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结
随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学院建设的基础单元,本专业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抓好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硬件条件建设和课程、教研教改、实践教学体系等软件建设,下面具体总结如下:一、硬件条件建设1、教学团队建设
本专业在双师型团队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基本情况:计算机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85%以上人具有硕士学位;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专职教师具有“双师型”证书的教师11人,每年聘请数名具有较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的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目前已经形成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2)通过学院人力资源部的人才引进,本专业新入职博士1名;培养在读博士2名;
(2)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实践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和把握IT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另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根据所承担课程的性质做好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师既是理论教学方面的专业教师,又是实践教学方面的兼职实验师。
专业教师积极利用假期去企业学习相关专业实践知识,现有专业教师中90%以上获校“双师型“师资证书。2、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随着本专业被确立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也加大了本专业实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力度。计算机软件综合实验室现有计算机200余台,供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环节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有40台套设备用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的教学,微机原理实验室现有40台套设备用于微机原理课的教学,另还有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课实验均能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近三年来的实验室建设:(1)重新扩充网络技术实验室;(2)更新软件技术实验室配备;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计算机系从201*年开始与上海尚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灵感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南京网博计算机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凡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IT企业就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这四家企业签定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书(协议书见附件,校企合作从201*年已开始),已在201*级、201*级计算机专业实施。201*-201*-2学期09级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实践课程、JAVA程序设计实践课程、10级计算机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均由合作的IT企业选派的工程师和我系老师共同实施的。
二、软件条件建设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方案论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教学文件的修订
本专业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3、课程建设
本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体系,调整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4、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评估等五个方面的系统化内容。5、教学情况与成果
计算机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多年来,计算机系教师积极工作,任劳任怨,勇于承担教学任务,近5年教研室年平均工作量为500多学时,同时,我系教师积极学习,其中有11人获校“双师型”证书。近五年来,我系教师共主持科研项目20多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其中校级重点2项。另发表了二类以上,或国家级以上文章20多篇,其中SCI一篇,EI四篇,
计算机系201*.8.20.
扩展阅读: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工作总结报告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工作总结报告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设有三个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方向)。该专业最早是原南通工学院自动化系于1993年创建的三年制专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1997年升格为四年制本科,同时专业名称变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原南通师范学院于1999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南通大学于201*年开始和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合作办学,开设“3+1”学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方向)。
本专业于201*年被列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1*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被列为南通大学首批校级重点学科;201*年本专业被遴选为南通大学品牌专业建设点,201*年通过验收被确立为南通大学品牌专业;201*年被遴选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遴选为南通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持“面向社会需求,有利学生成才,理论实践并重,兼顾前沿进展”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龙头,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思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本专业不断革新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稳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取得较好的培养质量,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广泛好评。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教材1部,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1项,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南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项。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80多人次获奖30多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两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
现对照江苏省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对三年来专业的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1.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1.1建设目标与思路(1)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贴南通大学“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系统的专业知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建设,确立鲜明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
社会需求相符合、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专业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手段改革;强化实践
教学,强化工程训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专业建设,凝聚锻炼优良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打造优势明显的教学、科研团队,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专业建设,密切与地方行业的联系,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
技术、人才支持,为学生工程实训提供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
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属高校一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2)建设思路
在学校的支持和授权下,相对独立地、动态地修订和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具体思路包括:
主动适应江苏省以及南通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培养方案更为科学合理;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坚持工程特色,以高级应用型
技术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
资队伍;
