就一定能开启学生思维,催促学生上进,为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铺平道路。再有教材中的典型人、事例是创新教育的“导引仪”。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如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立志“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不怕艰苦和疾病,攻克一道道世界性石油技术的难关。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落三起”终于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们将这些鲜活人物,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奋斗,去创新。还有教材中多种多样栏目的设置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试验场”。教材中设置了“各抒己见”、“想一想”、“动脑筋”、“议一议”、“试一试”、“小资料”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辟打破教师包揽讲课的一统格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发展非智,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创新心理教学工作的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证明,学生心理品质中的智力因素,固然影响着他们创造性才能的发展,但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往往发挥着更突出的作用。其中,理想和信念是整个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只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内在条件之一,影响学生创造性才能的还有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在参加学校的“爱我北中”演讲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然后鼓励同学积极撰稿,大胆参与,并给同学作演讲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组与组、班与班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参加演讲,取得了很好成绩。同学们在赛后的体会中这样感慨道:成就最大与最小、最强与最弱、最优与最差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往往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信心、有进取心、意志力以及不自卑等心理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过程,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只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主动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由学生应试能力培养转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这样创新教育就能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学反思《谈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政治教学反思
201*201*学年我担任初三的政治课教学工作,虽然很累,但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觉得收获颇丰。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认为有成就,也有不足。成就是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指导学生答题的方法更科学,对中考命题的思路把握更准确,对初中政治教学更有信心等等。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狠抓教学,取得较大收获。
1、抓住知识主干,提纲契领
中考文科综合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把握政史各科主干知识。对政治学科来说,主要是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观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因此,我在第一轮以课为单位的复习中要求学生吃透基础知识,在脑子里要做到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结合,在综合测试中才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注意紧扣考点,读目录,绘结构,抓主干。
2、精选设疑,在练习中感悟观点
对于基础知识,必须理解的记,在练习中记,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每课复习前后我们都要精选一些练习,以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和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实施的步骤一般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直破主题;评说讨论,总结提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复习,在练习中感悟,从而使基础知识在脑子里打上深深的烙印。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复习备考练习必不可少,但也注意到切忌题海战术,一定要精选精练,重在揣摩,重在感悟,要使学生做一次练习,有一次收获,有一次进步。
3、加强政、史之间的联系,渗透交之
“综合”命题既包含学科基本知识及学科内容各部分间的综合知识,也包含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新教材更体现了这一点,政史不分家,学好历史是学好政治的基础,而政治上所强调的观点也是历史知识的重点,两者协调统一,相辅相成,所以,要史政“相亲相爱一家人”,在政治复习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融会贯通历史知识。
4、扎扎实实搞好三轮复习
第一轮的主要任务是抓学科内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轮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找社会热点,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第三轮主要是“模拟训练”阶段,训练的内容仍以本学科基础知识的运用为主,但要有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知识综合的题目。在这三轮复习模式中,主要以前两个阶段为主,自身能力培养主要是在这两个阶段完成,模拟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题目进行最后的知识和能力检测,并经过教师认真的讲评和自身的反思,弥补自己的学习不足。
由于政治属于开卷考试科目,大多数学生对开卷考试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时抄抄即可,没什么好学的。因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天半天能解决的。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有一批学生的学习习惯、答题方法、应试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他们拿到政治题目不再感到无话可说,而是找到了感觉,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由衷高兴。
当然,成绩与不足是并存的,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遗憾要弥补:
1、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
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很少,缺乏主动性,以至于整个课堂我是主角,学生成了听众,和学生的互动成了空话,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把新课程理念应用于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教学主体。
2、抓基础知识,绝不意味着让学生死记硬背。
有一段时间我也主张发复习资料,让学生回家背诵,当然适当的记忆是必需的,特别是最基本的概念要记下来,但是如果把抓好基础等同于学生的背诵,那学生会很累,而且效果也不好。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在于理解。老师把一个问题讲透彻了,学生理解了,再加上适度的练习,就可以掌握。无论题目怎么变化,考生也能以不变应万变,我觉得这才是掌握了基础知识,所以下一轮的教学我力争实现的目标是解放学生,在读懂讲透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
以上是我这一年来的教学体会和反思,看到不足就是进步,我将不断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遗憾。
政治教学反思[201*-6-1916:45:11|By:gaoxinlan]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优化组合。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教师“一言堂”,大道理讲了一大堆,学生却如坠云山雾海,听得恹恹欲睡,效果不佳。前不久,笔者听了本校李老师的《讲礼节》一课,受益匪浅。李老师在教学中,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年龄特征出发,采用了“引题新明理准激情真导行实小结巧”的教学思维流程,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导入情境引题新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能增强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引题独到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李老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特浓)和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她设计了三幅幻灯片(草原待客、献哈达、歌舞迎客等少数民族待客图像),利用电教媒体引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克服了文字符号过于抽象的缺陷,向学生伟递了直观、形象、生动的间接经验。这种设计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注入了“兴奋剂”,为下一步明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创设情境明理准确
