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语文二组课例研修总结

时间:2019-05-29 06:42:17 网站:公文素材库

语文二组课例研修总结

语文二组课例研修总结

文登市教研培训中心张春晓

流火的盛夏里,我们相约。

这是一个成长的夏天,学习之旅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这个平台因你我而风光无限,

每天都有新的惊喜:时而繁花似锦、蝶戏蜂舞,时而云淡风轻、绿柳如烟,时而险峰高耸、急湍甚箭……

历时一个多月,经过全组教师的协同努力,本课例研究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得以实现。现做总结如下:一、研究过程的连贯性

在课例研究之初,研修组教师立足教学现实,围绕研修主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锁定本次课例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在课例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在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研讨等研讨区一以贯之追踪问题,全方位呈现问题追踪的全过程。

二、研究问题的落实性

本课例研究确定的研究问题是:1、如何提升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的能力?2、面对初中较低年级的学生,如何准确地选择切入点,通过本课主旨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深悟文章主旨?这两个研究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呢?在本课例研究中,我们看到,从教学预设到上课再到观课议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老师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点灵活机智地使用了教材,即:对教材进行了“增、删、调、融”的创造性使用。具体说:“增”加了鲁迅先生关于“社戏的野外风致”与“罗汉豆”的两段文字,来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删”除了文中与本节课主题几乎无关的大量篇幅,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精读重点情节;“调”出了船头看戏中最无聊的一段与回味社戏之“好”的末尾一段作比较,“调”出了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最精彩的段落做重点赏析;最后,纵观全文,“融”合教材,“融”会贯通,理解主旨。针对第二个问题,老师的处理也是很巧妙的。基于一个“趣”字,苗老师大胆地把船头看戏这一部分做了切割手术,因为这一大段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目标关系很小,几乎无趣可言。所以取其一段,窥斑见豹,得出:戏不好看。然后出示结尾“好戏”,凸显文本的矛盾。从文本的矛盾之处切入,针对文本的矛盾设计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戏不好看,为什么说“好戏”?通过主旨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深悟文章主旨。综合以上,两个研究问题在苗老师的课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同时,通过本次课例研究,研修教师们对教材的使用有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点使用教材的意识,强化了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的意识。其次,对文本的切入点有了选择意识,加深了对问题引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在研讨探究中获得了整体提高。三、研修主题的鲜明性

本课例研究围绕“落实课标,基于学生学习”的研修主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全部采用明亮调子的文章,文中多次写到少年们的笑声,童年的盎然情趣令人开怀。围绕“乐”与“趣”,由“嘻嘻”“哈哈”的笑声展开了探寻“乐趣”的阅读旅程,欣赏了趣景、趣事、趣人,并意外地品出了“情”平桥村人的淳朴自然热情。这种设计的本身充满情趣,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非常吻合。从研修组开展的观课报告中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能够深入文本,主动阅读,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四、问题和缺憾

本课例研究所选课例是阅读教学,旨在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找准切入点,设置主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阅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苗老师在很多环节非常注意对学生的问题引领,比如:模拟动作,在比较中追问;揣摩性格,在演读中追问;找出矛盾,在细节中追问。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赏析景物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体验还是流于浅层次。苗老师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很静谧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听读想象,问题设计是新颖生动的。但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缺憾。正如毕淑娟老师所说:

一是少了点“诗意”。月光笼罩下的江南夏夜是很美、很有诗意的。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调动感官去想象,这样的设计很有诗意。但是正当学生沉浸其中,在诗情画意中徜徉沉醉的时候,教师却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打开课本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交流。教师可能是想训练学生的写作,但却无形之中中断了学生的思维,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羽翼。不如就让学生坐在那儿、闭着眼睛,把自己在想象之中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感触到的用自己的话一股脑儿描绘出来,然后再打开课本陶醉似的读一读。我想,这样的景致才是原生态的、诗意的、美丽的。

二是少了点“情意”。作家汪曾祺说:“故乡和童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鲁迅笔下的月下水乡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是他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风景;他对童年生活的深情眷恋,也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让人沉醉和感动。《社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那醇厚质朴的人情,那自然率真的生活,永远都是鲁迅心中的“桃花源”,也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寻的“乐土”。林海音在创作《城南旧事》时这样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那么,如何让逝去的童年和心灵的童年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永存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写下来,让童年重临我们的心头。教学时,教师如果在结课环节再触动一下学生的情思,勾起学生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并试着在课堂上说一说,在课下写一写,这堂课就会多一些动人心弦的情味,多一些余音袅袅的回味。

磨课很磨人,但更能炼人。经历了课例打磨这个过程,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和超越。我们忘不了那些激烈的争论、频繁的研讨,我们互相感动着,告诉自己不能放弃。我们一次次否定着,又一次次探索着,收获着。在否定中成长,在互助中共赢,我想,这就是磨课的意义。

扩展阅读:高中语文课例研修心得

有效提问打开语文教学大门的钥匙

课例研修心得河北馆陶一中蒋春涛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今年4月,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生开展的高中语文课例研修活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受益颇多。

从4月7日第一次集体备课到4月14日第三轮备课、上课,我们研修小组的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业务水平,我们每位参与课例研修的老师在正式录课之前都对上次课进行了评课和反思,集小组的共同智慧认真组织下一次课。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进行了观察议课,所以“三课两反思”的研究,我们实际进行了三备三评三反思。在观课中我负责的是课堂教师教学的观察,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真实、客观地呈现,使我对新课堂的实践层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次课例研修的主题是“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问题探究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不断的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河北师大实习教师王怀亮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李清照词两首》,交给了学生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在整理课堂实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这个问题,自己从前从未留意过,也没有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通过这次小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反思我对课堂提问有了新的认识:

1、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课堂训练目标,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在一堂课中,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教学要求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紧扣教学重点提问便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王怀亮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李清照词两首》的时候,就紧紧扣住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以及导致这种“愁”情不同的原因生发出了一系列问题,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这种鉴赏诗词的方法。最终在第三轮授课中,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2、提问要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为基础。

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鉴赏这两首词,是这次课例研修的主要形式。课堂提问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多采用第一种形式,而忽略了后两种。而在这次课例研修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和实践了上述三种课堂提问的形式。首先以板书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问题简单明了,融入作者、作品、诗词回顾等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采用教师抛给学生问题,学生提问老师,小组内相互探讨、提问等方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一步步推进教学的有序、有效展开。例如,教师提问:同学们最喜爱的诗句是哪一句?这两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等等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和回答。学生则把理解中的难点反馈给老师,对教师提出了问题。各小组内部先合作探究,各自把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部先解答,解答不了的小组选出代表提出问题,由其他小组来解答。例如当小组讨论到:“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时,对“凉”字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的理解。分析鉴赏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时,对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就是通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互问互答的形式得以很好的解决的。

3、抓住课堂时机及时有效提问。及时的提问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开始时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把握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一些抽象的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就会使事情变得简单得多,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赏析《醉花阴》下片时,教师就针对“人比黄花瘦”中“瘦”字的妙处让学生联系季节,菊花的形态来赏析。并同时引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同学们熟悉的诗句加以解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把握了。

当然在前两次授课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课堂提问是无效的,例如:提问指向不明,目标性不明显;过于简单,提问缺少深度;提问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提问过多、过细抑制了学生的思路。

总之,通过课例研修这种新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模式,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以后的课堂教学将大有裨益。而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最后十分感谢河北师大第十六届顶岗实习的语文团队,是他们带来了新的课堂形式和教研模式。在这里预祝他们工作愉快,语文教学走的更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语文二组课例研修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语文二组课例研修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语文二组课例研修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7001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