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29 05:59:44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笔者对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柞水县始终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抓手,紧紧围绕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面向省内外市场,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选定产业,调优结构,培育基地,突出龙头,发展能人,注重科技,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积极培育特色养殖、无公害绿色蔬菜、花卉种植、豆制品加工、旅游服务、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和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一村一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持续快速发展。201*年以来,全县共发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9个、推进村41个,占120个行政村的50%;注册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0家,农户覆盖率达到71%以上;注册“汇生源”、“商洛山”等农产品商标9个,完成“三品”产地认定21个、产品认证31个,柞水木耳、柞水核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发展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家。一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655元,较去年2995元增加660元,增幅达到22%;较201*年1370元增加2285元,增长2.7倍。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9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1%以上。其中来自主导产业收入3218元,占总收入的72.1%;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71%。

二是主导产业优势凸现。建成了汇生源、金台、杏坪、红火、中坪、街垣等6大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劳务输出、豆制品加工、畜牧养殖、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等专业村60余个,建成千亩中药材种植、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十万头生猪、百万只土鸡等种植养殖基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循环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分散式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转变,开创了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发展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余家,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组织60个,注册“汇生源”、“老作坊”、“商洛山”、“祥辉”、“晓荫”、“紫薯”、“秦南彩”等农产品品牌9个,柞水溶洞、盘古山庄、秦楚古道、牛背梁森林公园等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石瓮镇东甘沟村荣获首届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光荣称号,带动了一村一品突破发展。

四是流通体系逐渐完善。建成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12个,发展流通中介组织90个、农村商品经纪人1300多人。在县外设立农副产品超市及经营连锁店30多家,10大类30多个优势农产品打入西安、北京市场,年输出柞水绿色农产品30余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五是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培训600期,培养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等实用人才3.5万人。建设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站104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站16个,全面提升了一村一品信息化水平。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优势不明显。多数村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以致出现“有产业无规模、有特色无优势”的局面;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产业聚集度相对不高;农产品加工多限于初级产品开发,相关联的附产品开发链条短,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2、龙头企业少,中介组织松散,产业化程度较低。“一村一品”发展还停留在农业生产环节,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较低;企业与农户、基地连接不够紧密,订单农业还未真正形成,农户承担着一定的市场风险,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服务组织松散,缺乏龙头企业集团带动。

3、信息不灵,盲目性大,产业效益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品牌效应;市场信息闭塞,预测能力不强,存在盲目跟风随从的现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尚未完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跟不上,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从业人员多是妇女和老人,其整体素质不高,思想守旧落后,缺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认识上存在偏差,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科普手段单一,宣传氛围不浓,齐抓共建的共识和整体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5、资金短缺,机制不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进程。农村贫困面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瓶颈还未打破。信贷资金渠道不畅,投放机制不灵活,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不够,发展一村一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未形成。示范村和推进村政策倾斜扶持还不够,农民的原始积累不足,部分农民想发展而苦于没有资金。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依托组织促发展。进一步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的联结带动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升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在“一村一品”基础上建设原料基地,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二是依托科技促发展。立足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实施一村一品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精细播种、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猪沼菜(果、花、鱼、烟)”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力度,做好名优特农产品的提纯复壮、改良更新工作,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对基层农技人员、村干部、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

三是依托品牌促发展。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立足本县实际,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建设乾佑河、社川河、金钱河三大流域优势农业产业带目标,落实设施蔬菜、烤烟、生猪、土(肉)鸡、核桃、板栗、猪苓、秦艽等重点特色产业,引导“一村一品”科学发展。推进”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扶持发展品牌农业,引导、支持农产品分级包装销售、注册商标和做好原产地标识保护等工作。加强农产品牌宣传、保护和推广,提高“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打响我县农产品品牌。四是依托项目促发展。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目标,以做精、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基地为重点,谋划一批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有基础、能带动切实可行的“一村一品”发展项目,以项目为纽带,聚集各种发展要素,激活各类投资主体,引导社会多元投入,促进“一村一品”发展壮大。通过推广“猪沼菜”生态模式,实现一建三共享(建设一个生态模式,共享沼气、共享沼肥、共享猪圈),做优畜牧产业;加强“三品认证”工作,扩大绿色食品种植,做精蔬菜产业;发挥亿升核桃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标准化建园和改造换优步伐,做大林果产业;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管理,做强中药产业;不断推动单一农业向循环农业过渡,积极探索资源共生、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五是依托资金促发展。完善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县政府继续每年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50万元,对“一村一品”专业村进行连续扶持,各乡镇也相应配套投入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同时,将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农技推广、农机购置、品牌创建等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和项目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全力推动我县“一村一品”发展壮大。

