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助推职工多元增收

时间:2019-05-29 07:57:22 网站:公文素材库

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助推职工多元增收

发挥基地示范作用助推职工多元增收

----一六六团职工多元增收系列报道之四

该团党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成立了畜牧合作经营公司,加大设施农业大棚基地建设、新建农机大院,把示范基地建成于市场有效连接的载体。激发团场职工积极参与,勇于创业,为职工指明致富之路,找准致富之门,使示范基地成为多元增收用武之地,为团场增加经济效益,为职工创造多元增收渠道。

今年4月,该团成立的一六六团三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400万元,固定资产560万元。投资2050万元,购买生产母羊12059只。现有管理人员3人,技术人员1人,养殖人员172人。

公司下属“启德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仁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投资827万元,购买育肥牛1182头,其中贴息贷款200万元,干部、职工融资627万元,为职工增加财产性收入248万元。根据团场整体规划,到“十二五”末建成万头肉牛养殖基地。该项目建成后,年出栏肉牛10000头以上,创产值9000万元,可转移一线职工300多人,带动400多户职工发展肉牛养殖业,产品主要销往九师绿翔牧业、额敏、克拉玛依、乌市、河南、山东等地。

该团“养殖专业协会”按照民办、民受益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主要从事牛羊

养殖、繁育、品种改良、活畜流通、牧草收储、加工、销售

等业务,起到增加职工收入,发挥协会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3月,三连职工王德华与朋友共同筹资,利用团里给予的贴息贷款,在育肥小区买下了两个育肥圈,育肥牛220头牛,羊1000只。王德华还发动周围连队职工发展畜牧育肥养殖,共同组建了一个规模为12人的合作社,和朋友一起通过审批注册资金300万元成立“启德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启德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职工14户,每户收入在4万元以上。王德华兴奋地跟记者说:“通过组建合作社,我们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贷款用来发展畜牧业,将来我们还会继续买牛,买羊,实现多元增收致富梦。”

今年,该团成立设施农业领导小组和果蔬产品销售中心,出台制定《一六六团设施农业管理办法》,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着力推进农业园区化建设,积极发展特色果蔬种植项目,大力发展油桃、葡萄等经济林特色,打造团场一流设施果蔬生产基地。为种植户不定期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和管理经营交流,将生产、技术、销售、储运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产、供、销、储一条龙服务体系。

该团一连职工张旺旺,自201*年开始从事设施农业生产至今,买断蔬菜大棚两座,又租贷产包大棚13座,进行大棚种植和育苗。该团推荐张旺旺到辽宁抚顺学习为期一个

月的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回团后,张旺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冬季育苗,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蔬菜旺盛期,张旺旺把种植的蔬菜送往果蔬产品销售中心,减少蔬菜销售成本,他种植的15座大棚,每年纯收入达10万元。

张旺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领10户贫困职工种植设施蔬菜大棚,利用团出台的种植蔬菜大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发展蔬菜种植自营经济。通过辛勤劳动他们摆脱了贫困,为该团实施农业大棚自营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自营经营促职工多元增收工作中,为方便该团农机修理店经营户,该团新建农机大院,在农机大院为农机修理店经营户统一新建店面,使机车修理和车辆停放形成一条龙作业服务,为个体经营户提供便利,使农机修理店自营经济促增收,达到更好的经营效益。农用机车基地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农业机械化统一安排调配,并成立技术小组,专门从事加盟推广应用精准农业农户的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农业机械、规范操作技术指导,为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奠定基础。目前,全团大小农用机车240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从事客运车15辆。

该团积极扶持和推动团场自营经济发展,今年投资者5万元在农贸市场健全摊位商品房32间,全团新增个体户60人,解决从业人员178人。

搬进农贸市场新建摊位商品房的个体户沈晓春,往年买大肉就在路边摆一个临时摊位,每逢刮风下雨、寒冬数九,都要出门做生意,实在冷的受不了,就跑到附近商店取暖,等有人来买大肉就赶紧跑出来。自从搬进了农贸市场新建摊位商品房,沈晓春高兴的说:“现在有了商业一条街,大家都搬到这里,人流量大了,生意也红火了,我们也不用受罪了。”

