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同课异构教学反思Word 文档
初中物理同课异构有感
初三物理任英201*-5-10
为了提升教学水平,相互借鉴经验,按照学校的要求,初中物理在教研组长丁凤霞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同课异构。初二、初三学科组分别在3个周二下午连续进行了说课、磨课,讲课,评课的环节。这次活动大家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进行的也很顺利,最后评课更是各抒己见,好的地方给予肯定,要求大家学习借鉴,有所欠缺的地方,大家也能直接指出,帮助同事进步,同时也是提醒自己注意。现将这次活动中的感想书写以下。
初二物理进行的是新课《液体压强》的准备,讲课人为邹玲、史亚平。关于邹老师的课,她对自己课的评价为:开始时想让学生尽可能做实验,结果器材不够,不好进行,放弃了,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思路是先复习压强的物理意义、公式做为本节课的铺垫。引课是做了三个小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后介绍了压强计的使用、实验,并突破了重点“深度对压强的影响”。最后推导公式,做了例题并对公式的应用做了加深。本节课都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了,效果应该达到预期。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就是讲得太多了,抢学生的话说,时间没有太多交给学生。还是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组内老师对邹老师的课进行了评价,跟她发现的问题是一样的。传统课的味道明显,没有变革和创新,讲得太多,语言就是还要精炼,讲的太累,一节课太满,没有学生参与进去的板块。关于史亚平的课,他对自己的评价为:开始做了自己设计的实验,解决知识点并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后面介绍完压强计,就开始探究液压受影响的因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设计表格。最后公式的练习和应用时间不太够了。例题选择难度偏大。大家对他的课给予了肯定,有探究环节,设计精彩,讲的轻松,学生互动参与性很好,可塑性强。
对于本节课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上学期讲“百人培养”公开课,设计的探究课堂,专家认为是半遮半掩的探究式课堂或中国式探究课堂,没有体现探究课堂的本质,应该彻底放开,让学生放手去干。我们现实面临的难题是,中国应试教育要成绩,课时不够,仪器老旧、缺失等因素。虽然专家说放开改革不会成绩差,但是没人敢去尝试。还有市里教研活动“传统课堂的研究”就在讨论是否传统的就完全不好,要丢弃?大家都给出的答案几乎是探究实验和教师讲结合,慢慢变,就是老师不放手的探究过程。我们也可以先改变一点,看看效果,再图进一步突破。史老师的课很显然符合现在变革中的课堂,迎合了学生部分要求。在解放思想,培养探究精神上有所提高。
初三物理进行的是中考复习课《电功率》的准备,先后由我、漆小江、丁凤霞三位教师进行。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如何把握,调动起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也是难题。总体下来,每位教师风格不同,一节课的节奏,容量,进行方式都不一样,可以相互借鉴,完善自己的课堂。在课后互评时,每位教师的优缺点都有所展露。大家对我的评价是以学案为引导,课前精心准备,讲课很细,也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设计由潜入深。但是复习课容量有些小,不应过细,学生能够过去的地方就快过,有难度和深度的地方再细讲,可以提高复习课容量。对于漆老师的评价是讲课与前面变化好大,现在非常好。设计用心,讲解也很到位,容量大而控制到位。看到一个用心教学,有实力的老师。不过用PPT讲题是否会让有些后进生浑水摸鱼,没有进入上课状态,怎么将他们掌控住也很难。对于丁老师的评价是《电功率》的第二课时,公式及应用完整清楚,板书完全。课前做了练习卷,课堂上再推进,边讲边练。上课与学生互动到位,一节课的模式丰富,有板书、有PPT讲解,有学案辅助练习。学生有听、看、说、练的各个环节。最大的特点是容量很大,体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于中考的准确把握。
这次同课异构让大家都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清楚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对于如何改进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给学生奉上了一节精心打造的高效课堂。为今后节节都是高效课积累经验,做到让自己满意,学生喜爱,家长放心。让我们共同进步,为了孩子们继续努力吧!