(柞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宁江平)

扩展阅读:关于柞水县棚膜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柞水县棚膜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培育以蔬菜、食用菌和花卉为主的区域特色棚膜经济产业,强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棚膜经济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打造"一村一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近期,笔者对全县棚膜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县发展棚膜经济产业的现状

所谓棚膜经济是指通过温室、大棚、拱棚、地膜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避寒冷、干旱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增积温、增光照、增湿度为主要目标,创造出适合生产的、可控的、新的农业生态小气候,从而延长农业生产时限,拓展产品开发空间,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具体措施,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的具体实现形式。近几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拉动下,全县以棚膜蔬菜产业为主的棚膜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棚膜蔬菜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县温室大棚蔬菜生产面积达1100亩,占蔬菜总面积的9.8%,产值1056万元,纯收入668万元,农民人均棚菜收入50元,形成了一些专业化、规模化棚膜蔬菜生产集中区,其中50亩以上的棚膜蔬菜小区发展到5个。

二是棚栽食用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我县食用菌生产具有多年的种植传统,袋料棚栽香菇从九十年代末开始起步,201*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发展到1000多万代,棚膜栽培面积近500亩,产值5000万元,纯收入201*万元,之后受林业采伐指标和市场等因素的限制,产量和规模逐年有所下降。

三是大棚花卉种植起步良好。201*年我县从云南引进鲜切花非洲菊在下梁镇明星村试种成功后,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在马台、两河等地大棚花卉种植面积近200亩,年产800万支,产值达到500余万元,成为我县高效农业生产的又一新亮点。

四是棚膜瓜果也有少量种植。主要是以棚膜西瓜、葡萄、草莓等品种,在我县柴庄、凤凰、下梁等地开始种植,面积达到100余亩。五是棚膜蔬菜科技进步明显加快。近年来,通过推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及其他先进技术,使我县蔬菜突破传统生产时限,改变了返季蔬菜完全依赖外地调入的局面。通过引进开发棚膜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产品,使棚膜蔬菜产量、质量和效益得到较大提高,实现了周年生产、四季有鲜、均衡供应的目的。

六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县出现了汇生源公司、卉丰农林公司和瓦房口惠仁农业公司等一批蔬菜花卉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正在积极培育食用菌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对棚膜经济产业将发挥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发展棚膜经济产业面临的机遇和困难(一)发展棚膜经济产业的有利条件。我县发展棚膜经济不仅具有较好的基础,而且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资源优势突出。我县地处秦岭南麓,具有适宜蔬菜、花卉、瓜果生长发育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又有多年的生产发展基础,特别是我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农业生产产生的田间秸秆和下脚料是食用菌生产的优质基础原料,十分有利于做大做强棚膜经济产业。二是县内水质优良、空气清新,绝大多数土地没有受到污染,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得天独厚的优势。三是市场空间广阔。多年来,我县城乡市场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需求量很大,但70%左右都靠外地调入,不仅运距远、成本高,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由此可见发展棚膜经济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品位不断提高,花卉正大踏步地进入千家万户,尤其是鲜切花在西安等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已成为时尚礼品,目前在节假日,鲜切花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统计,近几年全国的花卉消费量正在以年均20%的速度在递增。花卉需求将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从全国和我省各地花卉生产形势看,虽然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和企业的投资热点,但许多地方还刚刚起步。花卉种植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花卉产业已成为一个经济效益很高的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四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虽然棚膜设施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我县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近5万人,为发展棚膜生产提供了用工保障。

(二)发展棚膜经济产业的不利因素。综上所述,我县发展棚膜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利条件诸多,开发潜力很大,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全县可耕土地只有12万亩,人均不足0.8亩,仅核桃产业发展就需8万亩,加之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占用大量土地,目前,发展棚膜经济土地比较紧缺;二是龙头企业较少,现有企业大户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市场营销体系尚未建立,营销手段滞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生产规模小,自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五是技术力量簿弱,在县乡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较少,与科研院所缺乏对接等。这些方面,既是棚膜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做大做强棚膜产业的潜力所在。三、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五大原则。一是坚持农民群众投资为主的原则。发展棚膜经济产业,要把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民间社会投资主体作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兴办棚膜经济产业。对农民或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和规模化园区,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二是坚持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出发,根据全县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符合当地实际的棚膜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本着"集中连片、板块开发、适度规模、注重效益"的发展思路,依托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示范带动,重点发展棚膜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和规模化产业园区。三是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的原则。要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工艺,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棚膜蔬菜瓜果产品科技含量,依靠特色和名牌产品,提升棚膜产业发展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棚膜经济要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瞄准市场需求,突出自己特色,打出自己品牌,选准自己发展道路,扎实稳步推进棚膜经济产业的发展。五是坚持综合效益兼顾的原则。以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先导,做到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特别是在食用菌产业的生产上,要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利用废弃料,提高生态效益,扩大社会效益。

