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医院争创“二乙”工作纪实

时间:2019-05-29 10:25:3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医院争创“二乙”工作纪实

润物细无声

汾西县人民医院争创“二乙”工作纪实

汾西县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现有人口14万,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就在这块黄土地上不懈地努力着,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着新的篇章。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翻阅汾西进步的发展史,人民医院作为保障全县人民健康事业的主力军,在汾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伴随新世纪脚步,又书写了新的历史,惠存了珍贵的一页。

汾西县人民医院是汾西县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急救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目前共有干部职工157人,其中卫技人员118人,占总人数的75.2%,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40人,共设科室33个,其中行政职能科室15个,临床科室10个(包括二级科室10个),医技科室8个,开放床位121张,医院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68.79平方米,固定资产1100万元。

汾西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6年,作为全县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它曾经为汾西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新千年之初,它却落后了:外欠达120万元。内部环境、医疗设施、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处于内交外困、内忧外患的境地,它留给人们的是

太多的失望与无奈。

201*年6月,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首先下大力气对医院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把脉、对症下药。经过艰苦努力,半年时间出台了23个文件,初步构筑起了医院管理的框架,院领导带头,全院职工自发筹资89万元对医院进行维修改造,购置了必需的手术设备和医疗器械,购置了救护车辆,解决了沉积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平息了三起医疗纠纷。同时将技术骨干重新招回,靠大环境靠新政策拴心留人。随后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对医务工作者进行轮流培训,使人员素质大大提高。在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下,医院终于恢复了生机,走出了迷茫,开始扬帆起航。

保障医院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执业,为此院领导班子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急救中心”分离了“康复中心”,去除了“性病科”“肛肠痔瘘科”终止了股份制经营形式,收回了二、三门诊,分离了家属区,减少了院内感染,终止了全部无资质人员的执业活动,规范了临床用血,提高了成分输血率。加强了重点科室的建设,完善了污水、垃圾处理系统;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成功的应对了“非典”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认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成功应对突发事件;要求全员依法执业,持证上岗。先后出台了《对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的科室及个人的处罚办法》、《关于对无资质医护人员执业岗位待遇变更的通知》、

关于实行“首诊负责制”及“检查陪护制”等有关方面的文件,终止了医技科股份合作制经营。

不依规矩,难成方圆,严格的管理制度,使人民医院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从201*年至今。人民医院连续制定了131个红头文件,制定了23类480多条管理制度。其中的《职工奖惩办法》共4章95条,涵盖了依法执业、行政管理、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后勤保障、服务质量等内容。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力地规范了职工的行为,使全院职工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章可寻。为了确保各项制度的实施,院领导班子首先向自己挑战,实行服务承诺制,在院内开展了有奖投诉活动,院长手机向全社会公开,24小时随时接受投诉,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医疗工作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是否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质,是医院能否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解放思想,树立竞争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上等达标成了全院共同的奋斗目标。几年来,送到省市学习培训的人数达115人次,岗前教育培训达100%;对全部专业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合格率达98%。同时以抓急诊救治为重点,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几年来用于培训的费用总投资158872元。使全院人员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医疗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同期声:医护人员

(通过不断学习,使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开展了大面积心肌梗塞的治疗、胆囊切除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子宫切除等手术,技术项目完成率达95%以上。)

几年来,医务人员共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篇,医务科、护理科参加了省市病历书写培训,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各科室除坚持每周二下午业务学习外,还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学习,与省人民医院、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九三学社”临汾市委签定了对口帮扶合同,并先后聘请专家授课16次,带教手术58台次。同时在医务人员中开展病历质量评比、护理技术操作竞赛,通过多种方式,全面促进医疗诊治水平的提高。

在狠抓人员素质的同时,添置了新的诊疗设备;购置了CT、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洗片机、发电机、多功能监护仪、母婴监护仪、微机化办公印刷系统,救护车辆。

加强了重点部门和重点科室建设:完善了急诊科和120急救系统,制定了应急预案和配套制度,加强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确保整个系统畅通运转。

打造高素质护理队伍,完善组织机构,实行持证上岗,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护理工作稳步提高;加强手术室、重病监护病房及急诊科建设;新建了感

染性疾病科和ICU、CCU病房,强化了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预防保健科的职能:

患者是医院的上帝,为此全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并将其作为医院工作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在全院形成“临床围着病人转,后勤围着临床转,领导围着职工转,全院围着病人干”,的良好氛围。

在每个病床头设立医患联系卡及患者监督牌,开展一站式服务,将挂号、取药、划价、收费、医保、诊断盖章、办理出入院等多项分散工作全部集中到门诊大厅,缩短了就医流程。增强了医患感情,方便了病人。