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和条件。1.2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这就对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坚持“基础核心理论课程保持稳定,专业选修课程动态调整”的课程设置原则,在学生培养上“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自立项建设以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于201*年和201*年进行了两次较大幅度的修订。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方案过程中,学院组织教学骨干赴省内外知名、典型高校进行充分调研,走访接收本专业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调研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发动教师广泛进行讨论,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时和师资力量,按照“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指导思想,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总的培养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目前被广泛认可、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相比较08年年初省级特色专业申报时的培养方案,现行方案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行方案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第4年进入基地企业或是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训,直接参加一个或多个完整工程项目的研发。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工作就业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现行方案修订完成时,正值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版方案的培养模式与“卓越计划”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中必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又对这一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覆盖面广,涵盖软件、硬件和各个不同的行业应用领域,学生兴趣各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也各不相同。现行培养方案在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基础,兼顾学生考研深造、工作就业和完成学业的不同层次需求;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5个专业选修模块,涵盖了4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修,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
(3)夯实基础,重点突出
由于培养模式的改变,应用型、技能型课程的增加,现行培养方案对原有课程体系作了较大调整。进一步加强主干基础理论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四门考研专业课程学时有所增加。对于一些传统理论课程,如编译原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理论性强而应用性相对较弱的课程则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削减学时,列入选修课程。将更多的学时让给应用型、技能型课程。
(4)强化实践训练,增加工程实训环节
随着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推进,实验教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为现行方案中强化实践的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长期实验教学探索,逐步总结出三层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将核心课程的实验内容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成为独立的实验课程。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型课程,如接口技术、嵌入式软件设计、Java模块和.Net模块的程序开发课程,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达到1:1,甚至更高。从201*年开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训环节,并在201*年的方案中进一步强化,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工程训练。
(5)动态更新专业选修课程
在压缩陈旧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加入新技术课程,现行方案增加了存储技术基础、虚拟仪器技术、ASP.Net高级编程、Java框架开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专业课程。今后还将视师资和实验条件,开设虚拟现实、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课程供学生选修。
由于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在主干基础课程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需要根据专业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在今后的方案修订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年)》,使培养方案及时跟上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
2.师资队伍
2.1队伍结构
目前本专业的专业负责人为陈建平教授。陈建平教授从1985年开始就在南通大学(原南通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经验。他现任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
事,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南通市政协常务委员。1989年12月至1993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进修和科研;1998年5月至10月,应对方邀请在丹麦研究与教育IT中心进行合作研究;201*年1月至6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信号处理、数值计算算法和计算机信息安全。先后承担省、市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0多项,在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IEEEICASSP、WRICSIE201*、IASTEDCIS201*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EI、ISTP收录10多篇,获南通市政府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多次,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和美国PrenticeHall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4部,主持的课程“VisualC++程序设计”20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主编的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20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201*年被评为南通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201*年被评为南通大学师德标兵,201*年被评为南通大学教学名师。
本专业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自己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一支作风优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建设期内,本专业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1)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经常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师队伍中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事例不断涌现。
(2)积极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先后引进教授、博导1人,引进博士/副教授2人,引进博士3人,其中包括2名海外留学博士/博士后。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作用。
(3)大力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在职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为教师职称提高、学历进修提供良好政策和条件。三年来新增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含出站博士后1人),新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0人,目前有5人博士在读。
(4)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教师进行工程进修。采取横向项目合作,或者直接派教师进入企业工作进行项目研发,或者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师认证考试,让教师得到实际工程训练。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者通过企业工程师认证考试的双师型教师有10多人。
(5)积极开展“青蓝工程”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活动效果
显著,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快速成长,教学、科研取得良好成果,有3对老师先后获得南通大学“青蓝工程”优秀师徒荣誉称号。
(6)加强国内外交流。积极选派教师赴国外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国外学习进修经历的达到10多人。积极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和报告会,鼓励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结识同行,扩大影响,了解专业前沿进展。
截止到201*年8月31日,本专业共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4人,两者总计占70.7%;硕士生导师12人;35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占23.3%,另有5人博士在读。一些教师在省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专业目前有南通大学教学名师2人,南通大学师德标兵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6人,南通市“文明教工”荣誉称号获得者4人,南通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6人,南通市“226”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2.2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教师情况
本专业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的落实,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负责牵头建设。所有教授、副教授均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每人主讲的专业课程一般不少于2门,每学期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
2.3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情况
本专业一贯重视教学研究,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自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含多媒体课件奖、优秀教学论文奖)7项;承担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以及获校级教学成果奖项10多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一批教学研究成果来自教学实践,并且用于指导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龙头,以科研为先导”,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方针的基础上,强化科研氛围,加大科研投入,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逐步形成了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新型计算与软件方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四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
