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西湖乡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人大)

时间:2019-05-29 09:39:46 网站:公文素材库

西湖乡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人大)

立足城郊盯市场调整结构促发展

--西湖乡近年城郊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西湖乡地处城郊,占地面积4120平方公里,耕地7.9万亩,辖7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48个村民小组,共有常住农户3550户,13235人。近年来,我乡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土地条件,大力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蔬菜产业发展已初具雏形,成为城郊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为建设县城镇居民菜篮子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年,全乡蔬菜种植面积201*1亩,占到全乡总播种面积的23.3%,其中:大田正茬蔬菜15400,占蔬菜种植面积的76.9%,复种3937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9.7%;日光温室392座、面积380亩,塑料大棚350个、面积304亩,设施栽培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4%。全乡蔬菜种植基本形成了以中沟为中心,城北、北沟为两翼的蔬菜基地生产格局。

一、蔬菜生产现状及特点

很长一段时间来,西湖乡蔬菜生产只限于农户分散种植,设施简陋、品种单一,产量较低,基本上处于自产自食的状态,地产蔬菜“淡季淡、旺季滥”的现象尤为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加之外地菜的冲击,市场菜价起伏大,致使蔬菜生产一度发展缓慢,播种面积呈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一特四化”和“三品两化”农业发展道路的推进,县委、政府将我乡列为“菜篮子”工程的主战场,我乡根据实际,也将蔬菜种植列为全乡的重点产业,积极引导城郊农户发展蔬菜种植,使得种植面积有所回升,种植规模逐渐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1、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设施栽培迅速发展。为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我乡在县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技术人员与菜农进行现场指导,使部分菜农成为蔬菜种植的“土专家”,并带动了周边村组和农户种菜的积极性。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现有塑料大棚350个、温室392座,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全乡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30余种,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滥”,同时,人参果等一些特色品种也试种成功,一些精细菜、时差菜的面积和品种也逐步增加,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日益丰富。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至目前,全乡种植各类蔬菜201*1亩,蔬菜经济总收入8089万元,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占全乡农户数的70%。其中:温室380亩,主要种植品种是韭菜、黄瓜、西红柿、西葫芦和油菜,年生产蔬菜1520吨,亩均收入可达13500元;大棚蔬菜304亩,主要种植品种是油菜、香菜、水萝卜、茼蒿、豇豆、茄子、辣子和西红柿,年生产蔬菜1500吨,亩均收入可达7000元;大田正茬蔬菜15400亩,年生产蔬菜30000吨,亩均收入可达3500元;复种蔬菜3937亩,主要种植品种是白菜、萝卜、甘蓝、油菜和大葱,年生产蔬菜15748吨,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蔬菜产品除部分洋葱外销外,其余产品全部供应瓜州城乡市场。每年仅蔬菜收入一项,就占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可为农户增加收入2500-4000元左右。201*年,在全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已落实塑料大棚面积1160亩,百亩连片示范点5个,其中:中沟村2个、北沟村2个、城北村1个;日光温室示范点已初步确定,部分温室已落实到户,待天气回暖后即可动工建设。二、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乡蔬菜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生产经营、市场流通和资金投入等环节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县城菜品少、菜价高的问题也没有起到明显的改变作用。

1、蔬菜生产、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虽然品种多,但多而杂,大众菜、低档菜面积大,而名优特新、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蔬菜市场的延伸增值能力低,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较低。

2、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弱,调剂种植品种时,想调不敢调,要调不会调,而且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同时,蔬菜市场零售价格远远高于菜农销售价格,大部分利润被中间环节(批发商)所占有,造成菜价虚高;此外,大部分菜农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不愿直接去销售菜,一部分菜农直接去市场销售又因市场管理、容量等方面的原因而困难重重,望而怯步。致使蔬菜产业一直在小规模、小生产、小市场中徘徊,还没有形成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的局面。

