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年核医学科护理总结

时间:2019-05-29 08:09:31 网站:公文素材库

201*年核医学科护理总结

201*年核医学科护理总结

核医学分临床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是集体外诊断和体内治疗一体的。核医学的工作跟别的科室一样,讲究协同工作,护理工作在核医学科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部分。

201*年是忙碌的一年,科室在院领导和科室主任的带领下,稳步发展。每一位核医学

科的医护人员都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科室的发展不断努力。这一年在科室主任和护理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保障了护理安全,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加大了护理质量监控力度,使我们科的护理服务质量稳中有升,病人满意度不断断高。现将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1、积极响应医院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标准化操作,确保护理质量安全。2.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完成工作。

3、积极完成各项培训。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专题讲座和各类学习班。4、充分培养护理人员组织参与性。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5.定期开展自查,督促检查护理工作,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杜绝事故隐患,规范了毒麻药品的管理,做到了专柜专人管理,抢救车内药品做到了“四定”: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量、定数,班班交接,有记录。抢救设备及时维修、保养、保证功能状态备用。

6坚持交接班制度等各项制度,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在岗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处理,对工作中的不足作出针对性、实效性改进措施,以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

7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强化护理法制意识8、提升服务质量,塑造科室形象

护理人员是与病人接触最多、最早,最密切的工作者,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科室的形象。

规范护理人员着装、要求文明用语,接听电话规范,让护理人员以端装、和蔼、亲切、大方的形象和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中,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热情接待病人,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9继续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让护理人员改变思想,提高认识,及时满足病人的要求,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注重护患沟通,从单纯的责任制护理转换到了以人性化护理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10、围绕医院护理部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听从上级的安排。

当然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病房管理有待提高,个别新入院病人对我们科室的规章制度还不能很好的理解2、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时不带口罩,一次性无菌物品用后处理不及时。3、学习风气不够浓厚,无学术论文。

4、护理文书书写有漏项、漏记、内容缺乏连续性等缺陷。5、健康教育不够深入,缺乏动态连续性。

过去的一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年,在兢兢业业的工作背后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相信来年我们科室的护理质量会继续保持,在今年的基础上会更加稳定的发展。

核医学科201*年工作计划

201*年即将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核医学科将继续落实护理部安排的护理工作要点。努力完成好各项本职工作,按照医院及护理部的安排,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促进我科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患者的健康服务需求。具体目标和任务:

1..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我科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加强依法执业,科学管理。掌握熟悉各项护理工作标准、技术规范、护理质量评价标准。.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更新护理工作的新理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建立个性化护理及全程护理的新理念,提高伤病员满意度。

4、加强风险管理,完善护理预案。加强护理重点环节质量的规范化管理。

5、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及医院感染质量监控的方式及方法;改进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的评价与反馈方式,不断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6、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鼓励发展护理科研,并从思想上、行动上作到真正的主动服务,使病人满意而归。

7改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8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9每周护士会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查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消除差错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护理差错事故安生率为零。

10、护理文书书写,力求做到准确、客观及连续

11、规范病房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住院环境,使病人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

病房每日定时通风,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对意识障碍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制,按分级护理标准护理病人,落实健康教育,加强基础护理及重危病人的个案护理,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要,12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急救物品进行“四定”管理,每周专管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一次,保证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应急状态。

13、按医院内感染管理标准,重点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学习医疗废物分类及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扩展阅读:核医学总结

第一章核物理

1、核素: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且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2、放射性核素:核素的核,处于不稳定状态。核素自身不稳定,能自发地放出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核素为放射性核素。

3、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及核子数而核能态不同的核素为同质异能素。

-+

4、核射线:由原子核释放出的具有一定能量高速运行的粒子或光子。包括α射线、β射线、β射线、γ射线5、核衰变:放射性核素不稳定,能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称为核衰变。6、β—衰变:因核内中子数过多,中子、质子数不平衡,由中子转化为质子的同时由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增加1。++

β衰变:因核内质子数过多,质子、中子数目不平衡,由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由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的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

γ衰变:是一种能量跃迁。放射性核素的核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放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称γ衰变,也称γ跃迁。

7、①物理半衰期: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其原有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简称半衰期(T1/2)。

②有效半衰期:某生物系统中某单一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经核衰变和生物代谢的综合作用降至原有值的一半所需

要的时间。

8、放射性活度(简称活度)为放射性核素的计量单位。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单位时间“秒”。9、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一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即1Bq=1/s。