批科研成果。建设期间,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南通市应用研究计划项目15项,纵向科研经费累计近200万元。专业教师还积极开展横向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横向课题经费累计200多万元。建设期间,共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和国际发表1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30多篇。申请软件著作权6项,申请专利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4项,获得专利授权3项。
3.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贯重视教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和建设。在教师工作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各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保证了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自立项建设以来,在201*年和201*年分两批为所有专业教师重新配备教学用计算机,统一更换办公桌椅,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设立院级课程建设基金,为所有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课程建设启动经费。3.1专项经费投入
除了学校常规拨款外,本专业积极争取多渠道经费投入,确保专业建设经费满足需要。积极组织申报各级质量工程建设经费。立项建设以来,由省教育厅和南通大学投入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经费累计30多万元。201*年,以本专业为主体,成功申报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资助建设经费200万元;201*年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已获得初步批准。本专业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学校进行员工培训,在南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领导下开展成人教育、自考教育,通过这些工作积极创收,并将部分创收收入投入专业建设。本专业自201*年立项建设以来,专业建设经费逐年增长,目前已累计投入435万元。3.2教学设施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增加对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专业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中心目前有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设有为本专业提供实验支持的有11个专业实验室,分别是软件实验室(一~四)、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接口与通信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网
络工程实验室、协议分析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另建有一个高性能异构系统计算平台。实验中心建筑总面积2734m2,仪器设备总价值近880万元。可以满足本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
201*年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70.9万元。主要投资约50万元新建网络工程实验室,提供8套设备,可同时供48人实验使用,每套设备包含1台防火墙、4台路由器、2台三层交换机、2台二层交换机和1台无线路由器。该实验室可以使学生得到网络工程方面较为系统的训练,从小型网络的设计规划到中、大型网络的工程综合训练均可完成。与东大利马公司合作,投资约20万元,建设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
201*年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26.4万元。更新一个软件实验室72台计算机。更新、增置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实验设备,更新改建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投资约60万元建设异构高性能计算平台,包括1台富士通小型机、2台IBM小型机、1台富士通磁盘阵列及附属设备,为教师科研、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验计算平台。
201*年到8月31日为止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07.6万元,更新一个软件实验室72台计算机。新建信息安全实验室、协议分析实验室、为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增构NI公司的嵌入式开发平台。
本专业极其重视学生工程实训环节的实施,积极拓宽学生实践实习渠道,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建立了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南通市信息中心、南通现代软件工程研究所、希盟(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等30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指导教师,制定实训计划,确保工程实训保质保量完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
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外文本专业藏书29.2万册,设有大型数据库近20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方正Apabi数字图书”、“超星数字图书”、IEEE/IETElectronicLibraryOnline、WebofScience、Elsevier(ScienceDirect)、
SpringerLink等),基本保证了教学和科研中资料的一般查询需求。
学生在利用校园网方面环境良好,由南通市网通提供宽带接入,为学生电脑提供了10M的带宽,在校园网内,学生可以方便的直接访问学校的各种资源数据库,
直接调阅各种教学影视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改革、建设与管理
4.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面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坚持“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原则,结合专业最新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使本专业教育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专业教学改革重在以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并特别突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建设期间,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1)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全面规划学生程序设计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于四年教学之中,实施以“VC++程序设计”为基础训练,以面向对象、面向桌面的“高级程序设计”开发技术为核心,以“数据结构”为支持培养程序抽象能力,以“数据库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面向系统和应用,同时开设Java、.NET等程序设计选修模块课程,形成了“基础训练+方法培养+能力提高+系统开发+实践应用”的程序设计教学新模式。与此同时,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校内外学生程序设计应用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基地的建设。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充分保证学生程序设计、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改革教学方法,将负反馈教学法融入教学过程,用典型案例组织教学,突出重点、难点,及时收集、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通过作业练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来实施。课内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光靠课内学时不够,课余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完成实验实践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对程序设计等核心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学条件到教师队伍,全面开展课程建设,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本专业还选择了1~2
门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试点,遴选在海外学习、工作1年以上的教师担任主讲。
(3)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程序设计精品课程,以V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为核心,以精品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持,带动程序设计课程群的精品化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重视学生实际编程能力训练,为学生程序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01*年,由专业负责人陈建平教授主持的”VC++程序设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另有“数据结构”课程201*年被评为南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4)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课内外学习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加强教材建设,以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积极开展体现负反馈教学法、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特色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自编出版特色教材,教材建设成效明显,在教学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积极研制符合本专业教学规律的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难点的讲解,体现计算机教学的互动性和示范性。这些课件既用于课堂教学,又部署在网上供学生课余自学。运用网络化学习环境,根据课程特点,开发与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相适应的网上教学系统,提供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练习测试、实验指导、典型问题求解、在线答疑、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立项建设期间获江苏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作品应用大赛一等奖1项。