加快团场经济发展,增加职工收入,离不开示范基地建设,该团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的制度化、管理化、科学化,加强技术力量,配备先进基地设施,全面提高基地的整体素质,开拓市场,提高基地市场的占有率,使团场设施农业、牧业、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的工作思路、先进的发展理念、超常的发展速度、显著的发展成效,该团大力推动团场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示范作用,从外行变成内行,用成功经验带动和帮助职工发展高效农业,牧业、二三产业,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基地建设真正成为团场的支柱产业,职工群众的终身职业。

扩展阅读:一八三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职工多元增收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职工多元增收

183团职工多元增收情况汇报材料

183团地处中蒙边境一线,担负着38公里边防线的守护任务,是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边境团场。受土地、气候等条件制约,种植业风险较大,职工增收困难。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实现十师党委提出的年人均增收1500元的发展目标,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稳定职工队伍,183团党委从团场“人多地少,一季生产四季消费”的现实出发,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开辟职工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十一五”以来促进农牧职工增收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183团党委按照十师党委的决策部署,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冬闲创收为切入点,在巩固农牧职工减负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长效机制,农牧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1*年的6907元,增加到201*年的17589元。其中,家庭经营人均收入15714元,财产性收入人均663元,转移性收入人均563元,劳务收入人均460元。

二、促进农业职工多元增收的主要做法及

成效

(一)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一是借助国家支持、黑龙江援助,采用高寒、高纬度、高效节能集成技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基地。201*年以来,183团党委按照十师党委提出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职工多元增收”的要求,借助国家支持、黑龙江援助,规划建设规模为500座大棚的设施农业基地。目前已投入3680万元,建成大棚320座。投入种植的一期120座大棚,201*年生产各类蔬菜300多吨,单棚实现纯收入2万元左右。201*年春茬生产蔬菜260多吨,实现纯利100多万元,单棚单季效益平均达1.5万元左右,最高达3.5万元。21户职工从大田转移到大棚,流转土地3000多亩,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增收50多万元,团场增效30多万元。为团场职工增收致富积累了经验。种植户李文波,201*年冬季在不取暖的情况下试种的芹菜安全越冬,春节前上市,开创了师市冬季蔬菜生产的先河。种植户康新庄夫妇以前在连队种地,连年亏损,201*年承包4座大棚,春茬纯收入4万余元。目前,二期200座大棚已全部承包到人。基地建成后,可以解决130户家庭260名职工的就业,每座棚每年至少为职工提供2万元左右的纯收入。

二是发挥协会作用,开展专业化生产。基地专门成立了蔬菜协会,统一种植计划,统一采供农资,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基本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使设施农业朝着“标准化生产、公司化运作”方向迈进。科技示范上,协会通过补助的方式,引导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今年上半年,试种新品种30个,筛选出高产高效品种5个。引进声波助长仪、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等物理农业技术十余项,节水约50%,增产1530%左右,单棚收益明显提高。产品销售上,依靠协会组织经纪人基地收购,在北屯和周边县市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品牌建设上,开展了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注册了“额河”商标,形成了自有品牌。协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较好地解决了职工“不会种、卖不出”的问题。协会还通过为企业、商户提供中介服务等方式积极创收,增强为职工服务的能力。201*年协会创收4.5万元。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其一,优惠政策引导。团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设施畜牧业的发展。如,职工购买一头品种生产母牛,团场补贴1600元。其二,协调金融支持。201*年团场通过各种渠道为广大畜牧职工争取畜牧业贷

款1700万元,帮助62户职工建设了80座、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养殖棚圈。其三,积极探索养殖新模式。充分利用额河酒业酒糟资源合理配料,发展全舍饲肉牛育肥。牛粪还田种粮,粮食酿酒,酒糟养牛,封闭循环,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目前,利用酒糟养牛规模1500头,预计年纯收入可达160余万元。其四,为养而种。建设饲草饲料基地1万亩。目前,团场设施养殖规模3000头牛、10万只羊,其中上规模(五百头只以上)的畜牧养殖户18户。由于设施养殖综合效益好,职工积极性逐年提高。

