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201*年8月工作。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慢慢从陌生的工作环境中适应并熟悉起来,在这一年工作中,我持着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主要处理信息系统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减少对业务科室工作的影响,协助领导做好信息管理,及时将审批材料输入信息系统,熟悉并运用两项基金管理信息系统。
201*年7月在苏州市职工业余大学修完全部课课程,参加工作以来,我能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并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在工作中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在本单位会议中进行了多次交流。最主要的是去年10月派至南京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熟悉该系统的每一步操作和作用,学习完毕后,回单位进行了技术指导。同时工作上中能做到不懂就问,向老同志学习,在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由于工作时间尚短,没有多少成绩可言,但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勤恳踏实,爱岗敬业,工作态度端正,关心集体,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不迟到、早退,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上,能如期完成处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我单位现有计算机设备已达90多台套。对设备的日常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我们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法对计算机设备进行了维护、保养。保证整个处系统内的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设备都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对出现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及时解决,对一般设备更新和系统调整都能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尽量减少对业务科室工作的影响。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数据系统和计算机设备为业务科室提供技术保障、政策法规及数据信息,积极参与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对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改,并写出系统补充操作说明,使运用科室能够正确操作,及时上手。我能及时了解两项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熟悉其操作步骤,在运用中,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便在以后的统计中不出差错。
本人非常重视自身的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及行业资格学习考核,平时注重行业最新动态、新技术的应用成果,能理论结合实际,撰写了《计算机图形学》、《利用Grub+多操作系统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灵火性和利用率》等论文,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
在工作学到了不少,但还需不断学习新科技、新经济,为明天工作挑战奠定最基本的基础,也是创新工作的重点。
扩展阅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工作总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工作总结(第一学年度)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根据优秀学院校企合作的有关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系积极探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上来。
一年度以来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我专业已与商丘万众电脑经营部、郑州众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一、圆满完成了校企工作计划。
基于“校企双赢”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教材与教法的尝试改革,得到了师生与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工作总结(第二学年度)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工作总结(第三学年度)
第三年度,安排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了校外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过程。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项目开发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校企结合是确保我校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四、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我系于201*年9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
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校企结合是确保我校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并于07-08学年第一学期,安排了计算机通信0531、0532班,软件0531班,图形图像0531班,计算机0351班分别在上述基地进行了校外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过程。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项目开发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初步尝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四、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我系于201*年9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
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校企结合是确保我校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8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