(5)加强科技创新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程序设计和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利用实验室的场地和设备,开展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及经过学院审批的学生自主选题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发动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开展科技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暑期或双休日,选送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培训、实习和短期工作。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来院为学生进行业务讲座和培训。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嵌入式系统大赛”、“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各类科技竞赛。4.2教材建设
本专业高度重视教材选用工作,每门课程的教材遴选都有严格流程:由任课教师推荐,课程负责人选择2~3本候选,任课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对于主干专业基础课教材,优先考虑选用经典获奖教材的最新版本。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比例
大于60%。
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思想,本专业组织资深教师牵头,负责编写了一批适合我校本二层次学生特点的特色教材。近三年,本专业教师编写出版教材10部。陈建平教授等教师主编的“C++程序设计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另有两部教材被评为南通大学精品教材。4.3教学管理
本专业牢固确立教学质量是办学生命线的思想,严格要求、严格考核。采取各种措施,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监控,保证教学质量。
按照学科最新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必要修订。每年组织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赴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征求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由校内资深教授、企业负责人、地区行业领军人物和资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和审定,确保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制订、修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内容覆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常规运行管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教学基本规范、学籍管理、课程考核管理、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根据教学管理需要进行不断完善,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院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学生信息员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作为监控目标;通过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评估和学生信息员等管理为主要手段;以学院党政联席会、教学工作例会、教务工作例会、学生网上评教为反馈渠道,建立了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转。
重视教学文件管理和归档,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文件都有科学规范的文档管理。
对专业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每学期,所有专业基础课进行教考分离,并在考试后,对学生成绩、试题等情况书面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总结。
严格实践环节的管理。在教学中,强调了实验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重
要性,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样要求,要求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书的同时,也要明确实验教学应完成的内容和要求,定量或定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课程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按照“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向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向指导教师指导的兴趣小组开放。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为调动学院教师积极性、动员教师关注和参与专业改革和教学,学院制订相应措施,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征集意见、建议活动,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献计献策,共同做好专业建设。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措施得力。根据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学师德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学习孟二冬、方永刚等先进事迹的活动,并与“立师德,铸师魂”师德建设工程相结合,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工程。教师执教严明,从未发生任何教学事故。4.4合作办学
本专业积极联系国内外办学机构,利用他们的优势资源,合作办学。201*年开始,本专业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联合开办“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前3年学生在我院学习,其间每年有2-4门主干专业课程由对方派教师来讲授;第4年学生赴英国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两校的学位。该项目目前进展良好,已经招收了3届学生,第一届学生赴英学习的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
本专业邀请上海杰普、南京中江等软件培训机构,来校免费为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专业实习培训,并引进他们的成熟实践教学项目,用于专业实践教学。
本专业在与国内知名IT培训企业北大青鸟合作开展成教专业教学的同时,借鉴他们的培训方案、培训体系、培训教程的优点,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在实验室建设中,本专业积极和相关企业合作,建成美国风河系统公司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吉林中软吉大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EMC学院联盟计划合作伙伴等一批联合实验室。
5.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
5.1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
本专业所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领导和教师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历年来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以科技创新促进优良学风建设、职业规划大赛、“一封家书”征文比赛等;组织的一些活动获得了各方面的认可,如“徒步拉练学红军、亲身体验受教育”获江苏省教育厅优秀党日活动等。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相应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十佳职业规划之星”,南通大学“青春风采”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大赛一等奖,南通大学“中国印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诗歌朗诵会团体二等奖等。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计062班获得由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计062班、计082班分别获得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和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号,多名同学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和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
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如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开发和开展专业知识竞赛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本专业共组织了南通市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2次,校级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3次,组织院级技能竞赛4次,有效推动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加强学生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本专业不放松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教学,鼓励支持有潜力的同学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近两年本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每年有10多位同学考取研究生,其中包括许多省内外重点高校。201*年有3名同学分别被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和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许多同学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取得良好成果。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学生在国际会议或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获得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有3名学生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5.2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应用性,201*年以来本专业学生获得江苏省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3项。我院开展了分层次、多样化的课外科技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提供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在院内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主要通过点面结合的办法,实现面上普及,