3、蔬菜规划布局、产业指导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现有土地插花严重,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生产的障碍因素多,难以形成规模;县、乡资金投入不足,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同时,种植反季节蔬菜虽然收入高,但一次性投入资金过大,回收成本周期长,部分农户只能打退堂鼓;加之去年棉花价格突然猛涨,客观上也对农民种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4、因种植蔬菜投入劳力较大,农户子女就学毕业后,多外出务工或经商,不愿在家务农,加之我乡地处城郊,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落户瓜州的较多,在企业打零工的青壮劳动力日益增多,在家种地的农民多半是老弱病残人员,蔬菜种植缺乏劳动力,也成为制约发展蔬菜产业的因素之一。

5、缺乏蔬菜设施栽培的专业示范小区,现有的大田蔬菜中,多是菜棉套种或者菜粮套种,种植形不成规模,也不能满足市场对常规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的梯度需求;同时,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的作用缺失,仅有的一家蔬菜合作社,由于建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发挥出菜农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作用,使产购销三者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乡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的思路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扶持蔬菜产业发展,从科技推广、基地布局、政策扶持和产业化经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我乡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蔬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缓解市场菜品少、菜价高的问题,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1、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设立蔬菜种植技术服务小组,配备35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加大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拱棚菜、日光温室面积,加快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计划,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采取组织菜农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进村和典型引导、能人带动的方式,加强菜农的科技培训组织,并近年来在蔬菜种植中规模大、收入高、经验丰富的农户在各村巡回演讲,引导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增加收入。

2、增强捕捉市场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搞好蔬菜市场营销,彻底突破小农思想的束缚,树立蔬菜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二是健全中介服务组织,搞好产销信息服务,组建和规范蔬菜产业合作社,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协调关系、规范行为,逐渐实现产购销良性有机结合的蔬菜生产态势。

3、合理规划布局,推进产业化生产。大力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发展名优新蔬菜品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顺应消费者对蔬菜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化的消费需求,按照“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组一业”的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实行早、中、晚蔬菜搭配,淡、反季与适期蔬菜搭配的种植规划,实现连片种植,提高种植效益,建立起以“中沟为中心,城北和北沟为两翼,四工为依托”的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生产基地。

4、201*年,我乡计划投入资金140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对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高投入的设施栽培项目采取县上补一点、乡上拿一点,村组和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促进设施蔬菜发展,以缓解早春、深秋、冬季蔬菜价格过高的局面,确保蔬菜种植面积在201*0亩以上,计划新建日光温室100亩,塑料大棚1000亩、百亩以上连片示范小区5个。

扩展阅读:宁国市菜篮子建设情况汇报策

宁国市城郊蔬菜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网站管理员发表时间:201*-11-515:05:07点击次数:82一、产业现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自然人口的膨胀、流动人口的扩展,我市蔬菜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近几年因城区快速拓展导致城郊专业菜地面积急剧减少,农业向二、三产转移速度加快使得蔬菜产业从业人员也相应减少,更造成了商品蔬菜的严重短缺,价格波动较大。

1、生产及供应情况。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老菜地的征用及污染,全市201*年城郊专业菜地面积约2500亩,比1995年前减少了201*亩,比201*年减少了1000亩,面积急剧下降(详见附表)。因此市场供应缺口较大,据统计,我市目前城区常住人口约10.4万人,年均消费蔬菜1.8万吨(按每人年消费160kg计,流动人口未计),而城郊菜地每年正常年份能提供的蔬菜仅有0.75万吨(约占总消费量的40%,灾害年景只有30%),尚缺1万余吨;按日计算,市区日均消耗商品菜4.5万kg,但城郊专业菜地只能供应1.52.0万kg,远郊菜地和二线菜地每日约能补充0.2万kg,其余缺口每天必须到杭州、常州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进口”,每天外流资金2万元以上,年外流资金600万元以上!城郊蔬菜生产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更多地投资进行保护设施栽培,所以一旦遇到不利的气候条件就会立刻在市场上显露出蔬菜供应偏紧的状况,尤其是优质鲜菜更是短缺,造成市场菜价波幅较大,严重影响和谐的市场供应和生产的可持续性。