在服务患者的同时,医院积极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启动了医疗卫生下乡“万里行”活动,对乡镇卫生院及乡村卫生所实施技术援助,培训了30余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及乡村医生。走遍了全县的96个村庄,诊治人数达2317人,赠送药品器械价值6300元,真正把医疗送给了百姓。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患者,医院集中招标采购药品,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价格,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全年共使用招标品种51类,占招标种类的80%,全年药品销售量占业务收入的44.66%。

在将爱送给患者的同时,医院也把爱送给了职工送给了医务工作者。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了职工养老保险金,增补了职工应得未得部分工资。切实维护了职工利益;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又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加强了医院食堂建设,为职工增加了免费夜班餐。

积极开展文艺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办好医院内部刊物《汾医之声》小报。打开了一扇医院与社会交流的窗户。

如今的汾西县人民医院,经受了风雨的洗礼,经受了霜雪的考验,终于由昔日债台高筑、门庭冷落变为现在患者如潮、门庭若市,创造了门诊病人、住院病人、手术数成倍增长的好成绩,业务收入由201*年的176万元猛增为690余万元,翻了近两翻,固定资产由201*年的320万元增为1100万元,增加两倍以上。

从201*年至今三年时间里,人民医院三年购置不断,三年基建不停,三年思路常新,三年面貌常变,一跃成为临汾市山区县一流的医院,汾西县机关内部管理现场会在医院召开,各种奖励纷至沓来。在荣誉面前,在掌声面前,新生的人民医院没有骄傲、没有自满,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向着新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迎接新的更加绚丽的朝阳。

扩展阅读:从《庄周戏妻》的舞台语汇看话剧的创新

从《庄周戏妻》的舞台语汇看话剧的创新【原文出处】文艺报【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90710【原刊页号】③

【分类号】J5

【分类名】戏剧、戏曲研究【复印期号】199908【作者】张之薇

说起近十几年中国的探索戏剧,总不免给人一种模仿西方的感觉。无论是对阿尔托残酷戏剧的借鉴,还是对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的汲取,或者是通过种种怪诞形式创造舞台语汇的大胆,都明显流露着对“舶来品”亦步亦趋的印记。能否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探索戏剧呢?上海戏剧学院曹路生编剧、陈明正导演的《庄周戏妻》(又名《大劈棺》)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庄周戏妻”在我国本是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这个故事讽刺妇人侈谈节烈,心口不一,在赞美庄子参破人情之时,却也流露着封建观念。而《庄周戏妻》的作者却能够另辟蹊径,用最古典的舞台表现手段演绎出一曲最现代的人性悲歌。

《庄周戏妻》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一部保留剧目。1994年首演于日本东京’94泰尼爱丽丝戏剧节,1997年赴英国六所大学戏剧系科作巡回交流,并曾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1999年6月在北京进行了演出。

该剧作为一出“探索话剧”,在新鲜的艺术追求和传统的叙事语言的契合方面找到了极佳的融汇点,使中国古典的戏曲文化通过最新潮的形式变幻而闪射出绚丽的光芒。

《庄周戏妻》这出话剧的耳目一新在于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借鉴是整体意义上的,而非只是摄取其表面形式。

剧启时,一席氍毹,几重帘幕,首先推出了一个极普通的虚拟舞台空间。然而,随着一声清锣,匍匐在地的四名演员渐次朗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肃穆庄严的道家哲言渐渐高亢,飘荡于舞台,缓缓站起的演员化成无数只蝴蝶飞进了庄子的梦中,翩翩流动的手指在幻境中呈现出美丽的意象,庄周梦蝶的神韵令人一览无遗,“离形得似”的戏曲意象观在斑斓的舞台上被导演生发得绝妙非凡,也为本剧中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和人的作用的延展提供了诗一样的氛围。

庄子苦修十年,梦蝶后瞬间悟道,遂决定回家看望独居的妻子,童儿兴高采烈与先生返家,二人走了一个“圆场”便回来了。纯戏曲手法在这里极大地调动了舞台空间的自由度,超然的戏曲时空观赋予了舞台强烈的主观色彩,使观众的思维不再迟缓,而是随着演员的诠释更趋活跃。十年不见丈夫的田氏,见到庄子后悲喜交加,本期共度夫妻之乐,不料庄子依旧秉烛夜读,令田氏大为失望。一日,庄子看到一妇人为尽早改嫁在扇坟,又在蛇神节上看到其妻与楚公子尽情欢娱,遂起戏妻之念。于是庄子伪装死去,楚公子和田氏为庄子守灵,在庄子化身楚公子的引诱之下,田氏内心的藩篱一步步坍塌,终于体味到“至情”的境界,接着是结合,劈棺,自弑;这些无疑都是她对人之真性情的捍卫。而庄子也似乎有所悔悟,点化妻子成蝶,蝴蝶又在似梦似幻、似真似虚中翩翩飞去。全剧自梦蝶始,循着书房、卧室、蛇神节、灵堂、卧室的轨迹,又复归梦蝶,舞台空间随着人的戏剧动作的流转不留痕迹地流着,最终达到了中国戏曲的圆融之美,而点化出与传统伦理截然不同的全新内涵。