点上突破。在面上,加强教学与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大赛,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创新实践项目,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机会和展示舞台;同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报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软件等级考试,并对通过者给以学分奖励,现在软考通过率近45%,极大的推动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点上,发掘和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更强的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大赛,并为参加各项竞赛的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提供专门的实验室,形成了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良性互动的机制。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学生共有80多人次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励,201*、201*连续两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均有作品获得全国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实现了南通大学历史性的突破。
本专业有完善的学生社会实践制度,规定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一次。每年暑假组织重点团队,进行社会调查、服务社区和送科技下乡等。201*年本专业组织的重点团队将挑战杯获奖作品转化为实际应用,并远赴宿迁农村,获得了当地领导群众的一致好评,重点团队也获得了团省委的表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了社会生活,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专业创新实践能力。
本专业历来注重学生创业热情的培育,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创业。在校内建立了第一个南通大学学生创业社团,该社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为校内外人员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赢得了学校老师、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近几年先后有3位学生在校期间创办了实体公司。5.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在注重专业建设的同时,我们开门办学,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请他们为我们办学提供指导、帮助的同时,也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本专业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南通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训基地。我们经常应邀派出优秀教学团队,按照地方政府、企事单位要求,为他们的员工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技术培训。自08年立项建设以来,先后为南通华能电厂、南通市供电局、南通市教育局、南通市公安局、南通军分区等多家单位提供培训服务。仅201*年暑期,就为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网络建设、
网站设计两个方向各40学时的教师培训,接收培训者140余人。
作为南通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我们将为南通地方经济服务视作自己当然的义务。本专业有十余位教师作为南通市政府、政府各委局项目评审采购评标专家,为南通市各级各类项目的投资建设参谋把关。201*年如皋市政府将软件业列入支柱产业,投入巨资兴建规模宏大的如皋软件园,我们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多次赴如皋与筹建部门进行实质性洽谈,有三位专家被如皋市政府聘为软件产业顾问。此外,本专业多位教师、毕业学生入驻南通科技产业园等高技术园区,创办多个科技企业。
本专业有近十位教师直接在地方企业挂职担任科技顾问或者是科技副总。我们组织了由王杰华副院长牵头的8人专家团队直接参与希盟(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核心产品“远程实时健康监护系统”的研发,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并帮助他们成功申请南通重大科技专项经费100万元。程显毅教授、王进博士作为南通里士满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科技顾问,在“高度仿真智能硅胶机器人”项目中,解决了人机交互、智能化信息识别与反馈等核心技术。邱建林教授挂职南通市东帝纺织品有限公司,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并且成功申报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纺织行业织机生产过程控制信息系统示范项目”。陈德裕副教授挂职如皋天元服饰印业有限公司,他带领学生为企业开发完成了生产急需的“活动丝网印刷质量监控系统”,解决了多路图像输出识别这一关键性问题,并获得了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本专业数十位教师还主持参与了地方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开发,近年来先后完成了江苏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南通商品房备案系统、自来水营业综合管理系统、企业代理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玉米良种选育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应用CORBA/WEB构建农业科技示范园信息系统、基于SaaS平台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十个项目,有力促进了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
本专业学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近年计算机专业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近两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
为了进一步强化本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从企业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等三个层面对专业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根据初步统计,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对毕业生的质量及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满意率86.5%,
比较满意率13.5%,不满意为0%。
南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认为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业特色明显,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南通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南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政治思想表现好,有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较强,专业知识属中上层次,创新能力总体较好,个人能力较为理想,有发展潜力。
学生家长对本专业教学工作总体很满意,认为教师教学严谨认真,在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开展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活动,教育教学效果好,对学生的学习、道德、生活、作息等进行全面的教育管理,对学生的服务周到、热情、耐心,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环境和设施也有较高的评价。5.4示范辐射作用
立项建设以来,我们先后承办了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软件与教育专委会、网格与分布计算专委会的年会,在会上介绍了我们的办学经验和特色,获得大家的好评。也先后多次接待了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盐城工学院、南通紫琅学院等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同行来我院参观,交流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经验。
6.品牌特色优势
本专业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程序设计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三层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和特色。
(1)以程序设计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将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贯穿于计算机本科四年课程教学之中,以“VC++程序设计”为基础训练,以面向对象的“高级程序设计”开发技术为核心,以“数据结构”培养程序抽象能力,以“数据库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面向系统和应用,以多样化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实践为提升,形成“基础训练+方法培养+能力提高+系统开发+实践应用”的程序设计教学新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以VC++程序设计课程精品化建设为基础,以精品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
设为支持,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全面打造程序设计精品课程,为学生程序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多样化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展现舞台,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2)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三层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接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逐渐形成了三层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该层次内容包含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和选修的实验内容;第二层次: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该层次采取综合实验和整周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形式,充分利用“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南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层次: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该层次的教学以校外实训、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实际课题进行应用开发和服务维护,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开发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
自专业立项建设以来,在学校、学院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本专业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无私奉献,通过不断探索改革,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特色的建设、凝练、总结和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今后在这些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艰辛的努力。在省教育厅及学校、学院的关心支持下,在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89430.html
- 下一篇:安阳市城建水利工会文件 考核