四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团场发挥额河酒业公司和团连组织优势,建立玉米种植合作联社,种植玉米1.5万亩。依托金屯油脂、顶山瓜子和福海三合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油葵、打瓜、食葵、甜菜等作物订单7万亩,全团订单面积占到总播面积的60%以上,极大地降低了职工种植的市场风险,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职工的可持续增收。(二)依托项目支撑促增收

一是实施挖排治碱、灌渠防渗、节水灌溉、农网改造等工程,改善农业排灌条件,提升电力保障。“十一五”以来,新挖排渠275公里,新修防渗渠197公里,灌渠防渗率达到了35%,

同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将团场70亩以下的小条田集并成适应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大条田。已累计集并1.5万亩,新增土地1500亩。三是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区。坚决退出“千元产值”以下的种植作物,建设高效水产示范基地5个,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183团驻守中蒙边境的青河独立营三连,在“兴边富民行动”项目支撑下,实施3000亩沙棘基地节水喷灌工程,发展沙棘果、沙棘养殖,年人均增收1600多元。(三)依托城镇发展促增收

183团毗邻二县一市,总人口1.1万人,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183团以城镇化为载体,积极搭建市场,发展服务业,创造就业、创业平台。近年来,多方筹资新建了农贸市场、客运市场和商场、临街门面等商业设施,鼓励职工“退一进二、退一进三”,多业并举,努力实现收入多元化。目前,183团有商业店铺134家、餐饮31家、其他服务业21家,创造就业岗位近600个,成为了职工多元增收的重要渠道。

183团坚持以业兴城,以城兴业,带动职工增收。团场通过招商引资、职工自主创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兴办支农企业和民营企业11

家,吸纳就业560人,团场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许多职工“冬闲”已不闲,季节性增收幅度在800010000元之间。

(四)发展域外农业促增收

183团地跨北屯、青河两地,地域宽阔,具有发展域外农业的独特优势。团党委把培育科技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与发展域外农业紧密结合,鼓励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市场的职工走出团场承包土地。201*年,全团共有315户职工家庭在外承包土地10多万亩,仅此一项就实现纯收入4100多万元。足迹遍布周边县市、克拉玛依、奎屯、五家渠、昌吉等地。自治区劳动模范张丽华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201*年,张丽华积极响应团党委号召,主动退出800亩改良好的土地,将其分给连队7户新职工,自筹资金到地方承包土地,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为规避农业风险,实现四季增收,张丽华多业并举,在多地承包养殖水面7000亩。张丽华在实现自身多元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一批职工务工增收。

(五)发展连队经济促增收

201*年,十师党委把连队经济社会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出了发展连队经济的决策部署,以提升连队经济实力为抓手,促进连队

职能由管理、服务型向管理、服务、经营型转变。183团党委把发展连队经济作为“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与职工争利的前提下,将连队能够管得到、管得好的资源放手让连队经营。以连为单位实行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农资集中采购等措施成为了惠及职工的福祉源泉。201*年,团场连队经济积累突破100万元,连队带领职工增收致富的能力日益增强,连队环境日益改善。

三、今后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思路

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和黑龙江对口援建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规划到“十二五”末,建成大棚500座,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实现三分之一的农工家庭从大田转移出来,流转土地4万亩。

二是以城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向工商经济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6:41:23,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

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拓展职工规模经营增收渠道。

四是借北屯建市之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职工多元增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发展潜

力,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源泉竞相迸发,使职工一双手变成多双手,一个家庭至少有两个以上固定的增收渠道,努力形成多层次、范围广的集约化增收体系,让职工增收致富有信心、扎根边疆有恒心、维稳戍边有决心,为区域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的贡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助推职工多元增收》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助推职工多元增收: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助推职工多元增收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7630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