(二)突出三大模式。一是在生产方式上,采用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配套模式。根据我县所处的地理纬度和气候特点,是塑料拱棚生产的适宜区域,应大力发展塑料大中小棚,适度配套建设日光温室。日光温室除培育种苗外,主要用于冬季生产精细蔬菜和精品花卉,塑料拱棚主要用于春提早和秋延后生产。二是在生产规模上,采取发展棚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模式。主要是以建立农业园区为载体,采取返租农民土地的形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组织、寻找能人大户来带头发展,变过去散、小、少的传统生产为板块开发、集约化生产。从而有效推进棚膜产业发展,同时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并举,走"畜-沼-菜(花)"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在生产经营上,棚膜经济走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配套发展种苗繁育、技术示范、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市场开发等专业化服务项目。形成"龙头企业+经纪人带基地带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基地带农户"等多种棚膜经济产业化经营模式。(三)科学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同的种植品种和不同的生产方式科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一是建设棚膜蔬菜生产区。在我县地处低热、中温区的乾佑、下梁、小岭、凤凰、杏坪、柴庄、曹坪、瓦房口、丰北河等乡镇的城镇周边区域和川道地带,建设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重点发展早春和秋延后棚膜蔬菜,品种主要以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西葫芦、绿叶菜类等,实行周年生产,四季均衡供应。二是建设棚膜食用菌生产区。在我县地处中温、高寒区的乾佑、下梁、石瓮、蔡玉窑、凤凰、两河、营盘、丰北河、九间房、红岩寺等乡镇森林资源丰富及气候温良的地带建设棚膜食用菌基地,生产品种主要以袋料香菇、平菇、地栽木耳为主,形成集菌种及袋料生产、反季节生产、周年生产和产品加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是建设棚膜花卉生产区。在我县中温区的马台、下梁、杏坪、凤凰、两河、瓦房口等乡镇的川道地带,建设大棚花卉基地,生产品种主要以香水百合、剑兰、玫瑰、康乃馨、非洲菊、黄樱等鲜切花为主,打造陕南优质名贵鲜切花卉生产供应基地。四是建设棚膜瓜果生产区。在我县低热区的柴庄、杏坪、凤凰等乡镇的川道地带,建设大棚瓜果基地,生产品种主要以西瓜、葡萄、草莓、油桃等水杂果为主,丰富花色品种,满足淡季市场需求。

(四)强化技术支撑。坚持引进示范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绿色无害化先进技术和节本增效及生态环保配套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棚膜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要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市场销售服务,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在技术服务上要以专门的科研院所和县乡业务对口技术单位为依托,日常生产管理要根据产业类型外聘、内联技术专家,县乡涉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农户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企业农户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前景预测和产品营销,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综合效益。

(五)强化资金保障。棚膜产业建设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又是劳动力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弱势产业。涉及的项目类型多,一次性投入资金量大,要建立政府扶持,农民参与、企业组织和种植大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用足用好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发挥部门优势,在项目、资金等方面重点予以优先安排,进行大力扶持,为棚膜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六)强化政策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因此,为促进棚模经济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状况,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在棚膜设施建设上,继续执行县政府已经制定实施的财政补贴政策。即从201*年下半年开始,每新建一亩竹木大棚补贴1000元;每新建一亩钢架(水泥骨架)大棚补贴201*元;每新建一亩日光温室补贴3000元,并以物化补贴为主要形式,对建棚材料实行统一采购,确保质量。二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支农信贷资金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对棚膜经济产业贷款简化手续、免予抵押,财政予以全额贴息。三是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森林资源,实行有计划的持证采伐,促进产业发展。四是研究制定土地流转办法,借鉴其他县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成功经验,创新思路、从长计议、下大力气,鼓励支持土地向农业企业、生产大户、种植能手、专业组织流转,为棚膜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五是财政每年安排足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棚膜产业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及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做到棚膜经济发展到哪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同时每年向技术推广部门预算拔付推广经费,用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六是实施项目倾斜政策。对国家、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优先安排在棚膜经济产业上实施,强力推动棚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柞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宁江平)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643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