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时间:2019-05-29 05:35:1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细目定义与分类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细菌的形态要点(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定义(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2)肽聚糖的结构(3)革兰2.细菌的基本结构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2)鞭毛及其与医3.细菌特殊结构学的关系(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检查法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2)根据对氧需件求进行细菌分类三、细菌的生理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1)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代谢(2)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3.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2)射线灭菌法的原四、消毒与灭菌2.物理灭菌法理和应用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状五、噬菌体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物质基础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2)耐药机制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1)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致病菌的概念(2)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来源(2)医院感染的控制七、细菌的感染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与免疫(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2)吞噬细胞4.宿主的非特异性免吞噬作用的后果(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疫力致病的免疫特点(1)细菌感染的来源(2)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脓毒血症的概念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1

单元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1)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2)人工工被动免疫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1.葡萄球菌属病(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2.链球菌属九、病原性球菌病(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3.肺炎链球菌(1)形态和染色(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标4.脑膜炎奈瑟氏菌本采集和分离鉴定5.淋病奈瑟氏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防治原则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1)形态、染色和结构(2)生化反应的特点征十、肠道杆菌(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2)肠出血型大肠埃2.埃希氏菌属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分离3.志贺氏菌属培养与鉴定十、肠道杆菌(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4.沙门氏菌属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3)肥达氏试验和结果判断1.霍乱孤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十一、孤菌属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1.厌氧芽孢梭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十二、厌氧性杆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形态、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无芽孢厌氧菌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棒状杆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白喉棒状杆菌属检查和防治原则(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结核分枝杆十四、分枝杆菌1.结核分枝杆菌菌感染的免疫特点(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属和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放线菌属和奴卡氏十五、放线菌属和奴卡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菌属氏菌属十六、动物源性1.布鲁氏菌属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2.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细菌3.炭疽芽孢杆菌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2.百日咳鲍特氏菌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十七、其他细菌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4.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

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6.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枝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十八、枝原体(支原体)1.生物学性状2.主要病原性枝原体(1)肺炎枝原体所致疾病(2)溶脲脲原体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十九、立克次氏体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氏体和伯氏考克斯氏体(Q热柯克斯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二十、衣原体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2)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二十一、螺旋体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1.概述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2)白假丝酵母二十二、真菌2.主要病原性真菌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二十三、病毒的1.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组成基本性状3.病毒的增殖病毒增殖的过程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影响二十四、病毒的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病毒的感染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3.致病机制感染和免疫病理作用(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制及应用(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3)病法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则(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医学1.正黏病毒教育网搜集整理(2)致病性和免疫性(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腮腺2.副黏病毒二十六、呼吸道病毒炎病毒的致病性(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3.冠状病毒防治原则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风疹病毒的致

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1.甲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措施(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2.乙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措施二十八、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3.丙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原则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5.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微生物学检查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二十九、虫媒病毒毒2.登革病毒致病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三十、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及免疫性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致病性三十一、疱疹病毒毒3.巨细胞病毒致病性4.EB病毒致病性三十二、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形态、结构、复制和变异(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4)防治原则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三十三、其他病毒致病性2.人乳头瘤病毒三十四、亚病毒朊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

1.概述2.脊髓灰质炎病毒二十七、肠道病毒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4.急性胃肠炎病毒病性和防治原则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致病性

扩展阅读: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绪论、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形体微小、数(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量繁多、肉眼看不见,需借助于光学显微定义:绝大多数微生物对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上千倍才能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和必观察到的低等生物体。分类:按其大小、结构和组成分为三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呈环状裸需的,少数的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疾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露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这类微生原核体积微小,能通过除物包括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细胞菌滤器,没有典型的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后五种结型微细胞结构,无产生能构和成分与细菌相似,在分类学上,生物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属广义的细菌范畴。非细胞型微生物:是一类无典型细胞宿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微生物。结构的微生物,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非细1、分化程度低;2、结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胞型构不完整;3、无核仁属于此类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分化程度高微生核膜物的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真核整。真菌属此类微生物。细胞型微生物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形态: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μm)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μm左右,外观球1μm脑膜炎奈瑟菌、肺炎左呈圆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细菌菌链球菌、乙型溶血性右分裂平面不同和分裂后菌体之间相互粘链球菌、金黄色葡萄附程度不一,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