10、电离: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同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的过程称电离。11、韧致辐射:高速带电粒子通过核电场时受到突然阻滞,运动方向发生很大的偏离,其一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连续能谱的电磁辐射,该辐射称为韧致辐射。

12、湮灭辐射:β入射粒子与物质作用,其动能丧失殆尽时与自由电子结合,转化为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光子,这种辐射为湮灭辐射。

13、光电效应:当光子与物质原子相互作用时,将全部能量转移给原子K或L电子层的电子,光子消失,获得能量的电子,脱离原子而运动的现象称光电效应。

第二章仪器

1、核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

①电离作用;②荧光现象;③感光作用。

2、闪烁探测器:简称闪烁探头,其主要结构有准器、晶体(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和前放大器四部分。3、准直器:是由铅或钨合金从中央打孔或者是四周合拢形成的装,放于患者与晶体之间。从患者体内发射出的射线只有有用的才能进到晶体被探测到其他方向的射线则被准直器吸收或阻挡,其作用是保证γ照相机的分辨率和定位的准确。

第三章放射性药物

1、放射性药物:系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包括放射性核素的简单化合物和

放射性标记化合物。

2、放射性制剂的特点:

①具有放射性:放射性药物是辐射源,应用得当可诊断、治疗疾病,否则可致不必要的放射性损伤或环境污染;②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放射性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脏器、组织、细胞内,经生物代谢、放射性衰变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特定的有效半衰期;③计量单位和使用量:放射性药物以放射性活度为计量单位。一次诊断用化学量仅限于微克水平;④脱标和辐射自分解:放射性标记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脱离被标记物的现象称为脱标。某些对辐射敏感的被标记物,辐射造成自身化学结构变化或生物活性丧失,放射性药物的生物学行为改变为辐射自分解。

3、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①从裂变产物中提取:经核废料提取;②由反应堆制备:利用反应堆中的快中子轰击稳定核素原子核;

③由加速器制备:加速带电粒子轰击稳定核素原子核;④经放射性核素发生器获得:分离获得衰变后仍为放射性核素的子核。

4、放射性核素发生器:一种对较长半衰期的母体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较短半衰期的子体放射性核素的分离装

第四章辐射防护

1、外照射防护措施:①时间防护:缩短接触放射性的时间;②距离防护:加大与放射源的距离;③屏蔽防护:用相应物体对放射源进行相应的屏蔽。

第五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①示踪原理:

放射性核素踪迹技术是根据研究需要,选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到被研究物质的分子上,将其引入生物机体或生物体系中,标记物将参与机体代谢及转化过程。由于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与被研究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行为,通过对标记物发出的射线的检测,间接了解被研究物质在生物机体或生物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定性、定量及定位结果。②方法学特点:

a、灵敏度高:可精确探测极微量物质,一般可达到1014~1018g水平

b、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核衰变不受其它干扰,操作程序简化,获得结果准确,重复性好c、符合生理条件:被标记物一般为机体代谢物且微量,不影响机体生理、病理代谢

d、定性、定量、定位研究相结合:可动态观察组织、细胞代谢状态、代谢量,可达到亚细胞水平定位分析,功能、结构相结合的观察研究

e、缺点与局限性:需要专用的实验室、测量仪器、严格的操作程序、必要的防护设施。如有明显脱标、自分解将影响实验结果

2、放射性核素显像

①方法学原理

a、合成代谢: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参与脏器、组织物质的合成及代谢

b、细胞吞噬:利用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功能引入体内胶体颗粒;标记白细胞浓聚于炎性组织

c、循环通路:某些显像剂进入消化道、血循环、淋巴循环、泌尿道等不吸收也不渗出,可获得相应通道及脏器影像;

d、选择性浓聚:正常组织及病变组织对某种显像剂有选择性摄取功能,显像达到定位、定性诊断

e、选择性排泄:脏器、组织选择性摄取某显像剂后进行快速排泄,动态观察其排泄过程,判断排泄速度及排泄通道的通畅情况

f、通透弥散:某些显像剂可借助简单的通透弥散作用进入某脏器组织,使其放射性浓聚显影

g、离子交换、化学吸附:膦(磷)酸盐类放射性药物通过离子交换、化学吸附方式沉积于骨骼内使骨骼放射性生高而显影

h、特异性结合:放射性核素标记受体的配体进行受体显像;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进行放射免疫显像等

3、显像类型与特点

①静态显像(staticimaging):显像剂在体内依据显像要求达到相对恒定时,进行的显像;

②动态显像(dynamicimaging):引入显像剂后,以固定的显像时间,连续显像,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多帧连续图像的显像;