众所周知,门帘台帐,一桌二椅,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沉淀,早已在中国戏曲中成为一个中性化也是定型化的舞台装置。帘帐的静和桌椅的动不断规定着角色需要的不同空间。《庄周戏妻》中门帘台帐、一桌二椅的运用固然借鉴了戏曲的传统形态,而更主要的是,通过别出心裁的构思,为这一传统形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进行了绝妙的创新,使之成为诠释剧情、烘染情绪、隐喻主旨的生动载体。这一点,恐怕是《庄周戏妻》最值得称道的。

在剧中,重重帘幕垂挂下来围绕着本该是红色而却是灰色的氍毹,阴冷而肃穆,就象一口巨大的棺材包裹着观众。尔后,空的舞台随着演员的“以身布景”,帘幕时而成为家的四壁,时而成为灵堂的挽幛,时而又成为依依惜别的丛柳,中性的帘幕不断变幻着空间的含义,却摆脱不掉无处不在的压抑。这正是导演所要表现的双重寓意,人在各种环境中生活,而各种环境同时又如同一口巨大的棺材,窒息着人欲,摧毁着天性。当人的真性情蛰伏的时候,它也许是静谧的。而当人的真性情一旦被激发时,它就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人挤压过来。剧中田氏劈棺一场,久久沉静的帘幕终于猛烈地晃动起来,传统的静态装置的动态化运用,强烈展示了田氏内心的动荡和情与理的撞击。帘帐此时已不仅仅是空间的符号了,它体现着田氏灵魂世界的外化、庄周的精神震颤,而成为田氏与周围的现实环境冲突的象征。一句话,它已经成了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寓意元素。

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常常以其动态的组合呈现出超乎本身的含义、从而体现出中国舞台无穷的创造美。而《庄周戏妻》汲取其精髓而不拘泥于照搬,开拓性地进行突破,以人来代替“桌椅”的中性作用。不仅灵活展现了写意舞台的特色,而且还用这些本来就富有生命的“道具”创造出更加生机盎然、富有情趣的戏剧语汇。

剧中表现环境的道具都由演员扮演,因而坟堆是人,牛是人,屏风也是人等等,人穿上戏装,戴上面具,与其它演员区别开,而使之中性化。这些人的多元表演使一桌二椅的功能不断拓进,不断提升。其中,屏风的运用应该是最成功的。在灵堂上,头戴睁一眼、闭一眼的面具的“屏风”隔在了田氏和楚公子之间,屏风看着两人彼此靠近、却依旧受着无形羁绊的心,仿佛遗憾似的;那只睁着的眼中露出忧郁的神情,仿佛人所受的压抑和束缚,连无生命的屏风都不忍目睹;而那只闭着的眼睛却分明显示着对“天理”的蔑视。拟人化的处理早已使“屏风”摆脱了静物的凝固,它渗透着导演的强烈意念,完全成了一个具有诠释意义的角色。后来,田氏在楚公子的引诱下终于冲破了内心的藩蓠,在自由和禁锢之间作出了抉择。抉择的过程是个煎熬,而变化的“屏风”也好象在为他们的结合遭受着煎熬。当两人终于走到一起时,“屏风”居然拍着手离去。这几笔何等精彩!“屏风”别具一格的运用是对“一桌二椅”的引申,更闪烁出传统戏曲中所不能表现的动态情趣,丰富内涵,无穷余味,使人体味到的戏剧意蕴和艺术美感是难以尽述的。

《庄周戏妻》的成功探索,最值得注意的经验是,它没有对于传统文化进行随意的反叛,也没有进行简单的模仿,更没有着眼于对东方艺术的汲取而抛弃了外国戏剧的借鉴。而是将西方戏剧的现代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表现主义精神有机融为一体,求异求奇,在人与物的无间结合中寻找新的视野,发现新的亮点,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

剧终时,随着清锣再次响起,无数蝴蝶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点化田氏成蝶的仙气也仿佛飘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这时,它带给我们的难道仅仅是人性的张扬吗?难道就不能为话剧的探索给我们一些思维的灵动吗?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医院争创“二乙”工作纪实》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医院争创“二乙”工作纪实: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医院争创“二乙”工作纪实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8890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