球菌、四联加夫基这对一些球菌的鉴别颇有意义。双球菌,菌、藤黄八叠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杆0.6~链杆菌;棒状杆菌;10μ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如金菌m球杆菌;分枝杆菌;黄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如四联加夫双歧杆菌基菌。八叠球菌,如藤黄八叠球菌。螺2~6霍乱弧菌、鼠咬热螺μm杆菌: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形菌、幽门螺杆菌不一致。大的杆菌如炭疽芽胞杆菌长菌3~10μm,中等的如大肠埃希菌长2~3μm,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培小的如布鲁菌长仅0.6~1.5μm。链杆菌;养基成分和培养时间等因素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影响很大。一般是细菌在适菌。宜的生长条件下培养8~18d螺形菌:菌体弯曲,有的菌体长2~3μm,时形态比较典型,在不利环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称为弧境或菌龄老时常出现梨形、菌(vibrio),如霍乱弧菌;有的菌体长气球状和丝状等不规则的多3~6μm,有数个弯曲称为螺菌,如鼠咬热形性(polymorphism),称为螺菌;也有的菌体细长弯曲呈弧形或螺衰退型(involutionform)。旋形,称为螺杆菌,如幽门螺杆菌。因此,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期为宜。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用革兰染色(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法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共(2)肽聚糖的结构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有其特殊组分。(3)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1.肽聚糖是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组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4)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糖肽或胞壁质。阳性菌由聚糖骨架、四的重要结构与意义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阴性菌仅由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有的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胞壁较渗环境、参与菌体内外的物厚(20~80nm),除含有15~50层肽聚质交换、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糖结构外,大多数尚含有大量的磷壁酸。答。此外某些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表面尚有一肽聚糖结构受到外界因素的些特殊的表面蛋白质,如金黄色葡萄球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导致菌的A蛋白,A群链球菌的M蛋白等。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胞壁较薄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的(10~15nm),但结构较复杂。除含有高渗透压而胀裂死亡。但在1~2层的肽聚糖结构外,尚有其特殊组分高渗环境下可存活。此种细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称为细糖三部分组成。3.细菌特殊结构

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1)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荚膜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及其生命活动。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厚与细度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与医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称为学的菌毛。由结构蛋白亚单位菌毛蛋白组成,呈螺旋状排列成圆柱关系体,新形成的菌毛蛋白分子插入菌毛的基底部。菌毛蛋白具有(3)抗原性,其编码基因位于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上。菌毛在普通菌毛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根据功能不同,的定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义、分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类及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内芽胞,简称芽其与胞,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部形成的孢子。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医学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的关(破伤风梭菌等)。系(4)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显微镜:细菌形体微小,肉眼不能直接定和医学意义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显微镜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等,适用于观察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不同情况下的细菌形态或结构。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染色法:细菌体小半透明,经染色后才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能观察较清楚。最常用革兰染色法。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医学意义:①鉴别细菌:通过革兰染色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将所有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可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步鉴定。②选择药物参考:G+菌与G-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菌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些抗生素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③与致病性有关: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大多G+菌的致病物质是外毒素,而G-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都具菌大多能产生内毒素,两种致病作用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原理与同。菌细胞壁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在结晶紫碘染之后,乙醇脱色之前去除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革兰阳性菌细胞就能够被脱色。二、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其生长繁殖必须的基本条件有4个方面:(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①充足的营养物质: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应按一定的方本条件与方式配比提供。充足的营养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式础,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等。对营养要求(2)根据对较高的细菌还需要某些生长因子。氧需求进行②合适的pH:环境的pH对细菌的增殖有很大影响,因细菌分类营养的吸收、分解和能量的产生,都需要酶的参与,酶根据细菌对活性必须在一定pH和温度下才能发挥作用。

氧的需要程③适宜的温度:细菌的生长温度分为最适温度和容许温度,可将细度。细菌按最适温度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不菌分为:同细菌生长的容许温度范围也不一样。需氧菌:必④必要的气体环境:细菌所需要的气体主要是氧气,有须在有氧的的细菌还需要CO2。情况下才能生长。微需氧菌:在5%左右的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厌氧菌: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1)细菌生细菌生长反应的原理: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化反应的原对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亦不同。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检理测其分解产物,以鉴别细菌种类的试验方法,称为细菌(2)由细菌的生化反应。常用的生化瓜的方法有吲哚(I)、甲基红产生并与医(M)、VP(Vi)、枸橼酸盐利用(C)4种试验,糖发学有关的主酵试验和尿素酶分解试验等。大肠杆菌IMViC试验结果要合成代谢为++--,产气杆菌为--++。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细菌通过新陈代谢