③阳性显像(positiveimaging):显像剂在病变组织内的摄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称为阳性显像;④负荷显像(stressimaging):病人在药物或生理活动干预状态下达到负荷亚极限状态时引入体内显像剂,进行显像。

第六章体外分析

1、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①标记抗原和未标记抗原对抗体都有相同的结合能力,当抗体的量有限时,这种结合就呈现相互竞争,彼此抑制;

②标记抗原的结合率,将随未标记抗原量的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其结合率同待测抗原的量呈函数关系;③以标记抗原的结合率,对应未标记抗原的量,绘出标准曲线;④根据待测抗原的结合率,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抗原的含量。

2、基本试剂及其特征:①抗体(特异性结合剂):

a、对指定抗原的亲和力大、反应结合速度快;结合牢固、解离度小;b、特异性强,交叉反应越小越好;c、滴度高,高于1:1000以上②标记抗原(标记物):

a、比活度高,即较高的标记率;

b、放化纯度高,非靶标记和游离放核含量越低越好;c、免疫活性强,即同抗体的结合能力强③标准品(已知量抗原、待测物):

a、同被测物属同一物质,化学结构、免疫活性相同;b、放射化学纯度高,影响分析的杂质少;c、定量精确④分离试剂:分离彻底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1、甲亢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甲亢的诊断:

①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63页)体外分析法测定TT3、TT4、FT3、FT4、rT3均升高。

②血清TSH测定(64页)TSH降低;仅TSH降低,见于甲亢早期或亚临床甲亢及甲亢治疗恢复期。

③甲状腺吸碘试验(66页):受检者空腹口服Na131I,后对甲状腺分别进行2h、4h、6h、24h吸131I率测定,绘出吸131I曲线:

a、24h吸131I率明显高于正常曲线;b、高峰前移;

c、2h吸131I率/24h吸131I率>80%。符合①②条或①③条为甲亢。甲亢的鉴别诊断:

①甲状腺激素(T4)抑制试验:(教材无)首次吸131I试验为甲亢性曲线,口服甲状腺素片一周后再作吸131I试验,如曲线无变化为甲亢,曲线呈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排除甲亢;

②体外分析法测定TSH:TSH↓(结合FT3↑、FT4↑)诊断为甲亢如TSH↑为垂体性甲亢;

③体外分析法测定TgAb、TmAb、TPOAb:如正常诊断为甲亢;如明显升高,需要进一步鉴别是否甲亢;(65页)④体外分析法测定TsAb(甲状腺刺激抗体):呈阳性者确诊为甲亢;

⑤甲状腺显像:两叶均匀性增大,不失蝴蝶状形态,腺体内放射性均匀性增高,血本底明显降低,诊断为甲亢。

2、甲减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机能减退的诊断:

①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FT3、FT4均降低诊断为甲减。②血清TSH测定:TSH升高;亚临床甲减仅TSH升高。③吸131I试验:如曲线明显低于正常曲线或曲线低平为甲减。甲状腺机能减退的鉴别诊断:

①促甲状腺激素(TSH)兴奋试验:首次吸131I试验为甲减性曲线,过敏试验阴性者肌肉注射牛TSH,24h后再作吸131I试验。如曲线呈明显升高或恢复正常,为继发性甲减,若曲线无变化为原发性甲减。②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SH、TRH:

a、TSH↑为原发性甲减,TSH↓为继发性甲减;

b、在诊断为继发性甲减后测TRH↑为垂体性甲减,TRH↓为下丘脑性甲减;③放射免疫分析测定TgAb、TmAb、TPOAb:如明显升高为原发性甲减;

④过氯酸钾释放试验:受检者空腹口服131I后对甲状腺进行2h吸131I率测定,此后口服过氯酸钾,再过2h重测甲状腺吸131I率,如比前次吸131I率有明显下降为原发性甲减;

⑤甲状腺显像:甲状腺不显影,或显影呈弥漫性稀疏,注射TSH后再显像无明显变化,诊断为原发性甲减。

3、甲状腺显像:A、(异常显像)甲状腺包块:

a、冷结节:结节部位的放射性接近血本低。即结节部位无放射性。

b、凉结节:结节部位的放射性明显高于血本低,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c、温结节:结节部位的放射性接近正常甲状腺组织。d、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B、临床意义:

(1)异位甲状腺的定位诊断:

正常甲状腺显影部位以外,舌骨后至纵隔部位之间出现放射性高度浓聚的团块状影。(2)甲状腺肿:[教材中的(4)合入本条]