让学生明白一定的做人道理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之一。要想把思品课抽象空洞的道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道德观念,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把它们变具体实在、行动形象,让学生耳闻目睹,才能收到实效。李老师讲授《讲礼节》时先让学生听录音,了解小青在家里、在学校待客时怎样讲礼节。接着在耳听的基础上,由六位同学表演了小青礼貌待客的经过。通过表演学生从中了解了客人来家时要讲哪些礼节,同时借助王大爷对小青夸奖让学生明白讲礼节的好处。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学生们进入情境当中,真正体会到了如何讲礼节的好处。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旁观者都从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学生既增强了参与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技能。对讲礼节这一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三、发展情境激情真切
有了道德认识,必须把这种认识深化,做到情有所动,心有所悟。思品课是一门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学科。做人行事源于心理,如果不动真情,只强记框框条条,无论记得多牢,背得多熟,在实际行动中也会心手不一,言行不一致。要让学生明理,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李老师设计了四幅挂图(听英模报告会、听老师讲课、观看电影演出、到朋友家做客),先让学生观察直观的图画,看一看图上小朋友的表现,然后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这几种场合都应讲哪些礼节。几幅形象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历历在目,从而明白了在今天的社会里,无论何处都得讲礼节,讲礼貌,这样才能受人欢迎,受人尊敬。老师同时趁热打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们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深化。四、联系生活指导行为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学生动了真情后,教师就必须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来指导学生的行为。李老师在学生动真情后及时安排了一个小品(两组同学表演一个小品,甲由A地到B地去,中途迷路,甲向路旁的乙问路)。一组:甲:喂!老头子,去B地怎么走?乙:不做声,仍干手中的活。
甲(自语)这人大概耳背,我大声点(大叫)喂!老头子,怎么去B地?乙(摇摇头,叹了口气)唉!甲:(叹气自语)这老头真是,问个路也不说。
二组:甲:老大爷,打扰一下,请问去B地该怎么走呀?乙:(放下手中的活)啊!向左拐,往前走100米就到了。甲:谢谢
乙:不客气,你走好!
同样是问路,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其中道理不言自明。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导行方法,比起一味强调:“我们要讲礼节,讲礼节好处多”的空洞说教更行之有效。五、深化认识总结巧妙
一堂思想品德课往往要做一个总结,把本课所学的内容,道德认识有个系统的归纳,给人一种整体感。李老师设计了一个学生有礼貌地介绍全班的班干部,然后让班长为她(他)的优秀表现进行颁奖。同时要求这位同学和班长注意动用本课所学道德认识进行表演,两位同学的表现很默契,完全把要注意的礼节都融汇于表演之中了。全班同学也为他们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整堂课在掌声中结束,亦在行动中结束。我想这种总结方法巧妙至极。可谓给这堂思想品德课交了一张圆满的答卷。
这种施教方法情理交融,高潮迭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明理、实践,达到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做人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政治教学反思
黑旺镇中学张凌梅
虽然初中思想政治课还使用的是老教材,但是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配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要严格贯彻“老教材,新上法”的精神。经过一个多月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我感触颇多。一、努力搞好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上好思想政治课。
1、充分树立建构主义教学新理念,构筑起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层面上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原有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理念,它使得教学成为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本质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可以从多种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包括在具体情景中所形成、与具体情景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要求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生活世界的多元理解,并通过合作性探讨建构起世界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习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主动创设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2、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培养。
在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诚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室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深工夫。
①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
坚持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之一。特别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
②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穿插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很重要。因为思想政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会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如此,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动机与兴趣。不过,要贯彻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把握它在不同教学阶段上的不同要求。(1)在阐明教材理论知识阶段,也就是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材料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这时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教育时,我联系学生自己的财物(书、文具、自行车等)和他所使用的课桌椅、实验器材、教室等,阐明公共财物的概念,并进一步明确为什么损坏公物要赔偿等问题。
(2)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阶段,即课本知识的应用。这时,我们要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应用知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
3、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以便获得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与技能。这显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必然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能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思想政治课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我们可以主导学生自己去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提纲(搭起知识的支架),分析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和世界的意义;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我自己先行为学生理订好知识学习提纲(即知识支架),让学生带着所列问题去预习教材,并试着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参与课堂学习,以最终解决“所有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理解和世界意义的建构。
另外,研究性地完成作业也很重要,要正确发挥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的作用。时下,大部分思想政治教师都是把思想政治作业本中的参考答案直接撕掉的,这当然有一定道理。而我的做法,是保留这个参考答案,让学生根据课内、课外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首先试着做完作业,再行对照订正,并在错误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也可以直接参考解答作业题目,但要求必须在作业本上分析清楚作答理由与过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效果也不错。
4、强化课外辅导,教给学生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方面,主要是思想政治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最缺的就是方法啦!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他们往往整节课都只是看、听老师讲解,自己却不想动手,很懒,甚至也不想动脑筋,这怎么出效果呢!在解答思想政治题目时,为数不少的学生,连题目也没有看清楚,就盲目地下笔答题了,还有个别学生根本就不看题目,解题经验实在是少得很!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一方面,教给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方法,让他们学会听课,把握看、听、记、理、补的方法记好政治课堂笔记,学好思想政治课;
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教给他们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比如,开卷考试中的材料分析说明题的解答,我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对材料和所列题目的审析上,首先搞清楚材料提供的知识信息,以及问题的实质,再把思维正确回归到知识的所有出处;接下来才是知识的组织作答,此时要求学生做到思路灵活而开阔,分析浅层而到位,一个要点书写一个段落,必要时根据题目分值来判断答题要点的多少,这也能检验是否有效答题。
