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总结
语文课题组: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课题自评报告
本校承担的子课题“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201*年12月12日申请立项,历时18个月,在省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在学校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校申请的“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圆满完成。一、基本情况1、申请
我们认为,研究中学小说、戏剧文学教学,可以帮助我们从文体教学论和课程论的角度,加深对语文教育特别是文学教育独特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有利于师生进一步审视语文教育的功能观和质量观,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达到提高师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恰逢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推行,借此良机,我校语文组积极申报了“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子课题。
2、开题
本子课题201*年12月12日申请立项,同年2月18号获得立项批复,课题编号HBGZ-yw024。同年2月20日召开开题会议,分管副校长彭树德、教科室主任郭明波与会。会议由教科室主任郭明波主持,副校长彭树德讲话,课题组长习平老师在开题会议上宣读开题报告并宣讲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和研究的目标、内容、拟创新点,公布课题组任意人员分工。由高二备课组负责戏剧有效教学的研究工作,吴中平老师牵头;高一备课组负责小说有效教学研究工作,杨艳老师牵头。课题工作做到了细致有序,课题组成员达成了组长负责制的共识。
3、子课题成员
性年姓名别龄习平男494544403428282220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单位研究专长本科本科本科本科本科研究生研究生本科本科中高特级教师中高中高中高教师教师教师华科大附中华科大附中华科大附中华科大附中华科大附中华科大附中华科大附中华科大附中华科大附中阅读与写作写作教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陈秀芳女吴中平男贺德文男杨艳女中一备课组长中一备课组长中一中二中二教师教师教师陈海燕女明亮女朱方良男徐磊男4、领导重视,正确引导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进行新课题研究的迫切性,认为搞好课题研究,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深入实施课程改革,才能实现学校的自身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的实施,分管副校长彭树德参与开题和课题研究会议,教科室主任郭明波负责联系,上
传下达;学校提供经费和各种物质保障;成立以特级教师、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学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成员常抓不懈,全员参与的研究工作格局。由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各部门协同配合,课题研究进行得有声有色。
二、研究过程及各阶段工作概况
1.研讨根据“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的课题要求,课题组确立了高中语文必修4戏剧单元(第一单元)和必修3、必修5小说单元(均为第一单元)的研究对象。课题组内两个小组针对本组的研究目标,相互听课累计52节,课下交流讨论并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形成了小说教学和戏剧教学的研究计划和效益标准。
3、实验
小说有效教学研究以高一年级9个班和5名语文老师为实验对象,按照讨论形成的效益标准的要求,对必修模块三小说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和必修模块五小说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共计6篇课文进行小说有效教学实验。
①根据教材篇目,指导学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曹雪芹、鲁迅、海明威、施耐庵、契诃夫和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累计8课时。
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水浒传》《边城》《呐喊》和《老人与海》原著全文。组织观看《红楼梦》《水浒传》电视剧相关内容和《祝福》《老人与海》电影累计6课时。
③开展读书交流和作家作品研讨会累计6课时。
④学生分小组表演重点片段,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出场”,《祝福》中的“祭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山神庙手刃仇人”参与人数达到60%。⑤指导学生写小说评论,师生形成小说评论50篇。
⑥小说有效教学小组每个老师按照效益标准上一节公开课,课题组打磨示范课,最后以明亮老师《领悟硬汉精神,建构健康人格〈老人与海〉》为教学案例。戏剧有效教学以高二年级9个班和5名语文老师为实验对象,按照效益标准的要求,对必修模块四戏剧文学单元《窦娥冤》、《雷雨》和《哈姆雷特》三篇课文按照“导演讲评”的步骤开展戏剧文学教学实验。
①戏剧文学实验整体规划师生共同明确及动员计1课时。
②戏剧单元每课制定阅读情况反馈表、评析反馈表和排演反馈表,共计9张。9个班形成27册共计1560份资料。
③中国古代戏剧知识梳理与介绍2课时。组织学生观看《雷雨》和《哈姆莱特》话剧及相关资料4课时。共计6课时。
④学生报名和推荐相结合,选出导演;讨论选择适合自己演绎、串解的篇目和人选。学生小组讨论,共同研讨,确定本组最能把握的课文,并确定最适合解说课文的表演形式。同时通过深入阅读课文,深层次地把握人物形象,推选出本组的演员。教师咨询组长的意见,确定各组负责的课文和演绎的时间、顺序,制定计划表。课堂时间为1课时,其余大多为课下完成。
⑤学生参演三篇课文,学习个性化的语言和感受戏剧文学的魅力。班级实行分组竞争制,参演人数达到90%。班级推出两个以内的剧目,最后参与年级比赛。此过程形成照片300余张,视频刻录DVD四张,留下了重要的影音资料。
⑥戏剧有效教学小组每个老师按照效益标准上一节公开课,课题组打磨示范课,最后以徐磊老师《穿过语言迷雾,走进人物心灵〈雷雨〉》为教学案例。
4、后期研讨与总结
根据前期研讨制定的标准与实验阶段的实践成果,讨论细化修改效益标准和教学案例。讨论形成文字,累计3课时。课题组习平、吴中平、杨艳、明亮、徐磊参与执笔。三、主要成果1、“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工作第一阶段成果《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报告》(习平执笔)已获优秀成果一等奖。
2、湖北省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效益标准、教学行为标准(执笔:习平老师)
教学案例:穿过语言迷雾,走进人物心灵《雷雨》(执教: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徐磊老师)
3、湖北省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效益标准、教学行为标准(执笔:杨艳老师)
教学案例:领悟硬汉精神,建构健康人格《老人与海》(执教: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明亮老师)四、经验体会
1、科学规范,精心组织