①弥漫性肿大:放射性分布均匀;甲亢放射性增高,甲炎放射性降低,肿大向球形发展多为地甲。

②结节性肿大:放射性分布不均;甲状腺似多个结节组成,结节放射性不一致:即无放射性结节、低放射性结节、接近正常的结节混杂于甲状腺内。

③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腺下极向下增大致胸骨后(3)在甲亢中的应用:

甲亢者甲状腺摄取显像剂速度快且量多,腺体内显像剂弥漫性增浓,腺体影像增大且不失蝴蝶状形态,甲状腺周围组织本底较低。

(4)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病变早期可表现为放射性分布正常,随病情发展放射性摄取降低,放射性分布稀疏、不均,病情较重者甲状腺不显影。

(5)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及性质的判断:①热结节:多见于高功能腺瘤、局部甲状腺组织增厚,前者甲状腺素抑制实验热结节无变化;后者热结节消失。TSH兴奋实验正常甲状腺仍不显影者为废用性甲状腺或先天性单叶缺如。

②温结节:结节有接近正常水平的甲状腺功能,多见于良性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

③凉结节:结节的功能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多见于良性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的比率升高。④冷结节:结节无甲状腺功能,多见于良性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炎性包块、囊肿、血肿等。甲状腺癌多为冷结节。

⑤冷(凉)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甲状腺癌阳性显像时,冷结节呈现放射性填充的—热结节‖,一般为甲状腺癌。⑥功能性甲癌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转移灶一般均能够浓聚131I而显影。当正常甲状腺组织去除后,转移灶显影将更加清楚。

(6)颈前肿物的鉴别诊断:

甲状腺显影正常或有受压表现,且包块不显影,为甲状腺外包块。甲状腺有放射性缺损且同包块位对应,为甲状腺结节。甲状腺位外包块且放射性浓聚,为异位甲状腺。腺内见冷结节,131I腺外包块显影为甲状腺癌转移灶。

第八章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心肌显像

一、心肌血流灌注显像:

1、显像剂:99mTc-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2、正电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剂:13N-NH3

3、靶心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示意图(书90页)

二、心肌代谢显像:

1、显像剂:葡萄糖代谢显像:18F-FDG脂肪酸代谢显像:11C-PA2、图像分析:通常将心肌灌注显像与葡萄糖代谢显像结合分析。

①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18F-FDG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表明局部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

②灌注代谢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示18F-FDG摄取呈一致性稀疏或缺损,此为局部心肌无存活或为瘢痕组织的表示。

大题:病变部位心肌活力测定:

1、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心肌活力①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表现为病变部位呈可逆性缺损,该部位心肌存活;②负荷/静息显像如果表现为病变部位不可逆性缺损,支持心肌梗死诊断,进一步MIBI硝酸甘油试验或201TICI延迟显像,如果表现为原固定缺损区放射性填充,该部位心肌存活,如果仍有放射性缺损,该部位心肌梗死。2、心肌灌注显像与葡萄糖代谢显像结合分析:

①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18F-FDG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表明局部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是PET诊断“冬眠”心肌的标准。

②灌注代谢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示18F-FDG摄取呈一致性稀疏或缺损,此为局部心肌无存活或为瘢痕组织的表示。

3、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与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联合测定心肌活力

①两者不匹配:脂肪酸代谢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18F-FDG摄取正常,表明局部心肌存活。②两者匹配:脂肪酸代谢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18F-FDG摄取呈一致性稀疏或缺损,表明局部心肌无存活。

三、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一)冠心病心肌缺血1、心肌缺血的诊断:

(1)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病变部位表现为可逆性缺损;

(2)可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程度和冠状动脉的储备功能;(3)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2、冠心病危险度分级:

低危:①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正常;②心肌无放射性稀疏或缺损;③心脏事件年发生率20%);②门控SPECT显像中测定的左室EF值2、相位分析(时相分析)分为时相图、时相直方图、振幅图、时相电影。

3、EF(心室射血分数)=(心事舒张末计数收缩末计数)/(心事舒张末计数本底)静息:LVEF>50%,RVEF>40%

负荷:EF的绝对值应比静息时增加5%以上,如无明显增加甚至下降提示心脏储备功能异常。

第九章神经系统(重点为临床应用)

一、临床应用(SPECT显像)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的脑血流灌注显像表现为rCBF减低区放射性明显稀疏。阳性检出率为50~87%,加用药物介入显像阳性率将进一步提高。症状消失1~2周的患者仍有rCBF灌注异常表现,XCT则多为阴性。2、急性脑梗死:

脑梗塞的脑血流灌注显像表现为局部放射性缺损,缺损周围放射性稀疏。其缺损区同XCT异常区大致一致,稀疏区范围明显大于XCT。脑血流灌注显像常常可见对侧小脑半球呈rCBF低灌注表现,称为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CD),介入显像可提高失联络小脑rCBF量。

放射性缺损区周围可出现放射性增高区,称为过度灌注。过度灌注和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T和MRI无法发现。3、癫痫:

脑血流灌注显像一般表现为:发作期呈现局灶性放射性浓聚,rCBF增高;发作间期该区呈现放射性减低区,rCBF减少;4、痴呆:

(1)早老性痴呆AD:脑血流灌注显像AD患者表现为:对称性的双侧颞叶、顶叶、枕叶、有时有双额叶局部放射性减低,rCBF减少。介入显像能使缺血区放射性升高。(2)多发性脑梗死痴呆MID:脑血流灌注显像MID患者表现为:不对称、多发性放射性稀疏、缺损区。介入显像不能使缺血区放射性升高。5、帕金森病:

又称振颤麻痹,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前部和皮层内放射性降低,两侧基底节放射性不对称。6、脑肿瘤:

原发性脑肿瘤表现为血流灌注增强,转移瘤、大部分胶质瘤为低灌注,放射性缺损及稀疏。因肿瘤周围组织水肿,缺损区比CT所见面积大。术后瘢痕及坏死组织放射性缺损,肿瘤复发局部放射性增高。将脑血流灌注图像同CT或同磁共振图像叠加融合为一张图像,提高诊断水平。

二、临床应用(PET脑代谢显像)

1、脑功能研究:

正常人静息左右大脑半球代谢率基本一致,同脑血流灌注图像相仿。机体受外界刺激时相应脑组织部位葡萄糖代谢加强(增高20~25%)放射性升高。2、癫痫定位:1)发作期:病灶区放射性浓聚,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因为18F-FDG静脉注射后,需要一定的摄取时间(40分钟);癫痫灶兴奋可传播到其他脑组织部位,呈现多个浓聚灶,所以要在发作早期注射显像剂。

2)发作间期:病灶区葡萄糖代谢减少放射性降低,当表现为多个放射性减低区存在时,一般以放射性减低最为明显或面积最大者为主灶,术后其它减低灶多恢复正常。某些继发性癫痫表现为放射性浓集,如脑血管畸形。3、痴呆:

1)早老性痴呆:最适于早期诊断,病变早期以单测顶叶及扣带回后部放射性减低较为明显,晚期患者多呈明显对称性颞叶、额叶中部放射性减低。其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并可根据受累脑叶、受累范围、放射性减低程度评估病程及疗效。

2)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呈脑内散在、多发、不规则的放射性减低区,可显示较小病灶,灵敏度明显高于ECT脑血流灌注显像。4、帕金森病:18

F-FDG脑代谢显像显示PD患者的基底节和丘脑代谢增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5、脑肿瘤:

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葡萄糖摄取较低,恶性度高者大多葡萄糖代谢活跃放射性浓聚,脑代谢显像主要用于肿瘤复发和疗效观察。瘢痕组织及肿瘤坏死葡萄糖代谢率低,放射性稀疏缺损,肿瘤复发部位葡萄糖代谢率升高,放射性浓

集。经有效的放疗、化疗后肿瘤组织葡萄糖代谢率降低。葡萄糖代谢显像同CT或MRI图像进行融合成像可提高对肿瘤的定性、定位判断,有助于对手术、放疗方案的制定。

第十章呼吸系统

一、肺灌注显像原理

经静脉注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9~60m)的放射性颗粒(99mTc-MAA)后,这些颗粒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随血流随机地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肺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测定肺内放射线性分布并进行肺显像即可反应肺血流灌注情况。

二、临床应用:

1、肺血栓栓塞症高度可能性

(1)大于或等于2个肺段的肺灌注稀疏、缺损区,同一部位的肺通气显像与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2)一个较大的和2个以上中等的肺灌注稀疏、缺损区;(3)4个以上中等灌注稀疏、缺损区。2、肺栓塞与COPD鉴别诊断

肺栓塞:肺灌注显像呈多发的肺段性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

同期的肺通气显像正常,即肺灌注显像与肺通气显像不匹配;COPD:肺灌注显像呈多发的非节段性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而同期的肺通气显像表现为基本匹配的放射性分布减低。

第十一章骨骼系统

一、骨显像原理:

放射性核素(如99mTc)标记于磷(膦)酸盐上,形成99mTc-MDP或99mTc-PYP,经静脉注射后,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基膦灰石晶体发生离子交换、化学吸附以及与骨组织中有形成分相结合而使带有放射性核素的化合物(如99m

Tc-MDP)沉积于入骨组织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器获得放射性核素显像剂在骨骼内的分布情况而形成骨骼的影像。

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的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软组织内却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膀胱内放射性分布很少,常见于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亢。

二、临床应用:

1、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①比X线早3~6个月发现转移灶,能进行全身骨骼检查;

②特征表现为多发性、不规则的放射性浓聚灶,多见于中轴骨和四肢骨的近端;少数病例表现为单个异常放射性增加区,以中轴骨多见;

③也可表现为冷区,有的患者呈冷热并存;④如为弥漫性转移可表现为超级骨显像。2、原发性骨恶性肿瘤的诊断:

①骨显像比X线早3~6个月显示肿瘤病灶的存在;能全身检查,及时探查远处转移病灶。

②可明确提示肿瘤的位和范围,有助于确定手术范围,合理选择放疗照射野及评价治疗效果。③表现为病变部位放射性高度浓聚,骨的轮廓常常变形。三相骨显像均表现为病变部位放射性浓聚。3、良性骨肿瘤的诊断:

①如骨样骨瘤:多见少年儿童,好发于股骨和胫骨,多为单发。典型表现为病变部位放射性异常浓聚,可有“双密度”表现,即一大一小两个显像剂浓聚区重叠在一起,边界清楚的显像剂浓聚区周围可出现弥漫显像剂增浓区。②如纤维性骨结构不良:好发于股骨和胫骨,典型表现为局限于一侧肢体的放射性异常浓聚区,单发或多发,可见骨折、畸形。

4、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用于急性骨髓炎的诊断:

①骨显像较X线早1~2轴发现病变部位,最常见的征象是在病变部位出现局限性放射性异常浓聚。

②急性骨髓炎和蜂窝织炎的鉴别:前者三相骨显像病变部位均表现为异常放射性浓聚;后者三相显像在血流相、血池相表现为弥漫性放射性增强,延迟相放射性浓聚不明显。

5、骨坏死的诊断:

(1)股骨头缺血性(无菌性)坏死:

①骨显像较X线早数月发现病变,可预测股骨头存活情况。

②坏死早期表现为病灶部位显像剂摄取减少;中后期表现为坏死区放射性缺损,周边放射性浓聚,呈典型“炸圈样”病变。

(2)儿童股骨头骨软骨病:

①骨显像较X线早几个月发现,多为单侧病变。

②骨显像的特征性表现为股骨头骨骺部位显像剂摄取减少,髋臼部位呈现显像剂摄取增高。6、骨创伤的诊断:(1)骨折:

①主要用于细小骨折和部位表较隐蔽的骨折。②骨显像可见在骨折部位有异常浓聚。

③新旧骨折的判断:骨折线部位放射性浓聚为新近发生的骨折,如局部无放射性升高为陈旧骨折。(2)应力性骨折:

①骨显像比X线早数周发现病变,通常发生于胫骨干和腓骨干。

②特征表现为骨折部位出现长梭形的放射性明显增加区,其长轴与骨骼长轴平行。7、骨移植的检测:

①移植骨本身放射性不低于周围正常骨组织及对侧相应正常骨组织,骨床连接处放射性增浓,提示血运通畅,存活良好。

②如移植骨本身放射性低于正常,则表明血运不良,存活的可能性低。移植失败较X线检查早3~6周。8、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①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对称性、弥漫性增浓,以颅骨、胸骨、关节明显,胸骨可呈“领带征”。②肋骨软骨连接处呈“串珠样”放射性浓聚。③肾显影不清晰或不显影。(2)Paget病:

①一般多发,非对称性。以骨盆最为常见,其次为腰胸椎等。

②病变部位摄取放射性明显增高,分布均匀,边界整齐,累及骨端,骨外形增宽或变弯。9、关节疾病的诊断:(1)类风湿关节炎:

①先于X线发现病变,可全身检查,非特异性。

②病变骨节放射性浓聚,主要在手、足、膝以及颈椎的关节等。(2)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HPO):