产物不断合成菌体成分,此外,还能合成许多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1)热原质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气灭菌(121℃,20min)不被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被破坏或用吸附剂去除。在制备和注射药品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2)毒素和侵袭性酶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毒性强;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某些细菌可产生侵袭性酶,促使细菌扩散。3)色素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有助于鉴别细菌。4)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5)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只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如大肠菌素。6)维生素肠道内大肠埃希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可被人体吸收利用。3.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混合营养物制品。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养基的制备原则是:充足的营养物质,合(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适的pH,灭菌后方可使用。培养基按营养中的应用组成和用途,分为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①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和厌氧培养断。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基等;按物理性状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疾病,最确切最可靠的诊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三大类。大多数细断依据是,从病人材料中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均匀混浊状把病原菌分离培养出来,态;少数出现沉淀和形成菌膜。半固体培并鉴定其菌属、种和型。养基可用作检查细菌有无鞭毛和动力。在药物敏感试验能指导临床固体培养基上,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选用抗菌药物;②细菌学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菌落的研究;③生物制品的制备,特征有助于鉴别细菌。将单菌落移种到另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素等用于防治,制备菌液、成为纯培养。故固体培养基可用作纯种的抗血清等用于诊断。分离。人工培养细菌在医学中的应用三、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灭菌:指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防腐的概念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无菌:指没有活菌的意思。防止细菌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2.物理灭菌法(1)热力灭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菌法的种类主要有热力法、射线法和过滤法三种。及其应用热力灭菌法是利用热能去变性蛋白质或核酸、破坏细胞(2)射线灭膜或胞膜来实现杀死微生物。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菌法的原理大类。干热灭菌的方法有:①焚烧: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②烧灼:适用于实验室的金属器械、玻璃试管口和瓶口等的灭菌;③干烤:在干烤箱内加热至160~170℃维持2小时,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④红外线:常用于碗、筷等食具的灭菌;⑤微波:波长为1~1000mm的电磁波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灭菌效果不可靠,用于非金属器械及食具消毒。

和应用湿热灭菌法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与干热法相同的灭菌效果,因为:①湿热中蛋白吸收水分,更易凝固变性;②水分子的穿透力比空气大,更易均匀传递热能;③蒸汽有潜热存在,每1克水由气态变成液态可释放出529卡热能,可迅速提高物体的温度。常用的湿热灭菌法有:a巴氏消毒法:加热61~68℃30分钟,或者72℃15秒,可杀死乳制品的链球菌、沙门菌、布鲁菌等病原菌,但仍保持其中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用于乳制品消毒。b煮沸法:繁殖体需100%5分钟以上,芽胞需2小时以上,常用于食具、刀剪、注射器的消毒。c流通蒸汽消毒法:在一个大气压下利用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15~3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但不保证杀灭芽胞。d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适用于不耐高热的含糖或牛奶的培养基。e高压蒸汽灭菌法: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灭菌效果最好、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方法是将需灭菌的物品放在高压锅内,加热至103.4kPa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3℃,维持15~20分钟。适用于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玻璃容器及注射器、敷料等物品的灭菌。2)紫外线消毒的原理和应用常用的射线是紫外线和电离辐射:①紫外线: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以250~260nm最强。原理是紫外线可使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而形成二聚体,阻碍DNA正常转录,导致微生物的变异或死亡。紫外线穿透力较弱,一般用于手术室、病房、实验室的空气消毒。紫外线可损伤皮肤和角膜,应注意防护。电离辐射包括γ射线、x射线和加速电子等,对各种微生物均有致死作用,细菌繁殖体对射线比芽胞要敏感,用于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批量灭菌。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四、噬菌体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学组成及主要应用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1、分子生物工程的重要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具有一定形态结工具构严格的寄生性和高度的宿主特异性。噬菌2、细菌的鉴定与分离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噬菌体3、检测未知标本细菌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有裂解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和溶原(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两种类型。侵入宿主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移的关系医学作裂解性噬菌体。裂解性噬菌体被看作正常表现的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则是: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溶原性噬菌体。五、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六、细菌的耐药性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染色体和染色体外的其他遗细传物质(质粒、转座因子、噬菌体)。菌细菌染色体:是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按一定构型反复回遗旋成松散网状的结构,附着在横隔中介体或细胞膜上,是细菌的传主要遗传物质,也称核质。物特点:①分子量比真核细胞小、序列简单,绝大多数编码蛋白质质的基因保持单拷贝。②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③只有连续的的基因结构,一般无内含子,转录后形成的RNA分子不必加工种剪切。④携带细菌绝大多数遗传信息,决定细菌的绝大多数遗传类性状。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闭合环状的双链DNA。特点:①不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可因自行丢失或经人工处理而消除。②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有利于细菌在特定的环境下生存。分类:根据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与否:分为一般分子量较大如F质粒、R质粒的接合性质粒和分子量较小如志贺菌毒力质粒的非接合性质粒两类。