学校将课题研究放在教学教研的重要地位,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正确引导,极大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力度。
2、健全机制,保障支持
课题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按研究对象分为了戏剧有效教学研究和小说有效教学研究两个小组。分别由吴中平老师和杨艳老师担任组长。组长认真负责,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这是课题完成的基本保障。另外,学校从资金、办公用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的保障,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3、管理规范,落实责任
从学校领导小组到课题组,管理细化,规范合理。课题有计划,有总结,使教师课题研究既有针对性又有可行性。每次课题研究做到“四定”:定组、定人、定时、定内容,力求做到课题研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研究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定期交流,阶段总结由于课题组成员都承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相互之间交流课题研究的心得和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确定每周三最后一节课为交流时间,这样的定期交流对于后期成果的完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课题的开题、前期、中期、后期和结题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进行详实的总结,并在组内交流,让大家资源共享,共同提到,共同进步。五、隐性收获
1、通过高中语文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课题组认识到,这个被常规语文教学忽视的边角料,原来是语文教学和语文素养的富矿。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一起体悟了小说、戏剧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2、问题即课题。在戏剧文学实验中,有些同学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和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作为老师,我们要擅于这些生成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转化为专题研究的问题,拓展课题研究的范围。
3、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科研为抓手,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
六、建议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加强子课题组和校际之间的联系。课题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和有效教学经验的共享。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戏剧、小说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组
201*年5月25日
扩展阅读:浅论小说教学的“主题教学”
浅论小说教学的“主题教学”
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主题便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意义的核心。对主题的理解是中学小说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呢?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探讨小说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为了避免对小说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要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注重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一、一元解读禁锢思想,突破禁锢激活思维。
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1]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这种倡导颠覆了一元解读方式对师生思想的禁锢。“我们面对一篇小说,往往或者根据作品里所涉及的历史时空,或者依据作家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或者就因为我们读者所在的现实环境与关心的问题,习惯于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找到作品里‘反映’‘批判’(或者‘揭露’‘歌颂’等)这些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踪迹,从而在社会历史的框架里寻求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2〕当然,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主题是必要的,因为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和时代的共同产物。但仅仅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不仅片面,而且容易把主题理解为可以从作品中游离出来成为公式化的观念,把丰富的饶有兴味的文学意义变成
索然无味或是似是而非的教条,出现“政治化”、“道德化”倾向。比如学习《范进中举》就是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等。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阐释不是唯一的文本理解。因为小说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小说的主题应有多种理解。教师要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多角度多侧面对小说进行阐释。二、条条大道通罗马,多元角度探讨主题。
一种角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局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出小说更丰富的意蕴来。除了常见的社会历史的角度外,还可以从以下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解读:1、注意小说文本的文化视角
广义上说,文化视角也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但从文化视角来解读小说的主题又比一般的社会历史视角更深一层。任何一篇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体现出某种文化的模式和传统。
如学习《孔乙己》就可以从文化角度分析。那么《孔乙己》的文化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有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喝酒的习惯,器物、吃食、服饰,鲁镇的精神生活方式,孔乙己的长衫、语言之学问等等。尤其是孔乙己的“长衫”,成为我们印象深刻的事物之一。这“长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功用,成为孔乙己身份地位与种种可能性的标识。正是这件“长衫”,穿在孔乙己身上,成为被取笑被讽刺的