初中物理“同课异构”公开课总结
初中物理教师漆小江
一邹玲老师公开课:
授课内容:《液体压强》
授课过程:
先复习压强的公式及其单位,再开始讲授新课,新课主要讲授了四个部分内容:1液体压强的原因2压强计3液体压强的特点4液体压强的大小
授课评价:
1本节课演示了大量实验,每一个物理结论都由实验演示推理得出。2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建议:
个别地方教师讲解过多,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过少
二史亚平老师公开课:
授课内容:《液体压强》
授课过程:
先简单复习压强的公式,然后用水管和气球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再开始讲授新课,新课主要讲授了三个部分内容:1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产生压强2液体压强大小3液体压强公式
授课评价:
1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模拟帕斯卡裂桶实验,引入新课
2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探究液体压强特点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效果很好3有浓厚的教学兴趣,情绪饱满并能有效调控,感染力强,应变能力强。
教学建议:
帕斯卡裂桶实验教师提前准备不充分,演示效果未达到预期目的。
三任英老师公开课:
授课内容:初三复习课《电功率》
授课过程:
任英老师精心设计了学案,主要讲授了四个部分内容:1电功的定义和单位电能表3电功的公式4电功率
授课评价:
1本节课边讲边练,多次让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2教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针对性强、时间分配科学。
教学建议:
教师应区分复习课和新课的特点,部分知识点不宜讲的过细
四丁凤霞老师公开课:
授课内容:初三复习课《电功率》
授课过程:
丁凤霞老师先复习了电功的公式和单位,主要讲授了三个部分内容:1电功率的定义和单位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3电功率的计算:例题
授课评价:
1本节课提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容易理解教师物理公式和规律。
2教学目标全面、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要求。
教学建议:
本节课物理公式较多,应该突出重点公式
五漆小江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展示出很多优点:课堂引入自然,通过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板书,展示出了本节课知识框架。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多练少讲”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具体如下:
1、坚持素质教育,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渗透新课改理念,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2、教态亲切自然,语言规范、准确、生动形象,教学思路清晰。
3、有浓厚的教学兴趣,情绪饱满并能有效调控,感染力强,应变能力强。
4、教学目标全面、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要求。
5、举例恰当,联系学生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具有时代气息。
6、积极营造自由、平等、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7、教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针对性强、时间分配科学。
扩展阅读:请你设计一节初中物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初中物理《浮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在物理教学中要贯彻这一理念。
“生活走向物理”的意思即善于留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物理规律,对生活的感知由表象而转为内在。“从物理走向社会”即是将你的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回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在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帮你更好的理解物理,让你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例如:浮力的例子。探究实例:物体的浮沉条件课堂上老师手拿一个空塑料小瓶问:如何将这个空塑料小瓶沉到盛水的容器底部?学生互相议论:(此时学生兴致很高,因为生活中这类的现象太多了,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往瓶里加沙子;加金属快;注水;用木棍按进水里;绑石头块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最后猜测出:物体的浮沉与重力和浮力有关系。为了证明猜测,设计如下方案:
1.塑料瓶内应装什么物体更方便?讨论结果:装小石粒与红色水。2.怎样改变浮力与重力关系?讨论结果:向水中加盐,改变溶液的密度。
按照教师建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试验方法:
(1)在空塑料瓶中装入少许石粒和一些红色水,盖紧瓶盖后放入水中,调整瓶内水的多少,使得瓶子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略小于它的重力,此时瓶子进入水底。
(2)往水槽内逐渐放入精盐末,盐在水中溶解后,盐水的密度增大,达到一定密度时,瓶子能够悬浮在盐水中,此时瓶所受浮力等于瓶子的重力,如图乙。
(3)继续向盐水中加盐增大其密度,直到瓶子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可看到塑料瓶浮在盐水面上。回顾以上操作,看看各组有无不妥之处,现象是否明显,各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别在班上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得出浮沉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大于重力:上浮,等于重力悬浮,小于重力下沉。
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沉浮条件,结合的实验,同学们知道浮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潜水艇,热气球等。这样一来同学们就
展开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让学生将石块铁钉木块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块铁钉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第一环节:感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
引导学生分析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或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寻找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尝试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现象,进而得出: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第二环节:感知在水中悬浮的物体受浮力。
演示实验:把鸡蛋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引导学生分析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的受力情况,最终得出: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第三环节: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铁钉沉入烧杯的底部,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2)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然后交流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提出的猜想及其依据。(3)设计实验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评估各实验方案,并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4)进行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有困难的学生可参考屏幕上的友情提示(包括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收集信息、分析归纳
各实验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分析石块的受力情况,运用平衡力的知识来确定浮力的存在。
实验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综合以上三个环节: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前三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已经明确了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也可以利用下面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竖直向上”的含义。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用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拉直的方向。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观察红毛线被拉直的方向,并与重垂线的方向相比较。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模块二: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建立阿基米德原理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第二环节:科学猜想(1)小实验
①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造一个船,用小铁钉当“货物”,看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最多。
通过造“船”比赛,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物体越重,受到的浮力越大;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的“船”,受到的浮力不同;“船”装载的“货物”越多,“船”浸入水中的体积就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后进入小实验②。
②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及排开水的多少。在实验中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来越大。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当将易拉罐下按过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升高,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等于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回答出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与易拉罐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也就是说易拉罐浸在水中的部分排开了等体积的液体,因此我们把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称为V排。但浮力是一种力,浮力的大小与V排有关系,那应与哪个物理量更加接近?这样学生会比较自然的将F浮与G排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探究的主题“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通过“小实验”,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实验探究的主题。第三环节:进行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评估各实验方案,并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由于前面已经总结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点讨论如何收集和测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2)进行实验
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分析。
物理G物/N量数据G桶/NF拉/NG桶+排水/NF浮/NG排/N(3)交流评估,归纳结论
各实验小组分析实验数据,交流归纳的结论。第四环节: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拓展:F浮=G排=m排=ρ(3)适用范围:液体、气体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是以“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理念为主线,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到了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提高,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为了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教学中利用了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采用实验──受力分析──归纳结论的教学流程来实施教学,使学生从事实和理论两方面明确了在水中漂浮、悬浮或下沉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从而建立起浮力的概念,也揭示了物理概念的内涵。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这一探究主题的提出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教学中利用“造船比赛”和“下按易拉罐”两个小实验,让学生猜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进而确定探究的主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猜想、假设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猜想的科学性。
液gV排3.由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时间较长,使得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因此,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等,还需进一步探讨。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际的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板书:2.大小F浮=G-F)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智力快车道:(投影展示)
1.小发明:将弹簧测力计改装成一个能直接测浮力的测力计。2.智多星: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设计说明:通过小发明制作和智多星,学生间进行知识的运用,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动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收获平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板书设计: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物理同课异构教学反思Word 文档》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物理同课异构教学反思Word 文档: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物理同课异构教学反思Word 文档》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67980.html
- 上一篇:音乐同课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