根据质粒的相容性与否:分为不相容性及相容性两类。前者指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不能稳定地共存于同一个宿主菌内的现象,反之为相容性。根据质粒基因编码的生物学性状分类:如编码细菌性菌毛的F质粒;携带耐药性基因,使细菌产生抗菌药物耐药性的R质粒;编码大肠埃希菌细菌素的Col质粒;与细菌毒力有关的Vi质粒等。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种类:①插入序列(IS),是较短的转座子,750~201*bpDNA,仅仅携带编码自身转座所需酶的基因。IS存在于多种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中,也介导高频重组菌株的形成。②复合转座子(Tn),除携带转座所需要的基因外,还带有其他特化功能的基因,如耐药性基因、重金属抗性基因等,其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端为插入序列,但不含有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遗传信息。对耐药性产生的作用:转座子携带的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之间或质粒和质粒之间转移,导致耐药性基因的播散,是自然界中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细菌基因发生突(1)转化、接合、转导、变、转移或重组。突变是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突变是随(2)耐药质粒及其与耐机的,可以自然发生,其突变率为10-6~10-9,药性的关系当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可使突变率提耐药质粒的组成及与耐高。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包括转化、转导和接药性的关系R质粒转移合。当外源DNA转移到受体菌中,外源DNA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可与内源DNA发生重组。要原因。根据有无自身(1)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转移能力,可把R质粒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活的无分为接合性和非接合性毒力的肺炎球菌可摄取死的有毒力的肺炎球耐药质粒。菌DNA片段,从而转化为有毒株。①接合性耐药质粒由耐(2)转导是指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药传递因子(RTF)和供体菌向受体菌的转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耐药决定因子(r决定状。无性菌毛菌获得非结合性耐药因子就是通因子)两部分组成。RTF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的实质是F因子,可编(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质粒介导和性菌毛连码产生性菌毛和通过接接沟通的细胞间接触,将遗传物质(质粒或染合转移;r决定因子可色体)从供体菌转入受体菌。性菌毛是F质粒表达耐药性的基因;表达的中空管状结构。②非接合性耐药质粒可(4)溶原性转换是指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由转化和噬菌体转导方原期,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式进入受体菌。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溶原性细菌可因之而获得新的特性,如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肉毒杆菌分别可因溶原性转换而分别成为可产生白喉毒素、α毒素和肉毒素的有毒株。(5)原生质体融合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可彼此融合,其染色体之间可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与机会(1)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性致病菌失调症的概念正常菌群是指正常(2)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人的体表以及与外微生态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界相通的腔道粘膜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表面存在的微生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称为微生物,在机体免疫功态失调。从生态学上,可将微生态失调分为菌群能正常时,这些微失调、定位转移和宿主转换。生物对宿主无害,①菌群失调是指在宿主某一微生境内正常菌群中故称正常菌群或正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常微生物群。正常范围的状态,主要是量的变化。严重的菌群失调菌群对构成微生态可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菌群失调症。平衡起重要作用,菌群失调可分为Ⅰ、Ⅱ、Ⅲ度失调,其中Ⅲ度失其生理意义有:抵调亦称为二重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抗病原菌的生物拮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的一种新抗作用;产生维生感染。原因是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后,敏感素,起到营养作用;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原来占少数的耐药菌趁机大促进宿主免疫系统量繁殖而占绝对优势,并可能转移到非正常寄居成熟,有免疫作用;部位,引起疾病。引起二重感染主要以金黄色葡还有抗衰老作用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为多见。等。临床表现为假膜性肠炎、肺炎、鹅口疮、尿路感条件致病菌正常染或败血症等。菌群与宿主间的微②定位转移:又称易位,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的位置上的一况下可被打破,出种现象。正常微生物群在其固有生境内通常是不现微生态失调而导致病的,只有转移到外籍生境才能致病。致疾病,此时,原影响微生态失调的因素很多,但对宿主,主要是来在正常情况下不解剖结构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影响;对正常微生物致病的正常菌群就群,抗生素的干扰作用是巨大的。转化成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2.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指(1)医院感染的来源人们(重点是住院病人)在医院接受诊断、(2)医院感染的控制:①治疗、护理及其他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消毒灭菌,消除传染源;②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感染。隔离预防,切断插播途径;根据感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为:①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④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强监督管理,以人为本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②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③医源性感染,即在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引起的感染。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大多为条件致病菌)、耐药性和适应性等特点。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细致病性。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程度称为毒力。病原菌侵入宿可分为内毒素与外毒素两种主能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革兰阴性菌和机体免疫力的强弱。(产分革兰阴性菌外毒素大都由A亚单位(毒生菌)性活性蛋白),B亚单位(结编码质粒或前噬菌体染色体基因合蛋白)组成。B亚单位介导基因或染色体基因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内,引起毒性作用。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存在多数由活菌分泌,细菌死亡裂解器官有选择性,引起各自不同部位少数菌体崩解后后才释放释出的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外毒化学蛋白质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组成素、肠毒素三大类。脂多糖稳定不耐热(60~80℃耐热(160℃30分钟被破坏)2~4小时被破坏)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成分基本性相同,都是由脂质A、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三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弱,各种细菌部分组成,内毒素的毒性作用作用选择性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大致由脂质A决定。不同革兰阴引起特殊的病变相同性菌的脂质A的化学组成虽抗原强,刺激机体产生弱,刺激机体有差异,但基本相同,故由内性