2、生产结构情况。我市城郊蔬菜种植主要有根菜类(萝卜、胡萝卜)、瓜类(黄瓜、西瓜、瓠瓜、苦瓜、丝瓜、南瓜、冬瓜、)、茄果类(西红柿、茄子、辣椒)、叶菜类(大白菜、小白菜、青菜、白花菜、莴笋)、豆类(毛豆、豇豆、四季豆、扁豆)、薯芋类(马铃薯、山芋)、葱蒜类(韭菜、大葱、生姜、大蒜)、水生蔬菜(莲藕、茭白)、食用菌类(香菇、木耳、草菇)9大类等30余个品种。种菜面积较为零散,连片100亩以上的基地或种植大户为数不多,严重制约了生产基地化、集约化、市场化进程。而且大部分以露地常规栽培为主(约201*亩,占80%),由于受自然因素影响,加上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在“春淡”(34月)和“秋淡”(910月)季节,蔬菜上市的种类及品种比较单调,不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蔬菜多样性的需求。栽培模式上以复套种为主,近年来,菜农注重引进优良的大路菜品种,目前,一般常规季节性菜地单位生产面积年产1.5吨,专业保护菜地年亩产约3.0吨。蔬菜结构应进一步加快调优,提高产业效益,满足城市化需求。

3、质量安全情况。一方面城郊老菜区土地比较肥沃,基础设施比较健全,沟渠路比较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而且有一批种菜能手,技术水平较高;有市场意识,市场应变能力强。另一方面耕作年限时间长,病虫害和污染较严重,施药量过频过大,直接影响了蔬菜产品的质量。根据我市近三年来的质量安全抽检情况看,总体情况良好,但也有极个别农户盲目施药,造成超标,存在安全隐患。

4、资金扶持情况。1995至1997年度,全市共发放大棚蔬菜周转金240多万元(其中城郊专业菜地约180万元,占75%),用于鼓励发展大棚设施蔬菜,全市先后建成了河沥、港口、汪溪、胡乐等设施蔬菜基地,面积达3000亩,其中城郊设施菜地达1200亩。201*年,中共宁国市委出台了18号文件《关于加大对农村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政策》中规定:新发展中药材和其他高效经济作物50亩以上、当年亩均受益达1500元以上的,每亩补贴80元,全年共兑现奖励资金120余万元。少数乡镇也积极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大棚蔬菜的发展,如竹峰乡对每发展一亩大棚以奖代补300元。一定量的资金扶持对投入较大的设施蔬菜的发展推动不是很明显,急待调整菜篮子相关扶持政策。

二、发展意见

l、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创造发展环境。以创建和谐社会、确保城乡菜篮子稳定供给和安全消费、促农增收为目标,将菜篮子列入城市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予以优先侧重扶持,出台菜篮子发展议事协调机制、资金征缴和专项资金扶持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和考核奖惩等制度。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调整。①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根据我市目前供需状况及宁国城市规划需要(“十一五”末,城市人口达20万,建成长三角地区全面小康型、生态园林式的中等工业城市),必须要发展专业保护菜地面积10000亩,同时以露地常规蔬菜和山区夏季反季节蔬菜为补充,才能基本上满足日常需求。考虑到我们的实际运作能力,可每年新建800-1000亩,用10年左右时间进行建设。②合理布局基地。我市人多面广,地域宽阔,要满足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消费意向,当前可先行构筑起分布均衡、特色鲜明、运输便利、由近及远的蔬菜基地。加强二三线基地和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一要大力增加保护设施。重点是增强抗干旱、抗暴雨、抗高温和抗低温的设施和生产优质叶用蔬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设施,提高“春淡”、“秋淡”生产的能力。扩大保护地设施面积时,注意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没施的合理选择,使其具有较好透光保温或遮光降温性能,以满足反季节蔬菜正常生长的需要。以实现全天候生产与供应为目的,稳步提高“春淡’’和“秋淡”的蔬菜供应水平,大幅度增加蔬菜生产者的收入。并借助保护地栽培设施,增加精细种类及品种生产能力,整体提高蔬菜质量。③加快调整结构。注重各个基地的特色导向,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和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单品种、外向型蔬菜基地建设等,如河沥主攻发展茎叶等速生蔬菜,南山、竹峰优先发展果实类等秋延蔬菜,港口则重点发展马铃薯等地下蔬菜,同时把食用菌和芽苗菜等安全营养蔬菜作为郊区新兴蔬菜产业加以培植。3、推进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保护安全消费。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指导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安全使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继续执行我市《宁国市无公害蔬菜产销管理办法》、《宁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新的标准和规定。继续组织和鼓励“三品”认证,推进蔬菜产品包装分级销售和市场准入制建设,提高蔬菜消费安全水平和商品质量档次,实现优质优价。4、加快科技推广,搞好全程服务。①加强引种示范与推广。从国内外引进一批以叶菜为主的优质蔬菜种类及品种,并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应加大对抗热耐寒晚抽薹小白菜、抗热绿叶类蔬菜(菠菜、莴笋、生菜、芫荽)、野生菜以及瓜类、豆类、抗热萝卜、微型蔬菜等种类和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品种个数应达到几十个以上。大力引进、推广蔬菜优良新品种时要注意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秋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等大路菜的种植面积,增加适销对路的种类和品种,特别是增加名特优稀蔬菜的种植面积,如微型番茄、荷兰彩椒、日本南瓜、水果黄瓜等,使新品种不断地上市。②要注重产后服务。兴办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城郊菜区人口密集,靠城近,信息灵,提倡一部分人从种菜行列中脱离出来专职从事卖菜等营销活动,组成一支销售大军,推动蔬菜生产发展。③要搞好技术培训。对生产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以本地能人为主体,紧密结合本村生产实际开展培训或研讨,也可以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或老农传授经验,广泛应用电视录像,现场交流等方式,使广大菜农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以此提高菜农整体素质。技术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创新,富有市场竞争力,要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