①四肢长骨,尤其是下肢长骨放射性摄取增高。

②长骨的放射性增高,以及长骨远端较近端更为显著。

③长骨放射性增高主要是骨皮质的摄取增高,且多呈对称性分布;呈典型的“双轨征”。④很少累及中轴骨。

第十四章:消化系统

一、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

显像剂:99mTc-EHIDA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的正常影像

1.血流灌注相:自静脉注射后即刻至30~45秒左右。心、肺、肾、大血管、肝脏依次显影,与99mTc红细胞所作

血流灌注相相仿。

2.肝实质相:注射后1~3分钟肝脏已清晰显影,并继续浓集放射性,15~20分钟左右达高峰。此期以肝细胞的摄

取占优势。以后肝影逐渐变淡。

3.肝胆排泄相:随着肝细胞将放射性药物分泌入胆道,注射后5分钟胆管内即可出现放射性。逐次显现左、右肝

管、总肝管和胆囊管、胆囊影像。胆囊一般在45分钟内已显像。胆系影像随肝影变淡而更清晰,有时可见“胆道树”结构。

4.肠道排泄相:放射性药物被排至肠道。一般不迟于45~60分钟。若使用胆囊收缩素评价胆囊收缩功能,以胆囊

收缩素0.2~0.3g/kg肌注,注射后15分钟排胆分数(GBEF)的正常值35%以上。美克氏憩室:99mTc-高锝酸盐,多于右下腹见局限性放射性异常浓集区。

二、临床应用

(一)诊断急性胆囊炎(大题只答第2条)

急性胆囊炎最特异的病理生理表现为炎症、水肿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胆囊管梗阻。1.静脉注射显像剂99mTc-EHIDA行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造影。

2.在急腹症情况下,具有正常的肝脏影像、肝胆管显影、肠道排泄相正常,而胆囊持续不显影,可证实急性胆囊

炎的临床诊断。

3.当检查中发现胆囊1小时内不显影时,可延迟显像至2~4小时或行吗啡介入治疗,可用Sincalid介入后,重复

肝胆显像避免假阳性结果。未显像诊断;显像排除。(二)诊断慢性胆囊炎

1.胆囊延迟至1~4小时显影是大部分慢性胆囊炎的明显特征。

2.肠道先于胆囊出现放射性是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一个非敏感的但却非常特异性的征象。3.给予胆囊收缩素以后,胆囊收缩不良,排胆分数小于35%。(三)诊断胆管先天性囊性扩张症

表现为胆总管扩张部分的放射性滞留,构成椭圆形或梭形浓聚影,可在肝影、胆囊影消退甚至进餐后仍残存。(四)诊断先天性胆管闭锁(大题只答第3条)

1.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有效地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并与新生儿肝炎相鉴别。2.静脉注射99mTc-EHIDA进行动态观察。3.一般至少要延迟显像观察至24小时。只要肠道内出现放射性,即可诊断为新生儿肝炎。肠道内持续未见放射性,

需给患儿口服苯巴比妥每天5mg/kg.,连续7~10天,然后再次作肝胆动态显像,如24小时后肠道内仍无放射性,则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一旦出现放射性,则诊断为新生儿肝炎。(五)诊断胆总管梗阻

梗阻近端的胆管胆囊显影迟缓并明显扩张,胆汁滞留;而梗阻远端的胆管和肠道无放射性。(六)诊断不完全性胆总管梗阻

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可以通过示踪剂自胆道至肠道转移延迟(大于60分钟)这一特征性的表现来诊断或至少提示不完全性胆总管梗阻。(七)肝胆道手术后的评价

无梗阻:肝脏积聚显影剂迅速,肠道内在60分钟内出现,不管胆管是否扩张。不完全梗阻:肝胆通过时间延长,并有胆管扩张。

完全梗阻:肝脏浓聚正常,胆管不显影,肠道内无放射性出现。胆汁漏:胆系外出现放射性浓聚区。(八)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

若5分钟时的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在延迟显像中表现为放射性浓集,等于或超过周围肝组织,诊断为显像阳性。三、血管瘤、肝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

血管瘤:肝胶体显像病变部位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大多数患者动脉相不提前显影;血池相呈现放射性过度填充。肝癌:肝胶体显像病变部位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动脉相提前显影;血池相呈现放射性填充。

肝囊肿:肝胶体显像病变部位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动脉相不提前显影;血池相仍为放射性缺损不填充。

第十五章:泌尿系统

一、肾动态显像:

显像剂:99mTc-DTPA

二、临床应用:

(一)判断肾实质功能肾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在血流灌注和功能动态影像上有不同的表现。轻度受损者可仅表现为肾功能定量指标的异常;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肾血流灌注及皮质摄取显像剂逐渐降低,影像可缩小,肾实质影消退延缓,甚至整个肾脏不显影,此时延迟显像有助于明确肾脏的功能状态,对于延迟显像仍不显影者,需与先天性肾缺失相鉴别。(二)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非梗阻性尿路扩张:肾盂、肾盏或输尿管显影明显扩大,并消退缓慢。给以利尿剂后放射性明显排出。2.肾外上尿路机械性梗阻:肾盂、肾盏或输尿管显影明显扩大。给以利尿剂后放射性不能有效排出。3.肾内梗阻:肾实质影像持续不退,放射性分不均匀,同时肾盏肾盂部位无放射性逐渐增高之势。(三)诊断肾血管高血压

1.影像学特点为:肾灌注量减少而延迟。早期肾实质影像小而放射性分布极少,显像和消退均延迟。

2.对于基础肾动态影像正常或不典型患者,巯基甲丙脯酸试验后显像表现为患侧肾显影延迟,肾实质影消退明显

减缓。

(四)移植肾的监测

1.移植肾正常影像:肾血流灌注影清楚,动态功能影像早期肾实质轮廓清晰、形态完整、放射性分布均匀,清除

相皮质影明显消退,膀胱放射性浓聚逐渐增强,输尿管通常不显影。2.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通常发生于移植术后24h内,

其主要病理特征:肾小管上皮胞质空泡变形,而移植肾血流动力学相对保持正常。

肾动态显像的典型表现:移植肾灌注影像清楚,肾实质摄取影明显减弱,软组织本底影增高,膀胱持续无放射性浓聚。3.排异反应:

急性排异:大多发生于术后5天至3个月期间,典型AR出现于5~7天内,病理改变主要累及肾血管,移植肾血流动力学显著降低。肾动态影像主要表现为灌注不清或不显影,肾实质明显减弱,轮廓模糊,清楚延缓。慢性排异:通常发生在移植手术3个月后,肾动态影像表现为肾灌注减低、实质减弱,显影时间延迟,肾脏缩小。

20分钟时B/K比值低水平延长线型长时间梗阻者(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伴大量肾盂积水)

第十六章血液和淋巴显像

一、骨髓活性水平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0级骨髓未显影,中央骨髓显影剂分布与周围软组织相似;骨髓功能严重受抑制;I级骨髓隐约显影,略高于周围软组织本底,轮廓不清晰;骨髓功能轻中度受抑制;II级骨髓清晰显影,轮廓基本清晰;骨髓活性正常;

III级骨髓清晰显影,摄取显影剂增多,轮廓清晰;骨髓造血活性高与正常;IV级骨髓显影十分清晰,与骨骼影像相似;骨髓造血活性明显增强。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五型

1、荒芜型:全身骨髓不显影,骨髓活度0级,仅见肝脾显影,表明全身骨髓造血功能广泛性严重受抑制,见于重度再障。

2、抑制型:全身骨髓活性低于正常,中央骨髓分布稀疏,容量减少,显影不良,骨髓抑制程度与病情轻重一致。3、灶I型:全身骨髓活性受不同程度受抑制,中央骨髓中出现界限明显的岛状显影灶,灶内放射分布明显高于周围骨髓组织,多见于骨盆,是AA的特征性表现,常见于慢性再障。

4、灶II型:在外周骨髓腔中出现节段性、灶性放射性异常浓聚区,常见于双侧胫骨干股骨干中段,呈对称性分布,状如镜像,界限清晰,也是AA的特征性表现,多见于年轻AA患者。5、正常型:少数再障患者骨髓影像基本正常,该类患者预后佳。

第十七章放射性核素治疗

一、131I治甲亢适应症禁忌症:

1、适应症:

(1)Graves甲亢患者;

(2)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或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及儿童Graves甲亢患者;

(3)Graves甲亢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4)Graves甲亢伴房颤患者;

(5)Graves甲亢合并桥本病,内科药物治疗疗效差,摄碘率增高的患者。2、禁忌症:

(1)妊娠和哺乳患者;(2)急性心肌梗死者;(3)严重肾功能障碍者。

二、疗效评价

1、治愈:随访半年以上,患者甲亢体征症状、体征全消失;血清TT3,TT4,FT3,FT4恢复正常;2、好转:甲亢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消失,血TT3,TT4,FT3,FT4明显下降,但未至正常;3、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或加重,血TT3,TT4,FT3,FT4无明显下降;

4、复发:131I治疗后患者已达痊愈标准后,再次出现甲亢症状、体征,血TT3,TT4,FT3,FT4水平再次上升;5、甲低:131I治疗后的患者出现甲低的症状、体征,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正常,TSH高于正常。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核医学科护理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核医学科护理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核医学科护理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7739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