抗毒素,可被甲醛产生的中和抗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主要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Shwartzman现象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总之,所有病原菌进攻人体不外乎利用菌体表面结构(如菌毛、荚膜)和代谢产物(侵袭性酶类、内外毒素)使人致病。由于细菌结构、代谢产物、生

脱毒形成类毒素体作用弱,不革兰阴性菌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长繁殖所需条件,以及侵入和定植部位的不同,各种细菌的致病性有很大的差异。4.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天然免疫)(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主要由组织屏障和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疫)的组成子等组成。(2)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屏障结构:皮肤与粘膜、血-脑脊液屏障、果胎盘屏障。(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吞噬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胞系统两大类。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随细菌种类、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异,包括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体液因素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杀伤或抑制致病菌的物质,包括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细菌感染的来源感染的来源:①外源性感(2)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染:病人、带菌者、病畜的概念和带菌动物;②内源性感菌血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染:大多为自身的条件致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病菌,少数是以潜伏于体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内的病原菌。毒血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传播方式与途径:呼吸道、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消化道、创伤、接触、节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细菌毒素从局部肢动物叮咬等。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由于血菌毒素可感染的类型:①不感染:直接破坏血液中的血细胞,所以往往出现机体免疫力很强,病原菌贫血现象.血液培养找不到细菌.值得特致病力很弱或侵入数量不别注意的是,严重损伤,血管栓塞、肠梗足,或侵入部位不适宜;阻等病变,虽无细菌感染,但大面积组织②隐性感染:机体免疫力破坏产生的毒素,也可引起毒血症。较强,病原菌致病力较弱,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感染对机体损害轻,不出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现明显的临床症状;③潜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伏感染:机体免疫力与病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原菌致病力处于平衡状分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态,病原菌长期潜伏体内。血症和脓毒败血症。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潜辅以其他治疗方法。预防措施为避免皮肤伏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引起粘膜受损,防止细菌感染。疾病;④显性感染:机体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免疫力弱,病原菌致病力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强,造成机体明显损伤,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是全身性恶性炎症反应状态,是一系列反征。复的刺激导致产生大量的促炎性介质.紧按感染部位不同,显性感跟着促炎性介质浓度高峰的是IL10等抗染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炎性因子的迅速大量释放,导致血循环中染,全身感染包括:毒血促炎性介质和抗炎性介质的峰值浓度交替症、菌血症、败血症、脓出现.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状态:带菌者(carrier)是重要传染源。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标本的采集原则:①注意无菌操(2)检验程序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②在患者①直接涂片镜检:凡在形态和染色不同病程,根据不同病原菌在体内性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直接涂片的分布和排出部位,采取不同的标染色后镜检有助于初步诊断。本;③应在发病急性期和使用抗生②分离培养:原为无菌部位采取的素之前采集;④尽可能采取病变明血液、脑脊液等标本,可直接接种显部位的材料;⑤标本必须新鲜,至营养丰富的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尽快送检;⑥多数菌冷藏运送,少从正常菌群存在部位采取的标本,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438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