5、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小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被从原来繁重的任务学习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可以开展许多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小论文的写作就是一种很有效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一。其实,政治小论文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一种学习形式,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重视。推广和普及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政治小论文作为一种终合性的学习,是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中学生学习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重要形式。所以,通过写小论文,容易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质量,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自己独立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小论文撰写过程本身,也就是分析和解决自己原先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的过程,即澄清自己模糊认识的过程,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接触社会实际,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答案,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当学生用思想政治观点解决了原先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也就达到了提高认识、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正好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如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思想政治课“老教材,新上法”面临着现实困难。现行思想政治课老教材,虽然是九十年代后期改编过的,这次新课程改革前又对个别地方做了修改,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调整,课程内容仍旧繁、难、多,课程任务本身就已经过重,加上相应时期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教育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新上法也就完不成了,不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厌烦,教师从始到终也只是疲于奔命地进行课堂教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
2、信与不信的矛盾相当突出。
学习其他课程,包括工具性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学科,如现在所称谓的科学,中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科学性很少怀疑。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头脑就像一块“白板”,有什么就印上什么。假如遇到自己的思想与教材不合,他们通常怀疑的是自己而不是教材,因而总是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去符合教材,学生从“知”到“信”的转化,一般不大会存在情感的或情绪的障碍。学懂了一条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搞清了一项语法规则或历史事实,学生随之也就相信了它们的真理性,“知”与“信”往往是直接统一的。但是,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学生搞懂了一个基本概念的含义,了解了一条基本原理的内容,并不等于就相信了它的真理性;学生可以把概念和原理记得很熟,但心里却可能对此存有疑虑,甚至大不以为然、公开唱“反调”。这就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3、知与行的矛盾也很厉害。
从终极的意义上说,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都在于应用,而理论知识也只有在指导人们的实践时,方能显示出它本身的价值。然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知”与“行”的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世界观,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因此,比起其他学科来,思想政治课中的“知”与“行”的转化,需要的中间环节要多得多,过程也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例如,学生学习了革命道理,并不等于他就愿意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甚至言行相悖。纵观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知行脱节、“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情形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他学校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就我们学校而言,随便挑出一个学生问他应不应该珍惜时间?希不希望有好成绩?他会回答得头头是道,道理也懂得不少,可就是平时不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行为习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表面化学习,骨子里却轻视或忽视理论知识的行为落实;即使思想政治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有效开展。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和意义。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一是对备课的反思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对教案、课件都认真修改过多次才拿上讲台,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仅接触一点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已经增加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困难。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材里面有些要求一节课学习完的内容,真正操作起来是难以完成的,虽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积极配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能把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是不多的。这点,在后面的练习和测试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们悟出了一点道理: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容易忽略授课的知识点,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好,长期下去,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就会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得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既要把握时间的度又要讲究效率,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三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
所谓教学组织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往往会在学生的表情和学习状态中体现出来,而我们却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赶”课,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全部讲完。只要心里想着这个目标,无形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讲课的语言速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新课程倡导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导演,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而具体剧情,应该由学生来主演。而我,直到现在才领悟其中的原由。一节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不能算是好课,一个自编自演的教师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就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四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
有一首歌唱得好,“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相互尊重。其实,这个道理在师生关系中更应该得到体现。也许我们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通病,那就是忍耐力和宽容度不足。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也必须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应变机智和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体会很深,学到了不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想通过我们的反思,今后定能吸百家之长,克服自身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十二月份高一政治教学反思》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十二月份高一政治教学反思: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十二月份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4153.html
- 上一篇:201*-2103教学工作会承诺
- 下一篇:工农小学2103年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