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

时间:2019-05-29 05:33:49 网站:公文素材库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改革,古人称之为“鼎新革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5.改革的结束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6.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7.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8.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第1页(共2页)

历史必修三必背常识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5.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1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11.“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道德就是知识”分别是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12.《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

1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14.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是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15.被誉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父”的是彼特拉克。

16.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解放运动。

17.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影响最广泛。

18.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力相互的“制约和平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19.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代表作《社会契约论》20.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1.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22.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是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

23.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24.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25.引发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26.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为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7.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的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28.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2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30.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在美国出现,这就是知识经济。31.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32.西班牙的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33.①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海顿。②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是李斯特。③被誉为“乐圣”的是贝多芬。

④被誉为“歌曲之王”的是舒伯特。

⑤被誉为“圆舞曲之王”是约翰。斯特劳斯。

34.1895年,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的诞生。35.被称为“第七艺术”、“第八艺术”分别是电影和电视。

第2页(共2页)

扩展阅读: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认识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认识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

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3.改革的原因(背景)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5.改革的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

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6.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

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①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②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必背考点)【外国】A、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B、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

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C、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D、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E、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A、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B、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C、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E、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F、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政治体制改革

③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④认识:第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第二、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第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

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第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第五、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7.对政治改革成与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认识

①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②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

③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参见第6点。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8.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9.评价改革的标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历史的标准;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④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⑤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⑥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⑦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10、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①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

断。按照教参观点,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如果按照此观点,则吴起变法是失败的,因为吴起死后,变法运动半途而废。

11.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②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③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④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

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2.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

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13.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

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二、历史上几种不同性质的改革1.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2.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大化改新)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5.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

①苏俄的新经济政策;②美国罗斯福新政;③中国的改革开放

【知识交汇】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①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有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有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如:外国的彼得一世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国的王安石变法和洋务运动;有少数

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有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如: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3.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4.改革的原因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

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5.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6.改革的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

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7.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

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

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

①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②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③失败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8.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

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9.评价改革的标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

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比较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2.不同点: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六、比较马丁路德教一加尔文教的异同1.相同点: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2.不同点: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②加尔文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七、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

1.相同点:①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②领导者:改革都是由封建统治阶级主持的。③结果: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④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2.不同点:①性质: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所以其性质为封建性质的改革;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②结果:阿里改革失败;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

八、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1.相同之处:①所处时代: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②国内背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③方式: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④主观目的

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⑤客观效果: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⑥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⑦结果: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2.不同之处: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

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俄国改革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九、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①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②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②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425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