关于创建千亩商品蔬菜基地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伴随着宁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蔬菜的需求也直线上升。竹峰处城郊,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成为发展蔬菜种植基地的首选。目前办事处成规模的蔬菜种植点有竹峰村代家塔十七户,约六十亩,其中今年新增八九户。说明群众对街道党工委提出的实施“千亩蔬菜、万亩毛竹”工程做出了积极的响应。通过调研走访,发现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增大,据统计,种植大棚蔬菜效益,正常年间,投入人工大棚每亩约五千,收入一万五,种植露天蔬菜,每亩收入八千,平均计算,种植蔬菜,每亩约有一万元的收入,如果建成了千亩商品蔬菜基地,那么就可以直接拉动一千万元经济,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又好又快地发展竹峰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1)宣传力度不够。仅有竹峰街道和村开过几次会议,农机站到农村宣传力度是不够的。绝大多数对种植蔬菜成效、技术甚少,只有一小部分群众有积极性,绝大多数的农民对种植蔬菜瞻前顾后,另外绝大多数农民对我街道出台的种植蔬菜优惠政策尚不清楚。

(2)街道党委政府在工程中重点不明确。一千亩商品蔬菜基地,没有明确规划种植范围,没有明确的蔬菜种植点。仅大棚蔬菜有一种植基地,露天蔬菜尚无成规模基地。目前,可形成规模以上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仅两百亩左右。

(3)技术储备力量薄弱。目前种植蔬菜技术含金量高,我们技术备不足,仅仅只有农机站人员和种植大户莅临现在指导。大面积辅导、指导技术人员缺乏。

(4)资金不足。对农村来讲,按一亩大棚五千成本投入,400亩约需200万。对于这笔资金的筹集,群众能够集资一部分,相当一部分需要贷款获取。

(5)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成规模商品蔬菜种植,需要相应齐全的水电配套设施,基础设施没有跟上,蔬菜种植难以继续发展。街道党委政府对基础设施规划没有做出整体设计。因此,为顺利推进千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以下建议:

(1)街道党工委加强信心,加大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2)实施千亩商品蔬菜种植基地,作为挤进市菜篮子工程项目,争取资金、技术支持。

(3)做好规划,明确大棚蔬菜基地和露天蔬菜基地,配专门办事人员。

(4)政府出面,加快发展、牵引资金、技术支持,加速推进千亩商品蔬菜工程的实施。

201*年11月8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西湖乡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人大)》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西湖乡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人大):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西湖乡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人大)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8507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