把柄。服饰与人物行动互为注脚,相得益彰,其滑稽可笑、可怜可悲竞相显现。就整个叙事的功能与意图分析,“长衫”在叙述者的夸饰之下,有了超越人物的文化力量,成为具有独立象征功能的颠覆性因素。
2、注意小说文本的形式视角
文学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形式去追寻小说的主题,便能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教学选自《西游记》的《美猴王》时组织学生讨论:《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那么作者想表现怎样的主题呢?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3、注意小说文本的心理视角
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如教学《空城计》,完全可以从心理视角切人分析它的主题。“空城计”就是纯粹的一场心理战退敌。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诸葛亮充分利用了司马懿的心理弱势,把司马懿这个老谋心算、心机深沉的老对手戏耍得让人拍掌叫绝。也只有从
双方指挥家的心理分析入手,这“空城计”才有成功之可能。4、注意小说文本的人类学视角
即将作品看作是人类整体经验的一部分,注重对作品中原始主义倾向和神话原型的分析。例如《范进中举》中,看到了范进这样悲剧的艺术形象,那是在中国的清朝,康乾盛世,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阶级网络人才的一种手段,就在中国封建集权统治如日中天的时候,像范进那样醉心于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只能说这种人的可悲是这个社会早就的。
当然,除了上述视角外,还可以从民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教师要根据每篇小说的特点及解读小说的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解读小说的主题。三、莫把误读当初多元,把握好多元之“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愿意,在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交互作用下实现个性化感受对小说主题的丰富,正如钱梦龙所说的:“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魅力之处。”[3]教师一方面应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另一方面应通过对话、比照、反馈等环节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解读主题。为了避免对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要把握好下面两个度:1、整体把握小说主题,切忌断章取义。
整体把握对任何一种艺术欣赏来说都是重要的,而对于小说欣赏更为重要。因为小说的容量大,更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为避免
“瞎子摸象”的结果,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整体而非局部着眼,通过全面深入的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陈己见,互相辩论,互相补充,最终综合成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结论。
如在《孔乙己》教学中,围绕小说的主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学生提出:这篇小说表现出对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深深同情,科举仕途的失败和不能融入社会,让孔乙己彻头彻尾的成了一个被社会抛弃的闲人,都快赶上阿Q了。对此人物形象,鲁迅在情感上是给予同情的,即所谓“哀其不幸”;有学生提出:孔乙己在笑声里出场,在笑声里走向死亡,这贯穿全篇的笑声是小说的“外衣”,深层存在是笑声遮蔽下的单调,无聊,麻木,冷漠。充满“笑声”的“鲁镇的酒店”,其实是一片人性的荒原。对此,鲁迅在思想上是给予深刻批判的,即所谓“怒其不争”;还有同学指出:孔乙己是在科举仕途幻灭后被动地选择了苟活,恰如鲁迅指出的:“苟活就是活不下去的初步,所以到后来,他就活不下去了。”在孔乙己身上所缺乏悲剧的反抗精神,正是鲁迅发出的荒原生存觉醒的“呐喊”强音。尽管孔乙己的生存是悲剧性的,但他也不应放弃生存的权力和尊严。通过讨论,学生的认识渐渐趋向统一,较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同时又能从多角度多元化的理解了主题,实乃一举多得。2、分析立足于文本,切忌一味想当然。
要从文本的实际出发,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进行解读,而不是抛开文本。我在日常教学中,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进行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习小说单元的时候,我特意给学生们
提供了本是高中教材选文的世界短篇小说名篇《项链》的复印资料给学生们阅读,因它极具代表性,非常适合小说多元主题教学的学习探究。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我们上了一些活动课,来讨论《项链》的主题的多元理解,下面是一些学生的观点:
学生A:《项链》的主题在于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学生B:它的主题在于歌颂了路裁夫人的真诚,批判佛莱思节夫人的虚伪。
学生c:路瓦裁夫人的十年艰辛,是由偶然事件造成的,体现了人生命运的无常。
学生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都紧紧的扣住文本,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可贵的是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能引用文本来印证,这是难能可贵的。作为课后阅读讨论课,我认为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学生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以其个性鲜明的思维为基础,解读结果往往是多样的,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当然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无限扩大或衍生作品的意义。因为审美主体不是万能的,要受作者、作品的制约。对作品内在含义的解读,不能离开具体语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倪文尖,朱羽《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J]语文学习,201*(3):14.
[3]白素云《小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像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6.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5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5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5小说戏剧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81356.html
- 上一篇:课题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